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话概括就是:熊孩子染指老爸辛苦搭建豪华乐高积木建筑群;创意很low团队精神满分的平凡人与团队精神零分的创意达人合作干掉创意和团队精神都给我死开的处女座(?
)完美主义秩序之上的大Boss!
很明显大Boss是老爸了,打着领带追求秩序名字都叫Business 了,可熊孩子代表啥我研究了很久,说是没创意的平凡人吧,撇开小朋友一向是创意的代名词不说,熊孩子你玩这么大真的已经很有创意了……说是团队精神扑街的创意达人吧,孩子你单蹦儿在玩,讲团队精神没意义吧……后来我终于醒悟了,熊孩子代表的是……熊孩子他自己!
君不见熊!
孩!
子!
此三字已经够振聋发聩了,完全不需要深入挖掘了!
ORZ通观全程的话,大概讲述了两个道理:成年人就别玩玩具了真当”童心未泯“是啥好词啊以及虽说你创意很low但只要你不care坚持把每个low low的创意付诸实践有一天你会成功的……真的好励志的呢……所谓善恶有时终有报,熊孩子的小妹妹已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给熊孩子点烛)……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灭哈哈哈(掀桌四星都是给脱线的剧情和桥段的,虽然我脑洞很大但只要我不care坚持把每个脑洞挖得更深一点有一天我会成功的XD
也是作为好玩、搞笑、放松类型的电影去看的;配合后面的情感片段,很不错。
前面一个多小时基本上都是让观众真真的开心,不恶搞,真正的有意思,在这一点上国产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啊,这才能够让人真真正正的开心。
这么多的版权真的在人物出场的那一刻惊到我了,人物做的很不错,配合版权的梗还是挺有意思的。
作为一部乐高公司的“宣传片”电影,做到这个高度让我觉得很赞啊,并不是打广告,甚至可以说全程都没有打广告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让人向往。
电影打通了幻想与现实,我觉得这就是精华所在,幻想就是所有的小玩家在玩乐高的时候肯定都会幻想着的那种感情,在我们玩乐高的时候我们幻想着真的有一个这样的城市,一个虚拟的、美好的、我们所向往的城市。
但是这也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之中,生活、学习还有家庭里的一些事情,最终也让许多人慢慢的远离了乐高,慢慢的忘记了乐高...那个曾经我们最喜欢、平时最爱的乐高,慢慢的,远离了。
但是电影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之前还笑得肚子疼,但是突然就这样一变,又让我们回想起了自己的当年,我真的很怀念当年的那个我,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再买一个?
真的超级开心.可是...那些都已经过去,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心境了...电影让我又怀恋起了当时的那个我。
电影也十分有教育意义,在电影中的小孩与家长的镜头中我们慢慢地认识到了乐高的初衷以及最关心的,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那些爱好?
首先,乐高就通过电影结尾时的对话告诉我们,乐高的初衷,就是想要让每一位玩家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脑洞,就像这个电影一样。
没有谁说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面的组装程序一步步的来,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我最希望搭建一个什么?
在不断的思考、设计以及拼装之中获得快乐以及满足,这就是乐高的初衷。
很好的是,这个想法自从它建立的那一刹那,就一直陪伴着我们,因为多种原因吧,很多人却还是中规中矩的、机械式的拼装。
乐高通过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在乐高里,没有什么限制,你所需要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散发自己的想象力,我觉得这真的就是现在的我们最需要的啊!
多少人因为教育上的种种原因都没有什么主见了更何况创造力,悲乎,乐高希望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想象力的想法,能不能够在我们这里实现呢?
