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影片后,我只有一种感觉,编剧和导演以及爱过、喜欢或者才开始爱希尔维亚(以下简称X)的人们都会或者已经开始恨特德* 休斯。
休斯(以下简称T)就是一混蛋,十足的恶棍!
喜爱拉斯的忠实的读者们跑到坟头上将T的名字给划掉,连电影都如此痛恨他,什么事情不是有起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据说T和人通奸并且把X的日记烧毁,连他整理X的诗歌也删除了不少,天啊,到底是什么缘故惹的T要将所有的证据所销毁,必然是一些不可告人的,隐秘的,不能为人所知的。
哎,他真的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啊!
他的第二人妻子把与他所生的女儿杀死,然后也和X一样的开煤气自杀,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还要接二连三的去做,与X所生的儿子也是自杀,他的罪孽该有多深重哦,所以想买《苦涩的名声》来看一下,即使说上面诋毁X的不少,替T遮羞的也不少,可是我们已经看到的事实是不能够所改变的,要尊重客观规律不是吗?
其实这也是我爱看传记的原因,了解别人所不知道的隐私,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不是吗?
看看影片中的X吧,美丽而脆弱,即使她是忧郁症又如何,你T不该陪伴她吗?
而恰恰是T的无情,带走了X的最后希望,当X和T激情后,X问T我们可以回去到乡下或者想去的地方,和我们的孩子好好的生活。
可是T的回答是,回不去了。
她-指T的情人已经怀孕了。
X既要照料孩子又要写作,还要忍受T的成名给她所带来的痛苦,可是T并不能理解她,或者说他压根就不想理解,他就是实足的花花公子。
得忧郁症的人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它,还受到别人的遗弃,这个别人还是自己的最爱。
想费雯丽也是如此的际遇,不要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事实,不能够忍受,那些伴侣们当一方有难的时候,能真正帮助他走到最后的有几对呢,要不然报纸上要登出来呢,让人们去改变,让人们去学习呢,就因为这种人太少,就算他是名人,他也是个人呢。
所以说女人需要一个好的伴侣,这相当于后半段人生是走向死亡还是重生,没有情感和婚姻,这个女人不完整,可拥有了一个恶劣的伴侣那还不如单身的好,两难。
不少人说格温妮丝演的不好了,是个花瓶了,太呆板了什么的,我觉得还好了,一个忧郁症患者加一诗人本身就难以表现,你接触过真正的诗人,我没有,我也没看不出来什么不好。
是看剧情又不是去看她的表演,传记嘛,难道你还打算当情感大片来欣赏,说实话,前段那些诗歌我都不太理解,那些文字都不懂,我就是一伪文艺青年,没办法。
建议有兴趣的人看看X的半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写的真好。
这部电影很难找,我是偶尔在一个网络的角落处发现的,想看的留言。
很好看,看电影像在读诗,开头那棵随风飘落叶子的树印象很深。
四年前在某个电视镜头里看过,今天又看了一次。
好像英国人很擅长这类题材,画面像蒙上了布,不是秋天就是冬天,剑桥,河,婴儿,灯,诗里的意象变成影像也不错。
永远的西尔维亚.普拉斯大月亮/文有没有一种爱情,可以让人放弃绝望。
在直抵心房的时候,让追逐的步伐放缓,生命的新绿抽丝。
爱情,呈现在外的是缤纷妩媚,它搅动着风,一卷就钻进了女人的心里,横扫她的世界,当这股力量衍生的温存来不及消化之际,它们转眼就变成利刃,然后,毫不留情地,恶狠狠摧毁着感情的堡垒。
是的,爱情走了,只留下了身体的废墟,那是一座会呼吸的空城,眼睛是捕捉信息的媒介,脑子只是用来陈设的装饰。
这样的痛,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西尔维亚的身上。
她敏感、焦躁、抑郁寡欢,她成了一只多疑不安的母猫,在休斯的面前,她试图打开一个出口。
只是,徒劳。
一次又一次地徒劳,她崩溃了,在看不到天空的天花板底下,她睁大双眼,祈祷死神的降临。
西尔维亚也曾青春过,她披着黑色的巨大斗篷,骑着自由的单车,在老旧的青石板路上飞舞,她的热爱,是单纯的。
厚重的红唇和摇曳的文字。
她爱它们,胜过一个女人对男人的仰慕。
