旅行者的需求

여행자의 필요,旅人的需要(港),A Traveler's Needs,Yeohaengjaui Pilyo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李慧英,权海骁,赵允熙,河成国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法语,韩语,英语年份:2024

《旅行者的需求》剧照

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2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3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4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5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6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3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4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5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6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7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8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9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20

《旅行者的需求》剧情介绍

旅行者的需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来自法国的旅行者伊丽丝在韩国担任法语家庭教师赚取生活费。语言的隔阂让她和学生之问的交流充满错位感,东亚文化中不善于思考和表达内心情感的“痼疾"又与渴望交流与开放的心态交织在一起,触发了只有异国旅行者才能感受到的特殊孤独与惆怅。被誉为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的导演洪常秀继《在异 国》《克莱尔的相机》之后与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再度合作,用极简主义的拍摄手法呈现细致入微的人际关系精妙互动,斩获2024年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银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阿提拉烛阴古城天下太平德翁·科尔:永远是你的儿子玩的就是艳遇恋恋冬季验尸官第一季窈窕舞妓真爱狗公园微光之城海岸物语心灵想要大声呼喊圣人大盗一鸣惊人之以梦为马惹不起的殿下大人海豚伯尼2神秘博士:圣诞颂歌九命刑警护宝寻踪薄冰幽暗哈瓦那借你的手儿牵我会变成巨人安村日班猎人生命大跃进铁宅道子、2万公里〜秩父篇〜宇宙战舰提拉米斯EX废头德古拉的新娘

《旅行者的需求》长篇影评

 1 ) 《旅行者的需求》:于佩尔的松弛感

把《旅行者的需求》(2024)和《日本的西多妮》(2023)对照观看会是有趣的体验。

两部电影主演都是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

《日本的西多妮》讲述作家西多妮·佩西瓦尔在丈夫车祸去世后一直郁郁寡欢,她借再版第一部小说的机会访问日本,陌生文化逐渐疗愈了创伤,还和友人沟口贤三摩擦出火花。

《日本的西多妮》表面上延续了《广岛之恋》(1959)《迷失东京》(2003)的题材和结构,西方人到异域文化寻求治愈和救赎,但既没有前者广阔的历史背景,也缺乏后者微妙的情愫流动。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日本已经不再是带着神秘面纱的国度,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也许已经很难激起内心涟漪。

本片入围了2023年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但依然难掩内容的俗套、陈旧和敷衍。

片尾男女主角的床戏用了“照片PPT”,乍看有点新意,实际也是剧作腐朽的遮羞布。

《旅行者的需求》是洪常秀与于佩尔的第三次合作,斩获2024年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银熊奖。

相比于《日本的西多妮》,这部片才是于佩尔的“正确用法”。

独自来韩国旅行的伊莉丝,一边做法语教师赚生活费,一边四处游荡,与不同的人喝酒抽烟聊天。

洪常秀标志性的“尴尬”出现在几乎所有对话中。

伊莉丝教的女孩弹了一首钢琴曲,之后伊莉丝问她弹钢琴让她感受到什么,女孩说是“快乐”,伊莉丝显然不满意这样空泛的回答,继续追问,女孩勉强加上了“旋律的美丽”,在伊莉丝关注的眼神里,女孩只剩下越来越的局促和沉默。

伊莉丝与权海骁、李慧英饰演的两位初识友人的聊天冗长而无关痛痒,大段谈话之后观众不会记得他们谈了什么。

直到李慧英弹吉他,伊莉丝再次重复了之前的问题。

伊莉丝问她弹吉他让她感受到什么,李慧英说是“快乐”,伊莉丝依然不满意这样空泛的回答,继续追问,李慧英勉强加上了“旋律的美丽”,之后便是局促和沉默。

很多评论说这些对话让人看到了韩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贫乏和无趣,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反思应该不是洪常秀的兴趣所在,伊莉丝渴望交流和交流失败正是对应了“旅行者的需求”。

伊莉丝作为“语言教师”,她希望对话不止停留在日常用语,要用语言发掘和表达内心的感受,但身处异国,她恰恰要面临语言和文化造成的隔膜。

她像一个持续的发问者,依靠提问去推动沟通的发生。

韩国人不是没有感受,女孩面对刻着去世父亲名字的纪念碑潸然泪下,权海骁向着刻有尹东柱诗文的石头跪拜,这些浓烈的动情时刻是伊莉丝想见到的,但这些时刻可遇不可求,日常中的韩国人依然不善于表达,很难将内心的汹涌通过语言呈现。

年轻的仁国在影片最后部分出现,从两人的亲密程度不难判断应该是情侣关系,“老少配”恋情大概有导演夫子自道的成分,但两人的对话是理解电影的关键。

仁国最喜欢伊莉丝的“真诚”,伊莉丝欣赏仁国的创作,她不断鼓励他不要放弃自己的诗歌。

大概在伊莉丝眼里,“诗歌”是情绪浓烈的表达工具,最适合内敛、笨拙的韩国人。

仁国和母亲的争执可能是本片最直白最直接的体现人与人沟通的段落,仁国坚持自己的选择,母亲担心他被外国人欺骗,反复督促他查清女人的“过去”,两代人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评判区别之大清晰可见。

