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重生

灰烬重生,追·踪,Ash

主演:罗晋,聂远,辛鹏,姜珮瑶,李嘉琪,黄觉,方励,刘陆,杨一威,孙昊,史策,林津锋,聂君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灰烬重生》剧照

灰烬重生 剧照 NO.1灰烬重生 剧照 NO.2灰烬重生 剧照 NO.3灰烬重生 剧照 NO.4灰烬重生 剧照 NO.5灰烬重生 剧照 NO.6灰烬重生 剧照 NO.13灰烬重生 剧照 NO.14灰烬重生 剧照 NO.15灰烬重生 剧照 NO.16灰烬重生 剧照 NO.17灰烬重生 剧照 NO.18灰烬重生 剧照 NO.19灰烬重生 剧照 NO.20

《灰烬重生》剧情介绍

《灰烬重生》长篇影评

 1 ) 为了心爱的玛斯洛娃,你愿意成为聂赫留朵夫吗

作为李霄峰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追·踪》虽然与一部“好电影”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也足显一个年轻导演的报复与野心。

从风格化的视觉效果,到贯穿全剧的《复活》概念,李霄峰满怀诚意,如同中国商业电影里的“一股清流”。

也许早已看惯西方电影,甚至更近一些的亚洲电影的观众,对于这种概念的结合早就司空见惯。

但是作为生存于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中国商业电影市场,被各种“网红IP”和“流量偶像”充斥的年代,能有勇气在大荧幕制作这样的影片,于国内的观众都是一件好事。

说完赞美之词,此片当然还很多“槽点”。

没有悬疑的悬疑,零散突兀的叙事,粗糙的台词,面无表情的配角,这些都足以观众写篇千字文来吐槽。

但我还是想从这部影片里寻找导演想要传达的意图——从托尔斯泰的《复活》的开始。

导演李霄峰在一次专访中曾说“电影会把人变糙。

说到底,电影就是一个体力活”。

而看书,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

文学,就应该像俄国一样,“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方”。

而这部影片,李霄峰的那部在很高地方的俄国文学便是托尔斯泰的《复活》,电影从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

这是罗晋饰演的王栋写在书页上的文字,被钢铁厂工人,辛鹏饰演的徐峰读到,联系起了本来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在《复活》这本小说里,年起的聂赫留朵夫一时风流而又抛弃了玛斯洛娃,让这个16岁的少女人生直坠深渊,沦落为妓女。

在电影里面,王栋虽然优秀但是也只是个穷书生,不会跳舞,不会画画,不懂浪漫。

在这个“文学青年”的眼里,杜国金就是有钱好色的聂赫留朵夫,抢走了他的玛丝洛娃。

而在徐峰的世界里,那个残暴的继父天天折磨着他与母亲的生活,对她来说自己的母亲为何会选择和这样的“恶人”继续生活在一起,也是个未解的难题。

一个是医学院的学生,另一个是早早踏入社会揾食的工人,年龄相仿的两人青年在自己的困境里徘徊不前。

“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他们互相发问。

于是这两个少年,游戏般地交叉性杀人,这也是《复活》真正的开始,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原罪”,然后才会有“赎”与“牺牲”。

回到《复活》原本,多年后在法庭上作为贵族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再次与玛斯洛娃相遇,但这一次她坐在了被告席上,因为无辜卷入的命案而被指控杀人罪。

聂赫留朵夫因此陷入内疚的深渊,是他年少时的鲁莽毁掉了一个曾经爱过他的女孩的一生。

电影中,徐峰的悔意也许要来的更早一些。

当他翻开倒在海滩边的杜国金的钱夹,看到了“玛丝洛娃”的照片,他便隐约触摸到了“罪”。

而王栋,和他的“玛斯洛娃”结婚生子,踏上了中产的“幸福生活”。

没错,他成功”消解“了他的“罪”——直到他与徐峰在多年后相遇。

徐峰的主动出现,是他终于明白,只有共同“自首”才能真正面对他们当年犯下的错。

这一次,徐峰变成了聂赫留朵夫,他要去他的“西伯利亚”流放。

这场“赎罪”如同小说一样,注定充满坎坷而看不到尽头,但这就是聂赫留朵夫坚定要踏上的旅程。

这里又让我想起小说里的情节:在流亡西伯利亚途中,西蒙松对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虽然她不能接受你的爱,但是她觉得你是否同意这件事(玛丝洛娃和西蒙松在一起),对她来说很重要。

