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抱歉,我要开怼许多人说的这部片烂俗。
烂俗?
什么人看见什么吧。
这场景有很多因素很复杂。
①吻之前已经发现电梯里的男人衣服里有枪,几乎确认铁定是杀手了。
这可能会成永诀,生死关头,男主却出乎意料之外地选择跟女主接吻而不去先对付杀手,可能因为他没有十足把握可以干掉杀手,他不想错过这最后一吻的机会。
②高司令把女主拉过去电梯角落,这一动作高司令是先背对女主右手保护状地拉她到角落。
保护是关键词。
③这一吻进行中,高司令已经发现那是杀手可能就要开枪的情况下,其实等于用背保护着女主,一道肉体的墙。
这是升华的保护与爱。
甚至是亡命之吻。
④慢镜头的吻和吻结束之后的快速搏斗,形成强烈对比,浪漫与生死,激荡的肾上腺素。
⑤吻之后的暴力打斗尾声,竟然是男主停不下来的踩踏,直到杀手头部被踩烂。
最浪漫爱之吻与近乎变态的暴力强烈对比。
⑥暴力结束,女主对残暴的男主感到害怕,男主满脸是血看着不愿靠近的女主。
说回这一吻的性质。
无论是刚才被枪打死,还是这样的活下来的结果,这一吻真的是最后的吻别了。
因为是女人都会害怕这样暴力的男人成为自己伴侣,但是男主有这样的暴虐倾向,却其实是深深恨这个想要伤害女主和自己的杀手,是一种极致的恨,反面是他太爱女主。
悲哀的是女主看到暴虐这一面。
所以这一吻,最后真竟是永诀。
没想到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这么高。
我被片名误导,以为片中会有大量展示炫酷车技的画面和激烈追车的场面。
结果呢,前面渲染了半天主人公的车技如何高超,屡次帮黑帮分子逃脱追捕,可后面人家压根儿就没开车,与黑帮的火拼全靠肉搏,打得也并不好看。
可能有片名翻译的问题。
Drive也许是个双关语,在驾驶的意思之外,还有一层动机、驱动力的意思,指的是男主对女主艾琳的感情。
他见到艾琳时以为她是个单身母亲,孤儿寡母不容易,所以好心帮忙,一来二去就有了感情。
谁知艾琳有老公,是个不着调的小混混儿,之前不在是因为进了监狱。
混混儿老公出狱后,艾琳见到男主就有些臊眉耷眼、欲言又止的,可是显然没打算与老公分手。
男主深明大义,决定成全他们,为了帮艾琳老公还债,让一家三口过上踏实日子,选择最后再干一票。
正是这一票让他与黑帮老大结了仇。
不能说男主的选择和付出不真实,但是影片没有交代清楚这一点,没有能够让我信服,所以驱动力这一层也是缺失的。
行为动机不令人信服,人物也就无法成立。
人物不成立,一部电影就不会是好电影。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沉浸式的一个多小时观影,看到影片接近末尾的时候我已经完全屏住了呼吸,最后那一场打斗戏真是把电影节奏推入高潮。
这是一部非常规的类型片,可以算是动作片里的文艺片,并不是速激、碟中谍那种让人几乎全程肾上腺素飙升的传统动作片。
剧情比较普通,常见的黑帮故事,主要角色只有几个人,情节框架简单,不复杂也不曲折,方便观众理解。
但是,导演把这样一个regular的剧本拍成了一部irregular的电影,避免了片子落入俗套,没有让《Drive》变成一部全程用飙车竞速与暴力场面来支撑观影的快餐式爆米花动作片。
影片的节奏非常好,刚开场不到10分钟就已经把我拉进了故事的基调和世界观里,可以看出剪辑的节奏把握得很准确,能够快速让观众入戏。
片子全过程里,刺激的打斗/飙车/血腥场面,穿插着男主大部分时候沉默寡言的画面,动与静相结合,张弛有度。
配乐也是要重点夸奖的,这部片的音乐既适配又好听,尤其是那一首A Real Hero很带感,曲子进到情节的时机也恰到好处。
卡司方面,高司令的演技不用多说,他这次饰演的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亡命车手,这个角色没有姓名,这是一个有趣的处理。
在高司令这次的角色身上,根本看不到《疯狂愚蠢的爱》里花花公子Jacob、《恋恋笔记本》里痴情的Noah、《芭比》里搞笑滑稽的Ken这些角色的影子,高司令真的完全是剧抛脸,演什么像什么,太牛了。
这部电影其他演员也是熟脸,女主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黛西的演员,男二是《绝命毒师》老白。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片子里有很多高司令的怼脸镜头,看出来导演很喜欢把摄像机怼着高司令的脸拍了hh总体上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值得观看,如果再配合拉片解析会发现更多亮点。
1、所有的译名里面我最喜欢《落日车神》这个90年代黑帮港片味道扑面而来的土鳖名字(虽然是另一个岛上的朋友翻的)。
因为,这片,本质上,就是一个,港片嘛。
杀人如砍瓜切菜怎么痛怎么来,踩爆头戳爆眼各种违背生理卫生常识血浆不要钱乱喷,男主角明明自己衰神附体走哪哪死人然后还要委屈又悲愤的默念“我要复仇”……除了女主角不是邱淑贞,反派尼诺不是成奎安演的之外(但是长得真心像啊!
