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是这样的地方。
远离城市,去一趟镇上需要花费一天。
骑单车穿过夏日满眼的绿,沿着坡行,阳光饱满,清新又安静。
当然,如果不再上坡的话,你知道,人走下坡路总是最容易的。
市子因为不喜欢东京忙碌而机械的生活,回到了从小生长的小村,虽然一个人住,夜里也会有许多访客,比如蓝色的蝶,在窗口扑腾扑腾。
下雪的时候,竟然会有熊来偷柿子,想一想萌萌的,第二天看到被扑倒的树,市子说,啊,它不会受伤了吧,可爱至极。
天气潮湿的时候,升起火炉。
因为没有钱,只能用普通的炉子,要经常清理烟囱那种。
升好炉子,利用余温,正好可以烤面包。
烤面包是细致活儿,发酵的时间,揉面团的力度,对炉温的掌控,都需要许多的练习,以前有幸在丽江吃过加拿大帅哥做的炉烤披萨,面团竟然会变得脆脆的,有着煎饼和面包的混合口感,很是难忘。
夏天下地干活儿,汗腻腻的铺了满身,这时候酿一份自制酸米酒,冰镇之后,咕噜噜一口就能喝完一小瓶,忍不住再来一瓶,感觉浑身舒张开来。
一个人生活,需要许多的智慧,人要有多聪明,才能在寂寞和拥挤之间随意淡然。
就像那小时候吃了一口觉得苦涩的胡颓子,等到熟透做成果酱,抹在炉烤面包上,一口咬下,脆脆的咔擦一声,才发现一直误解了它的好,沿着脚边的落果慢慢的,慢慢的摘,又想起和男友一起摘胡颓子的时候,思念总是这样,你以为收得好好,当你打开那个盒子,早就像胡颓果浆,散落得到处都是,很难收拾干净呀。
小两届的学弟佑太是吐槽圣手,他说起为什么不想去东京而回到小森,因为喜欢小森,“不想过那种被人杀了,还吐槽杀人方式的人生啊”。
他和市子一起去转移鲑鱼苗,完了老板招待吃鱼。
清澈的水,鱼肉鲜美。
直接火烤,撒点盐即可,或者切成大块炖成鱼汤,夏日的汗都沸腾起来。
小森的山上,四季有许多的野菜,采回来一包包,得去早一些,晚了的话,勤劳的婆婆们就采光了,裹上面粉糊,椿芽天妇罗,也可以将野芹搭配土豆泥,做成开胃的土豆沙拉,想起以前会和老妈去山上采灯笼花叶回来煮粥,吃了夏天就不容易生疮,到春天,花也可以吃了,樱花落下的季节,小森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大雪纷飞的时候,来一片自己做的烤红薯,听听附近的婆婆吐槽,说,哎我家那口子一点都不帮忙耶,还竟是给老娘打败事。
然后年长的婆婆说,那就是感情不够深啦。
大家一起笑起来,笑声混合着大雪飘落,小小的屋子里香味铺满,挂在屋檐的萝卜干也温柔起来,要是配合胡萝卜等炖菜,一切就更美啦。
也会遇到闺蜜吐槽觉得难受,在路上走走走,回去发现她带来了自己做的咖喱,搭配发酵完美的面团烤成成印度风薄饼,火炉上的面团,受热会慢慢膨胀,两个人看着面团,等待着那一瞬间,大声笑闹着:哎呀哎呀连在一起了。
吃货总是比较容易幸福的,遇到不开心的事,一想着待会儿要去吃了,就两眼放光烦恼跑光。
如果你看过《被嫌弃的松子》,会对独居有着一种恐惧。
总觉得泡面盒会越堆越高,电视屏幕都在嘲笑,然而在小森,这一切似乎都不存在,至少表面上是的。
在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看落日流云,过着与世无争,随四时而息的日子,有什么不好吗?
