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感谢奇遇观影团,带给我首次提前观影的机会,感恩。
以下内容涉及深度剧透,请酌情观赏影片主要围绕4个人物展开叙述:失去哥哥的小男孩生生,肺癌末期的莉莉奶奶,即将失去母亲的单身女儿以安,失去儿子的母亲。
四个人物形象,像极了生活中的你我他,仿佛多多少少都能从四个人物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很有代入感。
1.关于温暖。
生生,无论是坐在打烊的肯德基,还是空无一人的家中,最缺乏的是温暖。
看着同伴在母亲的嘘寒问暖中接走,然后一个人落寞地回到肯德基,真的充满唏嘘。
与其说,生生给予了莉莉奶奶陪伴,同时,莉莉奶奶也给予了生生温暖。
生生在帮莉莉奶奶录视频的同时,也一点点地学会打开心扉,理解母亲,学会成长。
2.关于家庭。
早年丧偶,中年失子的母亲为了维持生活,晚上在便利店打工,白天在家里补眠,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却都是缺席的。
但生活不是非黑即白,不能仅凭表面就去下定论,要知道,作为单亲母亲,搬砖与陪伴注定不能两全,不能接他放学,不能给他做饭,不能同他聊天,听他讲校园发生的点滴和成长....人生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一步难一步艰,艰一步,难一步,走着走着,但愿路就会好起来3.关于需要。
电影里有一幕,是以安的员工吐槽家中的母亲做个小手术就把家里弄得人仰马翻,很羡慕莉莉奶奶的独立性。
但在以安视角,可能会羡慕员工母亲对子女的需要感,莉莉奶奶实在是太自私了,无论是带她去台北看病,还是辞职照顾,都遭到莉莉奶奶的拒绝。
连莉莉奶奶平时发生的事情,都是别人通过莉莉奶奶直播后,转告给以安,才知道的。
往深处想,莉莉奶奶作为过来人,知道,女儿有女儿的旅程,她有她的人生,更不希望女儿因她而改变她的航程。
即使,莉莉奶奶也需要陪伴,即使,她也很怕死亡。
4.关于失去。
“如果你丢了什么,觉得遗憾,那才是最重要的。
”拥有时,不知道去在乎,去珍惜,等到后悔,已来不及,有些东西丢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如岁月,如青春,如健康,如爱你的人。
这部片的主旋律并不是要你知道失去的不可逆,而更希望我们珍惜当下,尽量的学习,尽量的尽力,尽量的开心,尽量的珍惜身边人,人生就遗憾少一点,美好一点。
最后,剪辑,有点乱,时间线得去二刷,但不影响观感。
得了肺癌还剩下3、4个月名的的士司机鲍起静,虽然超龄仍然偷偷继续载客,还乐观地玩起了直播,把日常点滴带给粉丝。
而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成了她的粉丝之一。
鲍起静演台湾电影,居然不违和。
毕竟其父亲鲍方是内地过去的,鲍起静也有点普通话底子吧?
虽然现代带着白话腔,演一从香港到台湾的人也说通。
“忠孝”小学。
想起动力火车的《忠孝东路走九遍》。
好大间书店。
貌似台湾的书店文化保持得不错,《汪洋中的一条船》就常见书店。
腰上帮贴膏药这个,忽然想到《花儿与少年》里面刘涛与郑佩佩的一段情,郑佩佩给刘涛按摩。
狗狗。
孤独的狗,孤独的人。
便利店店员。
母子情。
母女情。
“奶孙情”。
隐藏的兄弟情。
最后的煽情略过火。
过犹不及。
“再来!
”
一部关于生与死的电影。
“我有我的人生,你也有你的人生,我们都要学会放手。
”亲情是一生的羁绊,当我总说要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也许先学会与父母和解,他们何尝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也会害怕,彷徨,孤独,背对我们擦干眼泪转身继续坚强。
所以,永远都不要爱得太迟。
(鲍起静演技撑起了整部电影。
)
生生 (2017)6.92017 / 中国台湾 / 剧情 / 安邦 / 鲍起静 吴至璿
生活富裕了我们色彩,让我们领略着美好瞬间,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看过这部影片给我感受挺深,亲情,友情,爱情,都得以体现。
情感的主线我认为有三条,母亲对于儿子的无私付出,这即使爱情又是亲情,儿子对于哥哥的情感,体现了亲情,手足情,而老人和孩子,更多的是忘年交的友情。
故事的元素朴实,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会让人稍有潸然泪下,为人物角色而感动。
鲍起静作为老戏骨,实力担当,她的作品塑造了众多印象派角色,此次角色身患癌症,面对病魔,她笑然应对,可见对于这个角色的拿捏很到位!都说人生何其短暂,如流星之于夜空;生命何其卑微,如尘埃之于苍穹。
而我们又何其短视,如盲人之黑天摸象。
总以为今天很长,明天就是永远,对时间要珍爱,对生命要敬畏,我们才能找回本真的自己。
生生这个男孩和老人莉莉的感情线,会像是一场漂泊的漫旅,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彼此间珍惜着每一个可以称做朋友的人,因为那是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
整部影片,感情丰富,人物情感流露的表达很到位,不防去影院看看,最后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风格像极了杨德昌的《一一》,很生活、很细腻、很真实。
不同于《一一》对生活本真的讨论,《生生》展开的是生命本真的探索,也就是影片开头女儿对妈妈在电话里所提出的更具象化的质问:复诊和跳舞,哪个更重要?
