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不到这电影的点在哪里。
1。
海伦,毫无疑问,是一个又jian又愚蠢又坏的女的。
这女的本身就是个惹人讨厌的角色,这是我get不到这部电影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2。
女主,舔狗一个,且一根筋。
看上海伦啥了?
看上她又jian又蠢?
好的,就算我不理解人家的爱情,爱情是没有理由,就是看上了,好的我接受。
那么,然后呢。
一直在想着婚礼前告诉还是婚礼当天告诉,哪来的自信呐?
这不就跟现在网上老是爆出的普信男聊天记录一样吗?
怎么就一定跟您结婚了?
就完全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啊,跟个精神病似的在那盘算结婚前后告诉,怎么就这么想当然的认为海伦就会跟你结婚?
看得我满脸问号啊。。。
你说这是自信呢还是自卑呢还是自负呢还是。。。
煞笔呢。
我们都讨厌普信男,可是女主行为就是完完全全的普信男啊。
最后去保护海伦打Joe,自己被Joe撞脑袋,然后一声不响回屋死了。。。
死了。。。
死的真窝囊,无语死了!
我真完全get不到这个女主脑回路。
3.还有一点也很讨厌,page(粉刷匠)的女同伴死了之后,女主说让page也把钱拿出来,然后一块开店,还说自己到page这来住。
我:WTF???首先,你想开店是你的梦想,怎么就让人家page也出钱去完成你的梦想?
你问过人家想不想了吗?
还说住进来,你问人家乐不乐意你住进来?
这和上一段里盘算婚前婚后告诉海伦真相真是如出一辙。。。。
您到底哪来的自信呐?
在不问别人想法的前提下就想当然的预设别人会按照你的想法来,这不就100%普信男行为吗?
综上所述,在我的眼里,看到的一个女扮男装的很普信、不尊重别人、无法沟通、舔狗毫无尊严的人,追傻白甜失败还为了保护人家而死的傻逼故事。
page这个角色挺好,自信大方又体面,算是唯一一个亮点了。
也就这样了。
这是部非常让我觉得深思的片子 里面的变装男侍者因为社会的偏见 为了生存去女变男。
爱上了同事。
因为救同事 被那不负责的另外一个同事打坏了死了 她的存款被老板抢走了。
她的朋友也没看到最后一眼 万恶的男权主义 她对她的小心的爱 她面无表情的工作 穿上裙子狂奔的开心又随即摔倒 我想说 这片很平静的表现出来 同最近的轰烈大片比 是那么平淡无奇和是是感动人心。
好片啊 l片
为什么把这部电影单独拉出来写个影评?
在我心里实在觉得它无法和另一系列的电影《指环王》相提并论,然而,这部电影,我认为很烂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却犀利的触及并刺痛了我的内心,敏感而自卑的内心,一如主角,终日小心翼翼,却躲不过宿命的玩弄。
在家看了《雌雄莫辩》,这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化妆等多项提名的影片。
剧情简单,情感细腻,没有激烈或者暧昧的部分来吸引观众,讲述的是一个女子,在长期男装生活的压力和影响下,如何从内心改变了自己性取向和“我是女人”的观念。
这部电影一如奥斯卡评委一贯的眼光和标准,很有让人抓狂的想法,因为10分钟能说完的事情,用了足足90分钟。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主角(实在不知道该说是女主还是男主)和另一个彻彻底底的女扮男装的朋友(因为他/她,我们才看出来 ,主角是个女人,后来他们一直维持着友谊),穿上了朋友妻子(是个做裁缝的女人,在伤寒中过世)做的女裙。
两个习惯了男人装束的女子穿着漂亮的衣裙,束手束脚的站在大门口,低眉顺眼,不敢用女人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更不敢看自己,两人像是受惊的兔子,一副随时想要逃回去的样子。
就在这时,英国绅士出现了,别担心,他是打酱油的,不是高帅富,向两位lady点头致意。
