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运里的错

The Fault in Our Stars,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港/台),命运的错,无比美妙的痛苦

主演:谢琳·伍德蕾,安塞尔·艾尔高特,纳特·沃尔夫,劳拉·邓恩,山姆·特拉梅尔,威廉·达福,洛特·弗贝克,安娜·德拉·克鲁兹,兰迪·科维茨,Toni Saladna,大卫·惠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星运里的错》剧照

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2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3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4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5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6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3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4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5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6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7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8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9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20

《星运里的错》剧情介绍

星运里的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海泽尔(谢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 饰)是一名十六岁的美丽少女,正处在黄金年代的她本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尽情享受生命和青春带来的快乐与希望,但无情的病魔找上了海泽尔,她是一名肺癌患者。 尽管最近病情有所好转,但海泽尔的心情却并没有因此而轻松半分,癌症随时可能复发的阴影和无法中断的治疗如影随形,让海泽尔对生命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热情和希望。一次偶然中,海泽尔在癌友互助会中结识了名叫奥古斯都(安塞尔·埃尔格特 Ansel Elgort 饰)的英俊男孩,他所患的是骨癌。两个境遇相似的年轻人很快就越走越近,他们在一起,探索着上帝留给他们的小小的一片世界,海泽尔也因此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青衿志西藏发现黄金之地庇护哥本哈根牛仔寂静之海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噬魂岛苗寨情缘米莉摆烂龙珠Z:神与神替身情郎我的秘密花园1极速风云Hello锦衣卫稻草狗阿什丽·加西亚的扩阔宇宙蝙蝠侠大战忍者神龟忠犬仙境之桥狗血屯江湖往事可爱万岁佛跳墙离开的女人老板娘2无间潜行平行世界之门望月蝴蝶梦独行猎手

《星运里的错》长篇影评

 1 ) 都是命运的错

看完电影我都没能明白,为什么叫星运里的错,直到看到提问有了回答才明白:原著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剧作《凯撒大帝》里的一句话: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译文:"要是我们受制于人,亲爱的勃鲁脱斯,那错处并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原作者用The Fault in Our Stars 这个名字表示无法同意莎翁的观点。。。

有时命运就是弄人。

(via @thyroid-free )我才明白这一切的意思,其实都是命运的错。

(真希望这个翻译名能改下。

)后半段简直哭的一塌糊涂,我看到有评论说没get到哭点,感觉有点假,还有一个说,这个是富家男女的爱情过家家,还不如暮光之城。

没get到哭点的,我还挺理解的,现实主义,就像其实泰坦尼克号很多人为之流泪,但也未必是真的啊,看问题的点不一样而已。

可是说富家男女过家家的那个,你看电影了吗?

比不比得过暮光之城我不知道,但是女主富有的话,就不会在想去荷兰的时候,妈妈说没有钱了吧,就不会动用男主的wish(国外有一个组织,叫许愿精灵,就是满足癌症小孩一个愿望,女主选择了去迪斯尼还被男主嘲笑了)了吧,拜托请你看电影之后再说话好吗?

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关于生命的问题,但是脑细胞真的不太够用,我记得我曾经在看过《活着》后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但是后来看到了更多事更多报道,又有了很多看法,如果活着是一种痛苦,活着还是一种幸福吗?

这电影里女主苦恼的她死后爱她的人怎么办,所以开始她并不想接受男主的爱,因为她怕男主在她死后痛苦,她的父母已经要承受这份痛苦了,何必要多一个男主呢?

这些都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关于命运的问题。

当女主终于对男主承认了爱,终于在一起时,男主却告诉她,也许他要在他之前走了,这让我想到了《天使之城》,挺讽刺的不是吗?

女主要开始学会怎么承受这些,怎么帮助男主度过要离开的日子。

直到,她的母亲告诉她,她已经做好了没有她之后的生活准备,女主才终于释然,她最想要的是让家人快乐。

这里有很多值得称道的点,男主让朋友摔坏的奖杯,男主带朋友去摔鸡蛋,男主怕被遗忘,提前的葬礼,提前的悼词,男主留给女主的悼词。

这些不仅仅是关于爱,关于生命的思考,我觉得有些地方和泰坦尼克号有点像,活着的人怎么去承受爱人死去的痛苦。

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可以计数的时光,是我们我们无法体会的,几个月、几天,就要和这个世界说byebye,过的每一天也许就是最后一天,那些治疗的痛苦,那些恐惧,那些留下的十级的疼痛,也是我们无法知晓的。

但是他们又不可以轻易放弃,爱他们的人已经付出了很多,治疗的金钱,那些紧张,那些感情,那些心痛,他们只有努力再努力的活着, 多活一天就是对爱他们的人最好的报答。

这些都是谁的错呢,不是他们的,是命运的错。

 2 ) 痛苦要求被感知——《星运里的错》影评&观后感

By Reichenbach44--在此之前,我想先吐槽一下豆瓣简介上对女主角"Hazel"的中文译名——海泽尔。

也不是说这样的音译不好,只是不如“海蓁”来得合适。

根据书中注释,取“蓁”字有“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之意;而英文中的"hazel"一词也有蓁树、榛子之意。

看到没?

即便以“海泽尔”作为译名并无不妥,但这个基本没什么意义,仅通过简单地音译而来的名字与“海蓁”相比还是逊色很多。

好了下面进入正题。

众所周知,本片是根据小说《无比美妙的痛苦》改编而来,我也是今天上午才把这本小说读完的。

既然是改编,那就意味着书中会有一些情节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删改,但同时,也会为书迷埋上些许彩蛋。

当然了,彩蛋总是伴随着删改出现的,所以两者我就一起讲了。

1、原著作者约翰•格林在影片52分钟左右客串出现。

2、原著中格斯(男主角)与海蓁第一次相遇时就邀请她回家看电影,书中写到他们一起看《V字仇杀队》,而在正片中并未出现两人一起在地下室看《V》的桥段,但影片中却给了这样一个镜头:格斯通过手机对海蓁读着范•豪滕(一个两人崇拜的小说作者)的来信时,格斯家墙上贴着一张《V》的海报。

3、原著中是海蓁一家在去阿姆斯特丹之前到格斯家接的格斯,而在正片中变成了格斯站在加长轿车上来接海蓁一家。

此外,书中格斯在那天早上与父母争吵的桥段在正片中被删除。

4、原著中两人在通往阿姆斯特丹的飞机上看的电影是扎导的《斯巴达300勇士》,而在正片中改成了卡神的《异形2》,我也不知道是编剧单方面对《300》有偏见还是别的什么(开玩笑)。

5、在小说靠后处,有两处海蓁与父母争吵的桥段,一处在格斯死前,一处在他死后。

而编剧将两处争吵戏合并到了一起(连争吵内容都合并了),也使影片节奏不会很拖沓。

6、这是最让我对本片感到遗憾的地方。

书中的橙意餐厅是在靠近湖边的室外,可在正片中却变成了内景戏,据说是预算问题。

当然啦,墙壁变多的橙意餐厅环境还是不错的,但如果是外景戏的话势必会更好,毕竟阿姆斯特丹风景还挺好(宅男没去过,起码影片展现的是那样)。

尽管在制作本片的过程中有一些遗憾,但在剧本编排上并未出现什么大问题,就是有一处不好的就是前面太欢脱,后面煽情得有些过头。

这点不如书中做得好,当然书中内容之所以没有影片中表现得过头还是靠成段的心理描写来过渡的。

但影片的层次感并未因此受到影响,虽说本片是在最后20分钟的时候氛围才开始变得伤感的,但因为之前有了格斯向海蓁坦白自己病情的桥段加上谢表妹毫不做作的哭戏就已经为之后打下伏笔。

