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评分这么低,忍不住来说两句。
在一个接近凌晨的深夜,我躺在床上看完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
虽然周围一片黑暗,我却有种在温暖午后于一家米其林餐厅中品味美味马卡龙的荡漾心情。
故事确实老套,但是灰姑娘的故事是百看不厌的,直男们,你们懂吗?
而爱情最奇妙的部分就是于不可能中发生可能——that‘s the magic of love。
抛弃理性,追逐在俗世中不平等的爱情,这是人性所喜闻乐见的。
况且,景色那么美!
音乐那么美!
台词那么美!
科林大叔那么美!
艾玛斯通的衣服那么美!
作为一部浪漫小品,我觉得这个分真的太低了...看看《傲慢与偏见》的分,我替伍迪艾伦感到不值啊。
真的很喜欢这个剧本,格局小但是胜在精巧,散发着智慧,闪烁着诡辩。
很多人都说伍迪艾伦越拍越差,我却不这么觉得...一个耋耄老人将自己近一个世纪的所思所想呈现在电影里,他急于诉说那些关于社会,关于精神,关于哲学的思索。
对他来说,剧本的架构已经熟能生巧,拍摄手法也已经炉火纯青,重要的只是填充入他想说的那些内容。
他显然不再有什么野心,没有野心的电影一定是没有水平的电影吗?
没有阴暗面伤痛撕裂的电影一定就不深刻而成为江郎才尽的电影吗?
至少我觉得,平常语言堆砌起来的镜头容易拍出深刻隽永的电影,但台词字字珠玑的电影至少永远不会让观众乏味。
《魔力月光》的台词是有味道的,是伍迪艾伦的一贯风格。
他说“we are just poor limited human beings,like gold fish doesn’t know who changes water in its bowl”。
是该认定生命虚无还是相信神力存在?
他没有给我们明确答案,一方面隐约偏向尼采的“上帝已死”,另一方面又告诉我们,渺小的生命本身,就存在一些超乎常理的magic,爱情是其中之一。
虽然这个活了七八十岁的老头竟然传递着“看颜的世界,吃货最高”这样没营养的信息,但是耋耄老人少女心爆棚这件事难道不足够感动吗!
读本科那会,要成为一枚标准的文艺青年,必须得看伍迪·艾伦。
从《安妮·霍尔》到《汉娜姐妹》,掉书袋式的恋爱和生活看得人心旌荡漾;从《开罗紫玫瑰》到《西力传》,电影的幻想势如破竹,银幕前的姑娘们恨不得跳进银幕,和最爱的明星手拉手压马路;看完《午夜巴塞罗那》和《午夜巴黎》,整个心都已经都已飞到欧洲上空盘旋着了。
伍迪·艾伦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他的知识分子气,在那个泡星巴克还属于“高大上”的年代,抽着香烟听着爵士乐,用形而上学思考爱情,用20分钟调侃《战争与和平》,再说说比佛利山庄的段子,这样的人生简直充沛得熠熠发光。
我们爱戴他的神经质,他的絮絮叨叨,他那将无关之物,信手拈来再重新排列组合的魔法,他口中出神入化点石成金的比喻句,和他仗着犹太人身份,对宗教指指点点的自大劲儿。
不疯魔,不成伍迪·艾伦。
在那涉世未深的启蒙年岁里,不按常规出牌就是王道,所以那时候伍迪大叔的电影很有点文艺圣经的味道。
不过,求新求异的劲头一过,审美趣味上反而趋向保守。
这样的判断适用于我们,也适用于已经耄耋的伍迪·艾伦。
巧舌如簧如他,也无可挽回地把电影越拍越烂,如果说上一部电影《蓝色茉莉》尚有凯特·布兰切特的气场勉强支撑,那么这一部《魔力月光》则在故事和表演上全面溃败。
风格还是那样的风格,爵士乐开场,经典的温莎字体演职人员表,复古的色调,老头继续着他对伟大欧洲的致敬。
1928年柏林的夜晚,科林·菲尔斯饰演的魔术师正在剧场里进行着他的视觉表演。