木然而僵硬的回礼在两人怔楞了一两秒后才回给人家。
这个镜头转瞬即逝,似乎没什么好提的,然而,就是这一个貌不起眼小情节,却让我的心被刺痛:忘记自己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人们常说,做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
这毕竟是一个可笑的谬论:人都是生活在他人的眼光里面的,否则,女人也不会购置使自己变漂亮的衣服,男人也不会彰显自己的气概。
更可怕的事情是,这种心理一旦成为惯性,就再也回不到正轨上了。
影片的另一条线是albert不断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账,600多英镑,够一个女子很好的生活了,也足够她变回女装,结婚生子。
可是此时的albert已经完完全全的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人:说是男人,却没有绅士的优雅自持,也没有市井小民的粗鲁豪放;说是女子,她不承认,并且在性取向上,已经是个男人了。
也许albert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可是她不想改变,也无力控制自己,只有在别人诧异目光和窃窃私语中,无奈的挣扎着度过每一天。
是的,挣扎,每一天都是一场煎熬。
有人说,活着就是一场修行,电影中不涉及清谈,只是用一场接一场令人无奈的镜头,让你感觉到煎熬。
看电影是一场煎熬,投入到主人公情绪中是一场煎熬,而醒过来,仔细想想,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彻头彻尾永不谢幕的煎熬?
我又回想起两个女子穿着女装,却像是提线木偶一般,僵硬地站在大门口。
page(另一个女扮男装的人,albert的朋友、启发者)鼓励她赢得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的凯瑟琳(page的妻子,一个女裁缝,在伤寒中过世,去世前为她们做了女装)。
albert似有所触动,两人来到海边漫步——这是albert的梦想:在海边买栋小房子,和喜爱的女子helen居住于此。
恢复了女装的她,开心的在海滩上奔跑,page在后面跟着,可是,没跑几步,albert就被裙摆绊倒,摔得很惨。
这一摔,让她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和决心消失的无影无踪,还是回到以前的生活吧!
也许,自由的奔跑不适合自己,只有压抑的煎熬,才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
当一个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即使让她回到心里构建的乌托邦,那也会是地狱。
人是奇怪的动物,一方面意淫着完美却并不存在的乌托邦,一方面却离不开地狱。
更奇怪的是,人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即能在任何时候,把任何一种乌托邦变成人间地狱,自我煎熬。
这就是困局,人生而有的困局。
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这个道理,也是这个原因。
人们常常探讨人性之善,人性之恶,实际上,人性来源于自己潜意识中最本能的寻找安全感。
要知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从树上来到地下,是需要多大的勇气?
因为,在地上,用两肢行动,远比在树上,用四肢活动危险的多。
也是由于此,人才会对自己周围一切事物感到敏感,才会依赖而又不信赖他人,团队合作的同时又相互攻讦。
这就是我们,人类,卑微而可怜,永恒的在寻找安全感。
观众也许会疑问:albert到底是男是女?
