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国产片,但这部《芳香之旅》却引起了我一些兴趣。
相对来说,更喜欢英文名《THE ROAD》我从来都是靠自我喜好来选片看的人。
而对片子来说,只要是真诚的,即使可以给我一点感动的,我就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喜欢。
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
最开始范伟饰演的劳模老崔对张静初饰演的春芬颇有好感,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老崔把肉和鱼省下给春芬吃,当时的春芬完全是个纯真的孩子,根本不会注意到老崔的苦心和关心。
而到后来的保护老崔那辆老式汽车。
这也就是一个旅程吧。
另外春芬喜欢的那条红色围巾,老崔结婚时穿的衬衣领口,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东西,透过故事,也可以让我们明显感到温暖。
就像这部影片的名字那样,整部《芳香之旅》就是一次次的旅行。
所有人物都是旅人,所有人物都走在路上——走在人生的路上,走在时代的路上;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在命运安排的路上。
故事开始于旅行,也终结于旅行。
所不同的是,四十年的这次旅行少了憨厚的崔师傅和聪明的刘医生,我们的主人公春芬也由青春逼人变得人老珠黄;四十年前的旅行驶向未知的远方,因为有了对前途的憧憬,春芬的心雀跃而充实;四十年后的旅行驶向老崔的安息之所,因为有了命定的归宿,春芬的心寂寞而坚定。
四十年的往事不断在春芬脑海中闪回,仿佛她一直守在“向阳号”上,而崔师傅和刘医生也与她一路同行,不曾离去。
“向阳号”之旅便是人生之旅。
老崔、春芬、刘奋斗在“向阳号”上相遇、相知、痴缠,然后各奔东西,踏上各自的人生旅途。
尽管他们的人生之路有或长或短的交合,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片名叫做《芳香之旅》,女主人公又取名“春芬”,导演的意图很明显,欲以时代变迁中的女性人生作为全片主线,两位男士的命运仅作为陪衬。
然而,这条主线是如此地苍白,以至于整个故事几乎沦为庸俗电视剧的三角恋模式。
片中的人物也许都太“高尚”了,面对命运的捉弄、他人的挑衅,只有忍气吞声、盲目顺从。
人物性格一旦被抹平,矛盾冲突也就被消解。
而没有冲突何来戏剧。
老崔总是为春芬着想,春芬与刘奋斗幽会他还要保驾护航,最终出车祸竟是因为要去接妻子的旧情人;春芬也总是为老崔着想,无论老崔阳痿还是成了植物人,她都毫无怨言地尽着一个妻子的本分,老崔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
他们不停张望着别人的旅途,却把自己人生的列车驶向了绝路。
老崔和春芬一生都在追求表面的完美,比如六十万公里无事故、比如和谐的婚姻,而实质上这样的生活早就畸变成一种病态,总有一天会因微小的变故而土崩瓦解。
有时候,人物会因执拗而可爱,也会因顺从而面目可憎。
老崔和春芬便是这种小心翼翼、善良懦弱却让人怒其不争的角色。
而刘奋斗恰因为他的自私、卑琐而生动鲜活,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抗争,只可惜这个人物的戏份太少,而聂远的表演太过僵硬,刘奋斗只能给观众浮光掠影之感。
对春芬而言,刘奋斗也是浮光掠影,再美好的记忆也只是生命中一次意外的惊喜。
刘奋斗是她人生之旅上短暂同行的乘客,老崔则是她命定的旅伴。
刘奋斗让春芬有了梦想,老崔则帮春芬实现梦想。
老崔让春芬戴上了红围巾,也让春芬坐了一次火车。
只要是春芬想要的,老崔都尽力满足。
刘奋斗只是沿途的风景,崔师傅才是春芬的归宿。
