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景很好看,可能是北方草原?
乡村风光和日常生活辽远,很多远景超美。
爷爷的说书带着一种沧桑的美感,算命算的准到底怎么算出来的呢?
2.主要展现了小小和爷爷从相互试探互不信任到相依为命的情感变化,暗藏了对妈妈和读书的态度。
其中有很多细节,比如一开始没收文具盒最后又送小小去读书,比如在饭桌上的抢菜到后面互相谦让,比如在路上只有爷爷问“你想当我孙子吗”的哄骗到后面小小让爷爷踩粪便的调皮的互动。
3.切入口很小,讲的就是爷孙两人。
爷爷应该是很想找一个能继承自己说书和算命手艺的孩子,不停说小小妈妈教的东西没用,最后却送他去读书。
切入口小所以感人,但是也因为切入口小,其实这个话题有很多比如像算命这种传统手艺的发展和生存困境,是不是确有其事,和现代教育的冲突,其实有很多深化的东西可以挖掘。
但是片子说得都很浅,豆瓣的高分对深度要求挺多的,所以可能分不够好。
4.这个片子讲的我经常在书里看到,但是是第一次看这种电影。
我很喜欢看相依为命的剧情哈哈5.其实我很怀疑算命的科学性哈哈,我一开始甚至怀疑爷爷不是个瞎子是装的。
如果接受爷爷算命是真的会算的前提,我的理解是爷爷发现小小对文具盒的执着,对妈妈说的话的坚信不疑,偷偷跑回学校教室大声读书的热爱,因为相依相伴所以尊重小小的想法,放手让他做自己喜欢的。
如果是不爱小小,他完全可以像一开始束缚小小一样,让他爸爸打他,再送回来。
一辈子让他陪着自己。
正是因为对小小有了真感情,才会去理解小小,尊重小小自己的想法。
6.中间有段剧情我挺在意的,爷爷去算命,说那家媳妇奶子上有痣,是贵人。
后来小小听说有一家公公强奸了一个奶子上有痣的媳妇。
最后爷爷解释说这样说,是为了让他们家重视媳妇,因为不容易。
这段剧情有点讽刺。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小孩演的很生动,老头演的一般般。
里面的色彩还有镜头感也很日式,如果看过菊次郎夏天的话,觉得此片剧情就没那么大新意了。
我并没有从头看,年代感不是很强,起码没有很浓烈的文革风,有那么点的民国,但也不全面,说不出的调调。
导演的设计也算是可圈可点,小孩的梦境充斥着伤感的离别,那种无助感无不让人动容
小小作为家里的长子,八岁那年便肩负起养家的责任。
在父亲的强迫下离开校园,并以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被“卖”给了算命的吴先生,为其领路。
尽管他识字,但在面对吴先生质问其能否辨识钱币价值时,却闭口不答,以示抗议。
至于吴先生,尽管盲了眼,却似乎有着一种能知晓天下世事的本领。
即使小小从未开口,也早已知道:“小小,不愿意来”,而且还直言:“这孩子没福气”,并且方死自己的生母。
电影未播到十分钟,便已经把小小与吴先生两人对抗的因由交代清楚。
节奏明快,毫不拖沓。
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好的原因之一,起承转合清清楚楚,不浪费一丝笔墨在其他无谓的情节之上。
导演水平和剧作水平都维持在3分的诚意之作。
八岁的小小被父亲和后妈送去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指路,建立了如同“爷孙”般的情感,被吴先生送回学校。
影片可以说除了诚意,就没有什么别的优点了。
表达的原则上挺陈词滥调的,故事背景在旧时代,一个是被偏心后妈送去赚钱的孩子,一个是从小就孤苦无依的算命老头,所谓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的落点在小小喊吴先生爷爷,完全在意料之中。
人物的塑造也不够真实。
前半部分关于对小小母亲的讨论,确实给影片增添了一些戏剧性,但是吴先生的这些行为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人物情感的转变也就显得很随性。
配角就更加符号化了,从行为到台词都显得很幼稚简单。
而在情节上,无论是算命还是强奸案的一些情节,也都没能给到对应到作用。
把那些神乎其神的算命用一个撒谎就解释了,实在是说服力不够。
而无意间酿成的强奸案竟然草草结束,没有任何作用。
导演还很明显在视听语言上没什么水平。
在文化的审美上也没什么造诣,秦腔元素就简单的卖唱了两次,没有营造出文化氛围。
平淡而又直击人心的故事。
小小被卖给算命的吴先生当“小领道”,被带走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好像只有对新家庭的恨,对爸爸和后妈的恨,家里唯一让他牵挂的可能只有小妹妹了。
吴先生带着小小四处说书算命,两人的感情也在慢慢走近。
小小总是一副很倔的模样,却也会在被“诈尸”吓得跑到几里地远后,再回到那可怕的地方带吴先生出来。
同样,吴先生对小小的好,不露于声色间,却也见于细微处。
他会帮小小打那些嘲笑他们的孩子,会背扎了脚的小小过河,还会把小小带回学校、给钱让他回去上学。
“我妈说要好好念书,才能有出息。
”“成天就知道你妈说,你妈说,以后不许再说你妈说。
”可吴先生心里知道,小小很爱也很想念他的妈妈,妈妈教给他很多有用的道理。
同样地,吴先生也教给了小小很多做人的道理,小小是吴先生前行道路上的眼睛,吴先生也是小小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吴先生最终还是把小小带去了学校,让他好好读书。
