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对这一题材有不同的期待,于是也便有不同的打分,我说我的:1、编剧将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与挚爱体现在了取材中。
2、编剧有诗人气质,片中不乏大量写意的创造。
很恰当,很提气,很美。
有雾化效果,诗意弥漫。
3、能将“肩着黑暗的闸门,把他们送到光明的地方去”这样写意的语言用镜头表现出来,敢写实,很险,但濮存昕实现得并不突兀。
这么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创作,固然不能说戏保人,也绝不能单纯说人保戏,只能说很赞刘志钊与濮存昕这一对CP了。
4、濮存昕演得很好,当松弛则松弛(比如轻弹落在身上的烟灰),当紧绷时又张力十足。
戏骨不是盖的。
与萧红的对手戏分寸拿捏得好。
大家。
5、有弹幕夸萧红,大意说这电影多数都是她写的。
对此表示理解,说这话的人大概是想说编剧的取材更多借力了萧红怀念鲁迅的那篇杰作,没办法,珠玉在前,为什么一定要绕过?
况且,绕不过。
6、张瑜很美,比起《小街》,几乎冻龄。
这版许先生,有较明显的七情上面,大概是想放大妻的属性,而不是单单是助手,学生。
7、影片给了瞿秋白大量镜头,看得出编剧的偏爱。
私心喜欢。
海婴镜头也多,喜欢看与海婴在一起的鲁迅,心都要化了,怜子如何不丈夫。
8、片中鲁迅有时像一根线,穿起一些人,可惜这线有点短,真希望片子再加一小时,多看一些人。
9、萧军演得一般般,形神都一般般。
那么个性鲜明的人,本来演起来应该很讨巧的,不知是编剧不给力,还是从选角就错了。
10、冯雪峰演得一般般,没更多存在感。
遗嘱那段,表现得太平了,就是口述实录。
可能是戏份给的不足。
电影的鲁迅好像跟大连挺有缘,有的是大连编剧,有的是主演,奇妙。
没有看过电影,但是鲁迅先生真的是我大学时代的精神导师,从《野草》看起,开始吸引我的是先生文字里的孤独感,慢慢读了第二遍才知道先生的坚守与勇气,一个始终清醒自知的人,一个始终并没有放弃慈悲的人,一个踽踽独行的洒脱的人。
或许我读的还是浅显的自己眼里的鲁迅先生,但是我很庆幸,在我迷茫的大学时代我通过读先生的书,始终保持着自我的清醒,并且培养了终生独自面对冷气的勇气。
孤朋罗玉书孤立无朋孑然一身我爱这清明的孤独我怕这喧嚣的寂寞曾几何时我是一个单身战士独来独往从未渴望有谁为伴喜欢孤独的人冷酷但当看到高山与流水何尝不想哭一个人孤独不可怕但是有朋而不能相处才真孤独孤立无朋 最是无助05.5.23夜
本来想打9分,无奈豆瓣无法。
除去教萧红肖军谈恋爱那里,大部分时间过于严肃的先生。
冒雨送别秋白那场,我以为可以通过光影把两边的伞分开,先生另用一个颜色从中穿过。
虽然先生保护了很多红色作家,但是一直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说的不对的都要被他革命,虽然他看不清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但是他执鞭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违者后果就如现实中那些。
片中主要讲的先生最后三年些许之事,脸色煞白,日渐消瘦,执烟的二指有浓重的烟渍。
许多镜头恍惚让我觉得那就是先生,单纯为革掉旧社会的命而燃烧自己,每每让我眼眶尽湿。
转而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没有太多的能力,却日复一日挑着沉重的担,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终于累倒了。
革命者,若是对自己的前途无比自信又百折不挠敢于不停完善由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理论,那最终必然建立新的希望;若是革一切革命者的命,或是革一切反革命者的命,他是犹豫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革命,他只是单纯的想破除那些不好的,这也是医者的本心吧。
先生累到在了黑夜里,执灯者手中的灯终将熄灭,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真正看的清路在哪里呢。
最后先生去了,我反而觉得他解脱了,正如秋白说的,先生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
电影的主体部分只截取了1933-1936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并于此病逝的相关事迹。
电影初始,一段江浙唱词中,鲁迅撑着一把油纸伞,缓步上岸。
他的脊背笔直,眼神坚定。
慌忙奔逃的人流中,仿佛只有他能看清前路。
对于这个时期的鲁迅来说,杨杏佛及瞿秋白的死,对他的精神来说无疑是两次莫大的打击。
尤其是瞿秋白,35岁,正想要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
而此时的鲁迅已看清了革命的道路,它无疑是艰难的,是需要牺牲的。
而鲁迅想要做的,是在如何理智地减少青年人白白牺牲的前提下,实现革命。
他写书,传达理念,意图开化人们的思想;他帮扶后辈,将他们领上正确的道路;他不顾国民党的诱惑,带病留在国内工作与生活。
鲁迅也只是普通人啊,他唯一不普通的地方是看清了道路,于是就成为了时代浪潮中必须向前走的冲锋者。