”原本躺在座椅上的聂赫留朵夫被震撼得端直了身体。

聂赫留朵夫寻找的是精神的救赎,徐峰也是如此。

这里不是简单的“绳之以法”,而是直面自己的原罪。

玛丝洛娃无辜的刑罚纵然无法减轻,但是她仍然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

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被“贵公子”糟蹋的“罪人”,她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

聂赫留朵夫也因此找到了“复活”的出口。

而电影里徐峰的赎罪,更像是圣经里所写的,王栋的心灵并没有被“感召”,随之而来的是更纯粹的牺牲。

留在墓场地上的血迹,如同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留下的伤痕,那是“爱的印迹”。

PS: 这里导演”非常给力“地放入了一段王栋妻子为孩子念故事的场景,向观众提示了电影的结局。

为了心爱的玛斯洛娃,你愿意成为聂赫留朵夫吗?

不是少女“爱”上的那个有钱又浪漫的杜国金;而是为了心灵的赎罪,放弃一切,永远流放于“西伯利亚”的徐峰。

 2 ) 灰烬重生影评

罗晋饰演的医生和辛鹏饰演的钢厂工人,两人因为一本书成为了笔友一直书信往来倾诉心事,他们各自的困局无法解决,商定好了交换杀人。

命运经过了数十年的纠葛与燃烧,两人最终如灰烬一般走向灭亡,而聂远饰演的警察作为一个观察者,通过第三人视角将一段十多年前的往事,慢慢抽丝剥茧展示给观众看。

故事真正牵动人心的是,两个人在杀人后,改变了自己人生困境,他们之后的人生会怎样进行,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

这才是值得讨论的社会话题。

 3 ) 我们在坚持什么,使它成为了正确?

“什么最珍贵?

”有的人混到政府高官,因贪污受贿只能在牢里度过余生;有的人曾是风光体面的医院院长,却老来痴呆没有家人陪伴。

黄金屋、颜如玉,到底什么是最珍贵的?

《追·踪》国际海报《追踪》前导预告:罗晋黄觉聂远组暗杀迷局10月14日上午,华语导演李霄峰的第二部长片巨作《追·踪》(Ash,2017)在第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举行全球首映。

同时,该片还入围了今年新设的金智奭奖,与另外9部影片展开激烈竞逐。

李霄峰导演在拍摄现场给罗晋说戏,photo by 黄觉片中可以看到与导演处女作《少女哪吒》(Nezha,2014)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以死去的尸体开场、都在讲两个同性伙伴的友谊成长;以及他们都曾拥有只属于两人的秘密,却有一方将它交给了别人,且都以某本小说为纽带。

不过,本片在色彩、声效、场面调度和叙事结构的整体配合之下,浓缩了更为丰富可思的细节。

本片故事的重心在于一场三角恋,或说单相思。

官二代的儿子杜国金(黄觉 饰)爱画画,院长的女儿萱慧(姜珮瑶 饰)擅歌舞。

当他们相拥在泳池,欢快嬉戏,另一位暗恋萱慧的医学生王栋(罗晋 饰)早在岸边嫉妒不已,他要得到身边最好的东西。

私下照镜子、出门戴口罩是他不自信的表现,不自信的他用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把笔友、钢铁厂的工人徐峰(辛鹏 饰)和自己一起拖入了道德审判的深渊。

《追·踪》剧照,聂远饰演警察陈维坤在陈维坤同事的婚礼上,嘉宾座位暗淡,台上结婚的新人戴上婚戒光亮;陈维坤与同事去选项链时,店里周遭暗淡,玻璃柜台光亮。

航拍白天重庆成排低低的墓地与夜晚霓虹通亮的高楼。

仿佛在述说,闪亮的才是实在的:生前有钱,死后可与生时一样住得豪华;生前没钱,死后同样落魄。

在这不断推倒重建的都市里,钱,是最珍贵的吗?

