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这段时间在看《从文自传》,这是沈从文写自己年轻时候的一部分经历。
其中有他当兵那几年的简述。
他写到他们部队入驻一个小镇,只杀了一千人。
而他们上上个部队是3000,上个部队是2000.他们已经杀很少了。
又提到他作为部队的文书,每天记录部队拷打犯人的记录,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往往被打的神志不清的时候,在证词上画押。
最后他提到,他的善恶观念从此变了。
和城里那些人,那些在和平地带的人的善恶观念不一样了。
我无法说明白他具有怎么样的善恶观念,我也无法想象。
就像他说的,我根本就没见过死那么多人。
一件事情亲眼看到,和耳朵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官冲击,带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部电影,也带给我这样的感觉。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特别是那个胖子最后时候把那三个人都杀了。
最后被那个还是孩子的警察杀了的时候。
你能分清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吗?
导演翻拍了自己从前的作品,但人们对冷战末期的阴影渐渐散去了,社会变迁。
我认为这次的作品着力点在于亲情和是非观的判断。
前者永远能到打动人心,而后者则是现在许多艺术作品试图表现的主题,就是对与错之间的界限其实并不是那么清晰。
我在这里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动与对这部电影的敬意。
影片开始,男主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过去了,成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警察,人到中年,丧偶,与唯一的女儿也似乎淡漠了。
女儿回家,父亲是高兴的,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他们互相关心着,但是谁也不说。
直到女儿在家门口被射杀,父亲抱着女儿说:"You're my girl."女儿回答:"I know."两人才真正没有了隔阂,可惜就要天人永隔。
男主受到辐射产生幻觉的时候,一再看见女儿小时候和自己亲密无间的各种情节,仿佛时光倒退。
每次好像能触摸到的样子,清醒后却是更令人绝望的心碎。
这一重重反复的打击,提醒着父亲要替女儿死去的事实,促使他走上复仇之路。
我觉得男主自始至终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女儿,并不是什么国家安全。
多年好友的背叛也是因为他的孩子受到威胁。
最后Jedburgh选择自己死而不射杀年轻警官的原因,也是因为年轻警官有孩子。
也许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女儿一直被父亲宠爱着,也许是我认识到父亲就像Thomas一样渐渐老了。
与Emma相仿的年纪,使我感触颇多。
就像Emma在光盘录像里最后说的:"I love you,dad.",whatever.这部电影好在——它使我感动和反思。
2022.01.07