这些“关起门来”的交流伊莉丝恐怕永远也听不到。

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日本的西多妮》依然是猎奇的由上自下的鉴赏,《旅行者的需求》则是平等的有来有往的交流。

《日本的西多妮》充满了异域文化符号,核爆,大地震,京都,谷崎润一郎,日式死亡观,粗糙的罗列式的展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看不出这些符号叠加在一起如何能治愈主人公的忧郁。

《旅行者的需求》把法国人放在韩国只是故事的壳,本质上仍然是探讨导演关注的人与人的隔膜,人的孤独。

70岁的于佩尔依然可以在电影里徜徉爱情,《日本的西多妮》男女主一夜欢爱后在机场离别,陈词滥调,令人唏嘘;《旅行者的需求》仁国在山林中的岩石上发现睡倒的伊莉丝,两人携手离开,洪常秀少有的暖色调结尾重申了希望的存在。

如果说《日本的西多妮》是导演厄利斯·吉拉德的“私小说”,《旅行者的需求》就是洪常秀的散文,主题只在部分段落若隐若现,洪常秀与于佩尔的松弛感相得益彰,他们都是生活的旅行者。

 2 ) 一部关于迷失与寻找的沉思录

在韩国导演洪常秀的最新作品《旅行者的需求》中,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一位名叫苏珊娜的法国女人,她因失去工作而来到韩国。

在首尔,她偶然遇到了两位年轻的韩国女性,并开始教她们法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娜逐渐融入韩国的生活,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节奏缓慢、沉思熟虑的电影,它探讨了迷失、寻找和自我发现等主题。

洪常秀的标志性导演风格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使用了长镜头、固定机位和大量对话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于佩尔为苏珊娜这个角色注入了感人至深的表演。

她将苏珊娜的迷茫、脆弱和最终的坚强诠释得淋漓尽致。

其他演员,包括金敏喜和李慧珍,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

《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电影。

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观众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能让你思考和感动的电影,那么《旅行者的需求》值得:对语言和文化的探索: 影片中,苏珊娜学习韩语并教法语,这为她提供了探索韩国文化和思考自身身份的机会。

语言和文化是理解自我的重要工具,而苏珊娜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也逐渐成长和蜕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的情感也真挚动人。

苏珊娜与两位韩国女性的友谊、与房东的暧昧关系,以及与自己过去生活的纠葛,都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和情感深度。

对生活的思考: 影片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对话和生活片段来展现他们对生活的思考。

这些思考涉及爱情、死亡、信仰等深刻的议题,发人深省。

总而言之,《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

它没有华丽的特效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细腻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文/几何乡

 3 ) 翻译 | 《旅行者的需求》,“洪味十足”且仍有惊喜

每当洪常秀推出一部新片,你都可猜想到这将是他标志性的、小体量(low-key)的电影制作风格的又一次变奏。

当然,他的电影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每次变奏所产生的效果。

他的最新作“Yeoheangjaui pilyo”(又名《旅行者的需求》)也是如此,本片在诸多方面都延续了洪常秀的一贯手法,同时又不乏一些令人满意的惊喜。

这部电影是对一位身处韩国的神秘法国女人伊丽丝不寻常的人物刻画,伊丽丝由传奇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

这是于佩尔与洪常秀的第三次合作,她显然在洪氏风格中非常自如。

伊丽丝被介绍给我们时,她正给礼貌、友善且有些天真的伊松(金承允 饰)上课。

起初,师生之间的对话很平常,但当我们见识到她非典型的教学方法——不使用教科书,而是靠抽认卡,以及记录和翻译伊松在谈论她父亲时的情感充沛的自白——这种对话很快就建立起一种离奇的能量。

在柏林电影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洪常秀回忆起为伊丽丝构想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发现的过程相比直接学习更为重要。

伊丽丝与伊松的教学将让我们对角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电影一开场这一点就很明显:伊丽丝的角色塑造和她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处境被洪以一贯的自如清晰地呈现出来。

此外,她被塑造为喜欢在城市中漫步,喜欢躺在岩石上,还沉迷于马格利酒(一种乳白色的、起泡的米酒)。

实际上,酒和食物在整部影片中被用作各角色共同享用的一种基础,伊丽丝和韩国籍角色对马格利酒和特定文化菜肴的共同喜爱有助于他们更容易地进行对话。

伊丽丝特定的教学方法引发了她与周围人关系的裂隙。

李惠英所饰角色尤为令人难忘,作为伊丽丝潜在的客户,她对后者的每句话都以一种看似愉快、实则明显带有被动攻击的方式回应,同时她试图弄清楚自己是否被欺骗,被当成这位法国女人教学体系当中的小白鼠。

本片的一重关键张力涉及伊丽丝和一位年轻男子英九(河成国 饰),洪常秀利用两人聊天的一些精彩长镜头创造出角色之间爱慕而温情的时刻。

有趣之处在于,关于他们关系的性质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两人在附近的公园偶遇,当时她正坐在长椅上在吹奏竖笛。

这看似是一次甜蜜的邂逅,但也不尽然——他们是朋友关系,还是更进一步?