王栋一直都是医生,陈维坤一直都是警察,他们都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都有掌控他人生死的能力,最终却走向不同的结局。

陈维坤的同事从警察变成商人,徐峰从钢铁厂工人变成送花的人;前者放弃减少人间罪恶的职位而去积累财富,后者放弃将事物埋葬在熔炉里而让生命在手中传递。

《追·踪》剧照,角色王栋与徐峰在地狱般的红色墓地十年后王栋和徐峰重逢,王栋揣着手术刀打量徐峰,徐峰捧着花、穿着当年杜国金死去时的夹克来到他家——刀与花割裂了两人的共识。

那种感觉就像意大利诗人朱泽培·翁加雷蒂在诗作《永恒》中所写的:在一朵摘下的花与另一朵赠与的花之间,是那难以形容的虚无。

当年的命案如果没有人再追问,那么它即便不被肯定,也算是被默许。

似乎在规约的法律之外,还有一条不成文的条令:只要不被抓住就不算犯法。

这个道德的缝隙,因王栋的坚持、妻子萱慧的不支持而不断在撕裂,因徐峰的醒悟、女友余莹莹(李嘉琪 饰)的支持而不断想弥合。

不再戴手表这种物质性的、时间性的东西,妻子在一次醉酒应酬后也不再出现,一直追捕当年命案的警察陈维坤(聂远 饰)变成了一根串起全片的纯粹的针线。

徐峰也不惜抛弃与莹莹的甜美生活,而去劝王栋和自己一起自首。

当人们都在坚持其他东西的时候,道德又是最珍贵的吗?

《追·踪》剧照,辛鹏在片中饰演工人徐峰从看到王栋与萱慧的第一次相处开始,他衬衣纽扣处的细小红线就和萱慧连衣裙上大片的绿色相对比。

之后有场超离现实感的野炊场景,萱慧趴着的绿草地又与王栋给她撑起的红伞相对比。

十年后,陈维坤偶遇王栋,在停车场跟踪他时,也是从绿色的区域走向红色。

这些时刻,都在暗示着王栋欲望之强烈;被绿色包裹的、活泼开朗的萱慧在后景,前景挡住她的是一架医用骷髅,这是王栋唯一熟悉的东西。

他不会像萱慧一样跳交谊舞,不会像杜国金一样画画,也不像徐峰那么会游泳。

《追·踪》剧照,罗晋在片中饰演医生王栋当他学会交谊舞后,他自己一个人跳;当他学会画画,他照着镜子画自己。

他那么自恋,可又那么自卑,在饰品店被陈维坤认出来的时候就因为他还带着口罩。

另一组黄色与蓝色,运用在他现在的生活:家里是金黄明亮的,在厨房的他脸上泛着蓝光;杜国金的别墅是金黄明亮的,他医院办公的帘幕是蓝色的。

这拥有强占有欲的黄、他的渴望,透出了他那蓝光下的谨小慎微。

片中音效多处有加速的鼓点、密集的虫鸣鸟叫,都是在王栋的戏份。

他永远都在害怕着失去,随时警惕着会对他的占有物造成威胁的人事。

如此纠结复杂的内心表现,在渐渐展开的故事中,无疑使他成为了真正的主轴。

在“老公”“主任”这些称号的欢乐之下,霸权称得上是最珍贵的吗?

《追·踪》剧照,黄觉在片中饰演官二代杜国金回到本文开头,杜国金不屑父亲为钱荒废一生,而投向游泳、画画、交谊舞;萱慧反感父亲喜欢王栋这样的好好学生。

徐峰的父亲马旭东(杨一威 饰)之死,也是因为他酗酒赌博对徐峰和徐母(史策 饰)家暴,让他失足僭越道德的红线。

唯独王栋是在父亲的强压之下,迫切希望得到认可,而顺应了父亲的教育,总要争得最光鲜亮丽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在主要的角色之中,只有警察陈维坤和徐峰的女友余莹莹从没提过父亲的事,他们就像片尾处王栋的女儿演唱的“茉莉花”一样纯贞。

可以说,是余莹莹解脱了徐峰、陈维坤解脱了王栋。

杜国金别墅里悬挂的那幅罗中立《父亲》,几乎每次被角色看到时都有噪点式的电音强调。

罗中立《父亲》画中这位农民父亲,好比这幢属于杜国金爷爷的别墅,它是苍老的,但苍老之中又内里遒劲;他褶皱的脸庞像被开垦的土地,那表情又似长江大桥边的女神雕像,从容平和。