下面谈谈我对影片其他比较满意的地方。

影片最令我满意的地方莫过于选角。

小说中海蓁形容自己的脑袋就像个大气球,而谢表妹的婴儿肥正好与海蓁的大气球脑袋相符。

安塞尔长相帅气却又不失亲切,与格斯的形象也相符,影片也因此在今年的青少年选择奖上有所斩获,最受关注的“最佳接吻场面”就由谢表妹和安塞尔·埃尔格特获得。

可最令我惊喜的却是盲人艾萨克和范•豪滕的选角。

在小说中,他俩一个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镜片使其双眼巨大得超乎自然;一个用海蓁的话来形容就是一个肉球插着四根棒子。

简直就是怪物般的形象。

可在正片中,艾萨克长得很帅,没有超乎自然的大眼;范•豪滕虽然还是酒鬼相,但其身材已经不是小说中描述的一个肉球插着四根棒子,而是威廉•达福。

虽然威廉•达福在好莱坞男星中不算很帅的,但也算有魅力的了,他在影片中的造型也很符合我第一次在小说中看到范•豪滕这个名字时对他的想像。

然后就是影片的原声阵容,有我喜欢的Birdy和Ed。

他们俩都是90后,在青少年中一定有不少的人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独特的嗓音,而且在演唱时能够表现得恰到好处,毫不做作。

在影片47分钟左右背景音乐变成了由Birdy演唱的"Tee Shirt",让我颇为惊喜,尽管之前知道这首歌在原声里,但出现在正片里还是让我这个鸟粉很激动的。

而在影片临近尾声时又放了她的"Not about Angels",但估计是受影片片长的影响,这首歌被删了不少歌词,而我之前又听了不少遍这首歌,所以正片中的“残缺版”多少会让我有点出戏。

Ed演唱的片尾曲"All of The Stars"很好听,但是在片尾的衔接上有点问题,如果是我的话,正片一黑屏马上从这首歌的高潮部分(即"So open your eyes......"开始播放),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影片结尾处的配乐给人的感觉还是乐观向上的,这时黑屏直接进片尾曲高潮能更好地烘托气氛,多兰的《双面劳伦斯》在结尾处就用到了这种技巧。

影片在“海蓁和格斯拜访范•豪滕”这一桥段上表现得要比小说中好。

这一桥段在表现上有缺点,也有优点。

在小说中,这一段充满了人物的情感爆发,不管是海蓁、范•豪滕还是李德薇。

我个人认为,小说把这一段写得有些作。

我说的“作”指的是李德薇,她在小说的那一端可是把眼妆都哭花了,而她情绪失控就是因为范•豪滕对两位主角的态度。

可是她和两位主角认识应该没几天,就这样失控不是说不可能,只是在大部分人看来会有些摸不着头脑,自然也就不会引起共鸣,幸好影片中的这一桥段没有出现小说中的状况。

不过,尽管影片做了这种改变,却仍有一个小问题。

海蓁穿着画有马格利特的名画《烟斗》的衣服,与范•豪滕小说中的女主角造型很像。

于是范•豪滕问道:“你是故意穿成她(小说女主角)的样子吗?

”在这里,没看过小说的可能会摸不着头脑,因为两位主角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知道小说的后续,他们之前也有讨论到小说,可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却没有提到过,虽然读过原著的会立刻反应过来,事实上这也是拍给书迷的电影,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因素而不去好好铺垫吧。

本片还有一个桥段在表现上就完全是乱来了,我指的就是海蓁因为肺积水太多进医院那段。

首先,那段本来转场就没转好,更何况还没有前期铺垫,使得这段更是突兀。

本来小说里也只是说海蓁感觉自己肩膀疼什么的,虽说是心理描写,但在电影中加些类似揉肩的小动作以作为铺垫有什么不好?

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手软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打了5星。

毕竟选角很好,而且还有我喜欢的歌星加盟献声,更何况这种电影也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画面构图也很对我的胃口,很多近景。

评分:3.6/4同类型电影个人评分:蓝色情人节 3.8/4朱诺 3.2/4壁花少年 3.0/4要知道,在我一开始接触《无比美妙的痛苦》这本书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个通过青少年的视角来看待死亡的故事,可在我读完之后,才发现故事想要表达的不仅仅局限于此。

故事中海蓁曾说道自己去互助所只是为了让爸妈开心,不希望爸妈在她死后只能两眼瞪着墙壁,她害怕自己的死去会伤害所有爱她的人,就像手榴弹,爆炸产生得弹片会让周围所有的人无一幸免。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要向范•豪滕追问小说结尾的后续,这同时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的追问,而不是范•豪滕所说的幼稚。

而在格斯死后,她不再对小说结尾抱有任何兴趣,因为她感受到了她一直以来担心的东西。

她和格斯的爱情最终为她带来了10级的痛苦,但同时,她和格斯的爱情也给予了她“无穷”。

我想这也就是故事最后想要传达的——爱能通向永恒。

 3 ) 这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电影

说说最让我深刻的部分吧:1) 海泽尔和父母的一段对话,她在吃饭的时候想出门,但是她母亲叫住了她让她吃饭再走,她焦躁的反驳:你是不是要一直做母亲的角色,如果我死了呢,我死了以后你是不是也是一直在哭在想念着我一直在悲伤中?

她母亲的回答:她已经报名参加了义工课程,希望以后可以分享经验给同样遭遇的家庭,但是不告诉她是怕她不开心觉得自己被遗忘。

然后海泽尔感动直奔向母亲。

一段母女间的对话,充满着爱,女儿担心母亲失去自己以后会沉痛无法继续生活,母亲却选择坚强的走下去,虽然会悲痛,但是是可以承受的。

这是一份勇气,活着的人有时候更加需要勇气。

海泽尔释怀了,一来母亲的坚强她放下担心,另外她并非成为包袱。

2)为自己举办一场模拟的葬礼,这是一个特别的idea。

提前彩排葬礼,看看葬礼上的人们、发言的人是怎么描述自己的一生的,留下来什么。

这是一个启发,不光对他,对于我们,这样的模拟也值得在自己头脑中临摹。

看看我的葬礼上,关键词是什么。

3)只爱一个,但是深入。

不需要人人喜欢,人人认同。

4)及时 行乐!

 4 ) 小哲理小幽默拯救不了的俗气

先定义一下我对“俗”的定义:已经听腻的正能量/人生道理。

例子:勤劳才能致富;活在当下;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等crap。

不是说他们不正确,而是实在是腻味了。

其实电影就是个在俗中不断创新的东西。

你把每个电影中心总结下,一定会有很多重复的东西,很多已经“腻”了的东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看电影,因为你怎样用不同包装表达这个中心同样重要(how>what)。

虽然你可以一句话总结电影剧情,但是你代替不了体验。

癌症剧我觉得可以算是最尴尬的一种电影类型,因为很难避免俗气。

你知道这个电影是关于癌症的你基本就被剧透的差不多了,大不了就是死了呗,还能更惨?

