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去世让我伤心,于是重新下载了他的所有电影。
他的浪漫情怀,创造力,张力,给予同样孤独我以慰藉。
之所以要写这篇影评,是为了争辩2个不公正的标签,一个是色情,一个是伦理。
一直以来他都是饱受争议的,一直被投石子,被认定为变态。
其他作品不谈,仅仅这部作品,没有一个男欢女爱的场景,没有一个暧昧裸露的场景,连洗澡都是遮住了隐私部位的,男女主角之间,没有一个色情的动作。
从头至尾,都是绝望的爱。
甚至这爱都毫无情欲,只是一种仪式上的隐喻。
很多人习惯把这看作一个老头迷恋年轻肉体的传统故事,这真是错了。
金基德一向追求极致的纯粹,在我过了十几年后重新看,就感同身受。
这不过就是一个孤独的底层人,一辈子活在狭小封闭的区域里,没有爱与被爱过,直到上天送他一个礼物,她像是一只猫,一只狗,一棵树,陪伴他。
而结婚也只是一个仪式,他想要的是一个安慰,一个归宿,而并非肉体的关系。
他每次夜晚帮她量身高,盖被,握手,这些都是亲人之间的举动,父母会对子女做的事情。
当你的猫或者狗被人夺走的时候,你就绝望了,因为自此以后你又是孑然一身。
你过去的爱与光阴都被偷走了,人生像一场梦,充满了悲凉。
这不是大红灯笼,这不是狭隘的说伦理,这是在讲述一个边缘人孤独的境况,他不像豆瓣的你我,他根本没有机会去寻求爱,而他人生的结局也并不意外。
退一步说,譬如张爱玲,不是边缘人,不也一样孤独吗?
正是这种对爱的渴望与孤独的强烈对比,让人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夜深了,雨夜与寒风的声响交织着,撞击着,我在问自己,心里的那条船有没有沉没。
看了《弓》。
情绪满得快溢出来,却又找不到缺口。
导演想说的太丰富,片子却一点不重不沉,反而拍得轻灵。
金是尊重观众的,理解它需要观者动脑参与。
你若有心,整部下来都分不开神,没有一个镜头的分寸拿捏不好,没有一处的感情是单一的。
看得专心,自然就累。
于是就又懒。
那些感受没了机会幻化成文字,眼看着它们在胸腔中落下去,冷下去,像看退潮。
《弓》中的原声,绝佳,一曲难忘那种。
里面老人一只独特的胡弓,摇曳沧桑又神秘凄凉。
找不到原声下载,就自己用软件录音,生生往下扒曲子。
还算成功。
此刻就在听了,听着听着又想起那片中的女子,再懒也要记录下来——女子生得好,生得美。
眉发润泽,一双流光溢彩的乌黑眼珠儿永远潮湿温凉。
鲜红的嘴唇微微翘起。
7岁那年开始和老人一起生活在船上,十年未归陆面,这女孩几乎如一头小兽,举手投足尽是天然,任何一个神情都极致纯真,又极致妖媚。
在她身上,美的力量过于直白和无目的性,把由道德界定的童贞与魅惑之分模糊了,糅合了。
一团被压抑的天然欲望在深层潜流,蠢蠢欲动却看不出骚乱,表面仍旧清洁无暇一尘不染——这是最符合东方人的审美的境界和层次。
亦是最让人无法把持。
只有当她真正开心的时候,才会显露出孩子的本色:当用望远镜瞭望到那生平第一次喜欢上的年轻男子的时候,她的脸上迸射出孩童般的彻底的欢快和灿烂,眉宇间的妩媚都被舒展了,抻平了,全都消融到眼角的欢笑里面去不见了,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孩子气,让你看第一眼的时候就被“嚯”地感染,随着她笑起来,合不拢嘴,像被欢快充满的气球,有股什么东西顶着喉咙,飘飘欲仙。
——只写到这里吧。
实在是那女孩给我印象最深,并且我不愿去讲述剧情,因此写整个影评实在是种磨难。
此外,电影中,当真没有任何一处是单一的情感,没有一处没有含义的镜头表现,若要详细解说恐怕这工程太浩瀚;更不要说结尾,那导演一贯使用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高潮,观者绝对怀揣各异理解和感受,光是我自己对其的解释就不止简单一种……因此,这影评,我是写不来。
诸君可以去看影片简介,更推荐直接看片。
总之是金基德又一部让世人惊叹的性灵之作。
看了他自传的一小部分翻译,关于这个男人——刻薄些,就算不说他是天才,起码也有其独一无二的天分。
断断续续写了些,深感今日其实已算非常勤奋。
继续懒……睡觉去。
然而只消眼前一闪,还是能出现画面——飘荡在海面上的渔船。
彩色钓鱼沙发。
女孩乌发轻轻包裹在脸上。
鲜红的唇明媚得晃眼,脆生生地绽放。