让人想起一切都还没有发生前,两人临别的面庞。

同时,画作本身也有很强的时代感。

中国从九十年代走向新世纪,舞厅变夜pub,手表、房屋、礼堂变豪华,警服也从绿装变成了蓝装,但我们还会唱《在银色的月光下》,还会唱《茉莉花》。

命案发生、秘密开始的那天夜里,陈维坤走进现场前,门的两旁各自高挂着一块牌匾。

上面的字句,我想可以作为本文的结语:时移世转,情怀不变。

 4 ) 一部三不像的“诚意”之作

很难用标签去定义这部电影,刑侦剧、犯罪片、文艺片都不是,又都不纯粹。

故事其实超简单,就是两个文艺青年交换杀人,十几年后随着成长和人生机遇不同,心理产生产生了矛盾,最后内讧的故事。

整体是文艺片的气质,节奏很慢,一个动作一个凝视能保持一分钟那种。

光影很讲究,年代感很强,气氛营造也很用心,感觉导演是想认真拍一部直击人心的电影,奈何能力有限,力不从心。

剪辑跳跃,冲突感缺失,细节不够,你能看出他的用心,但就是感觉别扭的那种。

称不上烂片,冲罗晋的演技给个三星,打个CALL。

我很讶异,这导演是多大能耐,把聂远、黄觉和罗晋都拉来演一部网剧,里面的一众美女也是又养眼又不拉胯。

尤其是罗晋,一直以为就是个没啥演技的流量明星,从来不看他的剧,谁知道还是很有演技的,在单纯和阴鸷之间横跳,在深情与偏执之间游走,最后剧场那几分钟,表情克制而丰富,高光时刻啊!

可惜其它两位实在没啥发挥空间,还不如那个小鲜肉塑造得饱满。

“杀人,是不对的!

”你以为看到了别人的罪恶,其实那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你没资格决定他人的生死。

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过是谎言,掩盖的是自私和狭隘、对权利和金钱的追逐,以及贪念。

 5 ) 推荐

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充满了紧张和悬疑的氛围 ,这样的剧情,总是能够反映人性。

罗晋在《灰烬重生》里的 表演十分的细腻 ,演技很棒,第一次看他出演这样的角色,成功的诠释出了人物角色。

整部 影片以王栋、徐峰两个主角,灰烬般消逝的命运为主线,整体悬疑的着力点在于氛围的营造,而不是案情的揭秘 ,更好的烘托出了,整部剧的紧张感。

很好的一部剧,力荐观看。

 6 ) 看过

影片拍摄角度新颖,一开始看片名的时候倒是觉得不甚惊喜,冲着剧情介绍还是去看了。

电影整体有种沉郁细腻的风格,故事背景有明显的年代感。

个人喜欢电影整个的画面解构风格,来自一个喜欢研究画面色彩的社畜。

隔屏feel到的熊熊男性荷尔蒙,还有人性的挣扎,总的来说,看完这部电影还是觉得非常之过瘾的。

 7 ) 都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这样?

随着年纪的增长,最怕别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其实是天真。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具备的是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日益远大的前景,你应该相信线性的进步的价值,并且承认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人总是身不由己,你应该已经接受,世界从来都是不公正的,为了生存下去犯一点错不过是权宜之计,应酬、攀附、自我吹嘘,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点,你应该早就习惯独自一人走在路上,自己取悦和保护自己,不再需要人群。

天真,唯独只有天真,不再是你的权力。

在电影《追踪》里,聂远扮演的警察,在看上去已经在生意场上出人头地的前同事的婚礼上,因为劝自己的女人少喝一点,被老友数落,“都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这样?

”这个始终没有改行,并且对多年前一桩悬案念念不忘的老警察,皱了皱眉,冷静,而不解,回了一句,“我哪样啊?