“我喜欢在夜里工作,因为白天比夜晚更黑暗。
”嗯,夜晚的黑暗中,有一盏灯,他独自熊熊地燃烧,直到烧尽了自己的灯油。
而他想要的,只是想看到白天的光明,青天朗日的光明。
影片和鲁迅:或许是前段时间看鲁迅看多了,总觉得电影后半部分有鲁迅“看-被看”的模式。
众人对渡边的回忆、不解、嘲笑,不正是酒馆里众人对孔乙己的“看”吗?
当然影片毕竟比鲁迅温情了一些,众人终于懂得了渡边。
可是在酒醒之后仍然回归“正常”生活,没有一点波澜,这是我们观看影片时都可以预料到的。
其次是一直为渡边辩解的小职员,在我看来和鲁迅笔下的小伙计有些相似,他是同情渡边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眼睛更清楚的意识到众人对渡边的“看”。
可悲的是,从我们的角度可以发现,和小伙计一样,这个小职员也终于在慢慢沦为了看客,他虽然愤怒于新科长和同事的无所作为,但最终也埋葬于不发声之中。
于是我从《生之欲》当中看到了鲁迅《孔乙己》的双重看客模式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如是说。
作为鲁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说过类似的话:“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塑造出来的鲁迅太‘紧’了一点,鲁迅应该是个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
”那鲁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政客、挚友、论敌、亲人有着各自的描述,每个读者和观众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个鲁迅。
只是我不喜欢很多人站在某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褒扬或者诋毁他,正如陈独秀1937年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当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鲁迅传》中扮演鲁迅而痴迷的琢磨过他的戏骨赵丹也在《角色自我设计》中这么写道:“我无论如何不能抱着主席夸赞鲁迅的几个伟大去创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须忘掉那几个伟大。
”是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那个被官方宣传已经脸谱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儿。
他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但绝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但绝没有拿着“匕首和投枪”),他还是一个生活有着情调的男人、爱着女人的丈夫、疼着孩子的父亲、讲得了笑话的长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识分子!
他告诉萧红怎么搭配衣服,他开导萧军怎么谈恋爱,他教巴金如何欣赏版画,他还陪许广平一块儿看电影。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三年,插入了七个梦境贯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将鲁迅生平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串连在电影中。
很多场景和台词都来自鲁迅的小说诗文或者真实生活,有些则作了些许改编(比如女人的女儿性和母性那句)。
电影的开篇,昏黄的夜灯下,鲁迅独自一人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乌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向我们走来。
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去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
”“或许有吧。
”“那也有地狱了。
”于是接下来,三个人的死亡便组成了影片的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
在影片的结尾,几乎是完全再现了当年万人空巷的那场葬礼,镜头甚至没有向我们展示一滴眼泪,但当看到那浩浩荡荡的为“民族魂”默默送殡的黄包车队时,我差点儿就落泪了。
作为一部小众化的艺术电影来讲,《鲁迅》各个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见的中国艺术片啊,大概有几个年头没看到这样的国产小众艺术电影了,手法上构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写评论那还得找机会再看一遍)。
唯一的毛病我觉得是过于舒缓,剪掉20分钟去就应该更好了(据说导演曾为参展东京国际电影节做了个缩减版本,就是如我所愿的把每场戏都剪短了)!