),其他什么瘸子师傅兼恩人、看似公道的伪善大boss、神秘低调车行伙计兼赛车圣手都好眼熟啊!
吴孟达!
吴孟达!
林国斌!
林国斌!
周结棍!
周结棍!
(最后那个是什么啊喂)2、不过比起正宗港片它还是少了以下几段:part1,43分钟左右男主角应该在屋顶喝啤酒画面闪回到以前他也是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车行老板,然后有一天被栽赃/兄弟陷害/运气不好一帮黑社会找上了门,老婆孩子被充满创意的当着面活埋啦分尸啦细致处理但是轮到他之后对方就像刘青云那样杀人都不知道要打头的朝着他肚子草草开了一枪然后推到水里走了。
part2:52分钟左右男女主在大吵架/酒后乱性/决战前夜来一段哪一点都没露但是依旧很香艳的慢镜头床戏配上嘹亮的萨克斯风淫荡BGM。
part3:高司令带着面具走近反派的门口那里,下一秒应该是推开门双枪狂轰打烂一切能打烂的东西最后再跟大BOSS追到天台决一死战。
3、整个观影过程中,高司令无时无刻不令我想起人生中第一位电影偶像——尼古拉斯凯奇。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半秃长脸面瘫挫男,想当年他没挫的时候……好了这下又要写个两千字咏古伤怀了,打住。
总之,从一件穿到死的标志性外套(《我心狂野》)到开车呀偷车呀飙车呀全过程(《急速60秒》)到近乎演哑剧的寡淡台词(《天使之城》)到无时无刻的忧郁眼神面瘫长脸(每一部电影都是= =),高司令在我心中就是凯奇上身了嘛。
而且看这厮选片的路子也非常符合凯奇叔叔测不准定理的黑历史……年轻人,前车之鉴摆在这里呀,大好的前途不要乱搞(抽烟远目)。
哦对了,还有提防棒子国女人,特别是餐厅里做招待的。
当她靠近你5米以内就去申请限制令,我是说真的。
4、高司令的脸真心长,真的。
虽然有那么一两分钟会被他的大长腿扰乱一下视线但大多数时候,我的视野都被他横跨2/3屏幕的长脸牢牢占据着。
喂我没有黑他,你看我的昔日偶像全是大长脸,凯奇啦,丽芙泰勒啦,丽红姐啦。
长脸给了我一种属于过去美好时光的亲切的审美快感。
5、高司令的脸(是有多纠结他的脸)超级不对称诶。
遮住左边和遮住右边反差大得好像两个人。
这种面相是有说法的,分析的结论认为这种人的心理有很大的问题,行事亦正亦邪阴晴不定。
(喂)好啦其实人家只是老爱用一边牙齿嚼饭吃啦。
6、TSN著名配乐是怎么乱入进去的啊!!
果然这神曲配上男男恋爱或是男女恋爱都毫不违和么?!
我的眼前不断有卷毛奔入宿舍斑比随后尾行的画面!
好清晰!
凯拉姆里根还演过斑比女友哟!
真是遍地熟人啊……7、其实这片子拍得超好超惊喜的所以我只能吐吐这种没营养的槽啦你们快去看!
看之前记得先把家里的番茄酱吃完!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车手,在一个不起眼的修车行里做着几乎不需要说话的维修工作,有时会戴上面具为电影追车戏完成高难度的特技动作,有时在夜幕下帮助罪犯者躲过警车的追捕。
车手不需要说话,他拼的技术和经验,需要时刻在兴奋和冷静之间穿梭,寻求平衡。
而他的沉默寡言因其复杂多样的身份更显冷酷、神秘。
她是有着阳光般微笑的女人,她的微笑羞涩而温暖,洒在他的身上,是种可以亲近可以疼爱的舒服。
她会用这样的微笑去抚慰他沉默冰冷的内心,她会在最后诀别的电话前含泪轻抚被他曾吻过一瞬间的嘴唇。
爱情不需要言语,车手的爱情更是如此,她只用一个微笑的凝视就可以成为他生命中最温暖和渴求的那片宁静。
然而这是一个以黑夜开始,以黑夜而终的故事。
洛杉矶黑夜下的罪恶在利益驱使下无孔不入,逐渐笼罩那片温暖宁静的角落。
为了捍卫,他用曾经足够的冷酷和神秘去对抗,愤怒中却再次失去自身的宁静。
夹在黑夜之间的阳光,只是短暂的温暖。
文字表达与电影表达的区别在于文字更容易书写出想象空间,而电影语言的描述能够更加形象生动。
一个通俗甚至有些司空见惯的故事,想要讲出新意,是对创作者能力最大的考验。
比如车手的身份,容易让人想起尼尔•乔丹的《蒙娜丽莎》,另一个摇摆于平静与残暴的车手故事;而车手从头到尾没有名字,无名英雄的身份让人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苍白骑士》。
所以,由于文体元素的熟悉,已让读者或观众很难对一个熟悉的故事产生新鲜的感觉。
可是,总有艺高人胆大,丹麦年轻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貌似有意选择这么一个简单俗套的故事来表现其凭借《末路三部曲》而成型的全新电影语言和独特视觉美感。
电影剪辑师出身的他(也是拉斯•冯•特里尔的御用剪辑)喜欢通过视觉来表现人物内心,用精雕细刻的摄影来铺陈叙述情感变化,比如《Drive》中男女主角交流时一系列的正反打和冷暖色调变化、暴力降临时慢镜头和快速剪辑的对比呈现等等,从视觉风格上给予了观众对于这部商业类型片的新鲜感受。