而且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因为给你的空间也不太多。

无非是在癌症作用下:珍惜以前不珍惜的东西更珍惜以前本来就珍惜的东西更加向往并争取以前得不到的东西(=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做以前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思考人生的意义,如人为什么活着(这谁TM能有标准答案??

)伴随其他超级哲学的问题,如爱情是什么(这谁TM又能有标准答案??

)差不多就这些。

然后身患癌症少年的爱情故事?

嗯,估计都是爱得死去活来然后最后一方或双方都死了呗。

俗啊俗。

这对观众和电影制作者都不容易。

观众:你TM不就是想让我哭嘛,那也行,但咱能来点新鲜的喵?

制作者:那咋能整出来点新鲜的喵?

我至少很高兴的看到至少本片尝试着打破俗气。

一、sassy的女主女主可能是得癌症的人物中最特别的一个人。

有点愤世嫉俗,有点看破红尘,有点sassy,也很独立。

“sassy”这个词我本来想放到题目里但是发现这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词,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翻译成中文,就好像“矫情”这个词你怎么也翻译不成英文一样。

硬要解释就算是有自信,有特点,有点损,有点傲娇,又有点幽默的说话风格(你看就是完全没法解释的一个词)。

比方说本片中女主站起来在互助团体会上反驳男主对遗忘的恐惧时的那段演讲就是完全的sassy。

网上搜搜“sassy quotes”你大概就能知道sassy这个词大概是什么感觉了。

女主的这种特质让她很特别,在众多忧郁/过度乐观的癌症患者中刮来清新之风。

另外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活不久,和其他那些突然被诊断出癌症的人也不同,也影响了她人生观。

二、一些探讨的新角度很多在片中闪过的小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如1. 盲男配和前女友腻味的”always”。

戏谑了承诺。

2. 遗忘。

女主自己也说了,到头来谁都会被忘记,所以关键不是你被多少人记住,而是你记住了多少你想记住的人。

3. 我们可以选择被谁伤害。

这看的我蛮感动的。

女主保护男主说我要死,你不能太喜欢我,不然会伤到你。

男主说我选择被谁伤害。

我们平时为了保护自己不知道用了多少盔甲,放下盔甲是很难的。

4. Closure和答案。

人生或许本就没答案。

5. 有限和无限。

男主给女主在有限时间里带给她无限美好,和前面那个奇怪作家关于“有的无穷大于另外一些无穷”的言论互相呼应,很有感作为小成本影片,我深深体会到选角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女主这么高超的演技我是不会给四星的。

特别是对于这种内容的片子,主角间的互动和化学反应非常重要。

想要让我们观众关心主角真的只能靠演技。

注意关心和同情不是一个级别,我们一开始就知道她要死,这是同情。

但是想让我们关心主角的喜怒哀乐得与失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

说白了,我觉得导演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导演员。

比方说《泰坦尼克》里两位在那个时代算是顶尖的两位演员演的这么一般,这就是导演的错。

莱昂纳多在出演96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之前就在很多独立制片里大放异彩,凯特95年的《理智与情感》也让她赢了不少提名和奖项。

但演的好不一定是导演的功劳,所以导演也挺难做。

我觉得本片导演高明的地方是特意把某个scene或beat放慢,给演员自由,给他们自然表演的空间。

好处就是真的很自然(再次膜拜女主的演技,已成脑残粉虽然之前没怎么看过她的片子),坏处就是片子节奏会慢下来,变拖沓。

不管怎样,it worked。

真实的表演大大增加可看性,也让观众能关心人物。

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女主她娘,太做作,一脸假死了的关心/慈母表情。

本文的对话中处处充满幽默和小哲理,我觉得这都是原著小说的功劳。

可以看出作者不想让这变成俗气的癌症故事,因此下了很多心思,用不同元素带来新的体验。

只可惜不知是故事本身所限还是导演的处理,本片依然落入了癌症剧的那些俗套,结尾尤甚。

爱一回,死一回,哭好几回。

还是个俗气的故事,不过是中间加了些小幽默调剂调剂罢了。

我喜欢这种用欢乐手法讲悲伤故事的手法,因为能让人最后更悲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男主死亡的处理总是让人感觉少了点火候,哭也没让人哭个够,鸡汤也没怎么鸡汤。

中间若干新颖的角度都忽视掉了,最后回到了低级别的小幽默“okay”来结尾。

这个结局让我心里很mixed,你说我是该感到伤感呢还是高兴呢。

或许这是导演的意图吧。

有时候能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剧中人物着想的确是衡量一名观众能否欣赏这部电影的重要指标,但是如果我做不到,这也不一定就是我的错。

我家里也不是没有癌症病人,我能体会到那种感觉,我甚至还可以吹毛求疵,说什么等待的滋味最难受,病人是绝症你要向他说谎隐瞒病情,说谎到底是为他好还是害了他等角度,然后说你这啥破电影啊,这些都没探讨到,明显你没有经历过癌症。

我能这样做吗?

不能。

为什么?

因为你电影制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既然选择了一个角度,那就把你选的角度说好就行了,旁的都不用管。

Gus的悼词基本上就把本片选取的角度总结了一下,但仍有稍许做作之嫌,力度差一点。

我当然是看哭了,但是过后没有在心里沉淀出什么东西。

或许这便是本片症结所在:观众对影片影射的现实生活里的真人的感情掩盖了影片自己的问题。

就像《为奴十二年》,我觉得挺一般的片子,不能因为是关于奴隶的,观众特别同情他们的苦痛,就默认所有关于奴隶的片子就都是好片子,你依然需要在剪辑,节奏,表演等方面有得当的处理,对主题有独特解读,不可以只是单独呈现苦痛来煽情。

我不喜欢《为奴十二年》,并不代表我歧视奴隶,只是觉得拍奴隶的片子那么多,为什么你就要比别人好?

本片也是一个道理,不能因为是关于癌症病人的,就自动把片子划为“好片”,你依然要下功夫,在角度上有新颖之处,在制作上不马虎。

我可以非常同情并理解癌症病人,这依然可以是一部差强人意的片子,两者不矛盾。

我觉得电影制作者还是要有一些自己的观点的,不然你去做纪录片好了,让观众绝对看的更心痛。

观众明明知道银幕上的东西通通是假的,但你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你的职责,观众要是没相信,双方都有责任。

至少真实的表演让我相信了,一些暖心的细节让我相信了,但还是不够。

或许都是我一厢情愿吧。

癌症剧,别太认真,反正一开始就算没看剧透你就已经被剧透的差不多了。

但是如果某句台词或者某个片段能击中你,我想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成功的吧。

 5 )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加尊重生命。

一部看到泪崩的电影,面对生命,渺小的我们,有多少坚持,又有多少无奈。

“有时候,人们在做出承诺的时候,并不知道承诺意味着什么”。

将承诺铭记于心的往往是被承诺的一方,承诺对于他们,是一丝希望,一点光明,如同救命稻草般的精神支柱。

我只能说,真正的承诺是脚踏实地的深沉,不需要言语,哪怕只是一瞬的对视,简单的微笑,也会让你觉得安心。

而口头上的言语就当作锦上添花吧,它只是依附于某种情境下才有意义的。

永远不要纠结曾经的海誓山盟,不要怀疑那时的真诚,不要因为没有延续承诺而否定一个人,这不公平。

我觉得人还是不要钻牛角尖吧,先正视自己,再换位思考,也许天大的问题都能够释然了。

“在这世上你没法选择不受伤害,但让谁来伤害你,你却有几分决定权”。

爱情是升华生命意义的最好途径,两个惺惺相惜的人,成全了彼此,但却没有得到永远。

我总是认为,悲剧的结局更能让人感动,而一段完美关系却会有不同程度的质疑。

人心总是更容易被弱势触动,更擅长在比较中得到幸福感。

说回电影本身,“永远”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很奢侈的,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更珍惜,更坦白。

