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脱胎于纪录片《民间戏班》,聚焦于寻常巷陌里,面临拆迁危机的民间川剧戏班,始于川剧团在推动四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电影。
整体和《百鸟朝凤》有点像,都是指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
简单而朴实的文艺片,娓娓道来当下绝大多数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
执念了一辈子的传统文艺在岁月的更替、经济的高速发展里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多的是面临无人继承,只能唏嘘感叹世事的残酷无情。。。
这种等同于娱乐节目的表演,正如父母这代暂且还能接受流行歌曲四大天王这一批,但到了周杰伦这一批已经接受无能了,总是说RAP的唱腔里含了一颗核桃。
再到现在这一代00后追捧的明星,估计连80后也都已经不太懂了。
更何况电影里的这种只有老年人才会看的传统戏剧。
所以任何事物都会改朝换代,日新月异是可被理解的。
因此,倒也并不觉得戏曲艺术的没落会有所遗憾,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理应淘汰出局,合情合理。
能生存下去的唯有川剧里的“变脸”,确实在当今社会,乃至于国际舞台,老外的眼里,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也造就了学习传承之人反而更加源源不断,去个火锅店都能看到变脸的演出,一切都是成正比的。
总之,导演拍出这样一部作品,也算是能供人科普为后人留下点足迹,7分吧!
(短评又写不下我啰哩啰嗦的碎碎念)马楠导演有蛮多设计的,有些会让我觉得无感,但有些相似的套路却让我折服😂比如那个反复刷存在感的土地公,我就觉得挺俗套的,毕竟戏剧和电影都是造“梦”的,在这样一部川剧主题的电影中加入超现实梦幻元素的拍法并不出奇。
但赵丽那场戏里的梦中戏(哇,还能套个娃)“穆桂英挂帅”我却特别稀饭,看的时候一直不停在感慨:川剧的表达原来可以这么现代,用时下流行的营销用语应该叫“川剧x布莱希特x弗洛伊德”,酱紫的戏竟然还说木有观众卖不出票,我可场场都想看啊😂这场戏也把前面所铺垫的主角内心的诸多矛盾,一下子形象化表达清楚了。
再比如,我不太稀饭那场煽情的“散伙饭”(拍得挺催泪,却反而没能感动到我)和那场拆迁的噩梦(那场戏中导演有意塑造某种鲜明的反差,画面特意用慢镜表现挖掘机无情破坏剧团的家园,BGM却是巴赫大无的旋律在缓缓流淌),反倒是最后那场“别洞观景”让我很是感触,表面上看是剧团重逢的“大团圆”喜剧结局, 实际上这眷恋田园风光、歌唱美好生活的戏词在城市化废墟的背景衬映下更显荒诞:
盗张剧照有图有真相牧牛童倒骑牛背横吹短笛,声音多雅秀,机杼声声出画楼。
尘世繁华般般有,眼花缭乱喜心头,〔乐悠悠。
〕侍儿搭扶手,〔忙下荷叶舟,忙下荷叶舟。
【红衲袄】思量真好怄,未把人胎投。
〕【二流】同哥哥青海撞上修道久,修真养性度春秋。
久有心往人间走一走,奈何哥哥强阻留。
且喜他今日去拜东皇寿,趁此机会往外游。
但则见白鹤在林中走;野花遍平畴;蝴蝶儿穿花柳;鸳鸯眠河洲。
尘世间处处都把人引诱,更比仙府胜一筹。
从今后再不想在蟠桃会上走;再不想玉液琼浆润咽喉。
神仙的苦闷实难受,白鳝再不把道修。
〔啊!
海阔任翱游。
〕话说导演的野心还挺大,片中揉入了许多沉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拆迁,比如传统文化在娱乐至上的社会日渐边缘化,燃鹅导演似乎力有未逮。
这部电影在我这里其实是值五星的,但是真的很难向别人推荐。
我这个解读方式可能极端个人化,也极端依赖受地缘文化驱使的动力,对这题材没什么兴趣的人大概看完也会觉得非常坑吧。
我不觉得完全写实效果会比现在好,也不觉得超现实要素是冗余、非必要的炫技要素。
这部电影不是《民间戏班》,我觉得在表面的拆迁故事下面埋藏着一条真正的主线,那是一个剧种的死亡,或者用一个更玄乎一点的词来形容,叫尸解。
川剧的死亡,这是比拆迁开始得更早的故事。
在剧团结束外出演出后返回的路上,一晃而过的土地公出现在团长眼中时,就已经开始昭示出其必然的命运。
一个人在寿终正寝之前会面临一些什么状况?
那么一个剧种到了弥留之际,又到底会面临一些什么状况?
首先是物质上的存在基础逐渐崩溃。
严重程度甚至凌驾于戏曲演员的外逃之上的,是如同医院诊断书一般给出期限的拆迁计划。
这个作为表面主线被仔细描摹的故事,各方的拉扯与其说主旨在拆迁本身,不如说更像绝症病人家属企图向医生争取一个毫无意义的乐观诊断结果。
其次是生命力急速流失,拍到剧团观众席镜头时时提醒观众的,传统观众已经只剩下垂垂老去的群体。
而在他们之前,这个剧种就早一步走到了终点,也许,也就只早这么一步而已。
期间变脸的绝活和传承人像遗产一样被提前瓜分,变成饮食店的添头。
它们被从原本的地方切下来,但却成为了更能换取物质财富,更值得炫耀,能号召更多人围在桌旁纵情进食畅饮的装饰物。
这点其实特别地背反大众的一贯认知,也是特别让我觉得痛快的地方,单凭这个我就不能认可导演是借题材东风的看法。
对现实和虚幻的认知界线也越发地变得模糊,原本只应存在于幻想中的精怪开始参与到正常的生活里,并且非现实的成分随着拆迁期限的临近而逐渐加重。
看上去非现实潮涌的最高峰是在公演结束的当晚,实际上完全淹没现实是在影片末尾。
不复存在的剧团的废墟,早已分散去往各地的团员,无中生有的戏服装扮,以及始终在现实与虚幻的界面间穿行的土地公。
到这里现实要素已经完全消解,他们依然继续着演出,无关有无、无关去留、无关远近。
这个配比的调节真的只是炫技吗?
