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跟文艺有关的深沉赞美都应该献给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这个希腊人曾让侯孝贤心口发紧。
在成为公认的电影大师之后,他毫不着急地打造着心目中的三部曲,步伐依旧。
相比许多文艺大导的被迫转型和自我耽溺,《时光之尘》(The Dust of Time)里的安哲会让很多影迷感到欣慰,他的执着和坚持老实说也没闷到哪去。
影片镜头的变化之多丰富多样;从卡塔拉尼到柴可夫斯基,从巴赫到贝多芬,满溢的音乐让人物情感更显充沛。
影片制造了一个个有利情感抒发的空间。
夫妻、恋人、父女几组人物被时间拆散,不得不接受分离;几个老者更成为被历史抛弃的流浪者。
然而跳跃的时间线、嵌套的故事结构和充满野心的叙述,都表露出《时光之尘》更高的追求,它说的绝不仅仅是几代人的交流沟通。
火车上的两人对话转为一个车窗的镜面反射,一个运动的长镜头里包含中景、近景甚至特写,这些都还是小菜级的调度处理。
往后的放映场内,镜头先捕捉人物,继而跟随移动,涉及对话,最后跑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年老后的主角)。
后面公交偷欢被抓,镜头从外面窥视车厢里的人,然后上升越过车体,完成了里外景别的切换。
酒吧一段中,人物独自寻索,隔空对话,用声音交代当年的情景,场面调度算得上艺高人胆大。
广场集会一段,人们自发涌来悼念后又慢慢散去,中间的静默和歌曲都很有冲击力。
与其类似的,还有收押隔离一段,镜头自天空落下,扫到人群然后走上带有强烈形式感的曲折阶梯,日记体的画外音打开了汹涌的回忆洪流。
有评论家责备安哲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的镜头很美,极富诗意,但不可否认有过分强调设计的成分。
如果“雾中风景”的梦幻镜头让人稍觉熟悉,那么机场的人体扫描安检仪则令人印象深刻。
先不说与侵害个人和隐私有无关联,这个纵深成像和变焦推进,很难不让人把注意力放在裸体上,电影因此产生了某种荒诞感。
同是放行,当《时光之尘》把不同年代的事件组接到一起,影片的呓语呢喃实在意味深长。
如果在静与动之间做选择,《时光之尘》的镜头更多停留在动的一面,而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却非常安静,哪怕是压抑的平静。
固定机位不是没有,人物也有猛烈爆发,同时还有肢体冲突。
然而从立意到技巧,从演员到故事,《时光之尘》完全是欧洲主流、标准大师的艺术片。
比方说折翼天使和新年时候的欣然起舞,再有老少携手的结尾,他们在雪花中跑过勃兰登堡门,不知去向何方。
这无疑是充满象征寓意的,直接跟历史的大主题挂上了钩。
【南方都市报】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更加个人化的安哲完全满足了对观众的承诺,流离失所的人物永远在寻找归家的旅途上。
———Dan Fainaru(《每日银幕》)不时出现的虚拟姿态让电影显得太过了,然而导演并没有丧失对于艺术的完美触觉,我们只有寄希望于更多的卓越时刻能填补这种缺憾。
——Peter Brunette(《好莱坞报道》) ■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时光之尘》●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主演:威廉·达福(Willem Dafoe)
一开始对这个电影产生兴趣是海报,这种悲伤忧郁的美一下子吸引了我,决定想看。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非常缓慢,我看完它大概经历了三天(过年期间不同的打断)。
而我从一开始浮躁,不知所云的心境最终和电影融为一体,感到心脏在静默中被击碎。
“外面在下雪,雪花静静落下。
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运河之水流淌,流过逝者与生者,旧日已逝,时光荏苒,天地默然。
”整部电影弥漫着对时光流淌的悲哀,讲述被历史遗忘的故事。
坚贞不渝的爱情和苦难共赴的爱情,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雪地里行走。
电影分两条时间线,一个是现代身为美国导演的儿子寻找母亲艾蕾妮的信,一个是信里逝去的往事再现。
两条线相互交织,讲述出一段缠绵悱恻的历史爱情、在战争下被湮没的情感。
画面的构图真的是太美了,(我真的太爱画面好看的电影了),尤其是那漫漫的鹅毛大雪还有凌乱破旧的酒吧、斑驳零落的文化馆、到处散落的斯大林雕像…还有人物站的位置,每个镜头所要强调的东西,都被导演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可见导演之用心,也明白了节奏这样慢的一部电影到底是什么在推动它向前:是情绪。
用画面表达极致的情绪感染。
然后印象深刻的就是声画对位的熟练使用,声音非常连贯地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全程都是古典音乐,悠扬顿挫,一点点击打着我的内心,流淌最温柔的感情。
灯光大多都是暖光色调,后期变为苍白,好像苍白的三个老人。
再接着是拍摄方式,全程采用固定、平滑的拍摄方式,带有旧时光缓缓走来的感觉。
同样,导演用了不少长镜头,用调度来渲染这种悲伤的整体基调。
太美了。
安哲的《时光之尘》(也译作时间的灰烬),依旧诗意晦涩。
安哲依旧如此,借着电影带领我们去寻找着永恒。
海报非常惊艳,时间让一切皆成虚无与灰烬,但天使追逐着第三翼的的图案在一堆废墟中却依然清晰,这似乎在暗示着在时间的灰烬中依然存在着某种永恒。
在一片废墟中,天使依旧在追逐的是什么?