直到遇到他,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男人-休斯。
她坐在浓夜笼罩下的台阶上,一遍一遍地念着,她成为休斯太太的名字。
是的,她对他一见钟情。
倘若,这世界上能有个与她相匹配的男子,那么,休斯就是这样的男子。
她认定了他,她倾倒在他的才华之下。
而她的美貌和灵气,同样也赢得了这个男人的眷恋。
他们闪电般地结合到一处。
她曾对他说过:死去,是一种艺术的事情,而我,尤善于此道。
她对死亡,有天生的直觉。
她是不幸的,在八岁那年,她敬爱的父母,上吊自杀。
这让她对死亡,有了不同常人的认知。
死亡,成为她短暂一生最无法逃脱的劫难。
虽然,这种劫难之上,闪耀着无数光环,可是,死亡终究是死亡。
她愿意为他而死,为了爱情而死。
从开始到结束,她的确那样做了。
随着他们的孩子出生,西尔维亚觉得生活的夹缝越缩越紧迫,紧迫得让她窒息。
休斯的事业陷入停滞,而她,逐渐被世人认可。
休斯的爱,好像也随着这种转变,日渐单薄。
她要留住她的爱情,他本来就是她生命的另一半,无法分割,无法分离的另一半。
她若失去,她的生命,也将无法善终。
在她强烈的要求下,西尔维亚和休斯,搬到了安静的乡下。
在那里,他们度过了幸福地,不被打扰的短暂时光。
如果不是阿西亚夫妇的来访,他们的安宁恐怕会延续得更长一些。
西尔维亚捕捉到了他跃跃欲试的偷腥行为,而休斯,这个花花公子,他让她“如愿以偿”,在阿西亚离开的第二天,不管不顾地奔向风骚的她。
西尔维亚的爱情,狼狈落幕。
她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她一个人盯着空空荡荡的天花板发呆,她一个人跑到电话亭前,胡言乱语。
她一个人哄着孩子睡觉,在寂静的,失眠的夜里,她癫狂地写着关于死亡的诗。
她把孤独的灵魂,融进了作品,把死亡的气息,铺满了整座房间。
在保姆来来临的几个小时前,她安顿好孩子,把自己关进厨房,尔后,泰然地拧开煤气,这是她第几次自杀了。
她闭上眼睛,倾听上帝的召唤。
第一次,她把大量的安眠药吞进弱小的身体,她想和父亲一起走,一起去体验升上天国的神秘,那一次,她的母亲发现救了她。
第二次呢,她扑进了大海,大海却没有收留她。
她想,可能是上帝想要成全她和休斯的相遇与相爱吧!
现在,休斯离开了她。
投进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
西尔维亚,无法这样无生气地活着。
当保姆来到的时候,她已经被上帝接纳了。
终于,她如偿所愿,在爱情逝去,无法挽回的无奈中,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一代传奇的故事。
六年后,阿西亚用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渗透着每一种灵魂。
曾经在夜晚看过这个片子,唯一的感觉就是难以承受的压抑.背景总是昏暗的色调,伦敦阴霾的天和弥漫的雾,一如Sylvia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Sylvia的妈妈对Ted说,"她曾经想把自己锁在那块木板下."然后Ted端着高脚杯,望着他此时笑靥如花的妻子.婚后的琐碎的生活毫不留情的打磨着这段看似完满的爱情,原来的甜美变成了生活的窘迫和烦劳的家事.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延续中,似乎偏离了原先的轨道,濒临失控.剧中,Plath敏感的神经如同用玻璃制成的纤维丝管,脆弱得再也经不起一声尖锐的高音。
为了释放心中的悲愤,她曾撕碎了丈夫的手稿,然而很快又再次遇上了不忠,在伦敦郊外的家中,她悲愤地抱来很多树枝,在熊熊的烈火中焚烧着丈夫和别人的情信。
她焚烧的是信件也是自己的爱情。
她曾和一位做图书出版的友人说:“有时候我感到我很不实在,在我的眼睛背后根本空洞一片,我只是别人的一张底片,我所有的只是一片黑暗,黑暗和寂静。
”她问过,当生活差的不能再差的时候,怎么办?最后,她给自己一个答案.1年后,她的遗作《精灵》出版,成为几代人传颂的佳作.到这里应该就完了,可是每次想起这部电影,我总在想是Sylvia对爱情太抱有幻想了吧,还是本来爱情就不是看起来那么美的.是不是他们已经写完了爱,忘了留一点给自己?这让我很沮丧,要天天诚惶诚恐,睁大眼睛,为他的一个语气一个眼神神伤半天,太累了.那么就不爱,维以不永伤."爱情就是把人变成亲情"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知道,他永远不会松开你的手.