我记得一个人的影评写过“如果我将要死去,我会选择去远方旅行,但是现在,我只想在心爱的人怀中离开”,有那么一个人,我的幸运在于我遇到他便得到了阳光和温暖,就算只能绽放瞬间的美好,也是我在这世上留下的印记。

在你离开后,我会继续我的生活,而为了纪念你,我会更有意义的活着。

不要你担心,不要你失望,不要你难过,带着你那一份,我的生命变得更加有重量。

我曾想过,如果我有一天突然离开这个世界,我的父母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如同行尸走肉的活着,但现在我想并不一定会那么糟糕,人接受痛苦的能力要比想象中强大,痛苦到极点之后便是重生。

生命周而复始,被记得的,被遗忘的。

人们总是在说,一个人连死的勇气都有,还害怕活着吗?

可我觉得,活着比死去更加辛苦。

当你长时间凝视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又不愿改变,就很难自己走出来了,如果你很不幸的陷入一段痛苦中,就要小心会有被痛苦淹没的风险。

有时候,随遇而安比执着更来的实际。

珍惜拥有的一切,珍惜每一段关系,勇敢乐观的活着吧。

最后献上绝望主妇里我喜欢的一段话“你开始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该如何继续追求幸福?

'你会开始环顾四周暗自思索。

寻寻觅觅,总觉得自己找到了,却又不尽人意。

你之所以不满意,是因为你一直试图填补的心中空虚,早已溢满幸福,只是你没有察觉而已。

永远记得你多么需要爱,不要忘记你所拥有的一切爱,你会发现,幸福原来就在身边”。

 6 ) 关于爱,关于恐惧。

17年写的影评,当时还没怎么用过豆瓣,发在QQ空间,写的倒是像从译者那篇译后记里面摘出来的一样。

现在发上来,留个纪念。

好久以前啦爱与恐惧 花两天时间,又读完了一遍星运,总觉得该交一篇东西,把思绪整理一下。

想了很久从什么地方写起,最后还是想到天才作家兼半职业希望消灭家彼得·范·豪滕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对Hazel和Augustus说的:“这世上只有两种感情,爱与恐惧。

”那我们就来聊聊,聊聊爱,还有恐惧。

(P.S. 无比美妙的痛苦这里指Peter·Van·Houton彼得·范·滕豪所写的的小说,星运指John·Green所写的小说The Fault in Our Stars.Augustus即Augustus Waters 奥古斯塔斯·沃特斯,Hazel即Hazel·Grace·Lancaste 海蓁·格雷斯·兰卡斯特)1.恐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讲得浅一点,可能是晚上怕黑在关灯之后立即一溜烟地跑走;稍微深一点,可能是害怕生活中的孤独;但倘若讲得再透彻些,我们可能就会得到一个Augustus式的回答:我害怕被遗忘。

”这不仅是Augustus最深的恐惧,也是整个人类群族最本真的恐惧,因为害怕被遗忘,人类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修筑起金字塔,长城,在看似广袤无际实则对于宇宙来讲微不足道的地球上拼命地进行物质层面的创造,想要在时间潮流的起落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然而Hazel对于这一切早已在对于《无比美妙的痛苦》一书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解读中获得了答案,她说道:“总有一天,整个人类,不会有一个人留下来,记住任何人的存在,记住人类所做过的任何事情。

………到头来全是徒劳。

有机体产生最初的意思之前,时间就已经存在;意识消亡之后,时间依然长存,人类无法避免,注定要被遗忘……”这是Hazel第一次见到Augustus时的独白,也是她从彼得·范·豪滕所写的书中获得的终极启示,明明谁都能想到这一切,而每个人却又在拼命地否认这一切。

Hazel的恐惧又是什么,比起Augustus的崇高情怀,小Hazel惧怕的却是最贴近生活的东西,他害怕的是身边的人因为自己的离去而被伤害。

“比起16岁就因癌症而挂掉的小孩,更糟的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在16岁就因癌症挂掉。

”Hazel害怕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因为自己的离去受到伤害,所以她“轻盈地行走于世间,不留下一点痕迹。

” Hazel利用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死亡,在书中彼得·范·腾豪无疑是作为上帝的隐喻而存在的,Hazel说“这是我拥有的最接近与圣经的东西。

”,而彼得本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又如何?

在无比美妙的痛苦一书中对于安娜,即自己逝去的小女儿的描绘中我们略微能窥得一二,他在失去小女儿的悲痛中将死亡看作是有限的生命体所将迎接的必然的结果,生命在此终结,意识从此消亡,而我们只是“紧紧攀附在意识这艘货柜床底的藤壶。

”在迎接Augustus的离去之前,Hazel对于生命的解读即仅限于此,和彼得一样,或许他们害怕的不是遗忘本身或痛苦本身,而是这些事物带来的意义的扭曲堕落乃至丧失,是痛苦中那种绝对非人的虚无感。

不论是Hazel还是Augustus,对于自己的恐惧,他们都选择了接受,Hazel被人爱得深沉却又不广泛,她希望自己离去后受到伤害的人能少些,Augustus则在与Hazel的交往中学会了接受终将被遗忘的事实。

下面再来想想,你的恐惧又是什么?

小时候我有一阵子痴迷于看各种未知生物的节目和书,即着迷于它们身上的神秘色彩,又对于人们传出的骇人传闻产生发自内心的恐惧,每每独自一人,哪怕是只和别人隔着一堵墙,我的脑子就不住地开始脑补那些“奇异生物”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情景,然后开始陷入无边的恐惧之中不能动弹。

没有人能拒绝恐惧,也没有人能避免恐惧,我们能做的,和Hazel与Augustus一样,面对自己的恐惧,接受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2.爱 Augustus为什么最终会爱上上小小的Hazel?

这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之一。

Augustus,也可以译做奥古斯都,即拉丁语中罗马帝国第一任君主屋大维(Gaius Octavius Augustus)的名字,和罗马贵族一样,Augustus有着同样高贵的情怀,当同龄人沉醉于社交生活时,作为癌症病人的他,早已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如何被铭记,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

这些问题困扰着Augustus从未离去,直到遇到Hazel,他惊奇的发现世上竟有人对于这些问题从本质上与自己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不可避免的沦陷。

有时候,爱是以Isaac的“Always”(永远)的形式存在的,而有时候,爱是以“Okay”(好吧)的形式存在的。

作为罗马贵族的Augustus身上散发出的奇妙魅力(身材好,脸蛋棒)让Hazel从第一次见到就心动不已,而当Augustus褪去身上的光环,变成在癌症折磨下苦苦支撑的邻家男孩Gus时,所流露出的细腻深情却是真正打动Hazel的东西。

“如果我们在世上留下的痕迹难免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深爱的人来伤害你吧。

”Augustus在最后的信中写道:“我留下了自己的伤疤。

”作为晚期癌症患者的Hazel与Augustus,或许早在心中明白了自己的结局——给自己身边的人留下伤疤,却依旧在爱的魔力面前卸下了盔甲,即使最后仍给对方留下了伤疤,不论我们在世上最后留下的是伤疤还是吻痕,你没法选择不受伤害,“但对于选择谁来伤害你,你自己却的确有几分发言权。

” Hazel与Augustus的爱情是又一个韩剧式的癌症爱情故事吗,难道只有死亡才能让最后的爱情升华成为“永远”吗?

