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忏悔?
忏悔什么呢?
用真实姓名出版,不也是一场无尽的伤害和自我感动吗?
那个很小的镇子,小到他上午来……中午全镇人就知道有一个当兵的来找她。
继续生活的姐姐会因为这些书籍,再次带来困扰吗?
他还是那个执着孩子气的冯齐,他的梦那么珍贵无法忘记。
结婚三年的妻子,两岁的儿子以后会面对什么样的人生呢?
——初见火车上炽热赤诚的眼神是真的,千里迢迢表达心意是真的,被拥抱转圈开心的小玲笑成铃铛一样也是真的,带回家的决定也是真的,火车站的一直呢喃的姐姐也是真的……什么都是真的,最后的决绝也是真的。
少年人爱意真诚孤勇是会灼伤人的,钻心的痛会留疤会变成一直长不好的肉。
可那爱抵挡不住任何东西——整个影片太真实了,真实到冯齐陈妍好像就是我身边的人。
同山东潍坊人对影片里口音、村庄的景象、习俗、思想、社会风气了解的很透彻……的确那一些永远不会改变打不破的枷锁。
冯齐的家庭也如我见识的普通家庭一样……陈妍的处境也如我身为女性能了解的一样。
所以我大概不会怪任何人……冯齐背信弃义了,可他会忏悔比起。
那些抛之脑后快意人生的人,好多了不是吗?
他的现任妻子很像我老家的那些姐姐小姨或者同村的其他姑娘……贤惠持家识大体,可终究得不到爱。
这个世界上遗憾事太多了,错过的人太多了。
如果都要分对错,会分到什么时候呢?
就都怪他们倒霉罢了少年赤诚的爱最能打动人,哪怕你有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少年的孤勇最能蛊惑人,哪怕你早知结局。
少年的爱会灼伤人,变成永远好不了的肉。
少年的爱珍贵又稀有,可它不牢固抵挡不住任何东西。
一年了,至今意难平。
一年半前,我认识了她,我们似乎是一见钟情。
那时我刚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
我离她应该有一个小时车程,在北京不算远,所以经常下班去找她。
想起来,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了。
但是,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招架不住。
我爸的了癌症,我每天穿梭在公司和医院之间。
好像,确实对她有所疏忽。
我感觉精力有限,没有及时跟她视频打电话。
那段时间十分煎熬,刚参加工作请假较多,压力也比较大,可能情绪也不是特别好。
她提出了分手。
短短不到半年的经历,我历经一年还意难平。
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或许是因为对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提分手的伤心,或许是爱而不得的遗憾,又或许是没有对她太好的忏悔。
为什么有忏悔这一层的感情呢,我后来想了想,我确实忏悔,因为这段感情前期我可能没有太认真,但是后来我深深陷进去,但是当我陷进去最深的时候,命运确给了我深深一记耳光。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跟她说,我爱她,我希望她幸福。
前些日子,为了打发去楼下洗衣房取衣服前的等待时光,我看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名字很普通,叫《冯奇的忏悔》,电影的来历也很普通,昆明买碟时没零钱找,店主随便抓起一张塞进我包里的。
于是我对它毫无了解,因此我对它毫无期待。
我就这样不经意把它放进机器,看到屏幕上出现一个名叫冯奇的年轻军人,缓缓讲述纠缠他一生的负疚和忏悔。
看完后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空白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象所有的往事都被抽空,所有的未来也被截断,人就那么被搁在一个时刻,陷入一片广大的茫然。