好吧,在影片最后,albert的宿命被揭示出来:为了心爱的女人helen,她和helen的男友打了起来,终于成了一回男人,不过,生理决定的力量体现出差别:在争斗中,她被一把甩开,头撞到了墙,结果休克致死。
一个故事悄然结束,另一段故事悄然展开。
可是,无论故事怎么变,怎么不一样,人性的悲剧是始终存在的。
奥斯卡的最近化妆还是没给这部电影,而是给了梅姨的《铁娘子》。
我觉得愤愤不平,因为不知情的人在导演故意隐瞒的情况下,是看不出性别的,其中,化妆最好的不是主角,而是配角page。
不过,还是一如标题所言:雌雄易辩,困局难出。
既然出不了自己给自己、人类给人类定下的永恒困局,辨别出雌雄,又有什么意义呢?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本文原作者非我心也,盗用必究。
我一般看影视只关注电影本身,不太会关注到制作者,除了一些特别特别出名的,或者是令我特别特别感兴趣的。
比如说,看《实习医生格雷》,让我关注到了吴珊卓,看了《杀死伊芙》,那看了《杀死伊芙》,我就不知怎么的,想了解导演还会有什么作品,然后就通过叫菲比·沃勒-布里奇的制作者,找到的这部电影。
然后,就算此刻,一想起这部电影就心里特别难受,更别说第一次看的时候了。
记得看到一大半还是一半多的时候,怎么描述那种心情呢,就是希望这个女主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又预感到她不会有好结局,害怕期望落空,强烈到无法承受按部就班地,看着她一点点悲惨下去,于是,我就直接跳到最后,看了看结局,哦,她死了,然后,再回去接着看。
狠毒的编剧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其实最开始,我对编剧产生的情绪是怜悯,我那时候查了一下,她是一位贵族小姐,我想她到底受过什么样的创伤,能创作出这么悲惨的人物,再然后再然后,太喜欢思考就是麻烦,再然后我就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我想她但凡有悲悯之心,就不应该让她创作的人物如此悲惨。
我当然有理由说她,她虚拟出来个人物,自己又干别的事去了,也许早就把人忘到了脑后,然后让我去替她虚拟出来的人物伤悲,我真的好生气,我可不可以说,此处省略多少多少字。
本来想写好多字的。
给她100分,她没有悲悯之心,我悲悯悲悯她。
她字为虚拟,我其实也不清楚是谁。
盗用必究。
昨天看了《雌雄莫辨》,真是百感交集,如果说能够体现人生完整性和哲理性的电影是好电影,那么这部电影无疑是完整的好电影。
同为爱尔兰电影,我喜欢的还有一部叫做《凯尔经的秘密》,是一部动画片,这两部电影一种昂扬明快一种阴沉低郁,但都揭示了同样的人生主题,无论你对于未知的魔鬼多么惧怕,无论你对未来的希望多么憧憬,在魔鬼和希望到达之后,都有可能发现,原来一切不过如此,一旦面对,魔鬼希望,均是迷雾。
其实电影里阐释的这个道理也是很多人诟病这两部电影的原因,那就是“结尾轻率,用力不均”,但我却觉得这恰恰是导演要表达的内容,生活就像刘翔比赛,放了烟雾弹,抬高期望值,事实来临时,一切却哑然。
《雌雄莫辨》给我最深的感触,便是每个人都是被压抑的。
阿尔伯特自不必说,变装为男,只为了身体的安全,不被流氓骚扰,同时有衣有食。
她每天积攒小费,却也不知道用它们做什么。
直到遇上了那位同样变装的油漆工,她才决定开一家烟草店,娶一位妻子,成立一个家庭,那样的希望是如此美好,从此他也变得有些外向了,敢于和医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她是如此单纯,当油漆工告诉他海伦是旅店里最美的女孩时,她想也没想就要和海伦“约会”,而此时海伦和锅炉工好上的事情恐怕全旅店都知道了吧。
她是如此压抑,和海伦的“约会”对她来说只是为未来生活的必要投资,给海伦买巧克力、买帽子、买酒、买鞋子、买袜子,这些支出让她肉疼,她却又不得不忍受。
虽然她说她爱海伦,但是我想她爱的只是对未来的一个完美希望吧。
当她的“希望”被锅炉工打骂,她终于不再小心谨慎,勇敢地挺身而出,去保护海伦,却被锅炉工推到墙角,最终结束生命,是的,就这样结束了,她的生命里,没有绽放出任何的花朵。
她辛辛苦苦积攒的小费被女店主偷走,她爱的女友怀了别人的孩子,她一生都在扮演男人,不敢出任何差错,她就这样在压抑中,结束了生命。
有人会缅怀她,更多人把她当成谈资。
那位迷人的油漆工也是一样,她也受尽了丈夫的毒打,当她脱离魔掌,自信地开始新生命的时候,钟爱如生命的妻子离她而去,当她又像一个男人一样站在被锅炉工抛弃的海伦面前,很难说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孩子,将来是否又会比别人多了解一些生活的驳杂。
海伦呢,她最绚烂的时候是和锅炉工的次次激情,被锅炉工抛弃后就要承载社会等级以及道德伦理重枷之下的抑郁命运。
锅炉工离开了爱尔兰,远赴美国,那里就是天堂吗?