洪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欣赏两人之间肆意的的短期和谐关系。

与这段关系并列的是英九母亲延熙(由出色的赵允熙饰演)的来访,此次来访最终在一场令人难忘的、出人意料的紧张的场景中达到高潮,在这场戏中,母亲因儿子与一个他几乎一无所知的神秘法国女人走得太近而痛斥他。

此处,赵允熙将满腔怒火带进情感崩溃当中。

这场戏相当精彩,这部电影充满此类不同寻常又异常真实的交流,它们最终也因电影生活化的质感而得到提升。

即便在洪常秀小规模的摄制风格当中,你也能感受到每一次邂逅的影响,他擅长让我们品味这些细微的时刻,徘徊于情感爆发前紧张的情绪起伏之中,他的技巧一如既往地出色。

每一场景都建立在先前的场景之上,逐渐在没有出路之中迎来既带些诙谐又令人感伤的结局。

洪常秀在揭示和克制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他的主张是,真相往往藏在待说出口的话语之中。

原文链接:https://www.theasiancut.com/post/a-travelers-needs-movie-review-hong-sang-soo作者:Calvin Law 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我被里面的父母深深伤害了

看到第二段的时候我想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洪常秀了,可能是这种语言的壁垒和完全不同的文化在短暂言语中的展示和氛围的尴尬与观念的大碰撞让我感受到了荒谬的同时,又感受到隐隐约约的熟悉和认同。

而第三段脱离了某种对比之下,对我而言是真实的伤害的展示,或许是我也曾生活在这样窒息的亲子关系里,也许是我终于理解脱离这个环境并成功挣脱了定式的束缚学会了更自由的更内心化的表达,所以我才格外的喜欢这一切的冲突和对照吧。

客套的吹捧,对于规则和准确表达的执着,对于技术和能力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生活真实感受的忽视。

当然有语言表达的壁垒,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东亚环境里的贯彻的攀比和要求,而对于自由散漫的法国人来说,语言之外的观念差异似乎让他们的沟通更困难。

于佩尔的格格不入,和两遍都不甚完美的英文只是个开始,更多的来自于大家对于任何一种表达的需求从根本上的不同。

每个人都会乐器,但又不真正的享受演奏也不用它表达情感,沉迷于“好”的技术,像是展示的工具,证明我有某种“能力”并且对它的高度永远无法做到自我满足。

处处有诗却完全无诗意,诗人对爱情的解释被妈妈无情的反驳的拒绝,简直是东亚父母的真实写照,那些刻板印象和对于浪漫自由的鄙夷总是像刀一样在短短几声叹气和几句话里就戳到我。

爱是“约束”“拒绝”和“我不会害你”,而不是“支持”“尊重”“欣赏”,这实在是太东亚典型的伤害了。

于佩尔吃拌饭的画面,在绿色墙边漫游的画面,在岩石上和古建筑里睡着的画面,这些都是独属于法国人的松弛,也是旅行者的需求:吃饭,观赏,交流,居住。

环境是用来体验和享受,生活是用来突破和感受的,这才是诗人口中的真挚吧。

而可能对于大多数东亚教育下的我们,都会和那位妈妈一样,去提问“我难道不真挚吗?

”。

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时至今日依然“不好”的我,终于离开了这种思维定式,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和家人时,才意识到浪漫和自由生长的沃土是需要更西方的爱与尊重的。

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在最后痛击我的理由,不再是关于爱情行业,也不是单纯的文化对冲和表达障碍,而是在最后我看到了延续的观念上的不同,这种不同是我曾真正经历过的心灵上的冲击和思考,也是我发自内心的伤痛的共鸣。

 5 ) 『旅行者的需求』语言与语言的绝对不可达

在观影中记下的词语:语言,感受,音乐,诗,表达,失真,翻译,排斥表达,不同人的感受相同的话语,相同的话重复表达,重复,不可知,无法表达,误解,真实,语言的时间性,想象与真实,我们无法绕过语言。

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整部影片最明显的一个主体应该就是语言。

把语言当成钥匙我们能发现什么?

于佩尔问两个不同的人演奏音乐的感受,得到的是一样的回答。

为什么两人的两种感受被几个同样的字符表达出来,或者说,这种表达真实么?

相比语言,诗与音乐那个更接近真实。

关于母语羞涩,片中提到了用另一种语言会更容易表达影片中出现了我记得至少两次用手机翻译诗歌的场景。

我们对表达者一无所知,凭借着那几个神秘的字符来揣测表达者的表达,甚至只是机翻出来的文字。

我只是感到一层一层的雾。

我现在正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为什么于佩尔一个劲的摁那个男生的脚,为什么你的不显示为零,你使劲了么??

我一直在想,我该怎么让你知道我已经用尽了全力?

不能,我没有办法,我只能说我已经用尽了全力。

我只能说。

电影与语言同样具有时间性。

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根本无法了解她,你喜欢的只是你想象的样子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的只是我想象的样子?

我该怎样告诉你苦涩我的心?