并不是。

事实上,每个春心萌动的少男少女,都会经历光彩四射,怦然心动的爱情,每一个在我们记忆中面貌模糊的过路人,都一定又着刻骨铭心的回忆。

宇宙之大,人类之所不能及;时间之长久,人类之所不能述。

我们此时此刻及过往所做的一切,在时间的摧残中,最终都会归于灰烬,而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所为的“意义”,也将在其相对于宇宙时间的无限中,显得如此渺小与苍白。

我们所在的空间,所能感受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为无穷太大,所以有限之意义全无。

但有限虽然不能与宇宙时间之“无限”相比,终究不是虚无。

1与2之间,有1.2、1.112、1.1112………有无穷数字,若是将我们所处的一刻与下一刻比作是“1”与“2”一样的节点,那我们在这或短至一秒、或长至一生的时间里,又该拿什么来成就我们的意义,成就我们的“永远”?

唯有爱。

也许因为死亡或是岁月,那些我们珍视的人与事,那些我们记忆中宝贵的瞬间,都将变得物是人非,面目不清,也许到了最后我们将变得一无所有,徒然叹息。

但是总有那么一刻,那一分,那一秒,定然定然有真心之托,定然有长久之诺,定然有什么与天地相通、与宇宙呼应、在无尽的时间与空间中留下遥远的回响。

而那些或短或长的瞬间,定会是永不会磨灭的“永远”。

正如威廉·布莱克写道:“在一粒沙中看见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到天堂。

将无限握在掌中,于刹那中得见永恒。

”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青春,有限的生命之中,找到你我的“Always”。

最后附上艾米莉·狄金森的《冬日的午后》《无比美妙的痛苦》的书名即来于此冬日的下午 冬日的下午往往有一种 斜落下来的幽光, 压迫着我们,那重量如同 大教堂中的琴响。

它给我们以神圣的创伤; 我们找不到斑痕。

只有内心所引起的变化, 将它的意义蕴存。

没有人能够使它感悟; 它是绝望的烙印, 一种无比美妙的痛苦, 借大气传给我们。

当它来时,四野都倾听, 阴影全屏住呼吸; 当去时,远得像我们遥望死亡的距离。

 7 ) 原来,葬礼不是为了逝者而举办,而是为了生者。

唐培里侬(Don Pérignon)修士发明了香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快来!

我正在品尝星星!

——《星运里的错 The fault in our star》环顾周围,似乎总有这样一类人,不管生老病死、病痛缠身,还是遭遇磨难、挫折不断,笑容始终挂在他们的脸上,乐观仿佛是他们天生的技能,他们的身上从来不缺乏所谓的正能量。

这个故事的男主角,一个失去左腿的癌症患者,就是这样一个男孩。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看完的过程中,我的眼眶里总是不自觉的流出眼泪。

流泪并不是因为悲伤,也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被故事中面临短暂人生里无穷尽的磨难的人所鼓舞,并借此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那几次生离死别。

故事中男女主角是17、8岁的癌症患者,病患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由此发生了关于∞的故事。

他们的人生也许只是0和1之间那些无穷尽的小数,我们的人生也许是0和2、0和10、0和100之间的∞,假设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是一个不尽相同的定值,那从0到这个定值之间,我们将以怎样的态度活着,我们能创造出多少∞,我们以怎样柔软的心去感知世界的美好、感谢收获的爱,在忍受悲伤、伤害的同时,学会阅读自己,从而读懂人生。

在找到这些答案之前,我脑海里不断涌现出我所经历过的三次葬礼。

4岁时我经历过人生第一次葬礼,那时候的我哪里懂得什么生死之别,我懵懂的眼里看到的是哭啼的大人们,和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外婆。

我甚至有点懊恼,因为我的第一次旅行刚刚开始,就被葬礼赶回了家乡。

22岁时我经历了第二次。

大学时期的前女朋友因为煤气中毒、意外去世。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除了错愕,还有一点点的难过,但更多的是对无常的人生的第一次亲身感触。

生命说来就来,要走的时候也不会有预告。

我以为我不会在葬礼上哭,但当我看着缓缓推入焚化炉中的曾经笑面如花的人一动不动的躺在那里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永远的失去。

我突然不受控制的哭起来,眼泪怎么都止不住,持续了很久很久。

28岁的时候,我的父亲遭遇了一个看起来很荒谬的交通事故,就这样毫无征兆的离开了我。

听到噩耗,我一路开着飞车赶回了老家,一下车脚就软了,噗通一声跪下,一直爬着,穿过痛哭的人们,爬到了父亲身边。

父亲的嘴微微开着,仿佛有话要和我说。

我摸了摸父亲冰冷僵硬的手背,知道这双有力的大手再也无法搭上我的肩头了。

跪在父亲身边,我说不出话,也流不出泪,脑子里全是从小到大父亲留给我的记忆,直到次年清明,给父亲上过香,下山后我喝醉了,自己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一边吐,一边大声嚎啕,吐出来的黄胆水和眼泪混合在一起,说不清的苦。

父亲的离去,终于让我明白,我今后的人生里没有了任何的靠山,我是时候长大了。

看到电影里最终的葬礼,我在故事里的两位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些答案,这些答案在隐约中、从内心深处在影响我,并印证着一直以来我坚信的一些东西,这种感觉,仿佛一股暖流从弥漫空气中渗入我的毛孔,进入腹腔,在心房汇聚,把原本冰冷的东西软化,融合,冷热交替带来的雨水最终上升至心湖,喷涌而出。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到电影的最后的最后,眼泪第五次甚至更多的流下来,恭喜你,你读到了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柔软但有力,痛苦但不悲伤。

原来,葬礼不是为了逝者而举办,而是为了生者。

葬礼上你不会记得逝者的任何不好,而是不断的怀念TA的好,并以此作为自己继续活着、并期待活得更好的动力。

原来生活带来悲痛,不是为了让我们沉缅,而是让我们学会乐观。

“If you want the rainbow, you have to deal with the rain”.不要责怪这样的我,我不矫情,我不文艺,我也不是所谓的正能量大师,我只希望任何时候保持对世界敏锐的感触,以最柔软的触手、用受伤害的代价,去收获人生最宝贵的经历、去爱值得爱的人、去做让我开心的事,去真正的承担起,生命的责任。

最后想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或者经历。

但如果谁能从我的经历、我的文字中读懂我想表达的一些东西,我要说,谢谢你,这是我坚持精彩的活着、坚持写字,坚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影响世界的,最佳赞许。

比大帅2014年8月29日

 8 ) 我们没有错,都是星星惹的祸

有的时候,在对的时候,遇到一部对的电影,这是个很幸运的事。

比如这次,哪怕是分项给分,也认真考虑过了,还是毫不犹豫地每一项都给了十分,想不出什么能给这部片扣分的地方。

音乐?

棒棒的。

画面?

美美的。

导演?

很佩服他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

一部绝症片能拍成这样,足矣。

表演?

