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开新闻,总是会听到,看到太多杀戮地信息。
好像生命从什么开始变得如此轻,轻易就是这么消失了?
我无法想象他为什么能让刀就这样落下?
始终记得影片里的场景,希特勒一边看着德国孩子的欢笑,一边下令屠杀犹太孩子。
同样的天真,同样的可爱,仅仅因为他们的民族!
所幸还有许多人在关心,那个美丽的女孩,那个消防队长……或许世界有恶,才有了美的存在吧。
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那时因为有让雷诺。
现在回想,已经忘了具体情节,只记得女主角梅拉尼·罗兰 Mélanie Laurent,而且也不是因为这部电影。
而是因为另一部昆廷的《无耻混蛋》,同在巴黎,同样的二战,同一个女主角,一部是委婉的悲歌,一部是赤裸裸的复仇,交错的时空与剧情,在La rafle 软弱无力的人们终于复仇了吗?
复仇的故事深入在记忆,留下的确是无限伤感。
还有那不能忘记的蒙马特高地的旋转马车,永远在心中旋转。
孩子与大人被迫分离,孩子懵懂的世界里存在着不安,孩子无辜的眼睛,面对画面的镜头,只让人觉得心酸。
大人们无力的反抗只有屈服于枪林弹雨的威逼下,对于一次又一次踏上火车,没有人知道哪里会是终点。
命运如此的残酷,战争!
何为战争,谁没有家人,没有孩子,没有妻子。
踏上火车的终点,无力的诠释,想要拯救,却无法做到。
最后幸免于难的的人,活着,却又是那么的悲伤。
孩子在旋转木马前,一直望着望着,不知道是在期待着什么,遗留下来的小孩童,似乎已忘却,他那无神的双眼却正在诠释着残忍。
这部片子,让人觉得愤恨,但更多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疼痛,似乎想着如果可以真想去狠狠抽打那些埋没良心的人。
为犹太人感到深深地沉痛,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幸福。
再看一次《围捕》,还是会难过的掉下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全世界的伤痛,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回忆的。
但是,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不能忘记。
关于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这种种族清洗行为是那场战争中最为卑劣的行为。
如果说,因为雄心,因为转嫁危机而开启世界大战,尚还有一丝可以让人理解的地方。
那么,这场屠杀,我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原谅。
我还记得这类电影中最为著名的是《辛德勒名单》,当时确实是为辛德勒的转变,以及行为所感动。
是大我战胜了小我,是善良战胜了自私。
那是人格的闪光,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还有他那句关于权力的定义,让人感动,至今记忆犹新。
《围捕》不是伟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伟人的故事。
是的,他们平凡,但是,伟大。
据说,导演一直在酝酿这部电影,可是一直不知道该怎样来拍。
他以孩子作为视角来切入,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场无情的屠杀,于是,悲剧变的更加苍凉。
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是想要重塑当时那个场面,让大家了解历史,但是导演因为本身是法国人,所以,不知道该怎样拍,才不会让大家觉得他是故意在赞扬善良的法国人。
这场电影就这样酝酿了十三年,然后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故事的主角是乔,金色的头发,墨绿色的眼睛,背着一个挎肩包,可爱的乖乖模样。
也会打闹,也会恶作剧,考试总是第一。
他们一家是从波兰逃到法国的,居住在巴黎某个角落的贫民区里。
那里住着很多这样的犹太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只有法国可以保护他们。
即便如此,刚刚放学的乔路过家门口的游乐场,还是会看到挂着写着“禁止犹太人进入”的牌子,他静静地看着然后离开。
似乎他并不是那么想要到游乐场玩的。
一群小孩子欢唱着,嬉笑玩闹着,我以为这样的画面是最美好的,美好的让人不忍打扰。
他们的生活贫穷,但是,贫穷中他们仍是幸福的。
德国从来都是一个雷厉风行、办事极有效率、又极有能力的国家,如果它不是发起战争的那一方,那该多好。
崇尚博爱的法国人奋力抵抗侵略的脚步,但是,仍旧不敌这些强大的日耳曼人。
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日耳曼人还是侵入了有着浪漫主义情节的法国。
一场屠杀犹太人的悲剧即将发生。
善良的法国人极力反对这种屠杀,但是,迫于压力,又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后他们还是妥协了,这是官方。
在民间,那些和犹太人朝夕相处的朴实的法国人,他们决不同意。
半夜时分,军队偷袭,法国群众偷偷报信,做着掩护,甚至撒谎,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保护这些可怜的无辜的犹太人。
但是,总归是蚍蜉撼大树,力量太小。
这些被围捕的犹太人得不到人的尊严,被关在赛车场里,没吃没喝。
为了凑人数,有的犹太人甚至刚刚做完手术就被抓来,还有传染病,场面混乱不堪。
医生忙得不可开交,但是硬件跟不上,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阿奈特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的,她是最纯正的法国人,来这里只是帮忙。