无论这归宿春芬是否想要,无论这归宿对于春芬是悲是喜,既然和老崔一路走来,那么来路即是归途,她也注定要和老崔携手归去。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慨叹命运的无常和无奈,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这种无奈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
“向阳号”之旅更是时代之旅。
导演并不满足于故事本身的深度和广度。
在影片中他明确表达了反思时代的野心。
那是一个极度压抑个性的时代。
人们以喊口号的方式释放激情,以领袖的名义检讨自责和责难他人。
整个时代集体的心灵压抑在片中夸张而戏剧性地表现为性压抑,而性压抑又反过来成为整个时代心灵压抑的显著表征。
更为可悲的是,主人公春芬习惯于这种压抑,直到心灵麻木,直到她也去压制和她当年极为相似的英子。
英子是春芬这一生的转世和投影,她压制英子其实依然是压抑自己。
影片用字幕明晰地划分了每段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并用众多怀旧符号去营造当时的时代感。
近年来,这样的怀旧电影层出不穷,这样的技巧也屡见不鲜。
影片用手风琴、黄军装和毛主席像章堆砌出六十年代,而后又用剪发头、麦乳精和《卖花姑娘》堆砌出七十年代。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提及另外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孔雀》。
《孔雀》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它对时代感的成功营造几乎无人提出异议。
怀念一个时代、还原一个时代并反思一个时代,最重要的是营造那个时代的氛围,是找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
时代符号只是为了画龙点睛,而不是一个时代的全部。
只堆砌时代符号无法复原一个时代,只用几个字幕也无法完成跨越几十年的宏大叙事。
人生之旅和时代之旅本应水乳交融,因为人生只能是处于某个时代的人生,失去了时代背景,人生就失去了依托;而时代是百态人生汇合而成的时代,没有千姿百态的人生之旅就无所谓时代之旅。
而在本片中,这样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似乎都并无大碍,而影片反映的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似乎微不足道。
影片中塑造的人物是平面的,营造的时代是破碎的,人物和时代又是剥离的。
显然,导演的野心是一回事,导演的能力又是一回事。
自从《孔雀》在柏林“开屏”以后,国内便一窝蜂地去拍怀旧电影,直到这部《芳香之旅》终于无旧可怀。
我们需要的是对旧时代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批判,不需要本片这样对过去时光盲目苍白、平铺直叙的怀念。
一部和《孔雀》有着相同的演员、相同的背景,连个别主题音乐都要克隆《孔雀》的电影究竟有多大价值。
年轻的张静初无力挽救一部剧情、表演和镜头语言都缺乏张力的电影。
影片中仿佛能看到她一个人在黑暗中无助地摸索,这种无人指引的摸索的结果只能是平庸的表演。
举一个例子就说明该片和《孔雀》的差距。
同样是张静初,同样是对命运的抗争,《孔雀》中姐姐用自行车带降落伞的段落的冲击力远远大于春芬从垃圾场中开出“向阳号”的举动。
本片中这一段落的音响很嘈杂,直到“向阳号”在众人哄笑声中熄火。
首先,这是春芬丈夫的车。
这表明她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旅途,而且这是一辆六十年代的、已然报废的车。
车身上大大的“废”字暗示着被时代遗弃的不仅是汽车,还有开汽车的春芬——那个依然活在对领袖崇拜中、依然活在刘奋斗给她带来的梦境中的春芬。
这场戏所表现出的颓丧自动消解了春芬这次行为艺术神圣的仪式感。
这场戏乃至整个影片都给我们苍白无力的感觉。