仿佛有咬破蜜桃汁水微溅的声音。
力与美的结合,弓弦般紧绷。
那律音缭绕在曙色未明之际。
天穹呈现深湖蓝色。
那咸湿的海风冰凉。
金基德的电影基本都看过,却发现自己缺漏掉了这一部。
最近好片太少,很久没有这么集中精力的观看一部影片了,也算是我自己对金基德的一种致敬。
前半部的叙述我几乎要认为这是岛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养成游戏,后半程突然发力一路狂奔应接不暇信息量巨大,如果简单的把本片看成一个官能片你就输了。
当然,官能片的因素金基德完全交给了观众自己的想象,反正少女既纯又欲的特写充斥的全程。
整部影片中除了少女之外没有一个女性形象,雄性森林里只有少女这么一个点,既在危险之中又似乎掌控全局。
那么金基德要似乎进行一个如何回归人性根本的本能的探讨,探讨自然界如何养成第一组阴阳的起源。
老人和少女形成的巨大的反差,其实是两个人在一艘孤零零的海上驳船上生活了十几年、进行的一种至高无上的修炼。
这种修炼受到中国道教的影响,但绝对和色情没有任何关系,双方之间严守着一种约定和克制,知道完成各自使命的意义和完成使命后的快意。
最后的大婚之日就是天地而动一声惊雷的时刻。
但是世俗的干扰差点让两个人功亏一篑,少女在没有养成之前对一个来自外界的英俊青年动了念头,幸好老人几乎以死相谏才最终让少女幡然醒悟,于是阴阳两方得以保全。
影片在结尾处逐渐走向高潮,在青年的现场证明之下,老人和少女走了一场完整的韩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但其实是对各自的修炼结果进行了一次最终检阅。
虽然有干扰因素、时间也被大大提前了,但是双方却如出一辙搬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证明条件完全成熟。
老人抒发胸臆的胡琴的弓,同时也是为了威胁敌人的射箭的弓,最后居然在影片的末尾发射出天地乾坤中的至阳之物。
最后的这根箭老人没有一开始就射向少女,老人却把箭射向了天空、然后合掌向天地行礼之后跳入水中,于是那根箭居然形化为老人的化身(其实是一部分,我必须隐晦一下,金基德的想象力太丰富)飞行了一圈之后射回到少女、直挺挺射在生命之门的门口,于是展开了一种行为艺术和行为意识上的阴阳交合的大战、最终少女完成了到女人的转变,一团醒目的少女红宣告着新生命的启程。
金基德在本片中很有野心、大隐隐于色,其实本意是观而不取、养而不用、取自天地、归于自然。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起源于机缘巧合、成长于定力坚守、完成于天作之合,这才是人间大爱。
金基德去年的获奖电影只用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弓》作为片名,并在结尾以“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到终老”点名主题,这是比较厚道的一次,告诉大家主题是这样的,其实弓作为力与美的意像古已有之,并不稀奇。
以往的金基德总是十分牛B的止于意犹未尽之处,让我好几天想的睡不着。
从2000年看《漂流浴室》起,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好多部金基德的电影,大部分我都很喜欢,也有一部十分不喜欢的,我喜欢他的电影是因为他的眼中的韩国风景凄美纯洁,人性极端执着。
从<漂流浴室》开始就觉得画面是冷色的但是有种很干净的美感,后来《春去春又回》则简直可以当成环保宣传片儿来看,那清澈见底的溪流山中四季不同的美景让人忘记凡尘俗世的名缰利锁而生出终老山林之心。
不管是否整过形,韩国的女演员简直就是配合这山水成长的,看上去很清秀,如果再不化妆不说话,简直清丽到不食人间烟火。
美女和美景搭配的天衣无缝,这也构成了金基德电影的美工基调,他是学画画出身,游历(也可以说流浪,因为主要是卖画为生)欧洲诸国,他的眼中看去,韩国的山山水水都是一幅幅高雅的水墨画,尤其是水,他拍了许多关于水的电影,对大海和湖面一样感情炽烈。
还有就是他的电影对白很少。
