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开始冷了,一冷就开始刮风 一刮风落叶都会吹到天上 这就是北方” 不同于其他青春片,《毕业的我们》站在已经长大了的“我们”立场,运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去回忆曾经的“我们”。
高中时代亲密无间的路灯五君子,经历了十二年的光阴后,再也无法回到高中那般对未来期待,对彼此依赖的情形了。
《毕业的我们》的定位是部青春爱情片,但它不仅仅展示了花样年华期间纯真青涩的爱恋,人物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更令人深思。
影片中,一诺的梦想是当自己成为名模时,最好的朋友们坐在第一排看到她的成功;沫沫希望路灯五君子的其他四人都能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郝然想做个新闻传播者;杨凡想要和一诺好好生活着;洪洋欲要在深圳闯出自己的事业……影片不断的穿梭在回忆与现实之间,对比了青春年华对未来的希冀与成长后不再单纯的生活。
成长后的人,情绪不写在脸上,放声大笑的人,心中却无比的悲凉,面部表情平静的人,内心早已经历过狂风骤雨。
年岁的增长,社会的打磨,让他们不再纯粹,美好的日子,就定格在青春的岁月里。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声嘶力竭,他们的内心早就下过一场大雪。
“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
8月27日,导演马丁的处女作《毕业的我们》上映了,在此之前她的身份是演员,她出演过导演王凯的多部大银幕作品,而此次,两人联合执导了这部作品。
从上戏表演系毕业至今,她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位话剧演员成为了一位导演,本着对于她这一身份转变的好奇,导演帮对马丁进行了专访。
《毕业的我们》是一部“后青春”题材的电影,通过“路灯五君子”中三女两男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如今年轻人毕业后的生活全景图。
这部电影源于导演马丁生活过的那个时代,经历过的那些故事。
她说作为自己的处女作,应该是自己生活过和经历过的,这样创作的时候,她就不会觉得不接地气。
因为在她脑海中的那些画面,都是确实存在过的。
当被问及她的青春期是什么样子,马丁回答,“我自己的成长还是比较中规中矩,所有初中生的叛逆、高中生的渴望离开家长然后来到大城市,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是这样的故事我听得多,自己做得少。
”
那时候她是个在重点高中上学的普通学生,恋爱都没谈过。
“我觉得自己的成长就是伴随着希望从一个小镇离开,去大城市求学,然后再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
”她说自己经历得少,听得多,平时找朋友玩,就喜欢听朋友讲有意思的故事,把听到的故事变成她自己的故事。
“观察生活,生活是给我们最大的馈赠,听到的故事多了,就特别愿意抓过来,感觉我也过了这样的人生”。
《毕业的我们》里有三位女性角色,郝然、沫沫和一诺。
这样的角色设定,是因为马丁在高中的时候,也有两个闺蜜。
她说自己的性格更贴近女主角郝然,一个比较愿意周全大家的人,“我有的时候会忽略自己的存在,所有的事情都帮大家安排得妥妥贴贴的”。
就像片中的郝然,特别渴望每一个人都好,有的时候就会忘记自己。
导演马丁马丁很感谢联合导演王凯,整个团队磨合许多年,他俩之间很有默契。
在拍摄现场,他俩是这么分工的,马丁负责盯演员的表演、台词、走戏;王凯负责镜头的机位、美术、置景,以及场面调度。
“在现场,我和王凯之间没有谁领导谁,就是想把片子做好,有时我对画面也有一些自己的小想法,比如一诺和洪洋的一场感情戏,机位就是我下的”。
马丁觉得从不会下机位到会下机位,她成长了。
导演马丁对于王凯,马丁很钦佩。
“王凯导演对于画面的捕捉力非常强,他对色彩和构图是一种天赋。
在读我的剧本的时候,他两次落泪,他很喜欢这个剧本”。
在王凯认可的前提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对的。