汤姆·克雷文在这个世界最爱的人就是女儿艾玛夏洛特克雷文,刚刚回到家的女儿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当着父亲汤姆的面被人枪杀在自家门前,这太残酷了,望着女儿房间里刚刚放下还没来得及打开的肩包和旅行袋,汤姆的心情悲痛到极点。
此时仿佛女儿的声音还在不断的召唤他,睡梦中女儿的音容笑貌把他惊醒。
汤姆是波士顿警局的一名警探,允许公民持有武器,使一些人有了贼心,壮了贼胆,而让警察处于了和公众一样的危险境地,所以在美利坚,警察是个相当危险的职业,因而常常也会危及警察家属,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在检查女儿的房间时在床头柜里发现一把枪,顺藤摸瓜找到了女儿的男友也是她的同事大卫柏汉,尽管大卫因为公司签有保密协议和怕惹来杀身之祸而不说,但是汤姆就此可以断定问题应该出在女儿的工作单位,一家叫诺斯摩尔公司,汤姆直奔这家公司。
这家位于麻州的私营企业,从事核能源的研发,和国防部有签约合作项目,还是中情局旗下的秘密企业。
有如此深厚的背景,接待他的公司负责人约翰贝尼特又对答如流、滴水不漏,汤姆的贸然探访自然是一无所获。
这边波士顿警局很快破案了,凶手已死,负责这个案子的警官比尔·怀豪斯介绍凶手是个职业杀手,可是汤姆却在现场凶手的头发上发现了破绽。
汤姆按照女儿留下的电话号码联系上一个女人,她交出了艾玛为此付出生命代价收集的诺斯摩尔公司私自为外国生产核武器的证据,正是为此艾玛遭受核辐射进而被杀。
一个叫杰德柏的神秘人物来到汤姆家,他自称华府负责国家安全甄别方面的安全顾问,其实就是替美国政府干黑活的人,他透露艾玛被政府标示为威胁美国的可能恐怖分子,不知为啥,他这次要反帮汤姆。
汤姆约见参议员,告知与政府合作的诺斯摩尔公司非法行为和用核辐射杀死艾玛和一个叫夜花的环保组织三名成员的罪行,公开向华府和利益集团挑战,为女儿鸣冤复仇。
汤姆利用自己是有执法权的警察主动挑衅一直跟踪自己的人,果然发现他们车上有自动武器而遭逮捕,惹得利益集团主动和他摊牌。
没有想到,第一个登门来谈的竟然是负责案子的警官比尔·怀豪斯,接踵而至的居然是因跟踪自己被拘捕的两个人,此时比尔竟起身离开,蛇鼠一窝,这也太让人寒心了。
被电击昏迷的汤姆醒来发现自己在诺斯摩尔公司的一间地下室了,他打倒两名安保人员,逃回了家。
在家洗了一把脸,决定孤注一掷,拼死一博的汤姆拿上他的配枪,直奔诺斯摩尔公司约翰贝尼特的私宅,进门一枪击毙两个跟踪绑架他的安保,接着击伤贝尼特,逼着他喝下遭核辐射的牛奶后一枪将其击毙。
参议员私宅内,参议员召集几个人正在商议如何编造谎言来蒙骗媒体和公众,会议临近结束的时候,他们调侃汤姆已经来日不多,参议员责怪杰德柏有机会能早点解决汤姆,让已经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也来日不多的杰德柏下决心反戈一击,他突然拔枪击毙参议员及律师和米洛伊。
过去30年他专门替政府混淆视听干坏事,如今终于认清这个国家的本质,人民值得拥有更好的当局,临终要伸张正义,除掉这些美国人民的害虫。
虽然可能有些不合时宜,没有了激烈的打斗,没有了火爆的枪战和飞车,仿佛一夜回到90年代的模式,但是怎么说了,老是吃烤鸭,偶尔吃下炒白菜,也是别有风味,而且总的说,剧情前半段在悬疑上做的还是很出色的,父女之情默默流淌,最后父亲为女儿报仇后弥留之际,恍惚间与女儿携手而去很感人
今天知道任何东西都是“恍然”如果今天没有看到那边博文,我想今晚看的 《黑暗边缘》我也看不出这样的感受!