之后,在巡演中大获成功的他受到朋友的邀请,前往南法蔚蓝海岸,在那里,他将要试图揭穿由艾玛·斯通饰演的通灵师的把戏。
伍迪·艾伦的电影在血缘上是美式的,他的布鲁克林灵活悦动,第五大道神采奕奕,那里有人哭有人笑,藏污纳垢又百川汇流,脏兮兮却透着一股无法复制的现代文艺腔。
相反,他镜头中的欧洲从来都呈现出空洞的唯美,如果说早些年的巴黎足以以城市本身的底蕴撑起一场流动的盛宴,那么到了《魔力月光》中,南法风光则彻底沦陷成为气氛而气氛的荒腔走板。
伍迪·艾伦显然不想浪费蔚蓝海岸的旖旎风光,也在布光和取景上花足了心思,阳光、大海美得无可挑剔,他却没有设计出契合这外景的咏叹、对白或是金句。
但这一回,归园田居的不是心情颓丧却仍旧出口成章诗人,或是正在为新演出寻找灵感的指挥家,一群衣着华丽,但看上去毫无营养的有钱人占据了这里的别墅与花园,文学不可思议地销声匿迹,剧中出现的唯一一个乐器竟然是用来搞笑的尤克里里。
景色虽完美,但就是看不到一丁点灵动的模样。
同样不灵动的还有电影中的一票演员们,曾几何时,伍迪身边的优质女郎们个个散发着缪斯的气息,他也乐得为这些各具风情的女人们量身定做属于她们的电影,戴安·基顿的摩登味,米娅·法罗的神经质,斯嘉丽·约翰逊的女神范,都曾经是他电影成功的关键。
这一回,他又为新晋蹿红的艾玛·斯通安上了这块金字招牌,后者大概是为了不辜负自己姓氏(Stone)的重托,贡献了一出呆板凝固的演出。
不过通过不停地变幻时装,她倒是完美地和背景板融为了一体,至少抹去了身上“蜘蛛侠女友”的标签。
相比,更令人惨不忍睹的是科林·菲尔斯,他是达西先生,是乔治六世,是他曾经出演过的所有角色的合体,但就不是伍迪·艾伦电影中的无神论魔术师,从他身上找不到哪怕一点点骄傲和多情,更别说些许疯癫与张狂。
不再能调动自己演员身上的魅力,这对于伍迪·艾伦的电影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至于他企图在这两个纸人之间制造爱情的火花,则更显生涩。
从前有关恋爱的高级段子统统不见,知识分子通过话语调情的活色生香也难觅踪影。
怪蜀黍爱上小萝莉这样的骚情戏码,到了科林·菲尔斯和艾玛·斯通那里,看上去更像是没头没脑的忘年恋。
伍迪·艾伦老了。
《蓝色茉莉》里上流社会轰塌,虎落平阳的贵妇浑身落魄还得打肿脸充胖子,香喷喷的高雅语汇和可乐薯条的垃圾食品互为指涉,构成了她虚构与真实的双重生活。
按照影评人毛尖的说法,《蓝色茉莉》好就好在它的返璞归真,凯特·布兰切特对《欲望号列车》的当代演绎,更是点出了田纳西的反资本主义气息。
伍迪的阶级话语,比五十年代的“人性”更为立体。
《魔力月光》的主题同样有关于伪装和欺骗,却重新投入上流社会的香裘暖被之中,有关理性和非理性的探讨偏要附着在一场站不住脚的爱情叙事上,白白浪费了精彩的角色设置,也让电影显得毫不接地气。
一个坚信无神论的魔术师和一个装神弄鬼的通灵人,前者将魔法视为哄骗观众的视觉把戏,后者认为信仰是赐予人希望的白色谎言,一个想要袪魅神性,一个主张维持幻想。
不过艾玛·斯通的通灵活动,不过是有产阶级饭后愚蠢的消遣而已。
科林·菲尔斯的理性,也最终被自己反反复复的车轱辘话消磨殆尽,不知怎么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就过去积累的经验来看,即便故事掺水,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很难不好看,因为他总是会想尽办法掉书袋,讲段子,再不济,幽默金句层出不穷的话痨,也能让我们愉快地度过九十分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伍迪·艾伦电影的精彩程度,完全和剧中人引经据典的数量成正比。
可是《魔力月光》中的女主角连尼采和狄更斯都不知道,这样的伍迪出品还会看好吗?