有点难。
这个电影的那段对话最恰当的就是它不仅仅适合小孩子,同样也适合和他们一起观影的家长。
这是难得的教育啊,我真的被感到到了。
毕竟我也是从小就开始玩乐高的了,记得当时没有多少钱,就拆了又装,真的挺有意思的。
但是因为家长那边的原因,最终我还是早早的就没有玩了...现在再看到乐高其实也想着有时间可以买回来玩一玩,但是哪还有什么时间啊...我估计就连安装小时候的心态,都没有留下多少了...不过我始终坚信,乐高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乐高。
整个电影下来,很赞。
无论是配乐还是镜头,我挺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就是那种特别有意思、有脑洞并且充满活力的感觉,这在中国很难有啊...要说电影中的缺点,就是电影里面有一些煽情的片段稍多,这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真的有一点不适,不过勉强也还能够忍受,虽然有一些小问题,但是最终的那一番话,对于我来说才是真正的精华。
现在这种类型的电影,很少了。
虽然第一眼看起来有一点幼稚,但是其实仔细看下来,也真的挺不错的。
一般来说,结局不是按照故事发展顺序,等到故事快结束时才创作的,结局的创作始于对这个故事的整体构思。
整体构思的好坏可以决定这个故事是否精彩。
因而结局如何可以对一部电影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设计的好的结局可以把一部电影再往上推一个层次。
《乐高大电影》的故事模式是好莱坞最常见的英雄模式。
一如既往,主人公埃米特一开始是个废柴,机缘巧合卷入了拯救世界的旅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大英雄,当然还不能少了一个促进他奋发向上的女主角。
画面风格也足够令人耳目一新,影片的世界全部是由乐高积木构建成的,别说人物、楼房、汽车等都是积木或者积木拼出来的,就连水、枪弹火花、爆炸效果都可以用积木表现出来。
影片的笑料大多来于人物的各种卖萌耍贱,比如那个一直想造宇宙飞船却一直被否决的宇航员,在终于有机会建造一艘宇宙飞船后,伴着动感的音乐,一边“砰”地撞毁什么东西,一边幸福地喊着spaceship(宇宙飞船)。
真可谓“风一样的男子”。
《乐高大电影》的结尾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因为我在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时,就以为最后的结尾一定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埃米特最终打败了生意王,拯救了世界。
但就是影片最后1/5的转折,神奇地使这部电影从四星晋级到五星。
埃米特坠楼,来到现实世界,遇见了“楼上的人”。
这时影片告诉我们积木世界的一切都是小男孩费恩的想象,埃米特就是他自己的化身,而生意王指涉的就是他爸爸。
他爸爸认为那些不是玩具而是积木系统,应该严格按照现实世界的实物形象来拼接,他把儿子根据自己想法拼接成的飞船、机器人等视为胡乱拼成的东西,他也无法理解龙怎么会放在高楼顶上。
事实上,他拼出的是模型,而他儿子才赋予了积木想象与生命,他与儿子的根本矛盾是成年人对儿童创意的轻视与不理解。
最后在看了儿子所拼接的战斗现场和听了儿子自己编造的故事后,爸爸也被儿子奇特的想象力震惊到了,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儿子和解,一起玩起了积木。
通过交叉剪辑,生意王与埃米特也和解了,并喷洒了恐怖武器克拉格(胶水)的解药。
结局的设计使影片变为了非常规的套层结构。
外层的故事是通过费恩想象出的故事,爸爸理解了费恩的童心与创意,不再限制费恩玩积木。
而内层的故事就是费恩向爸爸讲述的那个故事,也就是埃米特大战生意王的故事。
外层故事的矛盾是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内层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个性与秩序、自由与专制、特别与普通的矛盾。
内层故事的矛盾很多都是外层故事的投射。
假如这部电影没有费恩与爸爸的存在,只有这个内层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又会呈现怎样的效果呢?