我不知道她最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里的,但是,我知道,她慢慢地爱上了这些孩子。
如果说最开始那是一种来自同类的同情与不忍,那么最后,那是看着心爱的孩子被伤害的痛苦。
当诺诺拽着阿奈特的衣角说我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为什么不可以离开的时候。
望着那样纯净的像天空一样的蓝色眼睛,那样年幼无知充满好奇的脸庞,我们无法告诉他真相,只能感叹,德国人怎么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不放过。
诺诺只有四岁,他的眼里只有布偶玩具和游戏,他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也许他是幸福的,至少那个时候他并不明白,他活在自己营造的童话世界里。
但是,我们却更加伤心,因为他的无知,因为他一厢情愿的快乐。
这样可爱的孩子,德国人,请问你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屠杀他们的。
难道看到他们,你都不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么?
阿奈特那么喜欢诺诺,我也那么喜欢诺诺,他那么纯真、那么真诚、那么可爱……他是一个让人看到心情就会好起来的孩子,可是,这些都改变不了他最后的命运。
也许是导演的一点善心,不希望到最后都是一场让人窒息的悲剧,所以他让诺诺活下来了。
那个喜欢笑、喜欢闹、喜欢说话的小男孩变得木讷、呆滞……我在他的眼睛里,再也看不到光亮。
他是那样年幼,可是这种伤害还是深深的印刻在他的生命里了。
如果可以,我真的愿意,用尽一切,只为换回你一个微笑…… 乔逃了出去,后来被好心人收留。
那个像天使一样的男孩,他似乎活得很好。
再次见到阿奈特,他笑得很开心,他说自己过得很好。
但是他真的快乐么?
他那么聪慧,所以留在他心里的伤只会更加深刻。
但是,他的生命早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要为死去的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好好看这个世界,他要代替所有不得安息的犹太灵魂来感受这个世界,他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导演说:“我想拍这部片子,但只有在我找到了幸存者以后,因为我想讲述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
我想为明天讲故事,而不是过去。
”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这样大规模无情的屠杀儿童,其残忍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样的历史不该被人遗忘,所以他呈现出这个在1942年真实发生的故事。
他想告诉我们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性的闪光与龌龊。
他说,其实这场悲剧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当时所有的法国人都可以勇敢的站出来,那么,犹太人不会以这样的结果收场,可是,他们还是没有这样做。
也许是二战过于残酷,伤害的印记太过深刻,所以,近100年来世界总体而言还是和平的。
我生在这样的年代,我该感谢上苍。
诚如一切拿孩子赚人眼泪的电影。
这不也毫无疑问的用了巨大的催泪弹,可是明知道孩子是惯用的伎俩,还是任由热热的泪从两颊流下来。
正儿八经的法国电影。
tres tres tres francais。
首先是让雷诺演的大卫医生和梅兰妮饰演的Annette 护士,两个人的感情一直就模模糊糊。
唯一亮点在于两人在集中营一起跳舞,稍微有些感情戏。
个人感觉。
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一段小插曲。
就说说我比较喜欢的几个情节吧。
在法国警察晚上准备好一起去抓犹太人的时候,那个好心的TATI一直在楼下大声通知别人,不怕自己受到伤害。
然后警察一层层的扫荡,楼下的妈妈听到连孩子都要被关押的时候,把头伸出窗外告诉其他人好好地隐藏孩子。
尽管大家都拼命的隐藏,可是也没几个能逃过纳粹的人员记录手稿。
之后大家都被关在了那个貌似角斗场的集中营。
这么多人都挤在一起,没有吃的没有喝的。
当警察长官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下令放水时,不少人用小小的纸片写下只言片语塞进年轻的警察的口袋。
面对这些。
在后来,长官只是说放一天假,把手上的小条送出去吧。
年轻的警察们相视的笑了笑,人性瞬间爆发。
最后,就是那些个孩子们。
一个个的个性都是那么鲜明。
最喜欢的两个。
Jo。
一个倔强的男孩儿。
从电影刚开场,他在旋转木马之前面无表情心中不平的看别人在旋木之上时,就奠定了他坚韧的个性。
犹太的牌子在胸前,他亮出来了,狠狠的给了那个摄影师一巴掌。
你不是想给我照相么,我是犹太的子弟,你看到了么,你还拍么。
后来,和爸爸妈妈分开,Jo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要离开。
经过还算顺利,逃出来了,然后看到同伴们搭乘着铁皮车飞驰过去,他直愣愣的站在铁轨边,我想,他长大了。
最后,又回到旋木边,他笑了。
然后是Noé Zygler。
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儿。
第一眼就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正太控。