也许是的,要不市子的妈妈就不会一声不吭离开了家,要不市子也不会在春天放弃栽种新一年冬天的土豆,离开这温暖的故乡。
年轻的时候总是憋着一股劲儿,说不出来要做什么,但你不愿意就这样了。
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愿意去迷惑思考的人,比较像人,而不是批发用品。
想起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到一位妈妈,到了八十多,选择离开儿子去敬老院住,她说的一句话:工作了几十年,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书房。
她喜欢英文翻译,头脑记忆都好。
在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女性都变成家庭主妇—总有那么几个不想做饭的嘛。
这种孤独,只能自己消化,一个人住容易被歧视,不管被他人还是自己。
就觉得,必须添个爱人,要不这日子没法过了。
大抵中国人擅长群居,喜欢群聊,可是如果听不见孤独的声音,又怎能真正的融入人群。
一个人过都觉得心太拥挤嘈杂,两个人在一起,爱情也很快就燃烧殆尽。
在小森,糖煮板栗是某天贩鱼大叔灵光一闪的作品,在村民之间流传开来,加红酒或其它不同的酒,软软的,糯糯的,如同在稻田间干活儿的时候,放在便当里的核桃饭,香甜可口。
看着看着,也想自己来做个便当,朋友说她女儿最喜欢吃自己做的香菇肉臊饭,就是先炒一些香菇肉臊,包入饭团,撒上酱油即可。
这两天买了渔具,改天带上草帽去守候的时候,也带上一盒吧。
市子的妈妈说,料理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心境。
这点我很认同,想起几年前每天都在做饭,那时似乎充满着无穷的热情,但只是当做摄影项目在做,会有人点赞和推荐,更多是奔着虚荣去的。
几年后的现在,不用时常做大餐,我知道它们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有需要,随时都可以变出一桌子,这样随心随性,相信现在的食物会做得更好吃。
你看料理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要买菜,洗菜,切菜,煮菜,装盘,吃完还要打扫厨房,洗碗扫地,有时真的不想动。
但生活本是麻烦的事,你会遇到水电煤气和难缠的房东,也会遇到老鼠蟑螂和遗忘而过期的牛奶,会遇到半夜起来唱歌的怪人,也遇见裸着上身放鸽子抽闷烟的对楼邻居。
我们纠缠在这永恒的柴米油盐,如果你不爱它,分分钟想要逃跑。
可是又能逃到哪里呢,西藏的人也要吃米,煮饭用高压锅还更麻烦。
对太懒的人,家徒四壁都嫌掉灰难打扫,我可不能这样子,人走下坡路总是最容易的。
把自己从关灯以后清晰可见的寂寞和孤独里清理出来,做一餐简单好味的饭,去见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听一场心仪已久的音乐会,或是看一部笑到泪流的电影。
秋天来了,夜晚渐凉,转眼已到一年收获的季节,希望你我收获的,不只是秋膘。
从来都不需要这么多的,从来都不需要这么多的,可你看我有了这么多,还要更多呢。
总是会被问到心中的文艺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在这麻烦粗糙的生活里,看出一些美来。
让人在永恒的柴米油盐里,竟然都能忍受,接受,享受了,漫长的日子变得能过了。
农活会浪漫吗,料理会浪漫吗,没有玫瑰花的爱情可以到达永远吗,我的态度是积极的。
你不用去森林,因为你的心,已经穿越那浮视的矫情,到达一片繁茂的孤独森林。
比夏秋篇多了人的因素,依旧很美,很诗意。
只是不知道市子去城里找的丈夫到底是哪个,不管是哪个,都会失望。
另外,她那个种土豆的方法是错的,整颗种是一定会长出很多颗幼苗的,还需要拔除多余的幼苗。
我们家的种法是把土豆切开,每瓣上面一定会有一个芽眼,然后一个芽眼就会长出一颗幼苗,这样就不用拔除多余的幼苗了。
