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鲍比

Prayers for Bobby,为鲍比的祈祷,为巴比祈祷

主演:西格妮·韦弗,亨利·科泽尼,瑞恩·凯利,奥斯汀·尼可斯,卡莉·许洛德,Shannon Eagen,斯科特·贝利,李·加林顿,Madge Levinson,苏珊·鲁坦,丹·巴特勒,埃莱·巴德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天佑鲍比》剧照

天佑鲍比 剧照 NO.1天佑鲍比 剧照 NO.2天佑鲍比 剧照 NO.3天佑鲍比 剧照 NO.4天佑鲍比 剧照 NO.5天佑鲍比 剧照 NO.6天佑鲍比 剧照 NO.13天佑鲍比 剧照 NO.14天佑鲍比 剧照 NO.15天佑鲍比 剧照 NO.16天佑鲍比 剧照 NO.17天佑鲍比 剧照 NO.18天佑鲍比 剧照 NO.19天佑鲍比 剧照 NO.20

《天佑鲍比》剧情介绍

天佑鲍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可以全力去爱吗?屏息不朽的西罗银幕上的展览:霍珀黄河浪再见,残酷的世界查老铁大战丧尸街友夫君请自重破奸锄贼我们的社区破茧之王者归来伊斯梅尔爱的乐章换挡第一季利用我狂欢命案第一季山脉公路伴我入眠僵尸新人仔鲨鱼:起点大刀记心灵救赎情人节恋事相扑男孩四平警事之尖峰时刻危险因素实习医生风云第一季砍刀:杀手小丑的崛起骤雨母亲的女友

《天佑鲍比》长篇影评

 1 )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幡然醒悟

观影的时候我会感叹鲍比母亲的愚昧和无知,恨其之心切就如同我之前对母亲的态度如出一辙:恨其不能站在我的角度多考虑考虑,不能多体谅体谅我呢?

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这世上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电影中的母亲无时无刻都深爱着鲍比,担心他堕入深渊,担心他受到诱惑,担心他死后不能升入天堂。

但是为什么?

为什么鲍比最后选择了自杀?

可以说鲍比的死是母亲一手造成的。

这都是为你好!

母亲不理解为什么鲍比不配合治疗,就算是其自杀后母亲依旧不理解。

因为她认为她所做之事符合神的旨意,即使她从鲍比小时候便知道他很特殊,但是圣经说了:“男人与男人苟合,本是可憎恶的。

”她对此深信不疑,直到神父告诉她信仰是可以被质疑的,因为圣经也是由凡人书写与诠释的,是凡人就有他的局限性。

她的心开始动摇了,她回想起了鲍比小时候,她发现其实她早就知道他很特殊,只是有选择的隐藏了。

那一刻,她知道她错了,她哭着跑去向神父忏悔,她知道上帝没有治好鲍比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病!

但是她醒悟的太晚了,同时她也无法原谅自己,她认为她应该为孩子做点什么。

之后母亲参加了议会、游行等等活动,向全社会呼吁:如果我们能抛下成见,当同性恋向你倾诉时,能够坐下来耐心的倾听,而不是去指责和辱骂,其实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生活,满怀理想,一起祷告,感谢上帝的恩赐。

 2 ) 不得不联想的中国国情

影片真实地反映,早在美国的八十年代,同志维权运动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同志亲友联合会也应运而生。

对比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国的情形好比茹毛饮血般荒蛮。

中国文化对同性恋曾经是相对宽容的,龙阳断袖,古来有之,古人从不避讳。

清朝男风盛行,在《红楼梦》中可以窥见。

然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同性恋被世界多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和性学大师归类为非科学的,反同文化愈演愈烈,最终同性恋在50年代被普遍归类为变态。

中国学术界承袭了这一普遍论调,而当美国人为文化的解放一步步努力时,中国却又在文革中故步自封,乃至倒退。

洗劫之后,中国民众被灌输的思想更为保守,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更加激进。

五千年的文明演变加上近期的思想禁锢,造成了中国广大群众对于同性恋的巨大误解和敌视。

中国现在的45岁以上的父母亲,大多历经文化浩劫,紧张的时局和严酷的迫害使他们谨言慎行,思想进一步窄化。

面对被妖魔化的同性恋,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种变态行为,不是心理学上理解的“非常态”的变态,而是恶心、下流的代名词。