电影里的那些人们,在时空交错中茫然地寻找,他们究竟不懈寻找的又是什么?
电影里借一个疯女人之口喊出 “希望之翼”。
去网上查阅了有关天使的资料,图案里的正是西方传说中的三翼天使(由六翼天使剖半而得,保留一个光之翼,另一对是白羽翼)。
天使所追寻的第三只翅膀叫“光之翼”!
巧合的是祖母和孙女都用了艾蕾妮(Eleni)这个女名,Eleni正是希腊语光线、火把之意,这是否是希望的象征?
功课再继续下去就无聊了,重新回到感受中。
电影的最后一幕太美了,老人喊着艾蕾妮的名字,牵过她的小手,在灰蒙蒙一片的雪景中一起奔跑,那纷乱细密、无所不在、静静飘落的雪,正像是时间的灰烬,无边无际,消磨了一切。
但这无尽的灰烬里,一个老人牵着一个可爱的女孩的手,尽情奔跑着。
这是爱、是光、是希望。
以下摘抄影片中那些诗意的话语:“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结束,我回到尘封了往事的地方,在时间的灰烬下失去了当初的纯净,却又突如其来地在某个时刻,浮上水面,犹如梦境,一切永不会结束。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不论大小,湮灭一切。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上醒来时,水从我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妈妈,昨晚我梦见我们在柏林墙废墟中一起散步,但当我转身看着你时,发现那不是你,而是我女儿,小艾蕾妮,牵着我的手。
”“外面在下雪,雪花静静落下,城市仍在沉睡,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运河之水流淌,流过逝者与生者,旧日已逝,时光荏苒,天地默然。
”
《希腊三部曲》第二部,不再像第一部那样如梦似幻,充满异国风情和浪漫气息。
美丽的女人伊莲娜已经衰老,却魅力依旧。
伊莲娜仍是所有故事的核心。
如果没有看第一部,我想很难理解她对于斯拜罗斯的执着,以及他们的分分合合。
伊莲娜是一个孤女,又被一群难民收养,物质上除了身体一无所有,也不像斯拜罗斯一样有音乐天赋。
但这样一个平凡又一无所有的女人,却用自己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传奇。
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立下丰功伟业,但是在那么艰难的时局下,她从无到有的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她的丈夫在花甲之年仍不停寻找她,情人在西伯利亚支持她并无法忍受失去她的晚年,儿子在幼时分离重逢后仍热爱她,孙女因为她不再感到空虚绝望。
她影响了所有人。
她只有爱。
她就是爱本身。
所以伊莲娜成为爱的层面最富有的人。
每一个人,甚至是她的最亲密的人,本来都可以自己很好的生活下去,但是他们都在她不在的时候,感到巨大的空洞,无尽的追逐她的身影。
斯拜罗斯在美国拥有了富足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多伦多小酒馆里的女招待?
雅各布在告别伊莲娜后生活了三十年,为何还要在重逢后告别世界?
小孙女对生活绝望,为何能在奶奶的一声招唤下就回头?
儿子婚姻事业难以平衡,为何在父母身边露出最轻松愉悦的神情?