电影中最浪漫的片段里,男女主人公为了躲雨跑进一座废弃的天文台,正当观众以为他们要四目相对、相互倾诉自己的人生观时,科林·菲尔斯竟然说,“我累了,我想睡一会”。
就这样,导演白白放弃了展现他对白写作功力的机会,连一点嘲讽的劲儿都提不起来。
如果早几年,他一定让科林·菲尔斯会用《门萨的娼妓》中的语调说,“我怎么可能相信上帝?
上个星期我的舌头还被卷进了电动打字机的滚筒里!
”如今,月光依旧,魔力不在再,他和自己电影里的角色们一起向宏大命题缴械投降。
2014-11-10 《21世纪经济报道·人文》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一般的故事,中庸的视听表达,令人讨厌的主角,没有任何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的方面,但是我还是要给它五星,因为伍迪艾伦因为石头姐,我打分不理性而是感性。
Jazz配上暖色调的调色可以让你无论何时何地看老头子的电影你都感觉是一种享受一种舒心,这不是艺术类电影,这就是一部普通的类型片,只要看得让我感觉到快乐那这就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无论内容多么单调,伍迪艾伦的音乐都会让你融入其中。
也许是我比较小资,我个人认为伍迪艾伦的电影,每一部的摄影水准都要远远高出好莱坞一票导演。
老头子一生执着于黄金时代,所以他的电影摄影总是那么富有年代感和诱惑感。
特别是圣光似的打光打在石头姐那无可挑剔的颜上时,真是太棒了。
在演员方面,男主确认很让人讨厌,古板,固执,唠叨,不近人情,其实这就是伍迪艾伦,伍迪艾伦的电影作者化非常严重,正因为如此我们看他的电影才能一下把准他想说什么。
这部片子说实话是老头子自己拍给自己的,拍给热爱他的粉丝的,一生特立独行的他用魏龄秀的身份述说了他一生的思想和选择,这部片子是他的回忆和反思。
而最后所透露出来的正是老年的他对世界的妥协,即使是妥协也是高傲的。
这才是伍迪艾伦啊。
正如姑妈所说,生活本来就是不理性的,因为人有七情六欲,爱之一字本来就是不理性的。
我爱老头子,我爱石头姐,所以这个分数我就是打满,我就是喜欢~
The world may or may not be without purpose, but it's not totally without some kind of magic. 让人想起Before Sunset里Celine引用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如果你不相信这个宇宙存在任何形式的魔法或奇迹的话,你还不如就死了呢。
I believe each of us must find a reason to truly embrace life. 理性和感性该如何权衡?
一味追求逻辑和真理的人生是否才是失了生活真谛的人生?
想要真正拥抱生活总是要让自己尝试着向非理性敞开怀抱的吧。
We really dont know. We are just poor limited human being.You call it madness, but I call it love.