这个片子一开始是上海嵩豪影业找到了马丁,起初是想让她写一个青春校园题材的剧本,她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想陷入现在校园题材的套路。
“我特别喜欢是枝裕和,特别期待自己可以写出那种河面上波澜不惊,但下面有一颗深水炸弹的感觉”。
说到这次身份的转变,马丁觉得她是很偶然地做了这件事,但又像是真正地走到了正途上。
她从小就爱写作,她的父亲就是一位记者,她经常写东西,有自己的公众号,闲下来就会更新文章,可能是她拍戏时的感受,也可能是在拍戏所在城市的所见所闻。
马丁觉得这次当导演,找到了自我。
以前她觉得在台前有很多聚光灯,是件很耀眼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享受在幕后的状态。
之前身为演员的经历,让她在创作剧本的过程里,清楚什么样的台词是最舒服的,什么样的表演节奏是最舒服的。
在现场她与王凯分工明确,把各自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
马丁眼中的“后青春”《毕业的我们》的结局令人唏嘘,“路灯五君子”年少时许下的愿望,都没有实现。
郝然当上了记者,但是纸媒已经式微;一诺想登上维密大秀,却过早离世;杨凡与沫沫结婚了,但早已没了爱情;想去深圳赚大钱的洪洋,成了贴膜小王子。
在马丁的眼中,成长就是一种选择。
“每个人其实都乘坐了一种交通工具离开了那个故友的小镇,有人坐船,有人坐大巴,有人已经不在了。
其实所谓的路灯五君子,它既是一种大家的期待,也是一种对大家的禁锢,所有要绑在一起,快乐是真实的,但成长带来的一些蜕变也会让那个东西成为一种束缚,所以都散开吧。
不要说我们永远在一起这样的话,也不要说我们永远都要一个都不差”。
导演马丁马丁通过《毕业的我们》向我们传递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时间过去了,生活要朝前看,不要回头。
在影片中,“周旋”于郝然与沫沫之间的杨凡,在与郝然告别之后,最终也离开了沫沫。
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片中曾出现过的《小城之春》一样。
与《小城之春》不同的是,杨凡是周玉纹,郝然是章志忱,而沫沫是戴礼言,他们三人的关系走向也是《小城之春》式的。
马丁是这么定义杨凡的,“我觉得他就是真实的男人,现实当中谁爱一个人,像纯净水一样不含杂质的?
他自己对沫沫其实已经奉献了所有。
”而沫沫是自私的,身体有病,却瞒着杨凡,“这段婚姻是一个满是鲜花的坟墓,看上去很好,人家过得怎么样,外人并不知道” 。
导演马丁可以说,导演马丁对于生活的观察是极为敏锐的,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故事,都很好地融入到她的剧本当中,“路灯五君子”的五位角色,就像是我们身边人一样。
《毕业的我们》虽然主打的是青春,更多的笔墨是现实,“有一种伤痛文学的感觉,跟《七月与安生》有些类似,但不像它结构那么完整,《毕业的我们》是属于碎片式的,有人说看过剧本有点像读散文,不会有太多高潮的戏份”。
马丁说,这个片子心里燥的人是看不下去的。
我想成为是枝裕和那样的导演她说,做完了《毕业的我们》,她就顺利进入了国产电影的幼儿园。
当在谈论这部电影的过程中,马丁难掩兴奋,她说片中有一场4分30秒的长镜头,一遍过。
由于剧情需要,片中出现的绿皮火车,一天只有一趟。
现场没有一个群众演员,连特约演员都没有,只有主演和摄影师。
从火车上下来的乘客,竟然没有一个人看镜头,没有人破坏演员的表演。
半个小时后,副导演开车把演员从另一个城市接了回来。
导演马丁她说自己是个能折腾的人,“人生其实不用贴标签的,你自己在有限的精力当中你能干完这些事,你只要愿意干这个事,就去干就好了,人生就这一辈子” 。
她的新剧本《余生短暂》在去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青葱计划中进入了全国三十强,王凯看过这个剧本,想跟马丁合作,但马丁把剧本留下来,以后找合适的机会把它拍出来。
她现在正在新疆拍一部电视剧《猎枭》,明年5月份,她会以作家的身份出一本绘本小说。
她还开了一家健身馆,有自己的服装品牌。
用她自己的话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马丁的最终目标是成为枝裕和那样的导演,两人都是双子座,是枝裕和的每一部作品她都受益匪浅。
