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无聊吧,我也是一样,我也是一个很无聊的人。
很多年后,究竟会变成怎样的大人呢。
会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吗。
到最后大家的生活都会过的一样吗,变成日复一日的无聊吗,每天都重复着昨天。
变得普通、变得无趣...会变成这样吗,很难不变成这样吗。
我感觉我好像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脚下的路该往哪里走呢,哪里才是更好的路呢,走哪里才不会出错呢。
没写完 明天继续...
看了一部日本电影,一直停在脑海里不断回想,叫做《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说来是有些奇怪,这部片子在我心目中绝没有多么了不起,但由于这个片名及片子里那些浮光掠影的片段,实在挥之不去,我愿意把它称之为一种文艺的遐想或迷思。
电影改编自早两年的日本畅销书籍,叫做《原来我们都没长大》,电影基本依照原书内容拍摄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讲述结构上,书籍是回忆与现在进行时来回切换,而电影则随着时光不断倒退,从2020年一直回溯到1995年,最终回到现在,起点就是终点,结束恰是开始。
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伊藤因得知初恋女友结婚生子的消息,而不断回想过往近三十年的成长时光,46岁的他做着还不错的工作,过着还不错的生活,人生没有什么再值得努力的动力,没有婚娶独身一人的他看起来人模狗样、温柔纯良,实则内心冷漠,对人生诸多都抱着拒绝的态度。
电影不断回溯的方式,像是抽丝剥茧的过程,展现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际遇的伊藤,37岁时,相恋近十年的女友因等不到婚姻伤心而去;27岁时,彼此有好感的调酒师女孩因出卖肉体被查获后人间蒸发;26岁时,初恋女友不辞而别;最后是21岁时,无所事事的伊藤通过书信结识初恋女友香。
他们相识于1995年,到2000年新年元旦无来由的分手,这一段爱恋深深影响了伊藤,香受不了拙劣的音乐,害怕普通的平凡的生活,在她眼里,伊藤是有趣的,她鼓励伊藤写小说,告诉他“你身体里有未成佛的诗句”。
千禧年到来的前夜,伊藤向香诉说着来年计划,憧憬着两人以后的同居生活,香只是回复说:这…听起来好普通哦。
第二天,他们像往常约会结束一样分别,从此没再见过面。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当年的初恋女友决绝而去,落下伊藤一人,辗转25年,依然没有忘记她,这好像是在说初恋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深,才能让其跨越漫长时光念念不忘。
不是的,我不觉得只是这么回事,这更像是一部生活片,阐述的不过“接受普通生活”这个命题,年少的伊藤曾被奇怪而有趣的初恋女友种下一颗种子,感受过美好,生长了小说家的梦想,他的心中有了比较有了执念,内心里始终是拒绝的,不愿意成为普通的平凡人,哪怕自己年近半百,早就是一副平凡人生的模样了。
想起电影《比海更深》中的男主角良多,同样如此,做着想要成为又害怕失败的作家梦,遗憾分开却又不敢大大方方去追回前妻,终日遑遑,虚度人生。
以及电影《心灵奇旅》里,那些抱有执念的人,总是在某一个平常日子里爆发,沉沦到虚无幻境中去,始终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好,甚至主角自己,一心梦想成为钢琴家,到头来梦想成真,才发现生活并没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同湖面漪涟散去,毫无波澜,电影里的智者说:鱼向往大海,殊不知身边满是水的地方本就是大海。