然后,我哭了,先是流出眼泪,继而不可遏制地嚎啕,那是一种荒谬但又理由十足地宣泄,不为具体什么人什么事,只是一场等待已久却迟迟未来的哭泣。
它终于来了,于是我把自己丢在里面,任由它摆布。
远离可以无理取闹的幼儿时代,成人的眼泪都被认为总应该是有理由的。
非要找出一个理由地话,那么我说:为我永远说不出口的忏悔。
为我永远也等不到的忏悔。
为你我终于在彼此的世界消失。
冯奇的忏悔,当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冯奇。
网上搜寻才知道,这是以“中国情感口述实录”著称的女记者安顿第三本类似书籍《情证今生》中的一篇,由影坛著名夫妻档李少红、曾念平夫妇拍成系列电视电影,只是这回倒过来,一直在幕后的丈夫当起了导演;总在前台指挥的妻子隐于幕后作起了监制。
这部系列电影最大的卖点自然是安顿,因为片中的安顿由安顿本人扮演。
使得所有曾发生过的采访场景又半真半假地重复了一遍,这的确令人恍惚,安顿后来也说,每一个采访对象于她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没人能够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导演叫了开始之后,安顿迟迟不能进入状态,那个本名林申暂时叫冯奇的年轻人眉宇间也尽是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
然后,安顿象以往任何一次采访一样打开采访机,对面前的人说:“你想说什么都可以,我们慢慢聊……”演员林申在这个时候抬起头来,声音仿佛哽咽在喉咙里:“我叫冯奇……”一切就这样开始,这是注定能开启很多人情感之门的过程。
两年前安顿在潍坊相处过整整两天的那个冯奇又回来了,那个时时刻刻在心底鞭打着自己、被负疚折磨一生的懦弱男人。
故事的重新讲述,也许远比故事本身更动人。
多年前,山东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冯奇邂逅了后来被他称作姐姐的美丽女子。
每一段普通的人生,都会跟一场小小的奇迹相遇,至少一场。
冯奇也不例外,他先是得到了一个姐姐,继而得到了一个通信的笔友,终于得到一株小小的、爱情萌芽。
这洋溢着幸福的嫩芽只管在冯奇心中碧绿,却不管它将会引发怎样的轩然大波。
年轻的心总是勇敢,误以为自己有能力保证任何一棵幼苗茁壮成长,他欣喜万状地向姐姐表白。
姐姐的心已然老去,她知道成长不仅意味着甜和幸福,更意味着的痛和危险,她的拒绝婉转而坚决。
两个人都很坚决,于是展开坚决的拉锯战。
年轻的冯奇对自己的爱如此有信心,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够阻止他对姐姐的爱,包括姐姐自己的拒绝。
这不是很正常吗,当你年轻到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时候,是不会在乎、更不会承认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这世界其实轻易就能挫败你,它只是懒得动动手指头。
人需要再长大一点,才能明白。
年轻的冯奇等不及了,冬天休年假的时候,他没跟姐姐商量,就擅作主张踏上了去往姐姐家乡的列车。
四十多个小时没座位的艰辛旅程,冯奇始终面带微笑。
我觉得那是片中许多动人小场景中最动人的一个,我们时常会在身边看见不由自主傻笑的人,以后再遇见,别笑话,为他高兴吧,因为他正遭遇幸福。
不用说,深夜陌生人的突然造访,会给一个闭塞小镇带来何等轰动。
冯奇的到来,没得到期待中的突破,反陷于温吞水般的尴尬之中。
姐姐和她的家人热情礼貌地接待了他,这热情和礼貌象征一种无法拉近的距离。
一个年轻军人为追求一个离了婚有一个五岁女儿并且还比自己大八岁的妇人而来,这使他们的所到之处都是探究而闪烁的眼神,象一根根锋利却无形的针,用措不及防地刺痛提醒着:那无影无形无所不在、舆论和道德的力量。
这就是姐姐反反复复对冯奇强调,你还太小,你还不懂的,那个世界了。
姐姐说,没有你,我的生活中也许没有幸福,但我至少不会伤心;有了你,我就会有期盼,我就会失望,最终我会伤心。
我宁愿没有幸福也不愿伤心,你明白吗?!