当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有些电影会在某个方面有所不同,但却很难突破动作片、历史剧、浪漫喜剧等类型片的约束,新颖的可能性更多的局限于已约定俗成的电影惯例或风格之中。
正如本片前半部分偏于浪漫的music-video风格容易让人想到王家卫,后半部分突如其来、触目惊心的凶猛容易让人想起大卫•柯南伯格或者朴赞郁。
可是,创新的电影人从未停止过探索,如《安妮霍尔》、《星球大战》、《低俗小说》等经典的例子,都拥有着打破惯例的力量。
惊艳亮相好莱坞的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虽然不具备如此的影响,但凭借其在《Drive》中的大胆尝试,对类型片同样有着不小的革新和启示。
附:本片OST评述及下载http://ilm.blogcn.com/articles/drivemusic.html
缺点就是电影太短了😇根本没看够啊。
前半段简直能入选我最爱的电影top10了,后半段虽然好看但和我喜好有点出入所以差一点入选。
电影就三个插曲,前两个选曲简直就是宇宙之神,别放你那合成器流行了我真的太喜欢了听见就忍不住给整个片都狂加上分滤镜,配上开头那个城市里开夜车的场景,真的太懂我喜欢看什么了吧。
还看见了几个老熟人演员。
而且看的我这100分钟觉得异性恋又行了,前面配着《A Real Hero》在暖黄色光的路上开车,载着艾琳和她的小孩一起去河边玩,回到家里他俩无言相视而笑,交流也很简短但,反正我就是真的很喜欢这样的对话:"That was good. We had a good time.""Me too.""Sorry, if I put you on the spot or anything.""It's okay,I'm not doing anything this weekend, if you wanna a ride or something."真的好浪漫啊,他妈的太纯情了,男主跟他妈被人家标记了一样,一眼万年专情至死,我很喜欢这种男主角的,忽然发现他似乎没有名字,看了演职员名单都是’driver‘,我说怎么不记得他叫什么,就这种人狠话不多又无比专情的帅哥,而且他好像机器人,妈的那个迷人的浅笑,那个大蓝眼,多看一会我都怕我会中幻术,怕艾琳和她所爱的人(甚至包括她丈夫)受到伤害,去砸人的时候居然都颤抖了,虽然部分是肾上腺素搞得不过,气成这样诶哟🥺。
特别是,电梯里那个吻,把人家揽到墙边亲,哇操浪漫的我要爆炸了,现在人真是,各种炸裂疯狂的啪啪心如止水,看人家牵牵手亲亲嘴就激动的猴子跳跃, 亲完就砸爆了边上杀手的脑壳,哎呀!!!!!
结果最后所有人都死了,服了,本来这样的后半段我寻思四星来着,还以为男主捅完那个谁就在车里挂了,结果居然又眨了眨眼,神曲《A Real Hero》再次响起,他开着车又上了路,艾琳还去敲了他家的门,我那一会真的好希望他在家,他能开门,然后倚在门边,啥也不说,就用那个蓝色的眸子浅笑着看着她😭,可是最后还是没开。。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受不了了忽然发疯,我接受不了be的纯爱,我快死了,操, 这个结尾好崩溃啊受不了这种能看到结局死烂但就是要开放性的拍摄方法,我求求你了刀子捅一下不一定会死透呢求求你回去再见她一面好不好😭,他真是运气吊差牵扯进了这个无语的事里,但也宛如注定一般,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真的好纯爱啊怎么那么纯爱啊,男主这家伙,真他妈的大善人,知道人家老公回来了也没说什么,跟人家浅浅打招呼然后自己出去吃闷饭,遇见不熟的要跟他讲话才表现出心情实际上差爆的样子,而且这家伙还想帮她老公,主要是因为她老公摊上的事可能会连累到她,妈的,服了,您是真的牛逼,他也确实没料到会被摆了一道,他本来是没必要卷进来的,毕竟对面都已经跟他说让他fuck off了,欸。
真的崩溃这个结局,草泥马受不了be,我真的很喜欢他俩,互相吸引全凭感觉,他俩在一起的时候空气里都是与世隔绝一般的爱与美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为什么一定要气死我😇😇😇😇。
浪费我生命的1个半小时,我真的好久好久没看过这么烂的片子了,我好想吐🤮剧情没有,飙车没有,血腥。。。
我爱上了人妻,爱她爱的不得了,所以我要为她杀了所有人。
我莫名打劫了我朋友的朋友,所以我朋友的朋友把所有人都杀了,我就把他们都杀了什么玩意啊,一点逻辑性都没有,不说话求你给点内容啊!??