所谓“接受普通生活”本质上并非一个问题,无论接受与否,害怕与否,抵抗与否,我们所处的都是普通生活的一种,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接受普通生活”这回事对于我而言也不过如此,我深知生活本就这样,普通、平凡、无甚变化便是主旋律,但不可避免的,内心深处偶尔总泛起不甘、怀疑和反感当下的情绪,让我不断思索,那些毫无必要的抵抗究竟因何而起,电影里给的答案,来自于一个人青春年华时期遇到的人,一知半解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那些文艺的内容夹杂在一块,编织成一团五彩斑斓的梦幻泡影,就像是《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电影里展现的回忆片段一样,逆光下的剪影,无比华彩,信誓旦旦的告白,美得心碎,他让伊藤始终未能放下。
每个人总有他自己历经过的美好回忆,期望过的盛大梦想,那些梦幻泡影,有时候赋予我们抵抗平庸生活的勇气,同时也成为我们走进普通生活的障碍。
我内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想给自己一个Gap Year,去各个地方走一走,见一见所有有意愿相见的人,看看大家的生活,听听大家的故事,再把那些见闻、对话、思考记录下来,把这所谓的间隔一年当作一次冒险的体验,可能会有点不一样,可能也就那么回事,然后切断所有那些疯狂的、浪漫的、文艺的遐想,回到属于自己本该所在的位置和道路上去。
我相信,抱有此类想法的人有很多,毕竟我们都逃不开商品社会下各种文艺思潮及观点的浸淫,也许你想着一定要去大城市闯一闯才能回到小地方,想着等到某个年纪还没有遇见爱情才愿意相亲,想着一定要怎样才能怎样,必定要先完成什么才能开始什么,歌里不是也这样唱,风景都看透才能细水长流,好像,我们都喜欢给自己甘愿踏入普通生活的进程里,设置一块缓冲区,或是戴上某块勋章。
四年前的情人节前夕,我曾在其中一个微信的朋友圈发起一个点赞配对的小活动,很简单,只要点赞,就把其中某些人配对互推微信,当时接近有1000人点赞参与。
我后面花了好几个小时完成配对,我给那个活动取名为:制造一场相遇。
早几天,我鬼使神差想起这个事,在那条朋友圈下补充了一条回复:点赞的你们都找到对象了么?
都结婚了吧?
像是一次突然的回访。
一瞬间,几十上百的回复,有人还单着,有人在谈着,有人刚结了,有人孩子都几岁了。
看着看着,不知为何突然眼睛就花了。
想到四年前的活动不过是我的一次突发奇想,只是觉得好玩而已,想到那时候我们参与一个事,喜欢一个事,评价的标准只是觉得好玩。
有时候觉得时间好快,快到觉得生活中好玩的东西越来越少,而我们自己也都趋同于大多数人,关注的东西、内容越来越偏向有用的、能赚钱的。
我已经很少像以前那样发朋友圈了,而大部分好友们也都变沉默了,我们可能都害怕过所谓“普通的生活”,可是恍惚间才发现,在过着的一直过着的,不就是所谓普通生活吗?
哪有什么缓冲区或是勋章呢?
事情的最后,我给那些被我炸出来地很久没有和我互动过的好友们回复了这样一句:愿我们都能找到尘世中平凡的幸福。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
不是的,无论接受与否,害怕与否,抵抗与否,我们终将成为大人,可能真的也就那么回事,可能仍可以有点不一样呢。
封面图:《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剧照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我是突突,一个电影爱好者,互联网民工,我的公众号被系统永久封禁后,建立了新公众号,欢迎关注:关注➕“付突突”,后台回复“无法成为大人”,获取电影资源。
很喜欢导演讲故事的方式,像是一直在倒带,倒回去看看,那年发生了什么。
因为男主的工作,每一次自己的故事开头总伴随着当年的一个重要新闻。
看完电影之后,没有过多地去纠结 “普通 or 有趣” 这个住在男主脑海中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电影就是男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他像是一个困在“成为大人”之前的那个人,困在和香织一起的回忆里,困在和小苏的失联里,困在好友们创造的过去里。
在46岁遇见七酱的那天,他又一次重温了过去,这次他终于成为第三视角的人,站在此刻看过去的朋友、爱人、自己。
从“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到“我们成为大人”。
不再去想“尚未成佛的文字”“太普通了”“普通也很棒啊”,历时20年,走出困住他的那几年。
希望我们不被时间困住,别让过去和未来的间隙在心里越拉越大。
话说,看完这部电影,不打算看看《绮丽梦中人》吗?
