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青年马克思的电影,青年马克思是以青年马克思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青年马克思从一名在法国学习的工人到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青年马克思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大会,结识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工人运动领袖恩格斯、费尔巴哈等人,通过一系列事件,逐步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影片展示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和王若飞等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影片可以了解到马克思在巴黎结识王若飞并开始交往,并逐渐了解马克思的生平。
影片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青年马克思从一名工人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执委会委员、德国共产党党首、英国伦敦共产党总书记、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书记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书记,最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过程。
观看了电影再看《青年》,使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马克思;我更相信人类通过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思想。
导演简历上写,从20岁左右开始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可信的。
电影以“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开篇即是证明。
我把那篇辩论的逻辑步骤梳理了一下,以表达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敬佩。
1、如果砍伐的树木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那砍伐的树木就是它的所有者的产品2、砍伐的树木已是加过工的树木3、同财产的天然联系已让位于人为的联系4、谁偷窃砍伐的树木,谁就是偷窃财产5、捡拾枯树情况相反,因为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同财产脱离。
脱离财产的实际上只是已经脱离了它的东西6、盗窃林木者是擅自对财产作出了判决;而捡拾枯树的人则是执行财产本性自身所作出的判决7、林木所有者所占有的只是树木本身,而树木已经不再占有从它身上落下的树枝了与如果一枚苹果内部生虫导致枯萎脱落,果树不再占有它是一个道理。
写完这个之前看的电影就睡觉。
写之前先骂一顿看电影的时候喜欢完游戏的破毛病,整个人都变成了割裂的碎片,语言表达逻辑越来越破碎,人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要点,就像是一串珠子,中间的那根绳不见了,所有的珠子就散落在地上了。
需要提醒自己,虽然这个世界的真相是琐碎的,但是我们需要的仍然是连贯的逻辑。
回到青年马克思,我很惭愧,这个电影我看的很不认真,模模糊糊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很惭愧,和马克思没有关系,而是和燕妮有关系。
我清晰地记得当恩格斯称她为马克思夫人的时候,她强调叫她燕妮。
她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她自身有极高的天赋和优秀的教育背景,但最后却为了马克思而服务,成为了背景板,或许可以说她依附在马克思身上,是个秘书之类的角色,这也许是时代的悲哀。
我认为女性,又或者是任何人都需要自身的热爱为首要原则,自身的独立性是人最可贵之处,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般的顺其自然罢了。
再说回马克思,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展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马克思,包括他的挣扎,困于生存和养活一家人,也想过要放弃,他的信念和信仰也在不断地重塑。
他曾经所崇拜的黑格尔,又或者是其他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都发现了其理论的不完备性。
如果说大胡子的马克思还能称之为青年,我想就是因为他没有放弃过独立地思考,没有放弃过学习,他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于是开始学习经济学,这是一个很强的模式,当我们想学的时候,我们是有一个更高目的为指引的,而不是为了培养方案而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轻人的特征。
当代青年的老年化,或许就在于我们习惯接受生活,接受命令,不愿意选择挑战。
而这也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
突然想起了正在都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的一首诗,大意是伟人都是孩子,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的一面永远留给了世人。
这或许说的也正是向马克思这样永远理性永远思考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容易,他们所面临的世界是充满着尖锐的矛盾地,他们自身的人生也是矛盾的。
这也许是人生的悲剧内核,难以解决的冲突,但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青年的动人之处,在于他们的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看完觉醒年代,就来看了这部电影。
同时也在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
边看这部电影,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越发感觉自己仿佛在另一个时空看到了另一个陈独秀和李大钊。
在找寻改革的理论,指导实践。
恩格斯的社会各阶级现状分析,读毛选的时候,也有一篇关于国内当时的阶级现状分析的文章。
很亲切啊。
就像中国找寻理论的艰难曲折,马克思的写书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的,辗转多国,一贫如洗。
也正巧,自己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面讲,其他的哲学致力于解释,而真正要做的是去改变。
