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一次离别》,相信《过往》必定不会落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初选名单。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法哈蒂已经拍出了经典的《一次离别》,那么《过往》是否更胜一筹就不再重要了,毕竟后者也算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
而法哈蒂值得让人称赞的,是他对家庭和爱情主题的不抛弃、不放弃。
当然还有他一贯高超用心的叙事手法。
剧情上,《过往》基本保持了《一次离别》那样的无尽抖包袱模式,但是因为《一次离别》在前,所以许多震惊都显得有些意料之中,会下意识猜到导演一定会把所有人拖下水,惨个遍才算善罢甘休。
整个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实在是让人很凌乱,以至于看完之后我画了个图表才差不多理清楚。
其实想一想,虽然这帮人闹来闹去,好像一会是这个人的错,一会又是另一个人的错,但实际上,没有人真正造成了什么不可挽回的悲剧,即使是变成植物人的萨米尔的妻子,也是因为自己的嫉妒心导致。
阿麦德的出现只不过是事情升级的导火索,而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才揭示了这个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对话和互信的缺乏,而也终于在纠缠之中让所有的真相碎片放在台面上,并重新为家庭里的人们搭建起了沟通和信任的桥梁。
起码痛苦过后,是悲剧的结束。
但是狠心的小法同志啊,最后那一滴眼泪算啥……只能一声叹息,听天由命吧……
第一次完整的看完法语电影,而且还是剧情片。
最近心情比较差,生活中也是各种不如意,就把之前下载的这部电影打开来看了。
不知道为何,每次心情不开心,又不想找人述说的时候,剧情片舒缓的节奏,总是有超凡的效果。
不懂法语,不知道翻译为过往是否准确,但是觉得这两字的确是有了一股剧情的气息,电影中丈夫的角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于孩子们的那种关怀和教育,让人很感动,也很温暖。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衬出了女主人的那种简单粗暴。
刚开始看到她追打小男孩的时候的样子,其实心中也不是厌恶,而是一种不忍,然后丈夫出马,从那一刻开始喜欢上了丈夫的形象。
丈夫的耐心,宽容,努力的沟通形象,让我不禁想,当初女主是有多任性,才会惹得丈夫一去四年啊。
看到Lucy告诉女主邮件的事时,丈夫的那句,你让我回来,你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复仇……看着女主哭泣着说,你怎么还不走。
突然心里就被触动了,真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丈夫一去四年,她喜欢上了别人,她找丈夫回来离婚,但是却没有预定酒店,让情人的孩子与丈夫住在一起,这一切说明这个任性的女子也曾那样的爱过这个伊朗男人吧。
也许这样任性的女子本身就无法与他这种内敛的人生活在一起,她更适合扮演在情人那里的角色,任性的她也许更有魅力,但情人那里的她才一定是更有存在感的。
就像那位大叔给丈夫的忠告,即使当初你不离开,你也总有一天会离开,也许一年,也许两年……总之,你会离开,你要学会的事情就是,放手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算是过去十年间迅速走红,并在国际影坛上奠定地位的作者导演,多亏有柏林电影节这个伯乐,令他的作品可以让广大观众所熟知。
从获得银熊最佳导演的《关于伊丽》到扬名立万的金熊奖《一次别离》,他在柏林的征途走得相当顺畅。
也许鉴于此,身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首的戛纳自然想把这位红人抢过来。
在《一次别离》红遍全球影坛后,法国主动向法哈蒂抛出橄榄枝,自然也就有了《过往》这部非母语影片的诞生,该片也很自然顺利入选了2013年戛纳竞赛单元。
不过,法哈蒂在欧洲的头炮不如人意,这部法语片在当年只拿下最佳女演员奖。
这部《过往》的质量比《一次别离》要差了一大截,明显是法哈蒂在法国拍摄导致水土不服的缘故。
叙事模式跟《一次别离》如出一辙,依然是情感伦理题材,又是牵涉到两个家庭,其中一对夫妻也是在处理离婚。
然而,这毕竟不是发生在伊朗的故事,原本伊朗的阶级、宗教、法律等现实问题难以全盘移植到法国背景里,这些可使出诀窍的闪光点全然消失不见了。