就连创作《毕业的我们》剧本的时候,她也多少模仿了是枝裕和,她很期待自己可以创作出像《步履不停》、《比海更深》那样的作品。
马丁的观片量很大,平时就有刷片的习惯,从《毕业的我们》致敬《小城之春》就可见一斑。
结语就在首映礼的前两天,马丁大哭了一场。
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毕业的我们》不会有特别多的关注。
她说,自己还能为这部电影做些什么,王凯导演说了一句,“你能为这部电影做的事,你已经做完了。
”作为一个新导演,她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导演马丁马丁的心态很好,她说自己是一个演员出身的导演,现在大家对她的标准可能很低,但她一定会给大家惊喜。
明年,她跟王凯还会合作,同一个班底,这次会尝试比较面向市场的电影。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可以独立执导,她回答,第三部。
创作《毕业的我们》的过程,就是马丁成长的过程,通过这部电影,她找到了自己。
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一切发生在2006年高考结束后的夏天,回忆起那段青春岁月,不仅有S.H.E的歌声,更庆幸能够彼此遇到。
十年过去,有些人或许走散,再无联系,而有些人仍在身边。
感谢在漫长岁月中,依然温暖陪伴。
十年,是分割过去与现在,还是连接现在和过去?
当年那些一起谈天说地畅聊梦想发誓要一辈子在一起的朋友,现在走散了吗,还能一起开怀大笑吗?
十年青春,珍惜没有走散的Ta,8.27记得带上Ta来看《毕业的我们》
这部影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很现实的反映了三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中学时代与现在生活的对比,来突显出友情的变化,生活的变化。
我感觉细节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沫沫中学时代校服上的团徽、追星的少女等等,不会因为时代的原因让观众跳戏,很强的代入感。
尤其是最后的以北方秋天来结尾,有喻有意,很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加一句,我爱马丁老师!
整个电影就能认出一个姚星彤,感觉她过往的作品大多是在大哥的电影里担当花瓶的角色,所以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肯定是个烂片,结果看完发现真是意料之外,这是一部很用心的文艺片,包括其它几个不知名年轻演员演的还挺好。
影片主要讲了五个同学(路灯五君子)毕业时以及毕业之后的爱恨纠葛,说实话有点卖惨的嫌疑,因为5个人都是感情不顺,事业无成,还有一死一病,所以整部影片的色彩都比较沉重,再加上多线叙事,穿插回忆,看看导演之前的作品的评分真是惨不忍睹,这部戏应该是导演要正名的押宝翻身之作,对于姚星彤也是一部摆脱花瓶人设的好作品,可惜现在豆瓣的评分还没出来。
姚星彤开始并没有女主的存在感,因为前面似乎她跟谁都没有产生深刻的感情纠葛,只有一个是自己师弟的奇葩实习生同事似乎对她有意思,不过直到影片很靠后面才发现她原来一直暗恋闺蜜的男友,还酒后乱性发生了一夜情,并且还怀了孕,居然堕胎的时候还是这个闺蜜陪她去的,因为打了麻药,术后医生交代这个闺蜜要让姚星彤保持清醒,不能睡着,于是出现了每次想起这个影片都让我异常堵心的一幕,这个叫沫沫的闺蜜对着坐在轮椅上昏昏欲睡的姚星彤不停的扇耳光,没扇一次嘴里就蹦出两字“别睡”,最后扇的姚星彤抬头仰视闺蜜,但是镜头并没有给到两个人的表情,而是对着对视两人的侧面镜头逐渐拉远,给人一种无比压抑的沉重感。
这个叫沫沫的闺蜜和他的男朋友,也就是姚星彤暗恋的这个人叫杨凡,杨凡和沫沫是相爱的,但是沫沫得了白血病,瞒了杨凡很多年一直到和杨凡结婚以后,再加上杨凡和姚星彤的一夜情,父母的反对,注定了这一对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几乎天天吵架,最后不得不离婚。
另外一对也是一对虐恋,一个是华强北卖手机的,还带着一个孩子,一个是美丽高挑的模特,阶层和地域的差异使这一对永远,最后这个模特抑郁自杀了,卖手机的之后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之中。
