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和小学生一块去入学,是在贫穷的肯尼亚。
很多人都认为他占用了学校的资源,很不理解他去阻挠去打他。
他义无反顾的去学习,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读那一封信,政府给他的信,他不认识字,他想亲自去读。
贫困的小镇的人民就是这样,老人最后感动了老师。
他去了肯尼亚地政府通过生动演讲,把他们老师挽救回来。
这位八十四岁的老人学会了拼写,也看了那封重要的信件。
那是由肯尼亚总统写来的一封信,对其表示敬意并决定由国家给予马鲁格补偿,补偿他在反殖民斗争中这么多年所受的苦难。
从信中我们才得知,马鲁格四次入狱,整个五十年代都在监狱中度过。
并且由于不放弃誓言,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
比较不错的电影给8.1分,给的很好。
从还行到推荐是因为他是真人真事,所以就多了一点评价。
但是拍的手法真的一般。
好好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这部电影真心戳中泪点。
一个84岁的老人,曾经经历无数,他固执,他强硬,他会在学生欺负弱小的时候出手维持正义,他会一连几天来学校为了识字。
他有自己的梦想,他要识字要做兽医。
因为他不能忘记历史,要做的更好。
导演在马鲁格的回忆这里处理的不错。
镜头和配乐扣人心弦,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马鲁格的曾经渐渐清晰。
这些经历让他做出的事情更是变得心酸无比。
尤其是看到贫穷潦倒的马鲁格用羊做路费去城里的时候。
前面他宁愿走极远的路也不愿意坐车,但为了珍妮老师能回来,他没有丝毫犹豫,就牵着羊去了城里。
行动力极强,直接找上了主席。
他是极爱这个国家的吧。
不仅曾经付出过牺牲过,经历无数磨难,也未曾放弃自己的誓言,而且他期待着这个国家的下一代做得更好。
还有他在孩子们活动的时候坐在旁边观看的几个镜头。
不知为什么这里让我很感动。
他起初没有和孩子们一起,他坐在一旁,看着,不知是否在回忆。
他的妻儿在年轻时被杀,看到这些孩子们,难免想到自己的孩子,本也是这个天真活泼的年纪,就那样倒在无情冰冷的枪口下。
或者想到自己没钱读书的童年。
还有看到马鲁格在雨天跑去成人学校回来的时候躲在屋檐下的场景,实在让人难受。
人们真的很难了解为什么他这样爱学习,爱教育。
他们没有那样的经历,没有过那种土地被侵占的痛苦,没有过那种看着寸寸自由被剥夺的悲愤。
他们不懂因为这些经历所以他要学习。
他同样真爱孩子。
与孩子们一起笨拙地摇摆舞姿,和孩子们一起读字母表,同样教记不住写5而被父母骂的孩子。
他84岁了却刚开始读一年级。
我相信这不晚,他会学习到进棺材。
那时他应该学会了不少知识,交了不少孩子朋友。
新手写评技术极差,谢谢阅读不喜轻喷= =。
这是一部好电影!
但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
肯尼亚的老人马鲁格,一辈子为了种族和国家的独立而抗争,为此失去了挚爱的妻子和孩子,但并未让他违背自己的誓言。
这个人是值得敬佩的!
国家在危难的时候,就是要有这样的铮铮铁骨!
但等到殖民者被赶出去了,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候,严格的制度或者说是法制就是每个公民必须要遵守的了!
马鲁格热爱学习,千方百计也要参加小学教育,他的不屈不挠感动了小学校长珍妮,破例让他入学了。
感动之余,这是不是也是对制度的破坏呢?
小学就是给小孩子受教育的,一个老人参与进去不管多么励志,多么有正面作用也只是个案。
按制度就是不应该接受一个老人。
我认为小孩的家长们的抗议是对的。
老人有成人教育学校,教学质量不好这是应该改进的,但不是老人可以同小孩一起读书的理由。
对于马鲁格是个人抗争的胜利,可是他给珍妮老师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让一个女人顶着各方面的压力,破坏了制度收了不符合规定的学生,这是不仁慈的。
虽然这是珍妮自己的决定,但老人是没有过多的为珍妮考虑的!
因为一个老人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进行,上级进行岗位的调整无可厚非,因为老人的上访就改变了一个决策我认为有点草率,学校不应该是被个人牢牢把持的,学生不能说换了个校长就罢课闹事。
虽然学生们是出于对老师的喜爱,但这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法制是有时显得冰冷无情,但它能保证相对的公平!