尽管本片拍出了那么美的田园风光,那么娇艳撩人的油菜花,但色彩的饱满无法弥补影片的干瘪,风景的艳丽不能掩盖故事的苍白。
整部影片就像一幅慢慢洇开的水粉画,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结尾处春芬的笑容是那样苍白,眼泪又是如此矫情。
没有结果,好在还有旅程。
老迈的春芬依然人在旅途,恍惚间她又回到了“向阳号”上,她仍然是那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年轻的售票员。
或许她根本无需回忆,因为她从未离开,匆匆前行的只是无情的岁月。
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春芬坐着六十年代的“向阳号”竟是那样和谐,是人们趟过了岁月之河,还是岁月穿行于茫茫人海,一时无从分辨了。
忽然想起一首老歌,意境竟和这部电影惊人的契合:“究竟是我走过路,还是路正走过我,风过西窗客渡舟船无觅处;是我经过春与秋,还是春秋经过我,年年一川新草遥看却似旧。
”2006-2-21
《芳香之旅》我还以为是什么老片子,一看才知道是06年的电影,只是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从60年代开始讲起,一直到21世纪,年代跨度很大,故事主线就是女主的行车生活和感情史,对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的环境塑造还是比较认真细致的,也能反映一些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特有的淳朴,感情,思想和人生状态,片中的一些取景,构图很有大师气象,我范影帝也又一次展示了他对于小人物的完美演绎,张静初的表现也还不错,只可惜叙事过于流水化,表现手法太含蓄,没有达到应有的戏剧冲突高点,对人物的塑造也略显单薄,尤其电影后半段略显敷衍,算是可以一看的国产电影吧。
在《芳香之旅》放映的中途,主人公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中观看了一部影片,该影片放映了一部令人泪流满面的朝鲜情节剧。
观众以最不受控制的方式哭泣和尖叫。
这一幕似乎强化了导演章家瑞将自己的电影拍成情节剧(melodrama)的意图。
但是这种类型是极其困难的,很少有电影人能够在不越过导致过度操纵观众情绪的细线中掌握极限,从而引起像电影中的(那部朝鲜)电影一样的夸张,不成比例的大惊小怪和歇斯底里。
从《芳香之旅》中可以了解到,张家瑞肯定不在这支电影人的队伍中。
影片从1960年代初开始,讲述了一辆公共汽车在中国农村的道路上行驶的旅程。
它的司机,现在已经成熟的崔师傅,和还是个少年的售票员春芬将是主角,他们的生活将被描绘出此后的三十多年。
导演一开始就明确了用简单的资源来吸引观众的意图:巴士穿行在色彩鲜艳的田园风光中,春芬被呈现为一个开朗、友好、微笑的人。
问题是,这种夸张的同情很快就让人感到不舒服,让人想起最近电影中描绘的最大怪物:Amélie Poulain(天使爱美丽)。
影片的另一条指导线也具有特点:毛泽东政权固有的笔墨肖像,几乎融入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旅途中,春芬开始对年轻的医生产生了浪漫的兴趣,但文革来了,他被带到了再教育营。
电影继续,这种对政权的反思性观点的最初方面,带有幽默的浅色调,设法对角色所服从的公认的一系列的轨迹保持了一些兴趣。
令人好奇的是,在这方面,这部电影仍然保留了相关手法的痕迹,因为屈服于政权预定的套路会导致角色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感知太慢。
几年过去了,浪漫的吸引力被认为是这样的。
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合作,崔师傅和春芬走到了他们的婚礼上。
这段婚姻发生在电影的中段,之前和之后是电影的两个最佳序列,其中讽刺和幽默克服了大惊小怪。
其中之一是已经评论的电影院的那段对话。