最后似乎马路五君子都离开了他们成长的城市,姚星彤离开时专门去找了杨凡,坐上出租车临走时摇下车窗问这个自己曾经为之堕胎现在还依然爱恋的男人是否曾经喜欢过自己,杨凡没有说话,从自己的食品袋里拿了一个橘子从车窗缝里塞了进来,姚星彤犹豫一下接过来,然后摇上车窗离开了,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故事的结局令人感概而又引人无限遐思。。。
影片采用了比较小众的交错时空叙述,对比好多悬疑片采用相同手法的烧脑风格来说,本片相对友好,并不难理解。
好多朋友在弹幕中反映看不懂,就像导演采访中表达的,内心浮躁的状态是不太能接受平行交错叙述的文艺片的。
两男三女的组合还比较少见,其中一组三角恋有多纠结不言自明,另外一组两人互相喜欢却又仅限肉体,精神上互不理解对方的世界,这样的感情甚至不如三角恋那组来的畅快一些(只是相对来说)苍天饶过谁,没有完美的人生。
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十分重要,就像结尾的四人终究都要放下,至于是选择同生活和解还是同生活同归于尽见仁见智,再美好的肉体和情感也不会完美无缺,而且往往裂痕在看不见的地方慢慢蓄积,暴裂无声;而表面上看起来四分五裂的生活也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前提是要坚持看到那个所谓的“一村”,讲的是毕业的我们,实则在说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
就像片中男主杨凡12年之后再重新出发又如何,也并不平凡,好片子值得耐心品味,清酒就是要有清澈的味道,并不因为喜欢的人少就说不是好酒,首先是清,然后才是酒。
得知本片的马丁导演的偶像是是枝裕和大师,国内需要能把这种文艺风格发扬光大的导演,这和年龄资历无关,只和阅历追求有关,会继续关注马丁导演的作品
安康的汉江畔,刚刚毕业的他们
杨凡对郝然是否有感觉,怦然心动也可能只是一瞬间
欢脱飞扬的青春
绿色的江水,活力的未来附上几帧个人认为影片中比较少见的壁纸级别的画面
想模仿《阳光姐妹淘》,但画虎不成反类犬。
讲“路灯五人组”的友谊,三女两男。
哈哈,和我高中的男女混搭组合倒是高度一致,也是两男三女,除了友谊,爱情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我们五个人最后没有组成任何一对,而今天已经不怎样来往,这个组合维持到大学结束,毕业的第三年。
那是关于青春最美好的一段回忆,之一。
S.H.E.当年特别喜欢《SUPERSTAR》,《热带雨林》也喜欢。
几个人躺在海边草地那个,很像都暻秀的一部青春电影。
这样掴一个病人然后喝令对方“别睡”,这个太过了。
你要说是病人撑不住终于死了,这时候才因为悲痛不舍而掴啊摇啊打啊让人家“别睡”还说得过去。
五个演员,除了男主像高中生,其他人都偏老,尤其姚星彤。
果然还是堕了胎……其他的就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了。
另外房子也太破了,几十年代的事啊……这剧情还非要凑够140个字啊?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妹子莫名其妙的死了,另外两个上演防火防盗防闺蜜。
男主表演太生硬,分分钟令人出戏。
几个看上去跟高中生一样的演员,非要演的历经沧桑还号称一把年纪……一部令人莫名其妙的电影。
电影从一诺的死开始触发整部电影,而四灯子也因一诺的死重聚,从而一步步的放下,一步步的解脱以往的是与非,正如那个在墓园收贡品的人所说,生的时候不看,死了时候来看又有什么用呢?
发生的事情已发生,而活着的人还活着,为什么不为死了的人好好活着,活在当下。。
沫沫的放下解放了他们,包括自己。
这段感情,虽然沫沫是受害者,但事情已发生,决定怎样活着,怎样选择,选择权在她手里,其实她很幸福,因为她有一个很爱她的人杨凡。
关于郝然,在爱情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爱一个人没有错,但要清楚,最终做出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你能不能承担,你愿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
整片电影让我感到很压抑,希望所有的人都拥有美好的青春,都拥有美好的爱情!