那梦想之地,是否需要更多的勤恳和扎实?
生命是一生受压抑,所以,能偷闲便偷闲,毕竟,活着不易,善待自己。
看完后觉得很压抑,这个用男人身份活了大半辈子的女人阿尔伯特既不是女同,也不是女权主义,她只是一个卑微得低到尘埃里的小人物,害怕被人揭穿身份,可以马上跪着哀求,从来都是独来独往,不会笑,也不懂得什么是愉悦。
而一切在遇见另一个女扮男装的油漆工人“佩奇先生”开始有了改变,阿尔伯特看到这个“男人”自信、强大,有妻子,有家庭,有事业,最重要的是不孤单。
几十年如一日的寂寞孤独仿佛被一丝亮光渗透,她开始有了幻想,幻想一个属于自己的店面,幻想温暖的壁火,壁火前微笑着迎接自己的妻子。
她选中了旅馆里最年轻的女仆海伦,以为只要给这个漂亮的女孩买帽子、买鞋子、买巧克力,她就可以向她提出求婚,她甚至连亲吻都不会。
当她得知“佩奇先生”的妻子凯瑟琳去世,她向“他”提出想成为凯瑟琳。
但她并不知道“佩奇先生”和妻子是彼此相爱的,所以才能相安无事。
而她不同,她以为海伦是自己的“凯瑟琳”,但她并不爱海伦,她根本不懂爱,她只是害怕孤独。
她一生都活得如此卑微,她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自己,她做了几十年的男人,没有人能分辨得出来,但她却很失败,她没有男人的欲望,不会像男人那样去思考,她并没有真正内化为一个男人。
她第一次穿上女人的裙子,在海边奔跑,尽管阳光下她第一次真正地微笑,但很快她就会笨拙地摔到,她已经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女人。
她就像夹在缝隙之中,内心一片模糊,雌雄莫辨,连自己都分不清楚。
当她知道自己快要死去的时候,她唯一想到的还是锁上房门,把自己和一切秘密隐藏起来。
隐藏自己,是她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事,尽管最初是为生活所迫,但最后这已经成为她生命里的一种习惯,习惯到忘记了初衷,忘记了自己是谁。
无数的短评都说情节没有起伏,没有高潮。
可是这不正是nob的一生么,对于一个内心没有涟漪的人,怎么能激起千层波涛,若故事的最后有了大的转折,反而会让人觉得突兀。
原因只有一个没有爱的人不配拥有一切,nob不配。
这样说其实心里都泛酸,都含着泪可怜nob的一生。
nob不是同性恋,当然也不是异性恋,她不曾认识过自己,也不曾恋过。
她看到别人的打情骂俏没有反映,看到子爵的放荡生活没有反映,对别人的示好也没有反映。
唯一让她第一次生活可以不止这样时,是油漆匠的展示。
展示了相同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这让nob如同重获新生。
nob第一次跟医生说起她想开烟草店时,她说可以是一个女人在经营她,我觉得那时她想到的女人只是她自己。
可是医生说你要娶妻子了么?