接着他们脑海中会涌现滥交、淫秽、猥琐、艾滋等名词,进一步抵触同性恋。

再深一步考虑,中国人道德的最高准绳孝道又以“无后为大”为最深重的罪孽,作为父辈的他们,大多都有着子嗣传承的期待,想到这点,更是会让他们如芒在背。

而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最看重礼义廉耻,“面子”两个字,重于泰山,强大的廉耻心可以让他们誓死捍卫自己的“面子”。

子女是同性恋的流言蜚语蜚短流长,足以摧毁他们的自尊心,捣毁他们多年膜拜的价值观。

于是中国的同志群体处在一个更加尴尬可悲的境地,文化的枷锁禁锢,让他们不能认识自己;父辈的保守,让他们无法让亲人理解自己;社会的敌视,让他们只能选择龟缩在自己的痛苦纠结中,不断折磨自己的意志、消耗自己的青春,最终向自己、亲友、社会妥协,委曲求全,选择一条悲哀的异性恋之路。

现实是,科学数据表明同性恋群体占社会群体总数的百分之四以上,某些学者甚至夸张地说占到百分之十。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十三亿人口基数下,有多少同志。

然而,虽然同性恋大部分都是天生的,同志的自我唤醒识别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有关。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一些落后地区,由于文化的贫乏和未开化的民风,有很多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甚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便随波逐流在社会规范下“像一个异性恋一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而中国更普遍的情况,则是同性恋群体有自我同性身份意识,却也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了隐忍和妥协,最终和异性结婚、生子,以迎合社会、亲友对他们的要求和期待。

少数选择出柜的,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中国,同性恋想要得到亲友的祝福,简直是天方夜谭。

人们的眼光看到的不仅仅是“不同”,更多的是“变态”、“淫猥”,这种压迫,远不亚于人吃人的社会啊。

所以看完影片,我不禁想,虽然Bobby最后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但他至少曾经坦然正视自己,并最终出柜,让亲友们看到真实的自己。

Bobby的死虽然是个悲剧,但是所幸撼动了其他人,使一批批冥顽不灵的反同分子最终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然而如果Bobby生在中国,他的命运就更坎坷了,阻挠他的不会是圣经的罪恶定论,却会是更加惨烈的所有人的唾弃。

面对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同性恋群体相当无奈,中国普遍接纳同性恋群体,估计最少要比西方社会晚三四十年。

然而所幸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媒技术的飞跃,中西方越来越多先进的同志题材影片涌现,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了解同志群体的机会,社会也越来越选择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在各方面接纳同性恋。

这些同志题材的影片功不可没。

Prayers for Bobby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影片,温情脉脉,许许道来。

影片中Bobby的生命唤醒了愚昧的母亲,并最终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盲目的反同者。

我希望影片也能起到一样的作用。

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建议中国观众可以先看一部李安导演的《喜宴》,中国五千年的性压抑,李安一语点破,同志婚礼的闹剧,却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心怀Bobby的人们,不妨一看。

同类型电影推荐:《瘟疫求生指南》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49812/《8号提案》纪录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30540/《8号提案》舞台剧http://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5353709/ 《英伦性丑闻》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55491/ 《石墙风暴》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8971/ 《天佑鲍比》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259600/ 《隐藏的恋情》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46786/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1723/ 《米尔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336737/ 《迷情站台》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313960/ 《费城》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145/

 3 ) 天佑鲍比,天佑同志!Prayers for Bobby, Prayers for Gays!

同性恋不是原罪,但社会和家人对同性恋的恐惧和无知从而造成的压迫确实可以把一个善良的同性恋的孩子逼上绝路。

西方是由于宗教,中国是由于社会伦理,有多少同性恋的孩子最后只能通过自己的死亡来告诉世界自己不是怪物?

同性恋可以被治疗,同性恋或是异性恋可以自己选择,只要努力一把就可以爱上异性,相信绝大多数同性恋的孩子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也曾经努力过,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同性恋是不可以被选择的,也是不可以被治愈的,就像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黑色的眼睛还是褐色的眼睛,都是自然的,是没有原罪的,有原罪的是社会的偏见。

电影中,母亲逼死了Bobby,但这是个伟大的母亲,是个坚强和勇敢的母亲,她之前歧视同性恋,是因为她对圣经的坚持和信仰,经过Bobby死亡之后她理解了同性恋,并知道圣经可以做出另一番解读时,她再一次投身于同性恋平权运动中,这是一个勇敢和执着的母亲,她每一次都把自己的信仰化身为行动,去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同性恋的平权应该起始于正确的关于同性恋知识的普及,正如电影中所讲述的那样,每一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在以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会把孩子推向怎样的绝境。

这一切的悲剧源于知识的缺乏,无知造成了多少的惨剧。

我们都相信世界总是朝着越来越包容和开放的方向发展,同性恋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一天终究会到来,只是这一天的到来需要同性恋人们自己的努力。

如果黑人自己不争取,黑人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女性自己不争取,女性今天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同性恋自己不争取,又能期待谁来为同性恋发声?

