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线应该拉到从前,最好是古代或者中土世纪,也可以直接拍耶稣那个年代!
这样导演会有更多的故事线!
也不是现在这样硬叙述!
又或者应该把第一部的故事线拉出来,更精细的讲述男主的作为,也或者讲一下第一次遇见的爱人,第一次生子!
第一次离开!
或者拍一下男主创造出的奇迹之类的!
挥霍浪费生命的时间的时候,想自杀的时候之类 大家有没有同感呢?
捐了5刀,缅怀一下当年看第一部的自己。
第一部我是在12年时候看的,当年穷困潦倒的自己,是冲着学习逻辑推理这个目的去看这部电影的。
证明和证伪,这一对概念,真是挺复杂。
现在我的理解是:我们永远无法绝对证明一件事情,只有证实到一定程度,使之契合人的常识,让人能够接受,并且保留证伪的可能性。
证据这个东西,不管是什么证据,证明力都比较有限,因为就算眼见都未必为实,所以最后只能诉诸“相信”。
证伪这个东西,证明力(证伪力)就强很多,只要找到一处破绽(违反了常识),就推翻所有。
这是因为要证明一个东西“等于”或者说“是”某种东西,要求的条件太过严苛了——这要求在任何层面上都必须完全一致。
而对应的,要证明它“不等于”或者说“不是”某个东西,要求的条件就极为宽松——只要指出任何一处“区别”就可以了。
所以反面证据的证明力(证伪力)比正面证据的证明力强太多。
但是这并不是说证伪就比较容易,因为虽然反面证据的证明力很强,但是要找到这个证据却是极为困难的。
超出经验的东西根本无法从经验上找出反面证据;符合经验的东西,要找一个反面证据,也很可能是大海捞针。
这部片(主要是第一部)犀利的地方在于,主角以一个凡人的身份,讲了一个故事,首先提出各种证据,虽然不是特别“直接”的证据,但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自己就是耶稣。
然后以凡人之身,愿意接受各种经验层面的质疑(证伪),这就基本上是在以科学的方法,建立一个理论(主角就是耶稣),并且暂时承受住了检验。
至于第二部,导演让那个信教的学生捅了主角一刀,其实也是为了达成“验证”的目的。
主角中刀后自动恢复,虽然不能证明他就是耶稣,只是“加强”了这种可能性;但是如果中刀后变成僵尸,然后变成骨头,最后变成灰,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证明他不是耶稣。
但是如果主角说他曾经是耶稣,可是突然在最近失去了超能力,变得跟普通人一模一样,那么反面证据几乎就无法寻找了。
当然,他的故事由于“不可证伪”,也就没人感兴趣了。
第二部片子由于演员的老去,不得不加上的“主角由于各种不知名的原因,超能力正在弱化”的这种设定,让人觉得有点“逃避检验”的味道,所以感觉上就不是很尽兴。
狂热永不止息,我觉得正好符合这部电影的主题,我想这可能也是导演在第二部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对第一部的升华。
和第一部相比,第二部不再有第一部那样开创式的脑洞,但也正因为如此,导演将第一部想表达但未表达的观点表达了出来。
如果把可能的未来第三部也算上的话,第一部可能只是导演表达观点的开始,一不小心这个开头华丽了些(脑洞上的华丽),以至于其锋芒盖过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主题,毕竟讨论技术、技巧和复杂度是现在精力过剩时代人们评价电影的一般方式,如果一个电影没有个线索交织都不好意思超过5分。
我却觉得能引起人们深度思考的电影同样值得尊敬,尽管有些时候表现粗糙了些。
而这部电影恰恰给我们一个契机来重新思考人类自身。
和一开始哲学家人们热衷于讨论人类的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不同的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少有人再去关注这个话题,就连哲学家们为了混饭吃也都纷纷投身于讨论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上去了,这个时代少有人再去探索终极问题。
而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人们要么为了现实享受沉醉在金钱堆中不愿抬头,要么为了逃避现实躲进宗教极端中不愿醒来,每天只希冀着从天而降的春秋大梦,也正凸显了活在当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男主和那位信基督的pihilip的对话堪称发人深省,当然那几句台词有待斟酌,速度很快的技巧性问话会让人觉得男主是在炫技而忽略了内容本身,而他们之间讨论的话题本身却远深刻于问话技巧。
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而不是事实。
更倾向于迷恋自己所坚持的,而不是真理。
毕竟就像有些读者说的,神话一经确立,就不需要再去完善了,人们会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佯装作态让神话获得永恒,看起来人们是在信仰,事实上人们只不过是在迷恋。