(嘻嘻
倒带的人生一幕幕那么多美好。
工作后的日子一下过的好快,五年的时间一眨眼的功夫,回头看看现在的自己,好陌生,一路质疑一路走,终究成为了大人,那个当年讨厌的样子。
为人处事越来越圆滑,做什么事首先衡量利弊,交友首先判断对方的用意,常用软件逐渐变成股票app,设计初稿从天马行空的想象换成了甲方应该喜欢这种风格,书单从穿搭日杂换成了市场经济,手机推送从球赛比分到国际新闻。
曾经让人感到无聊的东西不知不觉成了我生活的大多数,知道自己在变,却无从反抗那深深的无力感让人逐渐麻木。
可我却不知,曾经的那些无忧无虑的小时光早已刻入我的骨髓,让我在社会的河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在疲惫的日子里有一个安放心情的小角落,如今的我依然每季都会去优衣库顺上一本lifewear,以至于在假日的午后可以随意翻上几页打发时间,我依然会在周末有我罗比赛时守在电视前,大吼大叫忘了自己的大人身份。
每当这时,疲惫的我仿佛又重获了能量,投入到之后的生活中。
没有所谓普通的人生,因为当我们回头看,我们总会感谢当年的那个自己,无论他给我们带来美酒还是面包。
希望大家都能在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旧热爱生活。
这几年时不时地会突然回顾起16年以后自己所做的一切,种种让自己成为现在的自己的蛛丝马迹。
与这部电影多少有些相似。
它是如此的现实和残忍,试图把一个人扒开来,翻捣他的过去,让他明白他所设想的以后和真正成为的现在,究竟差得有多远。
今天久违的骑车出门散心,时隔可能有4 5年又去了自由之丘的 IDEE,被一幅挂画所吸引。
离开后去了经常会去的书店,着实是久违地觉得迎面走过来的女孩好可爱。
把单车骑得飞快,恍惚间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刚来东京的那个时期。
那时候,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工作,却对未来有着很多的期待,会去想该买什么家具,明天穿什么衣服,下周要见什么人。
可是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一味觉得会有一个完美的时间点,只要到那个时候,顺理成章这些都会如期而至。
也许自己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我所厌恶的那种人,世故,精明且无趣,完全忘记了原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我想要多少挽回一些失去的东西,我决定把今天一眼就看上的那幅画,买回家。
当一个皮肤松弛、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突然感慨“我们无法成为大人”的时候你会什么感觉?
油腻。
矫情。
莫名其妙。
年轻人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初出茅庐,今朝有酒今朝醉,花开堪折直须折,兴尽而归;筋疲力尽,梦里不知身是客,一语惊醒梦中人,华发丛生。
问起曾经,不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老态龙钟的长者,“后悔”是常态,“假如”有很多,“假如曾经把时间利用得更好”“假如曾经更勇敢更大胆一些”“假如更努力一些”。
一个人能后悔几次?
也许一次,也许一直。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讲的就是后悔与遗憾。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奈飞出品,日本制作,森义仁执导,森山未来、伊藤沙莉主演。
森山未来饰演的四十多岁的男子伊藤每天庸庸碌碌地生活,某天突然收到二十多年前交往的女友发来的信息,使他开始回忆前半生的生活。
其实能有什么好回忆的?
无非是恋爱和工作。
2011年,女友惠因为伊藤对感情和婚姻的消极态度放弃等待。
2000年,在派对上认识的调酒师因为出卖身体在被警方查获后人间蒸发。
1999年的最后一天,在旅馆里,伊藤向女友香织提出一起住,并告知父母,女孩略感意外,慢慢翻转身,露出失望的表情:“这样...总觉得...真的很普通。
”第二天,路口一别,再没有相见。
1999年,1998年,1997年,1996年,每一年都在忙碌中度过,焦头烂额的工作,轻快热烈的恋爱。
1995年,伊藤通过信件认识了热情浪漫的香织,从笔友发展成恋人,第一次约会时,伊藤表现得笨拙、木讷,但他们就是如此投缘,爱情火花四溅。
从1995年到2020年,三段爱情是回忆的主体,其中贯穿了伊藤好友与同事的命运起伏。
有的飞黄腾达,功成名就背后隐藏着不容易察觉的疲倦;有的曾激情四射、教育伊藤说:“麻烦对工作上点心好吗?
尊重一下你的职业道德,ok?
”现在满脸颓唐,戾气满满:“这种东西你做得再好有什么用?
谁会认真看?
