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It's the sound of the world ending. 听,世界毁灭的声音就在耳边。
--题记这个公主范儿十足的西班牙姑娘说此句话的时候,正远渡重洋后来到那个戒律森严的女子教会学校。
她曾经在甲板上远眺彼岸的每一次,是否会料到未来的人生都将封闭在那里,和那群循规蹈矩的豆蔻少女们一样--洁白衬衣、藏青色背带裙、黑色长筒袜,腰间扎一条鲜红缎带,用虔诚的声音吟诵经文、背雪莱的长诗。
多么美好,同时又必须绝对地服从:窗外流水蝉鸣,屋内扎堆的金发少女们读书作画嬉闹,爱丽丝梦游仙境般梦幻的宿舍,同时必须服从床头柜只能摆放五件私人物品的规定。
返朴归真的同时,必须领受窒息的压抑。
菲艾玛公主(玛利亚•瓦沃德饰)闯进了她们的世界,优雅而高贵,透着不同于乡间少女的飘逸出尘。
少女们感到威胁,怀有敌意。
以黛(朱诺•坦普尔饰)为首的小团体从菲艾玛踏进宿舍第一步起就表明了她的不友好--当着菲艾玛的面,警告她不准摆放五件以上的物品并恶狠狠地把多余的东西拿掉。
菲艾玛神情淡定,说,听,世界毁灭的声音就在耳边。
这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我至此稍稍明白这个异国神秘的女孩到底不寻常在哪里,虽然如此,我也隐约感到这不是一部明亮的电影。
菲艾玛用她的细腻和敏锐觉察到了周围洋溢着的异常气氛,嫉妒和排挤之外,有更可怕的东西被深深隐藏,以致那些邪恶的小女孩心思都能因为年少无知而被宽谅。
无非是青春里的姑娘啊,梦想走出去,周游世界,梦想自由和狂放的诗意,梦想被爱护,被关注。
这一切离经叛道的思想是跳水老师G小姐(伊娃•格林)教给她们的。
她教会她们如何在枯燥封闭的环境制造浪漫、追寻梦想。
美貌智慧集一身的G小姐啊,激情奔放神采奕奕性感迷人的女神啊,年轻姑娘们倾慕不已。
她说,姑娘们,用最大的豪情和诗意享受跳水那一刻在空中起舞的感觉。
她说,这么美的夜晚醒来吧姑娘们,我们裸身在月光下的湖泊里轻盈地游泳。
她说,姑娘们我来说曾 去世界各地的探险经历。
总有一天 我要重新上路开始探险。
这是我们的天性,不是吗?
她说,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欲望。
你有了欲望,那么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止你。
若没有菲艾玛的到来,一切都将美好下去,像极了《死亡诗社》里明亮的启蒙。
与囚禁乡野的女孩们不同,西班牙少女随父亲游历过许多地方,阅历颇丰,她会变魔法,让点燃的纸花飞上天空,会制造稀奇古怪的舞会道具……正是她,识破了G小姐吹捧的探险经历根本是书本上背下的段落。
G小姐其实哪儿也没去过,她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以吸纳少女们的崇拜为人生乐趣,来撑起那个虚幻的自我形象。
洒脱热情奔放的表皮下是一颗猥琐怯弱的心--她害怕外面的世界,害怕男人,害怕宽阔的水域。
这具被囚禁多年的身体,连同心灵,一起渐渐变质。
何时起,她开始编织另一面乐于被认同的自己--高调编造丰富的阅历和桃色绯闻,自己仿佛是带着勇气出发的航海冒险家,自由洒脱又风情万种。
她的内心悲凉得未曾发育。
在那个呆板禁欲的寄宿学校,当年的G小姐想必是特立独行而又有觉知的吧。
她明白在郁郁葱葱的山丘田野间,在日复一日的圣经诗行里,除了顺从,除了年华老去,还有某种关于自我价值的东西澎湃在胸中,像书本描述的那样激动人心,甘愿为之付出一切。
她唤醒一批一批姑娘,让她们将那激情澎湃地延续下去,直到有一天得知,出路已完全堵死,跳板下的湖泊从来无法连到陆地,大冬天瑟瑟发抖的跳水训练不过是闹剧,永远无法出去比赛,她们终将老死在这里。
她需要成批的幻灭感来治愈,治愈曾经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伤痛,那种没人分享的幻灭的痛,不愿回想的痛,演变作臆想和人格分裂的痛。
G小姐,就是那个在暗房里悬挂太阳的徒劳孩子,用真切的眼神渴望它发光发热,用希望温暖她,膨胀起、爆破墙壁,带她远走高飞。
为了拒绝接受不可能,为了欺骗自己,她用亮黄的油漆涂抹冷冰冰的太阳,她念着咒语,期盼有一天挂像获得温度,真的艳阳高照。
菲艾玛仿佛一颗明亮的星闯进G小姐的领地。
G小姐一面惊叹于星光的美好竟能代替多年来粉饰的太阳,一面惴惴不安。
她一面赞赏、表示愿意追随,一面抛不下辛苦搭建的心灵城堡--尽管以原本的暗房为模板。
那是她务必传承下去的事业啊,尽管那不真实的太阳因过度的粉刷而漆皮剥落。
G小姐一方面渴望控制并占有菲艾玛,这个异国少女代表了她梦寐以求的全部:知识、阅历、自信、洒脱。
她爱上她意味着爱上假象的自己。
另一方面,当富有正义感的菲艾玛想揭发G小姐的虚伪一面时,她自私地毁灭了她。
可以说当G小姐人格一分为二的时刻,她描画的太阳已经遍布裂缝,被掩盖在一遍遍的粉刷之下,终有一天会因负荷过重而剥落。
菲艾玛这道星光降临,向这个把天使囚禁成魔鬼的暗房作出一个同样徒劳的象征。
而当她隐去那一刻,反而点醒了少女们懵懂的灵魂。
真相大白。
黛放弃了她的崇拜,只身远航,走出去寻找真正的鳄鱼和大象。
舍友们围着读她留下的信,满是期待。
而G小姐,孤独地留在她的暗房。
我愿意相信,在G小姐人生的百分之一的分钟里,她对菲艾玛的感情是纯粹的,正如她也曾经把自由和美,和另一个自己,赤诚相待。