还记得释迦牟尼让人们远离的那三种毒药么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10年的时候从某杂志看到的影视推荐…当时观影的途径其实远没有现在那么发达…所以,即使这个故事很吸引我,随着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也就忘记了这个十足吸引人的故事。
这几天突然很喜欢看千禧年初的电影,于是满怀期待下载了第一部。
很自然沉浸在里面,看完之后总想起《人类简史》这本书,说不出来的震撼。
后来下载了第二部…看完就很伤心,因为明天就要开学了。
1、凡妮莎·威廉斯上次还记得实在大叔遥远的大学时代听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电影还是蒸发密令时代,过去了20多年了,居然还能看到她过来蹭热点,我也是晕了,全篇布局为了让她多露两面,搞得节奏拖沓,部分情节前后不搭且毫无意义,所以一开始出现威廉斯这个来蹭热度的老同学我就知道这集败了。
2、群演有几个明显是来打酱油的,出戏了好几次,去献身连一点思考过程都没有,愤怒、虔诚、怀疑、冷漠完全感觉的不伦不类,不是没有演,但是还不如不演。
3、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安排了几个线索,互相没有联系或者联系牵强,比如几种肤色的男男女女,比如基督教徒面对真基督的从怀疑走向仇恨最后刺杀的轮回,比如john从洞穴复活并和好友回家展现神迹的种种。
穿插了太多主线。
4、我的理解,导演是想突破,不是不可以,尤其是重现基督被杀然后复活然后传达神迹的这条线,其实挺好的,如果一开始就按这个来讲,可能是个完全不同于一的好故事,可惜要照顾的人或者情绪太多,搞得高潮没铺垫,低潮不知所谓。
5、片头和片尾各有一个捐钱的导演插入,不是不可以,只是前面觉得该交,后面又出来说续集、电视剧就让人晕菜了,为了留悬念,还留下一个fbi连环杀手啥的,我去,要不要这么狗血。
因为对第一部的喜欢,让我安耐不住的想来看第二部,但心中早已做好准备。
虽然不出所料的不尽人意,让慕名前来影迷失望。
影迷却可以看到消失已久的男主,让我们重温时光,拾起那是的想象。
还有一出镜就吸引眼球的金发性感女学生也是让大多数男影迷心生喜悦的亮点。
美女和科幻的有一样的作用,都有让男影迷展开想象的力量!
但我觉得没关系,科幻片就是开放的博弈的,如果能让大家发起思考那一定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妙事。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编剧曾经在1959年阴阳魔界某集就拍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虽然是黑白电影但是在那个还没有发射卫星就已经敢拍摄宇宙航行,异星球旅行的剧集来说,把脑洞在深一点,在远古时代就有一个人,长生不死,见证了历史,也不足为奇 。
前几年这个版本,当初那个编剧参与没多久就死了,续集没了他,很一般。
刚刚看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全新纪》,距第一部已过十年,这一部内容主要探讨耶稣基督及圣经,但探讨的片段并不是太多。
影片有一大半段来寻找主角的“真相”,到了后半段的十几分钟来探讨问题,但只是一个基督教徒和一个活了上万年的主角两人探讨。
感觉不如第一部有深度,并且电影中有些小漏洞,比如那个基督徒学生去哪里了,还有那几人分明拍了主角和主角情人的近照,但就是不发给那人。
非要半夜去偷拍,以此来加速让主角走,还有那个女角色后期好像只是为了泄露信息才去勾引主角,也是以此来让主角被动离开。
关于基督教这些我不是太了解,也就不在聊的范围了。
第二部更具有电影感,很明显经费更多,影片中三分之二都是户外戏,不过相比起来,我还是比较喜欢第一部,探讨的问题更多,虽然绝大部分场景都是在一个室内场景拍摄,但是要表达的含义不止于此。
第二部的主旨我认为应该是:寻根、生死、真相、耶稣是否存在、主角是否是耶稣。
最后导演留了个开放式结尾,还准备拍第三部,如果真有第三部应该是2027年了,第二部主角已经有些老了,下一个十年又是如何?
从2007年到2017年,又是一个十年,John 又该走了,只是John变老了。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去年还是前年看的,记得当时看的时候可认真了,完全沉浸了进去,整部电影只在一个小屋子里完成,没有别的场景,几个人坐在一起吹牛,姑且算是吹牛吧。
但是就是有那种吸引力,我还记得自己看完之后震撼了好久。
其实这个第二部倒是让我想起了金刚狼,两个主人公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两个不会老不会死的人却终究都要走向死亡。
不管宗教还是艺术,死亡是永远的话题,尽管这个第二部拍出来真的很让人遗憾,因为那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男人也变老了,差点被一个十几年来始终信仰他的人杀死,我觉得电影里其实是包含着对宗教的狂信者的一种批判的,即便耶稣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敢相信吗?