We need our illusions to live我们需要我们的幻想生活。
—— 尼采他,第一次见她,是带着不屑要揭穿她的。
她,第一次见他,是怀着不安和好奇要讨好他的。
他的脸上充满那个雾都的压抑和郁闷,尽管,在见她之前,他已经在巴塞罗那受到了追捧,在苏黎世被少年时的偶像接见,在慕尼黑赚了钵体满盂。
尽管,在这些城市最好的剧院里,他都是叫好又叫座的角儿,尽管,他能把大象变没,把活人锯开,能让那些王公贵族惊得目瞪口呆,尽管,每次谢幕都伴着掌声,每次后台都被记者和追随者簇拥。
尽管,他能催眠那些观众,让他们停留在这魔法的假象中。
但,他是个只存在舞台上的魔术师,下了台,他不留情面地指责助手,使劲儿揶揄采访他的记者,轻蔑地嘲讽崇拜他的人,看着镜子里卸了装的自己说:冷静,理性,才是最重要的。
他并不快乐,或者说,他已不在乎快乐,他在乎的是正确。
故事从1928年的柏林开始,战前的欧洲,正享用着自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甚至航海时代以来的福利,彼时,越来越多的技术转化成生活方式,无数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相聚在这里,如星云般浩瀚的油画、雕塑、协奏曲、室内乐被人们欣赏着、谈论着。
然而这些,对于男主角斯坦利来说,都不重要,他的生活不会被这些装饰品改观,他不会放任自己沉浸其中,他要时刻清醒,和周围的人和事保持距离。
这是伍迪•艾伦塑造的中产阶级,执拗、多疑,还有点儿自命不凡,从那时到现在,这类人群大体未变。
直到有一天,斯坦利遇到了苏菲,一个会通灵的女孩。
她会在第一次见你的时候,瞪着大大的眼睛,微笑,再呆滞三分钟,眼神先聚后散,微醺地说:“我在接收一些印象,啊,有点模糊。
”这么蹩脚的台词,被漂亮但没气质的苏菲说来更显滑稽,空洞的大眼睛,无辜得能拉来赞助。
她在和斯坦利第二次见面时,就不着痕迹地拆穿了他的身份。
第三次聊天时,说看到了斯坦利的叔叔溺水而亡。
第四次见到了斯坦利的姨妈,竟然拿着姨妈的珍珠项链,讲起了送项链的那个地下情人,让斯坦利倒吸一口凉气,他开始怀疑自己看到的世界。
有苏菲在身旁,他竟然闻到从来没有闻到的花香,像他说的那样:“以前我不相信看不见的东西,现在,从没觉得世界像现在这样美好。
怎么没让我早点遇见你,我的人生可能就不同了。
”一个不能给自己带来幻想的魔法师,碰上了来自北美蛮荒之地的平民女孩,却被轻易施了魔法。
镜头的另一边,艾伦在偷笑,尽情让苏菲表演着,通灵时夸张的表情,古怪的言语,她沟通格蕾丝太太与死去丈夫的灵魂对话,用灵魂敲击桌子的声响表示是与否,一声为是,两声为否,太太问:“我可以买掉那栋别墅吗?
”灵魂敲了两声;太太问:“你对我忠诚吗?
”灵魂敲了一声;太太又问:“我是你的唯一吗?
