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且都是后半部。
第一次看的时候,感动于两位老师对孩子的爱,对于教师这份执着,却执拗于导演处理安妮感情故事的处理上有些俗套。
第二次看的时候,理解了导演和编剧对于女主感情情节的安排,想真诚的对他们道几句感谢。
青春的电影,自然要聊到爱情青春的爱情中,充满着诱惑,迷茫,坚持,固执有我们推崇的,鞭挞的,不齿的,彷徨的关于各种的情绪,电影中,无论是从情节的处理,人物的演绎,情境的剪辑,各个角度都将青春的气息,青春的情绪,诠释的十分到位,堪称完美。
看他们,似乎就是在看二十来岁的我们。
生活可不就是这样么?
如果二十岁看这部电影,看到的估计就是上面的东西了。
可作为三十几岁的我,仿佛可以看到,可以理解导演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他想穿过青春片的视角,戳中我们内心的柔软,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只有“我”,只有自己,只有空虚寂寞,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人生的价值,除却“副校长”的价值外,还有我们给予社会的回馈。
该剧真正打动我的,是安妮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桑老师对于老师这份职业的憧憬、敬畏与责任感。
桑老师,最初来这里,只是因为,这是一份工作,工作而已么,用不用心无所谓,赚钱的手段,糊口的工具,而已。
可是在跟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在读安妮老师的日记时,他的社会责任感被激发了。
暴风雨来了,保护孩子们;用心跟孩子们讲述“火车”的样子;去辍学的孩子家里,帮工,只为了,他以后到社会上不被骗。
那样的环境中的孩子与大人,所谓那样的环境是,孩子不知道何为“理想”,长大了也只是要照着现在大人的方式,“活着”而已。
大人甚至于觉得读书,还没有捕几条鱼来的实在呢。
看到这个场景时,我被噎住了,有种“欲哭无泪”的绝望感。
桑老师,没有绝望,他坚持他认为对的事情,他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解决问题。
你不是说,读书耽误捕鱼么,好办啊。
少的鱼,我来捕,我来替他捕。
你只要同意他去读书就可以了。
后来,每次看到安妮和阿聪忸怩的表情,我猜想,他们肯定为此争执过。
安妮渴望解决的问题,被桑老师用质朴的方式解决掉了。
安妮心中,是否满怀感激呢?
最后,安妮不顾一切的跑回去,为的就是见一面那个跟她同一战线,帮他解决问题的同事。
这份心情,我可不想理解成为小女生懵懂的爱情啊。
当她看到他,他看到她时,桑老师用喊的方式的打招呼,安妮老师,你好。
清澈,纯净。
响彻夜空。
被揪着的心,忽然松开了,嘴角咧出了笑容,长吁一口气。
被“遗弃”的学校,被“甩”的老师,从不孤单啊。
谢谢充满了爱与期待的老师,谢谢单纯的孩子们,谢谢一直记挂他们,并为之努力的所有人。
喜欢泰国的这种小清新爱情。
看老师和那一群孩子打闹时,突然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放佛回到了小学四年级,穷乡僻壤的乡村小学突然来了一位城市的实习女老师,幸运的分到了我们班教课,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了晚自习,虽说可能是老师一个人在学校害怕让我们去陪她的,也知道了小组学习,老师大晚上一个人还到各个学习小组了解情况,上过山爬过岭,真不能想想一个城市的女孩子怎会有那么的毅力和胆量。
记得很清楚一个场景,那天周日,老师从家到学校,周五说让我们周日晚上在学校见,那天晚上大家都在学校大门口等着,连岭上的同学也不例外,一直等到天黑老师的到来,虽累虽苦但情愿。
随着剧情的发展,突然想起了前几年看到的另一部电影,向左向右走
尽管英语水平很难,跟着英语翻译听着泰文看懂了这部小清新,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是不受语言限制的。
一本破旧不堪的日记本串起了两位乡村教师的爱情归宿。