有时一部电影下来对白没超过10句,需要说明,我并非不喜欢热闹,周星驰那些大闹大叫的电影冯小刚王朔那些“话痨”电影电视剧我也很喜欢(甚至,今年那部从头说到尾的《梦想照进现实》我也不觉得特别讨厌),但是,对话不是电影的唯一语言,否则直接看书听广播就得了,能用表情、景色、音乐达到目的需要更高超的演技和导演技术,我很少看到拍得精彩的“闷片儿”(此处的闷,专指对白少),大家普遍认为艺术片就是闷片儿,这是种肤浅的想法,有的电影闷得好,那叫艺术片儿,有的闷不好那叫伪艺术片儿用个时髦的词儿说:装B。
这么多年来装B的电影我也看了不少,已经修炼成火眼金睛了,不管从哪儿开始,看上五分钟基本上就知道是个高手在拍艺术片儿还是个傻B在装B。
金基德每次都是自己担纲导演编剧我想他的剧本一定是一张白纸,因此每次看完他的电影我都手痒的不行,非得用文字把他的剧本给写出来不可。
人物不说话用眼神、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冒险但是却给观众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对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贯穿始终的音乐情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即便是同一个人,也许先前想的一个样,看完后联系整部电影想一想又是另一番意味,这种方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给答案,比如看过《本能》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能搞清楚究竟最后莎朗.斯通的冰锥会不会刺下来,这样的技巧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俯拾即是。
我愿意给金基德的电影安个标签“哲学电影”,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硬梆梆的哲学和人性,没有一点儿罗嗦的,哪个导演不想自己的电影好看的同时再多点哲学意义?
甚至为此张艺谋导演不惜让梁朝伟GG用扫把在沙土上画出两个牛B闪闪的大字---“天下”,以为如此就可以把一部烂片儿上升到“世界和平”的哲学高度了,甚至,陈凯歌也不惜在《霸王别姬》中把“从一而终”这个观点强加给程碟衣,以为如此就可以得寸进尺,从一部电影中得出献身艺术的伟大情操。
这是多么的画蛇添足啊。
我不理解!
金基德的电影走向一个极端,彻彻底底的在讲哲学讲人性,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他像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样,用电影语言设定出一些特定的场景:例如远离凡尘的寺庙(《春去春又来》)、漂泊在海上的孤舟(《弓》、《漂流浴室》),然后在这些环境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展开对人性的探索,最后,将问题展示出来并不给答案,以开放结尾的形式将判断的权力留给每一个观众。
或者他会剥离一切无关紧要日常生活,将本质性的东西用虚拟的故事表现出来(《空房间》、《烂泥情人》),然后给出他自己的想法,尽管这种想法有时让我崩溃(《烂泥情人》)可我也不能说什么,对于人性谁有谁的理解,我不能依据我的希望让导演硬是给拍成大团圆。
本来复杂的事儿到他这儿立刻就被剥离的简简单单,所以他的电影都不长,而且场景和道具也很简单,我猜这样的电影都很省钱,但是,对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要求的也很高,年初我得知《无极》投资过亿时,实在是不能理解,我觉得这样的导演直接拉出去枪毙得了。
可能是过惯了穷日子,我觉得哪怕他是一部好电影,也不能花那么多钱,1亿多能建多少希望小学啊,就是不建希望小学,做成彩票卖了也多少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
我们还没有烧包到那种程度,就看美国的盗版大片儿不是挺好吗?
不让盗版咱就引进,那也花不了几个钱,让他们烧钱,我们享受,多好的事儿啊。
要是非要较劲,拍几个花钱少又牛B的电影把他们气死不比这过瘾?