其实感觉电影能够引人思考的地方有很多,有对人类的关怀,有对环境破坏反思等等。
这个电影评分这么低,我觉得不是电影本身的原因,是因为大家对于John本身就有着很多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John,第一部给大家留有很多的想象空间,但是第二部反而使这个人物局限在了编剧本身的想法中,和大家想法不同,不符合大家对于John的期望,所以才会有人说这个续集毫无必要。
John最后老了,但是John没有死,我觉得John会迎来自己的新生,即便是死亡。
假期的时候看了一些西藏生死书,内容很晦涩,但是觉得和电影所表现的内容有一点像,人终究会迎来死亡,要学会面对,而不是逃避,要为死亡做好准备,才不会恐惧。
即便John已经14000岁了,但是我觉得他没有为死亡做好准备,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变老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尽管还有许多不舍,所以我觉得第二部是给John的一个新生,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全新纪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部影片是推出以主角身为不朽的穴居人生存至今会遭遇怎样的生活这样的科幻概念以及揭秘主角是哪位历史人物而成功的影片,正如哥伦布无法第二次做到发现美洲的成就一样,这部优秀的科幻电影续集想要复刻第一部的成功显然是颇有难度。
从某些影评看到,某些观众可能期待在续集中继续看到第一部那样精彩绝伦的故事推演和辩论。
但谜底被揭开谜面就失去意义,如果这部电影延续前作相似的剧情和结构的话,则很难成功。
所以在续集中导演将普通人群体从睿智年长的教授们换成青春无知的大学生,从被动听主角讲故事变为主动探寻真相。
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4名学生虽然目标一致,但因为各自的典型标签以及充满“偏见”的人设,有着不同的理由:华裔(亚裔)女,想要向主角学习,获得知识和理念,并将其传扬。
白人女,被主角人格魅力所吸引,追求的只是肉体。
黑人男,平时经常练习武术格斗,所以行事也是最粗暴直接的。
本身并没有表现出对主角太多执念,但是为了达到团体的目标留住主角,就直接使用了电击枪。
白人男,守时虔诚的信徒。
但也因为自己的顽固偏执,做出了最为极端的举动。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哈姆雷特才是真正的那个,超越了其他,甚至是莎士比亚的。
片中虔诚狂热的教徒也是如此,坚信自己理解的圣经才正统,其他异己学说比如宗教学教授甚至可能是耶稣本人的解释都是正宗的亵渎。
某些因为鲁莽学生进行违法行动的剧情而给这部续集打差评可能也是如此。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部续集就不容批评,也许这一部剧情的纰漏和演员的演技等问题,导演在第一部因为过于简单的场景和故事情节而被掩盖了。
但主角作为穴居人会引发现代人群如何反响这一桥段还算是在续集中得到了比较好的演绎。
从导演在片头和片尾留下的讯息来看,未来还拍续集和电视剧的计划。
而从这两部影片中关于主角的信息中可知:在14000年中,主角可能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和人脉,这样他每次都能消除踪迹、伪造文件、在新住处定居,而主角在历史上还有哪些身份没有揭开呢,片尾FBI透露主角可能卷入了一些案件中(第一部中主角也提到自己进过一年监狱),这些都是美剧取之不尽的灵感。
所以也可以把这一部看作是未来影片和电视剧的预告。
反正我在观赏中感受到了主创者们的诚意和用心,支持这个续集,希望有资本再拍一些
Boring。男主老了。女学生的想法其实挺好的,他是最值得追随的人,不过去色诱他也有点... ...也能理解了。但他的同居对象是怎么回事?第一部的妹子呢?找个老黑女人是几个意思?出手的是黑人,呵呵呵。捅人的是虔诚的信徒,呵呵呵。好吧,我挺喜欢开始两个女学生结伴准备去勾引他的情节的... ...唉
NB!
并没有第一部那么惊艳。。。
随便看看。
诚然是狗尾续貂,但是这个故事构架之下的产物再怎么说不差,因为第一部实在太神。
前作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觉得是惊悚片,果然,片尾这人单靠说话,就把自己儿子给弄死了。期待续作大开杀戒。
这水平,是在开玩笑嘛!标准的毁经典系列!
把续集拍成了恐怖片的套路,几个有考据癖的小屁孩试图阻止他离开,来揭开他的身世之谜,结尾似是而非地又留下尾巴。这一类点子型的影片消费一次足矣,这部是完全的狗尾续貂,何苦还要再来一次。
为小成本独立电影默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除非这条河足够宽阔悠长。显然导演是掉到河里没出来,挣扎着想上岸却找不到哪里才是岸。这不是电影的良性发展方式,靠观众打赏的街头卖艺还需要花点力气圈人气呢。
何必出续集。
一不小心看了个这,差点没砸了电脑
拍摄上还不如前两天看的哈利波特同人电影,完全没有必要的续集,第一部的精巧和奇妙全都没有了,导演这是想吃老本了么
没看之前,就听到各种差评。可能预先有心理准备吧,所以 并没有比预想的差。毕竟第一部是经典,想超越或者齐肩,并不容易。但,还是不要再接着拍的好。
拍的什么鸟玩意儿!老子的时间CNM!还想我们替你捐款众筹?捐NM!
就看到一群熊孩子花样作死。期待蛮高的,但还是失望,好好的拍续集干啥啊,
没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没评论中的那么坏。按道理最多就是3星半的评价,但,想了想给个四星吧。
难怪拍出第一部之后导演还是没接到什么好项目,他视听语言这么多年的水平还是比较粗糙啊(相对来说,毕竟第一部算得上是大众神作了)。第二部故事比起第一部的风格变了很多,但总体还是有趣的。有点意外的是结局那个彩蛋,暗示另一个永生者?
Come on! 能来点新梗吗?真是不忍卒看
就这?哦原来这是4.9分的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