法哈蒂自然无法使出他此前的杀手锏,令人物角色深陷于两难处境来推动戏剧化情节,制造出扣人心弦的节奏感。
于是,这部法语片只围绕家庭和婚姻做文章,较为细碎繁琐,代入感不强。
像女主角这样有多个前夫,在跟前夫没办妥离婚手续就和新欢同居的情节,在伊朗这种保守的国度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欧洲人看来简直稀松平常。
虽然这个性格独立蛮横、婚姻史复杂混乱的女人在叙事悬念上算是一个优势,但是反复聒噪的争吵场景似乎有做过头的嫌疑,无法让观众更理性去理解她这个角色。
话说回来,这对于喜欢炫耀演技的女演员来说可谓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不定这也是贝热尼丝·贝乔获得戛纳影后的一颗砝码,毕竟这种戏剧性强烈的爆发性演绎非常抢夺眼球。
这种在剧本上“做过头”的倾向在后半段情节里也有浮现,大女儿写邮件“告发”母亲恋情,以及女洗衣工和原配妻子间的“斗法”怎么看都难以想象出自地道的法国电影,怀疑是法哈蒂深受美剧影响,尤其是大女儿这个角色的塑造太像是美国青春片里跳出来的模子,完全不像是欧洲艺术片的气质。
这种人物塑造的水土不服有点像王家卫在失败之作《蓝莓之夜》里的全盘西化,不过,法哈蒂高超的编剧技艺又足以掩藏掉这些刺眼的缺点,这个抽丝剥茧的剧本绝对是影片最大的亮点。
由一对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牵扯出各自的往事,最后再引到另一对夫妻之间生离死别的感情。
女主角过往的复杂婚姻史、几个孩子的归属,全都隐藏在人物对话里,随着情节展开而娓娓道出。
好几场室内戏的场面调度出色,在狭小空间内刻画出人物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和氛围,有一幕前夫和现任男友在厨房里早餐初次碰面的场景,就是很鲜明的例子。
隐藏叙事关键的手法跟《一次别离》也有相似之处,前半段家庭争吵的情节里率先抛出植物人妻子这个悬念,后半段女儿离家出走这个情节也紧紧扣住这个关键,令情节逐渐转向悬疑意味浓郁的类型情节。
最后的揭秘有点弱化,幸好还有植物人妻子压轴登场的一幕扳回一城。
这一幕无缘无故让我想起阿莫多瓦的《对她有话儿》,算是近年看过影片中一个接近完美的结尾。
看完的第一感觉是压抑。
贯穿始终的争吵往往以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收场,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中的人们,要么过于激烈,要么暧昧难名,似乎从开头妻子的狼狈接机开始,就预示着整一个大的悲剧的上演。
有报复有仇恨,也有无名的悲伤,有争执有宣泄,又好像藕断丝连,牵扯不断。
看到结局紧握的双手,和萨米尔的植物人妻子留下的泪水,我不知道自己是希望看到两个家庭的圆满还是让过往的一切都烟消云散。
其实这两者都不可能发生了。
《过往》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一部被笼罩在浓厚的沉重和压抑色彩下的影片。
讲述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集中讨论婚姻与情感本身,真实细腻。
剧中每个角色都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有着不同的心理现实,它们彼此衔接,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
讲述了一对夫妻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丈夫阿曼德在法国妻子玛丽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
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阿曼德看到了妻子与女儿露西之间冲突不断。
还是家庭成员的他便开始处理这两人之间的关系。
可是随着他对妻子和女儿关系认识的加深,他了解到一段他之前并不在意的一段过往,更为复杂的家庭纠纷原来玛丽急着要离婚是因为已有两个月的身孕。
女儿露西之所以那么讨厌母亲的新男友萨米尔并非是因为她不希望母亲再嫁,而是因为自己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
萨米尔妻子因自杀未遂变成了植物人,而她的自杀原因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越来越蹊跷……一封邮件成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阿斯哈·法哈蒂的影像风格“极端写实,注重生活细节。