在这一点上韩国做的就很好,拒看外片儿,自己花钱努力拍自己的大片自己看还卖钱人家拍的好啊,或者就像金基德,花小钱拍大电影,一样拿奖一样好看。
不过,最近金基德有点麻烦,先是在电视节目中炮轰了韩国大片儿《怪物》,说那是文化垃圾,结果引起全国愤怒,韩国人的爱国主义比咱们这儿的爱国愤青还高涨,于是第二天金基德不得不发表书面道歉,在道歉信中他说道“我觉得我夸张描述韩国社会的阴暗一面,并把这种观点强加给观众,使观众感到不快。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本身是一个严重的意识障碍者,甚至很难在韩国生活。
”我觉得他一点也没有意识障碍,而且并非是夸张描述韩国的阴暗面,事实上他描述的乃是整个人类的阴暗面最后我还有个感受,他的电影不适合“众乐乐”,一个人夜深人静时看最好不过了。
他的新片儿《时间》已经拍完,我很期待
题记:势到八九分即已,如张弓然,过满则折。
――――宋·朱熹宇宙有多小,四目相对时只是心愿的缠结萦绕。
人间有多大,两两相望时或许从此咫尺天涯。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过程,就如太极的图形给予我们的启示,有个诗人这样说过:为了永恒,我们告别!
没有人间,没有地狱,更不会有天堂,只有那嫣红洒落,在波涛汹涌里流转,金基德经过多年的修炼已经走火入魔。
他当下的电影已经沦陷于东方的魔法,从情色的角度已经到了化境,所有讨论细节的言论都没有意义,他只有一些散珠,只有岁月之链才能复员。
在《弓》里,东方的佛教思想和西方的恋父情结被导演纠结在湖上,他对于佛的理解从算命的箭射向佛像就可知晓他到了去相存真的境界。
少女的眼神和王祖贤的《倩女幽魂》里的扮相一样的狐媚,少女的眼神充满对于男性的挑逗,这部电影是宗教的?
还是人意?
影片里老人和少女是怎样的关系不太重要,电影描绘的是欲望之海里人的绝对。
我曾经无数次问过男性一个绝对化的问题:当你生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而你的妻子成为了黄脸婆,在没有任何社会惩戒原则的前提下,你会不会对你的女儿动邪念!
许多人一脸正人君子说:禽兽的想法!
是我想法龌龊,还是他们惺惺作态,我无从得志,不过本能的故事民间笑话里的和尚击鼓已经说明?
那么什么让你止步?
《弓》显然解答了这个问题,而痞子王朔也在《顽主》里表明了这点。
弓上紧绷的弦才能拉出动听的音乐,少女从幼时到初夜是一个弦不断拉紧的过程,少女和父辈的关系是充满暧昧的,这是成长道路上她第一次遭遇的男人,在老人颈项的绳索和少女远去的关系里我们看到,金基德直指人心的坚决,作为东方人伦,父亲和女儿的乱伦是被世俗道义禁止的,电影审查制度也会干涉,所以,导演将故事设计成了老人和少女的关系,电影里无数次的洗浴镜头都很纯真,这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在父辈目光下慢慢的含苞待放。
电影犹如佛家的偈语,所以导演再一次抽空了存在,在心灵海上的孤岛上营造问题和回答问题。
这是境相而不是实在,去探讨情节是否合理是小看了导演的雄心。
此片给我美感和震撼的是少女秋千和射向佛像的箭,这个充满韩国风情的段落让我想到了中国张艺谋导演馆惯常的伪民俗,我觉得在韩国影坛金基德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讨巧的方法,而林权泽就如他的削发明志一样对于他们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景是为了境而造的,那段老人走后少女中箭的镜头无疑是成长的仪式,洁白的裙子和那玫瑰般鲜红让将要带走他的男人知道了这样的穿透就是小小的锚却扎得很深。
船为什么沉了,它代表着少女时代的结束,拿弓做乐器表示着父辈和少女的关系,他是父亲手中呵护的道具也是保护少女抵制入侵的武器。
金基德辨正地处理着人类基本关系,极简主义美学的风格让夕阳下的大舟小船笼罩在悲情之中,景色在他的影像中布满了宿命的沧桑感,水载舟亦覆舟的主题在弓和弦的关系里叠加。
一切只是念起念落,古典的民俗和风景里在心灵里建起精神的家园。
父亲的宿命在于送别,当女儿婷婷玉立的一刻就是被人虏走的之时,这对于春花秋实园丁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撕心裂肺的苦痛,所以,为了拒绝痛最好的方法就是死亡。
金基德没有一丝的掩饰,他撕裂了所有禁忌,只有赤裸的存在,在那船上等待解脱束缚的人,这就是那个大学生上船的增长原因。
这是金基德最为色情的一部,他将欲望的张力达到了崩塌的临界点,扮演少女的徐敏贞唇红齿白,性感的嘴唇和充满挑逗的眼神有着野性之美,导演没有让感观刺激成为目光注意的对象,整部电影体现了抑制之美,演员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观众认同,这个女生确实有着让人想入非非的念头。
在金色的夕阳下,舟在远方……箭是雄心的象征它最终将成为母性之舟的桅杆,没有桅杆的舟是无法远行的,在寓言的电影里读解和你的修为有关。
人声嘈嘈,河水静默!