应当像电影中的那位母亲一样,用正确的知识,有理有据的发声。

人生难得,假装是一个异性恋的努力我们都做过,其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也不希望在临死的时候后悔这辈子没有活成真正的自己,Bobby虽然死了,但他终究是他自己。

天佑鲍比,天佑同志!

Prayers for Bobby, Prayers for Gays!

 4 ) LGBT不是主角的真LGBT主旋律电影

真是没想到,在昨天刚看完《来自亚塞诺瓦茨的达拉》哭的稀里哗啦以后,今天又看哭了... 在主角信仰一跃之后,我看了下进度条,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主角在演到一半居然没有任何遗言地就直接挂了.... 而电影要传递的内容却真是从bobby的死才开始的。

我在这急转直下的剧情下,把手边的手机也慢慢放到了一边,内容真的是越来越好,后半部的情感和后劲太大,以致于我必须把这片列为LGBT教育的第一必看影片。

影片的核心其实并不是bobby,而是LGBT家庭中的母亲,母亲正是家庭中对孩子执念和情感最为沉重和丰富的角色,通过对母亲的态度、情绪、变化来展现LGBT的世界。

这是很特别,也是非常关键的视角。

LGBT的压力绝对不只是对自身的接纳,更重要的是环境对其的压力,——家庭环境是所有外部环境中最有压力的,母亲又往往是家庭环境中对孩子最特殊的角色。

出柜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接纳,而外什么LGBT不敢出柜,传统社会的环境压力正是他们头上的那座大山。

电影中对母亲的刻画非常动容,这也是我看过的Sigourney Weaver最为完美的荧幕表演,其动作、表情、声音都完全和太“对”了,巨大的情绪与情感力量从她身上喷薄而出,让人完完全全相信了这个母亲的角色。

另外要说的就是,真诚。

这是一部特别真诚的电影。

人物、台词、节奏都特别的真,特别具有代入感,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观影时完全投入和相信的力量。

一部好的电影是可以承载社会性变革的力量的,而这就是一部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电影。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会对LGBT更加的宽容 。

还有,我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特别世俗化的国家,但这些年从书籍的阅读和电影的观察,越来越多的感知到美国平常世俗化下的宗教内核,本片所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现代的中国在世俗化方面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

 5 ) 天佑鲍比

遗憾的并不仅仅是悲剧本身,站上各种道德高地以己度人,又躲进各种人性角落以人观己,打着信仰与爱的旗号,把扭曲生活的本意作为救赎,把干涉自由的灵魂当成公理,最后若没在掩盖了多样化后自鸣得意,就是如电影一样,在缔造了悲剧后不得其解。

挣扎,绝望,偏见,漠视,死亡,这一切的缘由仅仅是因为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偏执观念,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爱,无私彻底的爱。

这已经无法用悲剧来定义,因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宗教,道德,政治,这一切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不要用盲目和冷漠把他们变成刀子伤害爱你和你爱的人。

永远不要绝望,请你们坚持,你们都是天使!

记住,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6 ) 有些理解,不值得用死来换

我是gay吗?

不,我不是。

但我是bi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是一种折磨!

我蜷缩在椅子上,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他所受的艰辛和痛苦就好象也击打着我的心窝,让我疼得真真切切,我惊恐不已。

我觉得自杀的那个也是我!

那个叫Bobby的,留着泪的,绝望无助的男孩也是我!

同性恋和双性恋为什么怕出柜呢,因为他们怕他们的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们了,出柜失败的代价是失去家人,失去爱。

任何时候,没有家人的支持,谁都会变得脆弱,何况gay。

有个故事我一直和朋友当笑话说,那是关于我妈妈的。

我妈妈从小就爱打听我的异性朋友的情况,她总是问,你有男朋友不?

记得是高中的时候,早上,我神智不清的吃着早饭,准备去学校,妈妈在厨房和我闲聊琐碎,突然就讲到了交男朋友的问题。

她问:“你现在有男朋友不?

”我觉得不耐烦:“没有。

”她说“交男朋友没什么关系的,你朋友那么多,我不相信你没有,不影响学习就行了。

你有男朋友不?

”“没有!

我说了。

”“说说又没关系,我不介意的,你有男朋友不?