敲这篇的时候背景一直循环这首歌:I got this feelingthat you could be heaven sentbut the harder I try the moreYou only wanna be a friendBeing with you is a fairy taleBut without Happy Endwe're so close but you're so far awayHeres what I have to sayI wish you knewI could be the one who's walking in your shoesDo you have a cluethat a soulmate is around youwish you knew, I care for you, I care for youA million to one shot is alli ever wanna get from you我感觉你是天堂派来的但是我越努力你只想做朋友和你一起就像是个童话但没有幸福的结局我们如此近但你心却如此远在此我必须要说我希望你知道我就是为你着想的那个人你有一丝觉察吗有个灵魂伴侣就在你身边希望你知道,我喜欢你 我喜欢你百万分之一的几率都行我曾经想从你那得到……---《I Wish You Knew》2011.8.21旧文,今天整理英语preseation讲Eva Green,勾起一串关于此电影的记忆。
《裂隙》拍的干净整洁,就像监狱中的简单,一目了然。
位于孤岛上的女子寄宿学校不过是监狱的隐喻。
在这个穿什么衣服,放置什么东西都有规定,甚至信件都要被审查的地方,不是监狱又是什么?
女老师是这所监狱的永久囚徒,却是不一样的囚徒,因为她漂亮、年轻,对生活有着丰富想象。
即便是这等“可造之材”,亦被这所监狱彻底驯化。
她只能靠着孩子们对她的仰慕虚荣的活着。
当西班牙贵族小姐到来,她所有的一切都灰飞烟灭,甚至她自己都迷失了自我。
她被贵族小姐这道裂缝照进的光震慑了。
这同时意味着寄宿学校亦有了裂缝,它不久就要崩溃。
为了自己,为了给自己设定生存条件的体制,女教师只有杀死贵族小姐,弥补那条裂隙。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监狱的自我执行性。
监狱不过是社会的缩影。
一个独特的体制,会将所有的美好毁灭,并且会将毁灭贯彻到底。
贵族小姐和一个社会主义者农民好上了,自然对西班牙皇室意味着灭顶之灾。
皇室的选择是把小姐从隐形的皇室监狱转移到更为具体的寄宿学校监狱。
任何体制都会通过各种管道、装置、途径贯彻自我。
社会不过是一套规训的装置。
这就是韦伯所谓的“理性的牢笼”。
这等主题的哲学社会考察,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讲的明明白白。
影片有些哀伤,却不是悲剧。
因为跳水队长离开了这个监狱,正是通过贵族小姐撞开的裂隙,经由女教师,而通达自我。
体制会塑造灵魂,但灵魂中的某些东西是无法规训的,想想贵族小姐的优雅、对美的欣赏,对自由的渴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我们就晓得裂隙在何处!
也许,裂缝的另一个名字是自由。
谁没有曾经崇拜过老师?
是的,也许高中时你讨厌老师甚至嘲笑过他们的口音措辞,但是,小学时,幼儿园时,也许有那么一个老师是你的偶像,他或者她符合你对大人的所有想象。
这部电影,就是以一个崇拜迷恋老师的孩子的眼神开始的。
在小船上,她欣赏着她,她则享受着被欣赏,并把她臆想中的勇气和叛逆传递给她。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电影开头是女学生们做礼拜唱歌,似乎预示这是个光明美丽的故事,而实际上恰恰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Miss G就是个杯具,她杯具了自己还要杯具别人。
她有社交恐惧症,或者外部世界恐惧症,从她出去买东西觉得所有人都看着她,紧张得口里不断重复自己要买的东西,付钱的时候手还发抖,钱掉地上,后来几乎是逃出商店的。
她在学校里则变成跳水教练,阅历丰富,热爱旅行,曾经有过不凡的经历,受整个跳水队的爱戴和崇拜。
她在学校待了很长时间,校长说过的。
校长在这部片子里就象征着腐朽的女校教育体制,象征限制和压抑,是自然人性的对立面。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your life?”Di回答到"Desire, Miss G"Miss G为这个答案欣喜,是的,她知道她的欲望。
“You can achieve anything you want, the world is yours for taking, 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you girls, all you need is to desire it.”Di,还有其他所有人,被激发出热情,投入到快乐的学习生活中。
显然停下来想这个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没有必要,人在快乐的时候,关闭了思考。
她们愉快的训练,听她讲那些虚构的旅行经历,直到有一天一个人来了,说我们为什么天天训练而不比赛,如果不比赛训练的意义何在?