[img]http://www.cnmdb.com/upload/images/title/2005/06/11/20050611234210_52708_943.jpg[/img]【附录:】《弓(Hwal)》韩国2005导演 金基德 主演 徐敏贞片长 89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8.5(一部另类的情色片,推荐收藏)2005年12月3日 星期六 20时31分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弓》,算是我看过金基德的第一部电影。
当时最后女主昏睡,在梦中与人交合,一支箭从天外落下的场面十分令人震惊。
过了快二十年吧,如今重看这部电影,感受到的,几乎全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符号化与关系的畸形诠释。
艺术是表现美的方式。
一个近似哑巴的女孩,在片中要么是缺乏表情,要么一脸淫荡,仔细勘察她似乎还是个灵媒。
上船的大多数男人和老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都是淫棍。
直到那个小哥哥的出现。
小哥哥似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代言人与象征物。
他的思维方式,是把小女孩当做一个人,是彼此之间平等的一种审视和观察。
而当船上的老者得知自己留不住这个小女孩时,做出的,又是一个十分狡诈的把戏。
这样就使得小女孩无形中扮演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
婚礼如期举行。
老者自沉于海。
金基德似乎想彰显老者的伟大与豁达。
可那算什么呢?
不过是一个编剧的浪漫想象而已!
现实中,这样的老者一定会紧紧抓住这个女孩的!
不会让她回到文明社会。
只会充当自己的性奴。
金基德把变态当有趣,这种艺术家,真是贻害无穷呐。
2022.7.10 李因
她站在船头,戴着耳麦,蔚蓝的天,平静的海,微微的风,一副陶醉的样子……镜头往下,发现,那个没有连接播放器的耳麦插头……心痛!!
人的欲望不管是卑鄙,还是高贵、悲伤,这样的牺牲他人,都是不可原谅的!
看的我很压抑,但是还是比较喜欢。
看过的几部金基德的片子,对白都少的可怜,但是总会有几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
他的电影也许情节有很多不完美甚至明显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只是这些唯美的画面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就已经可以作为去看它的足够理由了。
君不见不散黄河之水天上来者不善奔流到海不复回心转意君不见色起淫心精神是分裂,缘分是离别你是纠结人生十年,色是戒天涯是悲切我跟你一夜江湖是界,家是穴柔情已轻叠人生正摇曳无语十年恣欢虐待妇女生是造孽,死是寂灭花开是凋谢
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这句话出现在韩国导演金基德05年的一部作品《弓》的结尾。
金基德的作品,每部都像是成人寓言,带给我难忘的视觉经验,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掏出了我原始的共鸣,又仿佛是未删改版的格林童话,血腥却又放射出灿烂的人性之光。
《弓》继承了他以往的好几部作品(《漂流欲室》,《撒玛利亚女孩》,《春去春又来》,《空房间》),在视觉上进一步深化了各种隐喻,在思想上不断升华。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本片的最重要的隐喻载体弓,这是一把两用的弓,亦琴亦武。
老人将它改装成一把弦琴,拉出悠扬苍美的乐曲。
这首乐曲由始至终神奇的贯穿着整部电影,无论悲伤,无论幸福,无论平淡,无论激烈,仿佛所有的感情都能用它完美的表达。
除去这首曲子,这部片就几乎算是一部默片,只能偶尔听到配角们几句对白,作为主角的老人与女孩,则没有半句对白,整部片算得上是纯粹视觉的解读。
许多熟悉的意象都带出新颖的内涵,耐人寻味,庄严的佛像,神秘的微笑,浑浊的海水,残破不堪的渔船,锋利的鱼钩……金基德的作品总有一套其自成一格的逻辑,是相当成功的作家电影,更是喧嚣社会中的一方净土。
绿黄红作为主色调贯穿始终,其余的景都是灰蒙蒙一片。