另一个是新婚之夜。
在其中,我们看到新娘被带到司机家,总是被党奉为模范公民。
房子里摆满了毛的图像和小雕像,这些都是崔师傅多年来获得的奖项,即使是在做爱的时候,它们仍然困扰着这对夫妇。
在那一刻,这部电影沐浴在一种撕裂的喜剧基调中,暗示着它通往新的方向。
之后,《芳香之旅》就像一辆失控的公共汽车,开始下坡。
失望和悲剧开始在主角的生活中爆发,从与文革结束相吻合的历史时刻开始,这部电影以格洛里娅·佩雷斯(巴西的一个电视剧编剧,豆瓣上唯一有评分的条目是《双面身份》)的模式呈现出一部糟糕的肥皂剧。
章家瑞的叙述速度太快了,岁月一眨眼就过去了。
因此,跟上电影的剧情成为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要么是因为剧情省略在没有太多解释的情况下开始相互接续的方式,要么是因为剧本中呈现的情况所施加的吸引人的悲剧基调。
导演肯定会失去对电影的控制,甚至对他的提议感到困惑或犹豫不决,因为如果电影开始公开暗示对党强加的生活模式的批评,它将以苍老、悲伤和幻想破灭的春芬告终,在一个坦率地说,她不认识自己的当代世界里。
矛盾的是,《芳香之旅》最后提出了在共产主义政权下重视生活的积极的建议——有点像德国的《再见,列宁》——进入了一种“我很快乐,但我不知道”的气氛。
这只会在电影结束时导致人们对电影负面方面的记忆永久存在,而那些可以被描述为其少数快乐时刻的内容会被短暂遗忘。
翻译自letterboxd的一则影评,巴西的一个杂志的评论,署名是Gilberto Silva Jr.https://letterboxd.com/film/the-road-2006/不懂葡萄牙语,主要靠机器翻译,勉强做了一些矫正。
或许是我之前没有了解太多关于这部片子的消息,所以看到了就看到了,居然也被感动了好几次。
诚然,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人当然看得出破绽,挑得出毛病,而没有经历过的人,也大可以表示嗤之以鼻难以理解。
但是,我要说的是,不管这部片子会不会拿奖,有没有得到普遍的好评与认同,对我而言,都无所谓,我看中的,就是从中透出的温暖与人性,而我相信,那个年代长大的人,的确能够做到如此善良,如此温暖人心。
那个活泼天真的春芬,狼吞虎咽地吃着老崔给她的红烧肉和烧鱼;老崔将春芬撕碎的刘医生的信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并且按照刘医生的意愿,为春芬买红围巾、带她去坐火车;老崔善良地去接刘医生,想让他最后再和春芬见上一面,却最终变成了植物人;春芬无怨无悔地接替老崔,开起了“向阳号”,并像老崔那样爱护着这辆车,把它从废品站又扒拉了出来;春芬照顾老崔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倾注了所有心血;……至少这些,已经足够感动我了!
而演员们的演技,无论是范伟还是张静初,在我这里都已经成功了!
也许他们的演技的确还可以提高,但,这种话是局外人从理论上说的,况且,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演员想这样演绎,而我又觉得可以,这就够了。
当然,在他们的演绎之外,我还自己想到了些什么,这个是属于我的思想,是属于我的感觉,没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和我拥有一样的感受,因为,他们也有自己体会的权利。
粗粗算来,春芬的年龄和我妈妈差不多,所以我更愿意从试图了解妈妈的角度来感受这部影片,原来她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这样的;原来她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那样的……虽然我永远不可能和妈妈感受到的完全一样,但是我为我能对妈妈的生活“断章取义”而感到兴奋,感到窃喜。
妈妈生活的年代,我也略知五六,足矣。
路两旁的油菜花,我很喜欢。
雪山又高又冷,我也很喜欢。