”不知道是被惹恼了,还是当时脑子不清楚,我说:“我没男朋友,女朋友倒是交过两个了。

”她当时背对着我,我等着她的反应,没有多想,她沉默了片刻。

“女朋友……那没,没什么,你有男朋友不?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

她为什么会跳开这个话题呢。

因为她无法承受它。

我们都没有准备好,于是它被忽略了。

也许,她对于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在承认自己女儿的不同后,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地爱我。

我知道她是这么想的。

我对我的家人没有信心,就像他们对自己一样。

他们是传统的中国父母,他们的承受底线很低。

在成长过程里的种种冲突中,我绝望地发现,也许这么说太重了,但这是事实——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记得queer as folk里Justin的父亲么)他们现在爱的及将来继续爱的,是他们希望我变成的那个人。

每当我违背他们的意愿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这么一句话,“我对你很失望,你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句话可不是轻飘飘的,它是千斤重石,它能压得我不能动弹,它像是一张判决书,判我不可反驳的罪,毫无理由,却斩钉截铁,就像Bobby的母亲引用的圣经上的语句一样。

我什么都做不了,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后,我意识到我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念,那太根深蒂固了,就像Bobby不可能通过口头的沟通来改变母亲近乎迷信的信仰。

于是,很多时候,我苟延残喘,遵循着父母的意愿,装成一个乖孩子,优秀的孩子,因为我害怕失去最亲的人的爱,我只是个小孩,除了这个,我还能拥有什么呢。

然而,我常常还是会被指责成,有主见的,想法奇怪的叛逆孩子。

现在,我长大了,回望过去,我只能苦笑两声,但是,我仍旧在父母的阴影之下生活着。

作为一个成人,我不能不顾及老父母的所谓感受,所有伤害他们感情的行为,我想,都会被定义成自私的,不孝顺的行为。

有时想想,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真可笑。

有些人总说,中国的父母是最为子女尽心尽力的,但这样的爱也是扭曲的,恐怖的。

这种病态的感情模式,在普通情况下也许不会暴露出它的问题,但是,只要子女稍有“差错”,就会给全家带来感情上严重的伤害。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gay会去结婚?

这种可怜的情境都是环境造成的。

我们对亲人的爱都“跑偏”了。

我是bi,和异性结婚的机会也很大,也许这个秘密永远都不会被捅破了。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振作起来,学着做一个不孝顺的孩子,正真为自己活一次,也许,当我遇到一个值得我去抗争的同性爱人时吧。

到那时,也许理解和宽恕什么的对我来说都是废话,我不需要巨大牺牲换来的理解,那对谁都不受用。

无知和歧视犯下的罪,再也不用由我来承担。

所以,爸爸妈妈,祈祷我不会遇到那个她,不然,你们只能原谅我的不孝顺和自私了。

我的命是我的,我不会蠢到去自杀。

 7 ) But God is also listening

我是一个同志,也是一个基督徒,我想比起其他人来说,这部片更贴近我的生活,bobby面对的问题我也曾经面对过,我的姨妈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她一再用圣经上的章节暗示过我我的行为是种过犯,要我警醒要我悔改,我曾经很痛苦,并且怨恨过上帝,因为我太爱我自己,所以我没办法像bobby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爱情和圣经之间的矛盾。

我和我妈妈出柜过,我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不像我姨妈那样是个原教旨的基督教徒,当然她也去做礼拜,并且在生活中仰望上帝。

她到目前为止也不是很了解gay,一直警告我不要纵欲,一度把艾滋和同志划等号,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上帝而不爱我。

她的祷告词就是:“既然主让我的儿子这样,那么求主替我拣选前面的路”。

她比那位母亲更关心世俗生活的实际,觉得宗教是为世俗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世俗之上的。

确实,做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坚持圣经上每一个字句的教诲,不仅会因为它里面的自相矛盾而困惑,更会为自己每一个举动和圣经上的教诲不一而焦灼不安。

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和圣经完全一致,做一个完美的人。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基督教,也不想批判圣经,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它给了我力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特别像西方社会,基督教已经深深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力量约束并且指导人们的生活,推翻宗教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危机,而gay的权益又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西方民主社会所必需要面对的,所以gay和基督教信仰的矛盾一直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冲突。

我很庆幸中国不像西方有基督信仰这样文化背景成为每个同志心底深处的永恒诅咒,但是实际上中国同志的际遇比西方更加的糟糕,这是后话。

我也不大同意那个同志教会的牧师对圣经的重新释义,我看过相关的解经,圣经上有很多处提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最出名最经常被引用的就是索多玛城的诅咒。