”伊藤在街上遇到久未蒙面已然落魄的朋友,两人把酒言欢,追忆往昔,醉卧在垃圾堆里,伊藤感慨:“世界上80%的人是垃圾,20%的人是人渣。
”朋友说这句话太过分了,他忘了这句话是他自己告诉伊藤的。
有人失意,有人得意,但在时间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被时间洗刷后的人生,只留下“遗憾”。
回忆到此结束。
这有什么好回忆的?
一套乏味的中年危机、失意人生的剧情,一碗俗不可耐的“心灵毒鸡汤”。
但是还好,电影没有试图给出一点虚伪的安慰,一丧到底。
香织曾趴在伊藤的胸口说:“你要不要试着写写小说。
”“我没有什么好写的。
”“你可以的,你很有趣。
”伊藤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那时他们有大把时光虚晃,现在终于明白梦想都是精力旺盛时的幻想。
20年前,因为怕“变得普通”,香织离开了伊藤。
20年后,香织结了婚,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周末还会跟朋友去跑马拉松,一脸幸福的笑容。
佐藤只剩苦苦的一声:“她真的,变普通了。
”面对潦倒的故友,无处安放的感情,瘟疫笼罩空荡荡的街道,佐藤忧愤地奔跑,回到与香织相识的地方,回到命运分叉的第一个路口,耳边回荡着“即使佐藤先生身处在黑暗中,总有一天阳光一定会照射进来。
”总有一天是哪一天?
1992年经济泡沫爆破,1999年世界末日预言,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
如果重来,这些都不会发生吗?
我们以为的重头再来,是现在的自己面对旧的问题做新的选择,实际上也许更多的是现在的自己面对新的问题做旧的选择。
从来没有重头再来。
人是健忘的动物。
有点消极。
但要积极给谁看呢?
不许消极这件事本身就很消极了。
能成为大人的都不普通,都是狠角色。
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新冠疫情笼罩全世界,新增病例的数字在电视上滚动着。
通过二十余年的摸爬滚打,此时的你,已经46岁,也做到了管理层。
你想约下属出去喝一杯,下属婉拒,非常时期,不太方便,而且他想多学点技能。
2020年,那个等了你9年的未婚妻,最终没能等来一场婚礼一纸契约,她夺门而去,分手的书滚落了一地,一张来自1995年的明信片,映入你的眼前,那是你的初恋,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你们通过笔友相识。
2015年,你41岁,公司庆祝年会上,你认识了已经拍了6张DVD的性工作者,你们去豪华酒店开房,东京塔霓虹璀璨,她想拍照分享到Facebook上,却发现灯光熄灭了。
2011年,相约和未来的丈母娘见面,你的摩托罗拉翻盖手机,不断有上司的电话,最终饭局不了了之,你来不及安慰女友。
2008年,34岁的你收到了同事的offer,他已经辞职单干了。
2000年,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酒吧里,26岁的你在自动贩售机前结识了自称是“多国混血,会说英语韩语中文”的陌生女子,你去她的公寓,在瑟瑟寒风中等她服务完客人之后,上去度过了还算美好的一夜。
(后来,因为从事情色交易,这段149最终人去楼空)1999年,你和初恋分手了。
世纪预言的地球毁灭失效了。
在那个涩谷的分岔路口,在那个5800一晚的廉价爱情旅馆,在那个闪烁着宇宙星辰壁纸的房间,你们没有争吵,在凌晨的道别中从此天涯各路人。
前一晚,她事后抽了一支烟,说:结婚这个事真无聊。
1998年,你收到了女友从印度寄来的明信片,电视上那个曾经在你骑摩托滑倒受伤伸出援手的陌生人被捕了。
和很多外卖员一样,摔倒受伤的第一时间,你想的不是去医院,是完成工作上的使命。
1997年,你接到女友bb传呼机的邀约,去自驾游。
斥巨资买了一件衬衫,却跟别人撞衫了。