谢琳伍德蕾还用多说么,真是两个人的表演撑起了一整台戏。

有的时候,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个很幸运的事。

比如片里的Hazel和Gus。

有时有点不理解这部片的片名,其实我觉得《无比美妙的痛苦》还更好呢。

看到有人给这部电影起了这样的名字,觉得也是醉了,于是就借用来作我这篇影评的标题吧。

其实吧,觉得把谢琳最近的另一部片《the spectacular now》放到这部片作为片名也是挺合适的。

好喜欢海报上的那句,they don't have forever, they only have each other.也许有人会说,才18岁的小屁孩,懂什么爱情。

是啊,我也不懂,但我也看得出,他们两个是真心相爱的。

也是极其偶像剧式的相遇,两个人撞在一起,然后这一撞,便撞出了火花。

看着这一对,就会想到《怦然心动》里的那段,“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

”相信女主也是跟我们一样,在男主很臭屁地叼着烟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他的吧。

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子阳光的少年。

“把致命的东西放进你口中,却不给他伤害你的力量”。

我不知道这是他一贯的做法用来给自己战胜癌症的勇气呢,还是又一个高明的泡妞手段呢。

anyway,他赢了,他成功地让女主也让我们就这样沦陷了。

let me see...好吧,接下来的第二次见面呢,是为了让她帮忙安慰自己的好基友。

看着他把自己曾经的奖杯送给基友来当发泄的工具,好么,想说如果我是女的,一定马上就爱上他了。

幽默,勇敢,阳光,坚强,不羁,对这种人我一向都没啥抵抗力(那个,我不是gay啊哈哈别误会)跟着他,永远都会有惊喜。

他可以很自信地在第一次见面就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你看,哪怕大家都看得出来你们两人的品味实在是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每次接电话都很夸张地叫你的全名,但你听着就是很舒服很幸福。

他可以突然打电话过来跟你说,我跟你最喜欢的多次写信却一次也没有回复的作家通上信了。

他可以带着花带着难吃的三明治在你家门口等你带你去野餐,然后告诉你,他把他唯一一个愿望用在了你身上,你临死前唯一的心愿就这样有了着落。

你已经病得很重了,你跟他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因为你怕会伤害他。

你说你是手雷,总有一天会爆炸,你需要尽可能地减少附带伤亡。

他却能跟你说,即使你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

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白费。

他说,我不在乎,能被你伤害是我的荣幸。

姑娘们啊,遇到嘴那么甜的男人就嫁了吧!

这简直就是诗人啊。

摆着这么臭屁的表情说出这么拽的一番话,爱死这段了。

你也会突然发现,他穿上西装是那么的帅。

后来你知道知道,人家为了跟你的约会,把自己特地做的最好的西服,用来做寿衣的西服穿上了,你也不知道,这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情才好。

最后在安妮日记的感染下,你终于决定了,癌症?

管它呢,老娘要把握好最后这段最美的时光,别的?

不想那么多了。

于是你们开始了甜蜜的生活。

你们一起去蛋洗那个伤了他基友的女生家。

看着他对着走出来的家长不慌不忙地说,你女儿做了不对的事,我们是来复仇的。

虽然我们三个人只有四只眼睛五只腿还有2.5副好的肺,但我们还有两打鸡蛋,我劝你还是回屋躲躲吧。

哈哈,这就是你当初爱上他的原因吧。

但你不知道,他已经时日无多了。

有时看着他阳光的笑脸,你会突然忘了,他也是个跟你一样的癌症患者啊。

你发现他也是会害怕的,你开始害怕每一个深夜里的电话。

听着他自怨自艾的话你终于忍不住怒了,对啊,谁在乎会不会给世人遗忘,我们拥有彼此,还不够么?

用韩寒的说法,有的时候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头来,只要有一个,也就足够了。

你也许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个希望参加自己的葬礼的人吧。

你们两个,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两个人,对着他阳光的笑脸开始讲你们准备好的悼词,但是却泣不成声。

你说,我们两人有着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抱歉我无法讲诉我们两人的故事,因为你怕会给泪水淹没。

你很希望你们能拥有更多的时间,但是你们没有。

你也无法说出自己有多感激,多感激他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你知道了永远的意义。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一到十级的疼痛,哪怕在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你也只是比出了9级的手势,人家都说你很勇敢,他们不知道,你的十级是留给这一天的。

留给自己最深爱的人。

你最终还是没把准备好的悼词念出来,因为你突然明白,葬礼不是为死人准备的,而是为活着的人准备的。

你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到了生命最后的他依然是那么阳光,坚强,幽默。

在骗谁呢?

如果你是他,你也会舍不得走的把,因为你们有着太多的美好。

最后你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他为你写的悼词,他留下的最后一番话。

他说You don't get to choose if you get hurt in this world, but you do have a say in who hurts you. I like my choices. I hope she likes hers.Okey?他问你。

Okey!你回答。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早,有的人晚,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你能做的就是把他放在心上,以爱之名,接着好好活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便再啰嗦几句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害怕看悲剧,尤其是晚上睡觉前。

还记得当时看了一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难过得睡不着。

所以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就一直给压在了硬盘里不敢去动。

昨晚终于忍不住了才打开来看。

要说人真是作啊,明知自己受不了这种片,还是看了,不出意外地难过了好一阵才慢慢睡去。

也不知道该不该庆幸自己还年轻,还能给这种片子虐得死去活来。

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越来越那么弱了,曾经看泰坦尼克号,那些年的时候还给同学批冷血呢,自从某次看老友记第一次留下眼泪后这种心情就再也收不住了。

看这部片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是这样的,嘴角几乎一直都是保持着一个上扬的弧度的,但眼睛却一直是湿润的,尤其是后半段。

也不知道该欣慰地笑呢,还是难过地掉眼泪嗯。

其实一直不太习惯去写一些很认真的影评,觉得自己最适合写的还是吐槽。

但是对于这部片,总觉得不写有点对不起自己。

真的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看的最有感触的一部电影了。

当然了,也是跟最近一直在看美剧没什么时间看电影有关。

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很感谢能遇到这么一部电影。

 9 ) 庄严的痛苦

关于病魔这个东西,人类肯定从主宰地球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跟它的斗争。

人类关于病症的记忆,一定都跟痛苦有关。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癌症,只是靠一个看似不迷人的爱情故事串了起来。

“人以群分”,所以主角都是癌症病人,然后慢慢相爱了,正好又在体验或向往爱情的年龄,这个故事就看上去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人太闲了可能也是一种病。

比如说,就像2020年这样,整个世界都病了,人都憋在家里,几乎闲出病来。

而此时,也正是考验人类的时候。

全世界能否站在一起打败病毒,这比个别人战胜病魔要困难得多。

我就是因为太闲了,所以才把原来看过的电影断断续续又看了一遍——这样虽不至于要命,但也有点病了的意思;看过就完了,还非要写点心得体会,这就是有病,因为说的话未必都招人喜欢。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一个离世近三十年的亲人,我的大舅。

老话说,“走了的好,死了的好。

”这话大概没错,所以我经常想起的好人,多数已经死了。

我大舅的死,说起来非常奇怪,因为我们至今都没明白怎么回事。

然而据当时医生的说法,我大舅得了胃病,后面发展成胃癌,花了大钱治疗了一段时间,医生说“好了”,半年后我大舅突然没了。

惜乎,我没能力将这样平凡无奇的故事拍成影片,甚至诉诸文字都很困难,尽管我自称喜欢作文。

但是,癌症主题的电影能获得大家的喜欢,我相信是为一种“庄严的痛苦”所感动。

活着的人,大抵都是盼着多活几天的。

可是活着的人,很少有人相信自己会死,尽管明知人人会死。

人类直面痛苦的能力其实很弱,尤其当你知道自己或亲友得了不治之症,眼睁睁看着他们掰指头算日子,就等着死神来临,你整个人的精神系统很快就会崩溃。

甭说我大舅真死于癌症,就连我奶奶在炕上瘫了一年后才离开人世这种病症折磨,我至今都不大相信,然而事实的确就是那样啊。

当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看到离世的亲人,我们若有所思地悼念他们,好像真明白了为人的不易和痛苦,但转眼,我们又会不断追求所谓的幸福和财富。

为什么人会表现出这么贪婪的一面?