三色的点,画在女孩眼角,是老人对属于自己的物品所做的记号;三色的飘带,挂满渔船,是吉祥的祈祷;三色的丝线,缠在弦上,象征弓的力与美;三色的佛像嵌于橱柜,满载着老人的希望。
整部影片充满着各种矛盾,情节紧凑,对比强烈。
绿象征生,红象征死,黄则是生命的全过程。
六岁时女孩被老人诱拐到这艘孤船上,在这海中央与世隔绝的与老人生活了十年,老人靠着带客人到船上钓鱼维生。
女孩仿佛一张白纸,天真,纯洁;老人仿佛慈祥的爷爷,疼爱,照顾着女孩。
但这一切都只是老人的预谋,可以设想,这位老人,一定是一个孤僻内向的人,他不善言辞,不爱与人交往,甚至从未碰过女人,可内心的原欲总要爆发,他便在十年前,决定带着这个女孩来到船上,抚养她,把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她的身上,等待着当女孩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能成为与他心意相通的妻子。
十年来,一切都按照老人的计划顺利地进行着,小女孩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与老人相依为命,老人显得平静而安详。
可意外总会发生,女孩渐渐成长,情窦初开,她的眼里不再只有慈祥的爷爷,而是对外界的人或事充满好奇,老人看在眼里,心里早打破以往的平静,变得躁动不安,直到有一天,老人带回来的客人里,有一位与女孩年龄相仿的男生,女孩本能的对他产生强烈的好感,老人懊恼至极,最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
在这与世隔绝的船上,唯一计算日子的工具就是一本日历,这是一本画满佛像的日历,之前老人总是耐心的,充满期待的,每天划着日子,当老人预感到女孩的心已离他远去,一切变得不可掌控时,他开始欺骗自己,偷着每次将日子划多几日,后来竟然整页地把日历撕去,老人对女孩的占有欲与日俱增。
当着佛像做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真的非常讽刺,不过有趣的是,我觉得这种对待神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十分符合金氏电影逻辑的,他将一种普通人对神的敬畏与乞求转化成为一种与神交易。
当神作为敬畏与乞求的对象,它是高高在上的;但当它变成交易的对象时,它就是平等的,而且所谓交易,是在实现不了时可以追讨的。
还有一处非常震撼的便是女孩荡着船沿的秋千,双脚可以触碰到海面,船身正对着秋千的位置画着一幅华丽的佛像,这个场景非常浪漫。
但这却是老人独特的算命方法,也体现了老人与神是一种交易关系,老人拉着弓,瞄准女孩身后的佛像,女孩荡着秋千,老人随时有可能射中女孩,但老人与女孩都十分平静,仿佛这只是一种仪式,老人以女孩的生命与自己的幸福作为赌注,换取神的预言。
女孩的神秘微笑是十分诡秘的,饰演女孩的演员是《撒玛利亚女孩》的主角之一,以前看《撒》,我就一直对她的微笑难以忘怀,仿佛这微笑背后充满故事,又仿佛它背后一片空白,一种非常暧昧矛盾的情怀,难以言喻。
无酒而醉,谓之青春,在《弓》中,这个女孩总是浪漫的,有灵性的,一切原始的,粗糙的东西都能成为她的玩具,她甚至能戴着拔掉插头的耳机听音乐,她仿佛是纯精神的,这为其最后的高潮埋下伏笔。
从开始的无欲无求,到情窦初开,再到奋力挣脱,到最后峰回路转,一切都是通过她的神秘微笑,锋利的眼神来传达。
金氏电影往往善于用最简单的意象表达最复杂的情感,直接而强烈。
世俗观念与道德在金基德的电影世界里是行不通的。
他有着自己相信的一套的爱与痛,罪与罚,债与偿。
这也是他电影的精华,世俗告诉我们对与错,但我们有权利不妥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反抗自己所憎恶的,这种生存准则弥足珍贵,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本片的高潮,便是最后十分钟,女孩在最终得以挣脱,能够离开老人开始全新的人生时,她毅然决然地决定帮老人完成最后心愿,与他成婚。
的确,一场婚礼,在女孩的心中并不代表什么,甚至还觉得挺有趣,而这却是老人毕生的心愿,所以女孩决定以此报答老人十年来的感情。
将要带着女孩离开的那个男生则代表着世俗成了整个婚礼的见证者,虽然无奈,但他的目光始终是宽容的,善意的,勇敢的。
女孩与老人终于完成了形式上的婚礼,接下来,大家都会好奇,这老人与女孩能成为真正的夫妻吗?