他们只是在走着自己的路,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内来到了同一空间,他们相互通过日记走进对方的内心,相互经历着对方的故事,相互寻找着对方的足迹,从未见面,确是心心相惜的感觉,这种美好,是抛弃他们的前男友和前女友永远都给予不了的。
剧本过硬,双线交替,不腻不重,两位性格迥异的老师分别和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一起生活,女主自我介绍、男主教室斗蛇等各种囧状令人时不时捧腹大笑;男主座着船一家一家登门拜访去“招生”、女主壮胆处理厕所下的浮尸等画面让人深刻体会到乡村教师的不易,对主流教育的批判却不刻意煽情;男主在暴风雨中保护孩子却眼睁睁看着那本重要的日记本被吹入水中、男主在木板前与女主的名字比高度、男主梦见女主出现却看不清脸、女主幻想男主出现在黑板前帮他解答数学题等画面一步步交代出他们相互在隐隐的牵引着自己的内心,爱情正在萌芽。
从未见面,却如故人,就像穿越时空的爱恋,唯美心动。
本片颜值很高,女主漂亮,男主帅气,异域风光给这个青春爱情故事增添了几份浪漫色彩,自行车、秋千、窗台等道具都极富文艺气质,尤其是几次夕阳下女主的特写镜头是那么的温暖和美好,有几分偶像剧美感,但绝对不是高富帅、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国产偶像剧脑残路子,而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知识青年下乡支教找到自我价值和归宿的纯爱文艺故事,典型的泰式小清新,不急不躁、没有压力没有束缚,一切随心,简单的美好。
教师日记是泰国全民偶像,巨星bie小清新爱情片,bie能歌善舞演戏很优秀。
bie《伤痕我心》在CCTV1和CCTV8播放8次,《爱在旅途》在安徽卫视反复播放收视很高被称为神剧。
《铁石心肠》在安徽卫视反复播放收视很高。
希望早日播放老师日记,收视一定很高。
支持bie,喜欢bie的人很多,喜欢看bie剧的人很多。
很好的片子诶!
很喜欢女主角anna老师,我也很同意anna老师说的,为什么凭纹身就判断一个人!
虽然有点讨厌校长以貌取人,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片子的无缝,感觉很棒,就像song老师说的,anna老师的日记就是他的秘籍……anna老师的未婚夫我就猜编剧要把他写成渣男了!
因为anna老师和2老师走到一起势必要拆散原配...哈哈套路!
不过最后anna老师说的很对,两个价值观不合的人真的可以继续走下去吗?
不过....13年你才发现价值观不和是不是有问题!?
哈哈,电影而已不要想太多....
该电影沿袭了导演尼提瓦·塔拉吞清新唯美,温馨感人的创作风格,虽改编自支教故事,却在保留故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影片打造成一部既有励志内涵,又有动人爱情故事的青春爱情喜剧片。
一贯注重娱乐性和商业价值的泰国电影的创作特点在《教师日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片中两位老师与不同学生的相处,生活习惯的错位,已经足够为观众制造出轻松的氛围,身边小事的细节积累,逐渐影响到男女主角的选择,故事和情感都够动人。
不要轻易掐灭一个希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泰剧的手法,拍部小清新喜剧片,都要带点恐怖和出轨之类的狗血剧情,还有标配的宽肩一米八男友力爆棚的“男主”,摊手无奈脸。
不过不影响啦,很有特色,照样五星。
泰国小河上的木屋小学,等价过来就是咱们这边各地留守儿童上的乡村小学吧,大差不差,条件艰苦,自力更生,全凭信念。
看了这部片子,越发能与小时候村里小学的老师感同身受了,那时的老师们也挺不容易。
八九十年代经历过高考考出村里和十八线小县城的他们,真的希望教过的一批批孩子和自己一样考出去。
但回想起来,也能体会到见识过大城市之后,他们偶尔也会对自己在村里教书略感落寞。
原因呢,主要有二吧。
一是两相对比,村里的孩子先天没有大城市孩子的优势,唯有经历千军万马的高考,才能站到那批同龄人面前,还带着前二十年田野的尘土,可又不能不拼,老师不是不知道出去也不一定会过多好,而是不出去就肯定离不开世世代代的务农生活,学习已经算是最公平的一条捷径了;二是孩子走出去了,老师自己也变老了,毕竟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六年呢?