那些豆瓣打四、五星的的,说光影处理的好的。。。
What fu?看电影就看这?
莫名其妙的喜欢的不得了,莫名其妙的杀起来。。
别看千万别看
二看的随想,没有严密的论述结构,只是简单记录。
本次重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期的工作。
它大概可以被分为两段:1.开场夜幕中的逃脱 2.二人关系的发展。
从时长上来说,这两段结束,影片刚好走过约⅓的时间(半小时)。
先说开场的夜戏 其成立的有效基于一种高度心理内化的调度方法,依托于大量的主观镜头,这不是指POV式的视觉上的主观,而是指贴近被摄对象的心理的知觉主观。
就一般而言,我们会说追车戏的场面是外部与内部的集合,用远景中景来表现追逐者与被追逐者在车流中的各种穿梭、闪避或直接碰撞,期间穿插车内的人物面孔人物动作特写。
但在《亡命驾驶》开场的追逐戏里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作法。
先从伊始说起。
高斯林驾车抵达作案地点,在一个建置镜头后,外部的角度消隐继而进入到人-车的比喻中
此后视点从未跳出车内,观众跟高斯林一起等待劫匪作案。
如果仅是如此,那么至多只能说是视角之变,称不上什么心理层面,那么接下来第一个躲避警察的镜头就是开始在这方面上强度。
以一种非常低的角度展现藏匿,缩在阴影里,担心被发现的情绪与后座颤抖着的劫匪相匹配。
随后被直升机追逐时这种低角度再次出现,而它的高度被两者间的距离强化,一种高空对低空的压制,它的具体表现同样是利用光影,用直升机的探照灯来对车内空间进行侵犯,从最开始被发现的强烈的灯光直射到跟随能明显地看到高斯林身上以及车内越来越亮,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雷弗恩又引入了另外两种维度的感觉即触感与听感。
在道路的正打镜头中感受行驶的颠簸,在正打与车内反打的交叉剪辑中听见汽车引擎轰鸣声与直升机螺旋桨破空声的剧烈对抗,在多层面感觉的打造中构建认同的情境。
最后随着高斯林一转车头,我们进入漆黑的桥底,与颠簸共振之余亦回归黑暗回归藏匿 。
同时要留意的是这一大段被分为了四个段落来处理,基本上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以不断累积能量驱动参与。
再说高斯林与邻居艾琳的关系发展 开场之后高斯林回到公寓的戏顺便带出了邻居艾琳。
之后,在他完成其飞车特技的工作后(某种外部的时间),便是一系列的车内主观镜头,他在超市内的一系列走动亦是以他的人为中心的跟拍,直到他偶遇艾琳也在买东西,躲避到另外一头,这里再次通过听觉来暗合人物-观众的参与,仿佛高斯林听见那边的声音,便在想象那边的场景,而摄影机也自然能够也应该拍到另一头。
这里的构图已被很多人说过了,不再多赘述,提到因为后面还有一场类似的处理,先按下不表先。
下一场高斯林开车送他们回家,我们先是看到坐在后座的儿子的表情,不能说不爽但也能看出不情愿,毕竟他们还不熟。
他不回答不置可否的态度也能从左上,一个刁钻的构图中看到。
如果说把他们的关系发展与前面那场追车戏共同地抽象地比为任务目的,那么在这里的构图与人物位置调度上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失败情绪的积累。
另一场
回到上面刚才提到的构图中,对比会发现这两组不同的正反打人脸的位置的不同。
高斯林与艾琳初见,人物有着较远的距离,而这里他们是非常贴近的,心理上贴近但各自又有出口在牵引着他们,高斯林是醒目的红色的EXIT灯牌,艾琳是丈夫出狱回来搞的庆祝派对。
接下来丈夫出现,打破二者联系。
高斯林就此从尴尬的三人关系(中间)中退出 个人看法是影片做完以上工作、建立完人物关系之后便进入了较为放松的状态。
另外留意到的是雷弗恩用了某种重复性的强调,或符号意象或具体的身体姿势,其中又有差异。
例如正面-反面角色倒下的姿势
𠃎
L
𠃎
平躺
符号意象的话最明显的就是高斯林那随着杀戮越多血迹、污渍越多的夹克以及背后的蝎子图案
这颗镜头实在漂亮,随着喘息带动衣服的褶皱就好像人物蝎子的内面在呼吸
其实我完全可能会错过这部影片-- 1.Ryan Gosling 我在一周之前根本就没听说过(结果一周以后我就阴差阳错地看了他三部片子)2.导演N.W.Refn也未闻其名,甚至连本届嘎纳最佳导演的头衔我也是观后找来评论读了才得知 3.“赛车”类的影片我素来不喜欢,尤其是美国的赛车影片,拜《极品飞车》这类游戏和《速度与激情》以及《Top Gear》美国版这类“佳作”所赐。
所以我要感谢推荐我《Crazy, Stupid, Love》的老友,即便他在提到《Drive》时,我仍然误以为这只是一部追求刺激的“速度”片--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就在我今晚把《亡命驾驶》这个名字抛给另一个愿意自费看《建党伟业》,平日视好莱坞为电影真理的朋友时,他在QQ上回了我三个字:“斯坦僧?