”这句听上去没什么用处的台词,就是我说的那种“天真”的声音。

我想象这句话其实在大多数人心中都经常升起,但更经常的是,一张嘴就吞了回去,像一句不该说的气话,一句没有用的慨叹,一句不属于自己的台词,被自己的理智及时枪毙,连筋带肉把那些不服、困扰、怅然若失的情绪一起都平息了。

而天真的人如这个警察,连自己有多天真还不知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就对聂远和他的角色印象深刻。

看他出现在案发地点,四处张望,寻找证据,带家属认尸,属于那种不用穿警服就知道他是警察的类型。

看他带着必要的忧愁和痛苦,像一团巨大的决心,也像我的舅舅,像某个在地方派出所执勤的初中同学,像那些不需要联系就知道他们的人生过得多么倔强的故人——他们如同失修的船,都停泊在过去。

在这部电影灼热、诡谲的气氛里,他的角色最有血肉,也最平凡。

和导演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一样,主体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具有“原型”色彩,被赋予了许多想象和引申的空间,当他们起飞,只有这个警察还站在原地,站在过去和未来的现场,站在一个可以预料的地方。

因此我说,不论从表演风格或影片结构上来看,他都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现实主义根基。

只有一个始终工作在一线、对经手的案件了如指掌、对这个职业本身的正义感有知觉的警察,才能在血案中看见不公,看见所有的不公在时空碎片中残存的证据。

如果不是他,这个故事便不存在。

他是整部电影的眼睛。

但他不拥有讲述故事的权力,他不是唯一的视点。

案件从他这里开启的那一刻,就被另外的力量掌管了。

甚至当银幕尚未亮起的时刻,你就能听到某种幽灵的轰鸣,它拖着乌黑而透明、沉重又轻盈的身子,紧紧地贴地逡巡,划出巨大的噪音,却不留痕迹。

在所有情节发展的地方,这种音效(以及整部电影的声音叙事)一再出现,不仅作为一种美学提示,也作为一支自主的力量,几乎和镜头运动同时推进,不停地交汇又错开,真正统治了这个故事。

电影的悬疑气质也来自于此,它的悬念并不在于一桩案件的解法,而在于总有一种解法是必然的。

这种必然性从一开始就寄生在死人和活人的身体里,被一点点喂养、逼迫、召唤出来。

好的戏剧绝不是偶然的,或者说所有看上去精妙绝伦的偶然,本质上都在等待一个确凿的证明。

而聂远所扮演的警察,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个“原型”,是这个更高、更神秘、更不可撼动的力量在这个故事中的代理。

至于这个必然的怪物到底是什么,是这部电影真正的秘密。

在公映之前,很难完整地谈论它。

尽管我向来相信,能轻易被剧透毁掉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像前面说的,所有案件中人都具有超越现实主义的色彩,经过凝练的电影语言,他们的形象像是一面又一面棱镜,冷冽,迅速,短兵相接。

有人会突然问,什么最珍贵?

有人会突然答,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有人像哲学家,说,心软的人未必都善良。

每一句都需要停顿,需要琢磨,像鱼刺一样卡在那里。

我想象那些习惯了来电影院找乐子、图刺激的观众,大概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奇怪。

“哪里奇怪啊?

”天真的人会这么回应。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尽量不流露真情?

电影偏要重拾这样的瞬间,把大多数人咽下去的那些话,连同我们的迟疑、悔恨、不平和叹息,重新说出来。

这反而让他们显得“可疑”。

明明大家都醉了,为什么你还醒着?

明明明大家都在追逐快乐,为什么你要扫兴?

这种可疑并不是指他们心怀不轨,而正相反,在一个人人有所图谋的年代,图谋却不能完全满足你,这显得非常不合常理。

更容易理解的角色是罗晋扮演的医生,只有他的道路清晰可见,从小要拿最高分,要娶最漂亮的姑娘,要做人上人,这是唯一合理的动机。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正是这种雕像被粉碎、常识被颠倒、价值分崩离析的声音。

从处女作《少女哪吒》开始,李霄峰就是同代人中少有地直接面对和处理改革开放的社会遗产的一位导演。

作为伴随改革开放长大的一代,他脱胎于这个母体,也受益于此。

但当所有人都在高歌我们在这次辉煌的转型中所收获的一切的时候,他转身发现,原来哀鸿遍野,到处散落着我们失去的东西。

它们像太重的行李,在航行中被抛入海中,成为必须的耗损和牺牲。

有的被捞出来,在片子里出现,比如,钢铁厂的特写,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托尔斯泰的《复活》,前苏联的调子,背景里一对相互搀扶的老人走过去,合唱团的姑娘们唱着,寻找往事踪影……但人们未必能够认出来,因为时代真的不同了,求生的意志胜过一切。