我们一旦见到爱,就不会忍受没有爱的生活。
现实是如此残酷,而这个故事的内核实在太过浪漫。
那些古旧建筑和茫茫白雪的镜头,宁静却饱含热情,像安哲对于自己故土的一种凝视,也为我们打开了时空的一扇窗,看着时光之尘如雪一样落下,覆盖在人群身上,缓慢却不可抗拒。
这部电影其实不太看得懂。
可能要10、20年后会明白一些。
大师和导演的区别可能是在于,无论看不看得懂,还是会觉得大师的电影很艺术,我们不是因为看不懂才觉得艺术的。
很想去柏林。
生命是最好的诗李泊岩 刊于4月15日《假日100天》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人说,《时光之尘》会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封山之作。
但谁知到他能活多久呢?
自有电影以来,导演的暮年之作没有很精彩的,因拍电影的手段并非写作、画画之类可以单打独斗,其本身团队制作的特质,及其过程的尽心费力,已经不是七老八十的人可以拿捏的了。
安东尼奥尼生前拍了一部佳作《云上的日子》,幸有德国英才文德斯相助,得以延续大师本色。
英格玛·伯格曼年轻时候作品高产,老年隐居,干脆不再触及电影之事。
去年阿伦·雷奈携新作《野草》往康城影展,获终身成就奖,起身上台,一片瞩目,台下全部起立,长时间鼓掌,老人微笑点头,掌声不停。
他的新电影我没有看,就凭这个长时间鼓掌,已经叫人感动,我感动的是老人的步履蹒跚和直立着的观众的对比。
安哲罗普洛斯还活着,74岁了,他拍了十多部电影,现在还在拍,水平只增不减,迟暮老人的辛苦成品,已经不是简单可以评论的了。
我有时候会想起塔可夫斯基,遗憾他有生之年只拍了七部半的作品,少了点。
我常幻想,假如塔可夫斯基的身体好些,能活到现在,他拍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
冥冥中,安哲罗普洛斯延续了塔可夫斯基的某些东西,那种似曾相识的气质,被人们通称为诗意。
诗和电影联姻的产物,其面目大抵可以简单看做是蒙了层诗意面纱的影像吧。
安哲罗普洛斯的诗意是哲学的诗意,也是民族的诗意。
古希腊的诗歌与哲学贯穿几千年,依然影响当代希腊的文化艺术,在这个诗意的面纱下面,是希腊近代苦难与悲壮的现实。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绝没有常人对于诗歌的幻想之美,而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惆怅与坚韧。
他面对这个文明古国的遭遇,用镜头轻轻抚慰,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他的镜头中,犹如《奥德赛》里面流浪的英雄。
老导演一生竭力去诠释的,就是那个流浪的、流亡的、迷失的生命。
生命是最好的诗。
《时光之尘》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希腊裔美国导演A拍摄自己母亲的故事。
在电影里,A的母亲和她的爱人历经纷飞战火而失去联系,在后来的生命轨迹中各自都在寻找对方,那就是流亡。
他们辗转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意大利、德国和美国,见证了斯大林的逝世、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柏林墙倒塌,个人的小痛苦隐忍在人类的大痛苦之中,在人类的大痛苦面前,生命的渺茫与虚无犹如梦境一般展开。
就好像电影里面常出现的大雪与大雾,一片苍白。
老导演用电影回顾过去,就如同自己又活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时光之尘》中的导演A,是否就是安氏的替身?