”依然是一声,灿烂的笑容绽放在太太脸上。
我仿佛可以看到,艾伦在旁边都快要笑出声来,所谓中产阶级的精英们,心心念念地就是这些问题。
艾伦作为导演,一会儿贴近一会儿疏远,与角色保持清醒的距离,他的镜头里有种幽默的冷峻。
苏菲的魔力,是艾伦设下的悬疑,这部艾伦式的风光悬疑片,毫无惊险,也不刺激。
南法海岸的庄园和度假屋做道具,法式古董敞篷车是谈论幻想时的坐骑,车后的天际线在地中海蔚蓝的海水和长满三角梅的悬崖峭壁上延伸,山崖后的花园里,都是来这儿消磨燥热烦闷的中产阶级。
曾经的他们用傲慢又怠慢的眼光看着周围,心中自觉过于理性,不能感染别人,连自己都不能,而眼前的苏菲,尽管让人半信半疑,但都有趣,他们需要这种角色给予暂时的蒙蔽。
真假已不那么重要,就连斯坦利也想一直呆在这幻想里。
由此,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艾伦作为精英阶层的代言者和嘲讽者,和那些角色一样,为自己受过的教育所累,拒绝与身份不符的话题,心里却渴望小小的逃离。
于是,斯坦利的情感战胜了理智,尽管苏菲的表演笨拙而刻意,但却带给了他不一样的世界。
曾经的他们,凡事只问“该不该”,不问“想不想”,对那样的生活已深感倦意。
艾伦式的悬疑,不来自外界,而是生发于内心。
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受了最原始本真的蛊惑后,能不能解开束缚、跟随内心。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香港人很喜欢伍迪·艾伦。
他有个好听的香港名字叫“活地阿伦”, 瞬间变得活灵活现,还有种旺角靓仔的感觉,这个名号伴着他那张大脑袋的肖像画,在香港几乎是电影艺术的一个符号。
画像中他有硕大的眼镜,叼一只古巴雪茄,永远皱着眉头。
活地阿伦同志,是港式的,他的情节化和反讽效应正符合快节奏的年轻人“返屋企食餐饭”的生活态度,即狭小的空间、现代化的视野,以及争论不休。
伍迪·艾伦总是喃喃自语,最为极致地表现在其标志性的影片《安妮·霍尔》中,作为主演的阿伦时不时从剧中抽离出来,站到摄像机跟前,指手画脚地跟我们说话,那是部令人伤感的爱情片,尽管它令人捧腹,片中神经质且敏感的男人和神经质且自负的女人非常自我地恋爱,戴安·基顿的衬衫马甲造型受到大众追捧,记得那年看完这部电影就置办了一套衬衫西裤,感觉自己很美国、很纽约。
回到伍迪·艾伦的“对镜头自白”上来。
曾经有记者采访他,问他在什么时机会知道要站到一边来对着观众说话,他说,并没有刻意去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凭直觉认为就是如此。
这种寂寞感伤的喋喋不休几乎充满了他的每一部电影,这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位多么想要和观众说话的导演。
因人而异,有人很喜欢他的自言自语,有人则会受不了这长篇无聊的自言自语而感到恼怒——无论是他亲自出演,还是使用其他演员,那用无休止的饶舌表现心理状态或作者想法的方法的确足以使人恼怒,毕竟这似乎暗示着另一种说教的倾向;不过,对于一个喜爱长篇大论以及沟通的观众来说,伍迪·艾伦是为数不多的会把一件事讲到尽头,把一个观点描述透彻的演员。
在《安妮·霍尔》中,他从头到尾的喃喃自语最终也照明了了他自己的心。
再到近年大热的《蓝色茉莉》的末尾,那段著名的数分钟的自白,在绝望之中升起某种戏谑,又在这种黑色幽默中营造出所有人崩溃的氛围。
影片在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Jasmine由贵妇一夜之间变成无所依托的底层人,然而她执拗地试图继续生活在往日光芒的自豪之中,现实的一无所有和她固有的中产虚荣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丑陋的断层。
这其实是一个熟悉的主题,即“中产的没落”,或曰“中产危机”,如果没有最后一段伍迪·艾伦的喃喃自语,这部片子也许会流于随大流的主题之中。
凯特凭这部电影获得了金像奖,不得不归功于那最后数分钟的崩溃自白,因为导演终于在影片的末尾暗示了他过人的发现:她痛苦,不是因为破产,而是源于孤独。
对于拥有高级语言使用权的人类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说话更接近自然,也没有什么比说话更孤独。