小森林冬季食谱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509825664/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因为熬八宝粥,在熬之前,抓了一小把材料铺在闲置的花盆里,几日后居然发了芽。
时值五六月,正是南方雨水充裕的时节,阳台是向阳方向,沐浴阳光雨露,豆芽长势出奇地好。
我萌生起照料它们的念头,铺土定植,拉杆搭架,施肥除杂,一个月后,豆叶茂盛,开出的豆花开始结成豆荚,藤枝已经顺着架杆,朝着阳光和向上的方向顺势缠绕在我阳台的防盗网上。
再过些时日,豆荚颜色由绿转棕黑,长得快的一批豆荚,终于可以收获了,小心翼翼嘣开晒干了的豆荚,小小的绿豆,结实地躺在豆荚窝里,是绿豆。
回头算一下时日,无心插柳柳成荫,才不过两个月。
我摘回些豆叶,去叶脉梗洗净,下滚水煮透,淋上备好的花生油蒜蓉与生抽,搅拌均匀,啊,是童年妈妈做的夏日消暑下饭菜的味道,比番薯叶还要好吃。
终于亲自体会了一次种菜的历程,原是像养了个孩子,天天看着,也天天瞧不腻,又烦得很,觉得日子慢,偏总还是有期盼。
电话里与母亲说起,母亲答:岂止,我养你的时候,比这个更甚百倍。
不外乎人有温度有性情,人人不同而时时在“看不腻”与“烦得很”当中、在“日子慢”与“有期盼”中间起承转合,千回万转,难得修到你随你的,我随我的,我随你随你的,你也随我随我的,竟也是各自无事又相安了。
但过了此番种植收获,心念念想,想必植物也还是有温度有性情的,否则是不会从中得到一些除了果实之外的其他东西。
比如在对的时节万物茁壮生长。
比如在日日夜夜对着摇曳的枝叶,忽然想去慢慢了解它,也去慢慢了解你自己。
比如在人生的前方满怀虔诚地一次次探索,从中寻找到的传承的味道。
也在岁岁轮回的枯萎与繁荣中,化解自己苦痛的压抑的辛酸的快乐愉悦的重量。
《小森林•冬春篇》,年轻的市子因为在都市里“没法跟人好好相处”回到乡下生活,独自住在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劈柴烧水,烤火做饭,种菜除草。
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人在为一顿顿饭菜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才刚结束,就开始着手种植储存下一年冬天的食物。
一个人铲雪开路,一个人田里劳作,一个人做冻萝卜,一个人上山采野菜,回来一个人洗净炸熟了一个人吃,有时请了吉子或佑太一起品尝,开吃前虔诚地对着食物说一句“我开动啦”再开吃,似是对自己说,又似对食物说,又或许,倒不如说是对一种生活说。
日本式的礼仪繁琐但仍精致传承,影片里孩子们在雪地埋下纳豆,临走前对纳豆说了句“希望你变得好吃”“希望你变得好吃来报答我们”,“多多关照”之类话语随时可听见,单单就此一方面来讲,难以否认,那是个礼仪之邦。
在真正付诸行动后对食物说起感恩话语来,真是一件有底气又圆满的事情。
我喜欢电影里的旁白,因为市子独自生活,许多事情原委交由旁白来处理,近似一种内心的对话,这种对话又因为配了记忆里与母亲与他人的相处的画面,交代出回乡生活的缘由,交代出在各种食色性味蕾中关于母亲的片段,我想起李安《饮食男女》,在一道道家常菜中搭建起亲情的桥梁,搭上现状的独处与所谓“努力”的生活,似有一种寻找的意味,一种磨合的意味,一种挣扎又面对的意味。
人们终此一生,在面对未知的方向,不管自知或者不自知,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寻找与想象。
母亲时而来信,信中照常说着大段大段的道理,而至于她自己,身在何处,与何人处,也并不描述——大抵,母亲在茫茫人生旅涯中,也曾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也仍在阳光大道上无着落地找寻山谷里春天的野百合。
道理是经历过后的风湿病,隐蔽而真实,缓慢又长久远,想象是从未发生的找寻同期盼,是人在描述自己风湿病,叮嘱年轻人避免而年轻人因未曾到达的不以为意。
年纪轻轻,天大的事一觉醒来新陈代谢也早已更新完毕,哪里感觉到能受伤呢?