如果说《少女哪吒》失去的还仅仅是爱与青春,一种诚实生活的可能性,那么到这一部《追踪》,失去的是生命本身,是这种可能性在付诸实践之后、仍注定走向毁灭的悲剧。

导演把故事设定在重庆,在这座空间落差天生具有张力的城市,用了好几个触目惊心的俯视镜头。

只见那怪物掠过高楼、掠过墓地、掠过死人的眼睛,它看到亚当和夏娃,看到他们的孩子纷纷坠落,起伏的大地上露出赤裸裸的阶级。

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本质上都臣服于这种秩序,成为它的奴隶。

影片中所有暴力动作的音效和肢体语言,都是象征性的,仿佛是与另一个空间发生的共振,令人震颤的感觉,真实的击打或者屠杀不具有那样的速率。

那分明是一种道德感在涌动,在撞击,在追捕。

最后凶手被抓住,还是在剧场里,在公有制时代那种工人文化宫,灯光照耀在柱子上,从银幕里溢出来,他痛哭流涕,完全是宗教里救赎与受难的氛围,是报应。

“杀人是不对的。

”“好人不多了。

”李霄峰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造一所遗世独立的房子,用鲜艳的颜色装饰它,但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看起来人迹罕至,却总有路可以到达,也的确有人曾到过那里。

这些房子是一个电影导演的神龛,里面放着他相信的东西。

现实主义的方法不能完全概括,但脱离开现实和历史的参照又无法理解,山高路远,只留给他那么一条遥远的窄路,为那些逐渐沉没、黯淡下去的物品,重新涂上明媚、纯粹、严厉的色彩。

这也是他的电影一贯以来的审美特性。

这来自他对电影本体的基本观点,他相信电影制造的不是幻觉,而是彼岸,是梦境。

《追踪》里面就有好几幕,主角深爱的女孩在小城里一个老旧的舞台上跳芭蕾,在偌大的重庆开了一家花店,他用最柔和的光笼罩着这些地方,和其他残酷冷冽的部分形成对比,让它们看上去是天堂一样的存在。

无非只是在说,仅仅有一种生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精神世界,仅仅有痛苦是不足够的,还应该有创造,仅仅有此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未来。

无非是在说,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人都有选择,出路就在那里,看你愿不愿意承担它的后果罢了。

姑且就称之为天真吧。

让这个词承担、消解所有的罪责,不必把它过度修饰成一种美德,也不要把它当做一句想当然的骂人话。

它是真实存在的情感事物,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更是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一部分。

如今,他们被嘲笑、忽略、抹去,被沉默压得抬不起头来。

因为所有人的潜台词都是,认真你就输了,谁撂狠话谁傻逼。

承认吧,历史早就证明对人心存过高的期待是虚妄的,得过且过就行了,生活很容易蒙混过关,而且科技这么发达,只会越来越容易。

但既然李霄峰坚持把这部电影拍出来了,就会有更多天真尚存的人感到一种义务——把话接着说下去。

哪怕只是一句最轻慢的提醒,下次再遇到天真的人,千万别以为他们只是配角。

失败者拥有最珍贵的命运。

 8 ) 非常力荐

非常nice的一部电影,特别推荐随着年纪的增长,最怕别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其实是天真。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具备的是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日益远大的前景,你应该相信线性的进步的价值,并且承认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人总是身不由己,你应该已经接受,世界从来都是不公正的,为了生存下去犯一点错不过是权宜之计,应酬、攀附、自我吹嘘,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点,你应该早就习惯独自一人走在路上,自己取悦和保护自己,不再需要人群。

天真,唯独只有天真,不再是你的权力。

 9 ) 好

好很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顿河(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8873396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

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

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

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

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

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10 ) 两体便是“理智”与“感性”

我觉得我本人就是同时存在两体的,我日常的所有行为都是这两体互相权衡后的结果。

之所以被李导的电影吸引,是因为他的电影表达总能够很极致的呈现我的两体矛盾,当然最近这两年因为我成长的原因,我的两体达到了某种和谐共处的状态,“我们”面对事情不再“剑拔弩张”,而是学会了一起坐下来谈,然后选择一个我们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看到这里不要觉得“我”是小众的,这个“我”其实存在于正在看文字的你们,因为我说的两体便是“理智”与“感性”。