之所以有缘得以看到这部传说中的小众电影,是因为《鲁迅》作为了第二届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而开幕式是在武大举行的,这部电影也还真和武大扯得上一点关系。
开场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场戏里的潘梓年,就是后来(19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国立武汉大学的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部长,算是行使过一段校长的职能。
不过遗憾的是,鲁迅却实在是没有和武大发生过任何直接的关系(倒是胡适和武大关系挺好的),但他却和武大的很多人通过文字联系了起来,这些人里面,既有被他骂过的比如陈西滢,也有骂了他大半辈子的比如苏雪林。
1936年鲁迅去世后,武大亦举行了悼念鲁迅的活动。
鲁迅永远是个另类,是个超离孤独的孤独者,“是中国遍地奴才意识的思想荒原上的一个异数”(邓晓芒语)。
国民党时代是这样,共产党时代也会一样。
毛泽东在1957年就说过:“假如他还活着,我想要么是坐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保持沉默。
”和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一样,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独立,因为没有一个国人能像他那样,在强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找得出第二个这样的国人来么?
有一个鲁迅是中国的骄傲,只有一个鲁迅却是中国的悲哀。
在片中有段戏,许广平说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说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
是的,这就是鲁迅。
鲁迅曾经说过:“失去了现在,也就没有了将来。
”从现在看来,鲁迅是过去时的,鲁迅也是现在时的,鲁迅更是将来时的!
林贤治说自己是悲观地认为“鲁迅的精神,这是一个人的传统,几乎不可能继承。
”我们会有人继承他、甚至超越他么?
但愿那个美妙的时代能够到来吧。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没有点亮着的灯,只是有时连灯火都暗自淹逝了,还记得那似曾温暖明亮着的夜。
先驱者终于在无尽的鲜花和掌声中寿终正寝,所有的虚馅和假笑不由得全浮出了海面。
等待着谢幕,等待着将是最好的掩埋,但是他们的灵魂从不曾得到什么宽恕。
连六十多年前万国公墓那场浩大空前的国葬最终都被扔下了阴冷潮湿的地底,众多围观的人也就很恰当地松了一口气,然而这一天对于他们来说却又是太迟了。
他们不动声色,虽然心中不乏一些恼怒。
君子就是这样,不但要注目于国家时世并且还要数落家珍似的唠叨于嘴上,时不时很应该的缀上两句刚刚记起的浮词艳曲。
再也没有人能让他们脸红了,但那毕竟是一个温暖明亮着的夜。
先生是让他们哄着睡熟了,并且永远地睡熟了。
但是那时还不免置信于先生所说着的魂灵儿,记着他深陷着的眼窝里两团永烁着的鬼火。
而现在能够记住的也就是这不灭的磷火了。
天道轮回,一夜繁华粲如昨夜星辰,时世纷纷又拓开一个新的世界,街人讨价还价似的喧噪还在继续。
终于有人记得先生,记得他还睡在冰冷潮湿的地底,记得象他这样的人应该还有一两件不错的随葬品。
他们在火把的亮光下所掩映着的微笑略显扭曲。
他们为盗墓而来,他们原本就是盗墓贼。
假如能够盗的先生的半点精神又该有多好,但是他们最终却失望透了。
他们只有咬着牙儿对先生大释鞭挞,嘴里不清不白的嘟哝着,从先生的头发开始鄙薄到先生的每一粒牙齿。
但是他们错了。
其实就这样让他们看看也好,别看浑身都是骨头的先生,一不小心便会磕掉他们的牙齿。
其实有时只记着给先生点一粒灯就够了,路长了,灯也就不要灭了。
天黑着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
the weather is not as warm as before today.and it is very soon for me to back to England,my hometown this small city is very quiet now,and I don't know what to say.after reading Lu Xun again,I feel satisfied(maybe also unsatisfi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press.I still remember that my first university tutor's major is Lu Xun,so it is very early for me to read him.now years have past,so many things also have changed……"I feel fulfilled when I am silent,as I spoke,I felt empty."--
(许广平说:“你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鲁迅说:“不够确切,我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太紧,太左,但还是拍出了点意思。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不好意思,看睡着了。濮存晰的鲁迅,不满意
四遍系统
先生千古。清明节刚拜访鲁迅故里,从百草园步行至三味书屋,感慨良多。
中国人物传记电影少有直面历史人物的,大多是模型化了
应该拍鲁迅
鲁迅这么有趣的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一本正经呢?