在《安妮·霍尔》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出,男女主人公尽管在对话,却使用着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他们说的都是英语,但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对方在说什么,直到他们真正相爱的那一天。
片中男人注重自己感情上受到的打击,总是消极、分析、自高自大,而女人则更加抽象和浪漫,她在读诗。
这一对组合常常引起别人错觉,认为男人比女人更加务实,他们喋喋不休和自说自话,很好地引导也很成功地误导绝大多数观众。
《魔力月光》中的柯林·菲斯,他的喃喃自语则是为了表达拒绝。
片中他被设计为一位相信理性和经验的魔术师,偶然结识了“灵媒”艾玛·斯通,处心积虑想要揭穿她的诡计,但是找不到任何破绽,只好承认世上有灵媒。
这过程中他始终用坚决的自言自语抗拒相信他眼睛所见的是真的,可是,在他姨妈住院抢救之际,当他低头祷告,却意识到这一切是多么荒唐, 他回去戳穿“灵媒”的诡计,发现了他们之间彼此的爱情,于是他用更加自我矛盾的自说自话本能地抵抗这爱情,如同他作为无神论者本能抗拒神秘一样。
可是当艾玛·斯通接受了富家子的求婚,他才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是有神秘的,他需要这份神秘,他需要爱情。
这部影片则代表了伍迪·艾伦喃喃自语的另一个主题:骄傲。
无论是《魔力月光》里的柯林·菲斯,还是《蓝色茉莉》里的Jasmine,都出于人生境遇发生转折之际,他们同样拼命地用疯狂的自言自语拒绝接受改变,让我们饱览了人类的骄傲如何在各种文化情形中灵活灵现地彰显人的可怜、可憎和戏剧性。
解不开的戏法不是骗术,而是爱情;解开的戏法不是灵媒,而是自己。
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求婚段落分明达西先生附身,终究少女心犹在;整体平庸,画面和故事仍好看,美妙浪漫得叫人不忍评判;缺少爱和安全感的中年男人认定人生是乐不抵苦的,认定人生的底色是苍凉,一旦遭遇美少女就能脱胎换骨,让我们期待一年一度轻侃爱情与人生的小品吧。
不得不赞叹,伍迪艾伦确实是一个深谙喜剧之道的天才,他的所有作品都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有趣。
如同他漫若繁星的其他作品,《魔力月光》洋溢着伍迪艾伦招牌式的各种嘲讽、戏谑、矛盾和颠覆,时而发人深省,时而使人忍俊不禁。
在影片中,奥斯卡影帝科林•费斯饰演的是一个理智到近乎冷酷无情的魔术师,他从不相信情感、上帝以及任何不确定的事情,直到他遇上艾玛•斯通饰演的那个号称能通灵的、长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以及一笑起来就让人心醉神迷的美丽女骗子。
“从我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知道她是个骗子,从我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知道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说到底,《魔力月光》讲述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世界是残酷、肮脏和无情的,而爱情恰恰是人世间最温暖、最美丽动人的魔法。
一向尖酸刻薄的艾伦这次给了我们一个温柔的答案,无论是否相信上帝,你总得给自己找一个拥抱人生的理由。
人生本就应该有趣一些,再有趣一些。
伍迪·艾伦一以贯之的晦黯世界观——宇宙冷酷、空虚、毫无奇迹,除了我们充满的爱。
一方面,他质疑一切超越科学与逻辑的存在,包括神,认定那不过是人们努力保持希望,以平息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恐惧(《安妮·霍尔》《怎么都行》)。
另一方面,他继续保持着对魔法和超自然现象的深度迷恋(《爱丽丝》《玉蝎子的魔咒》《独家新闻》)。
他的这第44部作品也无出其右。
一部浪漫小品,非常适合舞台改编。