她想到了油漆匠的生活,那么她觉得自己也应该有。
nob最后连选择这个伴侣,都是油漆匠为她选,她就去做,她觉得自己为海伦花钱就是爱。
她根本不明白油漆匠和裁缝之间存在的那种同性的爱。
生活不只是陪伴,和你情我愿,是需要灵魂伴侣之前的爱情。
所以在流感过后,她找到油漆匠,跟他说她可以替代裁缝,和油漆匠一起生活。
这听起来多么可笑,nob至此都不知道爱情才是两个人在一起的原因。
nob和油漆匠换完女装后,油漆匠跟她说,nob去做你自己。
其实此时的油漆匠已经看到了nob的症结,她从未找到过自我,只是盲从于别人。
而nob理解的就是她继续追求最肤浅漂亮的姑娘海伦。
nob连对海伦说杂货匠不会带她去美国的,这句,也是听别人说来的。
当一个姑娘脆弱的投入她的怀里时,她能说的只是不用担心雪她会买新的帽子给她。
多单纯的nob。
至于最后的爆发,我们多么希望,nob没死,海伦回心转意。
可是悲剧的性格必定会有悲剧的人生。
想起一个事例,是说好多同性恋患者被迫去接受治疗,或者隐瞒选择婚姻,导致他们即不爱同性也不爱异性,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们丧失了爱的能力。
我想nob就是这样的人,她根本没有认清自我,更谈不上爱人,她心里最美好的追求就是那间烟草店。
而一个店面是不分男女的,也没有感情的。
当电影的最后老板娘花了nob的钱请了油漆匠,其实也是间接的把钱给了油漆匠。
而开放式的结尾也在唯美的白床单中到来,油漆匠是整部电影的幸存者,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她知道如何去爱。
电影看了好多遍,格伦奶奶的演技真是讲究到家了。
看得让人这个心疼啊。
那个吻真是让人翻来倒去看好几遍。
1,全篇一次次铺垫,在每一次已为主角,可以改变她的命运的时候,把人打下谷底。
2,绿茶婊配人渣很合适啊!
为什么要残害好人?
3,油漆匠和裁缝的故事多么正能啊,这才是真正该拍的电影。
结果全城就死了三百人的伤寒大爆发,生生拆散这幸福的一对,看不得别人幸福?
4,为什么主角死了,一生的血汗钱还要被黑心老板娘偷走啊?
你随便编个都行,被谁拿走不行,给人渣绿茶婊去美国也行啊,唉,简直要看到人吐血啊。。。
5,导演你说你到底想说什么?
人生无意义吗?
那你拍毛电影啊。。
人性?
整个电影里看不到一点人性光辉啊,难道你就想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女权?
没有看到一点进步的可能啊,最后结局还扔下个孩子步他们的后尘,简直丧病啊,还可以再丧病点,生的是个女娃不就更好!!!
6,莫名其妙的结尾,绿茶婊还要继续残害人的节奏啊。。。
7,主角这一生简直了,惟一一次反抗,就被活活摔死了,说导演不是报复社会谁信啊?
8,生硬的爱情,我相信导演是不相信爱的,都是为了生活,什么爱不爱的,那是有钱人的玩意。
这些人不是在找爱啊,是在找死啊,一次次恶性循环啊,最后的孩子的命运是什么呢,我觉得让教堂抱走估计还好点。
9,化妆简直了,像我们对于欧洲人脸辨识度不高的亚洲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女的啊,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一个发现的都么有?
10,整个故事全部就在旅馆里拍,两三次外景,还三五分钟都没有,经费不够还是怎么的吗?
11,全篇无高潮也就算了,一次次刷新谷底啊,女扮男,私生子,被遗弃,被强暴,被欺骗,被利用,得伤寒,被抛弃,被打死,攒了一辈子的钱被偷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看的人简直心里阴影啊。。。
12,配角没有存在感啊,就那么几个人物,刻画的苍白无力。
剧情拖沓,好多没用的段落,该讲的却没讲。
13,还有导演是多痛恨喝酒,酒鬼爸爸,酒鬼老公,酒鬼渣男,酒鬼管家,酒鬼医生。。。。。。
搞得好像一切都是喝酒造成的一样。
这部电影前后看过两次,才得以完整看完。
开头: Albert 只是想存够钱离开那个鬼地方。
逼仄待粉刷油漆的宾馆,势利咋呼的Mrs. Baker,一群faceless的住客。
转折点:Mr. Page的出现,Albert的女人身份暴露。
而稍后更惊人的是Mr. Page竟然也是女人,娶了另一个女裁缝。
Albert无法抗拒内心的好奇,当看到Mr. Page的生活后,Albert 袒露心声,道出自己隐忍隐瞒性别之前的屈辱苦难人生,被抛弃被强暴。
变成男人,攒钱、沉默、数钱、工作、攒钱。
可现在,Albert开始幻想或许可以拥有像Mr. Page一样的生活。
Albert不可能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于是或许她可以一样和另一个女人一起?
