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

Le Concert,非常爱乐乐团(港),交响人生(台),音乐厅,The Concert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 Nazarov,Valeri 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缪缪,利昂尔·阿贝兰斯基,朗齐·贝迪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比利时语言:法语,俄语年份:2009

《音乐会》剧照

音乐会 剧照 NO.1音乐会 剧照 NO.2音乐会 剧照 NO.3音乐会 剧照 NO.4音乐会 剧照 NO.5音乐会 剧照 NO.6音乐会 剧照 NO.13音乐会 剧照 NO.14音乐会 剧照 NO.15音乐会 剧照 NO.16音乐会 剧照 NO.17音乐会 剧照 NO.18音乐会 剧照 NO.19音乐会 剧照 NO.20

《音乐会》剧情介绍

音乐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校园恶魔颤栗汪洋残酷夏天第一季向阳处的她佛光寺传奇使徒保罗妈呀,你醒了且试天下侦探小队KZ事件簿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温良之心长寿商会帝国朝鲜名侦探:吸血怪魔的秘密天才第一季心向快乐第一季嘉庆君游台湾卡拉克古镇凶灵之巫咒缠身恋仲峠最后的武士人生大事大河儿女感情生活魔梦圣斗士星矢黄金魂乌鸦过度保护的少爷的溺爱婚姻血染之名99亿的女人

《音乐会》长篇影评

 1 ) 对抗苦难的途径,唯有唤醒心中的音乐

音乐会 (2009)8.52009 / 法国 意大利 罗马尼亚 比利时 / 剧情 喜剧 音乐 / 拉杜·米哈伊列亚努 / 梅拉尼·罗兰 阿列克塞·古斯科夫“语言就是叛徒,语言是肮脏的,只有音乐依然美丽。

”人们总是基于自己的各样目的利用语言进行加工与粉饰,我们总是在轻巧的语言诱惑之下忘了背后的真相。

我们越是聆听,越是困惑。

喧哗与骚动,我们是盲目地被驱使着前行,亦或是自发地冲锋,去寻找生的意义。

如果哪天,我们都成了哑巴,任何花里胡哨的语言技巧都尽失用处,剩下自然的音乐那该多好?

音乐是不加修饰的,将世界的所有悲欢离合都收拢于此,酝酿,等待合适的时机与有缘人尽诉衷肠。

像是尘封多年的好酒。

因为热爱,因为纯粹,冷板凳的考验让灵魂愈加醇香。

被压迫的人们啊,苦难使我们蓬头垢面,早生华发,风餐露宿......不要害怕孤寂与彷徨!

热爱终使我们前仆后继地奔向同一个终点!