或者说,是历史旁观者的替身。
约翰·伯格在描述老年的博尔赫斯的一张照片时说道:“那是一张居住着许多其他生命的脸。
”说得真妙,这句话借来形容安哲罗普洛斯也很好。
他未必去过苏联,也不会参加越战,柏林墙倒塌他也不一定就在现场,然而,《时光之尘》告诉我们,其实所有人都在其中了,在这位大导演的“脸”上就可以看到。
这张脸不代表左派,也不代表右派,他选择去阐述流浪,犹如选择了一种“无限悲观的幽默”。
这种选择是一种精神,也是当代电影少有的精神,只有从极权主义里走出来的老导演,才带有这种精神。
历史也是苍白的,安哲罗普洛斯说:“希腊人是在抚摸、亲吻那些遗迹和文物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拉下来,用来表现普通的人民,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暮年的安氏,依然是秉承着打造史诗的气魄,宏大叙事中不乏柔情关怀,尽管年轻观众已经不大容易接受那种话剧味道的表演了,但在悠扬的长镜头里,我们看到一双慈悲的眼睛。
我们跟着这位老人,俯瞰希腊,俯瞰生命。
《时光之尘》承袭安哲一贯的创作主题,希腊人终其一生的漂泊,但这次显然表现出了更宏大的野心。
这一次安哲改变了以往的叙述结构,通过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两个时代背景下三代人的生活史来表现希腊人像是受了诅咒一般的漂泊宿命。
下面将把安哲在《时光之尘》中的叙事手段与以往惯用的叙事手段进行比照,分析《时光之尘》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在构图方式上,安哲提纯简化场景,以干净的大色块作为背景,以形成一种沉郁,寂寥的悲剧性诗意,一直是安哲的特色。
但此次《时光之尘》中,安哲放弃了以往的构图方式,画面中出现了更多的元素,更多未经提纯的小色块,后景杂乱繁多的道具。
这种构图方式丝毫不见以往安哲的痕迹,但结合双时空的叙事来看待构图方式的转变。
其实安哲在描绘五十年代的时空的画面中,依然遵循以往的构图原则。
而这种纪实性的构图则大量运用在对九十年代社会的勾勒中。
并且在场景选择的倾向性中,五十年代的场景依然选择那些破败的景象;而九十年代的场景则更注重那个物理现实的还原,体现了导演叙事倾向的转变。
另外,从反映时代精神状态的角度来看,从拍摄破败的建筑反映希腊人残破的精神状态到允许拥挤杂乱构图方式的存在,其实是表现希腊人的精神的残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革,由全然的萧条与残破转变为美丽外壳之下的混乱。
当然,考虑到安哲以往的影片中就有理想化提纯的倾向性,所以这样的变化并不真切反映物质现实中的变化,而是安哲对世界观察方式的改变,也许是安哲洞察到希腊人越来越习惯于用华美的表象来掩饰内里残缺的倾向性,从而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不过空间处理仍然需要符合人物,在这样的尝试中,安哲过分追求宏大精神风貌的可视化,与物质现实的复原而忽略了空间对个体心理状态的作用。
《时光之尘》的场景处理只是寡淡地交代了宏大背景、人物职业、与性格的倾向性,而并没有真正地与那个当下空间中的人发生关系,这样的处理远远不如安哲以往的影片。
这里以雾中风景为例,大雾大雨的路面直抵人物当下的内心真实,服务于情绪的渲染,把观众紧紧地包裹进影片的情绪之中。
而《时光之尘》中对儿子家中场景的刻画,贴满电影海报的墙壁,出现在房间各个角落的衣物,除了还原其导演身份的真实,生活状态的混乱以外,几乎没有情绪渲染的张力。
在剧作上,安哲放弃了以往的情绪结构,两条时空的情绪不断地互相消解,营造出一种间离效果。
虽然这样的处理手法也许有他独特的表意目的,但就个人的观感以及个人对艺术的认知而言,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是如此定义悲剧的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安哲这种间离的处理,不断地把观众抛出影片的时空之中,无法让人在影片中移情,也就无法与人物建立认同,与人物的处境共感。
这种破坏不仅仅导致情绪节奏的断裂,在叙事上也零碎不看。
过多没有背景的人物出场,使得观众不得不分出精力理清节奏,不仅导致观众无法进入情绪,更阻碍了观众深入地思考导演想要传递的时代反思与哲学思考,完全与导演的意图相悖。
在时空的处理上,安哲的处理也有断裂的倾向。
不同于以往的处理方式,在一个镜头内完成两个时空的变幻,片中两个时空的转变多使用直接硬切的手法。
虽然有表现希腊文化断裂的意图,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抹去了安哲独特性之余,也彻底切断了影片的节奏,与其说是悲剧性的断裂,倒不如说是从一开始就全然不相干,两者在情绪烈度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但年轻的伊莲妮与年老的施皮洛斯的相遇却是片中唯一有效的创新,这一场相遇意味着安哲对同一时空内兼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呈现。