冯奇当然不明白,可那时的他,以为自己明白。
他是那么有把握不会让姐姐伤心,只会让她幸福。
他的决心是那样真诚,为姐姐把明摆着的幸福弃之不顾而愤怒。
他终于决定离开,清晨陌生的站台上,对自己的失望让年轻的冯奇浑身无力,他说这种情绪是他所陌生的,他说他不知道,这种情绪以后将长久地伴随着他。
那一刻的失望是短暂地,姐姐终于赶到车站,愿意冒伤心的危险去求一次渺茫的幸福,在他的带领下。
故事越来越老套了,什么故事不老套啊,尤其关于爱情。
无非是爱,无非是不爱,无非是短暂的快乐和永远的遗憾。
接下来当然是两颗被幸福鼓涨的心无比地憧憬。
通信往来越发频密,期间冯奇考上军校,对未来有了更多把握。
他又去了趟姐姐的家乡,这回得到所有人完全地接纳,姐姐偷偷带他去看被前夫禁止探望的女儿,告诉冯奇这可爱的小女孩眼睛里长了东西,冯奇说,我们以后把她争回来一起生活,一定治好她的眼睛。
姐姐那时候的眼泪特别叫冯奇心动,也特别叫屏幕外的我心动。
当女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是她最美丽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保留把自己完全交付;也是她最悲伤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能够交付的东西,从此她只能失望了。
姐姐最美丽的时刻,当时我们目睹了;姐姐最悲伤的时刻,后来我们证实了。
冯奇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连冯奇自己都说不清。
带姐姐回家乡见父母一定是个关键,他以为自己足够坚决,以为自己会一直坚持,其实他已经动摇了,他只是还不能正视,他只是不肯承认。
紧接着,姐姐去过一次部队探望意外受伤的他,没有人说什么,但他却听出了每一个人的弦外之音。
连长家的那次谈话至关重要:表现、提干、前途,这些原以为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寻了来。
自己心中珍视的世界和身外越来越不能忽视的世界,以为它们会相安无事,原来有可能发生冲突,仅仅是有可能,年轻的冯奇就动摇了。
跟前面一往无前的坚决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却很能够理解。
不是吗,生活永远会给胆敢轻视它强大的人们以教训,用一种任何人都无法狡辩的方式。
动摇来自我们内心,我们不战自败,谈什么英勇。
从连长家出来,冯奇在心里说:姐姐,我终于背叛了你!
姐姐其实什么都明白,短暂幸福过后,她就胆战心惊等待着,伤心的到来。
伤心总会到来的,作为对她重新鼓起希望必然地惩罚。
有这样思想准备的女人才会爱得无怨无悔,如姐姐那样。
他们后来又见了一面,冯奇去北京开会的时候,对自己的决心做了最后一次、垂死挣扎地试探和考验。
他其实不必这样,姐姐应约而来,是来告别的。
他们在天安门广场拍了唯一的合影,他们彼此留给对方最后的笑容,他们在勉强维持的幸福中强作欢颜熬完时光,之后分离。
一年。
两年。
永远。
于是,有了一个事业有成、婚姻美满、表情淡漠、内心煎熬的冯奇,多年后找到记者安顿,述说一场压抑多年的负疚,对一个女人的忏悔。
安顿说她尤其记得,访谈时,男人的眼泪,是一把一把从脸上抓下来的,那情景想来真是触目惊心。
我们原以为早就跟生活妥协和解,同流合污了。
竟然还有裸露着的伤口,执意不肯愈合,折磨我们拷问我们。
平静湖水的下面,尽是足以致命的暗流旋涡,它们一直都在。
据说这个男人要求安顿用真名发表他的忏悔,他这么做与其说为了弥补对姐姐的伤害,不如说是为了他自己的良心能得到最后解脱。
《冯齐的忏悔》结尾非常令人伤感,表情平静的女人拎着菜篮子经过巨幅海报,和她的淡漠相比,那海报上印着的书名格外荒谬,它叫《情证今生》。
我觉得这很矫情。
我更觉得矫情的,是安顿在剧中说的那段话,当年采访时放在心中没说出来后来在书中也被隐去,拍摄的时刻竟脱口而出,让现场每一个人都湿了眼睛:“如果我能出差到你恋人生活的那个小镇,我会去替你看望她,假装只是从那里经过的一个路人,找她要一杯水喝,看看她脸上是否有风霜的印记,是否有笑容……”这真的很矫情,哪怕我被这矫情所感动,还要这么说。
姐姐已经不需要什么忏悔了,她从来就没抱过希望,她只是从上天那里偷了一点幸福,上天收回去了,她便认命,如此而已。
冯奇的忏悔只是冯奇一个人的忏悔,与姐姐无关。
就象我们可能终生挚爱一人,却与这个人无关。
人是这样一种渴望热闹的孤独动物,从孤独中来往孤独中去,细想之下,没有一个时刻不孤独。
我感兴趣的不是忏悔本身,而是忏悔的由来,那至关重要,却又抓不住说不明的一刻。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起了神秘的变化?