自然,自觉地回避曲折的情节”,相对于前作《离别》,本片在影像风格上的有着明显改变。
在《离别》中,曾与包括阿巴斯等多位著名伊朗导演合作过的摄影师迈哈穆德·卡拉里采用手提摄影机成为了完美的选择。
在水平视角的二人、三人和过肩镜头组成的构图里,似乎就发生在眼前,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镜头的角度依保持在水平视线,但摄影机不再随着人物游走,无论是在外景还是内景。
摄影的运动方式更多,机位的变化也更加丰富了。
相对于《离别》中正在发生的纠葛,《过往》中充斥着太多关于过去的故事。
电影的剪辑自然而平缓,导演很少加以暗示或提醒,做到了最大的圆融。
在电影配乐上阿斯哈·法哈蒂,追求极简,几乎摒弃。
阿斯哈向来重视演员的表演。
他镜头下的角色都是褪去了修饰,极具生活化。
在拍摄 《离别》时,他会要求女演员萨瑞·巴亚特每天按时做礼拜,每周参加妇女查经班《古兰经》,就是要展现出一位十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形象。
贝热尼丝·贝乔在《过往》出色表次为她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奖杯。
两位男主阿里·摩沙法和塔哈·拉希姆的表现也同样出色。
此外,在阿斯哈的电影中,总是缺少不了孩子,那种天然不加修饰的表演是他着重表现的元素之一。
阿斯哈像其他伊朗导演一样,在苛刻专横的电影审查制度多年的高压下,学会了用无言来表达干言万语。
在《离别》中,故事发生在伊朗,看似像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姻生活的纠纷,就像导演不反对人们把纳德和西敏看做是“一个国家里持两种政治观点的人”,他们就像是这个国家里的男人和女人。
而这个老朽的国家就像年迈并患老年痴呆的父亲,而在过往》的地点被搬到了法国,政治上的敏感性少了许多。
阿斯哈更关注与对婚姻、亲情、宗教、信仰、忠诚的探讨。
不过在他的镜头下婚姻从来都跟幸福美满沾不上多大关系……最本质的生活,在当人们遇到生活中的变故时,人们如何对待,如何逃避。
当然,他也同其他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一样,虽然提出了不止一个问题,但却把答案留在每一位观影者的心里。
迄今为止,法哈蒂仅共拍过六部电影,便已跻身当今影坛最一流的导演行列。
本人对此六部作品做了不同程度的叙事研究,集结下残文一篇,从故事的肇启、展现、发展和结尾四个角度来探讨法哈蒂的叙事艺术,以献给这位“不去拍电影,必是戏剧天才无疑”的“诺贝尔文学奖新任候选人”。
(处女作《尘中之舞》不在讨论此列,《美丽城》实则是法哈蒂风格发轫之作。
)1.故事的肇启——适时爆破法哈蒂的电影中总会设置一个叙事肇启点,在某一时刻进行爆破;而先前不断铺设的引线(或在爆破之后仍在不断铺设)也将被点燃,成为接下来叙事发展的动力。
《美丽城》中男孩杀人之谜是肇启点;《烟花星期三》中夫妇婚姻破碎之谜是肇启点;《关于伊丽》中伊丽失踪之谜成为叙事的肇启点;《一次别离》中女佣摔倒流产之谜成为肇启点;《过往》中另一女人如何成为植物人成为肇启点;2.故事的展现——依靠第三者 ①这一人物做旁观者,展开情节; ②这一人物参与进叙事,作为故事一份子被展示; ③以上两点同时存在。
《烟花星期三》是最好的例子,这位即将结婚的女孩闯入一个有婚外情的家庭,正是在她的视角下这一秘密不断地被暴露出来,同时作为联系两个女人的纽带她也参与进了叙事,影响了故事的发展。
而在《美丽城》中那个男孩就是去破解朋友杀人真相的第三者,不断地将过往发生的事件挖掘出来,同时也参与进了叙事(爱上姐姐和被老妇人收归);同样在《一次别离》中,女佣作为这个面临离婚危机的家庭的介入者,不仅以其视角展开了一个破碎家庭的内部空间,同时她也被卷进这此危机之中(如没照顾好老人、被推流产等等);在《过往》中就更加明显,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从前夫这一第三者的视角展开的:他闯进了前妻的家庭之中,将过往不为人知的真相一层层抽丝剥茧般地揭露出来。
3.故事的发展——依赖人物的抉择 ①人物陷于两难处境:内因(对自己有利)与外因(宗教或道德束缚); ②人物在抉择前——心理动机刻画人物; ③人物在抉择后——决定是故事继续发展。
人物的两难处境是法哈蒂发展故事、塑造人物的一贯手法。
最明显的是在《美丽城》中,每一人物都被两难的处境所包围:男孩最后面临的抉择是在放弃救赎朋友、向他的姐姐示爱和救出朋友、放弃他的姐姐、娶弱智女为妻之间摇摆;被杀者的父亲所陷的两难境地是宗教的良心发现和为儿子的死复仇;那位母亲的两难在于被杀者并不是她真正的儿子,而她规劝丈夫饶恕罪人的目的仅仅是让自己那弱智的女儿嫁给小伙子;还有杀人者的姐姐,即便她也爱着那位前来宽恕救赎的男孩,但她同时也希望弟弟能获救,于是最后只能以谎言伤害男孩。