送走一茬茬的孩子毕业前往城里的初中,他们仍然在那个乡村小学里教书,燃烧了自己的青春,换得后来人的希望,点亮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泡泡。
任职时间长的老师真的把庄户人家的穷苦孩子当作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的感情渗透到了每一个用粉笔写的黑板字里,希望坐在老旧平房里读书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活得工工整整、顶天立地吧,因为考出去终归是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宿命的一条康庄大道。
或许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也与小学老师以女教师居多有关,女性天生的母爱也会投射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吧。
如果没有一份爱,真的只是因为钱和职称的话,完全不足以支撑他们在那所城乡结合部的破旧小学里干上个十年八年。
纵使世事皆有物质因素驱使,也还是要有点希望和信念的佐料来充当生活的调味剂,这才是人生这道菜的灵魂吧。
托举起孩子的希望,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一道念想,一本日记的隔空对话能够点亮一群孩子的多彩人生,真好。
这部片子存在网盘里很久了,一直没有机会看。
那时候,应该是要做一个短期支教的vlog,在B站刷到了这部电影的介绍物料。
当时,就觉得应该会是一部温暖的有意思的片子。
暑假在刷P`Bie的古早电视剧,又想起来这部电影,便找来了资源,存进了网盘。
我内心期待它是好看的,所以我不想亵渎他,每次说需要 看会儿视频放松下,我都不会选这个。
今天终于点开了,因为这几天我很累,我需要一些能量。
上周,教育部语合中心发布了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招募通知,我决定报名了。
半年多的思考,我更是坚定了这次参加报名的决心。
虽然,目前还是不太确定,还要等待学院学校审议,还要等老师们同意我报名,我才能够走完报名流程,才可能有资格参加面试,也才有可能在明天赴泰成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我很想告诉所有人,我想去,不是因为我对泰国有滤镜,更不是因为心血来潮,也不是因为我想逃避国内实习就业的“卷”。
我很想告诉所有人,我不是在做白日梦,我并未小看跨国任教,对我来说,那或许是一件美好的而艰苦的事情。
我清楚,要是能去,我会需要克服很多很多困难。
面对很多质疑,我想说,我不是要去享受的。
对我来说,那可能,会是另一种充电模式。
在这个有些焦虑、有些不安的关口,我心慌慌而无法精神集中地去干些什么事情。
于是,我选择今天打开这部影片,我相信它会给我能量。
事实是,它确实抚慰了我那颗想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心,让我不至于从整日劳碌一下子调转到全身心摆烂。
于是,这个世界多了这么一个时刻,一个焦虑的女研究生,缓缓打开了电脑,登上了豆瓣,开始一键一键,敲打下她观影的感受和内心的对话。
(下面可能会涉及剧透噢)影片里,无论是宋,还是安,都不是那种可以欣然接受水上学校“状况百出”的乐天派。
她和他,或因为叛逆,或因为不服,来到了这个山水相傍的分校。
在学生寥寥无几、有大有小、不喜欢学习、志向单调(在世世代代靠山水吃山水的环境下,他们大多觉得长大后会去捕鱼)的学校;在没水没电,房屋破烂,蜘蛛蜥蜴蛇还有尸体接连出现的“鬼地方”,她和他,一开始也适应不了,她从水龙头掏出蜥蜴、在厕所下方挪出尸体、因接触河水过敏而长了疹子;他还没开始上课就摔断了手臂、刚开始上课就遇上了蛇、还经历了暴风雨的摧残。
她和他都曾在夜深人静时,在空无一人时,对着山水破口大骂,大叫着跳进水里,满腔的孤独无奈不知如何宣泄。
是日记拯救了她和他。