因为最近我在思考语言,所以自然而然的往这方面想,很多东西也都『套了进去』。

所以最后一个让人思考的地方是:一个表达者表达了什么,竟然取决于一个与他毫无关系的观众最近在想什么。

或者换一个说法,只是我借由了洪的作品表达自己的东西,就是『套了进去』。

或者有些地方我们确实思考的一样。

 6 ) 观影笔记

导演洪常秀似乎喜欢在平淡的生活琐事中讲故事。。。

本片只有三个片段, 法国女人行至韩国不到2个月, 在某公园邂逅现男友。。。

经其介绍担任法语家庭教师(之前从来没干过)。

有趣的是, 伊利斯讲授法语的方式独树一帜:两个韩国女学生 不管是独立女性还是成功女企业家 都略通音律,同时其父生前对女儿爱护有加而去世前未得当事人回应(ó﹏ò。) 伊利斯以询问方式诱导其将潜藏的情感抒发出来, 此时以法语表达纪念之以加强对语言的喜爱度(๑•̀ᄇ•́)و ✧ 有趣的是, 两个女人的情感表达如出一辙, 伊利斯给出的法语习句也非常形似。。。

或许这就是东亚对父母亲情表达内敛, 而片中引用的古诗却是优美隽永。

与此同时, 她与男友这段异国恋情或许在东方母亲眼里也有些莫名其妙、并不看好, 男人不了解伊利斯过往经历、光凭其对生活热忱的情感而产生眷恋之情╮(╯_╰)╭ 两人最后在公园的对话:伊利斯问男友:do you love me as a friend ?

男友: Yes... 一切尽在不言中%?…;# *’☆&℃$︿★? 乱码

 7 ) 当你伸开手掌,便拥有了全世界

放下执念,用心感受在一个晚春午后,看完这部《旅行者的需求》,心若止水又泛起丝丝涟漪。

情节很简单,一位法国旅客在韩国漫步,遇到了一些人,读了几首诗,感悟了一些事……无论经历了什么最终都会像风过疏竹一般,漂泊的心在日落时分归于沉寂。

机缘巧合,几乎在每年北影节都会看一两部洪常秀的新片,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用流行的话说就是“仪式感”。

这世上真正懂电影的创作者其实不多,洪常秀便是其一。

他的影像朴素无华,个人风格浓烈,叙事松散却意味深长,云淡风轻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区别于那些刻意追求感官刺激哗众取宠的作者,他的电影仿佛天然地为了大银幕而生,只有沉浸在亦真亦幻的光影场域里,外界的喧嚣躁动才会瞬间消失,一切才清澈如水顺理成章。

《旅行者的需求》的编导摄影剪辑配乐工作都由洪常秀一人完成(制片是金敏喜),整体一如既往的“很洪常秀”——极简的生活画面,从头至尾的人物对话,成人交往时狡黠的小心思,那些不易觉察的幽微情绪,藉由对白层层推进剧情,一幕幕日常场景在银幕上复现……无论大小角色,都不是没有存在感的“工具人”,三言两语都似有四两拨千斤之用,不经意间击中观者内心。

洪常秀尤擅文学,他的剧本都属上品,每次在电影上用的都是巧劲,却也是半点不含混的真功夫。

一个好导演必然是一个洞悉人心的好编剧,否则就不会寥寥数语勾勒出心旌摇曳人情世故。

洪常秀最感兴趣的是男女之间变幻莫测的情感世界,周围环境不过是点缀陪衬,人物的社会关系被刻意抽离,没有错综复杂的剧情,只有日常对话串联起的一个个平凡场景,大家你来我往乐此不疲,如同儿时玩过的“过家家”游戏,貌似不严肃不正经却无比文艺……洪常秀这种调调一般人还真学不来,假如硬要模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画猫不成反类虎”。

只不过这一次,洪常秀没有躺在舒适区拍那些熟稔的家常故事,而是像《驾驶我的车》里的滨口龙介一般,突然对跨语言跨文化的人类日常沟通产生了兴趣——话说一个人生地疏的法国女人只身来到韩国土地上会遇到什么?

“土著”与外国人谈恋爱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一个人只有在异国他乡才是最彻底的旅人,因为此时此地最孤独无助。

当他(她)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除了努力克服语言难关,还有更为紧要的事情——首先要生存(赚钱),然后要交流(交友),甚至还需要心灵上的抚慰(情感归宿)……虽然至今还没有人统计过在旅途中发生爱情的概率有多少,但起码在电影世界里,旅途中的艳遇是分分钟的事。

比如《旅行者的需求》里,法语老师和青年作家在公园里的邂逅,虽然年龄差异巨大,但他们不惧世俗眼光恋爱同居了,这是本片最大的现实,也是一切戏剧冲突开展的源头。

在这部充斥着法语韩语英语的电影里,不光有人与人之间率真友好的交流,而且你可以清楚感受到洪常秀的老练与纯真,矛盾与简单,他对生活与这个世界的态度。

他和所有了不起的“作者型导演”一样,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坚持忠于自己的表达,从一而终。

作为影片主角,于佩尔饰演的法语教师不断与周围人互动,她与每个遇到的人大方拥抱亲吻,犹如一道阳光照进了一片昏暗丛林,带着旅人专属的神秘微笑,而周围人也对她报之以同等的友善与热情。

他们彼此畅谈生活,心与心的距离在持续拉进,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美最简单的一面,也是洪常秀电影所积极拥抱的一面。