首先,影片会以内层故事的结局为结尾,它依然会以埃米特胜利告终,无论是以和解的方式还是以打败生意王的方式。
而这就不会给观众带来惊奇的感觉。
而内层故事虽然涉及关于个性与秩序、自由与专制、特别与普通的主题,但它从来就没打算是什么严肃的影片,它的玩具主人公和耍贱卖萌的风格使这些宏大的主题成为一种噱头,我们看完它之后不会说它是一部反体制的政治片之类的,而它实质就是一部插科打诨的英雄救世故事。
但有了这个外层故事,影片就更上一层楼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会起到突破观影期待的作用之外,外层故事的主题还给整个影片罩上了光环,使内层故事从积木世界脱胎出来,具有了现实意义。
而让父母更多地认同孩子的“异想天开”,或许也是乐高玩具公司所要传递的理念,难怪影迷们会说《乐高大电影》就是一部乐高公司的电影版广告。
作为一个Lego脑残粉,可以说,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我还是非常非常激动的。
第一件事儿就是去官网上看,我去,相关的Pieces都已经出来了。
然后一看价钱,我再去...我的第一个Lego,是一个City系列的小二层警察局,我当时才知道,原来积木玩具也可以这么牛逼。
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只有这一个警察局的Piece。
那时候警察局玩儿的百无聊赖,就把它整个拆了然后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再装成其他东西,记忆力比较深刻的是我把一辆红色的跑车拆掉,装成了一个小人的装甲(那时候在看魔神坛斗士),自己在那儿玩的很开心。
现在想想,那真叫做“把玩”的境界,翻来覆去的摩挲,也不嫌累。
记忆中最喜欢的朝思暮想的几个Pieces,分别是Castle系列里面的一个可以从中间打开的小城堡,里面有白胡子巫师和一条绿龙;Pirate系列里面的海岛码头,有小监狱和海盗小木船;然后就是City系列里面的炫酷直升机;那时候天天眼巴巴地搀着这些Pieces,没想到等到自己挣钱了后这些Pieces都retire了,Pirate甚至整个系列都retire了,我的海盗船...记得自己曾经在新加坡临上飞机前一天给自己买了一个Castle里面的幽灵船,结果后来和我的第一个警察局一起遗失了。
现在也买了一些Pieces,可是拼好以后就不再怎么去“把玩”了,童年快乐一去不返。
今天看完这个电影,忽然很有感触,想起自己以前玩那一套两套Lego也能想象着他们的故事很开心的样子,写下这些。
电影的理念蛮简单也蛮向上的,无论是生活还是乐高积木,没什么必要是一直追随手册的,你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样子,男主艾米特就是无意中没有看到自己的手册,才有机会成为救世主,但有趣的是,每个人都是救世主。
电影大部分时候是以诙谐调侃的态度用着老套路,整部电影风格轻松,但是到了关键的演讲部分依然扣人心弦。
看完了真想玩乐高,一个玩具带出了一部电影一个理念,这真的可以算是经典了。
电影一下子给了人三个人的乐高观,一是控制欲极强的成人、熊孩子,最后是主角的充满想象力的态度,显然这应该就是乐高精神吧,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规定好的,一切都应该是随心所欲的。
小时候学校附近的玩具店里有盗版的乐高卖(我一直以为是正版的,直到长大后见到了真正乐高的价格。。。
),虽是盗版但也价格不菲,所以我一套都没有。
好在我有一个邻居和我关系很好,他有很多很多乐高,每天放学我都去他家去玩。
小孩子玩乐高其实就和电影里面那些不着调的剧情一样,就是捏着小人上天入地,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古今中外现实科幻各种混搭,想起来这都是快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呢。
今天这个电影唤起了小时候的这段回忆,因为我看到威尔法瑞尔的真人现身的时候,才想起来我小时候玩乐高其实并不开心。
因为我就是那个大人的孩童版。
因为邻居的乐高毕竟是邻居的,每次去玩他都会拨一堆给我,然后自己拼,然后大家一起编故事。
但是我其实很希望他能分一整套给我让我当场拼个完整的。
他的乐高永远都是买了很多套然后全部混在一起,我都不知道他有没有按原本的说明书装过一次以后再拆散了和别的混在一起。
我看着那个乱七八糟的样子其实很心痛,感觉他们原本可以“正常一点”,而不是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样子。
终于我鼓起勇气让我妈给我买了一套,因为之前几乎从来没有问过家里买玩具,所以这次买了个大的,好像是四十多块钱,是非洲原始部落主题的,还有两个西方殖民者。
买到以后第一件事当然是自己在家拼好了,第二件事就是拿去邻居家,因为我家毕竟玩具少,摆在家并没有意思,而摆在他家,有一种到人家家里开了个领事馆那样的意思。
之后我去他家,就是以非洲酋长的身份去的,和他手下那些各种混搭的小人和世界打交道。
对了忘说了一点,乐高的包装的侧面还会印有这一套玩具其他拼法的建议,但是我觉得只有封面那个才是正宗的,所以就真的只拼过那一个造型。。
我觉得我和主角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我没有那一把克里斯普拉特的性感声线。。
接连玩了几天,邻居觉得有点没意思了,就说你那个拆了吧我们一起拼个大的。
他当然没有要把我的东西占为己有的意思,我也没往那方面想,但是我拒绝了,理由就和生意总统一样:我这个挺好的,干嘛要改成乱七八糟的样子呢?