三时空的并列不再围绕单一人物的视点展开,而是自由地发生在每一个人物所处的时空之中,这样的尝试使得安哲的这一套时间哲学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物身上,增加了这套时间哲学的可视性,也使得时空变得更加微妙神秘,让人更加坚信在这种似有若无的感知之中,三个世界正同时运转着。
作为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安哲延续了对希腊精神以及希腊人命运的刻画,并且试图冲破以往创作的模式,开辟出新的篇章,但是努力终究没能得到成功,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导演正如同一个成熟的诗人,他用一套自己熟悉的语汇,在一个永恒的主题之内无尽地变奏。
安哲对风格的持守就是给安哲影迷的最大惊喜。
因此观看安哲的新片有多重乐趣。
比如你可以从中辨识哪些地方又出现了安哲标签式的元素,不时有旧友重逢的喜悦。
要是看多了哭哭啼啼,不妨关注那面墙,那里有Jim Morrison, Bob Marley, Lou Reed, Che Guevara……,或者想想结尾对乔伊斯《死者》的回应。
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但这次是过去与现在影像交替着演绎。
一个老人在越过苏联边境时停步不前,坐在皮箱上,说出了《哭泣的草原》开篇斯皮罗带领流亡者所说的话,祖先生在草原,我们不能背叛,分崩离析的人类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要再有漂泊,不要再被放逐了。
列维在30年后才喊出不想让艾莲尼离开自己的心声,1974年时只能默默的注视着她的离开。
斯皮罗与艾莲尼在酒吧门口,这多年后的一次拥抱,将时间与空间重合。
三个人通过回忆,解开了他们各自的心结,列维和着欢快的音乐疯狂的起舞,他是孤单的无牵无挂的,整部片子是要讲述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启程即是终点,受尽苦难、得不到爱的人。
虽然艾莲尼最后也逝去,但小孙女和爷爷奔跑在雪中,预示着未来的希望,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故事。
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灰尘,只是在讲很普通的故事,很微不足道的故事,是在物换星移的时空里不足为奇的小事,但也是最真实的。
趁着宿舍停电的时候,把电脑里存的电影在回顾一遍,氛围不错,还有几人聊了聊欧洲的一些事情,最后还是自己看完的,那厚重的历史压的人忘不了。
2F的停电场景 如果对于欧洲历史的了解为零,前边斯大林逝世,东欧剧变,以及后来的柏林墙倒塌还有99年的跨年夜,都当成是一个无所谓的时间节点就好。
因为这不到一百年来的时间也如同灰尘一样微小。
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
两个时光交替叙事,前中后,直到后来汇聚到现在。
政治剥削身份,人们流离分散,想要越过国界到另一个国家就要全身赤裸。
希腊当代的一些动乱,社会青年,导演A的家庭。
一切的种种不过是些琐事,在安哲的编排下,一件接这一件,一种情接着一种情。
在将父母辈史诗般的爱情故事交代的差不多后,我已经完全被安哲抓进影片去了。
大量的空镜,诗意,是我进入其中的途径。
政治相关的历史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而情感和社会问题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当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相聚,此时的情感已经无须再多言,那些再影片里大量的无言,过去的经历都已经直观的呈现给我们了。
手(碰触),它第一次出现在火车分别,那颤抖的双手,是人人都有的孤独之情。
第二次是在雅各布·列维投身大海之后,艾雷妮的感应,那水我认为是泪水。
第三次是,斯特罗斯牵着孙女,手牵着手,隔代的触碰,在雪中,时间的灰烬中奔跑。
若能有人十指相连,一定要紧握铭记。
女儿的出逃,可能简单的是想有个完整温馨的家。
奶奶无言,因为我们的经历之于后代无法言说,紧握着不分离,时间的厚重往后自己去体会。
A在父母还没来,妻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满地破碎,希望之翼已然折断,而作为电影海报的这个场景,在之后的影片里越回味越震撼。
艾蕾妮被囚禁关押之时,那个长长楼梯。
政治剥削比任何一种都要残酷残忍。
希望我们你们永远不要与这个有关。
艾蕾妮,wake up,wake up!