一切的欢笑、哀鸣都将是生的和谐之演奏曲。

我们会衰老,但音乐不死,浪漫与激情永葆年轻。

困于高墙之内也好,居庙堂之高也罢。

有人佝偻着身子,衣衫褴褛,听天地之音,风霜塑形,如高山之苍松遒劲有力;有人趾高气扬,喧哗入耳,只像华室内的处优盆栽,不敌谁人任意一拂,失意坠地。

有梦想的人都了不起。

为伟大的音乐肃然起敬,为灵魂深处的热爱拍掌叫好。

我和电影里一开始既期待又悄然等待一场笑话的人一样,在此道歉。

我们低估了纯粹的感染力,我们并不能置身事外充当批判家。

音乐使我们变成天真的孩子,而不是挑剔的大人。

与其旁观,不如加入。

 2 ) 让音乐归于音乐吧?世界将会更美好

影片开头很压抑很心酸很紧绷,高压下的音乐艺术家们穷酸困窘得潦倒不堪,为一荒诞的目标到处奔走。

经历过文革或关注过伤痕文学的人们应该对很多的场景似曾相识。

愿想着轻松观影的我好几次想弃剧,但总是有股好奇心想知道事态发展如何,就慢慢看下去了。

不枉一观影,有现实的提炼政治的影射艺术的华彩,具有法国喜剧片特有的吵吵闹闹乱成一锅粥的发疯抓狂范儿。

影片的后半部分的交响曲的大段演绎,让普通观众都能领略到音乐的美好和感染。

男主的形象穷困潦倒而清高儒雅,尤其是眼神清亮蓄神,完全是艺术家的化身。

女主太太太美丽了,不仅仅是漂亮可以形容,是气质才华内敛的顶级美丽。

配角们太有戏了,不亏为脱离乐队归于市井30年的前音乐演奏家,个个都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开救护车的原来拉大提琴的那个高大胖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提琴一拉每个音符如聆仙乐,尤其是在那位视生意本行如游戏却爱艺术如生命的冤种寡头的五音不全的琴声映衬之下。

黑脸汉子两手抓两手都硬实,走穴炫技两不误。

政治已经深入DNA的经理终于在音乐面前放弃了一次政治狂热,成为了名副其实重视职守坚守岗位的经理人,想想都为他在那家乌须有的饭馆为55人的预约而独自掏腰包买单而肉疼🤣不得不提及视赚钱如性命的犹太父子,种种骚操作令人目瞪口呆,主业副业都要抓,出发之前就满世界张罗了一大批走私的货品,到了巴黎马上披上褂子拎起麻袋就是锱铢必较有什么卖什么的小商小贩,最最令人牙痒的就是踩着铃声入场赧然且施施然脱下褂子就是高大上的演出礼服,人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变身专业的音乐家。

其他人当然都不闲着,走穴赚钱是不耽误的。

男主也是够心塞的。

 3 ) 伟大的音乐和伟大的音乐追梦人

首先,梳理下剧情:在电影中,安德烈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天才指挥家,他之所以”过气“是因为30年前保护犹太团员不被驱逐。

30年前,他曾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乐队指挥,被盛赞为音乐天才。

在他的乐团里,有他最好的朋友,也有他最好的搭档,当时他们研究和表演的乐曲是柴可夫斯基。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他努力保护犹太团员的行为导致整个乐团解散,乐手们被解雇。

为了生计,他们从事着各种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他最好的朋友沙查也因此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这一做就是30年。

因为在悄悄听现在的乐团排练时手机响了,打扰了乐团的排练,安德烈被经理惩罚打扫其办公室。

在打扫时,传真机收到了一份传真,安德烈发现了这份传真。

传真是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发来的邀请,邀请“波修瓦”演出并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

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他要带领以前的”战友“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演出,他们要再一次一起把30年前未完成的音乐会完成,并让世界看到…… 其次,讲讲感受。

采用自己比较习惯的关键词法,先列关键词:【人生低谷】【团队凝聚力】【亲情友情】【音乐的灵魂】。

【人生低谷】在电影开头的时候,已经是乐团被解散,乐手被解雇后的时间了,这个时候的安德烈虽然是一位清洁工,但他依然能享受乐团排练时的音乐。

我想,这应该就是支撑他从事这份工作唯一的好处吧。

在别人排练的时候,他闭眼欣赏、指挥,能看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在安德烈决定要找回30年前的乐手去巴黎演出的时候,他和他最好的朋友踏上了寻人之路。

虽然大家已经分隔了30年,并且彼此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但从影片中能看出,他们依然有联系,并且很多乐手(其实他们在30年前已经算是知名的音乐家了)还保留着自己的乐器,甚至培养出了自己的孩子。

但也有乐手已经放下了乐器,完全从事着别的工作,甚至有人在30年后依然恨着安德烈,觉得是安德烈给自己带来了噩运,让自己的人生跌倒了低谷,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是没有改变过的。

个人感受: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并非一路凯歌、一帆风顺,有时我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得不寄人篱下,不得不节衣缩食,但对自己所爱之事、之物、之人的执着和热爱是永远不变的。

剧中大部分的乐手都并没有丢掉音乐,反而尽可能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

他们的能力并没有生疏,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提升能力是人生反转的希望!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相信自己!