说这些故事都是小说里面的,你从来没有去过任何地方。
Fiamma就是真相,自顾自的美丽,不来不会讨好你。
而谎言不一样,讨好你,迎合你,给你虚假的灿烂,让你在快乐中沉醉。
一开始真相来得那么突然,有点儿接受不了,抗拒,排斥。
然后在矛盾中你意识到,她是真的优雅,有趣,有个性。
你逐渐接受了她。
同时Miss G的欲望爆发了。
行动,被拒绝,被威胁说要拆穿她。
她害怕的哭了。
Di来安慰她,得知是Fiamma导致的,情绪很激动。
谁说过,任何个体都是非恶的,任何群体都是非善的。
一个人施暴可能要很大勇气,但是在集体中和大家一起施暴,,基本不需要太多胆量,甚至你都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施暴,就和大家一起做了,而且过程中很起劲儿。
Fiamma就这样被杯具了。
集体施暴很常见,往往是事后都没有人敢承认,只能大家一起共同找出一个理由,安抚自己偶尔蹦出来的良心。
集体施暴,很容易。
比如,你朋友打架,你去帮忙,大家打着打着人越来越多,越打越拼命,后来的人不一定知道怎么就打起来了,反正大家就打了。
比如,你看见艳照门了,人家张柏芝姑娘明明是受害者,你去参和着用无比肮脏的语言骂几句,因为大家都在骂啊,我骂说明我清高啊说明我纯洁啊。
呵呵,除非你是太监。
比如,侵略战争,就是一群人有一个信仰,然后去集体施暴。
Di后来反省了。
故事还是迈向了光明。
Miss G给我们的幻念很多,Miss G也许就在这个角落,或者,那个角落。
原著作者谢拉·科勒所写的这本《裂缝》被称为女性版的《蝇王》,在此类小说中,一定存在几个要素:第一,封闭的环境。
《裂缝》中是一个封闭的女子学校,《蝇王》中是一个小岛;第二,特殊人群,一般是弱势人群,《裂缝》中是女性,《蝇王》中是孩子;第三,群体,也就是说,用来体现主题的一定是一个群体,《裂缝》中是跳水队,《蝇王》中是成为野蛮人的孩子们;第四,特殊人物,《裂缝》中是贵族小姐跟MISS G,《蝇王》中是拉尔夫。
通过这几个要素,这两本作品实际上要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在无社会约束下的人性的本质,或者说是人性之恶。
我们看到这部影片其实对于原著进行了一些改动,最后杀害贵族小姐的变成了MISS G。
不知道导演的用意是不是要缩小人性之恶的定义范围,将其普遍性变成特殊性,或许用意是留存一点希望给观众。
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该作品由一部反思人性的作品变成了反思个人性格的作品,由对全人类的批判变成了对于某种具体性格的批判,尽管电影拍的不错,但在这一点上,恐怕缩小了原著的批判价值。
对于影片主旨的讨论,在其他的影评中已经讨论的足够多了,主要针对MISS G这个主角,缺乏勇气,充满忌妒心,因为胆怯,在扼杀自己的同时,却又迸发出巨大的邪恶力量扼杀其他生命。
在这里,跳水队反而在最后时刻体现了善的一面,而这与原著恰恰是相反的,原著中,大多数人往往是恶的。
与蝇王相比,裂缝在其原著本身上也存在着一个主题,即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在一方面向与自己抗争妥协的同时,却对超越自己的人毫不留情,由此或多或少的也可以看出人性中自私的成分,通过不断对于自己的妥协与对别人的压迫,来获得心灵上暂时的平静,这也算是对人性中懦弱一面的一种讽刺。
在蝇王中,矛盾冲突主要源于文明与野蛮两方面,主要针对在无社会状态下人类群体的文明退化,该书中象征理想自由主义的主人公拉尔夫一直想通过话语的方式确定威权,而另一派则是野蛮人,完全将这种威权诉诸于武力,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映射着当今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正是外交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在蝇王中,所有的孩子都是同质的,即同一时间来到同一地点,发展的机会客观上是均等的,而在裂缝中,贵族小姐作为外来者,带来了冲突,所以在情境上,两部作品还是存在诸多不同的。
人,究竟为何会作恶,而且在事后丝毫不存有任何忏悔与羞耻心?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将这种现象解释为一种情境压力,在特殊情境下,人会进行自我催眠,产生盲从的现象,理性思维退化。
体现这种思想的小说有《1984》,主旨在讽刺与批判极权统治下的群体意识。
另外的一类小说,主旨在于讲述人性本身,认为人本来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也就是说人性之恶是人性的根本,也就是如上文所提到的这两部小说。
且不说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为合理,单从后者的几种要素就可以看出,很多要素都符合情境说的理论,比如封闭的环境,还有群体的存在。
但该两部作品讽刺人性的手法,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对比,无论是电影上还是原著中,都有善与恶的对立,理智与激情的对立,因此,窃以为,在对于人性批判的程度上,作品本身还不够彻底,因此,该电影转型成为这种形式也不足为过,将绝望的主题变成一种励志的主题,寓意于让每个个体的人都反思自己,防止成为MISS G,同时又给予每个人希望,认为这种人性之恶其实并不是人性的最底层本质,人性中有天然存在的抵触恶的本能。