香织说,我们穿的衣服都是从遥远的地方飘洋过海来到了我的身上,就像此刻日本的地下铁把人送到了世界各地。
1996年,你工作没多久,每天累死累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香织安慰你说,你写小说吧,像那个睡了一夜写出伟大作品的人一样,他毕生都在做着帮别人转化文字这样枯燥无味的工作。
1995年,你终于脱离了烘焙店的流水线工作,同事庆祝:恭喜你“出狱”了,那些流水线的工作,有很多亚非拉的外籍劳工。
你通过笔友认识了初恋,她说,你别嫌弃我丑。
你们有着同样喜欢的音乐人,从相识到相恋,一切都很普通。
2020年,昔日的工友饭店倒闭,他摸着你质地优良的大衣,心里五味杂陈,你们倒在空荡荡的东京街头的垃圾堆里。
平成年间的一切,经济泡沫金融海啸大地震福岛核事故以及今天的疫情,每个工薪族都在困顿中求生,在苦闷里挣扎,纵观近些年的日本电影,颓丧俨然已经成为主流的气质,也催生了是枝裕和滨口龙介这样的世界级导演。
从《小森林》在国内的受人推崇,到李子柒的“文化”输出,在某种程度上,东亚民族找到了情绪宣泄的共识和出口。
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美好的体验,带来了现代化的便利的生活方式,顶级主播的直播间里,有太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刺激着荷尔蒙,那些日进斗金的数据背后,是普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想象的数字。
而东亚这个民族,放眼世界都是最聪慧的,规矩、温顺、勤劳,但却是活得最累的。
那些月薪5000的打工人,每天花费数小时挤地铁通勤,每天追着自己的idol,每天在直播打榜的狂欢和消遣里供养着层出不穷的网红,他们在一线城市的别墅,都是你在三线城市的996的尽职尽责来完成的。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花束般的恋爱”,谁不是普普通通过完此生,谁不是在指尖上滑的短视频里,仰望着5分钟看完的宇宙星辰,然后在恼火的闹铃声中,睡眼惺忪的爬起来涌入人流继续新的一天。
在08年关口找恩田结账时吹的口哨,着实有点好听,听歌识曲分辨不出来,找关键字搜索了几个地方一无所获,简直比找番号还要捉急,后来实在折腾不动觉得一点点啃,我从80年开始推,然而那会儿的日语歌比较老,从印象里找,谷村新司,玉置浩二,可能最后还是因为有听过原曲的记忆成分存在,音色在玉置浩二和德永英明之间浮动,锁定在了德永英明,翼をください,仅凭我真的业余的听歌范围真的难找,还得是在网易云收藏的歌曲里重新翻找出来。
关于《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我是被题目吸引的,我看了两遍,我试图在里清人物事件脉络的同时,搞清楚“普通”是什么。
我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但似乎越问,就越找不到答案。
先写几个比较触动到我的点吧。
那个末尾喜欢男主的大叔,说,我希望从未遇见过你。
他在男主和初恋一起的那个晚上,送了一束花,让男主宋苏回去;一直没有告诉过男主,也不想困扰他。
他收敛着自己的性取向,成全着他。
开酒吧不想陪陌生的客人,开不下去了,最后捡垃圾。
他说,我好羡慕你们啊,听别人不幸的事情很难笑出来,这个世界上80%的人都是垃圾,20%的人是人渣,男主说至少1%的人是好人吧,男主说那是因为他们不谙世事。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答案,只是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子的消极悲观,到底多少是长大,多少是成熟,多少是善,多少是恶。
那个曾帮男主包扎伤口的小哥,死于29岁。
说几个我至今不能理解的点吧,那个初恋女孩,她要的独特是我不能理解的,结婚就是“普通”了吗?
见家长就是普通了吗?