其实这个问题我曾不止一次地自问过,如果将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要不要耗尽家财去治病;如果不治病,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在千百次的自我盘问后得出的结论,其实与电影里鲍起静饰演的奶奶并无二致。
莉莉奶奶,明知了自己的死期,却誓要“活过100天”;每天的时间不是学跳舞就是开出租车,还追了下潮流玩儿起了直播,甚至还把自己画的漫画塞到书架上偷偷躲在一旁看会不会有人来借阅。
相信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可正是奶奶这样洒脱地活着,她的故事才会出现在更多的漫画绘本里,才会有更多的人期待看到她是怎样在最后的日子里精彩地生活,才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为那些绝症之人的生活助燃起新的勇气、希望和信心。
从电影本身来说,《生生》其实特别不像一部故事片,反而更贴近讲述故事的纪录影像,就像那时的《四个春天》。
不同的是,《四个春天》教会给观众的是接受故人的离去并把思念留在心底;而《生生》则是用自己南洋独有的温柔,教会观众把握时间、好好再见。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生生》便是对这句话最温柔也最完美的注解。
另外该说不说,鲍起静的表演依旧还是好到忍不住想再给她一座金像奖的小金人,因为在我看来奶奶这个角色表演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分寸感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一寸就会显得夸张矫情;少一分就会情感失真。
但鲍姐的表演是真诚的;是没有表演痕迹的;是细腻温润的,所以才会打动观众,就连癌症晚期病人的脸上没有病气这一瑕疵也可以忽略不计(或者看作是奶奶化了妆的乐观心态也未可知)。
影片在文本上虽有瑕疵,视听影像上也略显“毛糙”了些,但总的来说算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
通过一部作品透视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活法儿,总比单纯享受视听快感更有意义。
我觉得这类电影评分应该更高一点,电影用很平淡的故事和镜头去讲一生的意义。
失去哥哥的弟弟没有妈妈的陪伴,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不知道什么是死亡;跟女儿不是很亲密的癌症妈妈,没想到结尾才表明并非亲母女。
两个年龄差那么大的人,相互陪伴,一起寻找人生的意义,通过生生的关心帮助,阿姨更加了解到活着的意义。
影片娓娓道来的讲述让观众代入感极强,生死的话题是永恒的,不避讳,不张扬,直面生死。
今年有很多抗癌电影,这又是一部,很有是枝裕和的风格,淡淡的讲述下揭开了生活的必然。
近两年,台湾电影越来越不错。
影片中男孩和妈妈,莉莉奶奶和女儿,他们因为生,因为死,彼此沉默,彼此沉重,最终,都和解了。
影片的主题意义很深远。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
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
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
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
”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唤作“小男朋友”。
让死亡轻柔地滑进未来,能无端收获地久天长的希望。
面对死亡,最伤心的人就是身边的亲人。
看着身边的人离去,总是会有磨灭不掉的人伤痛。
如何面对伤口,或者说如何能 让自己伤得轻一点?
爱之深,痛之切。
鲍起静演得太好了,这位老奶奶让人心疼,让人落泪,让人唏嘘,让人感动。
在平凡的世界中,做一个平凡的人,总是在面对死亡时,才能给人带来什么发人深省的意义。
也许我们不能预计未来,但是可以珍惜当下,好好陪家人,精彩地过好每一天!
《送你一朵小红花》、《小伟》、《五尺天涯》,加上这部《生生》。
2021年的前三分之一段,若干面对生命极点的故事接连在大银幕上出现。
不知道这是电影局领导的有意为之?
还是巧合而已?
这几部电影,惊喜一部接一部,最终遇到了这部让我回味无穷的《生生》。
去影院观看的缘起,是因为鲍姐鲍起静,虽然贵为金像奖影后,可我从来没有在大银幕上看过她做女主角的作品。
电影海报上,她撑着一把透明雨伞,眼神也是清澈透明的,虽然不再年轻,但仍然用心化着精致的妆,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这样的形象,应该不属于一位行将就木的绝症患者,一个人,该有多么地热爱生活,才会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仍旧保持如此积极的形象?