今天看了部电影叫《西尔维娅》,在此吐糟一下。
1955年,还是青春年少的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剑桥邂逅了特德·休斯,诗歌成为两人相识相爱的桥梁,他们相见恨晚,相谈甚欢,爱情之花在彼此的心中肆意绽放。
第二年,西尔维娅和特德走入婚姻的殿堂。
特德才华横溢,他逐渐成为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更吸引无数女子为他疯狂痴迷;西尔维娅的才华却始终得不到认可,与此同时她又不得不在诗歌、家庭两边奔走忙碌,丈夫的婚外情更令她几近崩溃。
爱情之花渐渐枯萎,他俩的人生道路弥漫着悲剧和不祥的气息。
最后西尔维娅在1963年2月11日凌晨,吃掉了一瓶安眠药,她说:死去,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我尤其擅长,然后把头枕在了煤气炉旁…我想文艺青年常容易被绝望吞噬,因为他们细微的感受力、丰富的情感使他们对着世界投入了特别特别多的热情,然后一但失望,那种反弹,尤其可怕。
西尔维娅·普拉斯我并不熟悉,但另一位“成名要乘早”的张爱玲,早年曾说过,“我希望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寻求实际的人生。
”可一个汉奸,就完全击垮了她,虽然她的文字从来就是清冷而明白的,但是依然被自己早就明了的东西击倒,彻底的绝望了。
在中年以后,更是永远的关闭了自己的房门,对这世界不予理睬,也阻止所有人向里的张望,她的生活只剩下了臆想和电视机。
当然人可能被N种东西击倒,绝望的趴着永远比痛苦的站起来容易的多。
比如女人容易对爱情绝望,她可以责怪遇见了流氓,那个流氓是男人,于是所有的男人都成了流氓,多容易啊。
反复说之,那话就有了毒,先浸透灵魂,然后侵蚀身体,接着就致了命。
我不想在这讲什么大道理,当然我也没有足够的人生历练来让我讲道理。
我只是突然想起了《红佛夜奔》里那段我倒背如流的话,“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
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
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这世界上。
”是的,你才华横溢没人认可,你激情澎湃无处宣泄,你爱惨了一个人却不被珍惜,但有关系吗?
你怎知明天、后天、永远如此?
只有活着,一边在尘世行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才有幸福的可能,才能安然度过,不是吗?