之后邻居有些不乐意了,就和我的“酋长国”宣战了,其实就是拿他的乐高砸我的乐高。
当然这么小的东西其实砸不散我的乐高造型,但是我还是很难过。
什么感觉?
虽然我那时候也是个孩子,那时候也没有“熊孩子”这种词,但是总结起来,就是遇到了熊孩子的感觉。
后来我有没有把我的“酋长国”抱回家?
时间过去实在太久了我真的不记得了。
也许没有这部电影我之前的事情也记不起来。
啊,想起来,自己好像小时候老得太快了。
所以到了现在反而长不大了。
威尔法瑞尔的真人出现以后,我是难过的,原来我的童年,连一点做改变的意愿都没有。
噢,我曾是多么标榜自己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啊,原来在小时候,我就是一个只知道看说明书的人啊。
而且现在连说明书都看不懂了呢。。
虽然长大后,邻居去考了公务员,我在纠结了两年以后,也终归去考了公务员。
也许孩童时的很多事情并不会对未来有多大影响,但是我还是期望他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出色的贡献。
这是一部动画片,但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或是刻板的只知道说明书的(并且把胶水当作解决世界难题的神器的。。
),或是像我邻居那样,喜欢混搭充满想象力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不像自己,那起码你有一点会和全世界共通,那就是你也很讨厌熊孩子,你觉得比你小的都是熊孩子。。
这也是这部动画片的高明之处,在途中你会自责自己的平庸,之后会自豪自己的平凡,然后会希望在日后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碗浓浓的鸡汤过后,一个小妹妹出现了,你发现其实这世上既不存在绝对的庸才,也不存在对创造的绝对容忍,每个人或多或少在争取合理化自己的创造性的同时,都会把别人的创造性当作是破坏性的。
既然如此,everything is awesome!
这歌真洗脑。。
还有一件事,我虽然没想出过双层沙发这种在我看来应该还是有一定可取性的发明,但是我确实在家里用自己家的上下铺和几个同学一起看过电影。
那时候是晚上,老爸老妈睡觉了所以我们没法在客厅看,所以就只能在房间看。
房间地方太小坐不下,我就相对“天才”地想到,把电脑放在上下铺前面,三个同学坐下铺看,我和另一个同学坐上铺看。
我记得很清楚看的是《一级恐惧》,观影效果如何?
嗯。。
他们都睡着了,而我至今对这部片子都是差评。。
因为我真的不愿意承认这个是个馊主意啊。。。。
本影评包含剧透,请谨慎阅读以下文字刚看了口碑超高的动画电影《乐高大电影》(口碑有多高?