《旅行者的需求》这个片名很有趣,揭示了一个普世的真理——旅行者不光整天到处旅行,还需要赚钱付房租养活自己,此外,他(她)更需要在一个差异文化环境中被人尊重理解,以及无条件的爱。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于佩尔脱掉鞋光脚站在路边小池塘里,这一刻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在恋情即将被男友母亲戳破之时,她来到楼顶抽烟,若有所思;在公园的石头上她独自睡着了,醒来她怡然自得喝着最爱的美酒,仿佛一切都已不在话下……一代传奇影后于佩尔松弛自然的表演助推了导演的即兴表达,洪常秀其实最想要的就是这种貌似“漫不经心”的效果。

但漫不经心却不等同于不讲究不敬重,因为这源于导演对生活的基本认知——没有太多波澜,最自然最日常最平淡,日复一日,每一天都堪称一幅电影画面,人人都是剧中人……洪常秀的电影是浓缩“诗化”的日常生活,但是日常生活却不像洪常秀电影里那么简单美好,所以电影里的生活场景亦真亦假,在这一点上,洪常秀与候麦可谓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所以你看《旅行者的需求》的时候会自然发现《春天的故事》的影子,这两部同样的真挚可爱妙趣横生。

《旅行者的需求》是于佩尔第三次搭档洪常秀了(前两部分别是《克莱尔的相机》《在异国》),好的导演与好的演员其实是彼此互相成就的,这些年经过不断磨合,他们之间的合作早已行云流水轻车熟路,电影的质量也因此有了保证,本片更是在今年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获得评审团大奖。

《旅行者的需求》片中先后出现了著名诗人尹东柱的两首诗——《序诗》与《老路新步》,这看似“闲笔”的设定,其实也是洪常秀的“初心”,导演发自内心地尊崇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所以专门安排自己的角色在电影里凭吊朗诵诗人的诗歌,以示纪念。

记得法语教师在石碑前和韩国友人讨论尹东柱的诗,其中一人深深跪拜了这位诗人,这一幕设置很动人。

“每天都要写诗啊,永远不要放弃,抵制诱惑,不为回忆所动,你是很棒的年轻诗人……答应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写诗。

” 这是法语教师对小男友的告诫,也是她从尹东柱身上得到的感悟。

写诗才能永葆青春,写诗才是活过的证明,真正的诗人必定永远年轻,因为他们有着冰一样纯粹透亮火一样激情澎湃的伟大灵魂。

即使不是伟大的诗人,普通人也应当读诗写诗,因为只有诗歌,才能引领我们步入更高的境界。

除了旅行与诗歌,电影还探讨了爱情的无限可能性——话说一个年老的法国人为什么不可以和年轻的韩国人相爱?

而且,为什么洪常秀喜欢在电影里刻画“老少恋”?

这当然与导演自身经历有关,他与金敏喜惊世骇俗的爱情世人皆知(在韩国却碍于传统观念始终得不到祝福),所以他需要在自己的电影里自辩清白,正如片中的青年作家对自己母亲所说的,“很少有年龄大的人还依然真诚……而她却是这样的人。

”,相信真正的爱可以突破世俗偏见,即使历经艰辛也终会抵达幸福的彼岸。

爱就爱了,不要迫于世俗压力就妥协,也不必改变自己,更无需解释什么。

当夕阳西下,你从沉睡的石头上醒来,此刻恋人恰好就在身边,你们轻轻相视一笑,然后一起回家,不问为什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这样的结局难道不是洪常秀心中爱情最美的样子吗?

不禁想起一句话,当你伸开手掌,便拥有了全世界。

2024年4月22日 附:尹东柱《序诗》仰望天空 至死无一丝羞愧 为此,在轻抚树叶的微风中 我感到心痛伤悲 我以心声歌唱星星 爱惜一切行将殒灭的生命 还要起程 走我自己的路 今夜,风又轻抚着繁星 1941年11月20日

 8 ) 旅行者的需求

韩国女主人放下吉他,法国女访客于是问她,在弹吉他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

韩国女主人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想了一会勉强地说在弹吉他的时候自己感到很快乐。

法国女访客继续追问:有其他的感受吗?

作为一个临时的法语老师,她希望学生可以更丰富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女主人说她觉得旋律很美丽——她实在是想不到该说什么了。

法语老师于是问:你觉得自己弹得好吗?

女主人说“还过得去”。

那你对自己感到自豪吗?

法语老师问。

女主人回答说是的,但仿佛有个念头在脑海中快速闪过,她旋即补充说,只有一点点——一点点自豪而已。

法国人似乎无法理解这个回答。

对她来说,只有“自豪”和“不自豪”两种回答——“一点点”算是什么?