市子用食物的方式企图找到与母亲心灵的沟通,中间也只是说,都满了二十岁,也没有得到母亲所说的等她满二十岁就告诉她关于做出松软的土豆泥烤面包的食材与用量的秘诀。
没告诉她,或许因为,一个人的成长该由她自己亲自去感悟。
有个片段中,市子在田间除杂草,有那么一会儿,她伸出手臂,想象从自己身体里长出植物,生根发芽。
是的,你知道,人在大段大段独处的时间里,必定会有许多想象的情节出现,想象完美回击白日里尖酸数落自己的路人,想象成功要到了地铁上常遇到的心仪女生的号码,想象把所有不如意的过去好好重新来一遍——在想象中剔除了过去曾挣扎过也逃离过的怯懦,精美地在脑海中演绎一遍,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又不置可否。
到底是没法好好下定决心去解决一段过去啊。
才有吉子与她吵架,“明明什么都不知道,你一直好像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其实只会说些漂亮话。
你有好好同他人相处么,你有资格说这些么?
”也才有佑太一边深一步浅一步走在雪地里,一边跟她说,“我一直很佩服你独自一个人,却努力地生活,但其实总让人感觉是,对最重要的事情你总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自我欺骗,却用‘努力’这块幌子在遮掩着一切。
你难道不是在逃避吗?
”无一例外,无言以对。
因为不接受,不面对,不解决,所以才不会有释怀,不会有改变,不会打开崭新的另一个篇章,当然也不会有对即时当下完满不完满的坦然的享受。
春、夏、秋、冬一整年,一整年的日子将要周而复始,除了种植与收获食物,是真的,也该有其他一些什么东西的收获,哪怕了解自己一点点,然后去解决自己。
一旦有什么东西在心里“噗通”这么一下,掉了,通了,下个决心,也不再是“不知如何是好”会时时刻刻弥漫在无边无际怅惘中的境地。
会期待看到市子做出的决定会收获怎样的结果。
隆冬快要落幕的暴风雪日子里,又收到母亲的来信。
信上她说了这样的话: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很让人失落但是每次,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叫原点那么,不应该叫“圆圈”而应该是“螺旋”从某一个角度看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其实多少会偏离上一点或下一点如果是那样也还好,也许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又不同或上或下或横着延展出去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那个时候,市子已经决定不再为下一年冬天的食材而种植土豆。
五年后重逢,生儿育女,经营生活,也是丰收。
回头讲起过去,到底人生是需要那么一次心灵的独白与找寻。
像母亲过去曾对她讲一句,“自己要看的书,就自己去找”。
你就去找,找自己的种子,去播种。
作为旅游宣传片是到位的,因为是针对特定(城市)人群的传单,满足了一种小布尔乔亚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因此这片子同时又是极度恶心(已不是刻奇)的,小森的自然和出现的美食究竟什么关系?
是小森孕育了片中美食还是小布尔乔亚将一种自我审美强加给了小森?
从做面包开始我就看得有点不适,作秀感太浓和决定回到小森学弟所说的正好相反,片子没有展现农民的机智而恰恰是把小布尔乔亚的小聪明投进了村子。
美食是城里人的美食,而卖点在于“村味”,总归与乡村的原味关系不大。
终究,这是一个性冷淡小布尔乔亚审美的衍生产物。
人际和家庭变成一种空洞的佐料,只是为了赋予食物一种刻意而不得要领的“意涵”空间。
一个人真能处理杂多农务还有闲时搞搞格调?