烂番茄96%新鲜度,IMDb:8.2 Top 250 #244,豆瓣8.3分)这也是我个人本年度看的第200部电影。
可以说没有让我失望。
尤其是其中丰富的细节,恶趣味的恶搞与认真的致敬。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细节丰富程度简直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
电影中的物体乃至人物、景色都是用乐高玩具打造的。
而“积木大师”们每次风卷残云一般飞速把无数乐高积木搭建成厉害的载具、武器的动画都让人惊讶与震撼。
就好像《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汽车人变身一般帅气。
由于细节太丰富,观众难以面面俱到地看到每处变化。
很多大场面里,观众甚至无暇顾及主角之外的细节。
所以每次观影都会有新体验,新感觉,新收获。
相信在电脑上看的我们也会忍不住反复地观看一些段落,不想错过每一处细节,并为自己看到了又一处精彩细节而惊喜。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恶搞。
无论是“不信啥就来啥”的蝙蝠侠,甘道夫邓布利多傻傻分不清,性格各异的正义联盟成员,还是悲剧的星球大战角色们。
这些恶搞元素都非常成功。
带来了出色的喜剧效果。
而电影中各种反传统元素运用也充分表明了制作人员的态度:对俗套说no!
于是我们看到了“先知”老爷爷俗套地说出了预言,俗套地揭示其实根本没有救世主,俗套地话没说完就领便当……却不俗套地以“吊线鬼魂”的形式复活,继续把没说完的话说完。
而且这个老爷爷一点也不正经,经常干出让观众爆笑的事儿来。
甚至可以说,这个不正经先知老爷爷由摩根·弗里曼配音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笑点!
(自由人老爷爷说教梗除了恶搞外,电影深层次上其实充满了致敬元素。
这也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首先男主角由普通人,被女主角救赎后成为救世主拯救世界的设定和《黑客帝国》如出一辙。
男主角和建筑工一边工作一边唱歌的画面在《金牌制作人》等无数好莱坞歌舞片里都有展现。
男主角穿越隧道来到真人世界的画面像极了《2001太空漫游》的穿越星门。
男女主角多次欲牵手的冲动在《WALL-E》中也有相似桥段。
海盗王“金属胡子”在城市里奋战的画面在《变形金刚》电影版里遍地可见。
而各路正义联盟超级英雄在城市中奋斗则也让人联想到《复仇者联盟》的经典长镜头……更不用说反乌托邦的设定和牌子上的“My eyes are watching you——by President”,是对以《1984》为代表的反乌托邦文学影视作品最为直接的致敬!
(其实开场不久后的摩托车大战还让我想到了《最终幻想7:降临之子》的类似场面,不过觉得这个有点牵强)其实《乐高大电影》这部动画片的主题依旧是反对极权崇尚自由的好莱坞套路,但难得的是加入了无数细节、恶搞与致敬。
使其由乐高玩具衍生的商业广告片升华为难得一见的精品动画喜剧片。
我们可以看到在皮克斯迪士尼梦工厂这些年精品动画的轰炸下,好莱坞动画水平的集体提升。
可以说,即使是好莱坞流水线产品,也足以碾压(所有)中国国产动画片。
乐高系列电影也出了很多部,如果按此势头发展下去,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乐高系列电影将迎来全面爆发的春天。
乐高大电影,5分一流的广告电影,不仅阐述了乐高的玩法也是对活泼好动充满想象力的小孩儿却被大人们称作熊孩子说法的最大的反击。
彩蛋角色很多,官方吐槽有趣,情节也很不错,在彩蛋差不多的情况下,剧情撵着《头号玩家》 《无敌破坏王2》这俩打,动画效果和创意都值得夸奖。
作为电影可以划为优秀的动画电影,除了趣味与笑点还涵盖了平凡人的相信自己以及父子之间的亲情,笑过之后能让人多一些更深层的感触,不仅是庆幸自己的童年没被父母扼杀想象力,更有着自己有朝一日为人父母会不会被网上的熊孩子言论终日洗脑而做出剪掉孩子翅膀事情的恐惧,感觉这会是很多父母看了之后会愧疚的影片(我不会愧疚的,我会让孩子像我以前一样快乐自由)作为广告的话,看完之后我这个从来不玩乐高的人都想买一套乐高玩玩了,足见其效应。
推荐一下,可以看看
作为一名高龄乐高粉,我和儿子一起在第一时间看了TLM,我目前还觉得那是2014我最喜欢的电影。
当然,这是某种偏激的论断 —— TLM面向的观众群可能并不是所有人。
真正能全面appreciate这片的观众,多半自己是lego粉,当然, 如果家里还有同样迷乐高的父母/孩子,那就更美好了。
TLM之所以特别,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只有资深粉才真正懂的梗。
首先,那个主角小人Emmet Brickowski,片子里就是个“generic” construction worker。
很多资深粉看到这个人物的出现,就开始乐了—— lego粉里有一族就是专门收藏trade各种小人(以及小人部件)的,不过哪个“小人粉”都不会对这个拥有一张最最大众的脸,最最最普通头发,最最最简单身体还不带任何配件的小人多看上一眼的。
这个小人的市场value也就1块钱左右吧(有些限量版小人,如:Mr.gold 要几百美元的)。
所以lego粉一看就知道Emmet是个MR. nobody.正是这个隐形梗和后面反复提到的“special one”不停地呼应,才显得特别可乐。
另一个有趣的隐形梗,是关于Master Builder的。
电影里,master builder (MB) 就是那些特牛X的lego玩家。
MB们可以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想法拼出各种东西。