可以看出,每一个人物都在自我利益与外在的道德或宗教舒服中摇摆,而效果是明显的:抉择之前的犹豫有利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而抉择之后则是故事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至于其它几部电影中此点的生发,比比皆是,不详赘述。
4.故事的结尾——永远暧昧不明,留人余思这也是法哈蒂电影的一大特色,人物即便在不断地寻找真相、破解谜题的过程中,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暧昧不明的,而所有观众都在这一寻找的过程中受到了心灵的激荡,宛若一次人性的洗礼,故事魅力在过程而不在结尾。
最后还有一点,法哈蒂几乎是完全基于戏剧的角度来创作他的电影,所以关于人物的真实性必然与现实有所偏差。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在《一次别离》中小女孩的角色,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从她的口中说出的,这在现实中不可置信,但在电影中是可以成立的,这是戏剧的手法。
而电影的真实性不必去联系现实,在自我构建的体系、结构中它可以自我生存。
从这一点,如果引申一下的话,法哈蒂电影中的角色就好比是拼图游戏中的小拼块,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用的,正如要完成一块完整的拼图缺任何一小块都不可,而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最后完整图像(真相)的过程。
不要用单一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他人,那怕他只是个孩子。
剧中没有坏人,但每个人却都因为某种动因犯下了不同的错误。
一贯写实的伊朗电影只要稍有耐心,还是非常经观景而且耐人寻味。
对于我这个70年代的人而言,通过镜头下的伊朗还经常能找寻回自己孩时的生活影子。
再婚,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了孩子的再婚,永远无法回避的要去面对自己种种的过往。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不自然的去特别地记住那些于自己而言没有答案的纠结,而这些纠结又会一直不停的在脑子里反复盘旋,催使你去努力去寻找答案,并不在关键时刻出来影响你的决定。
带给再婚带来纠结的不光是当事人,还有前任、家人以及朋友。
本剧人物不多(女主、男一、男二、三个孩子、非法务工、开餐馆的好友夫妻、男二妻子),每个人都卷入到了在三个主人公的婚姻更替中,于是乎心中那个只属于自己的纠结让他们都犯下了无法收回的错误,结剧看似开放,实则无奈,问题需要重视但生活还得继续。
看了《过往》,阿斯哈依然像在拍《一次离别》的时候一样调皮,全片唯一的一段音乐又是在字幕升起时才响起。
一口气看完,听到结尾的钢琴声,才惊觉前面是没有插入配乐的。
脑中马上浮出一幅画面——这位固执的小老头咧开嘴坏笑道,看到没!
我偏不用音乐来煽情,照样让你们看得心惊肉跳,男默女泪。
不得不怒赞这位伊朗导演,讲故事的水平已经出神入化了,这般从头到尾,充满扑鼻生活气息的题材也能拍成悬疑片。
手法十分精妙,情绪铺垫那是蜻蜓点水,不着痕迹,恰到好处,几段主要冲突也很有感染力。
不过说实话,纵然是这样的上乘之作,偏偏坐在电脑前的我,临到快结束了却愈发有点尴尬。
不仅仅是因为情绪从开头就一直被一种交流的隔离感和阴沉的角色笼罩着,处于持续的高压中;更是因心里经一段段的悬念翻涌起了许多能量,须藉个始终没能出现的最终大反转宣泄出来。
如此自然巧妙的悬念,卯足了劲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我等着看高潮呢,导演却在结尾放了一支哑炮,噗……就好像有人讲了一个小明的故事:小明呐,他自幼便与别个不同。
生下来嘴巴里头竟衔了块石头,抓周时偏只把些脂粉钗镮抓来,越大起来行事越是疯疯癫癫。
几个贴身丫鬟都十分清俊,那诗礼之家的温婉女子与他也是青梅竹马,小明成日便只好混在这女儿堆里。
口中讲的是:「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心头想的是:「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说到这里,讲故事的停下吃了口茶。
围了一圈的闲人听到这里一想,这岂不是西门庆到了女儿国吗,如何了得!