【团队凝聚力】在安德烈与沙查去寻找解雇的乐手时,大部分的乐手答应了去巴黎表演。

他们没有钱,经理人帮忙拉赞助;没有签证,乐手之一帮忙搞定门路,在机场现场办签证;在去机场的路上没有大巴,大家一起走7公里多的路到机场……这处处显示出大家对安德烈的认可和对音乐梦想的追求。

虽然有的乐手有私心——经理人想去参加自己的会议;长号乐手想和自己的儿子卖手机和鱼子酱罐头等等……但整体的团队凝聚力还是很好的,大家都顺利到了巴黎。

从片中的剧情可以看到到了巴黎之后,团队凝聚力很差,大家都做着自己的事情。

但一个召集大家的短信,大家就回到剧院进行表演,虽然之前没有彩排,一塌糊涂,但短信的召集力还是很强的,55位乐手一个不差,这也是凝聚力的体现。

其实,在我们公司中和个人的职场生涯中,也是这样的一个组织,我们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组织中分工不同,各有各的职责,但最终是要让公司盈利,让组织和谐,持续发展。

这个片段让我很感动,感觉他们真的是一个集体,就像现在创业的我和我的团队!

【亲情友情】看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才理清楚了女主的身世。

从这个点来说,能够感受到剧中的感情线。

女主的母亲是安德烈以前的搭档,小提琴独奏家,女主的父亲也是安德烈的朋友。

这一片段不仅让我感受到的是女主及父母的亲情,也让我感受到安德烈、女主经纪人(也算是她的养母)还有安德烈的好朋友沙查的友情。

如果没有安德烈,女主的母亲就不会对柴可夫斯基那么痴迷,也就不会疯;如果没有安德烈、沙查和女主的养母,女主就不可能到法国,成为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甚至不可能活着。

【音乐的灵魂】可能看完影片的朋友会说女主的母亲是该片音乐的灵魂,也有的朋友会说柴可夫斯基是本片的灵魂,但我想说,音乐就是灵魂。

片中音乐从刚开始的不和谐到最后的和谐、女主从最开始的抵触到最后含着热泪演奏、乐队从最开始的懒散到最后精彩的演绎、安德烈从30年前的遭遇中走出到最后的释怀……这每一幕都体现着音乐的力量和灵魂。

音乐是没有束缚的,它可以超越国界、种族、时间、年龄……它本就很伟大!

影片的最后,大家欣赏到了30年后付出的安德烈以及他临时乐团的精彩演出,甚至可以看到在影片中他们已经“加演5次”,以这样的形式来宣告他们的成功。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是一段安德烈自我的心灵救赎,很高兴,他成功了。

希望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获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圆满和幸福!

2021年7月17日于清远集体观影2021年7月18日撰写影评。

【这是我的原创影评,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4 ) 我喜欢充斥在身边的白噪音

写这篇短文和看这部电影之间隔了一个晚上,早上一睁开眼开始打字,想起的电影中第一个声音元素并不是最后华丽的音乐会演奏,优美的小提琴乐声,而是演奏会开始前掌声的处理,躁动,刺耳,不和谐。

我觉得似乎这段盖过了所有声音的,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掌声可以作为对整部电影声音分析的突破口,也是整部电影气质的体现,即最后的音乐会有多华丽奢靡,现实就有多破碎现实。

影片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日常空间中展开的,普通的厕所,喧闹的公路,廉价的快餐厅,在展现这些空间时录音对于声唱的把控我认为做的很到位。

如厕所小空间中,受隔间墙壁的影响两人的对话会有轻微的回声。

在小房间打电话时,电话两头不同的空间(一边闭塞一边开阔)做出了细微的分别。

以及在快餐店配合强调人物的性格和这场戏的唏嘘了幽默,可以放大了挤番茄酱时类似“噗呲”的声音。

这些戏份每一场单拎出来作用都较为微小,但影片的大部分时长放在了这样的空间,这也符合影片故事的走向,一群草台班子要前往巴黎演奏,千辛万苦到了巴黎一群人又找不到这样的荒诞事件。

而故事越是荒诞。

为了让观众相信,摄影,声音上的真实感就尤为重要,我认为要点在于突出空间感,那些区别于华丽的音乐会演奏之外的,不被刻意捕捉就不会注意到的声音,或许是撑起整部电影录音方面的关键。