一种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幻想背后血淋淋的“买面粉和意面的钱从何而来呢”“买衣服的钱从何而来呢”“家电钱哪来”“电费维修费哪来”等等豆瓣是个好地方,但豆瓣又有很多毛病,“城里人病”以一种近似anthropomorphism的强势姿态控制着在这里活跃的群体,形成一种极度排外的社群圈,而这个社群的心理深陷于某种符号世界当中,实在性是被严重漠视的。
就好像虚无缥缈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所有,“美”取代了鸡蛋牛奶猪肉青菜等食物本身,以一种形式性的咄咄逼人姿态驱赶了实在的口感、饥饿、买不起标签化消费产品的妥协。
为什么可以这样?
因为小清新们用美丽的画皮包裹了丑恶的资本世界,归园田居变成了一种看似非常简单的选择问题,好像只是一个生活态度的事情,而全然无关你身有几文。
总结一下,有钱人,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呗~关我们穷人鸟事
这篇影评可能要谈一点很私人的感想。
在B站看的电影,看到很多弹幕说好想去乡下过这样的生活,就很想动笔写一篇这样的影评。
因为你们都被妥妥的欺骗了,因为我知道独自一人去乡下生活一年的真相是怎样的。
2014-2015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落魄最低谷的一年,政策原因使我突然“被下乡”,到了人生地不熟的乡下,因为乡下没有流动人口所以租不到房子,村里人以当地四倍的价格把一间十平米的小房间租给我,幸好这家房东因为要娶媳妇所以修了个卫生间安装了抽水马桶使我一次也没有目睹过爬满蛆的旱厕长得是啥样,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交通不便,什么东西都买不到,过路的拖拉机三轮车带的尘土满天飞,成山的垃圾就堆在路旁,到了夏天不戴口罩不能出门,村里自己过滤的自来水也不能喝,白毛巾直接洗成黄毛巾,虽然周围全是农田种植各种蔬菜却都是运往外地所以也买不到菜,更不要提肉和水果。
其实物质上的贫乏都还好,精神上的孤独才真的可怕。
每次看女主那么繁琐的准备一道菜,煮上一大锅,然后一个人对着一桌菜说“我开动了”我就想起那句“一个人吃饭吃的不是饭而是饲料”。
在乡下的一年我得出的最大真理就是一个人吃饭一定要一切从简,越简单越好,越快越好。
炒一个最拿手的炒菜,直接盖在饭上,迅速吃完然后清理锅碗,洗漱一下上床去睡觉。
我把这种生活形容为”闭上眼睛过日子“。
有时候会不吸取教训,一边煮饭一边在B站挑片子,然后一边吃饭一边看,下场就是不知不觉抬起头天就黑了,房间没有开灯一片漆黑,凉掉的没吃完的米饭和油结成块块的菜汤,一整天下来没有和一个人说过一句话,那滋味,寂寞的简直要哭出来。
还好现在总算熬完一年,曙光就在前方。
原本打算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此封尘不会再提,这部片子却又让我再次回顾了一遍。
还是蛮感谢的,尤其是片子中女主有一段内心独白,摘录如下——……他(佑太)是真的想要在小森生活下去啊。
接受一切,并且认真对待。
所以小森的老一辈才会打心底里享受着生活。
而我呢?