对于人性以及群体社会的批判,我们见到的已经足够多了,在这些纷杂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读到或看到的都是压抑,灰暗的一部分,这些部分往往给予戏剧以更大的张力,让我们猛然间醒悟到,原来我们还可能是这样的,与我们本身的想象截然相反。
但艺术作品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区别或许就在这里,艺术作品总是把现象与问题抛给我们,留给我们自己反思,但理论知识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的去自觉抵制我们自身的缺陷。
然而,或许每个人都是不完善的,从这一点上讲,该影片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同时通过艺术作品的价值导向作用,将我们带入到情境中,同时通过我们作为看客的特殊身份,将人间的悲喜剧一股脑的加入到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念中,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冲击。
《裂缝》是乔丹·斯科特执导, 伊娃·格林,朱诺·坦普尔,玛利亚·瓦沃德等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根据南非女作家谢拉·科勒的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讲述青春期的女孩们:跳水队的Di、Lily、Poppy、Laurel、Rosie和Fuzzy 是学校里最风光的孩子,她们迷恋着她们优雅而个性张扬的女老师G小姐,然而,西班牙女孩Fiamma的来到打破了这种平静,G被Fiamma的美丽高贵所诱惑。
讲述青春期的孩子在封闭而缺少成人管教下,将人性中黑暗和暴力的一面激发出来
片首,她对神父说:我有很多邪念,我要为此忏悔吗。
侧脸,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
片尾,她面对校长的丑陋,仰着头,落泪。
高傲的样子夹杂悲伤。
为了死去的菲奥玛,为了离开的G。
也为了自己的成长。
从她对G身影的追随与捕捉,是的,她至少是迷恋G的。
那是少女面对百无聊赖的校园无意发现的一方有趣角落,至此,痴迷。
那瘦削的身材,艳丽的着饰,诗一样的语言,尖锐的热烈无一不让她深陷。
哪怕被指出那些故事其实只是畅销小说的复印,哪怕被暴露了无休无止的游泳训练的永不前进下偶像的懦弱,哪怕从门缝里看到不堪的真相,她还是庇护的说,“那是G亲身经历的,她无所畏惧并且真诚”“你让G痛苦了....集体的快乐.....”“是她勾引了G”..... 无知且固执。
这才是青春呐。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但是我总觉得情感的路线是这样的:戴喜欢G,G喜欢菲奥玛,而菲奥玛也许是喜欢戴的。
不能不说。
我觉得虽然戴一直在模仿偶像G的行事风格,但是青春期的她又带着自己的一套。
开始时给我的感觉像个痞子王。
后来又觉得她是规则的守护者,虽然很多时候她都想要去摧毁这些条条框框,但是她的软肋是G。
所以,一开始她就是用冷眼打量‘入侵’的菲奥玛,面对后者的贵族味也是‘以牙还牙’。
不得不说。
菲奥玛是个诱惑。
高雅、冷漠、青春热情同时渊博维持着自己的行事风格,不会磨圆棱角去适应,内心有着不能触犯的原则,仿佛一个天使坠入凡间一样来到这所学校(这是否暗示最后她的离开也是必须的)。
面对戴的排斥,一边维持着高傲,一边泪流满面。
面对戴哭出声的责备,沉默在戴的‘我们都想回家’不再反驳。
面对戴主动友好的暗示,说‘我可以为你尝试,但不是承诺’。
面对戴对自己被辱事实的扭曲,悲泣着高喊‘你知道这都是怎么回事的’。
顺便一提,午夜盛宴她看着帮自己认真化妆的戴,那眼神一个纠结+甜蜜。
不可不说。
G出场的时候确实让我眼前一亮。
的确,她在灰色的学校里相当于枯草丛中一颗魅惑的罂粟。
但是,请记住,罂粟。
诗一样美丽的语言。
充满热情煽动力极强的鼓励话语。
随手捏来的冒险经历。
最重要的是不断重复自己的人生严则是‘无谓与真诚’。
于是,她迷惑一群花痴,于是,她控制了少女心。
于是,她满载了安全感。
面对那些鲜活青春的生命,她觉得自己是王。
一遍遍说着要不要去旅行的话,其实内心是贪恋这样的安逸和苦心经营起来的可控制的现状。
她面对校长的‘你在这呆了很久了’立马噤声,神情颓废如赌桌上没了底牌的老妇。
她面对菲奥玛的洞悉一切只是逃避掩饰。
面对游泳队对参赛的渴望时完全忘记了当初对学生们所说的‘欲望成就了你们的人生’,毫无准备的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害怕挑战害怕失败害怕一切不能掌控的未知。
走在街上的她和学校里那个G简直判若两人——靠念念有词来分散注意力抵制内心对社会的恐惧慌张。
面对身后男人的小声议论也是束手无措甚至不能承受男人尚在萌芽中的搭讪落荒而逃。
若只是如此也就罢了。
可恶就可恶在她再也不能维持这种真假间的平衡——梦幻中的公主菲奥玛出现了。
菲奥玛如同她理想中的自己,不,简直就是她所认为与渴望的另一个自己。
所以,她自信同时自作多情兼自欺欺人的相信菲奥玛一定会属于自己的,犹如戴的迷恋一样迷恋自己。
所以。
我有在怀疑,午夜盛餐她是否是个等待猎物的兽。
只是,她是个只会纵情不敢承担的可怜可恨之人。
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神秘与渊博,保全自己所拥有的。
她导演了一切并导致了菲奥玛的死。
也许是我太天真。
或者旁观者终究不能感同身受。
当看到戴从门缝里所看到的一切时,我以为戴从此觉悟了。
没想到一夜未眠的她只是给自己找了既能不摧毁从前又能解释现在的绝妙理由——一切都是菲奥玛的错!