人生是苦多乐少,那雨中的红围巾,永远开在了我的心头上。
影片开头哦,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憨厚内敛的司机、抱鸡提鸭的百姓,以及好看的售票姑娘。
从大大的车镜里,司机师傅老崔总是装作不经意,看看那个可爱的春芬姑娘。
在路途之上,春芬开始了青春的旅途,她的一颗心也活动起来了。
情窦初开,公车相遇,可爱秀丽的春芬和年轻俊朗的医生互生好感。
无奈命运,刘医生被下放至采石场改造,本应前途大好的年轻人成为采石工人。
岁月沉淀,春芬嫁给了年长的司机老崔,可是,谁曾想到,老崔却因长日开车丧失了性功能,春芬从未享受鱼水之欢。
灯光照着春芬娇弱的身躯,让人无比心疼。
油菜花、红围巾、小镇姑娘明媚的微笑,中年女子刚毅坚韧的表情,像一根刺进人心里的针。
虽然没有和心爱的人走到一起,但是春芬并没有自怨自艾,她很快释然,并接受了上天给予她的这个世界。
其实张静初还很年轻,但是不知为何,每次她演起这种苦涩悲情的角色就会觉得她像一个饱经世事的妇人,而且每个细节都非常出彩,是难得的好演员。
其实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春芬和老崔婚后生活的描述,老崔“不行了”,他没能让春芬享受到最美妙的东西,可是他也是可怜的,他的“不行”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劳动带来的,我本想苛责这个自私的男人,但是又可怜他的无私。
不能否认,本片在剧情叙述上有些薄弱,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个演员的表演却让观众心头十分温暖。
而且各方面的处理都比较节制,记得,上高中时,无意间看到电影频道在采访这部电影的拍摄,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电视里大片的油菜花深深吸引了我。
直到最近才找来看,还是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张静初裹着紫粉色的小围巾,头发上有秋天太阳的味道,她的表演令人心痛。
老崔成为植物人之后,春芬俨然化身成为了第二个老崔。
她不仅开起了大客车,还穿着男人式样的制服在小路上瞪着自行车。
从前梳两个麻花辫的小女娃转眼间就成为了一个有点男人气的中年妇女,我看着她坚毅的眼神,怅然若失。
那辆全国先进“向阳号”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废”字,在90年代被当做废铁扔进了垃圾站,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讽刺。
春芬心情郁闷,她把这辆车开上了街头,可是拥挤的街道再也容不下这辆“向阳号”了。
有人分析过,说在那个风霜严苛的年代,这样的故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但是我欣赏的是电影的基调,文艺冷静的基调,这样的影片无需过分纠结于历史的严谨框架,我们想要从中获取的就是其悠悠的动人之处。
影片看完,再次想起那一片春晴黄花,觉得如刮心般的难过,我好害怕那个时代,那个渐渐远去的时代埋藏着多少哀怨的往事,我一个人躲在卧室里哭了半个多小时,不知是为谁。
甜亮的嗓音,灵动的倩影,飞扬的发辫,红色的围巾……你是否将这些鲜艳美曼的符号归认为是青春的印记。
朝气,活力,最主要的是还有着可期待的希望。
这希望较之于年少的春芳来说,是任其遐想的未来。
当与刘奋斗这个拥有与众不同气质的人邂逅在“向阳号”上之后,这个遐想开始插翅飞翔了。
他们的眼神在这辆纷纷攘攘的长途客车里无意而又有意的碰触,向阳号里碰撞出了微妙的情愫。
春芳因为痛经在那咕镇被送到了卫生所,恰好碰上了在那里当医生的刘奋斗。
他带着春芳去抓药,药师的问话却让俩人尴尬不已。
春芳忸怩的跑开了。
向阳号继续向前开着,但这次车后多了一个追逐的人,刘奋斗骑着自行车拼命追到车窗下,举着要大声的叮嘱春芳:大片一次四片,小片一次两片,记住,千万别喝冷水!