女主人尴尬地笑了笑,摊开双手,实在是讲不出来什么其他的感受了——或者也许她本来就没有什么感受,法国女人只是在践行某种传统印象里的法式浪漫。

此时,观众会心一笑,因为一样的对话也出现在影片开头:当被问及在弹钢琴时有什么感受时,那名年轻韩国女生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里,书桌上放着的书似乎是加缪《局外人》的英译本。

法语“l’étranger”也可以翻译成“外国人”或“陌生人”,也是法国女人在韩国的处境。

影片围绕着神秘的法国女人展开,尤其是在她和年轻男子的之间描述了一种奇妙的关系。

年轻的韩国男子在公园里与吹长笛的法国女人相遇,被她的松弛和糟糕的演奏技艺吸引。

男子承认,上前攀谈的勇气一部分归因于女人来自法国,但却说不清楚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法国女人鼓励男子写的诗,坚定地告诉略显紧张的男人他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

也许就是充满鼓励与温情的话语让男人觉得和这位异乡人一拍即合。

女人异域风情的面孔吸引着他人,这种吸引天生带有怀疑和猎奇。

女主人对法国女人前卫的法语教学方式表示怀疑,而年轻男子的母亲则对儿子如此喜欢和信任一个比他年长许多而且来历不明的女人感到震惊又痛苦。

涉及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在女子与他人之间筑起,而女人似乎聪明地利用起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神秘感,以谋得一个住处和一份微薄的薪水。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她似乎触碰到了韩国人之间某种共同的性格特点,由此发展出了开头一段的问答,百发百中,屡试不爽。

十足的乐观、适当的距离,还有一点点的狡黠——这就是在异国旅行的生存之道。

但通过这平常的一天,我们也可以窥见旅行者的孤独。

在聊天的间隙,法国女人不停地喝着那种只有在韩国本土才能喝到的米酒——实际上,她几乎酒不离手,而尽管米酒度数不高,一天喝一两瓶也总是会让人沉醉的。

我们知道,她可能在几个月前来到韩国,在公园里吹长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韩国男人,相谈甚欢,便在他租的房子里暂居。

两个月以前,她想到了一种新的法语教学方式,每周和学生见一次面,写下一些句子,录成磁带,以供学生反复朗读。

当暂时无法回到短居的房子时,女人只能在安静的街头闲逛,似乎无处可去。

在电影里,法国女人两次在路上遇到韩国诗人尹东柱名为“序诗”的诗歌,但每次都像是第一次听到诗人的名字,夸赞他英俊的外貌,为他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

旅行者的需求包括住房、食物和感情,但在某一个瞬间,她会突然意识到,这三样东西她一样都无法拥有。

谈话间隙和男主人抛抛媚眼,回家时和年轻的男子拥抱,对于一个短暂停留的旅行者来说,这样的暧昧就已经足够了。

而当孤独难以忍受,当停留过久,当异乡人的身份变得尴尬时,也许就是时候结束旅行,回到一个不会被看作是局外人的地方了。

 9 ) 【译】语言的如何使用 Film Comment 2024/11

作者 Jawni Han洪尚秀第31部电影的韩文片名有种微妙的含糊性,英文译为A Traveler`s Needs。

作为短语,여행자의 필요虽然在语法上是正确的,但单独使用필요的名词形式来表示“需求”则相当少见。

起初看到这个韩语名,我不确定它的意思是“旅行者的需求”还是“需要旅行者”。

这已经不是洪尚秀第一次玩不同语言的片名游戏了,他2005年的影片극장전英文片名是Tale of Cinema,中文则是《剧场前》,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

但여행자의 필요和A Traveler`s Needs之间的差距远不止游戏性这么简单。

电影究竟是关于旅行者——伊莉丝(伊莎贝拉·于佩尔饰),一个首尔法语教师的需求,还是关于她满足了身边当地人的需求,这是电影留给我们去想的问题。

剧场前 (2005)7.42005 / 韩国 / 剧情 爱情 / 洪常秀 / 李己雨 金相庆影片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伊莉丝在给学生上神经质的语言课。

她不用教科书,而是让学生详细讲演奏乐器、对父亲的想念、还有看到有人向石头鞠躬时的感受;然后她在索引卡上记下他们回答的法语单词。

她的第一个学生是个名叫伊颂(金承允饰)的年轻女孩,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对她很受用,但她的第二个学生元珠(李慧英饰)是一个更年长的已婚妇女,她则持怀疑态度。

元珠问伊莉丝她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她解释说,学习一门新语言真正的目的不是认识更多单词,而是由心去理解。

这些课都是用英语上的,而伊莉丝、伊颂和元珠都是“门外汉”。

影片中常出现通用且笨拙的英语对白,而这已是翻译和误译的产物。

在学生语焉不详的回答中,伊莉丝记录下,并将她对于这些情感状态的感想翻译成母语法语,这也是另一种翻译行为。

洪尚秀的电影中,我们对于他人感受的看法只能是近似的,印象式的,就像试图去理解彼此的话语一样。

每节课上,洪尚秀都会插入一个学生视点下略微失焦的镜头,似乎在表达,我们能够掌握的并非事物本身,而只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感知。

当然,翻译也是一种主观上近似的行为。

伊莉丝、元珠和元珠的丈夫(权海骁饰)参观了一座佛寺,他们发现了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尹东柱诗文的前言。