晓得了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背景后,再继续的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太亲切了。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青年马克思》重点描绘了马克思从离开报社到写出共产党宣言的一段人生。
在这段日子里,马克思一直在奉献自己,他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房子狭小,孩子的身体也很差,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光里,他也没有放弃思考,没有停止结交志士。
他讨厌资产阶级的剥削者,但他愿意去读恩格斯,也就是资产阶级剥削者写的书,并采纳他的意见,去补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物品的实际价值对于已经获得他的人和想要出售它的人,或用它进行交换的人而言,等于因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移到别人身上的辛苦和麻烦,劳动是第一性的价格,它是为购买一切物品最初支付的货币”。
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成就。
马克思也是为生活生计奔波的普通人,他愿意到巴黎去继续写作,但是当报社不发稿费的时候,他选择离开报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听魏特林的演讲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他们不是一路人。
魏特林擅长煽动情绪但是毫无内容,他无法证明集会的意义,马克思的眼光更长远,他理应获得更大的成功。
无产阶级就是那个时代社会的奴隶,如果能无产阶级获得自由,全人类都将获得自由,这种自由的名字是,共产主义。
当看到恩格斯在正义者同盟挂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横幅的时候,我的心为之一颤。
因为我知道,共产主义诞生了。
当时上学,老师觉得这部作品可以让我们知道理想和灵魂伴侣的美好。
推荐所有学生去看,顺便了解下当时的历史。
那我的逆反心理促使我到处挑毛病。
这里面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太自私了,而他们的妻子付出太多,太完美了,居然没有怨言。
等到现在,我终于明白,有理想有大梦想的人,有见地的人是真的会无我的。
我以前觉得不够真实的感觉。
现在完全能理解了。
燕妮,玛丽有价值,这个付出不会让她失去什么,每个人的追求不同。
虽然可能有美化的成分去刻意描述这两位是灵魂伴侣,但,真正有大道德的大理想的人,有所成就的人必然是不计得失不怕付出的。
致敬理想。
这电影拍的……还真是和建国大业水平差不多啊……东德政治宣传片style,上个世纪的陈旧话语和富有活力的人物塑造让片子矛盾扭曲而怪胎。
关键还很腐,真的很腐,在这两人身上腐,我倒OK,但一定很多人难以接受。
片子到最后朗读了宣言。
宣言是说的当时最为反叛的观念,但你会感觉到,古希腊的戏剧,古罗马的雄辩和荣誉,乌托邦的梦与挣扎,始终在每一个单词里复生:这篇宣言的核心,是无限古典的。
一如既往,我们不相信永恒的同时,我们始终在守护某种永恒。
全片我的三大笑点:1. 燕妮早上醒来发现马克思不在床边 起来推开隔壁门 发现马恩二人穿着睡衣躺在地上 然后燕妮贴心的退出房间把门关上了。
2. 马第一次去伦敦 恩带着情妇迎接 介绍说这我夫人 马一脸震惊“你有老婆”?
3. 燕妮吐槽,你们那个组织,叫什么正义者同盟,justice league,太蠢了!
最后,感谢这个影院,150人厅包括我就2个人买了票,还是愿意放完,这个行为非常的理想主义了。
“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这是《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也是电影《青年马克思》的最后一句台词。
《青年马克思》是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由奥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
今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这个年份观看他的传记电影是再合适不过了。
电影以马、恩两人友谊为主线,讲述二人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故事。
片如其名,电影聚焦的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建树足以让我们每个大学生汗颜。
他博学、正直、坚韧,以笔为武器,与腐朽的资产阶级作斗争。
他的眼界深入到哲学的深处,对大师的论著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的妻子燕妮,本是贵族后裔,却同样憎恨上流社会的生活,甘愿与马克思过着清贫的生活。
而恩格斯的爸爸是工厂主,是他所抨击的压榨工人的剥削阶级。
比起马克思,在选择自己人生道路这件事上,恩格斯所做的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的决定也许更加勇敢。
但大思想家马克思也有脆弱和窘迫的时刻,正如每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样。
因为找不到工作,马克思拿不出钱补贴家用,而当局更是把他视为眼中钉,将他举家驱逐出法国。
幸而有好友恩格斯的资助与支持,马克思一家才得以渡过难关。
电影较为平实而客观地记录了马克思在写作《共产党宣言》以前最重要的人生经历,那些口号、演讲、争辩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但换个角度想,对这些元素的过度使用让这部传记片更像是一部政治电影。
电影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故事的铺陈就像在赶进度,一路狂奔向起草《共产党宣言》的时刻。
对于不了解马克思生平的观众,看到眼花缭乱的事件只怕会一头雾水。
而对于熟悉他的观众,显然也不会满足于这种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塑造。
影片对友情、爱情的描绘都缺乏必要的深度,使观众无法产生共情。
这是今后再拍马克思应该注意的地方,或许也是所有传记片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
而这部电影则像是“对纪念的纪念所做的纪念”,纪念的对象由马克思引申到那些事件、那个时代。
这个选择无可无不可,但故事的取舍和影像的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
对我而言,我更希望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老年马克思。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春年华已逝,他抗争的对象不再是政治势力,而是自己羸弱的身体。
他在与时间赛跑,抓住每分每秒进行《资本论》的写作。
回顾马克思的一生,他会有遗憾吗?