……这段独白给我很大触动,让我开始反思,是因为不打算久留,所以才敷衍眼下的生活,敷衍自己。
去乡下的时候,父母让我带上了所有家里不再用的旧的用具,临时拼凑起一个小房间,为的是走的时候可以随便处置,而我也是极尽所能的敷衍我自己,所谓“闭上眼睛过日子”,把对生活的要求降低到了最低限,吃上一周的面包和矿泉水,穿上一周的衣服,一周不洗澡,每天每天的呆在屋子里不出去……回想之前的两年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不满意现状,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随时都要离开,所以脱离人群的生活,不认真经营人际往来……敷衍了三年,空白了三年,浪费了三年。
到今天依然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不能够坚定的生活在这座城市。
其实人生真的很短暂,而每一段人生都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不可重来的。
接受一切,并且认真对待,才会打心底里享受生活。
而敷衍生活,生活必将报以空白。
即便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即便将来也许会离开,也要认认真真的去活,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呢。
一部电影如果能带给观影者一点思考,一点感悟,我觉得就算是很成功了。
所以很感谢这部电影。
记于2015年夏日夜 雨
电影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同名漫画改编,全片以大自然环绕的日本东北的山村为舞台,桥本饰演从都市回到乡村的主人公市子,描绘了在严酷大自然中过上自给自足生活的市子,为了每天获取食材不得不学习种田的故事。
该片花费一年时间在日本岩手的奥州巿拍摄,当地春夏秋冬的美景尽收眼底。
这是一部很不一样的电影,导演的表达方式也很新奇,我觉得这不失为一部上佳的打发时间的作品。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过日子,而如何能让过日子变的有滋有味,我想不到除了充实的劳动工作+美味的食物更好的方式了。
这是一种趣味。
桥本爱不矫作真自然,让人心生欢喜宁静。
也许中国需要等待很久很久之后,才能拍出这种气息的片子了。
这一世行在路上,前路微茫,许多人困惑这一生漫漫,又有什么能够陪伴我们度过没有星光的夜晚呢?
我认为是趣味,让我们千篇一律萧索无味的生活变得生机盎然。
陶然于美景是一种趣味,晋有陶潜“采菊东路下,悠然现南山”唐有李太白“惯看山鸟山花”而今,光阴过的浮皮潦草,人身上散发着的大多是都市里浸泡过的染料气息。
我们投身于瞬息万变的生活,乱花溅眼,却忘了来时的路,何不停驻片刻,看秋风穿针,阳光绣花?
被电影里平和的乡野气息和精心烹饪的一道道简单的菜肴所深深打动,我想,这也是一种趣味吧,才能女主每天都那么快乐的生活着。
由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平凡女孩市子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
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
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
受妈妈 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
妈妈失踪已经很久,对料理的回忆与再现成为母女间别具特色的交流方式。
更何况还有取自大自然的各种食材,又怎能暴殄天物浪费了大好的韶光?
在好友纪子和裕太的陪伴下,市子静静地走过了春夏秋冬……某种程度上说,《小森林:冬春篇》的故事是故意因陋就简的,它设定了一个若有若无的故事,或者说,那个故事只是一个影影绰绰的背景。
女孩市子无法融入东京的喧闹生活,决定还是留在故乡小森。
这里被大片森林围绕,村子中的人们靠农耕为生。
市子每天自己种植,收割,自己制作食物,一个人安静的享用,偶尔与一个朋友分享,日子在春夏秋冬中静静流淌。
这个田园牧歌般的故事,在当代社会中几近神话,但置于日本,那些安宁的乡村,完好的森林和人们之间亲昵但互相保留空间的教养,让这一切都令人信服。
整部片子看完,心里仿佛灌入了一缕清风,舒爽而安逸。
一个月前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正处于programming month,很累,烦躁。
看过后并感,觉得比舌尖上的中国逊多了,觉得滋味太淡薄。
这个月到了贵州,一天一行人去布依族居住区,山路蜿蜒,雨气濛濛的,两边都是水田,玉米地。
贵州的路不好走,高高低低的,到了村子深处往外望过去,真像小森。
在路上慢慢走,忘了远虑,记不起近忧,才逐渐品出了小森林的味道。
这样过了一周了,回想这一周来,书也没读,单词没背,程序没写,整天在贵州呆着,偶尔出去转转,但回来就烂死在床上。
前几天我还洗洗衣服整理一下房间,但这两天连衣服都懒得洗了。
其实平常我还是一个比较有约束力的人。
但一回到轻松的生活我就变得无力。
其实我也很向往专注于生活的生活,这种生活并不简单,也不是看开了,放下了,就能做到的。
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没有任何的内涵可言,相反这些生活得琐碎充满了庸俗的吸引力,一不小心就会沉沦在生活得琐碎里,丢了初心,丢了情趣。
有些人很难对生活保持高涨的热情,比如我,只能依靠计划,目标,或者称为理想的东西让自己的日子充满,但是对于生活本身的乐趣,我是不能长久沉浸于其中的。
其实我觉得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让自己无愧无悔,对得起自己就行了,都文艺。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森林吧。
我爸的弟弟,就是我叔,前年在山上开垦了一块地,不作他用,就是种菜。
为了看顾好他的菜地,他每天清晨都爬上山,如果下雨路难走,他就开车从山路上过。
开垦好地花了他快一年的时间,我看到他每次去山上都会带两双鞋,因为泥地总是把鞋弄脏,他不能穿着脏鞋去上班。
有一天我爬山遇到我叔。
远远地,我看到他正在地里除草。
这时候,几个大人带着小孩从菜地边路过,孩子好奇地蹲在菜地边,看着我叔。
叔看到孩子,便拿起刚收好的一捆青菜,递给家长,说:我种的,你们带回去尝尝。
送菜的时候,叔笑眯眯地看着孩子,语气里透着一股憨厚的自豪。
大人们收下菜,对孩子说:快谢谢人家!