他很亲切,记得某次在火车上,对面坐着一个叫Simon的男孩儿,长的好像他,也是说话不清不楚,思想简单,可爱透了。
可巧,剧中的哥哥也是叫Simon。
不免看的时候又带了一些个人情感。
孩子心心念念的想着死去的妈妈和妈妈肚子里的弟弟,叫做Julien的却未曾降临的宝贝。
他乐呵呵的跑去空无一人的大卡车,直到上了铁皮车,他才意识到亲爱的Annette没有在一起,他一直叫嚷着那个像母亲一样疼爱他的人儿,直到玩具熊都遗失了。
最后的最后,他在那幅画像后面出现时,我忍不住的放声哭了。
他不会笑了,只是木木讷讷的看着人,捧着画像。
还好不是彻头彻尾的杯具。
留了一些美好。
就这样。
也不错。
孩子。
让我抱抱你好吗?
又是一部关注二战中犹太人被迫害的电影,这次是法国人拍自己人抓自己人,所以还是有些不同之处。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不由暗想它的现实意义,今天把吉普赛人或者是其他各种各样的种族进行放逐难道就比过去更为道德了么,而且理由也是惊人的相似,他们肮脏的血污染了我们的国家,这样的论点看似支撑了这一切,却让历史在阴影中哭泣。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种族以偏概全的论调是最为危险的,但事实上现实之中我们每天都在重复这种认知。
看到有人评论说电影里拍希特勒一家是为了反映出他有人性的一面,个人认为应该是用来和被送到毒气室的那些犹太家庭作比较吧。
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不见或者不愿意去看,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
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占领之后,维希政权出于讨好德国的考虑同时也因为对于犹太人的仇恨,与纳粹一起驱逐在法国的和法籍犹太人。
在此事件中有13000人被驱逐,其中有4500人被送往东部的集中营,而这些人中只有25人幸存。
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
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影片了,但是对于维希政权与纳粹的沆瀣一气、肮脏的政治交易还是令我震惊。
同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欧洲人那么憎恨犹太人,非要把这些普通人置之死地而后快,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更会做生意,还是由于某些犹太商人过于的为富不仁?
作为一个亚洲人,我无法知晓这些,但是我要问:对于一个种族的仇恨我们要怎么去化解。
当然我也看到了在恐怖气氛中普通人的善良,很多人竭尽所能的在救助、保护身边的犹太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维希政权原本计划围捕24000人,最后只抓到13000人的原因。
更多的法国人只选择漠视、熟视无睹,然而代价是遭受心灵的震撼与无尽的内心谴责。
对于被抓捕的犹太人,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只是选择逃避。
大多数人选择把事情往好处想,一旦发生了最坏的结局只能默默地承受,毕竟与命运抗争的人只是少数。
影片的人物并不多,但是场景大小结合,摄像、取景很有讲究,人物刻画与背景介绍结合,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堪称上乘之作。
敢对反思二战的电影下恶评的人都得三思,所以这个题材本身是讨巧的。
《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朗读者》能想起来的这几部都从截然不同的层面表现这场人间惨剧。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题材,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反思的深度不敢妄言,但是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么,感人么。
而这部电影机会恰恰是没走任何弯路地极尽煽情之能事。
影片讲的是1942年法西斯对巴黎城内犹太人的那次大围捕,表现作为法西斯同谋的法国警察围捕在城中生活的普通法国人,以及这场劫难之下的诸多人性缩影,友邻之爱,家庭之爱,还有有良心的小护士对犹太人的同情帮助。
这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是无功无过的,没有让人能记住的个人,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角儿也都是异常脸谱化。
影片中有打了几分钟酱油的让雷诺和因为《无耻混蛋》爆红的mélanie laurent但是风头更健的还是那三个可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讲话奶声奶气的nono. 孩子虽是很难掌控的演员,可同时也是最好的催泪弹。
不禁让人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里面的那对小朋友,当两个小朋友一脸无邪的走进焚化炉的时候,我的心都快碎了
怎么说呢,这个题材本应该是比较让人期待的,是说二战时德国人如何迫害围捕法裔犹太人的。
可惜,结果,两个小时的片子里,除了那些房子里的墙纸装饰和家具地板木框等,让我意识到了这才是彻彻底底的标准的地中海风格的装修模样以外,其他的,也就只剩下了简单平淡而又平铺直叙的超级超级简单的故事情节。
看到最后,也没有发生啥曲折离奇的故事。
假如我哪天再有机会装修房子,并且有想法装个鲜明而又彻底的地中海风格的话,或许我会想到再找这部片子来看。
又或者,日后有空自己学学木匠的活,自己做些家具,再刷上个地中海的蓝绿色调?