正是对G的太爱让她迷失了理性施加了太多的恨在菲奥玛身上。
终于,狂暴后是面对脆弱生命的惊恐与无知。
当她返回,看到真实时那愕然的表情,再看G凶狠冷毒的目光时。
我只能安慰自己说,孩子,你成长的代价真是昂贵。
也亏导演对得起观众。
没有让戴再次被迷恋说服。
痛哭之后是真相大白天下。
(看到这里真的是呼了口气) 该断的断。
该清理的清理。
G说‘你们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原谅吗’ 她回答‘我从来没想要被原谅’。
那愤世嫉俗的眼神啊。
秒杀。
人生,才刚开始而已。
感动的是,她没有因为G的虚伪而放弃了‘无所畏惧和真诚’。
所以,当她手握香水,把菲奥玛的书贴于心口时。
我原谅她了。
QueenB是何许人也?
如果在《绯闻女孩》里,她就是Blair小姐,如果是在《贱女孩》里,她就是瑞秋饰演的雷吉娜,在《天使之恋》里就是佐佐木希所演的凌霸校园腹黑大姐头,如果是现实生活里……有可能是林赛罗韩或者希尔顿或者管他什么的……当然也不仅限于公主,在百合片《迷恋》(又名《裂缝》)里面,她就是风情摇曳的女神伊娃格林。
要定义一个女孩子是不是QueenB,并不是看她是不是拥有多少漂亮时装,也不是看她有多少香车宝马,也不是看她的头衔究竟是不是模特圈/时尚圈/演艺圈的一姐二姐……而是看她的裙下之臣。
你知道,在人群中,她可能不是最漂亮时尚的,也不是最有气质最家世显赫的,也不是最阔绰的,但匍匐在她脚下的追随者绝对是最多的。
对,你马上就懂了——在某一个社交圈子中,最火最红最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那个女生就是QueenB。
而且在一个圈子里,有且只能有一个QueenB。
这道理就像蜂群里只有一个蜂后、基督教说世界只有一个上帝一样。
所以绯闻女孩里面Blair要恶整Little J ,贱女孩里面瑞秋要和林赛罗韩掐得死去活来——这Queen的位置只有一个,众星捧月捧的也只是一个月亮,我的荣光/我的情人/我的粉丝团怎么能允许他人分享?
那个QueenB啊,不仅漂亮时尚娇艳动人,而且战斗力一流,娴静时如姣花照水,撕逼时就凶相毕露。
一旦发觉圈子里有哪个是她的潜在威胁,或者她发现了谁有想取代她的念头,她就马上不择手段地带上亲友团去迫害那个小妖精。
QueenB可恨吗?
非常可恨。
人前称她为女神,人后则为她冠名为某表。
因她嚣张跋扈,唯我独尊,因她品性奇葩,手段恶毒卑劣,为人不齿 ——“好女孩才不会做这种事!
”事后的放出马后炮如是云。
——然而好女孩又怎么会去当“QueenB”呢?
QueenB本身就是坏女孩、贱女孩。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在你所不知的世界里,QueenB的圈子始终如一地都存在着,那些好女孩们所鄙夷轻蔑的玩意儿,被QueenB制定成了法律条规在她的圈子里盛行——比如“以貌取人”或者“狗仗人势”。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人人都知道QueenB的自私、奇葩、小气,矫揉造作——为何那么多人还是那么一往情深地迷恋她呢?
QueenB的魅力又何在呢?
为何她总能使那么多人臣服于她呢?
要知道,圈子里的每个女孩都想成为QueenB ,QueenB的穿衣打扮风格就是她们的时尚风向标、QueenB的言谈举止就是她们争相模仿的模板。
她们一刻不停地谈论她、模仿她的同时,还嫉妒她、诋毁她。
她们渴望着哪天自己也变得如QueenB一般光彩照人,万众瞩目,然而至始至终她们都发觉自己还是QueenB那含水量很大的粉丝团成员之一。
圈子里的每个女孩都渴望成为QueenB,哪怕明知她其实胸大无脑,但再怎么愚蠢的脑袋,当她戴上王冠的那一刻,总是光彩夺目的。
圈子里的每一个女孩都迷恋QueenB,哪怕在私底下骂她骂得多么恶毒难听,但是当周遭所有人都对QueenB表现出一种迷信般的顶礼膜拜的时候,她们也跟着不由自主地低下头去。
——这是她们的Queen,她们臣服,哪怕曾有腹诽;她们献上信仰,哪怕曾有怀疑厌憎。
她们至始至终都不会明白,为何QueenB能成为Queen,为何QueenB从来就地位稳固无可取代?