我只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期望。
《观青年马克思有感》 首先第一点要说的肯定是片子里的恩格斯还是帅过马克思的!
毋庸置疑!
这是本人第一篇比较正式的影评,那就让这篇文章具有一点逻辑吧哈哈。
【人物】 蒲鲁东:这个人在电影里面扮演着似乎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仅仅是一个名号就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成功进入了英国的正义者联盟,并且众多的追随者的画面让我不禁去查了查他的事迹,不知道为何在片中给我的感觉只是一个纯理论哲学改革家,但是百科上发现他的一生都在坚决拥护无政府主义并且是面对驱逐、入狱也无所畏惧,也许是蒲鲁东与马克思在拥护的东西上有所不同吧,这也解释了后面马克思对其《哲学的贫穷》进行的批判。
燕妮:有思想、有信念的女性代表,背景不多介绍,逃离贵族家庭与马克思一同走过许许多多艰辛的道路。
影片中的燕妮即使一路陪着马克思走,一路穷困潦倒,依旧毫无怨言,可能是爱情造就的信念,也可能是共同的信念让他们联系在一起。
玛丽:暴躁老姐一枚,因个性叛逆,敢于反抗财主,终获财主家的傻儿子芳心。
只用她的一句台词来形容她吧,“to fight,i have to stay poor。
”另外影中她与燕妮的交谈中提及自己不要孩子是因为她不想孩子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并向dirty money say no。
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都是勇敢的,富有智慧的,不同的是恩格斯是内敛,马克思是外放,从德国到巴黎再到英国,两人共进退同时也造就了彼此。
魏特林:最有同感的角色往往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即便他是一个只出现了几次的配角,这位“杰出的裁缝”是一名空想共产主义者,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设想美好却不付诸于实践上,宏伟的演讲下只是无力的躯壳一副罢了。
【剧情】 丛林捡木材:这就引出老师课上说的马克思后面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小见大,区区小小木头居然与人的生命捆绑在了一起,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的恶毒。
普鲁士国王遇刺:这是影片的一个小桥段,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普鲁士政府的忍耐度已经到达顶峰,人民正需要一位领袖带领其进行反抗。
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大会上,恩格斯参选代表赢得拥护,并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口号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个人思考】 也是一直以来因自己的知识过于贫乏,没办法去理解一些东西,譬如暴动与革命的界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等等,这也使得我要去不断地研读,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只去看一些人的评论将其奉为自己的观点。
电影《青年马克思》临近结尾,《共产党宣言》的作业提交日期眼看着要到了,写不出稿的马克思有点崩溃。
马恩两人在海边互诉衷肠,马克思跟基友半吐槽半吵架,抱怨自己写了太多的宣传小册子,却没有写出一本学理化体系化的“大书”。
著书立说,传之后人,扬名立万,在肮脏的旧世界取得荣耀,得到认可。
这虽然未必是真实的三十岁马克思的野望,但却是电影导演,以及被电影击中的所有年轻观众的野望吧。
恩格斯显得更加理性,他知道宣传是建立新世界的第一步,而宣传就要通俗易懂,他跟马克思说:“如果我们不总结出一本简单易懂的书,那么这些都会白白浪费。
”马克思有点情绪失控,大概是被deadline逼急了,他突然乞求般对恩格斯说:“我已经快30了,弗里德里希,我没钱了,也没精力了。
”
身处旧世界的我们,其实太理解30岁的马克思的苦衷了。
一个天赋过人,精通好几门语言,本科毕业就拿到哲学博士学位,爱情美满婚姻幸福的年轻人,简直是成功学教科书的人生赢家范本。
但老马却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穷,付不起房租,整天被驱赶,东奔西跑,养不了家糊不了口,最惨的是,由于整天写宣传手册,在学术界也没办法挣得一个大佬的席位。
三十而立,马克思三十岁了,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女人。
随便去一家主流杂志,也能混成中产啊,择一城终老,陪一人白头,这不就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人生追求,完美爱情吗?
安安心心搞几年学术啊,把黑格尔认真诠释一下,出两本学术著作,再回去找个教职也不是不可能,说不定四十岁就可以像蒲鲁东那样被学生左右环绕了。
难道我有什么错吗?
弗里德里希,我30了,我没钱了,也没精力了。
我要养家,弗里德里希,求你了,你别逼我了。
远处,燕妮和玛丽正在散步。
你看看我的妻子,她曾经是一个多么美丽而优雅的小公主啊,这些年她陪着我一路颠沛流离,到处被人驱赶,受尽磨难,还不知道接下来要去那里停歇。
那种又穷又看不到希望的感觉,弗里德里希,你能明白吗?