科林叔是伍迪·艾伦教科书式厌世的帅替,石头姐轻浮而明媚,从头至尾都像月亮一样闪闪发光,只可惜这对CP不太有电。
当然电影的重点也不在此,而是他们能不能胜任伍迪·艾伦精湛到炫耀的大段演讲。
导演御用摄影师达吕斯·康第用35毫米摄影机制造出20年代的柠檬黄色调,电影也大可以归入伍迪·艾伦的欧美旅行电影——《午夜巴黎》《爱在罗马》《午夜巴塞罗那》《纽约的一个雨天》《赛末点》(伦敦)《蓝色茉莉》(旧金山)。
因为相对于片中美不胜收的法南风光,人物不过是此番人间胜景中的活动布景板。
以魔术为职业的Stanley,从不相信魔力。
对任何人或事物,他都坚持一种冷静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决不允许泛滥的情感和浪漫的幻想。
也许这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那些令人拍手叫绝的魔术表演,只不过是聪明的技巧和娴熟操作下的障眼法。
所谓magic,在他看来若不是精心设计的骗人把戏,则是愚昧的自作多情。
他以此为傲地说,I’m a rational man who believes in a rational world.这样一个愤世嫉俗的中年男人(伍迪艾伦电影中男主人公的典型形象),在老友的请求下决意揭穿声称能通灵的Sophie。
不信神灵的Stanley来到法国南部,本是认定这位明眸皓齿的姑娘是高级“女骗子”,却在见证她一次次成功“通灵”之后,开始逐渐怀疑起自己的三观来。
中间的剧情省略不说。
后来Stanley“如愿以偿”地揭穿了Sophie的骗局,可却也痛苦地意识到,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自己已深陷对Sophie的爱不能自拔。
即使他自知这爱无法用任何理智的思考来解释。
最后,Stanley跑回去跟Sophie表白,但结局是,对方并没有接受他突如其来的proposal。
这其间Sophie对Stanley产生感情,我觉得很好理解,不用多说。
但是Stanley为什么爱上Sophie呢?
他是真的爱Sophie吗?
在我产生这些疑问又拼命想要找个合理答案的时候,也许我已经打碎了月光下魔力流淌的美好景象,而不自觉选择了跟伍迪艾伦站在了统一战线上——我们不相信所谓魔力。
看看Stanley,很长时间里他都只是对Sophie的“超能力”感到讶异和好奇,也许还有一些兴奋和感激——因为她向他展示了一个他之前从不相信的魔力世界。
那世界光怪陆离,难以置信却瑰丽无比。
可是,Stanley至于爱上Sophie么?
我没记错的话,Stanley真正萌生“我爱Sophie”的意识,是在Sophie暗示他她喜欢上了他之后才有的。
之后就越来越像自我催眠,越来越觉得自己真的陷入了爱河。
这很像是现实中,A跟B在一起也许并非因为一开始就多喜欢B;而是因为B表达了对A的爱慕之后,A半是感激半是虚荣地回应,并在这种回应中逐日加深对B的感情。
不管之后是否培养出了“爱”,起初萌发的被认为是“爱”的情感,我私以为并不是爱。
这样说来,我眼中Stanley对Sophie产生的感情,不过是一种self-delusion. 但另一方面来看,Sophie居然让跟她完全不同星球人的Stanley产生了这种delusion,这是否本身就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呢?
爱是如此主观,当一个人认定她/他是在爱的时候,你能以你的眼光判定她/他只不过是一时意乱情迷么?
导演也许有那么一会儿企图说,有时候illusion是生活之必需。
然而结局的安排表明,导演究竟是个non-believer of magic。
即便是怀揣着浪漫少女梦的Sophie,最终还是选择了更现实的选项,跟一个毫无火花的人(那位ukulele业余爱好者)在一起。
Stanley表白被拒,在同样是non-believer of magic的我看来,是好事。
假想Sophie答应他,两人真在一起,之后会怎样?
Sophie来自密歇根一个叫Kalamazoo的小地方,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连尼采都没听说过,梦想通过混迹上流圈子而成为其中的一员。
她跟Stanley,完全不是一路人。
就算短时间内在一起,激情能维持多久?