整片的故事细腻而平淡,原本以为会在平静中中带着回味看完,却被结尾一声声的“爷爷”击中,这时候前面铺垫的感情都被一股脑触动,眼泪会像豆子一样掉下。
这个曾经陌生的爷爷,或许比那个不再有牵挂的家庭,更能带给小小爱和未来吧。
和婆婆(外婆)一起看的 剧情没有太大的起伏 前前后后细节描绘地很地道 最后吴先生送小小去上学 小小突然跑出教室用尽全力喊爷爷 远处那个黑色的颤颤巍巍的背影消失在大山深处 没有很刻意地描绘人情 每一处真实自然 一老一小 罗京民先生和杜俊豪小朋友二人的演技很棒 可以说超过了当下很多荧屏常青树(不点名了)现今的互联网时代 快节奏的时代 夜生活丰富高歌男欢女爱的时代 需要这样刻入人心的温情的片子 抚慰现代人的心 记起最初心中的一抹善良
有人说镜头不好,有人说有迷信打斗,有人说结尾仓促。
一个没有什么投资的电影这样还不行吗?
难道迷信和打斗骂人不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吗?
结尾的戛然而止总比花里胡哨的不真实强吧,才7.4分?
被现在许多电视剧秒杀?
大概是年轻人不看,中年人苛刻罢了。
古朴和真实,让人内心宁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乱世保留一份净土吧
现代人,讲究速食感情。
爱情如是,亲情似乎也越来越如此。
所以,在看到朴素无华的电影《那年八岁》时,壹姐满心满脑都是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网络俗语。
论引人入胜,电影《那年八岁》似乎并未做到极致。
因为通篇的故事情节都太过平淡无奇,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却让壹姐多次陷入了对于过往的回忆当中。
年少时分,曾与新搬来的邻居家姑娘相看两厌。
从刚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竟然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又有迹可循的过程。
虽说是儿时感情,但这种因陪伴而慢慢滋生出来的情谊最是让人心动。
《那年八岁》中的小小,与吴先生的感情也是这种。
在陕西高原上,住着一户穷苦人家。
家里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如若是寻常人家,日子虽然清苦,但相互扶持必定也是能过下去的。
但坏就坏在,这一家人中的妈妈,是个后妈。
除却其中一位名叫小小的男孩和唯一的女孩外,其他孩子才是后妈的亲生娃儿。
所以,为了能够让妹妹的日子过得稍好一些,小小迫不得已被爸爸送去给一名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和许多算命先生一样,吴先生是一位盲人。
他能掐会算,能说会唱,但在他口中,却总能说出给人“致命一击”的狠毒话语。
就比如,见到小小的第一面,吴先生就说他没有福相,方死了他的妈妈。
在小小心里,妈妈是一个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
每逢夜晚,小小总会梦到妈妈在教他唱歌、学习、说话、做人。
所以,面对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瞎子”,小小决定与他“对着干”。
比如领路时,让对方莫名其妙的跳一跳,比如,吃饭时刻意挑光盘中的鸡蛋和肉。
总之,吴先生和小小这一老一少,见面初时并不特别对盘。
但陪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它可以让一直以来不喜欢你的人,看到你的好,你的善,也可以让一直以来对你心存芥蒂的人,把你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诸多小事,小小也终于在吴先生的尖酸刻薄中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温和。
而吴先生呢,因知道小小从小渴望学习,于是便把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拿出来送小小去上学。
在吴先生心里,这个时刻与他作对的男孩,其实早已经是他的亲孙子了。
所以,壹姐才会在看到回归课堂后的小小,读书当口,突然冲出学校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吴先生的背影大声喊出“爷爷”时泪如雨下。
在影片中,小小年岁不大,仅有8岁。
但贫寒的生活和艰辛的过往,却让他成熟的像个大人。
岁月亦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细腻长远,它极致敦厚,它总是能够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原以为薄弱不堪的感情升华、完善。
而你我,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贫困富有,也终将以岁月为板,以时光为画,将身边人的感情装入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那年八岁》故事简单,镜头沉静,但在这简单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优美和绝妙。
壹姐想,这才是陪伴的玄妙,这才是你我之间该有的情感!