电影的主角是一老一小,一位即将离开人世,一位面对过自己至亲骨肉离开人世。
两个本应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神奇的网络有了交集,彼此温暖,相互扶持。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亲人,老有女儿,小有母亲,但女儿母亲似乎总与这一老一小有隔阂。
用当下时髦的话说,这一老一小就是“后天亲人”。
电影的结局不出乎意料,除去这一老一小,老与女儿,小与母亲也消除了隔阂,升华了对彼此的爱。
“生生”是电影里小男孩儿的名字,应该也有“生生不息”的含义。
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生命永不停止。
肉体离开,但记忆永存,只要能给身边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自己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永恒。
这就是我看完电影后的最大感受。
最后表白一下鲍姐鲍起静,大银幕上的演技扎我心,想哭但不舍得为乐观美好的她哭,想笑又打心眼里心疼她。
电影落幕,我一直没出戏,脑海里一直都是她的音容笑貌,甚至在脑补这个角色的早年经历。
让观众无法出戏的她,值得再拿一次影后。
只是,《生生》的排片太可怜了,我在影院的影迷群里各种呼唤,才求来了一场。
这一场,卖出去了两张票。
面对生死之个巨大的话题,人显得格外的渺小,坦然离去,归于平静莫过于是最美好的结局。
非常生活流的电影笔触,长处是可以非常大的篇幅来靠丰满的细节传递情绪。亲情有时候会因为彼此太为对方考虑而显得笨拙,东方人内敛的民族性格,就连“我爱你”这三个字,都最难对至亲至爱开口讲。爱与死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留下的人总要承受窒息一般的苦痛,在绝望当中,反而从陌生人身上更易得到救赎。
叙事节奏缓慢 感觉少了一些情绪的高潮
2021/4/6
剧情编排得有些矫情和粗糙,一般吧!
中影嘉华国际5号厅挺尬的,不是在影院根本不可能看完。
家庭 就台湾拍的最好
喜欢漫画店里背靠背坐在红沙发的那一幕
2021.03.30 不散观影团 很久没有看慢节奏的电影了,开场前好奇海报上的两个人会是什么关系,是奶奶和孙子吗?没想到是导演巧妙的设定。直播一百天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态,除了莉莉奶奶本人,其实没人明白。散场后的交流环节有人说老人其实心里不愿意麻烦别人,我们做儿女的应该体谅老人的独立。但我倒觉得并不尽然,再坚强的人也有软弱的一刻,不要等到最后忍不住了才学会看清家人的无助。演员的演技撑起了整部戏,最后半小时哭的停不下来,珍惜眼下的时光吧,银发闪闪的尽头不只在等家人,也已经在等我们了。
人生活到此,可以看淡世间各种悲欢离合、聚散得失,唯有生死无法逾越。“生离”还有可能重遇,可“死别”实在太难,太难太难了。
第一次在大银幕观看台湾的家庭片,一如既往的节奏舒缓、一如既往的催人泪下。不屈服于死亡恐惧的母亲用直播的方式获得快乐、传播乐观,内心深处只是不想成为女儿的负累;寻找哥哥离开原因的少年被那母亲的坚毅和温情所打动,最终也自这份面对死亡的超脱感中获得了对生命的理解;少年的妈妈看似懒散度日实则也被小儿子的温暖举止打破心中寒冷的坚冰,从痛失大儿子的悲伤中找回了对亲情的最初信念;女儿在痛斥母亲所谓的自私中发现了母亲如此对待生活的真正目的后同样获得了在亲情中的和解力量,最后一句郑重其事的“我爱你”便水到渠成钻进观众的心里,打湿一片眼眸。
给生生上的死亡教育,鲍起静老师真是厉害。
鲍起静的片真的都很鸡汤 意外发现了严艺文 两条线的交集写的不够深刻 不过演员演起来很自然很细腻
“我有我的人生,你有你的人生,我们都要学会放手”。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很痛苦。
以十分现代的媒介展示了陌生人之间的联结,像是一出鲍起静的独角戏,其他人物基本都游离在外。
Only old people and children can touch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world.
最痛苦的就是生生了,小小年级经历了两个人的死亡。。他也是幸福的吧,小小年级对死亡就有了很深的理解。
这才是高水准的抗癌剧
2021年11月28日观看。我感觉情绪渲染的有点不太到位,有点散。
第一部电影院睡着的电影,以前看《一一》的时候也有点累,节奏稍微有点慢。感谢青年电影展的票。会找找资源重新刷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