对生活中的鲁迅多了一份了解,放下了一些长此以往对他外壳的印象。他站在屋子前,紧紧的扛着门,屋内的人朝着白色的光亮奔跑。他是 民族魂。谁能不认同呢?太多诗意,更多的是那份不朽的精神印记。
前几天写了不少,没存整丢了,那就不啰嗦了。2005年看该片是在上影节开幕式上。翟俊杰老导演拍这片还是有想法的,截取鲁迅生命最后三年,使用了梦境、幻影,串起多个鲁著经典形象和意象,编剧几乎全程引用鲁迅著作,于是全篇都是金句。濮存昕顶着一米八的个子演一米六不到的大先生不容易。周海婴的、萧红的等等大批人的回忆文章成为素材来源。然而影片只能说是传记一种,属思想传记,假定观众都是了解熟悉先生的,所以成长、人生都省略了,直接攫取先生的思想,但肯定就不通俗了。然后呢鲁迅又是一付严肃的忧国忧民批判现实思想深刻的面孔,那就持续给人沉重的调子,单调了,不符合电影的节奏感。鲁迅难拍,翟导有了这版思想传记版,就给拍人生传记者留下了空间。
公知都快成骂人的词~儿了,周树人是个学医的海龟,算不算公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化妆不错,就是濮存昕演得略显拘谨。而且鲁迅只看到了他的一部分,编剧可以使他更丰满点。
从前看过,觉得尴尬,放弃了,但想来在这儿拍鲁迅都得这样吧(瞿秋白杨杏佛左联冯雪峰二萧木刻须藤),今夜耐着性子看完,还不错的。编剧煞费苦心,试图在先生最后三年浓缩其一生的创作和思想,自然会有点主题先行的尴尬,尤其是那些先生文中的语言直接转化为口语,听着有点别扭,就像阿城说孩子王电影的台词一样,好在濮存昕一把好嗓子,听来最多有点话剧腔,但这浑厚的男低音朗诵野草时就太美了,雪腊叶题辞墓碣文,仿佛第一次发现这文字之美!片子中最动人的,无疑还是那些后人回忆中的细节,萧红的衣服搭配,周建人女儿问的塌鼻子,海婴的明朝会和父子躺阳台,还有海婴回忆中萧军沉重的步伐和嚎啕。如赵丹说的,要演鲁迅,必须忘掉主席的那三个伟大,这部片子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今昔之感好反讽,另外看着先生咳嗽心疼,真想把那支烟拔下来。
弥漫着的整个剧场调子很尬
以电影之短展现如此复杂丰富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编剧做到了截取的先生生活片段的精华,梦境部分是有诗意又有力度的象征。濮演得好,但话剧风太强烈了。可贵是已经在竭力摆脱主旋律了,对左联之流的不满就差明说了。
太平
不像。不知所云
援引了好多鲁迅、许广平、周海婴、萧红等的文学作品和回忆录中的词句和情节,描述了很多鲁迅相关的社会活动,要表现的太多了,但在中国谁能说得全鲁迅呢?
虚虚的,没有摄入精魂。但是在电影技艺方面还是比较过关的,演员,台词都蛮好。还有,和瞿秋白朗诵雪的那一段,燃起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