(lego爱好者有很多自己的杂志,常常发表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8过,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和Emmet差不多,只能捣鼓出些不成器,乱78糟的东西,比方那个“double decker couch”。
看到那个傻乎乎的双层沙发,lego粉又笑了,不是因为那个沙发傻,而是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是那个平凡的傻瓜。
这个梗并没有完,TLM接下来假惺惺的安慰大家:没关系,这么傻的设计其实说不定哪天还会有用滴哦。。。
然后,这个梗还没有完,安慰完了普通创造力的粉,TML又开始假惺惺的说教起牛牛粉:完全freestyle也不一定好哦,有时候还是要看看instruction滴哦“ lego粉又笑了,是啊是啊,全部freestyle,lego的套系都卖不出去咧。。。
:)中间许多大家都看得明白的直白梗,我就不累述了。
最后说说片中最大的隐形梗:超级邪恶牛B无限的秘密武器Kragle!
整个TML里,Kragle显得老神秘了,被描绘成各种毁灭性的可怕。。。
猜了很久以后,Kragle终于浮出水面 —— 它就是等等。。。
一管胶水!
lego粉笑到肚子痛 —— 真的,如果你是个lego粉,那么你肯定会在某一瞬间有过这样的想法。
因为lego的模型其实都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损坏,你还得把八百年前的instruction找出来修复,搞不好就要推到重来。
这种心痛,每个lego迷都会经历,所以你会像片中那个"the Man Upstairs"一样样的把所有成品都供起来,而且恨不能把它们都用胶水牢牢的固定——酱紫就永远不会坏不会坏不会坏了。。。。
啊哈哈哈。。。
TML这时候的重点终于来了:lego的生命力在你把它们永远固定下来的那一刻,就完全丧失了。
lego的真正魅力在于不断的翻新,不断的创造。
甭管你能创造出啥来。。。。
私下嘀咕一下:老爸仔细观看儿子的那些天马行空的lego设计的那段,我特别特别感动 一方面是家里的崽崽也经常造出些这样奇奇怪怪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在缅怀自己快要失掉的创造力。
我个人觉得,一部电影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结尾。
TML的这个结尾非常惊艳,没有任何丢到你脸上的大道理,但是你会意了。
总的来说,TML是一部看起来无厘头,甚至有点傻傻的儿童片,但其实里面的心机埋得很深。
Lego在用各种最体贴最温情的方式告诉自己的粉丝:我们懂你们。。。
:)
在片中,很令克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艾米特向坏警察解释自己是如何的normal时,当坏警察在播放对他朋友的采访时,他不会猜到他在他们眼中会是那样的平庸,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对自己的认识和别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有着很大的偏差,艾米特虽知道自己不是100分,那最起码是60分,但却发现自己是nothing,什么都不是,一个世界的过客,没有人发现或在意他的失踪。
而对于我们来讲,都认为自己是最有趣的,最重要的,最卓越的,最有思想的人,各种most,其实只是worst,都认为自己special,结果却是最平庸。
就像我在初中时,每星期与一个保受排斥的女生一起出黑板报,然后踏着夜色回家,在她几次都无法入选团员时,为她鸣不平,而在多年后的同学会上,我提起我们一起出黑板报的经历时,她竟然说完全没有印象。
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种触动,虽然我们之前没什么,但我以为对她来,我是special的一个朋友,结果我是nobody。
艾米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一天当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严格按照指导书来做,并且装做很happy,一切都是那么的awsome。
就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使他无法停下思考他的人生意义,他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这是种吃了麦旋风的麻木。
这些指导书似一个个台阶,把我们领向平庸。
它们就藏在别人的话语中,社会的认同中,父母的期望中,朋友的攀比中,老婆和儿子的眼神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正因如此循规蹈矩,我们才越发平庸电影其实的主旨并算是这个,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比如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创造力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从有序中获得更多创造力。
作为发明了“投票机”的成人来说,我们如何给孩子更多创造的空间。
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等等等等
陪男票看的,小时候没玩过乐高,so......看完就记住了一首歌,EVERYTHING IS AWESOME!......