一个人单枪匹马挑战不合理的制度是很酷,但是,这是不利于事情走上正轨的!
当一项制度不合理时,是需要这样的斗士挑战并推翻它,但最好是通过正当的渠道用合理的办法解决!
当然这也是不太可能的,哈哈!
是不是我已经老得不想挑战什么,只愿在制度的管理下顺从的生活?
电影的主题讲的是一个八十四岁的老人读一年级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导出了更多的内在的故事,老人家的曾经是各种磨难,各种妻离子散,各种战争,各种种族歧视,各种社会的不公带给他一封国家总统给他寄的一封补偿的信看不懂而渴望识字的信念。
电影中讲到了曾经的战争,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的战争,回想我们生存的地方,曾经也是这样,甚至在当代,还有很多的所谓外地人与本地人之争,之分,要把外地人赶出本地的言论,与外战争结束了,内在的矛盾又开始了。
老人家是国家开国战士,普普通通的一个战士,总统给他扮发了补偿,相信会有一些未能联系到的战士们没有收到总统的这封信,这个老人是幸运的。
我们国家的曾经的战士们,很多边远的山区,有很多这样的老人没有得到安置,更多的穷苦一生,更多的还受着各种苦难,老人孤独一生。
庆幸的是有很多自发组织去看望这些老人家给他们带去很微薄的帮助。
我想这是政府该做的事,不应该让民间来做这些事。
老人家读的学校,是免费的,经费来源于国家,当一个国家还处于落后的时代,确实在经费上是很困难的,但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还是有些人想私吞一些财物,所谓的贪污,像肯尼亚,相信更多的是这样的国际援助的学校,而我们国家呢,财政收入己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看看边远山区的学校,比较边远山区的镇县政府,一个是没有课桌,没有书本,一个是高楼大厦,各种配置的大楼,所有的经费转到镇县上就差不多没了,到孩子们的手上己经是很微薄很微薄了。
当然有更多的民间组织,各种支教老师,各种企业赞助,可以帮助到,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是民间的来这做些事的,我想这是政府应该做的老人家的学校,由于出现了小孩与老人共同上课,导致家长的排斥,校长被调职,这个问题在电影里也体现出来,相信这是世界上的同病,并不只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是这样,世界都是一样的,权力的竞争,可是电影始终是电影,但那感人的一幕还是体现出学生热爱好老师的天真善良的童心。
在领导宣布校长的时候,男老师以为他可以做校长,可是不是,领导从外面找了老师进来当校长,也许这个老师更优秀,也许这个老师可以带来更多的经费,可是孩子们不愿意去接受一个新的老师。
老人家采用了上·访的形式去了相关部门,庆幸的是老人家可以直接找到相关领导,相关领导也被老人家感动了,可是在我们生长的地方呢,更多的这样的情况被劳·教,被关·押,这些在微博上经常会体现出来,以至于压力放人,可是我想这是政府应该改正的,而不是我们民间的网友来救助这些有冤情的公民的更多的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政治方面的问题,相信或许有可能这篇观后感发不出来,或者会被删啥的,呵呵,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或许在肯尼亚,在非州,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是这样,既然有观后感就说一点吧。。。。。。。
据说这部电影是英国人拍的,英国人能这样认识到曾经的错误,曾经的罪过,我觉的这算是一种反醒吧,回头想想,我们隔壁的日本,虽然他们是一个有礼节,世界的领先者,但是他们并没有认罪,并不承认历史,这是日本人需要向英国人学习的
直觉告诉我《一年级生》会是一部好电影,对我来说,确实如此。
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为肯尼亚独立事业奋斗一生已有84岁高龄的老人马鲁格在得知政府决定全民免费教育后,毅然走进课堂,尽管收到千般阻挠,他没有放弃学习的决心。
影片中老人手里有一封肯尼亚政府写给他的信,这封信是影片的线索,牵出了一条老人努力学习的明线,一条老人斗争经历的暗线。
老人不识字却想知道信中的内容,这构成了老人学习的第一动力。
老人执着的精神终于打动了珍妮老师,他终于在非议声中走进了课堂,踏上了学习之路,然而这条路却没那麽好走。
当我看到马鲁格用铅笔在本子上认认真真地划出字母“a”,教卡卯写“5”,念出的“长脖子,胖肚子,5字戴顶小帽子”时,我突然感觉学习是那么美好的一件事,我一下子回想起我当时学写字的情景,可惜,我不是个好学生。
马鲁格的存在引起了校方和家长们的强烈反应,家长们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和一个老头待在一起,他们或者抗议,或者使用暴力。