” (是的,这是个笑话)总之我最终还是没有错过这部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胜出的影片。
看完之后我的综合感观很简单,两个字:特别。
最先吸引我的,除了开场那些“罕见”粉红色的花体字幕外,无疑便是配乐里那些80年代迪斯科曲风的配乐了。
很久没有听到这么“高调”地烘托气氛的配乐(其实倒不如说是选曲)了:那几首歌似乎总在最合适的时候响起,而且在音量上和画面直接呈分庭抗礼之势,歌词看似简单却分外应景:开场Gosling进入房间唱的是there's sth in you that's hard to explain,Irene老公回家时又变成了cast me under a spell...,Gosling打倒终极Boss后Irene走到他门前时又变成了145 people all rescued from a sinking ship...,再到了片尾放起了开场的I am a human being and you a real hero... 片中的这些颇有怀旧感的舞曲配合特写镜头每每响起时都给人惊喜,如果拿掉这些曲子,纵然Refn的场面调度再好,那几个精彩的镜头顿时也就失去了魅力了。
甚至可以说除了Mulligan的甜美之外,我今晚重看本片其实更多是冲音乐来的。
不知道导演Refn在选曲上是不是亲历亲为,不过他在画面和场面调度的不凡处理上,的确把本片与惯常的好莱坞类型片区分开了,即便《Drive》这个名字看似那么地平淡。
第一遍看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的节奏的张弛,或许是受小说原著的叙事影响(没读过),Gosling在影片大部分时间总是显得不紧不慢:慢慢地修车,慢慢地逛超市,慢慢地走向女主角Irene(Mulligan)坏掉的车前...;接着其他的角色也都跟着不紧不慢:特写里Irene慢慢地凝视,继而Gosling慢慢地回视,两人慢慢地相视一笑....再配合上几个长镜头,于是整部影片(就连车窗外LA夜晚的街灯)似乎就在这种从容的节奏下走了起来。
但是在影片中的那几个暴力场面里,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又个个摇身变为了“手起刀落”的秒杀王,Irene丈夫在当铺外被击毙的画面只有远,中两个镜头一共不超过5秒;Gosling(这次终于走得稍微快点了)走进小Boss舞厅更衣室里用钉锤敲残其手掌似乎是一眨眼的事。
大Boss冷兵器手刃他人的两个场面无论从动作上,还是镜头交代上,都分外地利落干净。
或许稍微拖沓一点的,就是Gosling和Mulligan在电梯里遇到歹人时,一个交代镜头,一组对视镜头之后,下一个灯光和音乐忽然过渡到高光时刻,两人浪漫拥吻是十数秒,接着灯光回复,音乐淡去,再到下一个镜头,Gosling与歹人同时出手,抢先一手将其脑袋撞向电梯墙壁,然后撂倒后,对其头部狂踩(镜头中只见Gosling上半身动作,除了最后半秒抬脚的画面中隐约可见不成形的人脸...) 。
加上最后Gosling和Big Boss 对决的一幕,以及事后他坐在车里的那一幕,Refn对本片每个场景节奏的收放显得自如沉敛,影片前后部分的节奏变化,许多场面之间的节奏反差十分耐人寻味。
布光,也是Refn让本片有别于其他影片的地方,影片有相当的比例都是夜景,在第一遍观看时,在开场的5分钟里,画面中对正面跟拍Gosling驾驶时车内车外灯光表现就于众不同:偏冷调而干净,后面一些室内场景,车库杀人,海滩杀人等片段中的布光手法各异,营造的氛围又各不相同,温馨,晦暗,肃杀,却都很好地服务于影片情节。
此外还有他人在豆瓣第一篇评论里提到的低平光的应用,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影片几乎大部分画面都的确遵循了这条原则,于是一部有着强烈个人烙印的斯堪迪纳维亚导演执导的洛城犯罪类型片就应运而生鸟还有什么没有说到的?
当然就是演员了。
Mulligan很甜,但绝对不是花瓶,就和我喜欢的另一位Naomi Watts一样,漂亮,但还是颇会演戏地,尤其在这部中,近特写颇多的影片中,Mulligan的演技是有说服力的。
Gosling我在最近一周先后顺序分别看了他出演的《Ideas of March》,《Crazy, Stupid, Love》和本片《Drive》,我一直很喜欢的Clive Owen很多时候需要影片来成就他(Children of Men, International VS Duplicity),但是Gosling在这三部题材风格各异的影片中,分别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表演,不禁让人叹服。
而且在其他影评中我读到Refn很喜欢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于是这部影片自然也给予了Gosling和Mulligan足够的表演空间。
末了切个题,前面扯到所谓的形式,来自Refn这位新秀欧洲导演的拿捏。
今晚第二遍看完之后,想到这部片子帮Refn拿到了嘎纳最佳导演奖,忽然觉得嘎纳那帮评委有点小贱,就像本片Big Boss说他以前拍过电影:"some action, sexy....once critic called it european, I think they're shit",嘎纳这个奖给Refn于是显得分外地反讽:来,看看我们这边的新秀过来教你们怎么拍这些老掉牙的类型片吧!