这一刻之前,我们无比坚决;这一刻之后,命运的判决降临。
于是想起多年前中央台放过的一部译制片,好象是部英国电影:城里的青年来到乡下,与乡下少女一见钟情,度过了短暂但充满激情的假期。
年轻的爱来势汹汹,回城前两人约定了一生之盟。
乡下少女顶着巨大压力和众人的嘲笑,不惜与家人决裂,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如约在几天之后赶到城里,而城市青年也怀着迫切的心情等待。
其间他忙着要去邮局取一笔至关重要的汇款,这样他们未来的生活才会有起码的保障。
可事情就这么不顺利,先是查无此帐,要青年下午再来,下午又去,邮局还没开门,好不容易开门了,签名又有问题……总之诸多不顺。
焦急的心渐起微漾,当青年终于取到钱,赶往约定地点,一辆马车运送一面大镜子经过,正好挡住他的去路。
他看见女孩在路那边惶惶张望,可就是那最后的一点延迟,瞬间改变了他的心意。
少女只依稀仿佛看见青年的身影在镜中一闪,马车过去,路口空无一人。
就这样分离,再没见面。
印象里此片拍得细腻平淡,一如英国影片常有的风格。
约会那一整天城市青年心情的变化,都通过镜头很好地表现出来。
尤其那镜中一闪,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迅速得几乎不存在,我觉得,已经预见了他们的结局。
生活中有时会听见某个关于等待、坚如磐石的传说;耳闻目睹更多的故事,是被等待本身磨蚀、刹那地崩溃。
我们内心有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察觉的黑洞,瞬息之间,吸进所有光线,心中漆黑一片。
年轻是残酷地,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残酷,一切都源自那不识黑暗和危险、一味地乐观。
我知道,因为我曾经年轻过。
我有时候觉得,我像一个外来的生物,也不过是来地球走一走的,所以看生活,总是隔着一层电视屏幕。
家人说我不现实。
我也问过别人现实是什么,答曰“弱肉强食”。
但我还是不解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放下一段感情。
与其思考弱肉强食,思考生存,不如思考“生活”是什么,那是关于“感受”。
所以我总是羡慕那些女孩子,喜欢购物逛街,喜欢很多东西,饮食与娱乐,都好像是很实实在在,像“人”一样活着,是享受活着人有欲望的当下。
我一个人去旅行,也走过一些地方,也总是一个人吃饭,却还是到别人的片场走了一走的一般,不曾融入在那个地方,不曾享用过那里的吃食,只因为我的身体饥饿,需要饮食。
大概因为如此,所以我觉得情感能代表生活,就是真实吧。
好些年了,早已忘记旅行时路途的美景,却会记得那时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夜车,有人比划吃饭的手势叫我下车去吃饭;车到了,有人从背后轻轻拍我肩膀提醒我到了;还有车进村,黄沙太大,只能半路下客,再兜回来载客的虚惊,那时人与人情感的短暂交汇。
我想以后,我会多表露一些。
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你一生追求的东西其实一开始就在,只是你后知后觉而已,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于青春的感受,有些东西要靠消失才能证明它的珍贵。
你终会明白,前途比爱情重要。
你还会明白,爱情比前途难得,但最后你会明白,对的人,会站在你的前途里。
很喜欢宫崎骏的这句话,“其实我早就知道我们不合适,但是我还是拒绝了所有人,陪你走过了一段没有结果的路,虽然时间不长,但毕生难忘。
看过了电影,真的觉得是多此一举的忏悔,有这样的心还不如去行动,分开以后的姐姐一定是自己一个人过终生,因为她说过:宁愿一个人孤单,宁愿不要幸福,也不想再伤心,可惜她鼓起勇气迈出一步却还是印证她的话语,所以她宁愿自己一人孤独终老!