实际上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已经造成了西方教会的分裂,教会的分裂对一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危机,对社会撕裂的伤痕也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是:圣经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

现在很多人质疑圣经里头违反现代人权和其他一些生活常识的问题,对圣经提出挑战,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要说,这是不可容忍的,圣经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基督信仰也就不复存在。

如果我不是同志,我还是要义正词严的批判同志,但是我感同身受,对于自身焦灼痛苦,我只能无视,批判基督教或者批判同志都是对我个意志的撕裂。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这句话是本片最震撼人心的,实际上这部片子就是同志宣传片,它无助于揭开基督教和同志之间的死结,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它用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来敲打人心,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后要对基督教产生愤恨,但是这不是Mary Griffith的本意,她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只是bobby死后,她的立场更接近于一个母亲了。

这也是类似于我妈妈的态度“无论你是怎样,我们仍然爱你”。

保守派的基督教会也认同上帝不会因为弟兄是同志而不爱他们,但是——仍然要求他们要悔改!这是一对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上帝爱带罪的人而继续去犯罪呢??

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修正过的基督教,人本主义的基督教,宽容同志的基督教,必然带来对圣经的大幅度重新释义,这种释义如此牵强,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可想而知。

同志和基督教能否和谐共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大声对自己的父母呼喊A child is listening的基督徒gay,你们激动万分的时候,不要忘了God is also listening,而上帝的赦免仍然悬而未决。

选择世俗还是皈依信仰,你们有自己的选择,至少在当前,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非要说有的话,只能是牵强附会的自欺欺人。

Mary Griffith像我妈妈一样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虽然她最后的立场可能不是上帝所喜悦的,但是她仍然我是赞赏的。

我也坚持认为: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更加美好,更加懂得彼此相爱,而不是让家庭分裂、阴阳两隔。

 8 ) 你是完美的小鲍比

之前我觉得豆瓣评价里的1至5星太麻烦,应该简化成是非题:喜欢或者不喜欢。

看完『天佑鲍比』后,我改变了主意。

如果豆瓣的评价里面有6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打6星;如果豆瓣的评价里面有10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打10星。

看这部电影的85分钟里,几乎可以说每一个片段都能让人思绪奔涌。

这电影的好并不是,它有精彩绝伦的故事让你拍案叫绝,或者有惊为天人的美人儿让你一饱眼福,抑或叹为观止的特效让你大呼过瘾。

而是让你觉得,这个故事是为你而讲的,这些演员就是在演绎你或者你身边人的故事,看起来平铺直叙的镜头似乎就是你脑中闪现过的可能生活片段,这部电影根本就是为你而拍的。

确实在我们的文化里,对Homosexuality的排斥力量主要来自道德和文化习俗,我们还不是很能够对虔诚信徒的惶恐完全感同身受。

本来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一票同源的信仰最重要的终极目的就是解决身后往哪去的大问,他们没有来生的概念,呼出最后一口气后,就像我们等待高考成绩,接受那一锤子买卖的结果。

地上的生命终结后,要么以与父一道得享永恒的天国,要么就会进入地狱与永久的烈火为伴。

因此当你得知自己或者自己最爱的亲人行了罪,而且据说是程度为最高级的Abomination的罪时,那该是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

根本就是知道人生的考卷压根就不用去填了,因为无论那么多题目你已经写了多少,或者没写的题目你准备怎么写,整张卷子就直接被判了个鲜红的零鸭蛋,直接获得了直达地狱最底层的高铁票,中间都不让下车的。

这辈子直接了断了吧,觉得那边太恐怖了,还是想多拖会儿,说不定事情还有个什么转机。

但日子这么一天一天多了发现似乎那只是自己臆想的安慰,没有能够像头天晚上想的那样,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自己就成了一个跟别人一样的“義人”,天天生活和行走在阳光和欢笑中。

每天还是那个每天,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蹲着这个思想的囚牢,顶着没有改判可能的最重的罪,不了断地这么拖着感觉比在地狱里还糟。

只有每天把本我催眠,进入Inception里担当一个人物设计师,把自己设计成那个“理想的我”,实在不行还有更深一层呢,再接着来。

反正现在注册了Email这么容易,弄一套新的QQ号、豆瓣帐号…根本就没什么成本嘛~不过咱没有那个宝贝陀螺,经常演着演着,就不知道人究竟在哪了。

『天佑鲍比』打动人心之处就是真实。

要不是故事真有所本,要不是原书的作者亦是一路同行之辈,怎么能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这么深刻,可能直人们看起来寡淡的片段,对于天性敏感的鲍比们来说却不然。

