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故事情节都让我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感觉我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而是一个人真实的生活。
电影里的主人公的经历让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让我知道自己原来是那么的幸福,生活中虽然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比你可怜的人都在努力,在拼命,可你却还在抱怨这生活的不公,这是十分可笑的,也是可耻的。
“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暴跳如雷的爸爸指责自己的儿子。
而孩子们仅仅想通过叛逆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 听话见不到爸爸妈妈看到这部电影的我有个一岁两个多月的女儿。
正因为自己有了宝宝,哭的稀里哗啦。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想到李玫瑾教授的《幽微的人性》和《心理抚养》。
“所有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犯罪原来跟养育有这么大关系。
但是养育背后还有教育 社会问题。
如果可以没有家长忍心丢下自己的儿女背井离乡。
矛盾…电影开头妹妹哭着要妈妈抱抱。
妈妈没有回应妹妹。
我好想去抱抱她。
我哭了。
老师要写作文我的妈妈。
云洁却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笔。
对于我们再简单不过的作文再熟悉不过的人。
我哭了。
孩子们放牛把牛丢了,缩在一起不敢回家。
我哭了。
奶奶去世当晚平静的嘱咐云洁,我哭了。
那么小的孩子需要做那么多家务。
还要学习。
三餐营养也不达标。。。
电影中的爷爷奶奶们,是仅次于留守儿童的第二大问题了吧。
辛苦养大自己的儿女们,还要继续养儿女的下一代。
同时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剧中一个男孩子溺水,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
老人们一辈子为儿女活着。
离开的时候才舍得穿上新衣服…关爱晚辈 也不能冷漠长辈 。
希望再没有留守儿童。
矮婆这个土到掉渣的乳名,然而又无比亲切,影片把小村庄的“留守儿童”现状真实的搬到银幕上,把我拉到一幕幕的童年生活,感慨万千。
看了此电影,脑子里浮现出的一句话,“人向死而生,却也向生而死。
”让我最欣赏这部影片的地方,便是影片的自由之处。
看完它,大家的感触肯定不同,因为它不同于明暗一线的老套影片,靠炫酷的特效,和演员的颜值而被人所知。
每个人似乎能在影片中感到迷茫,又在迷茫中顿悟。
“妈妈”这个充满温暖和爱意的词,对于矮婆来说,却是那么遥远而陌生。
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后,又无情地弃下了矮婆,矮婆有了后妈,虽然后妈对矮婆不能说不好,但是她毕竟不是矮婆的妈妈,况且她整天也很忙。
对矮婆来说,妈妈是如此地飘渺迷茫。
矮婆的大名叫蒋文洁,她有两个妹妹,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在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妹妹相依为命,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云洁与同伴们过着简单而又纯真的童年。
与同学相比,12岁的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
冬季,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外出打工。
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
云洁只能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
而漂泊在外的父母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
影片的最后,在一个清晨,矮婆第一次露出了笑容,矮婆始终没有什么表情,也许她对生活,也充满了无奈。
这个笑容,意味着什么,当时的我不太能理解。
也许是生活开始了好转吧。
整个影片,没有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剧情,只有平平淡淡的一个小女孩的人生的一部分。
很平淡,却很真实
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奶奶去世那段合上了心理节奏,而且我切实摸到了成绩进步了奶奶却不在了的那段难过。
到广东入学失败的情节也很准,所谓被遗弃和损害的。
虽然看得我很压抑,但这也是许许多多家庭生活的缩影。
我也是一个农村留守的孩子,我能体会到那种无助和孤独,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妹妹,很多年轻的老师不愿意到我们村里的小学教书,有的教了没有几年就调走了,很多情节我都能看到我以前生活的影子。
感触很多。
人物关系简单,台词简单,内容却很丰富。
矮婆年少而早当家,面对不合理的待遇抱怨但不反抗,默默承受。
影片中教师的角色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我以为的乡村教师,是选择了乡村,就会全身心奉献于乡村的老师(可能是被感动中国系列人物故事中的乡村教师的形象刻板化了)。
但是矮婆他们的老师却不同,影片中的女教师还沿用着上个世纪的应试教育,只看成绩,只重课本,没有做到真正的关心学生,尽管矮婆的思想足够正面,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教师的怀疑与批评。
我国的乡村教育仍是一大难关,合格乡村教师的需要也是一大难关。
从乡村走出来的学生不想回到乡村,在城里长大的学生不愿去到乡村。
甚至影片中选择肄业去打工的孩子也让我惊心,我以为的他们,是积极努力学习,想要去到的是更好的大学,而不是熟人更多的工地。
这样的世界观是怎样养成的我也不得而知,是家庭吗?
还是学校呢?