其实无关时代,无关背景,也无关家庭,即使现在的社会也仍有无数个冯齐,也仍有无数个陈颜,21岁的少年经历的太少,不明白现实的可怕所以轻易许下承诺,我相信他说出要跟姐姐结婚的真心,但是后来他变了,但是他也不明白,现实终究也只是浮华;而听承诺的人,姐姐,自始至终也都是清醒的,被真心打动选择相信,但是也终究逃不过伤心!
我真心希望冯齐可以自私一点离婚去陪伴姐姐,可以真正让他的忏悔落地,做出一点弥补,也给自己一个实现当初承诺的机会,但是或许还是现实打败了他……
今天我正在找电影看,发现了一部叫《冯齐的忏悔》的电影。
初听这个名字觉得有点好奇,于是又去看了下影评发现不错,今晚就看他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没有天堂电影院那么精彩,总感觉缺少了一些什么,究竟是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
可能你会说压根都不一样,可在我看来还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两部电影男主在追逐初恋时都那么奋不顾身,在爱情之初又都那么甜蜜。
认为这世上没有什么能分开他们,就像冯齐最前面追姐姐的时候所说:我不在乎!
在结尾亦是如此,记者问他:“我的书是公开发售的,用实名写你的故事,可能会对你的家庭、工作和朋友造成意料之外的问题,你认为有问题吗?
”冯齐回答得干脆:“我不在乎!
”他真的不在乎吗?
我看未必,毕竟他已经做了一次的懦夫了。
这个故事的开始是冯齐出差北京,在火车上第一眼看到陈颜时,冯齐就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她。
男人一见钟情的往往是从美貌开始的。
然后冯齐除了开会时间,有一大部分时间跟着陈颜他们去游玩北京城,他们俩彼此的关系迅速升温。
他们在北京天安门合照一张照片,冯齐脸上是开心的。
而第二次他们俩合照是在陈颜即将离开冯齐,他们也在北京天安门合照了一张。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拍照时,冯齐本来打算侧身搂着陈颜,但他的身体下意识地又慢慢移开了。
我估计他心里此时已经完全放弃了陈颜,也抛弃了那个不在乎的誓言。
第三张照片是冯齐现在的家庭照片,他妻子跟儿子都满脸笑容,只有他是板着一张严肃的脸。
他们在北京分开后,成为了笔友。
彼此通过书信往来,直至有一年过年,冯齐没有打招呼就坐了十几个小时直奔了陈颜的老家。
到达陈颜老家的时候已经算是深夜了,陈颜的父母什么也没有说,就让冯齐住下了。
冯齐的到来,让这个小镇的人都知道了。
大家都不看好这件事,包括陈颜自己父母。
白天冯齐跟着陈颜到处逛这座小城,包括陈颜工作的地方,在一个电影院里上班,这又跟天堂电影院有些相似吧?
但是她那个工作的地方没有贴巨星海报,算是符合我们的国情吧。
我认为陈颜从事的工作原因,为他们能相遇提供了可信度。
毕竟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一点前沿的思想,不可能坐那么远的车去北京游玩。
直到冯齐距离回部队的时间越来越近,他开口向陈颜再次表白了,想要跟陈颜结婚。
这里有很多深刻的话语。
陈颜说:有时候光一个好的心是不够的。
你要考虑一下你的父母、朋友,你那么有前途。
冯齐这时候说:“那些算什么,我都不在乎!
”陈颜回的话很有意思:现在不算,以后就算了,你现在可能觉得这些都无所谓,但总会有一天你因此怪我。
陈颜这个姐姐虽然在很早就已经预感到了这个结局,但她还是选择相信冯齐一次。
冯齐在火车站台时,陈颜过来了与冯齐热情的相拥。
后面冯齐再去陈颜老家时,陈颜父母对冯齐明显更好了。
而陈颜也决定把冯齐当作自己往后生活的一个希望。
陈颜跟随冯齐去了他的山东老家,在回村之初,村里男女老少都夸冯齐找了一个好女朋友。
冯齐的爸妈也都喜笑颜开,在家里大摆筵席。
晚饭后,冯齐的妈问陈颜多少岁了?