搞什么“(吸烟)人不总是要死的吗”“我很开心的时候总是感到难过。
”最后也是结婚生子了,男主2015年的时候看到结婚照嘀咕,“她真的变普通了”。
因为喜欢同一个歌手,把对方看作知己,这个的确很像《花束般的恋爱》,说实话,就像我也无法欣赏《爱情神话》一样,当我凝视这些剧本的时候,这些剧本带来的冲撞,也反映了我本身。
我很保守,不能理解马上坠入爱河的桥段,我会觉得x本身就要小心啊,女生要保护好自己啊;那个2015年年会跳舞的女性,忽然之间说小时候的自己,不希望自己这个样子。
那个2011年等他结婚的女性,不婚的话为什么不跟她说清楚,还是看印度明信片念念不忘。
渣。
苏“普通最棒了”,她是那种我道德意义上不喜欢的女生,但是她的性格中又透露出一丝丝的美,我也说不清,按照他的处境,“我最善于发现绝望中的人”我不知道她是否深处绝望,也不知道男主是否绝望,但她的确真实。
男主第一眼就喜欢上她了吧。
“就算每天这样,好像也不讨厌。
”意外和幸福我们总会适应。
所以普通一点没什么不好的。
再来说说,几个注意到的点,男主年轻的时候工作事事小心,小编说什么是什么,要稿费打七折默默过去了,一心骑车送东西。
三十多岁后听到老编又要打七折的嘴脸,上去就是一拳。
还有那个2020年认真做任务的小伙,男主让他轻松些,喝点酒,他因为疫情原因拒绝了,觉得要态度认真一点才对得起自己,我不知道什么是“长大”。
那个比他大一岁的同事,和他一起入职,一起创业,一起打工,曾经也想着用创新的想法做点事情,不想在这么呆下去了。
最终结婚了,开了线上教育培训,但是离婚了。
这两天偶然翻到一篇问答,说小说的意义是什么,有一个答案是说,我们都知道道理。
可是只有在故事中,我们才能够理解。
或许这部影片就是在追忆青春,就是再说我们以前的幻想最终就会被现实打败这个道理,但是影片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可以揣摩的。
就像我再把记忆点重新梳理一遍的时候,很多感受,似乎没有具体描述出来,但他们已经构成了我意念的因素。
不过,我觉得就是尽可能坦然接受那些你不理解的人或事情,你要知道在别人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会觉得很奇怪,别人也无法理解你,但是并不是因为这件事,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不要用善恶定义他们。
当我遇到不理解的事情时,交给时间吧,虽然时间不可能停滞,但是遇到美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假装多留一会儿的样子。
关于对待职业的态度,我想大概很多人前期就是兢兢业业的,因为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否则我们就永远保持不了那一份纯粹了吧。
至于以后发展成什么样子,或许有遗憾,但是我选择接受。
佐内从一开始耀武扬威,虽然经历查封破产,最后还是那份嘴脸。
真是让人讨厌。
说实话,我并没有特别喜欢这个男主。
他最后的奋力奔跑,的确实在追忆过去,的确放不下过去,不想“普通”,现实让他普通,现实便是普通。
我现在受某人的影响和舆论影响,希望自己慢慢接受普通,可是或许现在唯一的倔强就是,知道自己最终面临的就是普通,不管自己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普通,但是有喜欢的新的东西的时候还是想试试。
日本的文化和我们当前有些不同,无论是世界观还是什么可能有冲突,请保持理解。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或许指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纯粹吧,但是或许普通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是他不应当成为一个“贬义词”,它本身就是一个中性词。
你想追求新颖的东西,欧克啊,新颖的东西你觉得特别的东西,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就去追求吧。
你不能总是站在上帝视角一直说,再“新颖独特”的东西都是普通的,价值没有很大的,别人不在意的。
我能控制和理解的东西是有限的,说实话,我觉得人的自我中心倾向是由意义的,我们试图与这个世界建立链接,即便再怎么渺小,但是“我的宇宙”活着。
或许人的“自我中心倾向”就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事情。
即便他看起来不那么理性,但是它非常值得存在。
嗯,我也还没有长大,但是我感谢我的这一份浪漫。
感谢这部剧接着带给我的另一部好剧。
《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部剧让我更加动容。
前阵子刚刚看过《花束般的恋爱》,感慨岛国的爱情电影变化好大,难得不用较为日式“浮夸”的表演方式,如此真实的捕捉与诠释当下社会的情侣状态。
这次又刷到本片,虽然仅看片名,略显网抑云,还是一下子被吸引到。
故事很简单,一个40多岁普通男人的半生回忆录,有爱情,亦有友情。
40多岁的年纪,还能相信些什么?
还能对生活有更多感触吗?
还是未来的人生只能靠着缅怀过去而活?