(然后再把最佳影片颁给美国人Terrence Malick的Tree of Life)这么弄美国人会高兴么?
至少我知道美国有影评人不高兴,比如在《New Yorker》上面写影评专栏的那位Anthony Lane。
(真的是碰巧)我最近在读先前下载的9月份的某期,前晚看到这期影评是讲Drive, 于是先放下,昨天去买了碟看了之后,再拿来一读,顿时有点诧异:"'Drive' marks the first occasion on which Refn has shot a film in America, and, like countless outsiders before him, he casts an eye that is at once entranced and stunned. By his own admission, though, he doesn't have a license, and it shows. The man behind "Drive" can't drive."这是Lane千字影评的结语,而他在文中的论述跑偏不说,实在有些太过先入为主,以至于我这个业余影迷都不禁怀疑他的电影知识有没有豆瓣上某些人多。
或许更多是有些逆反心理吧,这篇影评出炉时,Refn获奖已有4个来月了,Lane看到欧洲人把赞誉Auteur的奖项给了一个拍出美国类型片(LA, CAR CHASE, CRIME, REVENGE, FEMME,甚至还有Chinese Restaurant.....等等元素一应俱全)的欧洲导演,还让他在片中奚落了一把自己作为Critic的本职,这口气想必是很难吞下的了,于是乎结语中frist, countless, outsiders, own admission,license(doesn't have....)这些话读来也难免酸味十足了。
最近在看了一部电影《drive》,只看这一部,反复看了多遍,因为喜欢,大陆将它的片名翻译为《亡命驾驶》,不喜欢,显得俗套。
这是一部在我看来非常普通,又极具特色的影片,普通在于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拍摄技巧,固定的镜头、简单的配乐、顺序的叙事、偶尔交差的剪辑,所有这一切都显得寻常,几乎在任何电影里都可以寻得到踪迹。
那么它有什么特色呢?
特色在于它的节奏是如此的一致协和,更深的是导演通过对人物面部的特写,光影的运用以及影像延时和交差呈现来展现和推进剧情,而不是通过爆裂的场景来抓取眼球。
我特别想说的是影片的男主角,瑞恩·高斯林,这位以《信徒》渐露头角,凭《恋恋笔记本》而一炮走红的演员,在本片有着男神级的表现。
他在本片中饰演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修车工,看似普通却又如此神秘,他是个极具特色的人,却没有具体的名字,他沉默寡言,却洞察着周围的一切,他高超的车技和对城市道路脉络的熟悉,使他像幽魂一般存在,夜是他的白日,他独自游穿在洛杉矶的霓虹之中,巡视着一切。
影片起始,就向我们展现了一场警匪追逐的戏码,只是这里没有紧张高速的你追我赶,没有碰撞,没有枪声,甚至没有大声尖叫。
这一切的发生就像尼斯湖的湖水,湖面一片静谧,偶有风吹过,带起一片涟漪,而很显然这般平静的背后暗藏危机,你看不到,却摆脱不掉一丝丝的紧张。
导演在这里着重对演员的心理进行展现,面对警察的追捕,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他会如何表现,导演通过对他面部的连续特写,使我们感觉到他的沉着冷静,他的眼直视前方,看不出半点慌张,心中的盘算从未变化,随机应变之中他以最后冲线的态势,随着车载录音机里比赛终了的数秒,冲进地下停车场,若无其事的走出,混迹在狂欢的球迷中,就此脱身。
这样的场景安排,为的是让观者从初始就对他有大致的了解,首先,他应是个车手,虽职业不详,但车技娴熟应不容置疑;其次,他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这很重要,这样的前提介绍使得之后剧情的翻转显得自然,任何的举措都是来之有自;最后,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他人物特征的描绘,从一开始他所表现出的那种沉稳和理性,在本片中一直保持着,直至最后,未曾改变,他像个黑夜斗士,面对一切的都能随机应变。
影片对于人物关系的描述极其简练,几乎没有什么对白,更不做过多的人物介绍,所有的情节都点到为止,但已足够,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演员平实的表演,眼神的交流,一颦一笑,来反映人物心理的变动。
就他自身的感情来说,从偶尔邂逅,渐生好感,开始约会,到形成习惯,这一切都在不显山不露水之中自然而然的发生。
虽然,其中这样的感情会让人觉得有些有悖伦理,可是谁又在乎呢?