一是生活的需要,不得不那样,一是真心贪婪,拥有越多越贪婪。

可是当你回过味来,发现一辈子除了为那些东西奔命,最后还是会带着一身尘土离开这个世界,最后连自己都化为尘土。

你到底拥有了什么?

或许就是当时的那点虚荣心,也或者连自己都说不清楚。

这部影片让人遗憾的地方在于,那种西式表达只能给我们暂时的感动,但无法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解说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不过,在面对生与死考验这种事情上,东西方人似乎没多大差别——为生而乐,为死而悲——每个人的感受大同小异,尽管体验略有不同。

前段时间去了一趟贵州,在前往湄潭的途中,我发现城市里居然有明目张胆地为墓地打广告的宣传,价钱实在不低,忘了具体的价格,好像就是8868、8688还是8886之类的数字,反正把风水很好的一块地方,贪心加上黑血的开发商搞出来,建成一块山清水秀的墓地,让死人在那里去享清福。

再加上中国人历来喜欢6或8这样的数字,所以价格也就暗藏玄机。

6或8,对应的就是“遛”或“拜”,既是捉弄活人,也是调戏死人,这个钱赚得实在高明。

为什么生死这么大的事,突然间就掌握在了开发商手中?

难道是开发商不死,还是不得绝症?

我认为这样的人就应该断子绝孙。

他们可能认为这是“善后”的好事,但我从未听说过赚了活人的钱还要赚死人钱的道理。

过去,只有卖寿材的人,没听过建好了“坑”,想埋死人就去找某某某买“坑”的事情。

时代果然是不同了,但是,人类面对病痛和死亡的感知应该还没发生变化。

如果人都活到活不起也死不起的地步,谁会在乎埋在哪?

正如影片中所说,“活人给死人办葬礼,其实都是给活人自己办的”,死人哪在乎那些!

当我们一边咒骂陋习不断之时,常常又会陷入新一轮陋习之中,因为活着的时候想要的很多,死了也希望还能接着在某处享福。

想得真美啊!

但我认为万能的主不会那么安排,因为世间最公平的一件事就是死亡,活着的时候活法千差万别,有些人甚至为了生计痛不欲生,造物主怎么会让死亡凌驾于幸福之上,让活着的时候就造了孽还享了福的人接着造孽享福?

而让活着的时候就痛苦的人,死后接着痛苦呢?

正如这部影片所传达出来的让活人正视癌症,死亡等痛苦的意思,我们也应该正视“有”与“无”的意思。

活人拥有的,未必是死人所没有的;死人所“拥有”的,未必是活人能有的。

有时候,别以为“一死百了”,其实很多人巴不得你死,而且等着看你死的笑话呢。

所以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要做一些不被人等着死了看笑话的事情。

两个癌症患者都以为自己会死在对方前面,但谁也没有料到,看上去好好儿的一个,反倒死在了经常无法呼吸的那位前面。

“未知生,焉知死!

”但多数人的确就是稀里糊涂地活着,然后莫名其妙地死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世界又按原来的套路接着向前。

我喜欢这部影片中串起故事的那根线——主角都喜欢的那本书,《庄严的痛苦》——凡事不发生在自己身上,轻描淡写最容易,但要理解庄严的痛苦,除非你走了一圈鬼门关。

我们观看这样的影片,既要对“爱的人少但爱得够深”的爱情表示羡慕,也要对庄严的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

因为,现在的我们,正在被物质欲望打败,很多人都失去了恻隐之处,已经站在了冷漠的高地上。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全人类都有一种叫做“逐渐冷漠”的癌症,正在全球扩散......

 10 ) 年度泪奔爱情片儿:星星都怪你

年度泪奔爱情片儿:星星都怪你听说The fault in our stars这部电影的时候,简介让我不是很有感,两个患癌症而垂死的teenager的puppy love,不是很吸引我这个始终健康始终乐观却始终离纯纯的爱很遥远的30岁文艺女青年呐。

但事实是,这电影看得我在飞机上不停掉眼泪,完全无暇顾及面前排着长队的上厕所的人群的目光。

星星都怪你!

它的爱情不是那些年,不是山楂树,不是蓝色生死恋,不是神啊再给我点时间,这类新琼瑶鸳鸯派,且完全不能把它当作一部teenager电影。

病痛的设置不是为了抓马,作者John Green是为了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构建有意义的人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的活出无限来。

(为啥听起来那么耳熟?

好像曾经有个传奇叫雷锋叔叔)言归正传,The Fault in our stars是年度看过的最美好的爱情电影。

电影通过两个身患癌症的少年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爱的世界里,瞬间既永恒的故事。

因此这最美好的荣誉却超越了年度,因为很久都没有这样清新隽永,纯洁有诚意,轻松与沉重并存,切入点小立意高远又积极的故事出现了。

Gus第一次认识Hazel的时候,在一个癌症患者分享会上。

主持人问他how are you today, Gus?他的回答是, I’m Grand! 如此超越了大气和自信的回答以及简单介绍之后,他随即撩起裤腿漏出一支假肢一派轻松地说,去年我得了骨癌,所以把腿切了,终于可以不打篮球了,因为我真的不那么喜欢。

他长着乐观,阳光又看起来不那么serious完全不像一个癌症患者的样子,他是那个无论前路如何,都想要继续在这个世界上make a dent的人。

所以他说,他人生最害怕的是被遗忘。

Haznel从13岁起就不断被判死刑,去哪里都要带着氧气瓶,因为她的肺早就不工作了。

几度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她看起来孱弱而消极,意识到生命无常的本质,令她认为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告慰早已身心具疲的父母。

在她的眼里,一切都会随时消失,但是她却坦然接受痛苦。

比起Gus的乐观而阳光的加州橙色,她是一抹美丽忧伤却坚强的深蓝色。

和所有那个年纪的青少年一样,Gus在开口约了Hazel去看电影后,就拿出一支烟叼在口中好似装成熟与不羁。

显然,在深受肺病之苦的Hazel眼中看来,这是轻视生命的大不敬。

但他另有解释,“我叼它在口中却从不点燃。

因为我拥有这个东西,却不给他杀掉我的机会。

”这是提醒他生命意义的token。

于是,在这个早早被判死刑的世界里,Hazel遇见了一个不服气此判决的,却帅气逼人,喜欢自己又非常主动的同龄人。

然后它们的爱情故事和所有人一样就发生了。

晶莹剔透而小心翼翼,不仅仅只是因为青少年的年纪,还在于它们脆弱如蝶翼的生命。

Hazel痴迷于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教会了她关于痛苦的真谛。

“It’s one thing about pain, it’s demands to be felt.”(被感受到是痛苦唯一的要求)尽管生命面临着随时都可能会终止的威胁,Gus陪着她追随着故事,从美国飞到荷兰。