孩子说:谢谢农民伯伯!
大人们都笑了:他可不是农民伯伯!
我叔是个小城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平日里话不多,他经常摘下眼镜放在桌上,然后闷声抽烟。
他的爸爸,也就是我的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在市子身上,我看到了我叔的影子。
他们都是从乡村来到城市的移民,尽管双手已不需靠高强度的劳作换来食物,但心中却一直对土地怀着强烈的难以割舍的乡愁。
在种菜这一枯燥而又辛苦的劳动里,他们找到了一种踏实感,安心。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土地有着那么深沉的热爱,我爷爷的四个儿子,只有我叔还在种地,以一种业余爱好的方式。
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土地,有的土地在书架,有的土地在球场,有的土地在厨房。
这些土地上,往往只有我们一个人忙碌的身影,天地漠漠,孑然无朋。
每一片土地都需要耕种,但不是每一片土地都会有收成,汗水和泪水流到嘴边,味道只有自己知道。
以前喜欢吃泡面,但到现在已经快2年没吃了,或许是太过矫情,在泡面虚假的饱腹感中,尝出了某种叫孤独的味道,草草的匆忙果腹是一个人的囫囵,却不是饕餮,从此,一吃泡面,就觉得寂寞蚀骨。
有很多人自称吃货,他们也仅仅是爱吃了。
小森林不厌其烦地呈现各种食物的加工烹饪过程,几乎有舌尖上的中国的记录感。
而我在繁琐的庞杂工序里,看到了一个人怎样与孤独相处。
把自己交给一件纯粹的事,只是去做它而不去想为什么做它,也许这样,才更接近平静与快乐吧。
因此小森林绝不同与“舌尖上的日本乡村”,后者,食物是主角,而前者,人是主角。
看小森林是享受的,那种时光静静流走,不去叹息,也不挽留的感觉,很自然,也很自得。
我总开玩笑对朋友说:多年前,我曾有许多个宏伟的理想,最后它们都变成了明天吃什么。
只是满足感,就会幸福啊。
尽管不知道是怎样的原因让市子回到乡村,成为一个耕作的农村少女,但这似乎也不重要了。
许多个日子以后,很多事被冲的很淡很淡,而心中的安稳感却越来越强。
市子是孤独的,但不寂寞。
美食,是最接近幸福的味道吧。
小森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我逃离现实的避难所,但,每个人都有他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像市子一样回到乡村,还是像我叔一样把种地作为爱好,都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啊。
如果食物也能成为一种信仰,那么,每个饥肠辘辘的灵魂都可以像孩子们一样嘴馋而虔诚地祷告:要变的好吃哦。
只要有食物,便有温暖感。
在寂寥而萧瑟的冬日,也能让寒冷成为一味重要的调料。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森林和食物,它们无形中成为了我们乡愁的实体。
当我们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落难,便盼望能够回归到那个无忧无虑,纯洁美好的田园牧歌年代。
小森林最美的,是生命的恣意感。
四季交替,顺时而行。
把孤独化为生产力,最后,和一片长满热望的土地一起丰收。
“所有的事,都要看好时机的呀。
”
J353
冬春篇生活气息少了一些,主线推动,人际关系多了些。人多了起来,便略微少了些恬淡静雅,多了些繁闹喧嚣。错过了裕太,读完了母亲的信,解开了都市的结,离而复回,释怀了生活,填补了人生。还是一样,可以借慰心灵,不可介入生活。