青春片还是选年龄合适的演员比较不违和。
其次,青春片真的不一定要打胎好吗?
拍摄的有些东西或许很现实,也了解到因为觉得S.H.E可以代表那个年代的青春,但是整体的感觉就是强塞进去的剧情。
拿掉所有S.H.E的剧情不会对电影有任何影响。
然而想拿三个女生的友情来对应每个女生青春都希望找到自己生命中的Selina Hebe Ella这一点也未免牵强了一些。
与其说是青春片 不如说是爱情片了。
最后说站在一起S.H.E无可取代,的确S.H.E无可取代。
可是戏中的三个女生不可能再站在一起,不是因为有人死了。
而是活着的时候也没有无可取代。
所以真的没有必要硬扯友情这条线。
别跟我说最后原谅不原谅的。
如果没有其中一个的离开,她们这辈子也不会有往来。
这一切是因为什么?
因为爱情。
所以一部以爱情来做穿插的剧,不要去扯上S.H.E一样的友情。
她们从头到尾都没有做到过(还在意谁跟谁比较好,这或许是青春的一部分,可是并不是S.H.E的友情)所以影片最后说的那些话真的不合适。
因为剧中的三个女生配不上这句话。
也许导演是粉丝,也许不是。
但是我确实是因为自己是S.H.E的粉丝而看完了这部电影,反而剧中出现没有让我多惊喜,而让我觉得次数过多了。
也许大概您也是粉丝吧。
希望您下一部电影里想用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她们唱的主题曲,而不再是回忆。
一起等五巡吧。
三叶草们!
☘️
太深奥了,我这个凡人不懂
演员年纪大了还是怎么的台词没有背下,对白接驳的很生硬,主演们扮相小但一脸世故,剧情故作姿态演员毫无情绪
作为处女作来说还是可以的
作为一个87年出生的人,表示这部戏非常准确的表达出人物的感情。看后有点伤感,勾起了毕业才有的情绪。整部电影有点压抑。
回忆起那时的我们,那时的曾经
记忆点:1.姚星彤的鼻子2.谢彬彬的鱼
插叙,倒叙,最后一诺的死因也还是没交代。这就是普普通通的大家吧,没步入社会前,总觉得自己的梦想会实现,总觉得自己会成为了不起的人,其实最后生活只是一地鸡毛,面面失意。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可能抑郁,可能自杀,而多数人则选择活着,普通的,要死要活的活着。
剧本还不错。不过演员演的差点力。台词很尴尬。
画面很美,故事一般,但是光看这个画面就喜欢得不行
剧情编的太差了,一个个都病死、跳楼死了算了,这是惨到一起去了吧,电影全程很平淡,开始不知所云,后面才知道不就是喝了酒,不小心上错床了吗?这真是在编电影,也要跟平常生活搭点边吧,本来只想给2星的,看是网络大电影,鼓励下吧
将每个人物的岁月记忆与重新成长相碰撞 年代感的还原还不错 尤其是手机店和音像店 现在找那些道具可是真的不太容易了
风格挺喜欢的 但是情节真的跟拖沓 而且没有前因后果
最蠢的问题就是“你喜欢过我么?”
虽然感觉演技不太好,但是有两段剧情还是感觉比较喜欢的,一个是沫沫带着郝然流产后,为了不让她睡过去打她脸那段,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和愤怒纠结都只能化为打脸的动作,另一个也是在医院中,两人再次相遇坐在那的聊天,郝然基本都不敢正脸看沫沫,那种不自在特别明显,另外就是沫沫最后说的那段话,轮到你的才是你的,不能插队。这两段感觉还可以。
还能再难看点吗?无语=_= 难看!!!!
应该是洗钱片
这不就是变相抄《阳光姐妹淘》么
很多设计,说不上多惊艳,但是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在努力不让片子卡死在校园的题材里。相比于那些摆烂的好很多了。
难道十年之后的我们,也会这么悲惨吗?
除了姚星彤其他人演技都不错,姚太老了,不适合演高中生,现在和以前穿插剪辑,但是整部电影都没说一诺为什么死,沫沫得了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