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暴力的囚犯 本片主人公原型迈克尔·皮特森被成称为“英国最暴力的囚犯”,他身上聚集的矛盾、困惑和争议激起了英国民众的好奇心。
他已经超越了“社会生活察版”刊登的刑事案件而成为一名特殊的“明星”。
皮特森1954年生于英国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少年时代结交了些不良的朋友,他曾当过马戏团的表演者和拳击手。
19岁时他因为持械抢劫了仅仅26英镑而第一次入狱。
与大众相信的说法不同,皮特森从来没有犯下过任何谋杀案件,也就是从来没有杀过人。
由于在监狱中的恐怖表现,包括恶意伤人、非法拘禁以及恐吓等罪名,他的刑期不断被延长。
从19岁获判7年有期徒刑开始,他一共在被判了34年监禁,这其中有30年都在严格的禁闭室里度过。
曾住过120座不同的牢房的皮特森也被公众戏称为“英国监狱之王”。
1998年监狱方为他和另外两名罪犯特别设立了行动小组。
2000年皮特森又由于恶意伤人而被判处无期徒刑。
总共这些年中,皮特森被释放过两次,但不在监狱的这120天大多他基本都在酒吧度过,并且最终因为抢劫和蓄意抢劫而再次被抓。
在监狱的日子里,皮特森据说每天会做2500个俯卧撑,还出版了一本关于如何在极简陋和孤立的环境下健身的书籍。
后期他又渐渐研究起诗歌和艺术,已经出版了11本书并获得过柯斯勒奖。
他还是一位卡通画家。
此外皮特森还参加过阻止青少年犯罪、保护动物的公益活动。
据说他曾给一家博物馆写信,里面这样说:“我这样的人生来被该关在笼子里,但请放过那些鸟儿和小动物们。
否则小心我把你肩膀上的脑袋揪下来。
”皮特森的支持者将他的行为归结于难以控制的脾气和对正常生活的手足无措,称他的本质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善良温和,“他不是恶魔,而是病人”。
皮特森曾在17岁结过一次婚。
后来一位穆斯林女子在报纸上看到他的照片后和他开始书信来往后。
两人结婚前仅仅在监狱里见过三次面。
不过离婚后皮特森表示对方只是希望借着自己出名。
皮特森在最近八年已经没有使用暴力的纪录,他声称暴力已经不是他生活的部分。
他还对本片的拍摄给出了很多建议,与导演和主演进行过几次谈话。
他对剧本也感到满意。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看得我昏昏欲睡,可能对于所谓过于深刻的东西不能理解?。。。。
哲学式的独白跟小丑的隐喻串起了一生中的各个镜头,无非就是充斥着暴力基因的生活。
上学揍老师,进了局子揍警察,实在是缺乏出彩的地方。
既没有歇斯底里的暴力也没有对这种暴力性格背后的探究与反思,在我看来,整个片子无非就是为了告诉观众,有一个人,叫做布朗森,他很黄很暴力,一句话就可以涵盖整个片子的内容了。
片中有一個精神犯,他跟布朗森有幾面之緣。
在監獄中,他只能說片段,晦澀,前後邏輯無關的句子,他跟布朗森的對話在「你好嗎」「想一想」「這不是神學」這種支解的語法中溝通。
最後,暴躁的布朗森隔天痛宰了這家伙一頓。
布朗森不曉得精神犯沒有惡意,但實在沒辦法,當從嘴巴說出來的意義沒辦法讓人聽懂,對方卻還堅持溝通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人會保持距離到逼近反感的程度。
這部電影也很類似如此。
電影改編自英國高爭議性的「監獄藝術家」布朗森,一個在監獄幹架幹到延長五倍刑期,卻在監獄中出書又做動畫的咄咄怪客。
但在電影中,想捕捉到這則真人真事如此簡單的信息,卻是耗神耗力。
世界上有一種電影工作者,這種人擁有全方位的調度才能,其運鏡,口白,節奏,用色....無一不驚艷四方。
你不能想像他走上電影以外的職涯,也不能想像他選擇導演以外的職務。
而,這導演刻意欠缺了唯一一種能力,那便是:如何說好一個故事。
這個人叫Nicolas Winding Refn,本片《布朗森》與《落日車神》的導演。
我們看得出,導演在在一百零七分鐘的觀影時間內,不僅沒有放棄溝通反而很堅持,他用了數倍於其他獨立製片的構圖細膩與旁白,在繽紛的一幕又一幕截圖桌布,比發條橘子還要過量的古典樂疲勞轟炸,以及湯姆哈迪精湛的一人多角旁白,來訴說著布朗森的暴力人生。
然而,吐露於觀眾面前的鏡頭語言,始終有一種難解的語焉不詳。
在電影中的情節,所見皆是片段,晦澀,前後邏輯無關的事件,觀眾跟導演的對話在「布朗森入獄」「布朗森突然開始畫畫」「布朗森又入獄了」這種支解的語法中溝通。
我想,脾氣可能比布朗森溫厚的好觀眾看畢,首先會讚嘆Nicolas Winding Refn的精湛調度,配服導演能在難聽為空洞好聽是細碎的劇本地基上,疊構出色彩,符號與古典樂交縱的迷宮花園。
然後還會順便稱讚,湯姆哈迪演出布朗森的真是高超精湛。
怒喜兼出的表演方式,也難怪他從此在英國戲路大開。
最後才會說說自己從片中看出甚麼,或許看出布朗森的一切暴行皆出於偏執,看出布朗森的獨角大戲表現了現代文明鼓勵犯賤出名的荒謬,總歸是勉勉強強看出點東西不是沒看懂。
至於我,我得坦承,這部片我至少看了兩倍的時間,不停按下暫停,才得以勉強抵達片尾名單的終點線。
導演往後的《落日車神》,《唯神能恕》也都這個調調而且越發不可收拾,我實在受不了整部片連假裝自己要建構懸念都懶了的隨性阿!