《灰烬重生》短评

这部电影的主线有三条,一位好学生,为情所困,喜欢上一个美丽的姑娘,可惜姑娘偏偏喜欢有权有势的大老板;一位是家庭环境不好的颓废青年,他极其痛恨自己的后爸,以及那个不完成的家庭;一次巧合他们两个成了笔友,于是,他们决定杀掉彼此的仇人;第三条线是警察进行追踪,不仅抽丝剥茧,还带观众探寻案件背后的动机和人性问题,主角的挣扎与救赎,使整部电影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太乱了,插叙倒叙切的很随意,而且还是三线故事,很容易把人看乱,这也不说了。滤镜,摄影用的太花哨了,意境用的太过火了,演员一直在装模装样,拿腔拿调的,太假太出戏了吧,一个老头说话比我还文,整不起,整不起,还有最后杀人那段突然给我来句:“因为他有权有势”太让人懵逼了,这未免太文艺过头了吧花哨的技巧用的太过头了,连故事都没讲好!

6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较差

在讲故事的时候运用技巧,好的故事能淡化技巧的痕迹。而为了展示技巧讲故事,显然会凸显故事上的缺点。

7分钟前
  • XX
  • 较差

构图和颜色很喜欢。节奏缓慢,有点故弄玄虚。演技全员在线。冲着聂远看的,结果他的这个角色随便找个路人好像都可以搞定……女主好像高圆圆。王栋喂岳父吃水果的戏没有什么意义,

10分钟前
  • -。-
  • 还行

这部电影为数不多的出现在大银幕的机会,辛鹏和黄觉的互动看出了一丝蓝宇味儿。一直不懂为什么别墅里要挂一个罗中立的假父亲。

12分钟前
  • 喵驼酱°
  • 还行

什么鬼?拍的太作了吧…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16分钟前
  • clint.c
  • 较差

杜国金对生活很真诚

18分钟前
  • 理智自足
  • 推荐

太可怕了,救救我们的导演吧,别再让他陷在自己的世界了,您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是条死路。

19分钟前
  • 把噗
  • 很差

2.5高开低走李霄峰,别再玩儿深沉了。这部还不如哪吒.......不过他结尾说自己喜欢杨德昌,嗯,至少他眼光不错。本片不推荐。

20分钟前
  • 已汪销
  • 较差

色彩基调比较特别,营造犯罪感。但剧情有点尴尬,交代的明明白白,一点悬念都没有。那还要警察这个角色干嘛?爱的畸形,得到了又能怎么样呢?女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感化杀人犯自首的?

24分钟前
  • 口饭dex是奇葩
  • 较差

重庆拍的,

27分钟前
  • Futako
  • 较差

苦日子

32分钟前
  • freedom
  • 还行

甜辛的演技特别好啊,因为他才看的,超级有少年感,哎哟等了5年的电影终于等到了,哇咔咔

36分钟前
  • 橙花油
  • 推荐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解开所有的未知数便等于破了案。这个案件就像一个二元二次方程,似乎好解也好猜,但是答案还是要凶手给。

38分钟前
  • 小蚁
  • 还行

3.5星

42分钟前
  • Nowaysis
  • 还行

44分钟前
  • 还行

影片的用光与曝光等方面的处理虽然饱含导演思考,但个人认为效果表现相距颇远。很多人带着看《复活》中的感受看此片给出较高评价,但影片就是影片,影像不应依托于文学的畅思。

46分钟前
  • chang
  • 较差

全片的摄影和色调非常任性,非常奢靡,也非常美。但人物角色关系捋得有些乱,时不时闪回、插叙交织的剪辑运用是炫技亮点,但在对整个故事的流畅性完成度上却是减分项——故事本来可以讲得更好些的。

48分钟前
  • 不良生
  • 较差

观影中与朋友的对话“《少女哪吒》好看吗?”“不好看。”“那你为什么把《追·踪》放在平遥的必看片单上?”“因为我想看看李霄峰有没有进步。”

51分钟前
  • 王缃意
  • 较差

完整版114分钟,现在上线的版本是96分钟。按这个版本只能给两星。无疑,拍摄手法上比《少女哪吒》有明显提升。但其余部分,剧本、人物、表演,都比较平庸。表演甚至有点垮。聂远第一场戏表演就让我出戏了。又见瞪眼式演技😳

55分钟前
  • 子戈
  • 较差

剧慌

58分钟前
  • sylvi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