安开始写日记,是自言自语,是生活记录,是自我鼓励不放弃,是独自宣泄寂寞情绪。
宋无意间发现了安的日记。
他从中了解这群小孩,了解安如何应对这穷山穷水的地方,他通过日记与安产生共鸣,对教学,对工作,对生活,对价值……看着安的自我鼓励,宋也被鼓舞着。
他开始用心去照顾教育这些小孩,尽管他自己只是一名摔跤手,只会体育,数学很差,他也尽力自学去教孩子们,他还带孩子们玩摔跤,用船拖水上教室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火车,他在暴风雨侵袭之际紧紧将四个小孩搂在胸前,他带着孩子们打扫教室、维修房屋、种植小花小草、一起做饭……宋可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他带出来的学生成绩都不好,但他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因为他真心对待这些孩子,把自己不仅当成老师,还担任了父母的角色。
最让我感动的,应该是他从日记里得知,聪辍学回家帮父亲捕鱼一事令安十分沮丧,他便跑到聪家里,以每周末帮助聪爸捕鱼为条件,劝说聪回学校读完小学。
新学期,宋辞职离开了,继续去学习。
而在感情上遭遇创伤的安,回来了。
安又翻开了自己的(现在也属于宋)的日记,看到过去的自己,和被自己鼓舞、与自己对话的宋的留言。
她并不认为宋的教学是奇奇怪怪的,反而从中感受到宋的真诚,也感受到,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与自己时空错位,却心有灵犀、心神共鸣。
专业教学知识更厉害的安带着小孩们,拥有了更好的成绩。
线索人物之一的聪也终于能够顺利毕业了。
一直到学期结束前,安一直期待着宋的信息、期待着宋的回归……她和他未曾见面,但却心心相惜、心心相应。
我知道,这不是一部爱情片这么简单,或者说,爱情成分占比不高。
但我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为宋的期待的期待,为了安的等待而等待。
可能,世界上有想法、观念如此相近的两个人实在太难得了吧。
我无法评价安的男友瑞,换个角度,我们也应该能理解瑞,因为瑞代表了大部分人的价值概念、代表了大多数人对教学的看法。
所以,我觉得影片末尾安选择原谅瑞并跟他走,是一个十分合理的设置。
虽然这个设置并未成为真正的结局,而仅仅是为影片增添了一个悬念和欺负,为观影增添了一些刺激。
但我认为,这部分也是合理化的一个操作。
因为,它并不想说明价值观念的高低对错。
我认为,它想说的,应该是理念想法共鸣的难得。
话题回到我自己身上,我看这部片子,也是为自己打预防针。
因为我清楚泰国有的地区还是比较落后的,条件比较艰苦的,虽然我一遍遍告诉身边人、告诉自己,我可以忍受我可以承受,但是我也不想欺骗自己,我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摸底。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就不停告诉自己,这是10年前泰国相当落后的地方了,如今外派任教的地点不可能比这更差了。
另外,我也不停问自己,教学的价值是什么。
因为首先我不是教育类专业,甚至没有考过教师资格证,也曾明确表达了对教师职业的拒绝。
因为,我觉得太稳定了,一眼望到头的安逸生活不是我的追求。
但如今,我也对教学教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自从我决定要参加报名外派中文教师,很多人也问过我喜欢教学吗,我也问过我自己。
是,现在的我是喜欢的,至少是不排斥的。
但若我真的仅仅是喜欢教学,我大可以考取个教师资格证,研究生毕业后找家私立学校去教书,高新不一定但稳定还是可以保证的。
但我发现不是这样的。
我并不是仅仅喜欢教学这个操作而已,应该是我喜欢泰国的文化、泰国的风土人情,外派教学给我一个机会,可以通过一种目的纯粹的沟通方式去感受异国,同时也我身上浸润的中国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带出去,作为交换。