冯齐答 28。
他母亲的笑容顿时不见了,开始有些嫌弃陈颜。
在陈颜即将离开冯齐老家时,他父母则完全看不上陈颜了,因为他们得知了陈颜还有个孩子。
于是在第一次进男朋友家门后,他父母红包都没给陈颜,并以自己会遭同村笑话,没面子为由劝冯齐放弃陈颜。
陈颜哪能没有看出什么,我觉得她什么都知道,后面我回想陈颜的笑容原来都留给了冯齐,在冯齐面前她基本都是一张淡笑的面庞。
在火车站时,他说笑着她从冯齐姐姐那听来的笑话,而此时的冯齐对陈颜的感情我觉得有一丝裂缝了。
在部队上经过他父母去跟团长反应,团长也隐晦地介入了他的个人情感。
团长的一句:你是最让我看重的,不要让我失望。
就让冯齐对陈颜的感情裂痕越扯越大,虽然冯齐自己在言语上极力的否认这一个事实,行动上就是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选择了他所在乎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甚至上司。
冯齐自己造就了一座大的坟墓,一个住着自己,又拉着妻子跟孩子一起。
毁掉一个女人的同时又在毁灭另外一个女的。
就如北京作家所言:冯齐把自己的梦都给了过去,但是他妻子又把今后一辈子的梦又交给了他。
在冯齐与陈颜分前,血红的夕阳跟陈颜穿着大红色的外套,看似喜庆的开始,却是悲剧的结束。
在耳边依旧回响起陈颜在火车上对冯齐的话语:冯齐如果不行的话,我们依旧是好姐弟,你千万别为难!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要求的女人,最是让人心疼。
之后有时间会去把整个系列看一下。
窗帘从一小块到整个被风吹起来预示着冯齐袒露心声的历程。
剧中用了很多无意识的回溯,刚开始并没有留下地址但下一个镜头冯齐就收到信了,去影院陈把他介绍给同事的时候还是朋友马上就过渡到男友了。
冯齐让陈答应的那段,透着窗户外面是闲言碎语的家人是当时社会环境对这段关系的真实写照。
第二次合影的最后,两人的肩膀突然隔开了一段距离,也是分开的前兆。
第一次分别和最后一次分别,陈妍穿的是同一件毛衣。
记者去到冯齐的家里还毛衣,小男孩戴着军帽喊我要爸爸,不仅表明冯齐的选择是他的前途,还预示着冯齐以真实姓名发表文章对他家庭的后果,孩子也没能唤醒疏远家庭的冯齐。
剧的最后,陈妍出现在自己的家乡,她和她被许诺治病的孩子都没能走出当初男人嘴里所说的困境,墙上贴的也许就是记者出版的书,但对她来说都没用了,看见或不看见都没用。
火车上最先打招呼的是冯齐,一腔热血跑到陈妍家里的是冯齐,最先做出承诺许下未来的是冯齐,不在乎流言蜚语怎样中伤对方的也是冯齐,最后考虑前程的也是冯齐,当然了做出忏悔不顾家庭的也是冯齐。
其实,陈妍不是没有勇敢过,冯齐的妈妈打电话给陈妍后,陈妍并没有跟冯齐说,最后是冯齐犹豫不决的态度才让她真正放手。
两人在房间里朋友去找冯,冯齐因为一件小事说影响不好,坚决而果断,才是他真正的答案,那应该就是绞断最后一根绳子的剪子。
冯齐的忏悔无疑来源于他对姐姐的,但对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同样也是应该忏悔的,作为军人担当是第一要务,但在和姐姐交往时他该争取的时候退缩了,导致后面悲剧发生,作为军人他是不合格的。
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更是失败的,当孩子奔向他对他叫爸爸的时候,他连抱都没抱一下,在他这里孩子可能只是个传宗接代的证明,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感情,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对妻子更亦如此。
整个故事最悲惨的是姐姐这个人物,从之前的相识到动摇到信任到深爱再到伤害,感情里受过一次伤的姐姐很难接受一段新的感情,难以想象姐姐后面是否能遇到真正的良人,是否还会把真心付给别人,我相信姐姐的结局是好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难得的就是真心,而更难得的是你经历过荆棘后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仍然相信爱情,有无畏付出爱的勇气。
冯齐对姐姐的爱是真挚的,但拿得起放得下更是一个军人最应该拥有的品德。
他可能是委屈的,会觉得自己的老婆是家里包办的,但当他妥协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失去了拥有真爱的资格,有的说在感情方面前途一文不值,但真情才是这世间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冯齐凭一己之力伤了两个女人的心,我不知道他的这段采访姐姐看后有何感想,但对他的老婆却是致命打击,自己的枕边人心里一直想着别的女人,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对于故事里的两位女性我想说,女性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一个男人的手里,哪怕这个男人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因为人生走到最后能陪伴的只有自己,好好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你可以相信一个男人,但同时你也要时刻保持清醒,保持随时抽身的姿态,与自己独处,更不惧怕独处。
对于冯齐我想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你可能只是怀念那种爱而不得的感觉。
一位军人身上背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但如果连自己的小家都保护不了,这不是太讽刺了吗。
学会与自己和解,人要往前看,有的人仅仅放在心里就好,姐姐已经是过去式,而你有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世上哪有那么多圆满呢,有的时候遗憾更是一种美。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生有很多路口就像下棋一样,走错一步,步步错!