当然讲这些也许并没用,有些绝望为死而死,海明威用枪崩了自己,海子卧了轨,芥川龙之介吃了太多安眠药,而用煤气的普拉斯依然写过:“我合上眼眸,世界倒地死去;我抬起眼帘,一切重获新生。
”
其实一部电影很难以完整表达一个人的灵魂产生形成的轨迹和路途,连基本表达都狠难以做到。
所以这样一部电影注定难以言说这位女诗人灵魂中的那些找不到出口的毁灭力量。
她的过往,那些记忆中黑暗的源头,并未能通过光影而溯及。
这部电影若更名为西尔维娅情史之类或许更切题。
此外,男主角的扮演者太过帅气,一出场即以英俊而无情的姿态,那样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眼神,很难叫人信服“我如此爱她,而不知如何与她在一起”之类的说辞。
大概关于西尔维娅,我特别挑剔
她总是在想死亡死亡是中艺术我会为他而死在这吻中,我死了死亡并不突兀英年早逝,只留下美丽的身体他们在一起曾是幸福的,很短的一段时间可惜他的爱情不能多走几步他不爱她,是让她多走了一步,还是让她开始走的原因呢
这部电影很文艺,讲的也是文艺女青年、诗人西尔维娅的生平。
她活得不长,死时31岁,死于瓦斯自杀。
搞艺术的大多有点二,因为不二的人都去搞政治了。
所以很多自诩不二、很聪明的人,他们确实聪明、成功,鲜花、权势、美女、金钱、香车,还可以坦然的犯罪,而平安度过。
很二的搞艺术的人们,往往自杀、发疯,或者靠药物或者毒品或者其他的不太合法的慰藉活着,结局大都不好过,临死前还不放过自己,让自己愁肠百转一番。
西尔维娅的死,让我想到了海子、顾城、贾宏声,还有那些苟活着的,靠把灵魂出卖给撒旦的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虱子,只好穿上马甲,伪装成虱子的搞艺术的二子们。
不要以为他们这些活着的二子们好过,没有灵感,缺失激情,欺骗世人,也糊弄自己,问题是欺骗世人是容易的,而糊弄自己,却是空虚的,所以,虽然他们也得到了政客、富商一样的物质享受,但还是无法如后者一样快乐,因为无论如何化妆,他们生来就不是虱子。
当然,人可以变的,如果从不是虱子,变成虱子,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那些说容易的人,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虱子,只是一开始没割包皮,之后成人了,才现出原形来罢了。
把灵魂献给撒旦的人们,如果你本质是个二子,哪怕你得到所有的物质和权势,你就是无法得到快乐,你可以穿上马甲骗所有的人,只是不能骗你自己。
正义和邪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欺骗自己的人是最可耻的。
与欺骗自己相比,死亡根本是小菜一碟,如果它源自忠实自己的初衷。
所以,对于诗人西尔维娅来说,当灵感乍现到顶峰,行将枯竭,爱情无法融入生活之后,死亡,BLACKNESS,是她最好的收场,无论你说她这样做如何的不好,但幸好她没欺骗自己,而这一点,对于二子艺术家来说,是最重要的。
二子艺术家和疯子的距离只有剃刀边缘那么远。
美好常常带着死神的气息,让人着迷而致命。
当虱子们高唱凯歌时,二子艺术家要么缴械投降,穿上马甲,加入撒旦,要么疯掉,要么死亡,好似没有第四条路了。
电影,说实在话,拍得一般,只是,它讲述的是一个女二子艺术家的生平,它昭示了一种很激烈硬朗的人生态度,展示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这一点,填补了主旋律大团圆人生主题的空白。
所以,在印钞机轰轰作响不停止的催眠你的同时,不愿意骗自己的二子们,还是应当看看《西尔维娅》的……
电影不怎么样,建议大家直接去看希尔维娅·普拉斯的履历。
一篇旧博文,差点删掉,放在这里倒合适:The woman is perfected.Her deadBody wears the smile of accomplishment.The illusion of a Greek necessityFlows in the scrolls of her toga,Her bareFeet seem to be saying:What we have come so far, it is over.Each dead child coiled, a white serpent,One at each littlePitcher of milk, now empty.She has foldedThem back into her body as petalsOf a rose close when the gardenStiffens and odors bleedFrom the sweet, deep throats of the night flower.The moon has nothing to be sad about,Staring from her hood of bone.She is used to this sort of thing.Her blacks crakle and drag.——《边缘》最赞的部分,她将杀死自己的孩子比喻为,玫瑰花瓣收拢折叠回她的子宫。