尹东柱是朝鲜殖民地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他冒着生命危险用母语写作。

丈夫用韩语大声读着这首诗,伊莉丝则在读她在网上找到的神学家权赫利严格直译的英文译版。

与此同时,英文字幕中的版本则是洪尚秀和字幕制作人达西·帕克特不那么生硬的翻译。

权赫利将前两行译为“直到死亡那一天,仰望天空/愿没有一丝惭愧”,忠于韩语中省略代词的普遍趋势。

而另一方面,洪尚秀和帕克特则译成“以便我仰望天空/无愧于我最后一丝气息”,通过引入第一人称独白,放大了原文的忏悔精神。

洪尚秀和帕克特的版本并没有否定权赫利的直译,但两种英文译本的结合让尹东柱的诗如雕琢一般,两种诠释均揭示了语句的不同面向。

两节法语课过后,伊莉丝回到了她和年轻诗人仁国(河成国饰)同住的公寓,他与她的关系既有浪漫柔情,还有师徒之情。

仁国妈妈(赵允熙饰)的突然造访打断了他和伊莉丝亲密的交谈,她只得赶紧离开了公寓。

妈妈开始盘问儿子和年长许多的伊莉丝之间的关系,此刻的对话是用韩语进行,两个角色用共有的母语交流,变得更加精准,出现了复杂的概念和更广泛的词汇,但却始终未能迎来共情的迷人时刻。

妈妈执意觉得仁国对伊莉丝几乎一无所知,还得出了一个具喜剧色彩的弗洛伊德式定论——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母亲。

他说他非常欣赏这位在“俗世中寻求启迪”且“真诚生活”的女性,他表达“寻求启迪”的韩语有着明显的佛教色彩,把伊莉丝说成了一个圣人。

听着儿子荒唐的回答,妈妈要他将“真诚地生活”与“充分地生活”区分开来。

在多次尝试用不同的语句表述自己的观点后,他最后只能露出困惑的表情。

仁国出来寻找伊莉丝,发现她睡在岩石上,失焦的特写镜头对准她的脸,这对于常用中景镜头的洪尚秀来说很罕见。

仁国似乎已决心止步于对伊莉丝的模糊印象。

没有打探她神秘的过往,他问她有没有喝马格力酒,是伊莉丝很喜欢的韩国米酒。

也许他所寻求的正是这种停顿且费力交流的启示性亲密,而这种交流模糊了需求与被需求之间的界线。

 10 ) 暧昧的旅人……最迷人

对于艺术片影迷来说,除了欧洲三大电影节,每年影坛最值得期待的莫过于韩国导演洪常秀的作品了。

近年来洪导一直保持着极其旺盛的创作力,每年至少会有两部新作与观众见面。

今年也不例外,《旅行者的需求》和《在溪边》先后在电影节上有所斩获。

《旅行者的需求》更再次擒获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见证了他与柏林亲密无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洪常秀第八次来到柏林、第四次获奖。

洪常秀的影迷,没有不知道他的缪斯女神金敏喜。

虽然这部新片不见她的踪影,洪常秀却找来了一位地位超凡的演员担纲女主角——演技派女王伊莎贝尔·于佩尔。

事实上,这是洪导继《在异国》和《克莱尔的相机》之后,第三次与这位法国女星合作。

一位是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一位是亚洲首屈一指的电影作者,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不仅没有成为两者合作的障碍,反而成为了这部新作有意探讨的话题。

《旅行者的需求》讲述一位神秘的法国女人来到首尔,她用自创的方式教法语赚生活费;与此同时,她与一名韩国男青年同居,维持着暧昧不明的关系。

男方母亲的一次偶然到访,令两人的关系备受挑战……一如既往地,洪常秀继续让于佩尔与他的御用韩国演员们在电影里用英语对话,尬聊的干涩感炮制出源源不绝的笑话。

如果说在《在异国》和《克莱尔的相机》里,这种教科书会话式的英语对白旨在呈现角色在陌生语境下的局促不安,那么在此进一步点明了东西方语言在个人表达上的差异。

东亚语言带有模糊不定的特点,往往蕴含着复杂深邃的意象,而英语则有着直白表意的功能。

影片由三幕戏组成,前两幕均是女主角教法语的聊天场景,两组学员用英语尬聊到无法继续之时,选择弹奏乐器来转移注意力,却让女主角抓到机会在弹奏后追问他们的内心感受。

令人出奇地,不论是年轻女孩还是中年阿姨,给出的答案都无比雷同、空洞;在女主角一再逼问下,他们才勉强道出本意。

这两幕相似的场景无疑是洪常秀最娴熟的花招:重复与差异,让人在不同场景里找相似点。

两组学员重复的对白与答案让人莞尔一笑之余,更尖锐地揭穿了韩国人及其文化的典型特点。

也许是韩国人的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无法用更多单词来描述他们的内心感受,但事实很可能是韩国人倾向于用礼貌性的说辞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在陌生的欧美人面前尤甚。

这种东亚文化的共性说得好听是圆滑、八面玲珑,说得难听则是虚伪、缺乏真诚。

进一步来看,从他们被逼问的答案中,都强调自己并非享受弹奏的乐趣,却是为了炫耀而感到懊恼,这种暗中攀比、好胜又自卑的心态我们一定不会陌生。

第一幕少女在谈及父亲时竟当众感触落泪,第二幕夫妻在观看石碑诗歌时,丈夫突然做出跪拜的动作,这些莫名其妙的行为均让于佩尔的角色倍感迷惑。

这些幽默的段子与错乱的行为闪现出洪常秀作品中较罕见的批判意味,而对象无非是韩国民族性中过分含蓄、不够真诚的一面。

选用于佩尔来饰演旅行者可谓天衣无缝,因语言文化差异,她自带神秘感,剧本有意突出她的随性洒脱:在天台抽烟、赤脚站立溪水里、喝马格力酒、躺在野外石头上睡觉,如此我行我素的行为与当地韩国人的礼貌含蓄形成泾渭分明的对比。