怀揣着美国场面火爆的大片点进去看了,看到最后有个地方我迷糊了,主角的结局我且不谈,雷·温斯顿这个角色的死,然我顿时迷糊了看不透我果断点进豆瓣看影评,但是这次很失望,没有看到我觉得能人云亦云,能透彻到底,能揭我所思的影评,更多的还是在围绕着导演,原著,演员的身份和笔者对影片猜测和那些笔者所认为的美国政治来写的,没有人给我找到答案,那么今天就自己找答案.主角 克雷文 一个单身的年迈警察,在女儿卷入见血封喉的阴谋之中而惨遭杀害之后,兀自踏上孤身奋战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去迎击背后那股深不可测的强劲势力。
人物 雷·温斯顿 一个非典型的坏角色,如果他没有接受坏人给他的东西,如果他没有违背这自己良心做事,如果他没有同情 克雷文 ,如果他没有身患绝症, 我想 克雷文 很在就死了,那么就不会有这么一个结局,更不会有这么一个开头受雇于幕后黑手的议员,又同情克雷文 ,构建起惺惺相识的情谊。
罹患绝症彻底激发了他内心的愤世嫉俗,将多年来的忍气吞声一次过爆发出来,完成了克雷文 未能完成的。
这样一个捍卫良心底线的人最后又被心狠手辣的人干掉了,这里只能说是英雄已死,仿佛是跟那些不杀“手无寸铁”的老牌英雄开的一个玩笑。
这样一个“食古不化”的家伙,毕竟他们都不再年轻了。
对于这个非典型的坏人我只能说:“人到死前言也善吧”.当一个人,身不由己,全世界没有任何人能给你安全感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助你的时候,你除了死,就只能奋战到底,不为什么光明磊落,只为证明这就是你你知道吗,没人指望你完美无暇,只要做到一些基本的事情:对家庭尽心尽责。
每天上班,不说违心的话。
永远不为不值得的事伤害别人,永远不接受坏人给的东西。
这样就够了,不用要求别的。
——克雷文电影无疑就是反应一种生活,也许没有经历的人,并不懂得为何很多人那么向往,他们是不会懂得的 不用闪躲 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 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多么高兴 在琉璃屋中快乐生活 对世界说 甚么是光明和磊落 ———《我》无疑很多东西只有狠得下心只能做的成事;像哥哥唱的一样,“对世界说,什么是光明和磊落”人一旦想要的太多,注定失去的就越多,太多的人只看得到一个东西,也许这个东西并不适合所有人,而得到一些东西终究注定会失去一些东西,别总看着别人,其实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用闪躲 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 .这个世界还有一中东西叫“运气”, 如果你健康快乐就请珍惜吧,没有人会知道明天是惊喜还是意外,别等到来不及了才去珍惜和往回......很久没动笔了,但感觉还是很随笔,很“突然”的写下来了,也许这就是“运气”,如果今天没看到一篇博文,也许这部电影也就当看政治惊悚片一爽而过了,就不会有这篇所谓的影评了,嘿嘿。
多么高兴 在琉璃屋中快乐生活…………………………………………
胳膊拧过大腿的故事在电影中展开得有声有色,但也只限于电影中。
梅叔以53岁的高龄再度出山,打戏已显疲态,但过硬的演技还是让人叫好。
痛失爱女的演绎丝丝入扣,把那种切肤之痛传达得很到位,至少我的心也随之一起抽紧了。
对于内在张力的把握不愧为一名老戏骨。
而之后冗长的政治黑幕追查过于严肃乏味,如不用考量商业价值的话,也许是一部好片,但在单一的叙事手法下又令我等昏昏欲睡,好吧,我承认我的口味还是很大众.....最近滥片看得多,这部无论是制作上还是演员上都还ok,只是题材上过于沉重了。
《勇敢的心》的导演和主演的确已经老了。
但在电影中,或许是导演或剪辑师的对于节奏的把握,梅尔•吉布森朝那辆向他疾驶而来的车开枪的情节仍非常的有力。