我三十了,弗里德里希,我累了,我们停下来吧。
作为马克思的挚友,弗里德里希难道不知道这些吗?
可是,弗里德里希也非常清楚另一些东西:你马克思可以就此退出了,可是爱尔兰正在被饿死的几十万农民可以退出吗?
德国工厂里因为维权而被殴打的尘肺工人可以退出吗?
伦敦出租屋里活得像机器一样看不到前景的年轻工人可以退出吗?
法国小镇没钱上学被骗到东莞沦落红尘的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可以退出吗?
资本主义的残酷齿轮早已开动,你马克思可以躲进小楼,千百万齿轮之中的无产阶级去哪里?
时代把我们逼到了这里,你退到何处,不是时代本身?
天下之大,何处不是江湖。
江湖之广,哪里没有剥削?
退无可退,唯有召唤新的历史主体。
你可能真的不会想到,就是同样一个马克思,几个月后,将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大会上提交《共产党宣言》,正式拉开无产者的历史剧序幕;就是同样一个马克思,在而立之年之后,将彻底抛弃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投入到组建工人政党搞地下斗争的浪潮之中,创立第一国际;就是同样一个马克思,依靠数不清的小册子、新闻评论和几本学术著作,将为此后一百多年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斗争指南。
即使在他终于可以写作一本理论书籍的时候,他也持续参加工人运动,持续产出宣传的评论、文章和小册子。
他最终也没把那本学术著作写完。
但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剩下的,将由全世界的的千百万无产者来继续,将由卢森堡、列宁、葛兰西、格瓦拉、卡斯特罗、邓中夏、江姐、X、马科斯……来继续。
人的命运啊……前不久,一个师兄找了一份好工作,除了为他高兴,自然也五味杂陈。
每个人都要对历史的考验交出自己的答卷。
所幸,这份答卷并非是一考定终身。
谁都退不了,因为无产阶级还在那里,还在我们自己身体之中。
马恩两人的海边吐槽很快结束了,马克思的三十岁也要结束了,他们回到通宵自习室,在稿纸上写下: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总觉得少了些张力,影片更像是在快速叙述一个个片段
不管如何,那个时代需要马克思这样的人为奴隶般生活的工人发出愤怒的呐喊,至于之后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情况,则不是马克思的责任了。
五星给马克思,电影三星,平均分4分
说实话中规中矩,没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打五星完全是为了这部电影能在中国上映。
共产主义终将实现
男神啊喂
哎
又来接受社会主义教育了呢,提升思想觉悟保持政治性我看行哦。没睡着说明这片子还成的呢,不烂不烂的,就是没啥意思呦,怎么说也比这辈子上过的所有政治课要好呢。
影片本身还可以,叙事比较清楚,把共产主义的产生过程记述得比较明白。只是结合影片片名看,似乎不太搭。个人感觉影片本身是双男主的配置,由于恩格斯的出身,甚至会觉得恩格斯投身无产阶级觉醒事业的过程更有看点。影片后半段中辩论的戏份有点类似中国部分朝代中论道的场景。而且类似的观点冲突其实一直延续至今,对于不公平的制度,改变的方式到底是共处感化循序渐进还是反抗推翻?十几年前,我现在的观点已经跟十几年前有所不同了,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见之处。所谓温情感化在追求绝对利益的一方面前或许一文不值。
太平庸了,我看两页书不好吗
透過電影了解歷史雖然有點流水帳但是還不錯蠻有深度的
很普通的电影 影院里还把片尾给剪辑了
电影本身不怎么样,给伟大导师加一星
有点乱,但法国人拍什么都乱所以这点算了,可拍这么浅,下次这个活儿还是别揽了———我就不太明白,他们硬要拍这个题材干嘛呢,如果只是这么肤浅的理解。
狂妄自大霸道攻如马克思,小鸟依人善解人意温柔受如恩格斯,两人革命友谊更像世界大同社会里的同志情谊,亮点是清晰地展现出了马恩间互吹互捧的亲密关系和共产主义联盟的诞生过程,演员也全程在线,至于编导们是否跟某些打着某某主义旗号的人类一样真正理解了马恩思想,值得打个问号。(63)
散文式的解构,写实主义的风格,就是有点白开水
你可能活得很糟糕,但并不是国家的错,更不是马克思的错,别一口一个贵党、贵主义的,阴阳怪气令人作呕。
质感真不错。想了一下,因为这种少见的题材在我精神上的满足,加一星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其无法解放自我 有组织有领导的团体才能成功地搞起运动/革命
电影院里接电话的声音此起彼伏,感觉有点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