哈哈。。。
片中的窗帘、墙纸、窗框、家具、地板、门线条等,都是一体的。
也因为这片子,我算是清楚地认识到了,什么叫地中海风。
今天想去电影院,随机选中这部la rafle,没想到是剂猛料,看的时候全场不断有哭鼻抹泪的声音,这声源也包括了我自己敢对反思二战的电影下恶评的人都得三思,所以这个题材本身是讨巧的。
《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朗读者》能想起来的这几部都从截然不同的层面表现这场人间惨剧。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题材,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反思的深度不敢妄言,但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么,感人么。
而这部电影机会恰恰是没走任何弯路地极尽煽情之能事。
影片讲的是1942年法西斯对巴黎城内犹太人的那次大围捕,表现作为法西斯同谋的法国警察围捕在城中生活的普通法国人,以及这场劫难之下的诸多人性缩影,友邻之爱,家庭之爱,还有有良心的小护士对犹太人的同情帮助。
这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是无功无过的,没有让人能记住的个人,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角儿也都是异常脸谱化。
影片中有打了几分钟酱油的让雷诺和因为《无耻混蛋》爆红的mélanie laurent但是风头更健的还是那三个可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讲话奶声奶气的nono.孩子虽是很难掌控的演员,可同时也是最好的催泪弹。
不禁让人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里面的那对小朋友,当两个小朋友一脸无邪的走进焚化炉的时候,我的心都快碎了。
而同时想起南京南京的结尾,那个自杀了的日本兵惹来诸多非议。
想是导演这一步跨得太远,反思的力度稍微超前了点儿,还没把好人的事儿整明白就开始有同情敌人的嫌疑了,碰上口味叼又单纯的观众不就是自己找骂么?
骗观众的眼泪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些眼高手低的导演同志们能整明白也挺好的了。
纳粹,犹太,围捕,隐瞒→救援,儿童煽情牌。两个方向,三种立场,角度讨巧,纳粹方脸谱化倾向严重,群像描绘乏力到只靠题材本身保持力度。
生不逢时的二战犹太人
法国人拍的片总是这么不痛不痒的……几个小美少年的表演抢了大明星让.雷诺的风头。
没什么新意的片子,催泪这次居然对我没效果...
🤮
没什么可抱怨的。好好活着吧
沉默的力量。
前面看不懂 差点没耐性看下去 后面还可以 小朋友很会演
平铺直叙的夸夸其谈,演员像跑龙套一样匆匆过场,二战的题材不知道拍没拍烂,这部是平庸至极。(配乐有一处还盗版面纱吧,= =)
法国主旋律,战争中的人性是永恒主题。
二战可以说彻底的击毁了人类这几百年来一直充满自信的“人性”。导演不是在拍人性的绝望而是试图表现一种希望和对立,但即使是在隐晦的处理反而不小心把那个黑暗的角落强化了,在绝望面前希望是那么不堪一击。
法国人做走狗的时代!想起了现在的吉普赛人!
看这个的时候刚好日本9级地震,突然觉得不忍心 屠杀来前的日子
....当男人没办法保护妻子 母亲没办法保护孩子....
还有什么~
死亡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如何生存
有点可爱
唉,不要再有战争了
貌似催泪片....伤不起
剧情四平八稳缺少惊喜和突破,许多表达在同类电影中已见过不少,而对于我这样对二战屠杀戏本就有些抗拒的人来说,那些煽情实在有点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