作为一名凭空闯入的西方人,她随便教点法语就能谋生,没有教学经验仅凭自创的方法就能成为老师。

此外,她还受到年轻男诗人的仰慕、过着同居的生活,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实在令人羡慕不已。

这似乎暗指韩国人过度崇尚欧美语言文化,对西方人谄媚包容的态度,让西方人凭着莫名的优越感便能如鱼得水。

然而,最精彩的还在后头。

影片第三幕悄然从民族性批判转向创作的思索。

这个部分讲述她与男青年的暧昧关系,透过男青年母亲的偶然到访,戏剧性地剖析了母子/恋人的关系。

一段母子间感人肺腑的对话,扑面而来的却是熟悉的味道:东亚家长苦口婆心的情感绑架,对待子女人生选择的管教式口吻,溢出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男青年给出的答案,他是因为对方“真诚”而信任并爱上她,这表面上是关于一个人的真诚与事实真相之间的争辩,实则道出了西方人与韩国人对待生活迥然的态度。

而洪常秀更借此道出其对创作的态度:艺术创作者需要真诚面对自我,而非掩饰内心感受,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创作的源泉与力量。

凭借如此一部简约而风趣的小品,洪常秀再次展现出他独一无二的作者风格,各种留白与开放的细节,留给了影迷的广阔的思考空间,比如于佩尔的角色与男青年是朋友还是恋人?

创作者对女主角的态度是崇拜还是讽刺?

当然,在暧昧的社会批判态度里,洪常秀始终能回到电影创作者的层面上来,既有自嘲的意味,也道出了这些年来他积累到最宝贵的创作体会。

《旅行者的需求》短评

算了吧还是剥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剥削于佩尔吧

5分钟前
  • 咯咯精
  • 很差

媽媽馴服兒子的方式,就是讓口味改變的他重新吃上童年時愛吃的菜(辣泡菜),那他就可以回到心中永遠不會長大的小孩形象,好毒辣的老洪!

6分钟前
  • 阿树
  • 较差

很无聊 [4787]

7分钟前
  • 🔵Super🔴
  • 较差

本来上海电影节计划要观看的,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洪尚秀的电影相比于张律显然要“无趣”太多,整个对话完全构建于虚幻的场景之上,从头到尾大写的“尬聊”,2.0。

10分钟前
  • heisenberg
  • 较差

#74.Berlinale|@ Berlinale Palast首映//于少女灵了一整部影片。东亚人真的又哏又拧巴。洪氏vlog从来不缺内容及母题的探讨。梦境的嵌套又一次出现,以及敏不在却也要把印记深埋在电影里(个人认为最后对于男人与于少女关系的描绘有影射到洪与敏)

11分钟前
  • 金子愛♡
  • 推荐

从来没想过把洪常秀电影的主人公与安东尼奥尼联系上

15分钟前
  • 赛林
  • 还行

本片榮獲柏林影展銀馬格利酒獎。

18分钟前
  • 较差

“你的感受是什么”

23分钟前
  • 珐柯
  • 较差

没有人知道洪在拍什么,甚至他自己。

27分钟前
  • 落单面条
  • 还行

法式生活态度的诗意 在东亚的尴尬沟壑里 短暂停留

30分钟前
  • 还行

给狗狗的zoom in,《逃走的女人》中给猫猫的zoom in。

32分钟前
  • 衔蝉
  • 力荐

HKIFF48 DAY2第三场@ PE|这部很妙,跨文化交际各种让人脚趾抠地的内容都……很好地体现了,佢拍这种日常观察+重复-变奏我反正还没看厌。全程精神完全不困👌难得

35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74. Berlinale_Verti Music Hall 会很好奇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人如何理解这些场景、人物和台词。是那种清晰提示着「人与人之间并不相通」的电影。

36分钟前
  • Sico
  • 还行

4.5 当无法表述音乐时,当无法使用母语时,当两代人无法对话时,当言外之意作祟时,那里就有一道语言的边界,也有一个影像的真理。

40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词不达意当然是美的 喝着昨天在尖沙咀结业韩国商店买的生马格利和辣鳀鱼看完了 去新开的韩国餐厅没有酒牌 去旁边商店买酒 韩国店员用磕绊的广东话和国语跟我们兜售 由于雨很大 所有人都显得局促又快活

42分钟前
  • crankyanny
  • 推荐

#BJIFF

44分钟前
  • 盧意林
  • 较差

旅行者的需求:蹭吃蹭喝蹭住。于婆老问别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她是不是也发现东亚人很擅长藏了?

47分钟前
  • RiverDolphin
  • 较差

is she on a work visa?

49分钟前
  • 西南北
  • 推荐

51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较差

#2024Berlinale# -依旧是我看不懂的洪尚秀,但这次的观影体验比在水中舒适多了。可能是人同一性和社会化、可能是异乡人的游离、可能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本质亦或者是语言的探索。但我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只能在他监控般的镜头和人物对话中找到笑点和一丝观影的轻松,大概就是这样吧📽️

52分钟前
  • 发条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