那一刻,俩人碰触的眼神中交融着关切,问候,还有一点点不舍。
那一刻,俩人之间最后一点隔阂和忸怩便荡然无存了。
只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怎么允许你开花结果。
春芳去看望被下放到采石场的刘奋斗。
那个下着暴雨的夜晚,两人因避雨躲进了牛棚。
在这个黑暗的环境中,荷尔蒙极具聚集,直到毁灭了两个人。
只是没想到爱情原来这么伤,这个伤,伤了春芳一辈子。
沉默了的春芳很少再有甜蜜的笑容和高亮的歌声。
车队的领导要给她介绍对象。
春芳带着忐忑的心情坐在电影院里,没想到等到的却是自己的师傅老崔。
放映的是朝鲜非常有名的《卖花姑娘》,电影院里人们哭成了一片。
黑暗的影院里,只有屏幕上反射的光线在春香的脸上不断地变化。
春芳突然发现老崔的眼里也淌满了泪水。
那一刻,她默许了命运。
袁惟仁的歌里唱到:后来,听说你嫁给了习惯,虽然你心里并不是那么地喜欢……婚后的生活就像老崔开了几十年的那辆标兵客车“向阳号”一样,平淡安稳,却毫无激情。
春芳平静地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生活仿佛已磨掉了她所有的色彩。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刘奋斗的信。
她用痛楚的勇气展开了信,灯下,泪水慢慢地在她的眼眶里蓄成一颗泪珠,挂在睫毛上随着眼睛眨啊眨。
这样的眼泪看得让人心碎。
人生有时候的难题在于,你到底是选择去追逐梦想还是选择面对现实。
老崔有着自己的温柔,对于年轻美貌的春芳,他憨憨地把感情含蓄在心里。
而自己的性无能使得他对春芳的爱更加小心翼翼和带着愧疚。
然而他终究是男人,他受不了春芳与刘奋斗的过往。
他用自己的方式偷偷地坚守和维护这自己的爱情,诚然,这依旧让他觉得无助和恐慌。
这是一个善良而又矛盾的男人。
但是他是那么地爱春芳。
这个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用自己的生命最后一次做了一件模范的事,他要让春香觉得“他的男人在身体上不是男人但在精神上绝对是。
”多年后,当春芳握紧他的手对他说到:是我错怪你了。
回光返照的老崔流下了他在这世上最后一滴眼泪,带着不舍终于释怀了这个世界。
许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春芳带着祭品去看望老崔,公家车上,窗外沿途的风景已更改了颜色,变换了山形,窗内昔日之人如今也已满头白发。
恍惚间,春芳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向阳号”内。
车厢内挤满了乘客,熙攘的人们带着朴素的笑容,还有那么年轻的刘奋斗,老崔和自己。
春芳面带笑容地看着这一切,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苍老的脸上流满了泪水。
生活仅是生活,没有什么悲剧与戏剧。
无论过程怎样,它总将走向结局。
这个结局好像并不确定又仿佛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
生命就像是一颗青核,由最初的青涩渐变成坚硬的果实,那粗糙表面上的每一道棱每一个沟都是岁月摩挲的结果,纵表面丑陋,但内心实则早已结满了饱满的果实。
芳香之旅,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芳香吧。
虽然这个旅程之中是那么的无奈、酸楚、无助和绝望,每一步的前进都是世事对生命极尽疯狂的打击和摧残,然而当一个鲜亮的少女坚受住了这一切熬成了一个暮年的老妇时,也许她的内心已然收获了生命馈予她的芳香。
这个芳香,可以让她面带笑容回望自己这一生的非芳香之旅。
周日,早晨8点准时醒来,有阳光轻轻透过窗帘。
约了女友去看早场电影。
小V见到排片表上的《芳香之旅》,就说要看。
售票员伸出五个手指,含混不清的说了两个词,“五十”?
“五块”!
她含混不清地强调。
再三确认后,花了15块钱,我们进了影院。
五块钱的电影!
上一次看五块钱的电影,应该是高中时溜出去看的那场片名都忘了的电影吧。
一辆长途汽车,一个驾驶员老崔,一个懵懂少女春芬,故事就这样开始。
直到最后,车还是那部车,老崔成了植物人,终于去了,春芬57岁了,背景里有“酸酸甜甜就是我”了。
整个故事,哀而不伤。
脸上总是乐呵呵一说话还有点害羞和木讷,范伟把一个外貌又老又矬而且因职业病而身体不足的男人形象演得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令人感动。
青春年少而又相互有意的春芬和刘医生在潮湿的雨夜控制不住的拥吻时,老崔忐忑不安地坐在车上为自己第一次违反党规,私自同意春芬脱岗而难过地自我批评;在春芬因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遇到困难时,老崔动用劳模身份保护她,之后在电影院里尴尬地用幕布上打出的毛主席语录委婉地示爱;若干年后春芬把“刘医生”从上海寄来没有拆看的信扔进了垃圾桶时,老崔悄悄把它们找出来粘好并秘密地完成了另一个男人对春芬未做到的心愿:给她买她最喜欢的红色围巾,带她坐火车去看遥远的地方…… 不能和心上人结合,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甚至不能拥有一个生理健康的丈夫,后来丈夫成为植物人,一辈子奔波劳碌,老来孤苦伶仃,寂寞度日。
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可那真的只是悲剧么?