那些点缀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故人,他们一起组成了现在的“我”。
电影中有两段,尤为令我难忘:其一是男主和女笔友请假开车出游的回忆,没有目的,一路向前开去。
如同女笔友所说: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跟谁一起去。
其二是片尾男主在出租车里,听到曾经喜欢的男歌手的歌曲,望向路边,那一幕幕的人生闪回。
如果能用两首中文歌来诠释本片,我想或许是《爱的代价》和《那些花儿》吧。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就当她是老朋友吧...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人啊,或许还得要靠某些回忆,才能不那么难的活下去吧?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吗?
可能只是我们自以为吧...
好难看啊,这个森山未来长得贼眉鼠眼的太猥琐了,看不下去,开头十分钟啥头绪也没看出来,不喜欢这种慢吞吞的片子,弃了
人生就是这么昙花一现的,总觉得会留下什么,其实什么都留不下,如果当时没抓住,就不会抓住了。森山未来真耐看啊!
乱乱的,没兴趣看下去,对我没吸引力。
看不懂,看來欣賞文學真是我的罩門,有一種《人間失格》即視感?
伊藤沙莉是真敢拼露。
3.5 结构像是三明治一般把最好的部分夹在了中间,略显伤感的路程中在反向逃跑这点很好,所有女性角色都很直白,没撑起能代表双方的大部分释怀情感~
听完片尾曲,直接拖进度条到开头,发现了也看懂了很多开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的情节。正印了李雪琴脱口秀的标题,终点也是起点,上来就把结尾写完了,完美闭环。跟着主角一点点回溯历史,在时间轴上向后跳跃,从最普通的垃圾堆、成年人夜晚流连的街道穿梭到了青涩、窘迫岁月里最璀璨的回忆、那个生命熠熠生辉的时空。每个人都是怎样被过往凿刻成了现在的模样,成为了无数过往片段的叠加。外表再平凡不过的我们,被社会随意标记为“普通”的我们,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内心永远不可能和“普通成年人”画上等号。当不经意被触发的回忆画面像海啸一样袭来,愿那些或晦暗或斑斓的片段已被消化成一股从内在奔涌而出的力量,让你我更加洒脱地向前奔跑。
今年的日影总是很打动我。男主的一生里,如今的情感、权利和金钱不值一提,最为珍贵的居然是过往。第一次的爱恋、亲吻、拥抱,生涩、真挚、热烈。不知不觉留在身边的明信片,已经泛黄。一直抽的那种烟,还以为是自己的习惯,其实是别人刻下的印迹。那些曾经要好却断了音信或者渐离渐远的朋友,曾经热爱的音乐、书籍和电影,还有那条熟悉得闭眼都能走到的小路……往事历历在目,所有珍惜的都无法留住。当电影把男主的故事倒叙,这种种美好都全然失去的冲击感更强了。几个配角相当不错,看得人有些心痛。小说中那段黑白的繁星房间超美,车外流过的回忆那段很伤感。
你们这些骗人的短评,舌灿莲花,个个都比正片好看
看见东出昌大就烦
适合用毫无节制的运动镜头去记录。东京塔熄灭的时候莫名哽住了一阵:太当代了,哪怕一些无关要紧的 走在深夜里的样子。痛哭过/一个人的故事.
在苏出现时有了魅力,在苏快速消失了之后又变得无聊起来。想尝试一下用鲜奶泡面。成为一普通人是很难的。
他真的好丑…..
打卡东出,为什么每个发型都那么搞笑的啊 >A< timestamp打得有点意思,整体还是太装,也可能是被NF的low感瘟到了【我是不是看到了客串的渡边大知,也太可爱
即使今天正常上课,还是熬夜把这部电影看完了。果然爱是会让人陶醉又堕落的东西,我们终究不能成为大人,还是沉湎在youth中吧,幼稚就幼稚,不长大就好!
伊藤沙莉看着可真不像是能跟男生谈恋爱的,即便对方是森山未来……
文艺青年的颓废东京,无法成为一部好电影。
完全不记得看过,也不记得剧情,可怕。
不行。不care中年失败男人的故事。无聊无趣。
日式薄荷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