>鲍比会把对帅哥的眼神和梦境藏在心底,而是和女孩交往甚至交形式上的女朋友,而且让大家觉得进展顺利。

但内心里缺担心如果这女孩想吻我该怎么办,如果这女孩想更进一步,就只能乱了方寸。

>奶奶的生日聚会上,妈妈问『願愛你的人如日頭出現、光輝烈烈』的圣经出处,同样出自这个虔诚家庭的其他孩子,当然一想这讨论爱的话语可能就出自大家都熟悉的讨论了爱这个话题的新约中的哥林多书,但鲍比很清楚的知道它来自相对冷僻的旧约中的士师记多少章多少节。

其他孩子只是把经书上的话当作其他学校里的课程一样知道个大概,可能鲍比已经把那本书反反复复、字字句句读了无数遍,就是希望能在这“至高无上的”的“大纲”里找到自己没错的根据。

(顺便一提,著名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也是出自哥林多书)>当哥哥表演酷儿般的动作时,鲍比不会有任何评论或异样的表情,他会立刻观察妈妈和奶奶,看大家如何反应。

鲍比们从来都是天生的察言观色高手,并且快速调整自己。

>当身边的亲人、朋友不开心的时候,鲍比总是能第一个感受到,并且愿意并知道如何去给他们安慰和快乐。

可他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重担却从来没有人来分担。

>和家人摊牌后,鲍比要离开家去与波特兰的表姐生活一段时间。

临走前的告别,哥哥本要拥抱,但还是只握了握手,两个姐妹都是给的大大的Hug,爸爸叮嘱了两句,只是把手叉在胸前,都不曾伸出,鲍比也没显得太在意。

但上路还是望了望家的窗户,希望能够再亲眼见见躲在窗后的妈妈,但此时这个小小的愿望可能也显得有些不太现实。

他叹了口气,钻进车子点着了引擎。

>路过同志酒吧,本能的被吸引,但是他会做的只能是克制自己。

鲍比不想把自己的彷徨、痛苦和内心的折磨告诉哥哥或妈妈,更不能为外人知道,这样会让整个家族更加蒙羞。

他只能写在日记本里,独自承受。

不断累积。

亲人的不理解、爱人的不忠诚,社会的不见容,最终让鲍比超过了临界点,最终走向毁灭。

电影里大段的鲍比心理独白以及人物间的对话无疑是极好的,鲍比内心的敏感和挣扎、鲍比母亲的心痛、反思和颠覆这里不再赘述,相信大家都有感受。

对个人来说最有震撼力的就是鲍比在厨房里噙着眼泪对妈妈说的话,『Why can’t you admit that you can’t stand what I am? I’m sorry. I am not the little perfect Bobby you always wanted! (为什么你不承认其实你就是不能接受原原本本的我?

对不起,我不是你所一直期望的那个完美的小鲍比!

)』看到这里,心都要碎了。

这是不是天底下的鲍比们一时冲动都想对母亲说出的话,但大多数人很清楚他们还没有做好承受随之而来的后果。

鲍比的妈妈无疑是这部电影的亮点,大概也是导演最主要的目标受众。

一方面,电影希望给其他的无数的鲍比们鼓励,让大家知道爱能融化坚冰,珍惜生命的可贵。

另一方面,电影更是拍给天底下千千万万亿亿像玛丽这样的母亲和父亲们看的,他们笃信宗教或者保守传统,他们也深爱他们的孩子们,电影希望这样的父母们要多倾听、多理解,不要盲目地爱,从而亲手造成事与愿违的悲剧。

我所在的这个位于美国南方的校园里,每年春暖花开时候,或者新生报到之后,总会有人举着各种标语出现在学校里的小广场上或者较多学生经过的路边。

据校报文章说这些人有的是附近的居民或者教众,有的甚至真是名副其实的不远千里从别州而来。

我亲眼所见他们所举标语几乎都是电影里鲍比的妈妈说过的,像『God hates gay』,『Homosexuality is abomination』,以及玛丽和神父争论过的几段圣经经文。

这些人的动机或多或少也像鲍比的妈妈一样,是以对他们所认为的“罪人”的“爱”为出发点,希望Sinners能远离这种几乎能与杀人严重程度等同的Sin。

这可是二十一世纪都过了十多年了,离电影里真实故事发生的年代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了。

可见号称开放多元的美国社会中对待Homosexuality问题的冲突的严重程度,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有积极的一面,大家有什么想法不妨都摆在台面上来说,而不是背地里议论人家的孩子的如何如何。

很可惜我没赶上学校和当地社区组织的Pride Alliance大游行,不过还是可以从网上看到有关游行的照片,看到参与者脸上的真诚与笑容。

就像Flickr里转来的这张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955248674/)电影一开头的歌里唱的就是恳切的祷告:天上的父啊!