马上买了瓜子,搬来小板凳选了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定。
随后这讲故事的家伙继续道,谁知他年纪轻轻被人气得箭伤复发,跌下马去,竟心力交瘁,不治身亡了。
没有这样捉弄人的好伐,下次要还这样,抡起板凳可就呼上来了。
《一次别离》让人们认识了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而“离婚”这个主题似乎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标志性符号,和最得心应手的叙述视角。
今年的新片《过往》讲述的是另一段“别离”的故事。
与成名作一样,拥有着最平实的叙述基调和毫无煽情的简短对白,对于热爱写作的阿斯哈-法哈蒂来说,他乐于在自己的电影中以这样的留白和故意省略的方式,去烘托那些无法诉诸语言的复杂的生活现实。
与《一次别离》相同,故事开始于一对正在办理离婚的夫妻之间。
四年的分居之后,已经返回德黑兰居住的丈夫阿麦德赶到巴黎,与妻子玛丽办理正式的离婚手续。
玛丽去机场接机,二人隔着玻璃无声的比划、寒暄,这是他们最后一次重逢,从这个充满隐喻的镜头开始,接下来的几天,包括他们二人在内的众多角色都在看似明晰但始终错位的沟通中挣扎和互相伤害。
玛丽有过数次婚姻,现在与两个女儿、现任男友萨米尔和萨米尔的儿子一起生活,而且还怀有身孕。
而萨米尔的妻子因为自杀未遂一直深度昏迷,这让萨米尔本人在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内疚中纠结不已。
而玛丽与青春期的大女儿的关系也愈发紧张。
原本处于一种极度微妙平衡中的生活,因为阿麦德的到来被彻底打破。
这种外来者入侵一个封闭环境而引发戏剧冲突的模式也是阿斯哈-法哈蒂的一个善用的叙述结构。
他之前的长片《关于伊丽》《烟花星期三》都是如此。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引入一个陌生的观察视角,把原本遮蔽在细碎生活下、人们企图掩埋细节纷纷翻找出来,在看似平静生活下的波涛也就日益汹涌。
看起来,玛丽的生活已经走上正轨,与阿麦德离婚,然后与男友萨米尔结合。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萨米尔妻子的自杀原因一直成谜,在阿麦德的追问下,大女儿才说出真相,因为自己不喜欢萨米尔,所以曾把他与妈妈的情书邮件都转给了萨米尔的妻子。
这一直压在她的心头。
但不久后,萨米尔发现,她的妻子并未看到那些邮件,这只不过是他开的洗衣店一位员工阴差阳错的恶作剧。
《过往》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寻找生活的真相和自认为正确的方式。
阿麦德来到法国是为了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萨米尔渴望的是新的家庭。
玛丽希望摆脱前几段失败婚姻的困扰。
而大女儿则试图找到赎罪的路径。
他们在通往自己设定的目的地的路上努力狂奔,但当他们发生交集的瞬间,才发现一切都变得混沌。
但这似乎就是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所要表达的意味,生活的真相和通往正确的途径,它过于复杂,几乎不可言说。
更何况,对于生活本身而言,哪里有真的真相和所谓的正确途径呢?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语。
导演自己曾说,“你会在某一处时空中找到“真相”,但只是从你的角度看到。
只有在经历了它的某一部分,深切地感受了爱、相处、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
它绝不是单一的,去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
”阿斯哈-法哈蒂为电影安排了很多次几个角色相对无语,但意味深长的镜头,相互交会、躲闪的眼神中充满无数言语和深切的无奈。
这种平淡中充满内部炸裂感的题材其实极其难以把握,向后一步就会把整部电影变得沉闷无比,向前一步,就会沦为中国电视银幕上的典型家庭伦路狗血剧。
但阿斯哈-法哈蒂显得驾轻就熟。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阿斯哈-法哈蒂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拥戴,《过往》的媒体见面会上到场记者人数超过了法国本土著名导演欧容。
虽然这部新片在格局上未能抵达《一次别离》,但它仍然收获了众多赞誉。
就想导演本人所言,“我的电影讲述的是人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之间复杂的纠葛跨越种族、国家、宗教与文化,它会打动每个人。
以《一次别离》正式加入顶级电影人行列的伊朗导演法哈蒂,带着他在法国拍摄的新片《过往》来到戛纳,成为本届电影节上的大热门。
来参加他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比法国本地导演欧容的还多,座无虚席。
《过往》讲述的也是一个家庭故事。