其中的一个细节。
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的儿子在部队当兵。
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
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这家人的儿媳妇,生的是个女娃。
(有特写,没有小JJ的)他们忽然找瞎子来算命,问的是儿子的“官运”,儿子长年不在家。
吴先生这番话,初衷是想帮那个儿媳妇说点好话,怕长期没有丈夫在家的媳妇在婆家日子不好过。
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公公强暴儿媳妇的结局。
公公被枪毙,剩下家丑外扬的儿媳妇和她婆婆,在农村会遭到多少白眼和歧视,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猜,大概儿子在前线牺牲或者失踪了。
不然一家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命运。
瞎子也说了,他们摊上事了,我给他们一个安心。
如果儿子死了,他们下一代又没有孙子,农村人很有可能觉得“断后”。
(何况是50年代)就算有痣的奶子再好,一千人才出一个,可六七十岁的公公图什么造化?
这不是色欲熏心的事儿,死活想留个后,才是驱使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瞎子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
所以他说这是为儿媳妇好的时候,从众人的嘴里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的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瞎子的确不会算,真正会算的是老天爷。
今晚打开电视,正好电影频道在放《那年八岁》,看到主角小男孩小小偷兔子被揍,然后就一直跟着个算命老头过活。
没看到电影开头,猜是约么男孩的爹不要他了,然后算命老头就领着养了。
男孩的亲娘应该是在意外中去世了,看男孩做梦回忆妈妈,然后房子塌了,妈妈没跑出来。
男孩妈妈教男孩读书上进学大道理,所以男孩一开始对算命老头的手艺嗤之以鼻,斥为骗子把戏。
哦对了,算命老头眼睛还看不见。
男孩不服老头,叫他“瞎子”,老头回他“小兔崽子”要叫“盲人”。
男孩领路带老头才牛屎,老头拿糖不给男孩吃,除非男孩叫他爷。
期间看着算命老头带着小孩说书、算命,男孩从最开始的不服到之后的信任、接起老头的衣钵。
结局大致也能猜到,约么是老头死去,男孩回忆终止。
大致是年纪大了,越发看不得这类朴实的电影,一点点细节都能触到泪点。
尤其是看到男孩夜半想妈妈、村里小孩欺负“瞎子”、嘲笑男孩“领瞎子”、连看到男孩懂事受欺负也闷不吭声,心头真的很难受。
想到自己八岁那年,家庭也算温暖、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和很多人比,真的很幸福了。
人真的要知足。
最后一直记得算命老头的一句话,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做到:“以后碰到盲人,不要叫瞎子,要叫盲人。
”END
那年八岁 少年丧母之痛 后妈和父亲的不待见。贫苦的生活。算命老瞎子带路。
已经备好了纸巾以为是催泪大戏,没想到剧情很平缓,感动的点也不突出,但心疼山区偏远地区的孩子,也为那些地方闭塞的文化和思想感到痛心,希望早期发展起来。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老一少演的淋漓尽致。好感动
感觉大家这个时候在豆瓣上是种缘分
平平淡淡,结尾好突兀…
表演出彩,中国的摩根弗里曼老罗先生
他前面准的我以為他是裝瞎的
悲苦里的一颗糖
质朴,但有着平铺直叙的乏味。
CCTV6 看简介还挺好的 但是铺垫太长 两个人冲突也少 场景转换有点莫名其妙 结尾很仓促
CCTV6. 好片。一老一少之间最真挚的感情。
我不知道到底算好抑或不好
“猪往前拱,鸡往后刨,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风光不错
从陌生和抗拒,到最后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小孩超有戏!老人也超有戏!整部戏也都超有戏!
所谓算命就是替人解心疑,我们大部分时候只求一个心安日子也会满满好起来。收起的竹竿越发思念娘亲教书的教室,藏起的文具盒想到实难让小伙子跟着巫医神棍一辈子。高颧骨招风耳本就是挨骂无福的命,抗拒谁依靠谁,谁陪你走过聒噪岁月,回头忆来心灵总能平静下来。我们都是胸前有红痣的贵人,都有着可以爬上上坡顶大声呼喊的人。
可以看出,老吴和小小双方在相处的过程中的态度有所转变,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小小对逝去妈妈的爱一直没变。老吴的算命其实并不是真的算命,老爷子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算命,其实他本人也是怕鬼的。电影较好地展现了陕西乡村的风土人情,还原了当时的时代,不过电影总体来说有点草草收尾的感觉。
好片子,可惜在这个浮躁、追求名利的时代不可能有好的票房。
刷着手机很快就完了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故事和表演都有硬伤,优点在于dop,构图色彩景深都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