您是否在倾听我的诉说?

我在不断的寻求您,我想见到您慈爱的容貌。

请不要对我忿怒,请不要抛弃我!

请您能够告诉我该怎么做?

 9 ) 透过《天佑鲍比》看见现在的自己

前几天朋友推荐我看《天佑鲍比》,其实我对这部片一直有所耳闻,但还没有一个看的契机,所以一直搁置。

这部片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大概的内容是从小集万干宠爱于一身的鲍比在一次意外地公开了性取向之后,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最后从天桥上跃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母亲也从鲍比死后开始反思自己,从一个有宗教极端信仰的坚决反同者转变到积极为 LGBT 群体奔走以防止类似悲剧再度发生的社会运动参与者。

这部电影并没有极力渲染鲍比在品德或智力上是多么的不同,而是让大家觉得鲍比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

其中最为触动我的场景是鲍比的哥哥说:“ I am sorry . Are you happy now ?”在鲍比的哥哥看来,如果不是他向母亲说出了鲍比的秘密,鲍比也许不会死,他始终是带着愧疚的。

但就是这种于事无补的呐喊、失去后才醒悟的无奈令人心碎。

还有一幕是鲍比的母亲从鲍比的父亲口中得知鲍比的死讯后,在工厂里隔着一道铁丝门崩溃咆哮,这道铁丝门意味着他和鲍比的分隔。

铁丝门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一—可望但不可即。

就是这种折磨人的生和死的分隔,看得到死的人,但却永远无法冲破阻力在死亡线上再拉他一把的绝望,让鲍比的母亲感受到了人和上帝的无力。

我更愿意从人权与神权的纷争这个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

科学与宗教一直在争夺解释世间万物以及规定社会秩序的权力。

所谓的末法时代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宗教势力的式微以及丧失绝大多数解释世界的权力的现象。

这部电影反复出现的一个意向是《圣经》中的教条。

而鲍比的母亲就是圣经教条的实体化代表。

影片中很有意思的一幕是鲍比的母亲和另一个教堂的神职人员讨论《圣经》中的教条。

神职人员告诉鲍比的母亲,《圣经》是人写就的,并不是神,而且不同时代对于《圣经》有着不同的解读,盲目信仰《圣经》还不如没有信仰。

在我看来,其实这种写就的规范里藏着许许多多的社会迷思。

比如“自然”等于“好”、“不同”等于“不正常”等等。

但如果仔细想想,自然的就一定更好吗?现代生活里,不妨抬头看看,看看周围的一切,又有哪些是自然的?所以,自然未必更好,也就不能把“自然”等同于“好”。

鲍比母亲的转变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对鲍比的态度也挺符合同性恋平权发展历程中外界的态度一—从开始的强烈要求矫正到掩饰再到接受,而态度转变的根基是了解。

一开始她知道鲍比是同性恋时非常震惊,带着他去咨询心理医生,并且不断给丈夫施压,希望一家人能够齐心协力地治愈鲍比。

再到后面鲍比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去见她时,她马上带着鲍比离开她的姐妹们的视野,因为不想被她们发现鲍比的同性恋身份。