于是Albert开始在他认为美好的Helen身上用幻想建造一个美好的生活,有自己的烟草店,有自己的女主人在店铺的楼上端坐、等待。
承接:Helen是个愚蠢无知的女人爱上一个无能粗暴却面容俊秀的人渣。
一起搜刮坑骗Albert一分分攒着数着的积蓄,一番美国梦和谎言破灭后,Helen怀孕, 在一场伤寒夺走多人生命后,Albert却奇迹地痊愈了,听进了Mr. Page的劝告,如果人生中有值得留恋的,就要去争取。
于是Albert交付烟草店店铺租金定金,表示要照顾Helen和她的孩子。
结尾:Albert在和人渣的推搡中,撞到墙上。
默默地走进房间,已经无法把钥匙插入锁中。
躺在床上,血从耳朵里流出来。
Albert 静静地躺着,眼中是向往,脑中是还是那个幻想--烟草店楼上,微风吹开窗帘,一切都那么美好。
Albert死了。
Helen第二天才发现早已脸色青白,呼吸停止的Albert就那样和他生前那般,无声无息地死了。
Mrs. Baker发现了Albert的记账簿,无耻地偷走了ALbert毕生用压抑和希望积攒的所有积蓄,装修了宾馆。
Helen给自己的孩子起名Albert, 结尾处暗示Page要照顾Helen和她的孩子。
整个电影有着核能般的力量,让观影的我觉得悲伤得那么平静,那么深刻、压抑、持久。
片中我觉得其实真正的高潮在于那幕 Mr.Page 和Albert穿着女人的衣服在沙滩上奔跑。
Albert有那么一刻回归自己生来的性别,释放内心压抑,做了片刻女人,直到被衣裙绊倒。
这里或许已隐晦地指出Albert已不习惯或者已经做不回女人了。
其实Albert也许并不一定喜欢女人,虽然通篇没有表述,但Albert年少时的痛苦经历让她不可能和一个男人亲近,更别说去构建一种有指望有盼头的人生。
所以她变成男人,就可以看似粗粝坚强地生存下来。
遇到Page是她人生的转折点,给她带来希冀,但也成为她最终悲剧的导火线。
她觉得自己可以变成所谓更强大的那一性,像Page一样去和一个女人结婚,照顾一个女人,在绝望的生活中找寻希望。
可是Albert失败了,她人生的完结、希望的破灭都和她对于自己性别的迷失一般,是彻彻底底地绝望。
看完片子的我压抑不平,但却甚至都不知道应该去憎恨片中的谁,那些强奸犯,那个将Alber推到墙上导致Albert死亡的衰人,还是那个最后偷走Albert曾经代表希望的积蓄的Mrs. Baker?为什么Albert追求不到希望且成了追求希望的牺牲者。
年少时的强暴、抛弃、贫困没有杀死Albert,伤寒没有杀死Albert,虽然撞墙震荡头骨破裂是Albert的直接死因,但是是希望破灭杀死了Albert吧?