我暂且当一个理想主义者,认为教学这个过程,只要我付出真心,它就是纯粹的美好的一个人际交流过程。
这又扣上了我的专业学习,本科至今,我是与新闻传播分不开的。
我越来越发现,我虽然不够外向,但我却十分珍视交流沟通本身,尤其是真切的人际交流。
这部影片给我的最大的感受,是,日记,作为一种文字媒介形式,勾连起时空相异的两颗心。
因为在日记里面,她和他都是十分真诚的,她和他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心声、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这是毫无疑问的真切的人际交流。
我想,即使最后最后,宋和安真的永远错过,永不见面,我也是不会太遗憾的。
我想,宋和安也不会感到很遗憾,因为,知己难寻,很多人穷尽终生都未能发现与自己完美契合的另一个人,而他们已经寻找到了,而且,也交流上了,哪怕没见过面,文字媒介已然确切地鼓舞、联系着她和他。
那是一种美好的情愫,未曾相见,已然想念。
佛历2554学年,因为她的固执不肯妥协,Ann被校长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孤岛”学校,水域广阔、群山环抱,要来上班必须跋山涉水,这里远的连手机信号是什么都被人忘却了,拧开水龙头你会发现里面会有绿色四条腿的淘气小家伙堵在里面,甚至在水里会发现浮尸…然而孩子们是她留在“被遗弃的学校”最大的动力,寂寞是不可避免的,每天写日记也成了她最大的心灵寄托。
佛历2555学年,手臂受伤的摔跤拳手的Song来到这所学校代课。
能帮助Song排解寂寞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阅读前一任教师Ann遗留下的日记。
Song在一场暴风雨之后带领孩子们重建学校;他召唤回曾经辍学,并让Ann质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该坚持走下去的六年级的孩子,让他可以顺利小学毕业;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火车,他在水面上串联起一个类似火车的装置...虽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照这样分析,他的数学一定是体育老师教的),但他还会耐心的教导孩子们。
在日记里,他觉得Ann是唯一可以理解他的朋友,而越看日记就越有想见到她的愿望,看到日记里Ann说男朋友向她求婚,他居然心灰意冷的要烧掉这本日记。
不知不觉的,Ann已经走进了Song的心。
佛历2555学年,因为男友劈腿而重新回到“被遗弃的学校”的Ann发现学校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Song的关系,学校的电路得到改造,辍学的孩子也被召回继续学习,同时,Ann也发现了自己那本经过“水深火热”的日记以及Song对日记的续写,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或许只有真正了解孤单的人才可以深刻地理解孤单时需要的寄托,了解对方的心情,用生命过着每一天是幸福的。
这部泰国小清新电影《教师日记》是由《季节变幻》、《亲爱的伽利略》泰国导演Nithiwat Tharathorn执导的,是今年泰国的冲奥电影,一本日记串联起两个乡村教师的心灵。
破旧的日记成为彼此取暖的柴火,温暖失意彷徨的时刻。
镜头叙说平淡质朴乡村生活,纯真无邪的孩子,底层教师的挣扎孤独。
导演曾提到过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在乡村教师题材中加入类似韩国电影《触不到的恋人》一般浪漫的爱情故事。
观赏性和内涵兼具,确实棋高一着。
两位主角的对手戏不足五分钟,电影里有几段蒙太奇的场景,两位主人公在不同时空相遇的片段,在他的梦里,也在她的心里。
平行的故事没有让故事变得支离破碎,反而更显得温暖简单。
如果说平行时空里我们每天都在相遇、错过、分离,那么不在同一时空的爱情会不会有圆满结局呢?