直到有天有个外来者闯入,她不管这可笑圈子里的所有信条,她无视QueenB身上的光彩和珠宝的诱惑,她冷眼看着一堆无知少女膜拜着那个她们心目中的神灵,她却拒绝加入。
她说:“我就是公主,真正的公主,来自西班牙。
我有珠宝,有华服,有爱人,也看过世界——但是这些东西又有什么值得你们崇拜的呢?
”然后可想而知的,真正的公主死了,被QueenB谋杀。
她身上的一切都是QueenB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她的钱她的钻石,她的锦衣华服,她的美酒佳肴,她的爱情她的故事她的世界,甚至包括她这个人——然后公主却拒绝QueenB,她厌恶QueenB就像所有人厌恶QueenB一样,但是她的厌恶来得格外耿直而真诚。
QueenB受不了这种厌恶,她的世界是不允许有人抗拒她的欲望与魅力的。
所以真正的公主死了。
然后突然就梦醒了。
所有人都醒了,她们忽然意识到对QueenB盲目的崇拜与无知的轻信竟然让她们错手杀死了一个真正善良崇高的公主。
死亡在她们耳边敲响了警钟,无情打碎了她们迷蒙愚昧的少女梦,她们隐约意识到了,让QueenB成为QueenB的人,正是她们自己。
原来愚昧无知才是邪恶最大的帮凶。
因为她们无知,才会轻信QueenB那做作夸大的谎言。
因为她们愚昧懦弱,才会任由QueenB颐气指使却不发一言。
因为她们本身虚荣、因为她们向往虚荣,因为这份欲望的原罪,她们才会崇拜QueenB这样虚伪做作的女人。
或许她们原本的追求不应是这样的,她们原本想要的是真正的美丽、是真正可让人汲取营养的学识、是令人心生愉悦优雅崇高的趣味,是渊博的知识,膜拜的是真正的美神维纳斯或智慧女神雅典娜。
奈何遇到的却是海中的塞壬,海妖用充满诱惑的美貌和令人迷乱的歌声迷惑了她们,用海市蜃楼缠住了她们的双足,让她们在黑暗冰冷的海底越沉越深。
于是清醒过来的女孩子们挣脱了海妖的束缚,游向光明的水面,重获自由。
她们洗去了脸上的胭脂水粉,做回了一个普通人。
你去看看现在的那些好女孩,你去问问她们还记不记得QueenB?
她们大部分会告诉你:“QueenB?
那是什么愚蠢的东西?
我有很多个朋友、老师,但她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叫做QueenB.”你再问问她们,如果QueenB来到你的身边,你是否还愿意和她做朋友?
哦,和QueenB做朋友就意味着被QueenB奴役——聪明的好女孩当然是不会的。
而她们其中——某一小部分、有过某种曾经的女孩就会看着你,脸上露出《亚当斯一家》里温斯蒂一样冷艳神秘的微笑:“不,如果我再遇到她,我会像个印第安人那样,剥了那小婊砸带着金发的头皮,把她绑了放在火上烤BBQ或者做人肉叉烧包。
”
当你的热情受到一个你理想中的自己的人的冷淡对待,你会怎样?
从小就在女校里学习生活,长大后也留在女校里当老师,Miss G却不合常规地穿着最时髦的衣服,举止谈吐充满新女性的大胆和对陈规陋举的蔑视,手里无时无刻都叼着的一根烟更是20世纪30年代先进妇女的象征。
她把那些从书上看来的历险故事当作自己的经历告诉她的学生们,让她们把玩自己的首饰。
她们崇拜她,她也以此为乐。
其实,她一直活在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光环里。
Miss G就像很多小地方出来的人。
她们都不笨,甚至很聪明;她们善于模仿,能把自己的外表和口音乔装成地道的城里人;她们不甘平凡,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就像哪里看的那本书或那部电影里的人那样。
不过,她们由于出身小地方,父母也不是很有见识的人,学校的老师眼界也不开阔,以致她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精神食粮十分贫乏;也没出过远门,除了寒暑假偶尔做几个小时汽车去亲戚家小住几天,但这已让她们在开学后跟小伙伴们津津乐道。
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她们都没有见大场面、开大眼界的机会。
直到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到省城里念书,去到一片更大的天地。
在这里,她们会遇到很多像Fiamma那样的同学:漂亮,家境富裕,见多识广,性格还很平和大方。
Fiamma们对她们也很友善。
虽说智力、学习上大家都差不多,但那种由于出身环境而导致的潜在的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她们就是玩不到一块来。
比较清高的从此自己跟自己玩;而像Miss G那样的则积极地想融入到人家的圈子中,有些人可能会成功,但电影中的Miss G热脸只贴了个冷屁股。
当然,电影中的Miss G极端了点,不仅JI 奸了Fiamma,为了掩饰丑事还害死了F。
现实生活中的Miss G们大多也就不经意地散发些小流言,在谈论到Fiamma们时口中不自觉地流露出酸酸的语气。
她们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心里的骄傲比很多人都强,所以也容不得自己沦落为搬弄是非的长舌妇。
其实,Miss G们可能是最脆弱的人。
电影中的Miss G其实是个离开了学校就紧张的人,碰到男性更是害怕得浑身发抖。
现实生活里的Miss G们也是如此,她们属于迟到了只敢低着头老鼠状地溜入课室的人;她们不敢违反学校的规定,是老实守规矩的好孩子;而碰到大场面小家子气更是无可避免地散发出来。
她没有勇气,却有一个勇气的梦想;她们没有的东西,却活在自己拥有一切的幻想中。
从幻想中走出来吧!