因为Hazel想问问那个作者,人死了故事就只能嘎然而止了么,还有什么留下来。

电影里那个醉酒作家这段描绘为之前一直浪漫轻柔的故事基调带去了锋利而凛冽的反差。

我却觉得他扮演的角色好像“上帝”原先的模样。

你若有求于他,他一定会回答你,但他的出现不一定是温柔善良慈父般的亲近。

你若问他人生到底是什么,他一定能一语中的地道出,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无限大于另一些无限。

p.sWilliam Dafoe一辈子演得角色都有点搓气的要死..但是演得是真好电影的表演对话都非常自然,阿姆斯特丹在镜头下显出一派精致清丽的质感,浪漫得完全赶超了威尼斯香艳繁重的审美疲劳。

不想剧透太多,因为电影太值得去看。

但是恕我笔拙,不剧透就有点不知道如何才能具体形象地来描绘这两个太让人爱的男女主角,那容我再来扔一堆形容词。

Gus幽默,投入,勇敢却害怕;Hazel敏感,患得患失,少女心,但任性而坚强,这两个美丽灵魂在彼此交汇的短暂的无限中,活出了细腻如水情如长夜的缠绵。

当他们坐着小船通过阿姆斯特丹的座座小桥的时候,我脑中chua chua chua地刷出, before sunset, 情定落日桥,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这三部电影中男女主角谈着恋爱坐船分别经过巴黎、威尼斯、康桥的桥洞们的一幕。

然后情不自禁地脑补出一个Gif画面。

坐船游个河,喝着Dom Perignon,口中能感觉到星星般的跳动,风吹着脸颊穿过金色的桥洞消失在斜阳的尽头,转身对身后的人投以柔情似水眼神若干秒后,最后升华到时间停止、世间只剩彼此的心理高潮。

此生要实现了以上这个描述,才算真正晋级为新一代杰出“爱演派浪漫主义作女”代表人物。

人在给予有限的资源时,若表现出更加无畏和投入,往往特别值得敬佩。

积极心理之故,我每每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想说,身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生活和爱。

可惜,人生比较多的常态是,我们用理所应当来面对看似用不完的时间与无尽的选择,而当剥夺了这些权力的时,又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

科学上来说,那无尽的宇宙里,无数的星星本应足够把天空照得和白天一样明亮。

那为什么我们的天空还是那么黑暗。

爱伦坡说,那是因为天空不可见的背景使一些星星离我们如此遥远。

恒久、巨大而不停延展的宇宙,不停拓展着时空的维度,这种无限让所有存在其中的物体相较之下看似都有限的不值一提。

当我们抬头看银河的时候,在那个双目与光接触的瞬间,有部分来自遥远银河的星星其实早已枯竭,但是他们散发出的光最终经过数千万光年投到地球,用一颗明亮的瞬间来提醒我们无尽的黑夜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生命体。

一代星星的枯竭,会有更多星星诞生,life goes after life。

宇宙并没有要我们把有限的生命去和永恒与无尽比较,它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好让我们在这每一个瞬间都能幻化成无尽的时空里,让爱通过身体像一颗星星一样,散发出来。

就像Gus与Hazel的爱,穿破黑暗来到我们视野里,成为了夜空中最明亮的星。

《星运里的错》短评

今日CCTV6

7分钟前
  • 佥鱼
  • 推荐

简直就是在拿癌症做噱头!

8分钟前
  • 🤡
  • 较差

Hazel的不美让一切都显得很真实,故事好像很俗套,但是有种温和却又坚定的美。Wish one day someone can write such an eulogy for me.

12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在巴西电影院里看这种片子,太违和了!本来已经沉浸在悲哀里,几近哭泣,莫名其妙巴西人笑了!这么感动的场面他们笑了!

16分钟前
  • Iris
  • 还行

哭死TAT

19分钟前
  • Aileen
  • 推荐

在飞机上看了个开头就怎么都看不下去了

22分钟前
  • 💚
  • 很差

White, rich kids, doomed...= =还能再cliche一点吗……怪不得被吐槽

26分钟前
  • 魔幻的中型笨蛋
  • 还行

男女主角一个91年,一个94年。瞧瞧人家90后得演技,哎……

27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还行

好莱坞癌症题材质量也下滑得这么厉害。“处男处女”第一次倒是蛮熟练的嘛。

31分钟前
  • 猱困困
  • 较差

男主在极盗车神里无感 但是在这部戏里可爱到爆 表妹演技杠杠的 就是长得是不是急了点

34分钟前
  • 冰镇西瓜橘子水
  • 推荐

“痛苦要求被感受到”第一次男女猪脚得癌症竟然一点都不觉得狗血,OST很赞,男猪屎的时候我还差点哭了。。看来我的少女心还在==

36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跳着看了几幕,说辞恶心。

41分钟前
  • 常端
  • 较差

美国人如此天真,如此健康,健康到可爱,并且能把任何普通的人和普通的爱情拍得不普通,仅仅是看他们生活、他们说话就让我舒服

42分钟前
  • 叶隐
  • 推荐

看过原著,再看电影深刻觉得导演已经扭转得不错的了。原著实在是太琼瑶,美国人一起腻也挺够呛的。

43分钟前
  • 汤头精灵
  • 还行

“生老病死从不是终结,疼痛需要被感知”。通过描绘抗癌少男少女的末路爱情去引发关于疾病、死亡、亲子关系及待物处世方式的思考。依赖原著强大而底蕴丰富的故事内核,台词对白精炼又不失哲理,价值导向超级正面,在不悲不喜间将暖意发散到极致。不必纠结于眼前的痛苦,更不要害怕被世界遗忘,能在漫漫人海里相遇,已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多年后不过都是广袤星空下漂浮的微尘。

48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后半部分完全是不停留着眼泪看完的,本年度最感人的一部佳作。两个知道自己活不长的不到20岁的纯真男女间的爱情故事,不刻意催泪也没有做作的表达,自然真实的剧情反而更触动了心的最深处。相当优秀的剧本在两个刚出道的男女主角的演绎中表现的更具张力,电影原声可列入年度最佳。

52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303 跟原小说相比,改编较少,基本做到了遵循原作。导演拍的很讨巧,小说没有做到让我在最后落泪,而这个电影做到了。

54分钟前
  • 郭连凯
  • 推荐

最近全网刷屏的给我一朵小红花让我想到了几年前这部北美大火的抗癌爱情电影,电影拍得很美很清新,gus的出现是女主抗癌生涯中最美的经历,他有活力,幽默风趣,乐观向上,你完全看不出来他是一个将死之人,而正因为如此,结尾他的逝去才显得不舍。

58分钟前
  • Rábano
  • 还行

不能说是电影的功劳,这部小说本身就很不错。这个故事不只是简单地描述爱情,而是描述了一种凌驾与爱情之上的永恒。从男女主角的相遇,热恋,以及最后的离别,无不体现着这一理念。显然,从电影的开头我已经知道结尾了,但最后还是哭的一塌糊涂。还有说韩剧的是什么心态,这电影里面有人哭爹喊娘了么?

1小时前
  • 七月的旅人
  • 推荐

歌好听

1小时前
  • FrozenEls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