我们终会消逝,在这时间的长河里我们都是尘埃。
雅各布·列维,守候挚爱,痴情一生,最后一越展开双翼。
我们渺小,但我们我们有爱。
我们有着许多问题,但我们可以携手解决。
一直追寻的永恒,就在这时间里。
从前到后,从后到前。
永恒归来。
2023 CFA 安哲回顾展(15/15)语言不对(用英语而不是希腊语)啥也不对,就像《海上花》。希腊语可以说是安哲最大的滤镜(?),抛开这层滤镜,安哲讲故事的能力emmm……
依然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时间”和“追寻”命题”。双线叙事营造诗意氛围,它强化了最终兵戎相见的悲壮和孤寂,同时暗暗埋下抚慰。人与时间拔河,人臣服于时间,人消失在时间之海,生死相继。触动和铭记的画面台词太多,泪目多次。是的,时间的灰烬降落到人世,终将湮没一切。
这时空尺度都好大,已经到整个欧洲去了,也算是安哲对二战以来“欧洲问题”的终结式思考,可惜镜内蒙太奇也因此消失,得依靠剪切来完成,但整体效果仍然不错。威廉·达福和布鲁诺·冈茨像是一同饰演了“养蜂人”。
不给安大爷面子,你这玩意儿忒矫情了,吐了
居然能这么无聊也是出乎意料,各种风轻云淡的感情震荡,狗血程度不比好莱坞差。时、空交错,可能是要拿出来说道的部分,可惜,导演还拍过猎人,跟猎人一比极其非常的小儿科。还有中间各种为了剧情发展而没有逻辑性的bug,天,叫医生叫了半天,08年中国都有救护车好久了好吗。哭泣的草原尚有黑暗中突现的脸和被火车带走的父亲,这里面毫无灵性的镜头让人抓狂。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寿多则辱一样适用。
是一部充满诗意和隐喻的电影,它不仅探讨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也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和记忆的深刻理解。
首部曲隱約透露的疲態在此已展現無疑...長鏡頭的時空轉換完全失去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的力道
一般,安哲的看的不多,无法对比,但是质量依旧上乘,主题也依旧是“命运、时间和寻找”。看这部片是因为Tonino Guerra是编剧之一,还有同样依旧美丽的伊莲.雅各布
20220820 @资料馆 安哲版祖与占。死亡是记忆搁浅前最后的涟漪,用尽一生书尽三人情感的颠沛流离。前半段结构有点像永恒与一日,都是通过回忆与现实互相对照来显示出人物的生活困境,但这个片子到了后期威廉达福这个角色就被处理的无足轻重,从开始的回忆建构变成了成了死亡联结,有点蒙。
2012.1.25.悼念安哲。我思念你的往事化作时光的尘埃。意外看到威廉达福- -有人担心安哲没拍完“希腊三部曲”就死了,一语成谶。
英语片怎么这么土。。。。。。
依旧是斯拜罗和艾莲妮的故事,依旧有穿越时空的长镜头,依旧是关于时间、命运和寻找。过去和现在两条线来回跳转,三个年龄加起来超过两百岁老人的新世纪,安哲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4K修复,清晰得可怕,反而少了点味道。
错综繁杂的时空之中,透过诗的带来的咆哮,是我们不曾拥有的力量。终于了解,为什么要去叙述另一个民族的故事,因为他们早已深陷其中,没有能孕育出能带领摆脱泥潭之人。需要来自外部的力量。
有佳句无佳篇的一部。部分场景很美,封面一幕尤甚。音乐很动人,Bruno Ganz的表扬依然很好。框架很好懂但内生逻辑乱糟糟的,诗化和时代感碰上别扭的英文真是难受。艾莱妮的演员可能是出于模糊时空的目的吧,青年到老年从妆容到到表演都没什么区分度。达福的执着和深情也因为缺乏承接显得空落落的…
《时光之尘》是一部极具深度和艺术感的电影,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引领观众穿越时光的尘埃,探寻人性、爱情与历史的交织
電影開始即以現實與昔日雙線交錯並行,而且係採用導演一慣飄忽不定的風格,令觀者隨著畫面的變換而常感錯諤不已,導演天馬行空的手法或許十分文藝,但觀者與導演並無禪宗以心傳心術,往往跟不上導演步,更難體會其陰晴不定的心情,黑澤明應是最能體會觀者心境的導演,故其說"好的電影必需簡單易懂"的出金科玉律。
调度和音乐依旧安哲。中间有列宁像不允许摆出,大概1965还是1956年还是多少忘了。安检可以看裸体形态有点高级。有点矫揉造作,看不下去。12th BJIFF,中国电影资料馆,20220818。
电车上的交汇。『希腊三部曲』我通常是很难从异域文化的史诗里获取一丁点儿归属感的,无论是帕拉杰诺夫还是塔可夫斯基。大体来说,乡愁是个种很私人、属己的感受,尽管“离家与还乡”是最为永恒的艺术命题。但安哲罗普洛斯的确是个例外,不知道是希腊本身就更具有文化母体性,还是老爷子更洞悉人性里最根本的一些东西。。总之,“你要是听到我的歌声流了泪,不必开窗来问我是谁。”#世纪大烂尾##老爷子周年祭,快乐。#
很有深度的电影,不错
how does word lost its power in a foreign language: desperate as an ageing man trying to retain time; inexplicable as Angelopoulos lost his 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