我不理解这能给他们造成多大的影响啊。
肯尼亚1963年独立,独立前受英国殖民统治,部落与部落之间观点分歧,信仰不同,矛盾激烈,有的支持英国,有的反对英国。
独立后部落主义依然根深蒂固,腐蚀着人们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行为,教育同样不能幸免。
鸡不会妒忌拥有整座粮仓的主人,却难以容忍另外一只鸡比它多啄一粒米。
看来奴性并不是某一些人的专利。
殖民者的淫威和手段让人们心有余悸,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在人性面前的屈辱。
可喜的是,影片完美的结局,人性向善,趋于美好,老人和珍妮老师辛勤的播种终于瓜熟蒂落。
也许越了解人生,就越容易感到心酸与忧伤。
看着马鲁格受过的苦,一阵又一阵的心痛。
经常觉得政治就是一坨屎,又臭又恶心,但你却无法阻止它的存在。
如果真有十八层地狱,那些为满足自己野心的政治家真该呆在最底层。
马鲁格84岁了,还想要认字,想起我们想逃课的行为,是不是很惭愧?
觉得这片应该给学生们都看一看,但是又觉得就算他们看了,在他们的年龄也许也不会有什么觉悟。
就是这么矛盾,等你明白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已经错过了。
看着马鲁格听着总统的那封信,老泪纵横,我也忍不住哭成花脸猫。
有的人好像生下来就是要饱受苦难的。
还好马鲁格够健康,用毅力为自己争取到了荣耀的晚年。
“我在非洲有一个农场,就在恩岗山下。
”发生在非洲肯尼亚的故事,浪漫、心碎却又刻骨铭心。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透过电影,我们看到那里有壮美的风景,神奇的动物以及刻骨铭心的爱情。
本周影片,就发生在这片美丽又神奇的土地上。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位84岁的老人,居然想要入读小学一年级……即使84岁高龄,学习是一生中最让他感到幸福的事情。
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年龄并不是问题。
一个居住在离内罗毕不远的84岁的乡村老人,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急切渴望学习认字的决心。
在课堂里,他那专注看黑板的眼神,回家复习刻苦的劲头,最后跟孩子们融合一起,并帮助老师管理孩子,一些都显得那么可爱可敬。
在非洲那样贫穷落后的地方,想要接受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影片刚开始就表明政府规定进行全民教育,所有的孩子拿着出生证明就可以上学,从一年级开始。
刚开始学校里大概有95%的男孩,和只有5%的女孩(但是后来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学校里大概有80%的男生和20%的女生了)。
老师J在整个影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不是她当时深受感动打破规定,让老人进来学习,如果不是她毅然决然的和丈夫分开,留校教书,如果不是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向国家部门反映这些情况,老人不会在学校待很久,学校也不会被众多媒体关注,老人也不会走向世界,做教育的演讲,成为世界的校长。
最好,老人拿出很久之前收到的一封政府寄来的信,老师念给他听,告诉他可以获得一笔补偿。
他年轻时在为了推翻白人压迫而加入的茅茅党而受到了太多苦难,妻儿全亡,四次入狱,备受折磨。
如今年迈已衰,仍有心学习,并还想当兽医。
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从老师J那学到的一句话,同时,打动人心的是他坚信教育是改变贫困的最好方式。
能有这样的感悟让人内心不由得深深震撼!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通过简介就能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但这却是一个一点都不简单的故事。
从影片开始,Maruge 眼中的坚定就让我明白他有着目标,从不放弃。
而事实的确如此,来自男教师的种种刁难和看似难以达到的要求。
深邃的眼神和紧皱的眉头中透露出太多的力量,他走路不便,但是步伐却很快。
Maruge的确贫穷,但是他不会被困难吓倒。
当女老师说,welcome, Maruge. 老人坚毅的眼神消失了,却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我想这就是学习的快乐吧。
而每一次当Maruge在家复习,上课时候,就会有这种笑容,我想他已经沉醉在学习的快乐了。
这种快乐也感染了我,这种力量也让我佩服。
他每一次为学习奔走,他每一次为了争取教育的机会都似乎散发着一种愤怒,然而这也是符合人物的背景的。