失控的部分成就了传奇的人生。
越看越觉得布朗森很可爱,但是也确实很暴力。
汤姆·哈迪的表演着实惊艳,几乎是独角戏,却相当的富有张力。
电影采用适度的慢镜头和古典乐作为背景音乐,都让这部电影不平凡。
最重要的是,电影并非虚构,而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感叹世上还有如此奇特的人,所以说,天才大多是疯子。
不知道自己看的是阉割版,收尾很突然,全篇都是主人公的絮絮叨叨,最后嘎然而止……之前淘碟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片子,一直没有买,对于这样一个海报上的肌肉男,多半对剧情会有一些色情联想,后来在另外一部片子中看到了它的片花,原来他是一部传记片,更确切的说,受了片花的影响,自己才买了这部片子,看完却依然是再一次上了片花的当……总的来说剧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bronson就像一个狂躁症的患者,让人时刻担心血会不会从他暴出的青筋,紧绷的皮肤里面迸发出来,只是动作场面拍的有点儿假,众多的打斗戏基本像美式摔跤一样,场面激烈却点到为止,看多了只觉得很不过瘾,既然是暴力片,就不要那么羞羞答答,连港片《导火线》里面也都开始有一个面部挨拳的特写,英国人拍出来那么多的好片子,就不用那么绅士了……演员TomHardy的表演还不错,全篇都是他神经质般的对白 ,另外这个造型,确实比较颠覆他的形象,对比照可以看看这个链接http://www.mtime.com/person/917362/photo_gallery/可见要出名还是得要豁的出去,偶尔颠覆一下,别人可能就记住你了,天下的帅哥那么多,少了你一个也不算少……还有就是里面的几首歌配的还不错,音乐可以算是这个片子的一个亮点了……
和人一起看。
他只留给自己十五分钟的时间去表白。
身边人嘲笑。
不予理会。
简单的头脑。
真实的情感。
像动物一样用战利品去博取归宿的欢心。
真是没太看懂,大段的独白和荒诞的画面居然不解到底要表达什么,可能是我太着重于看电影宣传的暴力场面了吧,估计很多跟我一样爱好的都要大呼上当,这不是一部暴力电影,是打着暴力的幌子阐述一种我不太理解的观点。
查理.布朗森似乎就是传说中有两条Y染色体的人,天生的暴力倾向、狂躁、神经质,这种人与大多数普通人在一起肯定是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全是跟他一样类型的人群的环境里会怎样呢?
是一天到晚互相残杀?
不见得,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秩序,这个很需要想象力,就好像我们这帮世俗的人虽然染色体数目、种类都差不多可具体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
玩游戏经常会碰到这种类型的,比如传统的正邪对抗游戏总免不了听最终BOSS一阵唠叨:哈哈,我将要毁灭一切、不断地杀戮,我要摧毁这个世界,然后建立我的世界!
——我就老琢磨,如果一切都被破坏了你丫到底能建立个球?
挺费解它究竟会在一片死寂和废墟上建立什么。
我又在想也许象布朗森这样的并不是一定要揍死你,也许从本质上说,他只是需要不断的对抗,对抗不一定要用暴力的方式,对抗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例如他突然想到画画、听音乐,或许他可以从中找到他需要的?
上帝创造了这类人说不定有特殊的用意,只是我们还不了解。
就好像苍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除了吃屎就是传播疾病、病毒,但是在科学领域它很值得研究因为它本身不得病,弄清楚其中奥妙再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对人类大有好处……不过就算它对人类一无是处,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它也有生存的权利,谁规定一定要符合人类的标准才可以生存?
人类并不是世界的一切,客观上来说,不能以是否对人类有利弊来评判对错,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对人类有利的物种就大肆帮扶结果往往是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物种多样性,反而是人类从诞生到现在的短短岁月里给地球生态造成了大量破坏,没准在动物的眼里人类就是从地狱冒出来破坏世界的恶魔,那些被人类灭种的动物才纳闷为什么上帝制造了这些两条腿走路的魔鬼来祸害世间。
同样的道理在我看来也适用于布朗森这样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从我自身的利益出发,我当然希望这个变态不要再出来祸害了。
英国的监狱就是好,布朗森老说那是旅馆,他没生在天国是他的运气,否则别说30年,1年就能用躲猫猫弄死他。
要知道这样的罪犯在我国是不可能生存这么久的。
但在一贯崇尚“程序正义”的英国,Bronson在监狱中渡过了如此多的时光。
影片主要描述Bronson最初的一段岁月,在他并不苍老的面颊上留着太多的伤痕。
我不知道面对这样的人应该说什么,会做什么?