人在年轻不成熟的时候要做人生重要的选择,一但走错路了永远别想回头,只能走下去,当你心智成熟了才发现原来当初选择这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为时已晚害人害己!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干什么都有意义,感觉世界都是美好的幸福的,这种感觉不是物质金钱能买得到的,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理解!
自私的人不配拥有爱情
惊艳
别在年轻的时候许下承诺,姐姐一直在拒绝,是你冯齐说家人不能左右你们的爱情,结果呢?别和不爱的人结婚,接了也得悲剧
2023-05-11忧郁是因为自己无能,烦恼是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暴躁是一种虚怯的表现。
好久没看过这种让人说不上来哪里恶心的片子了
这算个鸡毛忏悔啊😅找了新的奴隶还生了儿子是哪门子忏悔😅一边忏悔一边和别人做恨是吧,把自己老婆当什么了?权衡利弊之后发现放弃女主最合适所以放弃了😅别把自己说的太伟大。女主下半张脸好像我nt辅导员。军人是不是在哪都不能脱军装,光看着就尴尬(ps同另一个uu的想法,,男主整一下颌面吧)
爱无根无据 无非是见色起意+找妈妈 这男的颌面好丑 整整牙吧 说那大矫情台词看着就想吐
姐姐没有觉得多美,弟弟真是青涩帅气得让人觉得拥有一段也足够
冯齐在忏悔什么?是不该放手吗?不是。他后悔的是不该主动追求陈颜。
太现实了 哭了
真心瞬息万变 坚定的爱 坚定的不爱吧
年轻时冲动热烈又无疾而终的爱,是一辈子的枷锁。
真实而平凡,却又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能有的经历。冯齐需要一个心理医生,解开心结,宽恕自己,告别过去,珍惜当下。别等到老了才幡然悔悟,又亏欠了一个女人。
爱你是真的,权衡利弊也是真的,出书是为了感动自己吗,对你现在的老婆来说算什么
男人最不成熟的表现就是在幻想的恋爱中先把自己感动的鼻涕眼泪一大把,这在老舍和鲁迅沈从文的作品中见的最多
后来的林申好帅,这部戏里穿个又大又皱的军装,剧组有多省事。
最近看了短视频的爆炸输出,特意去找来看了这两集,真实,网友们捅的不是冯齐的窝,而是人性的漩涡,网友们站在旁观者视角的争论无数,终究是旁观者,真实存在的两位当事人已经做出了他们自己最好的选择,纵然选择有千万种,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给三星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太过真实的人性让我反感。记得以前在剧组,有个大哥说过,林雨申这个人装的很,但他特别有演技和感染力,也挺有礼貌的,所以他的装不让人反感,反而给他增添魅力。我没见过他,也没和他合作过,但我看了这部电影,姑且相信了当年大哥说过的话。
冯齐在我抖音里忏悔了七八天,所以我只能来看看他到底在忏悔什么,林申真的帅,姐姐真的美,但是,我不能被美色冲昏头,事情的本质就是:迟来的深情不值一文,姐姐心软了,弟弟真的让人失望了……
林申之前是真的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