只有直面生活,直面真实的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太多人将《裂缝》的剧情简单化和庸俗化了,原以为那只是电影简介的用语,意外的是,居然也有看过电影的人把它当做一个讲述变态的迷恋、情欲、嫉妒的故事,这未免有些过于商业化和噱头化了,这部电影中表现的人性的复杂,并不是一个数学公式那么简单,甚至也不是一个化学方程式。
G小姐迷恋的不仅是fiamma本身,她迷恋和崇拜的,是fiamma的经历和生活——G小姐理想中的生活,也是她一直在伪装的生活——周游世界,去完成各种冒险,做一个勇敢飞翔的人。
这实际上,也是Di迷恋G小姐的原因,她在G小姐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充满魅力的生活,这成了处在封闭的寄宿学校中的女学生们的精神寄托,倔强如Di,是绝不可能让这种梦想破碎的,她必然会誓死保卫它——并不是G小姐,而是她无望生活中的唯一出口。
所以在知道G小姐要离开时,Di绝望地喊道:“我们什么也没有了!
”但G小姐对Di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她最大的禁锢,她让Di满足于这一切她构筑出的幻象中,而放弃亲自去冒险的想法,从而将Di永远地留在身边。
所以说,Di对于G小姐是特别的,因为只有Di知道这地方是forever,她们可以相互依靠。
但这种平静,或是平衡,因为fiamma的出现而被打破了。
G小姐对fiamma的迷恋事实上是飞蛾扑火,如果说,选择Di,是她对现实的理性经营和妥协,那么对fiamma,则是她内心最炽热的理想,或者说是欲望的难以自拔的追逐。
G小姐本质是怯懦的,她的一生都在学校中度过,她只敢在梦里飞翔,她编织的谎言与其说是为那些女孩的,其实更是她在麻痹自己。
这样的G小姐,必然会被理想抛弃,正如fiamma对她的鄙夷。
fiamma在G小姐的心上撕开一个口子,G小姐又在Di的生活上裂了一条缝,其结果就是,可悲的G小姐被迫彻底暴露在现实中,一无所有、不知所措,被推向崩溃的边缘;而Di,从裂缝中看到了真实的希望,真实的未来,她注定不会成为G小姐,因为她有勇气,敢于飞翔。
而fiamma,她是一个太具象征性的存在,她的美好,也许不能改变一切,但当她破碎,美好消逝时,会有人惊醒,然后前进……
首先我要向原著的作者致敬,只有真正面对自己的软弱,真正的剖析过自己,才能写出这样一个故事。
而真正面对自己,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也能够获得极大的勇气。
在诗一般的镜头,华美的服饰,隐隐约约的百合情的包装下,Cracks其实是一个关于怯懦与勇气的故事。
一切的一切起源于Miss G 关于勇气的白日梦。
Miss G 其实是这样一个人,她见识浅薄,从来都没有离开学校踏入社会。
她恐惧男性,在听到面包店里的男性谈论她时,竟然吓得跌落了手中的钱包。
她极其循规蹈矩,直到成人后都不敢在床头的柜子上摆5个以上的物品。
(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只允许摆放5个物品)她极其害怕学校外的世界,甚至去市里采购之前时候要默默在心中演练很多遍 Four sugared rolls, three jam tarts......她的软弱也许是由于经历中的不幸,她在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被送到寄宿女校。
也许,从那个时候她的心灵就停止了成长。
极度的压抑和怯懦,让她像中了精神鸦片一样向往走出学校环游世界的冒险生活。
面对寄宿学校痛苦的生活,她逼迫自己进入了一心中的幻想世界,并塑造了一个新的充满勇气和魅力有着传奇冒险经历的自己——所谓的Miss G。
不敢违反规定的她看起来特立独行,总是撒谎的她表现的无畏又坦诚,恐惧男性的她,令英俊的学生家长为她神魂颠倒,从来没有离开过寄宿学校的她,有了数不清的冒险故事,随时准备环游世界。
而那些“still waiting for their lives to begin”的小女孩们是Miss G最好的观众。
Miss G神采熠熠的向这些小女孩们展现她的幻想世界。
小女孩们也全身心的沉浸其中。
在这样一个封闭灰暗的世界里,有谁不渴望外面的精彩生活呢。
Miss G热爱自己的幻想世界,同时她也坚决的捍卫着别人的幻想世界。
所以在女孩们违反校规半夜里疯玩的时候,她吓走了前来阻挠的宿管大妈——本片中Miss G唯一一次展现勇气。
直到Fiamma的出现打破了她们的幻想世界。
对贵族出身的Fiamma来说,Miss G靠臆想得来的魅力并不怎么吸引人。
她的服饰并没有那么时髦精美,她的冒险故事漏洞百出,她的跳水训练简直就是胡闹。
Miss G感到了Fiamma的威胁,但凭借她习惯性的鸵鸟做风,她对Fiamma拆穿她谎言的可能视而不见。
相反的,她狂热的迷恋上Fiamma,对Miss G来说,Fiamma简直是活生生从她的幻想世界走来的人。
Fiamma出身高贵,神秘又美丽,并且旅行过世界上很多地方。