配乐方面,我认为做的很好的一点是有声源音乐克制,跟着剧情的需要出现,重点都放在最后一场音乐会上;而无声源音乐可以紧跟角色的处境和内心,如不刻意去听,察觉不到音乐是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结束的。

 一场戏在地铁上,主角正因不知道跑去哪里的演奏团焦头烂额时,这帮人在对面的地铁上出现,这帮人出现前,声音上强调了地铁的喧闹,机械运作的声音,两人争吵时音乐声先于演奏团进入,等两辆地铁都停下来时,管弦乐队的声音渐渐清晰,但始终隔着一层类是玻璃质感的物体,观众看来空间关系就很明确。

 影片进行到后面,主角的朋友去找女主求情时,除了台词上的递进(即男人的恳求和女人的命令拒绝),音乐上铺着小提琴的音乐声,观众结合剧情的信息知道女人的职位是小提琴手,这样台词和音乐上的冲突更能丰富情感表达,类似的例子还有画面里,在女主拿到柴小协的乐谱时,背景里也铺着柴小协,这样用配乐传达人物内心的矛盾或坚定,我认为是配乐的妙用。

 在接近尾声时,导演在剪辑上紧接着展现了演讲厅和音乐厅两个宽阔场景,但在声场上做了严格的区分,展现政治演讲场所时,回声重,整个空间在声音上给人不正式,人少的直觉,而到音乐厅会场,回声小,人声杂,在环境声的处理上给人好戏即将上演的预告。

整部电影的声音整体气质都是现实的,着重强调真实环境的,越是平凡甚至有些窘迫的现实生活,越能突出最后一段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伟大。

 5 ) 悬崖上开出的花朵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不,我是纵情犹未已,睡醒已黄昏。

醒来时,还有光弱弱地透过窗帘,睡前关好了门窗,室内如此安宁。

这样的时刻。

我在想,看这一类电影,我的眼泪总是在某些相似的场景里掉落。

譬如《悲惨世界》里,不在最激烈最惨烈的巷战,而在热血流尽后的平静,一地废墟,满目疮痍。

我想我是在为失去名字的人们而落泪。

死去,或者背向转身泯然众人矣,或者被抹去名字……而历史感这种事,非有体验者不可获得。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深的情感所系。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每一个音符都会找到它的和弦。

不在此岸,就在彼岸。

所有的眼泪,都是祭奠和致敬,给一切被时代辜负和伤害的灵魂。

又快到那个夏天了。

 6 ) 《音乐会》

真该叫“俄罗斯人在法兰西的奇遇”。

斯拉夫民族的大喜大悲和法兰西式无厘头杂合而成的一出喜剧。

里面太多对俄罗斯的善意嘲讽:懒散、傲慢、财大气粗、政治遗存……,不过别人应该是有自信接受一切调侃,不知道换做我们还会不会给这部影片打如此高分了。

当然,影片所表现的情感通过电影的表演、剪辑与音乐的无疆界结合,最终一切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7 ) 别具一格的《音乐会》

《音乐会》(Le Concert) 说的是勃捏日列夫时代俄国著名的乐团 Bolchoï 借故政治清洗运动,想把'异己'的犹太艺术家踢出门。

指挥 Andrei Filipov 拒绝合作,不愿把自己钟爱的大小提琴手等艺术家解雇,结果自己反被当作人民的敌人给斯文扫地,罚去当乐团的清洁工,同事朋友小提琴手被发配西伯利亚。

后来苏联变修成俄国,乐团恢复,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Andrei 和其他音乐家的命运并未有太大的改变,成天为油烟柴米奔波,过去的大提琴手改行开救护车,吹小号的电影院当领坐等等,Andrei本性难移,时常把扫帚当指挥棒,重温旧梦。

有一天他在剧院院长的办公室做清洁时无意见传真机受到一份来自巴黎有名的 Chatelet 音乐厅给 Bolchoï 演出的邀请,脑袋一发昏,顺手把传真带走,开始和过去的同事合谋,自组乐队,准备冒名前往巴黎上演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在吉普塞人的帮助下顺利办了假护照签证来到巴黎显身手。