感覺更無聊了,主要是做的這些菜更令人覺得沒有食慾了,特別是春季篇,好幾個菜也沒教做法,就是搞半天,種半天,摘半天,原來最後只是炸個天婦羅吃。還有很多非常冷門的菜式,感覺她自己搞的都不會好吃,也沒有令人想嘗試的慾望。媽媽的故事線到最後也沒打算說清楚,就只是變成了一個設定而已。我感覺,換成紀子主演都比橋本愛演好看,還是和第一部一樣,也許只有新垣結衣演我才會覺得有意思
3倍速我都嫌磨蹭的电影,差点儿给我看睡了。
大概自己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所以对那些大山大海石路瓦屋之类的景色不感兴趣。都市丽人的身份久了,自然羡慕那种野鹤闲云的世外桃源,林中小屋的别致。我看到的全是蚊虫的肆虐,蛇鼠野兽的惊吓,冬冷夏暑的恶劣,现代气息的脱节。说句不好听的,真正的乡下,万一生病了很多时候只能自求多福。
看完想买烤网
日韩小清新果然不适合我,既不是电影,也非真实生活,无法喜欢这类空洞虚飘的美,做了两个小时菜,不用刷碗没有油烟,突出仪式而过滤真实,表演出来的朴素和精致可以使人平静,却并不动人,国内的李子柒比这个要自然很多,说到底,这是现代工业色彩的农业,而不是传统性质上的农业,人们向往的是逃避烦恼一切轻而易举的理想化隐居生活,而不是劳动智慧汗水浇灌的需要努力获得的平静生活。
女主朋友吐槽一下上司被不知道哪里来的老大叔一顿痛斥和之后生很多孩子一下子把这部片子从清新治愈拉回惨淡现实,直击我面中的感觉,逃离什么现实,看看吧,逃不掉的
太清淡了。。。对于我这样的肉食、辣食爱好者,看的时候只会全程想着水煮肉片。。而且什么菠菜蛋糕包菜蛋糕一整个洋葱煮汤? ? 这部的黑暗料理有点超标了
有人说装逼呀什么的 我人生就得加一味装逼
你们城里人真会拿我们乡下来玩。看时仿佛能见一只大手在挥舞,并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唤,文艺青年,上山下乡,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寻找灵魂,寻找自我,远离生活的喧嚣,不要当高度资本主义化的森女,要当返璞归真的村妇!不过话说回来,桥本爱在这里真好看,一种淡漠的好看。
一部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沉住气,慢慢观看的生活美食类电影。美好的如此纯净,让人无比向往。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魅力和精彩,完全只在于一个人的选择。但对一个姑娘而言,能固守乡土的一份坚守,没有无比强大的内心,确实难以做到。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此类电影改编,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或许可以尝试
作为一部剧情片,它真的很弱。
日本版舌尖上的中国 没有剧情 就是简单的好看!
土豆发的芽,是有毒的吧。要不放我上司茶水里吧。
螺旋上升的人生,没想到最后竟然回归了小森。
。。。(9.0)
希望北欧那些无聊到爆的直播也出电影版,一定支持。
回避现实冲突又怎样?为什么我们非得承受这样的现实连在电影中都不容回避?因此给一星的人何其霸道。不是只有你知道现实中的耕作与烹饪有多辛苦。但你破坏了能让我们的心放松一下的美好。
不好吃了!什么都炸。而且女主角看久了好难受,长得也太寡淡愁苦了!但隐隐感觉是内谁的菜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