我想,都有,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
父母走过心酸的路程,教导孩子还是读书最重要,没有亲身经历过,孩子又怎么能确信读书最重要呢。
当城市里的学生穿着整齐洁净的校服,在智能化的课堂听着优秀教师的教学,落后的乡村里,那个只有几个年级的学校至少也传出来几声倔强的朗读声。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贫富差距赤裸裸地摊开在面前,让人甚至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片中的地点应该是在湖南邵阳,离我的家乡也不远,这份真实更让我由衷感慨。
农村孩子没有办法自我选择,几乎每一代都是在工厂里打工,在老家,我也参观过几个工厂,在工位上劳作的最小的能让我怀疑是不是还在上学,年纪稍大的恐怕也有五十多吧。
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矮婆奶奶得病不敢治,只能自己服毒自杀,看着让人十分痛心。
加之乡村教育,村里的老师几乎都是代课老师,来了一年就走了,待不下去,工资太少了。
那位老师居然要求班上的同学自费一百元只是为了去镇子上表演,实在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我粗略地算过,在家一个人有肉有水果有牛奶,一个月吃饭不过五百多,而对于这样的家庭,一百元是多么大的开销,矮婆家里的餐桌上是大蒜,洋葱,土豆,红薯,一百元足够祖孙四个吃一个星期也不过分吧?
与之对比的是城市的教育和东部的教育,让人怎能不感慨教育差距之大。
定向师范生是国家输送给乡村教育的血液,既然无法改变他们的家庭条件,只能教导他们如何发掘更好的未来,外面不仅仅是打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护、自律,争当人杰,于群山之巅俯视草芥。
看完矮婆以后感触很深,原来我们接受了这么好的教育是一件这么幸福的事,接受教育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有自身的,还有外界的,错过了教育可能就错过了一生所有的东西!
可能城市和乡村的教育相差很多,但我们现在国家的政策已经向农村地区倾斜,城乡差距再慢慢变小。
希望未来不是因为一个孩子要在接受教育的年纪选择了撑起一个家。
今天观看了电影《矮婆》,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以为主人公是一位矮矮的老婆婆,看过才发现是一位小女孩。
这部电影不像它的名字,它主要讲述的是有关留守儿童的故事。
矮婆是一个十几来岁的小女孩,和其他小女孩不一样的是,她是一名留守儿童。
我们的童年有爸爸妈妈的庇护,而矮婆没有,小小年纪承受着家庭的种种压力。
矮婆懂事的吓人,因为爸妈外出打工,留下矮婆和妹妹在乡下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但是奶奶毕竟已经年老,身体确实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矮婆身上担子越来越重。
孤苦无依的老少全靠矮婆支撑家庭的负担,矮婆一边兼顾自身学业,还要承担起捡柴,做饭,照顾幼小妹妹的活。
本身就还是一个孩子,生活的苦加上劳累迫使她在英语考试上睡着了,结果字是不理想的。
随着奶奶的生病直到去世,原本不堪一击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矮婆和她大妹妹在寒假的时候去了广东,是矮婆父母打工的地方,矮婆的父母在过年的时候计算着将矮婆和她的两个妹妹弄到广东上学,所有的都计算好了,但这所有的希望都如同春节夜晚的烟花,只是在天空中绚丽了那么短暂的一瞬间。
当妈妈带着矮婆和两个妹妹回到家乡去读书的时候,矮婆的父亲在黑暗中无能为力的哭了。
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依旧和以前一样不曾改变,唯一变的只有人。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矮婆这样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这部电影呼吁我们要多多关心留守儿童。
我希望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更多一点。
现目前,中国有一-群人为了自己谋生舍弃孩子离开家乡打拼。
是啊,十三亿人,谁不想过幸福的日子,可是你们想过孩子吗?想过他们的感受吗?难道就希望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现实吗?
让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稚嫩的孩子担负着离开父母的悲痛,这不正是在他们心灵上的伤疤吗?让一个需要得到呵护的掌上明珠孤独,这不正 是考验- -个神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吗?怎么忍心让他们接受这样一个挑战吗?
每个留守儿童起初都是一株嫩绿的幼苗,但看到其他孩子都能够比自己多得到几分爱,都能够每天有人照顾,都能够得到温暖,他们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寂寞,毕竟他们是没有错的。
他们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鼓励,爱。
而大人们心里的所谓的对孩子的爱,只是金钱,只是满足一-切孩子们的物质追求已经很成功了,但但他们不需要家财万贯,不需要穿名牌,只是希望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人们总是会忽虑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的心。
未来走在教育事业的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内心世界,如果他们的内心是一片净土,那我们就是走进他们的人。
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很多,自己也多多少少在矮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生活过的很艰辛。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弯路,不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然也没有用。
矮婆在这样很艰辛的情况下,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奶奶逝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走出村子,来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学习等很多糟糕的情况。
矮婆是不幸的,这么多打击相继而来,她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偷偷的哭。
可矮婆又是幸运的,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像阴天过后的太阳,格外的明媚。
虽然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但比你可怜的人都在努力,在拼命,可你却在抱怨生活的不公,这是可笑的,也是可耻的。
既然现在生活不满意,那就考努力来改变,不要辜负别人的期待,努力学习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矮婆一家人在广州给矮婆找学校无门,电视上则是歌舞升平的某大型晚会。有句诗怎么写来着?