金基德的创造力与大胆作风果然不会令人失望,老人在完成心愿后自尽,投海前向天射出了最后的一支箭,女孩睡在小船上,随即,这箭神奇的插在女孩的两腿之间,女孩则完成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激情独角戏,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很荒诞突兀,但我觉得按照剧情的铺排,这是最符合逻辑的发展。
老人也许在生理上早已失去了能力,但他在精神上强烈的想要得到这个女孩,这股精神之力强烈的化身为那支箭,而作为女孩,她从不觉得自己是否真的欠了老人什么,她认为重要的是老人觉得她背叛了,所以她希望能在最后以己之力报答老人的一切付出,在索取与给予上,两人精神上达成了共识,那一切都可能在精神上发生!
看完金基德的电影,不知为何,我总能找到许多安慰与共鸣,也许在精神上,我与他有很多共同点;也许在现实中,我与他都是精神异类。
老男人对小女孩的欲望一直掩盖着 直到小女孩找到自己的追求 片子最后还是用意识流拍出了小女孩的第一次 时至今日 那画面一直在脑中回荡
金氏电影风格集大成之作:极简场景、少量对白、线索性道具、对灵异宗教的迷恋以及密不可分的性与暴力、牺牲救赎的自戕情结。弓与琴,射在佛像脸上的预言之箭,互相洗澡,膜。老人:不可挽回坍圮的中国封建王朝;青年:新兴但有欠传统韵味的美式文化;少女:左右摇摆试图建立脆弱平衡的大韩民国。
很唯美的感觉 那只弓箭真是
没有预期的好,也许预期值太高
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不是我的菜,看完产生生理上的呕吐感
蓝光重刷。金基德电影里,是有阉割恐惧、衰老(性无能)恐惧,以及种种围绕痛感的描写,他给这些肉身负累找到了一种混杂着禅意和玄妙气息的解脱方式。一把弓,中间塞一个类似小手鼓的物件,便可完成从发射箭矢的男性威力象征物,到拉响哀伤心灵之声的乐器的转变,这矛盾的两者的结合,就是金基德自己,最有趣的是,当面对青年带走女孩时,老人以吊颈的苦情戏挽回女孩,而女孩返回时,老人悄悄把自救的小刀藏起来了——这一笔透露出老人的狡诈与算计,也是金基德的一处自嘲了(当然不止是艺术家,就算普通人也是人生如戏的)。箭矢擦身而过的算命,青年唤醒的欲望,投海的肉身,见红的箭矢,这些关于灵欲的象征与叙事嫁接的生硬——毕竟主干只是个糟老头子强掳少女的故事,而且韩业云在这里的扮相过于怪诞。美学上依然是金基德的水准,男女主依旧沉默
喻意颇多的电影,偶仍处于对结局的震撼中
好像太抒情了点
弓 一张一弛
1.控制欲与叛逆;2.人人皆有贪欲;3.性爱独角戏,那是两个世界的交媾;4.来自过去时空的箭;5.主角得了说句话会死的诅咒。
极简又极端的孤独世界,依然有一位老者,与一位少女。恩公、长辈、主人与情郎的身份模糊了,含苞待放的亲密与性就成了指日可待的果实,伦理暧昧了,放在这段关系里又有怪奇的天地谐和。脏污与纯真竟已无从以常理评定,这才好让那些特殊的妒忌与留恋,埋藏了暗涌涛涛的感伤。悠悠岁月一下子坍塌了,私心成了自己脖套上的纤绳,而弓箭作为这具疲软肉身最强硬的性器,除却一箭挺拔的撩拨,再无留存的意义。(好久没看金基德了,悼念下这位曾经为我开启韩国电影大门的导演吧。)
金基德的电影,一眼就能认出。饱满、极端、禅意、寡言和情色。
十多年,也没人要救这闺女?最后忽然来个人?
2008 夏 又见撒玛利亚女孩.
船中的老人与少女,他们不仅仅是具备情感联系的相对个体,更组成了一个弹性的系统。弓箭是表达的载体,传达不发声地愤怒,而力量和美都来源于弓绷紧的那一瞬,所以无论谁想撤出这个系统,必将先在情感受制中自毁。这是一个没有结构的上乘剧本,它的高潮恰恰就是少女的高潮。
配乐极致了。
犹如张艺谋灵魂附体。
海上射鸡师,洗澡那段戏的一个镜头太美了,所以女人美不美完全看角度
神交。
在《弓》中,金基德电影的仪式崇拜感似乎更加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