人们可能一开始会被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吸引,但最终通常倾向于选择本质上跟自己类似的人。
话又说回来,体验一段激情——即便短暂,对于过分cynical的Stanley,也许也是大有裨益的。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朋友说,我跟Stanley好像啊。
理性的面孔之下,其实是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Stanley从小由阿姨带大,本应从父母那得到的爱是缺失的。
可以感觉到,Stanley其实是敏感又缺乏安全感的。
他希望用自己那套既定的“科学的”“理性的”世界观去理解一切解释一切,因为这样最安全,最保险,最有秩序,最少不确定性。
这是Woody Allen导演生涯中第44部影片。
在电影院与朋友共同观赏它是充满愉悦的;但毫不含糊地说,这是一部平庸之作。
这部电影的主题——rationalism vs. faith / realism vs. mysticism / sense vs. sensibility / cynicism and romanticism ——已经在Woody Allen的太多作品里重复出现,比如2010年的遭遇陌生人。
这部魔力月光,无论从主旨还是表现手法上看,都没什么新意。
如果不是奔着导演和演员阵容,谁会对这个故事本身多感兴趣啊。
还比较能看的,除了法国南部的美丽风光,就是费斯大叔的演技和石头妹妹的身材。
音乐也不错:斯特拉文斯基,贝多芬,以及那首歌名就和影片内容极搭的“It's All a Swindle”。
不知道拍电影对Woody Allen,是否就像Magic对于Stanley——已经沦为职业技术,而非彰显信念的诚挚表达?
第一次觉得石头这么迷人,全程看她的大眼睛红头发还有小细腿了
绝对伍迪艾伦式爱情小品,又是信手拈来的智慧幽默美和浪漫。看的舒服。老爷子很久没拍这么简单的纯爱片了,叨逼叨的挺绅士的,而那个思维逻辑和人物的尿性还是那么无违和。
石头姐也算好命一条吧,合作的都是头牌啊
故事在解谜与入迷之间反复反转,伍迪总能将生活哲学还原的如此贴切,有时候无神论者也是需要魔力瞬间的,世界就是如此矛盾,由不得你不相信。往大了讲又是《星际穿越》的五维空间了。。。
纵使我那么喜欢那个年代和印象主义。。。。。。科林叔说他能感觉到和石头姐之间有chemistry和magic,i dont buy it...........
pure的无聊:镜头给月亮 镜头再给石头 然后石头说“我觉得这好浪漫哟”……浪漫你个山鬼
最后一幕有点扯淡。
好普通...
丧失了尖锐的反思,只剩下自顾自的甜言蜜语
庚子22。一块好牛排做坏了的感觉,鸡肋鸡肋~~第一次用1.25倍速看电影。。
这部好轻盈,从台词到画面质感,整部片子都特别敞亮。科林费斯的角色是一个可爱版的埃尔维或者伍迪。不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投入幻象之维就会获得幸福呢。
退休后打算去拍BBC连续剧打发时间吗?
一点小清新,一点小悬疑,整体上是一部中下等水平的伍迪艾伦作品,工整而毫无活力,只能靠表演和伍迪的调调吸引观众。
一个这么无聊到爆的影片居然是伍迪·艾伦的作品~就靠着骗和被骗耍和被耍就让石头姐把影帝勾走了这也太糊弄事了吧!除了画面好看,语言依旧犀利,男主依旧话唠,其他地方真是平庸之极。一点也没觉得这番思考人生思考出了甚么有价值的东西,没劲透了。
三星半。竟是部爱情喜剧,幼稚,单薄,随意,俗套。但这些都不打紧,光是我们家Colin Firth的表演和那些尖酸刻薄机锋四射的台词,就够璀璨了。
怀念还有伍迪艾伦电影上映的时代。
老伍是开始黔驴技穷了,越来越暗淡无味
太淡
Just a magic show! 精巧,智慧,不过也就如此。看科林叔化身伍迪艾伦式的神神叨叨倒是挺奇怪的享受。
今天分手了,虽然之前闹过好多次,但真的只想放弃了,再见了。。。感谢伍迪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