柴可夫斯基借 Andrei把一群貌似乌合之众的落魄的优秀艺术家重新聚集起来,通过音乐,找回失去的尊严。

Radu Mihaileanu 镜头下的音乐家们个个其貌不扬,常常酒醉不醒,犹太音乐家到巴黎演出时还不忘捎私货赚钱,结果发现俄国鱼子酱早已不是奇货可居的奢侈品,直后悔说: "早知还不如带一堆中国产的手机来巴黎卖呢!" 他们蹩脚的法语错误让人笑破肚子,喝醉酒忘了排练时间,最逗的是乐队的经济人,到巴黎后直奔法共的总部找同志。

俄国艺术家的不拘小节,天赋的音乐才能和巴黎人的拿腔拿调,装模做样对比,整个电影充满滑稽,嘲弄但又是善意的幽默。

这才是观众喜欢Mihaileanu 的最大原因之一,善意而非刻薄的讽刺讥笑是幽默里最不容易掌握的。

Woody Allen 拿别人开心时常先拿自己开涮,省得被误会,而且他的幽默多是读过书,上过学的人,都市人的个人主义的幽默,Mihaileanu 的人物的悲剧,嬉笑哀怒是集体的,大伙一块担着的,和某个时代的悲剧紧密相关,笑完之后不定还有眼泪. Mihaileanu 的电影里常有吉普塞人的影子,《音乐会》也不例外,记叙吉普塞人和犹太人的友谊,共同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集权的藐视。

这使我想到一个犹太朋友的玩笑, 咱们Ashkenazi, 出的是爱因斯坦,托马斯曼,李斯特,塞林格,马克斯,而 Sephardic呢,除了falafel (北非三明治),首饰店,他们有啥?

 8 ) 矫情之作

不知道这到底是哪国拍的电影,电影里的人物在俄罗斯应该说的是俄语吧,但我怎么觉得象法语。

看电影的名字,Le,应该是法语,那电影制作方应该是法国。

Concert是音乐会的意思,concerto是协奏曲的意思,电影的主线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英文是Concerto in D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完整翻译过来是D大调小提琴和乐队的协奏,而电影中文名翻译成《交响人生》显然欠妥,交响乐是symphony,译者应该对古典音乐的形式知之不多。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三个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贝多芬的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个个都是古典音乐里的永恒精品,俺最爱门德尔松的E小调。

音乐很棒,然而电影远不象网上评论的那么好。

豆瓣里,此片得分是8.4,很高了,居然有43%的人给了5星的评价。

然而观影过后,还是觉得豆瓣上一个唱反调的哥们说出了俺的心声:一部妄想电影,没完没了的滥俗噱头,基本上跟八月迷情一个水准,且当作传奇故事和老柴的小协宣传片看吧。

两个朋友大力推荐八月迷情,俺在带着极大期待看了之后,也是失望。

令人惊喜的成功和转变总是需要合理的铺垫的,《Le Concert》为了表现音乐的神奇而刻意让艺术家们在巴黎打工挣钱,甚至连一次排练都没有,演出却十分成功。。。

臆想着音乐瞬间改变一切,那是对人生和音乐的意淫。

 9 ) 感动

最近不少看美剧与老片,受感动的不多。

但交响人生这片子,意外的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

其实很早就下了,一直存着没看。

原因是我连这部电影是什么语言都弄不明白,在一句也听不懂,只能看字幕的情况下,我试了两次都没有看超过 5 分钟。

于是某个周末的下午,我清理内存,打算删掉这个不好看的家伙,在按下删除前,我突然想到,这个片子是音乐主题的,那么直接找到音乐会的部分,听一听,也不枉我大半天的下载功夫。

于是直接快进到音乐会部分。

一分钟后我知道,这部电影,我要好好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前苏联一位著名指挥家,因公开支持一名犹太籍同事 ,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指挥中当众被拉下了指挥台,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大师依然在乐团上班,工作是清洁工。

三十年中,他静静的擦着地板,静静的目睹着这个曾经是世界一流的乐团一点一点的淡出公众的视线。

然而生活不会永远都这么平淡。

一个平常的下午,团长办公室里没有人,正在擦地板的大师偷看了刚刚接收的传真,那是一封来自法国的演出邀请信,世界一流的音乐厅,面对这久违的邀请。

大师藏起了信,开始了他疯狂的计划 - 他要召集当年所有被迫离开乐团的成员,偷偷去法国参加演出!