虽然弥留之际她还在幻想,可让我觉得无法将其解读为Albert还是没有死心。
这想来都觉得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
那刻的幻想其实是Albert试图给自己最后的一点温暖吧。
这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悲伤的电影了。
她觉得自己为海伦花钱就是爱。
她根本不明白油漆匠和裁缝之间存在的那种同性的爱。
生活不只是陪伴和你情我愿,是需要灵魂伴侣之间的爱情。
当一个姑娘脆弱的投入她的怀里时,她能说的只是不用担心雪,她会买新的帽子给姑娘。
多单纯的她。
她是那样向往爱情,又抗拒任何一个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羡慕别人的调情和爱慕,身边每一对携手的眷侣,对于她都是莫大的奢望。
如果人生中有值得留恋的,就要去争取。
情的起源是——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想实现的部分。
我们爱上一个人,情感是爱上理想的自己,是为欣赏,是为另一种实现。
这份欣赏如白月光,抖尽欲念,全写进她轻轻的最初的,亦是最终的一吻。
只是这样的感情注定了单向性,谁能确保反方向同一个温度的注视。
莫不都是渴望着,奔走着,倾尽着。
落空着,耗尽着,死守着——时间的了结。
一个内心没有涟漪的人,怎么能激起千层波涛。
一个没有爱的人不配拥有一切。
越在意,便越恐惧失去。
与其说她爱上海伦不如说她爱上了想与她一起实现理想的梦想。
有时,一件小事,一个小举动,就像蝴蝶效应会改变很多。
海伦的一个拥抱,也许让某些东西变得明晰起来,一个吻都没有一个拥抱的作用大,她特爱海伦。
从何时而起?
不得而知。
也许就是从这个拥抱开始。
正是因为爱,所以她才会哭的如此伤心。
她从未找到过自我,只是盲从于别人。
只是因为不愿孤单,是因为她累了,是因为她有自己想要度过生活的方式。
也可能是她没有拥有过爱,不明白真正爱上一个人的心情。
这时的勇气,是爱。
只是爱,却要了她的命。
很多执念都消解。
很多想念会变成想起。
执念是硬的不可摧,情感是软的、流的,一个眼神心意万千。
人,一旦有了心愿,就好像蛇有七寸般。
普通的电影常客都容易发现,两位女主角演的都非常细致精湛,可惜的是剧本欠缺。怎有有种没有过程就戛然而止的感觉。而我个人非常喜欢那种绅士的服务态度,心中暗爽
故事节奏有点问题,另这世上就只有个叫Helen的姑娘能陪你开个烟草店么,何苦何必呢,相比粉刷匠的随性豪爽,Mrs Nobbs的生活真是狼狈极了。
我能说我被这部电影恶心到了吗?
剧情一般,唯记得那傲人双峰了
阿尔伯特你死的惨。
一部演技派电影,故事中两个女扮男装的角色表演都很到位,尤其是女主角,天真腼腆的性格演绎的细致入微,观众能强烈的体会到她内心不断产生的变化。最后还要夸下片尾曲,很动听。
不好看
还是女配Janet McTeer姨扮起男人来,小烟卷儿一叼,宽肩膀一甩,更逼真更帅更有范儿啊!都忘了她是一女的了。于是乎,当她猛然撕开前襟儿,喷出两团磅礴的巨乳时,吓得我魂飞魄散的……奥斯卡的小金人儿明明应该颁给她嘛!
这题材拍电影真瞎了。应该照着英剧的范儿来,唐家大屯多成功啊。感觉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但每个故事都是蜻蜓点水。无论主角配角,演技都够牛逼,整片看起来却显松散。
不喜欢。。
做人难 做女人难 做男女人 难!
其实粉刷匠一出场就看出来也是一假小子。。。怪只怪世上像乔这样不负责任的混小子太多。。。 挺可爱的故事。有点悲伤,但还是可爱的。
乱七八糟
看完无限感慨,为主人公各种心酸。一个人怎么能生活的如此委曲求全,连同爱情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人生不是爽文,在那个年代女生太多不易了,以前喜欢穿越古代的小说觉得可能会大展拳脚,现在却看不进去了,到了那个年代,不能妥协就只能毁灭
化妆真心好...故事实在有点...看不下去...
突然露胸好恐怖!
虽然有点怪,但是很美。为了片尾曲看的。
都柏林人的杂合,还有悲伤咖啡馆之歌。感觉作者的立场很摇摆,到底是想表达对女性的同情、对女性独立的赞赏?同时又把贪婪之首设为女性。头撞墙不至死,若说Albert真正是因为失望而死,那也死得太草率了。讨厌雌雄莫辩的译名,严重剧透!
格伦克洛斯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演技让这个平淡的故事变得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