少女时的笑靥如花,婚后的平淡生活,我开始怀疑,生活里让两个人携手走下去的那种感情,不一定叫做爱情;而爱情,不一定要变成那种携手走完人生的感情。
我们每个人,都软弱,我们,需要一个好人,做伴人生。
电影的最后年老的春芬恍惚中又坐在了向阳号车上:老崔憨厚,刘医生热情,春芬的笑容醇美如花……他们都很年轻,歌声清脆,谁都不曾离去,这真是段芳香之旅。
芳香之旅喜欢这个片里的张静初,坚强,隐忍。
她的师傅和丈夫则是憨厚老实,――那个时代的人。
影片讲了一个两个男人之间的女人的大半生故事,时代从她身边过去而她懵然不觉。
退休后的她已落后于时代,而扫墓的举动则是对过去时代,对那时候的他与她,对曾经幸福美满生活的一次回望与复归。
――那时代才是她的时代,而今活着的她只是那时代的遗迹,就像那辆展览馆里的向阳号汽车,在没经过那时代洗礼的人们看来,就只是一堆废铜烂铁而已。
时代与主流的价值观变化是何等快,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如何才能支撑起自己走过那么漫长的一生?
成为植物人的丈夫作为符号性的存在,成为人生价值的来源,他是劳模,而她是劳模的妻子,即使时代过去,她还是他的妻子,为丈夫活着,为他昔日的荣誉而自豪,这自豪就支撑起她全部的人生。
在漫长的岁月里,她照顾了他的身体,而他照顾了她的灵魂。
故事只能这么讲,如果他早死,则她将一生生活于内疚之中;而他变成植物人的结局就使她可以照顾的形式偿还心理的债。
若早看他日记,则她的照顾只是感激;而晚看的结果使她的一生都成为一个妻子无怨无悔的奉献。
从此片还可看出生活同化和改造人的力量何等强大:曾经天真烂漫崇尚爱情的小姑娘变成了四十年后沉静隐忍而保守的寡妇,谴责起小姑娘的恋爱,忘记了自己也曾有过那样年轻冲动的时候。
整个片充满禁欲主义伦理,符合大男子主义男性对女性的期待:她必须为他守寡,从身体到精神上都为他所占有,照顾他成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幸福感的来源。
――最后,她脸上浮现微笑,是用他的眼睛看见了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这个片还可以说是讲一个女人如何被男人、也被自己的命运彻底征服的故事,这征服是如此彻底,以至她都不再感觉到痛苦,而是彻底的认同于此,于是有了微笑。
对于国内新晋导演,相信他们需要历练,更需要一个宽容的环境。
影评人没必要以严词乃至恶毒去棒杀这些为数不多有能力抑或有条件拍片的青年。
没谁生来就是大师,那些生硬的追求和曾被影评人大加诟病的摹仿在多年后注定会被人们忘却,而记住的将是正被扼杀的未来。
拍片需要人文关怀,评论更须如此。
《芳香之旅》的主要人物三个:春芬(张静初饰)、老崔(范伟饰)、刘奋斗(聂远饰)。
作为一个着力讲述剧情的影片而言,人物的行动比较清晰,春芬是贯穿全片的主线人物,而老崔和刘奋斗则是交织在春芬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虽然戏份略有不同,但他们担负着一样的功能。
春芬的出场被设定成一个十几岁的天真少女形象,与全国劳模老崔搭班一道工作在向阳号公交汽车上。
她的少女特质非常迷人,声嗲、嘴馋、乖巧、单纯,小萝莉般可人,虽然此时导演的设计有些过火略显做作,但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很明确。
日复一日的公交线路,枯燥的旅途,都因这个明媚的女孩斑斓起来。
在后视镜里可以看到崔师傅对春芬的怜爱——被春芬逗得眼珠子都在乐。