虽然家庭结构与人物设置并不雷同,但成员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次别离》。
一个带着三个小孩的母亲,因为怀了妻子尚在昏迷中的情人的孩子,而把她的丈夫,孩子们的继父,从另一个国度召回巴黎离婚,从而引发了,每一种看似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的危机。
跟《一次别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影片主题除了婚姻,家庭外,还多了一个“真相”。
家庭成员关系的进展和改变,建立在对一个事件真相的探寻上。
随着每个人越来越接近真相,观众也越来越深的进入到人物内心里,从而得以从每个人的角度看待“真相”,最终接近那个或许不存在的“绝对值”。
导演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真相”的问题时说,“你会在某一处时空中找到“真相”,但只是从你的角度看到。
只有在经历了它的某一部分,深切地感受了爱、相处、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
它绝不是单一的,去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
”这也是此片的叙事态度,导演叙事时完全遵照主要人物的逻辑,跟随他们的思考而推进,既不预先铺垫,也不做任何评判。
由此层层剥离,让观众与剧中人物一起接近真相。
法哈蒂谈到,家庭和爱情这两种关系,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关系。
且是普遍的,世界性的。
他愿意一生都讲关于家庭和爱的故事。
在这样看似格局很小的设置里,人物间关系的张力却很大,且这种张力存在于多对关系之间,令人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由张力导向的戏剧性,一再将人物逼向极致,他们需要花越来越多的勇气面对自己和他人。
非常深入地进入人物,是法哈蒂尤其擅长的剧作手段。
《一次别离》在这点上也十分明显。
他称自己比起一个导演,更是一个作家。
他喜欢写作,所有的思考都会写下来,而台词部分则加入演员的排演,希望演员也参与到创作。
这些都归结于他多年的戏剧舞台工作经验。
由于此片拍摄离开了伊朗本土,有记者关心是否意味着法哈蒂要转营创作。
对此法哈蒂表示,不论在哪里,他的工作方式是不会变的,职责也是。
只要有好的剧本,不排除任何合作的可能,包括好莱坞。
裹脚布,玩细节就为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太过炫技,自以为深沉。
怎么还获奖影片 太无聊了 没劲啊 女主也好丑
什么鸟电影真JB无聊,浪费我时间
这是要表达几个意思?
看完没觉得像评论所说的导演失控,更多是一种完整下冗余的体现,你说他格局小人家还捎带了个非法移民问题,戏剧冲突也算层层递进...也许批评都是为了突出导演前作《一次别离》的伟大吧,而后者也是那么的实至名归!(露西好漂亮的说~~
本以为这片子要展现到伊朗政治文化的什么东西,结果完全没看出来。从家庭和两性关系这方面,我真是太喜欢它的中心思想和叙述方式,一边引人入胜一边毫不幼稚。真觉得有些故事是需要阅历才能体会的啊。
都什么人啊?长得又帅又会穿衣服~
女主很美 讲故事失控
法哈蒂突然就不会讲故事了
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织成了一个破碎而又庞大的网。那些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思考都附着在这张网上。尽管相较《一次别离》,这一回想要探讨的主题并不宏大,但依旧处理地十分精细。
活活闷死的电影
NY 69。相比《一次别离》把整个社会与宗教矛盾与剧本的完美建构天衣无缝的融合,法哈蒂这部新作可以说是琐碎极了,一次又一次的剧情突变虽说前后呼应但匠气太重。但其实也有很多令人叫绝的隐性元素,比如这是一个伊朗人来试图维持一个法国家庭的稳定。最后,这依然是一部好电影。
叙事清晰但冗长,节奏拖,显得假。
文艺片就是屁大点事扯两三个小时的蛋,商业片就是多扯淡的事都能当个屁放了,光棍节前夕看这种片子实在是...作你妹啊,情侣都特么给老子滚!!
很入味狠细腻
用细腻的环境音取代配乐,润物细无声地慢慢推动细腻的故事和细腻的人物情感,堪比录音技术的教科书。
实在受不了这种文艺加啰嗦,最后还弄个无结尾的烂片
编剧编得很满,导演导得很细,难怪感觉那么熟悉,原来是一次离别的续作。
过往,你以为伤口已愈合,但看到伤疤时还是会隐隐感受到受伤时的痛。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言语,言语在纷乱离合的世故面前根本无法准确传递内心的情感,这是当代变迁社会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的缩影,但言语背后的动机都是爱,爱的越深伤的越深,唯有结尾处安静的握手才可能会是和解的开始,此时有音乐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