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
The Last Black Man in San Francisco,何处是吾家(港)
导演:乔·塔尔博特
主演:吉米·费尔斯,乔纳森·梅杰斯,丹尼·格洛弗,蒂琪娜·阿诺,罗布·摩根,迈克·艾普斯,芬·维特洛克,索拉·伯奇,托尼娅·格兰茨,迈克尔·J·格温,杰克·汉森,卡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简介:故事围绕旧金山最后一个,也是即将消失的黑人社区展开。一个黑人男子(吉米·凡尔斯饰)和他的朋友(乔纳森·梅杰斯饰)为找回属于家族的归属感,他们决定买下属于自己家族的房子。详细 >
2021年第一部惊喜之作,感觉比月光男孩还好。要对标的话,应该是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旧金山和纽约的对照。房子在电影中的隐喻象征太重要了。这不仅仅是地位,审美,阶级的象征,而且也是象征国家,一个美国梦的对标物。爱屋及乌,想象自己是美国建设者的一分子。然而自己却是房子(国家)的闯入者,不受欢迎的人。是奚落嘲笑对象。而且是被黑白社区共同奚落嘲笑的对象。这里黑白没有对立压迫,在加州主流思潮现在应该不会有此印象。黑人男孩死亡是被另一帮黑人所害。片子反映更多的是,黑人底层想被承认,却无法进入上升通道的苦闷。这里对黑人自己也有深入的鞭挞。影像画质和音乐达到了王家卫的水准。没想到眼镜王有这么多黑人粉丝。一部电影就能爱上旧金山。
看的时候一直觉得这是真人吉卜力
没看懂走神了 脑子在想别的事情 有空在重刷吧
画面色调很好,D站上112分钟,删除了8分钟什么内容?而且这么多黑人,为什么说最后一个,20分钟进入不了剧情。
A24对布景、画面真的是高要求了,全片沉郁,最后算是自我认同了吧
开场一段时间画面剪辑我特别喜欢,全片摄影和配乐很棒。因为占房的这个故事真的太简单了,观感有点无聊。
这部片子连续数月在旧金山各大影院循环放映,导致我一度认为是城市宣传片…它把一件事讲得很好,归属感。今天Q&A见到了导演,得知主创和团队里很多人是旧金山本地人。
三星全给San Francisco
是那种对肉眼最友好的画面,柔光,微微黄的滤镜,四角虚化。导演很喜欢的一种镜头是先对准一张脸,然后慢慢zoom out转到一个宏大的场景,略微的慢镜头,或者反过来zoom in。导演执着于每个画面的构图,每个镜头都像画一样(I Drink Wine的mv是Adele生涯美学的巅峰,尤其是结尾几张手绘的分镜头,不过其实和Adele没什么关系),好似是那种“关于一个城市的记忆”,给你呈现边边角角,以及导演出神的时候眼睛框进去的画面都是什么样的。有好多个地方都像30年代绿野仙踪那种过家家的感觉,是周围布景比起人物相对较小,并且紧凑,像是小朋友最期待的场面。Mont写的那部剧才叫真的“私人化”,所有相关的人都已经聚集在了现场。
三星半,夹杂私人化情感的种族题材电影。“你不爱这座城市就没资格恨它。”
画面摄影配乐真的太棒了,两位主角表演也很好,其他差点意思
早稻田松竹的第二部,都是A24制作的,相比之下画面更漂亮但是真的好难懂。日本人看着字幕都嫌难懂的那种难懂。
旧金山风景片,每幅画面都精美的像壁纸,故事则用极慢的节奏讲述黑人和城市的关系
wondrous cinematography crippled by narrative drudgery (but still beats the hell out of MOONLIGHT and/or BEALE STREET)
我觉得我对电影的耐受力还可以,看到我中途离席的真是非常少有的了……
开画近二十分钟的美好,在继续下去没有更完整剧情的支撑而败下阵来。。结局也不错,真真"如梦幻泡影"。。。可能不想表达什么而出于自身的对标记地的感叹,便只是想让她像散文诗一样自由生长吧
画面很棒 影调已经脱离了胶片数码色调的区分 感觉是still photographer拍的 导演有想法 剧本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看起来是独立小品其实还是很规矩的三段式 所以问题就在于没有很明显的冲突 即使有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不痛不痒的 可能今年能冲奥 但是我不是很喜欢 前半段睡着了
滑板少年和家园的故事用诗意和悲悯的镜头表达刻出来,只是节奏有问题啊,看到困了。
以一种诗意、畅快的方式,跟着主角在片名城市里游荡。不同的细节展露出不同方面的城市魅力。话题轻巧划过黑人社群、城市变迁、旧时梦想消失和失败以及新时代的迷茫。浪漫得不像“美国电影”。当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的这座房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就满脑子《寄生虫》,到了主角维修书架暗门的时候更是暗暗颤抖。只是这个故事和城市的结局里,主角并不会寄生在这座房子里。
没有爱就不能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