影片中我记忆最深的对白是,梅尔•吉布森对那位叫做比尔的他的同事说的那句话:“比尔,没有人要你做得完美,但对于基本的你要做对。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够相信的东西,或许的确是已经不多了;或者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妨碍和阻止我们做哪些我们所想要去和应该做的事;由于这些原因,我们不能去做这些我们所想去做和应该做的事。
我们无法做得完美。
但是对于基本的你要做对。
即是,我们做人要有基本的底线。
即是,我们做人要有基本的信仰。
如果我们做人,连一些基本的底线,一些基本的信仰,都没有了,那我们就必然会堕进万劫不复的虚无的深渊。
我们必须还是应该相信一些什么,以及相信意义的存在。
我们即使是没有信仰,还是应该具有信念。
所谓的悲剧性就是,你所相信的,或你所做的,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会得到颂歌,但是你却仍是去相信,你仍是需要去做,因为只有这些,才能使你区别于其他人,区别于这个世界,并成就你的伟大。
当然在影片中,梅尔•吉布森的信仰建立于对女儿的深情与爱,而另一位我所喜欢的人物,雷•温斯顿所演的那位安全顾问,则更是建立于对生命的意义的信仰,所以他才会在结尾做了那样的正确的决断的事。
我喜欢雷•温斯顿的那种长相,一看就是那种有魄力的、并且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男人。
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有魄力的男人很多,但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却很少。
换句话说即是,在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有很多,但值得你尊敬的却很少;或者再换句话说即是,在这个世界上,漂亮的女人很多,但值得你爱的,却很少。
总的来说,即是,他们没有,灵魂。
这就是我必须要去相信的,即使是低回,即使是高蹈。
说到雷•温斯顿,即是,我似乎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女生会比较喜欢胖子,原来胖子看起来确乎是会比较有安全感一点;其实我也喜欢某种类型的胖子,如温斯顿这种类型的;并且不知为何,觉得他长得像丘吉尔和叶公超。
这些当然都是题外话,或者毫无根据的话。
浮沉聚散变化又再,但是总可卷土重来。
背起笑声,收起我感慨,活出真我的风采。
背起笑声,收起我感慨,孤身继续再找爱。
(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一日)
片如其名本片应该属于那种介于边缘的电影影片对政治环境的揭露以及片中诸多的暴力血腥场面透着一股时下流行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感官刺激而众多明星的参演又是那么具有好莱坞特质不得不说的后面那场枪战的戏当梅尔吉普森掏枪摇晃着身体举枪直接将保镖A爆头又在楼梯干掉另一个保镖B这一场戏直接让我想起了的士司机中的罗伯特德尼罗可以说当年的那些边缘化的电影以及电影元素如今已经渐渐的的登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主流电影里我觉得这足以说明当年那些饱受争议的电影是多么的具有先锋性也不难看出当下的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影片最后一幕父女一起走出医院看上去是那么的唯美这也是身处在黑暗中的我们永远不变所追求的梦想吧
SDMS评分:78.5 分在这样一个夜里,为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动。
虽然这部电影并没有多少可写的东西。
很多人想不通,马丁·坎贝尔和梅尔·吉布森,这两个如此功成名就的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去拍这么一部电影。
尤其是后者,不做演员那么多年了,宝刀再出鞘,拣的居然是如此一个似曾相识的复仇老爹的角色。
《黑暗边缘》的故事,仔细回想,确实也不值一提。
