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杜尼亚·西乔夫,西蒙·迈克伯尼,克里斯蒂娜·基里亚克,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法比奥·帕加诺,安娜·费拉拉,菲尔·尼尔森,洛朗·阿纳西亚,瓦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德国,希腊,墨西哥语言:英语年份:2020
简介:关于梦与语言的一次探索详细 >
文本本身处理成家庭创伤后应激失调,或者纯意识流都没什么不好,人与自然呀,冲突与和平呀,也都不错。然而,这个结尾呢,合理怀疑是环保公司突然做了个广告。都挺好的,都挺不好的。
【non-theatrical】daddy issue、童年、婚姻生活、父与子、母与子、黑魔法……威廉·达福如但丁一般,作为费拉拉的avatar去经历一场神曲式的,而又充斥着时间错位、角色错位、场景错位的旅程;酷暑、严寒、幽深艰涩……戏中人的的苦行,对于银幕外的观众亦是酷刑;九十一分钟的噩梦,以极端嗓作结,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WTF。我觉得费拉拉还是不适合搞这种,梦境得有留白啊……
丝毫看不出叙事轨迹,搞不明白是压根就没展开还是封闭地不彻底,有些能量充沛的段落,但也基本不是从故事内部或隐喻转换来的,而更多源自费拉拉一贯的作者底噪。
一场冰雪中与自己的无聊对话,你越用力探索什么,你就越迷失什么。
8.0
这是一部电影吗😡
【4.5】对于费拉拉而言,电影未必需要什么“言语”,亦无需承担叙事职能。所见即所得,而一切所见又可组成新物质,不会是符码,仅仅是血缘、欲望,是梦、或回忆,是群星同我为伍,是太阳风暴和宇宙浩瀚,在雪原疾驰。一切影像自由放逐,汇聚成这后现代图景名为Siberia。启动唱机,颤动时刻来了!
冷僻高傲的费拉拉的又一部黑色邪典电影!看的人致郁,完全的意识流,毫无逻辑章法。能看得出是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虚无缥缈又荒诞不经。情欲,肉体,责任,仁慈等相互交织,形成一个人正常以外时间的疯狂感。《帕索里尼》还罢了,起码我知道他想表达什么,这一部我是蒙了,观影体验太差,门槛太高,小众中的小众。有兴趣的还是思考再三再决定看不看这部吧。果然不适合戛纳和威尼斯,就在柏林展一圈也就够了。
首看费拉拉,嗯…基本是懵逼的,梦境的虚无、无序、无逻辑,回忆的无意识、碎片化,影像的随性,蔓延全片的臆想、游弋、朦胧状态,一些场景的转化确是颇具圆润流动之感,但总体来说实在是没怎么看明白,结局更是让人猝不及防。
柏林也是敢选,难以接近的抽象语言,就当我道行太浅吧。
Berlinale 不睡会儿简直是对这种梦魇片的不尊重
自酿假酒下肚皮,后脑痛了眼也瞎。
那个评论很对,以为是费拉拉和达福的灯塔,结果是费拉拉和达福的生命之树/反基督者
波斯特的心
“西伯利亚”不仅是费拉拉自我精神的一次“流放”,也是影像一次流放。只有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才会去区分文本中剧情、梦魇、幻境、自传、冥想…影像本就不待区分,纯粹滚动、分身,不需要像语言指向确切逻辑和意义,因为观看本身就是意义,视线就是思维延伸,是生命的拓展,是怀疑,是躲避,是欲望也是虚无。
没看懂是一码事想通一个事儿贯穿费拉拉生涯作品的沃肯和达福可以说是费拉拉的一体两面一面吸血鬼一面基督徒
Lucid dream,交流对象是自身,而自身即宇宙,“意识先于存在”的感知方式是属于梦境的。
?