他希望自己有知识的力量,国家也变得更强,这样就没有人再来侵略。
历史不会重复,人民不再有悲伤。
这种带着愤怒的坚持是需要异于常人的意志力的。
我想大多数人在80岁以后都会淡忘那些在30左右发生的悲剧。
妻子孩子的离去和近十年的囚禁等。
所以这是电影而不是现实,现实中的Maruge在任何时候其实都有一种安详的感觉。
然而我认为即使作为电影,剧情的安排其实可以更好。
在开始的半个小时的时候,太过匆忙的就揭开Maruge的谜底,而本可以选择在最后Maruge去见教育部长的时候进行完全的解释。
如此安排可以让“上访”变得更有力量而展示自己的伤疤也变得更有力量。
总体感觉是,对于电影起伏的安排上没有做到步步递进。
而过早的将悲惨的身世放了出来。
效果就打折了。
oliver litondo 的确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而且他做到了和角色完全一致和融合。
只是剧情安排完全可以更好。
这是孩子的语言 孩子喜欢的方式 最终孩子得到的不是填鸭式的没有生命的东西 而是愉悦 想象 还有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这不才是教育吗
怎么说呢 电影想表达的可能太多 总有种还缺一笔的感觉 anw学习了肯尼亚的独立历史
来自肯尼亚的真实故事,曾经参加过独立运动,遭受英国殖民者残酷虐待的84岁老人,争取平等入学的权利。剧情本身已极具震撼力,令人惊讶的是,导演居然就是英国人!在烂片层出不穷的时代,实在庆幸,总有人前仆后继地用电影审视历史,为人权与自由发出呐喊,信仰不死。
122号。挺怕这种主题先行的片子的,拍成什么样都有人说好。不可否认这是好故事,可是电影的呈现很生硬,人物也符号化了。
真人真事确实比较屌了。在教室看,剧情方面和同学丧失了两节课-。-
静坐绝食演讲游行自分蹲笆篱子的都是大英的和平斗争英雄 拿枪不行
感动死了。活到老,学到老。
题材不错,拍的有点虎头蛇尾。本来也可勉强打个三星,不过目前的8.1有些太高了。
想不到肯尼亚有过这样的历史。实在是受不了老人的眼神。真的没有办法拒绝,不让他上学。某些内容让我想到了我上学时的事。想不到受教育会如此艰难,又会如此幸福。Learning never ends until you have got soil in your ears.Love learning. We reap what we sow with our children and ourselves.
传记式的电影,夹杂了国仇家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念。其实,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就是因为人类能够利用语言和文字记录自己的经验的思想并教授给下一代,这样的传承才是人类进步的途径。所以,人的进步,来自学习,学习的进步,来自教育。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以一个老年士兵追求学习的权利的故事来提醒人们学习的重要性。老人的眼神十足震撼,每个情节都在推动故事发展,每一步都让人弥足深刻,好片
we believe in education and inner courage.
与其说马鲁格在争取读书的权利,不如说他是在争取黑人与白人的平等权利,追寻肯尼亚的乌呼鲁(意为“自由”)。
两天内连看三部原住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片子。故事可以讲得更好,但已经值五星了。P.S.片末有爆点哈哈哈哈哈~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段未知的历史,肯尼亚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小人物,讲述更多。
事有这么回事,人有这么个人,但感觉演绎的成分不少吧,煽情有点多。ps:一个反殖民的片子居然是殖民者拍的。
前半部,你简直可以精准预测导演什么时候要来个闪回……后半部,就是肯尼亚最美的乡村教师
不难理解片子的背景,同样是前人抛头颅洒热血才有如今的幸福生活。贵在珍妮的坚持,才使这位曾是独立运动武装斗士的84岁肯尼亚老人,成为世界范围内上小学的最年长者,并因此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学习学到踏进棺材那天,是这位老师秉承的育人理念,亦是老人生活的信念!片子的摄影赞一个!
古稀之年仍奋笔疾书,只为读懂一封政府来信,在回忆里苦苦挣扎,只为不忘家国之屈辱,贫瘠的非洲土地上绽放人性的花朵,让人看见了美好,也看见了希望,这种真人真事的影片要比那些活到老学到老临死之前去高考的励志新闻,更能打动我。
看名字和简介以为是一部美好励志的老年人电影呢!可是……结果各种政治斗争什么的……再次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多加一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