导演很善良,他让我们相信,原来不在同一时空的爱情,也能够慢慢积累最终相遇。
这场穿越时空的爱恋,最终在平行时空里圆满。
在从成都回重庆的火车上,和一路同行的好朋友die一起看了这部电影很喜欢这个场景,在水上的学校,不论是黎明还是黄昏,都特别美。
很喜欢女主角,很朴素的漂亮,也挺喜欢她的衣服,T恤加牛仔裤,简单朴素,故事情节很简单,最后发展成了爱情故事。
人呀,还是需要一些立场的吧。
两个人呢,还是要三观一致呀。
另外就是,经历了伤痛之后,人就会成长一些,成熟一些,所以伤痛也不见得是坏事呀。
就像是在文殊院看到的那句话:境无好坏,损益在人。
还有其中一句话,我记下了:chon,无论任何情况下,一定不能放弃学习。
要发誓呀。
我也是觉得人生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不断的学习的,这样人生才有希望,不至于浑浑噩噩另外就是关于其中女主角的前男友出轨,因为寂寞,让别人怀孕的事情,突然一瞬间让我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一个男人,都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身体与感情的关系,那么一定不要把终身托付给他,一定。
女主角有些个性,这样没有什么不好。
有坚持的东西,有追寻的东西。
不同的是刚开始有些坚硬,后来因为受了感情的伤,变得柔和一些了。
人可能都是需要在伤痛之中成长的吧,所以还要感谢那些伤痛的经历呀,让我们变得更好。
三观不合确实不宜在一起。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这个段子在这部电影里达到了登峰造极,哈哈哈。
节奏还行
这其实不是爱情片呢
3.5
看不下去
"你讓我知道原來想念一個遠方的人可以是如此開心的一件事。"兩個有著相同抱負的人靠著對方的陪伴共同找到當老師的意義。一直都很愛泰國的小清新電影,這部更是很有意義很窩心。
明明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但拍得很好看。女主角挺漂亮的。
清新
洪哥说,男配像他老公(你开心就好!)
蛮治愈的 男女主最后几分钟才见面反而让剧情没有落俗
真的很棒 给泰国电影点赞
7/10,大陆人本应该拍摄题材,可是高考200分以下人士凑在一起是毫无作为的。对泰国人充满敬意。
触不到的恋人,但你懂我,又有着可爱的你没有的小戏点,多读点书,卖鱼的时候不容易受骗!
没有想象中好。前半段用日记本营造出两个老师的蒙太奇 其实这里看得特别甜 且不说女主的未婚夫是不是渣男 但男女主网恋一样的云恋爱太缥缈了。导演还想说读书对孩子的重要性 就算是水上民族也不只有捕鱼 但讲得那么隔靴搔痒我觉得倒不如别讲。另外 讲浮力就把一群学生去泳池 这个自以为有创意的教育方式太过于脱离实际也危险再想想在给六年级那个学生讲解X解法那种太快太敷衍的讲法 我猜导演根本不太懂怎么讲述好老师这个职业吧。不过胜在小孩子都很可爱 数手指脚趾那里笑死 Ann老师某些角度也很好看 给个三星还是可以的。
正能量满满
爱情桥段略烂俗。小孩子们可爱到忍不住吃吃笑
好无聊的电影。。。
大家熟悉的那种泰国爱情小清新,你可以想象送一部【触不到的恋人】去申奥吗?泰国今年就是这么一部,偏远地区的儿童教育和教师的育人使命之类的只是充当点缀的故事背景,片子的重点是那段用日记串起来的隔空爱情,有着“你懂我”的感情内核、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寂寞和各种泰式青春片的笑料。★★★☆
非常淳朴清新,毫无造作之感。导演和编剧太善于用小情小思勾引观众,不过结尾两人若是不想见可能更余味犹存。
好老师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成的,两名老师就像两个极端,一个是初出茅庐的热血老师,但是空有冲劲却没有经验对教育毫无头绪,一个是经验丰富的超能力老师,但是生活现实却打乱了她的梦想。一本日记连接了两个人也让两个人看清了自己的前路看清了自己的梦想!也许我们从未谋面却一直都在彼此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