4.5。好几处都看湿了,回忆/梦境中的元素一击命中的概率太高。被白雪覆盖的山谷仿佛是另一处的索拉里斯大洋。理性最终消逝在无边的苦海。
托马索是西伯利亚的注解,西伯利亚是费拉拉的注解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文本本身处理成家庭创伤后应激失调,或者纯意识流都没什么不好,人与自然呀,冲突与和平呀,也都不错。然而,这个结尾呢,合理怀疑是环保公司突然做了个广告。都挺好的,都挺不好的。
【non-theatrical】daddy issue、童年、婚姻生活、父与子、母与子、黑魔法……威廉·达福如但丁一般,作为费拉拉的avatar去经历一场神曲式的,而又充斥着时间错位、角色错位、场景错位的旅程;酷暑、严寒、幽深艰涩……戏中人的的苦行,对于银幕外的观众亦是酷刑;九十一分钟的噩梦,以极端嗓作结,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WTF。我觉得费拉拉还是不适合搞这种,梦境得有留白啊……
丝毫看不出叙事轨迹,搞不明白是压根就没展开还是封闭地不彻底,有些能量充沛的段落,但也基本不是从故事内部或隐喻转换来的,而更多源自费拉拉一贯的作者底噪。
一场冰雪中与自己的无聊对话,你越用力探索什么,你就越迷失什么。
8.0
这是一部电影吗😡
【4.5】对于费拉拉而言,电影未必需要什么“言语”,亦无需承担叙事职能。所见即所得,而一切所见又可组成新物质,不会是符码,仅仅是血缘、欲望,是梦、或回忆,是群星同我为伍,是太阳风暴和宇宙浩瀚,在雪原疾驰。一切影像自由放逐,汇聚成这后现代图景名为Siberia。启动唱机,颤动时刻来了!
冷僻高傲的费拉拉的又一部黑色邪典电影!看的人致郁,完全的意识流,毫无逻辑章法。能看得出是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虚无缥缈又荒诞不经。情欲,肉体,责任,仁慈等相互交织,形成一个人正常以外时间的疯狂感。《帕索里尼》还罢了,起码我知道他想表达什么,这一部我是蒙了,观影体验太差,门槛太高,小众中的小众。有兴趣的还是思考再三再决定看不看这部吧。果然不适合戛纳和威尼斯,就在柏林展一圈也就够了。
首看费拉拉,嗯…基本是懵逼的,梦境的虚无、无序、无逻辑,回忆的无意识、碎片化,影像的随性,蔓延全片的臆想、游弋、朦胧状态,一些场景的转化确是颇具圆润流动之感,但总体来说实在是没怎么看明白,结局更是让人猝不及防。
柏林也是敢选,难以接近的抽象语言,就当我道行太浅吧。
Berlinale 不睡会儿简直是对这种梦魇片的不尊重
自酿假酒下肚皮,后脑痛了眼也瞎。
那个评论很对,以为是费拉拉和达福的灯塔,结果是费拉拉和达福的生命之树/反基督者
波斯特的心
“西伯利亚”不仅是费拉拉自我精神的一次“流放”,也是影像一次流放。只有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才会去区分文本中剧情、梦魇、幻境、自传、冥想…影像本就不待区分,纯粹滚动、分身,不需要像语言指向确切逻辑和意义,因为观看本身就是意义,视线就是思维延伸,是生命的拓展,是怀疑,是躲避,是欲望也是虚无。
没看懂是一码事想通一个事儿贯穿费拉拉生涯作品的沃肯和达福可以说是费拉拉的一体两面一面吸血鬼一面基督徒
Lucid dream,交流对象是自身,而自身即宇宙,“意识先于存在”的感知方式是属于梦境的。
?
4.5。好几处都看湿了,回忆/梦境中的元素一击命中的概率太高。被白雪覆盖的山谷仿佛是另一处的索拉里斯大洋。理性最终消逝在无边的苦海。
托马索是西伯利亚的注解,西伯利亚是费拉拉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