这些特质都让Miss G为之痴迷,她偷偷藏起了Fiamma那些印有西班牙风景的明信片,偷吃Fiamma收到的西班牙点心,甚至把Fiamma编入了自己的幻想世界里。
从前的Miss G 环游世界的故事,变成了更富浪漫色彩的Miss G同西班牙公主一同环游世界的故事。
Miss G是这样盲目,她从来没有想到过Fiamma会反抗,她放纵着自己的幻想和欲望,却从来没有想过后果。
当她清楚的认识到Fiamma将会撕下她的面具,打破她的梦境的时候。
她用了所有在寄宿女校学来的生存智慧与之对抗——谎言,嫁祸,搬弄是非,冷漠。
而这些最终导致了Fiamma的死亡。
而这个可怜的Miss G甚至把自己杀死Fiamma的事实都幻想化了——Fiamma死于她的完美,她本来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
这是怎样一个懦弱的人啊。
这个故事另一个引人深思的地方就是关于勇气的传递。
Miss G没有勇气,但她有一个关于勇气的梦想。
Miss G的梦想鼓舞着Di,让她在面对清苦的寄宿生活时,能够先于别的女孩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没有可能回到家里,并且积极主动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在Di和Fiamma充满冲突的接触中,Di有把面对生活的勇气传递给了Fiamma,让Fiamma不再逃避自己被家人抛弃的事实,并且有了先向Di示好的勇气。
如果Miss G不是那么病入膏肓的话,这些女孩也许孩会有个美好的将来。
但Miss G的怯懦勒杀了她自己的将来,也夺取了Fiamma的生命。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Miss G,年青的时候认为自己潜力无限,工作了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年老了觉得小辈们道德败坏。
总觉得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因为“不是我的错”的原因被压制被冷落。
Cracks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面对了真实的自己,才能踏出梦想的第一步。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最后,Di在撞破Miss G的真面目之后,却反而能够有勇气逃离寄宿学校,踏上真实的冒险旅程。
局限于一个小空间的幻想故事,逻辑上难以成立,为了阴暗而阴暗,面具式的人物
爲了玛利亚·瓦沃德加一分!
评分这么高挺惊讶的。觉得叙事逻辑和人物塑造都很刻意造作。所有角色都莫名其妙
寄宿学校怎么像孤儿院。
一盘散沙的剧情,乱七八糟的拍摄,大量吵吵闹闹的配乐…还能再做作点么?…Jordan,还真是女导演拍的啊……女人的世界比男人的世界可怕多少啊
毕业那年看过绿姐姐这个扭曲的片子
看不懂讲什么,,进入主题极慢。。。某对艺术片实在无法入戏
看了影评才能了解
小世界里的大绝望.活着本身即是无法逃脱的牢笼.全片最美好的一段是半夜的裸泳,那时大家彼此欣赏,理智、年龄、经历和知识的隔阂不再,团体的最大快乐莫过于此.最悲凉的一刻是让梦想在自己的怀中死去:西班牙人在此时完全成为了象征,她们俩合起来,恰是一个人的两面:出走的希望,总算让人不致绝望
不好看…浪费我时间…😠
恶心
一个嫉妒心重的孩子王加上一群唯命是从的孩子,是最具杀伤力的组合;不够惊悚,压抑程度介于《伊甸湖》和《孤儿》之间,紧张感还不够强;有段背景音乐是《鬼来电》的手机铃声哈~~~
EvaGreen 很美艳
总觉得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许都有过一个miss G!用各种臆想来掩盖本来其实空虚浅薄真实的自己!想用一种伪装出来的魅力来吸引其他人的崇拜,只是有的人只是一想而过有的人则真的变成了miss G!记得以前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人,编造各种谎言来吸引身边人的注意和崇拜,我渴望她能够改变但终究是无果!
7.0/10。女同学为夺回认同感去排挤比自己优越的人,这我懂;女老师费尽心思去讨好自己暗恋的女同学,当明知得不到时只好想方设法毁灭所爱,这我也懂。前面一直都懂,但结尾。。看得哥万般无语啊。。。片子拍得还是挺美,特别是看到夜晚集体裸泳那段想给四星。但我就是喜欢不来这个故事。
我是来补看Eva Green的咪咪的。。。那对凶器可以顶个一星,嗯。
不可逃离的群体,无法释放的欲望,童年的阴影
讲的是人性么?看不懂 @Lin_Q 你推荐的。。。求解释 我只看到了一堆女人恐怖的一面。。。自私狭隘狠毒愚昧还有自以为是
感觉什么都没讲明白,除了Di所有人个性都太模糊
真正敢于面对自己,才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