Everything is awesome,节奏太带感。动画一通恶搞,分分钟让你有WTF的感觉。虽然只是一部广告电影,但从中也能看出乐高玩具帝国扩大版图的强烈野心。创意趣味十足,想象力爆棚,塑料接缝特效简直逼真。
对小学生有点高,对成年人有点弱,定位有点问题。但打分那么高,很明显有些retard夹杂其中了~~
boring
好多梗啊,如果不是men upstairs出现的话真是个烂故事。同忿忿为什么不引进。不过看一群没有膝关节的人物蹦来蹦去实在是太萌了。
前面還可以,老實說後面真人演的部分太做作了。太扣分。
赞一个!!!!
沒有定格動畫ParaNorman細膩精緻的畫面;沒有Wreck-It Ralph伏線滿地峰迴路轉的劇本;沒有好笑的段子只有玩剩的悶笑點;最後還來合家歡般的「立新」橋段!只想說這只適合乾燥無聊透頂的爛星期天才會瞄瞄的動畫片。
20140526 乐高广告!!
卧槽太无聊了……
乐高一生坑啊!我也要建自己的Middle Zealand!
看完的时候我也没出现关心剧情的冲动,几年前在北京逛乐高专卖时想找一些裸体乐高小人,如果这个经典品牌依靠电影等元素扩军后,还打起了侵略电影本身的算盘,却拿不出先与电影斩断所有联系的勇气,那广告毕竟只能是广告,华纳也在自取其辱。
突破次元壁的男人2333333333
对乐高弄出来的电影真的无感
虽然宣传的是美式主旋律价值观,但由乐高小人来完成,可爱到爆,而且几乎通篇很贱很冷,吐槽非常到位,nerdy得一塌糊涂。但结尾一煽起来实在不喜欢。蝙蝠侠最佳!
【B+】剧情是怎么俗套怎么来,但在一块块乐高积木堆积出的画面呈现下,再俗套也变得脱俗了,最后的升华更是直接让这片上升了一个档次,不仅有创意,简单的正邪对立也多了一层关于儿童想象力与成年人思维定式之间的小讨论,居然还有点儿小感动。(最近看的十部片子,七部是五星,简直了……)
简直笑爆了,又萌又蠢又贱,绝对的反英雄。
虽然极尽恶搞,但在叙事上却不落俗套,尤其是结尾与真人世界相结合,档次和感动程度瞬间升级。
呵呵 呵 好笑吗?
8/10。剧情设置精彩,加入了很多成人笑话在里面,情节搞笑、温情、还有大堆毁三观的恶搞,整体挑不出什么毛病,绝对称得上老少都开心。特别是后半段的奇葩联盟抗暴和塑胶大乱斗,瞬间找回搭建快感。法瑞尔客串的真人结合的部分堪称神来之笔,只是冷幽默实在太多了点,以至难免有些冷场。 @2014-05-23 1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