直至鲍比死后,在鲍比的葬礼上的悼词,依旧带有对鲍比的批判,但里面有一句话耐人寻味。

教堂的神职人员说道:“我们要谴责的不是罪人,而是罪本身”。

这句话颇有一番罪才是本体,罪人只是罪的表现形式的意味。

鲍比的母亲真正出现转变的时刻是她参加了一个 LGBT 的父母的分享会,听到了其他父母分享自己孩子的故事的时候,她才意识到,鲍比本就是不同的。

当他在她的体内孕育的时候,她就应该感受到了他的不同。

那天她撕掉了还贴在鲍比的房间的所有教条,也意味着她跟自己心里的《圣经》的决裂。

乐观如我,我在鲍比遇到他的男友时就抱着希望鲍比不会自杀。

因为他男友的父母都接受自己儿子的性取向并且很喜欢鲍比。

所以我对鲍比的死是带着疑惑的,直至鲍比的日记作为旁白呈现在大家面前。

他之所以会死,是他认为家庭是他身份的起源,也是身份的归属。

作为树的一片叶子,如果树不认同这片叶子,那叶子也就失去了根,只有陨落。

对这部电影,我还抱有另一个期许。

在鲍比的母亲听另一个有同性恋儿子的父亲讲述他的故事时,有意或无意地渲染了他身上和鲍比类似的“女性气质”。

考虑到这是一部好几年前的电影,对于这一点仿佛不能苛责。

但很多影视作品已经把“同性恋”这个形象刻板化,很多人看电视剧或者电影马上就能分出这是“攻”这是“受”。

这是为何?因为很多影视作品都在往刻板印象上靠,仍旧按照传统的异性恋范式中的两性角色来划分同性恋中恋爱双方的角色。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我想并非如此。

过多的脸谱式的角色刻画,会让人把“同性恋”就是“喜欢奇装异服的人而且大多是男儿生女儿心”两个概念等同。

但现实情况远远比这个复杂。

不过考虑到这部电影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也不能在这方面求全责备。

只希望后面的影视作品呈现的角色,不要再去加强这种刻板印象,因为这样不利于对整体认知的把握。

最后,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但是仔细回想它并没有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只有压抑感。

因为我知道,也许在很长时间内,这还是很多类似的人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到没有一丝放大,没有一点夸张。

 10 ) 认识自己

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

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

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

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

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

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

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

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

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

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

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

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

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

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

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

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

“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

”,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

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4e8a27d8562c8453.html

《天佑鲍比》短评

真正的基督信仰是这样的吗?如果是,我早就不信了。

6分钟前
  • 梅忆丝
  • 还行

任何一种形式的爱都应当得到尊重。

8分钟前
  • KO DAN
  • 还行

有时候,我们不要吝啬五星。

9分钟前
  • 男孩像我
  • 力荐

太感性,太流水账,不过这片可以当同性恋团体的科教片给那些固执的父母看一看。

14分钟前
  • Hugogo
  • 还行

拜托,麻烦拍长一点把事讲清楚好吧,过渡成什么样子了,虽然有几句台词真的不错,但做不到煽情

19分钟前
  • alexx
  • 较差

我叫胡曉晨,今年大四,沒有去實習沒有去工作。我決定考一個研究生,南大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系,我希望將來可以專門研究酷兒文學與同志文學。同時我在江蘇同天做志願者,我們去年做了教師撐同志的活動,辦了一次彩虹跑,還有幾場艾滋的講座。我願意竭盡我所能,為LGBT群體獻上我的綿薄之力。

21分钟前
  • 胡晓晨
  • 力荐

没拍出应有的深刻。

26分钟前
  • Aurora
  • 较差

我觉得bobby他爸爸长的好帅,像乔治克鲁尼啊。。

29分钟前
  • 寒武纪
  • 还行

挺好 喜歡鮑比媽媽在他死後和牧師爭論聖經那一段

34分钟前
  • 那个那个
  • 还行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伤害爱你的人。

35分钟前
  • 力荐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A child is listening.-Mary Griffith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

4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盲目信仰和没有信仰一样危险... 看的有点压抑,一个无害的人却如此的倍受伤害..

41分钟前
  • Teeny
  • 推荐

我哭掉四张餐巾纸,还擤鼻涕。

43分钟前
  • 喜北在觅食
  • 力荐

我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既不喜欢同性恋,也不喜欢影片里那位磨叨的母亲

47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较差

最后把你逼疯了的,都是那些口口声声为了你好的人。

48分钟前
  • UglyBerry
  • 还行

1、经济越强势你谈判成功的几率就大。2、看点心理学的书,学会如何与父母划出生活界线。毕竟你包尿片的傻样他们仿如昨天。3、学会如何做一个“成年人”,展现自己掌控力,有的时候你自己意识不到自己说话多幼稚,做事不成熟。以上三点是我这个老家伙给你们的建议,年轻的时候都恐惧过,但就算你资质普通只要肯努力,到了40都过的还不错,思想放轻松,OK!

53分钟前
  • 白学家
  • 还行

当你在教堂里说着阿门时,记得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55分钟前
  • Fan
  • 力荐

没控制住眼泪

60分钟前
  • 还行

电视电影的确拍的有些粗糙,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有些生硬,但事情讲清楚了,道理说明白了,电影的目的也是达到了。母亲最后那段发言真的是很感动。让父母改变想法真的太难了,有时候可能不说最好。

1小时前
  • Enjoy🌈Rachel
  • 还行

迷信和信仰缺失一样的危险 MM,你知道,我从小就很特别

1小时前
  • 肖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