在情感面前,所有人都是傻子,以感性行事。
当然他也有所犹豫过,在超市购物的场景中,他巧遇艾琳和本尼西奥(她的孩子)在购物,临走他站在车门前,镜头里我们看到他的背影,他站着似乎有些犹豫,瞟了一眼画面的右侧,然后将手中的购物袋放在车停,转身,镜头转移,看到稍远处她站在车前,发动机盖高跷着,束手无策。
他走过去,她略微一笑表示无奈,场景切换顺时进入电梯场景。
在这个场景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不与人交流的个性,也似乎可以看到他在面临感情时那种小犹豫,只是镜头没有给出正面的特写,这只是我的猜测,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沉默寡言又略带神秘的男人,这样理解,似乎也顺理成章。
电梯场景只有十秒,三人没有交流,他抱着彼此的购物袋,侧身站着,与本尼西奥对视,小孩子对于陌生男子的好奇,以及天真和稚幼的举止,使他也浅浅的露出笑容。
这个短暂的镜头是本片中令我最为之倾倒的镜头之一,就是这样,没有再多的描绘了,一个低头拂面的举措(本尼西奥),一副渐渐的笑容(他),既已足够,人物特征韶然若揭。
一个男人心里的柔情和稚嫩的童心便展现出来。
当然片中自然有很多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像洛杉矶高楼华立的夜景,修理厂本尼西奥对他站姿的模仿,斯坦达德被袭现场,他停车入位的慢镜推移和他扶在方向盘上轻轻划动的手,电梯里他与艾琳接吻时的光影变化和继后他残暴杀人后的凶残模样,及他背身的蝎子秀绘,像面旗帜在飘扬,所有的这些镜头都让我迟迟不忘,碍于篇幅,不便多述。
关于交差剪辑,影片在几个重要的桥段有运用,大概有四处:一、他和艾琳在洛杉矶的夜里一同驾车外出,在城市里游荡,交差呈现的是本尼西奥在客厅里与艾琳玩耍,后由他抱着睡去的孩子走进卧室,这样的处理不会像顺序镜头那样显得无聊和普通,同时也较容易理解这是他们之间的一种默契,已形成习惯;二、抢劫山谷典当行前,他受邀到艾琳处与本尼西奥、斯坦达德(艾琳刚出狱的丈夫)就餐,交差镜头里是他与威胁斯坦达德的小头目(克里斯),谈判抢劫的条件和细节,看似一场普通的就餐,其实是临行的酒宴,他们已决定抢劫典当行,虽然是出于一种被迫和无赖,但可以看出他敢为正直的一面。
而联系之后情节香农的话,“很多人都和结了婚的女人有一腿,你是唯一一个我知道,还帮着她丈夫抢劫还债的”,想想,不觉好笑;三、电梯杀人之后,他与香农会面,责怪香农将艾琳的信息透露给伯尼(香农合伙人或者说老板),交差镜头里是他驾车场景,这里有个细节,街道霓虹造成车内光线的变动,我们可以看到他面部光照的颜色由暗青色逐渐变为浅红色,这或许是一种暗示,一场腥风血雨是在所难免的;四、杀死尼诺之后,他与伯尼在“长城饭店”会面,在他带着伯尼到车里取钱的场景中,交加镜头是他与伯尼在饭店里谈判的尾声,“where the money now?”伯尼问,“in the car.”他轻轻回道,伯尼轻轻的摆头示意,“come on”,声音小的几乎听不见,他没有回声,缓缓的仰起头,浅浅一笑。
随后的相互刺杀场景又不断的交差剪入他的侧面特写,真的是非常巧妙的处理方式,似乎对于所有未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他都有准备。
最后的刺杀之后,镜头给向他沾满血迹的皮靴,而后满满升起,由下而上,是他血迹斑斑的衣袖和抚住伤口的手,最后落在他的脸上,他靠在驾驶座上,面向斜上,眼神木讷,一动不动,在长达40秒的镜头里,只是一张他不见波澜的脸,不知道他会不会死去,会不会呢?