“假如她多少抵制了文化环境、家庭、朋友、英语教师和书本强加于她的‘现代主义的个人主义’,假如她设法减少了对于那一真实自我充满痛苦的寻求,她本来可以避免自杀……她本来可以说:‘我在赞美自杀之时,仅仅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在专心写作一首美丽的诗歌。
’”——这是韦恩·C·布思在模仿那些喜欢越过文本去道德说教的读者。
问题是,如果那个苦苦坚持或追寻的自我,也不过是文明的灌输、众多角色的其中一个。
作为天才诗人的她,只是各种困扰她的精致面具之一:当孩子们起床,她该准备早饭时,当丈夫出门或回家,她开始缝补洗涮时,它就被扯下了...在所谓的现代,致命的或许并非自我,而是面具与面具之间无法忍受的冲突。
二刷,格温妮斯很美啊。
剧情就是家长里短的事情,前期温暖,后期悲凉。
年轻的格温妮斯是个女诗人,
一次舞会上格温妮斯认识了同为诗人的青年才俊丹尼尔克雷格。
两情相悦后发生了付费事情,
于是二人一边在划船约会,另一边为她写诗。
同居后克雷格还去见了岳母,
美丽的岳母对小伙子很是欣赏。
二人继续在大海里划船游玩,帕温妮斯成了一名老师,克雷格因为出众的才华得到了一批迷妹的追求,这天下课后的帕温妮斯又看见了漂亮女生和克雷格的单独相处,回家后两人大吵了一番。
克雷格的师爷混的风生水起,很多人慕名前来。
而帕温妮斯的诗却无人问津,心灰意冷的帕温逐渐转向家庭主妇。
丈夫在外拈花惹草惹得帕温妮斯很崩溃,整日以泪洗面。
帕温一气之下将诗全烧了,同时在极度伤心的情况下开始奋笔疾书。
精神出现了问题经过治疗后又服用了处方药,心如死灰的帕温最后一次打扮的漂漂亮亮,与丈夫进行了最后一次的鱼水之欢,在卧室内自噶了。
NT10元參觀影像博物館還有電影看。not Until half a year later did I realize how ugly women are when they get suspicious, jealous and hysterical.
这片的剧本本来很一般,再加上演员演的也一般,所以基本上就没啥看头了。任你再加多少床戏也不行。帕特洛真不适合演此类角色,格雷格更是僵尸脸,演啥不像啥。女诗人的一生居然被拍成了一部幽怨的妄想症患者自戕的俗套片,太不应该了!
敏感的女诗人之死。无法承受的背叛。死亡是归途。
这片子的遗憾和缺陷在于格温妮丝.帕特洛的个人张力不足以填满女诗人希尔维亚的生命空间与痛苦黑洞。
Daniel,麻烦你别去演文艺片。
天才女诗人就这样活生生被好莱坞塑造成事业爱情皆失意的怨妇
no exit
这片子的遗憾和缺陷在于格温妮丝.帕特洛的个人张力不足以填满女诗人希尔维亚的生命空间与痛苦黑洞
"But sometimes that I feel I'm not solid, I'm hollow."选角失败,接近两小时一直在格温妮丝的花瓶和丹尼尔的出戏干扰中度过,节奏有点赶,对细节和伤痛的刻画缺乏张力,音乐太循规蹈矩。戳到我泪点的是特德对西尔维娅述说她的美好之后,她依然选择了自杀,这是一种可怕的极致,能做任何事。
he's gone, and i'm free
他不能离开她...于她而言是那最后一击...背叛在两个人的关系中...许是最致命的...尤其对那样敏感的人...
这片子真难找。《篇篇情意劫》这名字喜欢。007与朱丽叶么?我寫不出東西,我就做蛋糕。你可以出去玩,然後寫了東西。寫了東西男人才會喜歡你。丹尼爾克雷格的造型真是殘。唉我真的很喜歡格溫妮絲,她基本上把這時代最好的男演員都配過了。
光对比真人照片眼神你就知道这部传记电影有多失败
God is speaking through me.
故事不错 说的是一个外表偏执不羁内心脆弱阴郁的女诗人的悲催的感情故事 但格温妮丝那理智冷感的眼神里看不到诗人应有感性的张扬。
不能爱上诗人
格温妮丝的身材对比她的颜值真是逊色不少……郁郁不得志从她的角色里感觉不到太多…也许这个角色真不适合她
女人啊'''''有才又太敏感'''坚强又脆弱
不糟糕啊...
雖然拍得差強人意 但是我還是很難過. 最後的結局是敗筆,為孩子準備早餐那一段才應該是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