时间不多了,只有不到一个月,几十个乐团成员,分离了三十年,是否还能把他们一一找回,他们是否还能奏响当年的乐曲?

大师把计划告诉了老朋友,当年的大提琴手 - 如今的救护车司机,接下来他们一起找到了当年在事件中带头批判他的乐团经理,放下前嫌与旧事,三个人居然在短短的二个星期内一一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团员,并成功的拉了一笔赞助,拿着黑市买来的护照踏上了奔赴巴黎的路。

这 是整个电影最幽默的部分,做为观众,我笑着笑着就哭了。

感动我的是那些电影中的生活细节。

曾经的乐团成员在做什么呢?

有的在工厂当苦力,有的边打毛衣边给 成人片配音,有的在富豪的聚会上拉琴,有的在菜市场上做生意,闲时还不时给同行小贩们来一段。

有的保留着当然的乐器,有的为了生计,早卖了。

当大师发出邀 请后,他们一一都答应了,同时不忘再三确认,我可以去演奏,但你要保证我不会花一分钱。

这样的一队人,没有统一的乐器,没有得体的演奏服,甚至没有一次像 样的排练。

但他们要去世界一流的音乐厅去重拾三十年前的旧梦!

更有戏剧效果的是,这群人到了巴黎后就消失了,他们没有如期到音乐厅去排练,而是到巴黎的大 街小巷打起了黑工。

生计就是生计,活着需要钱。

巴黎之行于他们不光是一次寻梦之行,更是一次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两相权衡,他们选择了生计优先。

看到这里, 我觉得大师的这次计划像是在玩票。

演出很可能会搞砸。

演出即将开始之时,人员们陆续到齐了,观众们看到的是一群乐器破旧,衣冠不整的老年人,神色不安手足无错的坐在演奏台上。

这一刻很玄妙,没有人知道这场音乐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一个失散了三十年如今昌名前来的乐团是否能带观众找回曾经的音乐震撼?

此时,一名犹太少女,法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本次演出的独奏,安娜小姐-出场了。

她的父母曾是大师的同事,也是乐团的灵魂人物, 30 年前因为政见不同并接受外媒采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带着一曲能在柴小协中奏出和弦的梦倒在了雪地中。

安娜有着和母亲一样的面孔,她的身影和琴声刹那间把乐队带回到了 30 年前,大家深藏已久的音乐天赋再次被激发,三十年的隐忍三十年的等待三十年的磨砺全部从溶入了这曲柴小协中,安娜和乐队奏出了和弦!

观众们疯了,音乐界轰动了,电影的最后是迟来的公道,队员们再次回到了舞台。

那 音乐会的部分,我看了两次,音乐真的很美,很感人。

对于柴可夫斯基我一无所知,这曲柴小协我更是第一次听。

可不知为什么,那音乐如此打动人心,听得我老泪 纵横。

那曲中似有梦的美幻,生活的苦难,隐忍的坚辛与爆发的震撼。。。

它就是大师与其它乐队成员的自传。

我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正确,不过无所谓。

回看生活,逆境中的人永远比顺境中的人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熬到成功的那一天,但音乐与电影却可以把我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

。。。。。。。。。。。。。。

不足之处 身份刻意了点。。。

如果安那不是一个犹太人的身份,那么电影会更完美。

故事本身已经很丰富了,不需要再用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去加分。

 10 ) 勇敢点,做个追梦人!

电影特别燃。

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又是什么?