随着疑问和担忧,音乐渐入,“a real human being and a real hero,a real human being and a real hero。。
”,歌词不断重复,愈渐大声,他动了,他缓缓启动发动机,驾车而去,留下一地血泊和那“one million dollar”。
配乐方面,本片做得几近简练,分别出现在影片起始逃脱追捕后的洛杉矶的夜色,他和艾琳及本尼西奥出游,香农死去,再就是影片末刺杀之后,他驾车离去等场景中。
几乎都起到了十分理想的作用,带动了观者的情绪,又与画面相契合,同时歌曲的词义也十分贴切,与他的人物个性和剧情的发展都显得十分受用。
电影作为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它应是各种艺术的适宜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或只是为了增强感官效果,无论是场景的平和或是激烈,音乐的平缓还是跃动,都应该视电影起初的创作意图和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定,这一点本片做到了不可说完美,但足够优秀的地步。
这部影片,并没有商业片的恋恋风情,或是极速爆破的场景,也不包含什么生命哲理和人生寓言,它只是一部看起来平和,却也有些许波澜的片子,它以自己固有的节奏,道明情节,给出结果,简单的像诉说一个故事,有关于洛杉矶的夜,夜里的人和人的相融与争执,最重要的是,它是那么得不娇柔,不造作。
这样的性格未免过于古怪,对一个初时的女人可以一见钟情不顾生死,对另一个初时的女人可以毫不犹豫一巴掌打倒在床。(邓斯特之后又是亨德里克斯,不要再打女人了!每次打女人我都心颤。)
这么俗套的题材,能掌控得如此隐忍而不失力量,不失为一部风格作品,导演是丹麦的,我说怎么这么不像好莱坞流水动作片。灯光,配乐,节奏掌控都比较别具一格,当然还有估计会迷死很多人的高司令,也算是值得一看了。
镜头不错。慢镜头。故事还是有些俗套。黑底紫色字幕。男小三斗黑帮的故事。杀了老大,天下太平了。小剃刀拉胳膊。。印象深刻。
在类型片框架内反类型,追求感官最大化。俗套故事反而起到反作用力,男主高司令简直上升到一种符号层面。血腥和动作等元素包裹下的情怀到位,出来的整体效果相当惊艳。镜头语言太惊艳,每段MV都很振奋,每首歌甚至每处配乐也都恰到好处。
靠,这种闷而不骚的片子在豆瓣也有这么高分……被骗了……
真正牛B的暴徒是沉默寡言的,而且从不故意使用枪械——带把枪上街?那也太预谋了,显得相当地娘们儿。他们随心所欲地用拳头、鞋后跟、晾衣杆、木柄榔头、刮胡刀、汽车...以及...大量的海水,杀人。嗯嗯,大量的血浆和DTS环绕确实很爽感......然而,故事在哪里?
给五星!少见的追车片,译名太有欺骗性了,完全不符合本片克制、优柔、自信的基调,没有任何快速剪切,从表演到剧情都极尽克制优雅。惊喜。
这个片竟然能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简直是拍给没看过电影的人看的!
这部还是挺学院派的(罗列清单见最有用评价前2)。男主参与的作品大多是高分,女主刚出道我就很喜欢,不过这部表现很低调。
加星电梯那个镜头。
清新镜头加血腥和露点点缀的小文艺安静慢悠悠电影不适合看夜间场,我在脑袋半死亡状态下还看到男主觉英雄式微笑加上帅气杀人加血腥,整个就很困,果然我不太适合看不太找得到point和剧情不够强力只靠优雅镜头画面来吸引人的电影,会想睡觉。。。
男主角不错~Blue Valentine还压在箱底没看~~叙事不错剪辑满分故事一般
mood flick~自始至终散发着黑色邪典电影诡异的味道。压抑不安的配乐夹杂着动听的复古电音,节奏舒缓到可以令人昏睡,如同Ryan木头人般的沉稳,突如其来的血腥和暴力又让人眼前一亮,冷静而充满黑色电影气质的镜头运用令人印象深刻。色弱导演雷弗恩最让人拍案的是光影和色彩的运用,霓虹色彩美学独树一帜,颜色鲜艳浓烈对比度高,连字幕都采用了死亡芭比粉,可能也因此深深影响到了高司令。高司令确实非常适合这类角色,不苟言笑、沉静孤僻,却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凯莉莫里根也富有魅力。
开头5分钟及片中的飚车戏立下新标杆;剧本单薄的剧情由于独特气质也被巧妙地转化为优势,精致的电影语言更使表达产生强大的力度,NWR是一个懂得收放的人,难得;给选角导演加一万只鸡腿,高司令这气质简直空前绝后;老白轻松进入角色
用这种方式拍摄犯罪类型片还是蛮独特的。对形式的过度推崇,比如频繁的慢镜,独特的布光以及主角不变帅气的造型,让影片在形式感同时弱化了叙事(太生活就不酷了)。瑞恩·高斯林碰到一个绝好的角色,如宁静海面下的火山,外部冷静且柔情,突然爆发却是毁灭性的。Disco很带感。
该色情的时候纯情,该暴力的时候无力,该常规的时候血腥,打小怪是霰弹枪,打boss是街边商超两块五一把的小刀。女主符号化,男主自作多情,原来亡命驾驶的不是他而是观众,如坐针毡
电影很有范儿,但情节弱了些。音乐存在感太强还真说不上好坏……Ryan兄是火了,全球最性感男人不是逗人玩儿的呀,足以爆棚!和Carey Mulligan的对手戏让人特别动心~嘤嘤嘤
完全适合我看的电影。Carey太招人稀罕了!!!!╭(╯3╰)╮mua~~只是Ryan一装狠我就他.妈想乐……屁ass:好莱坞的动作虽然僵硬,但人家还能用光线、剪辑、OST和独特的机位弥补!咱也别说人家是“歪门邪道”,中国电影现在就是不思进取——谁也不能否认。
高司令从头到尾的死鱼脸,我是来看老白的。
配乐灯光摄影很值得推崇,节奏控制得有自己的特点,缓缓推进,纯情美好之后便是肆意暴力血腥。但似乎除了刚开场的那一幕,始终没把我拉进戏中。如果硬要归类的话,算是装B文艺Cult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