或许如同电影中那位商店的女售货员一样,在他的咆哮前战栗不已。
但程序正义并不代表了程序的人性,将这样的人放在牢笼中,对他还是对牢笼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非正义。
影片的最后,满身是血的Bronson站在仅能站立的铁笼中,你是否能感受到程序的冰冷与非人性。
真不如给他一次爽快来得好呀!
1.这个哥哥的光头和胡子很性感啊。
2.眼神相当犀利。
3.。。。
我靠,这哥哥揍警察跟我揍上学前班的弟弟一样。。。
4.哇,这身材,这意志力,这性格,放在古代就是猛将兄啊,放在欧洲就是野蛮人战士啊,还带狂化技能的。
5.这是我听过的最重的英国口音了。。。
那个调调骨子里透着一股傲慢啊6.法庭上的布哥让我想起了徐锦江大叔。。。
销魂的光头,深邃的抬头纹7.英国警察的衣服真的蛮好看,黑色毛背心配浅色衬衫,打个领带,一看特有老牌殖民帝国的范儿啊8.歌剧,古典。。。
老式唱片机。。。
9.这哥们还真有艺术天分啊。。。
还是行为艺术10.没看明白这片。。。
本来以为可以看个痛快淋漓的B级片,结果是个行为艺术片。。。
生不逢时吧,这放冷兵器战场上绝对是个大杀器。
影片感动我的地方,都是他独处在囚笼里面的时候。
他一个人在牢房里吼叫,他一个人在囚笼里嘶吼,相当野性。
不知道女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这种一身腱子肉的猛男类型呢。
看完有点“我刚才看了个什么东西”的懵感(笑)。
电影后半段似乎已经不是在讲情节和一个故事,而是呈现出一些片段式的断面。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电影,这样的呈现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还蛮现实的,因为大多数人生不就是既无逻辑也无意义,尽管充满色彩浓重的断面。
因为对演员有特别的偏爱,所以看他演个人色彩强烈的独角戏也很心动。
影片最后布朗森血淋淋被锁在狭窄的铁笼里嘶吼,让我的心以一种不好的方式绷紧了。
影片中似乎有很多会让社会中的正常人感到轻微不安的镜头,赤裸,暴力,疯狂和混乱,但是布朗森有双好清澈的大眼睛,他在女人接近时肌肉绷紧发抖,笨拙地说“我爱你”和“祝贺你”,送她昂贵的戒指,抢劫像个闹剧。
我想起他凝视自己的作品(倒霉的好人艺术老师)时神态像个小孩子,在他转身投入野蛮的打斗之前。
让我想捏捏他的脸。
我有时候会很为这种完全脱离人类现有社会的个体着迷,完全的边缘,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就像是完全的自由了。
只是似乎往往很悲惨(从世俗意义上),也很难说“是不是值得”。
字幕给的太快,完全没看懂是什么意思。
刷了个开头就继续不下去了。这么多独白到底是朗诵还是电影?
原来这就是Tom Hardy!!!
Hardy 你到底演过多少这类疯癫角色,鸟片2
为了汤姆哈迪看完了。。
英国史上最凶悍的罪犯,其实他的人生确实如此的奇异。守着心中所谓的信念,不管是好是坏,但是他是完美的执行了。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查理.布朗森 这个人。。#汤姆哈迪的肌肉身材把他的演技给掩盖了#。。。而且露下体两次。
像热内拍了马丁·西科塞斯的剧本,古怪,不好看。
装腔作势,实在讨厌
翻译好烂,加上老湿浑浊的英音,看得很艰难。这类角色被他诠释的太好了,好像他的血液里就翻涌着这样的暴力因子,还有敏感的天性和对周遭的无所适从。总是要毫无遮拦的遛鸟玩儿,搞得人心情很复杂。。。
其实cult味道很足的,但是导演逻辑有点不清,大概是过于着急的原因,好几处的剪辑和镜头画面都不错! 汤甜演技太他妈好了霸!!!!!!
「They don't give you a star on The Walk of Fame for not paying. Do they?」
给一摸湿的演技和细吊
缺乏美感。
没说明白这疯子是怎么回事
人家就想打架怎么了...
真想给这个布朗森看下星盘= =
有点作,但因为老湿。。。所以违心地打三星-。-
倘若要在看上去没啥观点的[布朗森]里试着找到什么观点,那恐怕必须要从风格上入手了。心理学一开始就被排除、社会批判也打不到点,但片子的风格倒是从偏现实主义过渡到超现实主义。现实里生活环境愈发局促的布朗森似乎在为自己的表现欲寻找观众,雷芬的电影为他找到了许多,这究竟是好是坏,谁知道呢?
好像實驗劇場,哈迪的獨角戲,三星全給演技。
bro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