春芬和老崔两条线就这样若有若无的交织着,与下放青年刘奋斗的邂逅让春芬对这个大城市来的漂亮小伙子有了朦胧好感,于是,另外一个行动开始被建构起来,与刘奋斗这条线索的交织并不唐突,一切始于一连串细节的叙述——帮助小孩撒尿、偷偷的窥视、刘奋斗故意掉书的挑逗、帮春芬提水的殷勤和等火车时的对话直到刘奋斗骑车追赶着送药,少女的心终被敲开——春芬有了她的初恋,于是之后的行动——私会采石场——也便有了足够的动因。
而之后与刘奋斗躲雨以致肌肤相亲再到墙塌事败的场面应是影片最大的戏剧性场面,也预示着这两条线索即将现出分晓,这次私会以刘奋斗的懦弱背叛和春芬的受伤告终,同样也牵出老崔这条线索,老崔由来已久的宽厚怜爱和他被主席接见过的荣耀开始改变春芬的命运,戏剧性转折始于电影院,还怀有少女期待的春芬,在见到老崔师傅之后的尴尬和强忍的失落,都为这一戏剧性场面增加喜感,春芬和崔师傅两条行动线开始真正的拧到了一起。
新婚夜应是春芬成长的一个结点,从少女的幻想开始认命,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好老崔,期间刘奋斗的两封信并没再起波澜,第三封信惹起的见面也因老崔的阻挠未能成行。
至此,与刘奋斗的行动线渐行渐远,而老崔却间接因这封信变成了植物人。
老崔的离开是春芬成长主线的第二个节点——独立的女强人形象悄然成形。
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老崔在春芬生命中的意义,他在那个阶级斗争白热年代里,在春芬最无助的时候救了她并维系着他们的生活,教会她自己引以为傲的技艺——尽管只是一门今人看来难登大雅的手艺活,甚至将节俭、负责和那个年代的荣誉感潜移默化的留于两人共同的记忆中。
再后来,春芬女强人的身影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崔的影子,进入90年代的春芬似乎与改革开放的周遭格格不入,对追求者的冷漠拒绝、驻留在毛主席影像上的目光,原来眼中写满的是不愿割舍的记忆,那个与毛主席握过手的男人曾经与自己那么近。
当日记翻到永远定格的那一页,春芬真正的读懂了病床上这个曾经深爱她的男人,而这也成为影片关于春芬成长线索的最后的一个结点。
总有些地方怪怪的 远不如想像中好
还挺好看的
老了之后的戏好。
内涵片必须五星啊
如果是本小说,应该会挺好看的。本来就不情愿嫁给比自己大这么多的丈夫,还性功能有问题,如果像西方女人一样抵抗自己的命运也许会很精彩,但这是中国女性的“特色”,勤劳工作,继续忍受着生活,非常真实,外人看来有点“顽固不化”,其实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保守封建的思想还没有根除。
近年看过比较好的内地电影了,很节制。
那个时代的爱情
张静初适合演这种有点不安份的女人
够烂,我当导演也不怕了,难以超越的
时代变迁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运,但三个人的感情故事撑不起这特殊的十年。片中的老实人很惨,不仅被写成性无能,还成了植物人。片尾的向阳号,代表着内心的良善和坚守,与迅速发展的时代的格格不入。
唉
虽说剧本、人物没有问题,可是后半段那么写有劲吗?
张静初演得真好,美丽的女人.
『补標』
小人物的生活总是这么。。清晰又残忍
矫揉造作*2
后半段张力略弱
范伟是个好演员
这部电影令我对张静初的演技刮目相看,还有植物人范伟,神呐!
油菜花的芳香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