摄像机开机的那一刻,就很了不起了。
2022.9.12蒋导公益影像,本人很真诚。夜里寻找走失的儿童,黑夜中点点火光,远处的大山瞬间突然变得巨大,吞噬着如星星般渺小的村民。想到城市夜晚的灯火通明,是不是城市人自以为的“征服自然”?城市名牌小学的孩子天天咒骂老师,村里的孩子因留不住老师而哭泣,克制地流泪。奶奶去世想到了《阿嬷的话》,泪崩。
很踏实,规避了很多戏剧性的东西,选择了日常的片段。最后收在一个少女的成人礼是个有意思的选择
总有一些电影让你体会生存艰难——矮婆和她的大妹二妹,以及打工兄弟一二三。留守儿童,舞蹈比赛服装100,校车一学期650,有点贵了;奶奶重病去世,父母带着仨小女儿到广州打工(几日游…
去年在奥地利旅游时参观了瓦豪河谷的一个葡萄酒庄,农民夫妇说如今年轻人都去大城市维也纳找工作机会,不愿留在村里像祖辈一样种葡萄酿酒。我们总说,要想富先修路,好像交通一解决,就会给农村带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村的发展。而实际上交通设施往往如同血管,把农村里最宝贵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给吸引到大城市去,推动了城镇化,乡村却日益衰败。高仓健主演的《铁道员》以抒情唯美的手法讲述了这个现象,而蒋导的《矮婆》用近乎自然主义的笔触,讲述了同样的主题。个人意见,后面去广州那段似乎没有必要加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如何难以被城市接纳,那是另外一个复杂深远的话题,可以单独成片。最后发出新芽的盆栽,大概是为了过审才添上的吧。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个人生命体验的完整纪录,散发着木头味的房屋,路边摘来即食的“pao”,项上铃声清脆的水牛,以及美丽但噬人的池塘。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影片呈现了方方面面。PS,摄影真的超赞!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大潮之中,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变得越加模糊,事实上,影片的制作逻辑便是复杂纠缠的一块而非单调纯粹的一枝,仿佛交响乐。就导演掌控能力来讲,如此多的要素却不显杂乱,已属难得。计较审美层面乃至表意层面的构建,试图比拼如《四个春天》《别告诉她》《吉祥如意》则过于苛求。在记录时代、贴近乡土、抚平鸿沟这件事上,创作者可谓时代的纤维,执着而坚韧。或许其短途的人生多遄,或许其时运并非功利,然而你富或穷,喜或悲,老或幼,惘或达,他/他们就在那里,默默做着自己的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爱与力量。
太平了,,导致没太多感触
就电影内部而言,命题作文式的叙事显得比较单刀直入,但个别段落富有灵气,比如深夜寻娃、旁观洗澡等片段。映后的讨论也应当被看作是电影的一部分,尤其作为公益电影,它的放映交流环节也构成了一种社会活动。今天所亲临的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听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们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得到了导演的积极反馈。很有意义♡
留守儿童在乡村的现状!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还是挺敬佩蒋能杰的,除了愿意掏出家底去坚持自己的电影梦想关注边缘人群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在这样一个文艺片、纪录片极为艰难的市场困境下,开展自救行动。包括早先主动发布自己的网盘资源,然后进行销售,成为豆瓣乃至整个电影圈中的热门事件,再是这次费了这么大的劲终于将电影送上大银幕,利用各大城市众筹点映的模式让想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看到,即便排片票房非常有限,也已经非常不错,值得鼓励和敬佩了。如果我们的文艺片、纪录片工作者们都能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和开拓市场,我想对于市场环境的培育也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蒋能杰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拍出更多更优秀的纪录电影吧。
由于先看了矿民才看这部,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同一个群体不同的角度,这部纪录的对象角色感更鲜明,镜头感更像是剧情片,但在叙事上太平直,两头不到位,四星鼓励。
提出议题的作用 实则有点不伦不类
不要试图从此类独立纪录片中去寻求某种诗意,对片中人物,这是种亵渎,还是没心没肺的那种。
云洁的长大过程也映射着很多留守儿童的现状,作为长女承担责任。奶奶带着长大,奶奶死了之后父母带着打工却无法解决上学问题。小乡村留不住人,那就希望他们可以走出山沟,哪怕只是进步一点点。
留守儿童的独自哀伤。
总体来说三星半,非常支持此类题材,敬佩导演的人文关怀与表达。从技术层面讲,还有很多可以进步的空间。比如在人物性格设定上,我发现国内许多编导或多或少会把成年人的种种情绪直接代入在孩子身上,人物总是郁郁寡欢,不善言辞,为愁说愁。创作者本身看到的苦难,在表达上,完全可能是另一种形式。举几个不错的例片《佛罗里达乐园》《何以为家》《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 最后还是希望导演可以尽早还清债务,走上一条健康自由的表达之路。
《矮婆》苏州观影活动,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演员也都是村民本色出演。山清水秀的乡村,种田为什么会赚不够钱我不知道。看完依然无解。但听说小女孩已经在高三了,只要考上大学,人生之路还是可以过得与父母辈不同。独墅湖影剧院经常有免费的观影活动免费,但交通成本近乎去了上海。映后连线蒋导,还有签名海报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