从冰山一角,到整个国家内幕的败露,细细数来,好莱坞这类电影也拍过不少了。
类似的阴谋论题材曾在上世纪90年代流行过好一阵子,现在再看,加上梅尔·吉布森那张老脸,怀旧意味倒是挺浓的。
也不知这是第几次老梅尔再饰孤胆英雄了。
不过不管怎样,这部电影还是牢牢地让我钉在凳子上,老老实实地坐了近两个小时。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被电影中深深的父女情怀所打动。
以往类似的电影中,虽也有涉及,但感情只是作为一种铺成,是最后血刃凶手高潮前的序曲。
而《黑暗边缘》却将这种情怀渗入到电影的细节中,让它成为推动电影前进和左右克雷文情绪的力量。
在整部电影中,克雷文并不是一个陷入复仇中的杀人机器,导演也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制造视觉高潮的屠夫。
我看到的是一个自我挣扎的父亲,他经常会崩溃,但也会马上转身甩开这些并不恰当的软弱。
也许这跟梅尔·吉布森的年纪有关系,他加上导演马丁·坎贝尔,两人已经120多岁了,他们两个很明白家庭对于一个成年人的重要性。
所以非常难得的,影片没有在悬念的展开后,而忘记了它原本的出发点。
尽管剧情再狗血,立意再深,但这并不是一部政治批判电影,而是一部城市牛仔电影。
克雷文的第一要务也不是去揭露什么诺斯摩尔的核秘密,而是找到那个开枪打死女儿的小卒,并亲手毙了他妈的。
俗,情节太俗了。
但我想观众们肯定也会一边嘴上骂着,一边心里又无比痛快。
毕竟这种戏剧模式,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中的一个经典。
而且我也不得不夸一句,电影前半部分的包袱抖得真好,一个又吐又流鼻血的女儿,一边大叫她要说出些什么,一边又被人用来复枪轰得血花四溅,这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对这类动作电影的好奇感;当然等到核辐射这三个字开始出现之后,整个电影的气,也就泄了大半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装逼的、莫名其妙的英国刽子手。
这真是一个没事找事,故弄玄虚的角色,好比厨师对自己手艺没有信心一般,那么就拼命多放些辣椒。
他满嘴的关于感情立场的言论,还有自诩为艺术家的思维方式,让人看得不知所云。
在影片最后,他没来由地枪杀了参议员,以一个“这个国家应该拥有一个更好的政府”为理由,也许他只是作为一个导演安排的清洁工,来处理一些梅尔·吉布森饰演的克雷文实在无暇处理的问题。
他的死倒是挺有意思的一个情节,让最自以为是的人,倒在了最佯装可怜的保安的枪口下。
这充分说明了出来混,低调的重要性。
而即使是如此无关紧要的一个桥段,导演还让他问了一句“你有孩子吗?
”一个没有家庭的人,最后也是死在了对家庭的恻隐之心中。
马丁·坎贝尔对于电影主题的完整统一,贯彻的相当彻底。
标题:以正义之名,打破压抑栏目:《黑暗边缘》影评作者:朱古力 我们喜欢看到为女报仇的老警察坚毅无敌,干掉所有的强权。
所有的愤懑只有杀死仇人的时候才会宣泄,说教都是狗屁。
这才是复仇片最大的魅力。
《黑暗边缘》是梅尔·吉布森的新片,一个坚毅沉默的老警员爱女儿胜过一切,当夜他接自己的女儿回家,还未寒暄够,女儿当他的面被人一枪击毙。
而随后舆论都指向可能是女儿代父亲死,老警员压抑着内心的伤感,时时出现女儿小时候的幻影,他选择追查到底,亲自报仇。
事实证明女儿是深陷一场阴谋之中,她所从事的工作违背国家利益,但总裁和议员勾结,女儿的揭秘让他们很被动,于是暗中杀害并洗去所有痕迹。
老警员锲而不舍,一直追查。
他遭遇连番的追杀,同事的出卖,威胁利诱,都绝不妥协。
最后他手刃仇敌,同时他的行动也感化了一位之前帮上层反派擦屁股的探员(此人已患癌症),探员帮主角杀死了邪恶的议员,自己中枪身亡。
老警员在医院昏迷,最后亡魂和女儿团聚…… 从剧情来说,此片可畏中规中矩,没什么新意。