俄语加法语,全程靠着字幕。

但音乐是绝美的世界语言,看完电影,感觉满腔热血沸腾,哈哈哈。

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什么可以束缚你的灵魂。

人的一生,是站起来的过程,走出屋檐下,不再低头,做自己的英雄吧,迎接阳光和风雨。

只要你心怀美好,还敢追梦,也许,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疫情如此,都不好过,人生苦与乐,都值得好好体验一下。

未来会更好,共勉。

法国女人憔悴起来,是长胡子🧔🤣

《音乐会》短评

所有的过往、所有的未来,三十年明明灭灭的沉沦与梦幻,尽数融化在一曲柴科夫斯基协奏曲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爱音乐、为什么我们爱电影。再荒诞覆没的人生,总有一种执着,叫做希望。

7分钟前
  • 坐等1900
  • 力荐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8分钟前
  • 冲锋战神天雨火
  • 较差

俄罗斯喜剧,感觉和现代法国喜剧一样不尴不尬,难有笑点。片子亮点还在于开始和结尾的音乐演奏,作为两个小时的长篇,节奏把控有点问题,最后太过潦草收尾。

12分钟前
  • yuyikurt
  • 还行

看在是喜剧的份上。胖子总是特别搞笑。。(为什么最后结尾看得闹心死了 柴可夫斯基是那样闹心的音乐吗

14分钟前
  • Orange Is Dead
  • 还行

看不懂背景。

16分钟前
  • 小葡萄
  • 还行

开头以为是五星,看着看着就四星了,俗套的结尾最终让电影降为三星。

21分钟前
  • 离谱的琉璃
  • 还行

时代阻隔梦想,恍而一去经年,一百分钟铺垫,音乐梦曲中现

2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没想到居然是柴小协而不是柴一钢协

30分钟前
  • InvisibleHin
  • 较差

所有沉闷的前戏,只为最后的高潮——柴小协,太激动了!

33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还行

剧情幼稚,即使是用交响乐的题材也难把这部电影的格调拉高,音乐糟,和八月迷情一个水准。

37分钟前
  • 老饼干
  • 较差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太醉人了

42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其实拍的很不高明啊我觉得

45分钟前
  • 黄柑柑
  • 较差

题材很不错,拍的很垃圾,漏洞百出,滚犊子

50分钟前
  • LeBron
  • 很差

this movie gives me an ear orgasm and melanie laurent gave me an eye orgasm, which worth the three stars. However the directing and plot are both shits

55分钟前
  • ster
  • 还行

太贪心:苏联对犹太人迫害,卑微生活依然不忘梦想,对社会主义的讽刺,在音乐找寻自我与救赎;前半剧情凌乱,后半俗套且不合理到有点超现实的地步;音乐会镜头表现力有限:只通过各种短镜切换以及演员的动作衬托;柴可夫斯基也救不了;Mélanie的“演奏”是全片亮点;与Whiplash对比可知差在哪

58分钟前
  • Tacitus
  • 还行

剧情简单,落魄英雄东山再起的老套路。老柴音乐很经典。

1小时前
  • 璀璨
  • 较差

为了忍到最后的柴小协我都看了些啥东西…

1小时前
  • 索拉里斯日落
  • 较差

结尾特别棒,没有在音乐会结束后冗余的感人泪下,一切伤感的、愉悦的、阖家欢乐都随着柴小协展开。

1小时前
  • 潇洒小姐Molly
  • 力荐

电影某种时候跟那啥一样,想要达到高潮必要经过前戏(文明点可以改为铺垫),就像本片一样,不断或轻或重地挠我痒痒、轻抚我面颊、发丝搔我脖子后,终于在柴可夫斯基那里让我爆出来。呃,我是不是又露出我下流的嘴脸了?

1小时前
  • 东宝株式会社
  • 推荐

唯有音乐能释放他们灵魂中的热情。导演像是电影的指挥家,在混乱中寻找和谐,把欢笑、泪水、辛酸、快乐都串成一曲令人愉悦的协奏曲。让人能体会那种对于梦想不懈的追求,那些最纯洁动人的东西。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