这类为亲报仇,却遭遇上层阴谋的封杀和阻挠,已经演绎多年,但依旧难掩其中魅力,不光是题材的吸引人——要知虽然法律说警员会帮我们报仇,但该死的司法界尚且同流合污,冤情无处申诉,只有出现那种美式的英雄杀掉仇敌才能大快人心——还在于通篇刚毅情绪的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中的英雄觉醒,和史诗大片一般,复仇故事永远需要一个坚定近乎固执的主角,他寄托了人类渴望打破压抑,反抗暴权的信心和希望。
现实我们有太多言说的压力,在复仇片中让我们一洗郁闷,共同振奋。
而且总是犯罪,杀人偿命,那也是替天行道。
更何况是如此可爱的女儿,且她是继承了父亲耿直的个性,为的是揭露恶行。
最终我们知道绝望的父亲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善终,但不重要,关键是复仇。
本片值得称道的就是一直营造的压抑内敛的气氛。
开场是女儿小时候的录影,随即是父亲接女儿回家,大雨中二人互相关切,又有一点生分。
随即女儿即被人轰毙。
父亲只经历了几次沉默的思考,尽是回忆。
便决定振作,鼓励自己一定可以为其报仇。
在调查过程中,处处充斥暗杀和威胁,如女儿的好友在跟父亲对话以后,打开车门即被撞飞,其他场面均十分克制,让人深切感受个人英雄的阳刚阳刚之风。
随着真相越来越披露,两个上层人士的虚伪及道貌岸然让人极其厌恶,却又鲜活真实。
此时若不用复仇的手法,似乎正义无处宣泄,父亲选择了一切由自己解决,这也是美式英雄主义影片曾风靡一时又遭人诟病的标志。
但看到杀死仇人那刻,你会异常畅快,一扫之前压抑的情绪。
那么影片的效果也便达到。
这是有点偏男子汉的影片。
全片影像风格极其克制,但还是结合很多精妙的特写近景,多用来刻画梅尔吉布森的演技。
说到这里,因为吉布森《勇敢的心》《爱国者》甚至《男人百分百》实在给了我太多美妙的印象,这是一个美国出了名的硬汉,但就演技而言,他最妙的还是铁汉柔情般的眼神,极其传神到位。
本片中梅尔我感觉在女儿死之前都不算最佳表现,总感觉有点不在状态,但父亲开始踏上报仇之路的内敛以及必要时候呈现的乖戾都足够打上太过明显的“梅式标签”。
还是很期待他能多拍一些影片,此公即便不演复杂的角色也颇有一种魅力,让人愿意为其疯狂。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英雄气质,这次他演的是一个充满爱意的父亲。
复仇片拍到最后,很是期待有新意。
我个人一直推崇《老男孩》式近乎将故事讲到极致的诡异片,但梅尔这样偶尔来一部非常正统的复仇片也颇能振奋一下精神。
只是每次把悬念做在上层的阴谋和掩盖,总归是乏味了点。
期待更多精彩的着眼点。
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女儿被杀的父亲,如果不能自己亲自报仇,即便法庭宣判,那种仇恨在内心也会让其压抑良久。
而你亲自杀掉仇敌,那种畅快的感觉,会将你的痛苦大大宣泄。
于是会有空虚感,因为人人都这样复仇,世界似乎会乱。
但不容否认,人类期待在正义遭到暴力的侮辱且无处伸冤时,需要英雄。
如果不能期待英雄,那就自己变成英雄。
这大概就是复仇片历久不衰的秘密吧。
END
好片! 推荐!有几处的音效的的确确得很"震撼"人心//.....
政府黑幕,要说心狠手辣谁也不能与政府媲美。最近怎么看了那么多以暴制暴,还看得很哈皮。
有点散
没啥意思。
不就是揭露政治黑幕嘛
xzd
晕晕乎乎地貌似看明白了~~
做好标记 我要重看的片。
我真的很没品位,所以给出前所未有的两星。
电影一般,但梅尔吉布森的演技的确不俗。
When we got nothing to lose
实在是很无聊的一部片子
一个阴谋论的切口被设定的那么俗套 故事也讲的温吞绵弱 吸引人的只剩梅大叔的演绎 相同题材的可以想到詹姆斯 温的《非法制裁》,但目前个人更喜欢后者
这么牛逼的片才6分,太奇怪了
很老套的故事,是因为是从80年代的英国电视剧改编的,题材和人物设置也都很过时。剧情很多地方禁不起推敲,因为压缩了太多内容,而且前面节奏太慢。Scott说的波士顿口音和Ebert说的公司建筑也确是问题,哈哈。但吉布森明星气质太帅了,还有就是复仇让人热血沸腾,所以加一星
无聊
又是巨大的政治阴谋。
莫名其妙,萝莉乖女主美
不喜欢这种苦大仇深的剧情和结局。
每次挂点都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