我不觉得是,即使导演可能也只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但是实际效果仍然可以被解读出更丰富的内涵。
再说一下结尾的唱段吧。
这段《别洞观景》取自《宫人井》,讲的是已经修炼成仙的白鳝仙姑流连凡间美景,不愿重返仙家洞府。
实际电影里这段唱词是在一片拆迁后的废墟之中唱出来的。
“青松翠竹绕云岫,泉水涓涓石上流。
梅鹿衔花遍山走,猿猴戏耍在山丘。
”在现实环境里已经完全丧失了这些美景之后,失去容身之地逐渐枯萎衰败的戏曲文化的唯一出路,也许就只能逆着唱词之意,往来处归去。
蜕尽躯壳,重新做回像土地公那样脱离人世,不再为一般人所认知到的抽象精怪。
这也是我觉得片子讲述的是戏曲文化“尸解”的原因。
记得《天人五衰》的结局里,本多探访月修寺与聪子对谈,言辞中如同清显从未存在过,聪子邀请他观赏的庭院优雅而开阔,却又枯槁寂寥。
看完《活着唱着》我也忍不住会想,很多年以后的人们到底需要拿出什么,才能证明川剧确实存在过呢?
活着唱着质朴真诚地展现了民间剧团团长赵丽及她的团员们彼此陪伴,一班民间戏班的艺人趣味横生的生活,幽默动人,让人笑中带泪。
影片所传达的乐活与顽强、坚守与热爱的勇气不仅与疫情后的社会复苏形成强烈的精神共振,更令人动容不已。
在现在的社会中,传统戏曲并不是很受欢迎,希望优秀的艺术影片被更多观众看到,更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部半纪录片式的电影,因为有名人的加持,所以它得以被看见,是一种幸运,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误解。
剧中主人公从13岁开始学习川剧,那种在今天可以美其名曰为“热爱”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但时代在进步,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翻新……作为地方剧种,川剧终将迎来自己的瓶颈期。
所以,在这个时候,她试图以一己之力挽回一种艺术形式,只是个人始终无法扭转现实的轨迹。
因此在这个挽留的过程里,我们从纪录片式的超写实的生活画面里有机会看到川剧的魅力。
不论是剧团的真实演出,还是梦境式的意识流呈现。
艺术带给人的那种美感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给予的。
这也是那些高龄的观众会成为“唯一的观众”的主要原因,在那个文娱生活匮乏的年代里,与川剧的朝夕相处让他们看懂了川剧,爱上了川剧,与这个艺术形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所以,哪怕看了多少次的梁祝,他们仍然会流下眼泪。
而我也总会想到《芳华》,想到《百鸟朝凤》。
一个讲述的是一群因时生因时散的艺术团,一个讲述的是民乐的传承困境,东西方音乐的对比……与这部电影有着共同的呼声。
现实不是残酷的,它本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适者生存,于自然生命是如此,于艺术形式亦然。
所以,大半生以剧团为中心的人面临的困境并不是拆迁,不是观众的减少,而是自己的裹足不前,不懂革新,是自我的淘汰过程。
当陈薪伊导演说这是一部拍的很高级的电影时,其实作为观众而言,我是不买账的,因为在我眼里它不是高级,只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他们口里的“底层艺术从业者”,而这是他们殿堂级的艺术从业者已经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剧种、艺术形式,它们早就濒临绝境,也有一部分不舍它们就这样消失而做出了各种努力去挽留的有心人。
所以,这不是高级,只是我们吃的高级“艺术大餐”太多、太久了,早就忘了同为艺人的他们在经历着什么,那些无法进入到剧院的地方观众,他们在品尝着怎样的“小菜”。
而这也是我全程看下来唯一的一个疑问:如果一种艺术形式不被观众所需要,那么它除了具备历史价值,历史意义外,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带着枷锁劝犯人。
”在川剧濒临灭绝时,它的难处被呈现到了国际舞台上,更多的人知道了这种困境。
可是,谁能真正的解决掉一个问题:年轻人确实不爱看。
哪怕你的舞台不被强拆,哪怕你的剧团人不考虑生计问题,可是没有观众,它的困难会因为被看到而得以真正的解决吗?
唯一可以解决的就是这群人的出路问题,但我总想,就像民办教师,他们不止一次被推到镜头前,可真正被关照到的又有几人?
他们作为时代所需的牺牲者,又有谁为他们的青春负过责?!
最后,为所爱执着的他们,值得敬畏。
尽管他们当初也并非因为热爱而选择的,但择一事忠一生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导演选择去“看见”他们,值得佩服。
导演谢飞说:“海南节入围主竞赛单元。
拍摄到位,川戏班子演员们不错,各具特色。
非现实色彩的幻觉视听描绘的插入,有些新意。
后半部还是有些刻意煽情、用力过猛。
总体仍停留于讲老戏曲面临绝境的现状,未在人情人性层次开掘,限制了作品的深度。
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也应该鼓励。
”
1、先来说说这部篇子的我得知的由来。
最开始关注到这部片子是因为我是邓婕老师的粉丝,听说邓老师监制(到现在也不知道监制到底干什么)了一部电影,还在国内外大奖中获得很好的成绩,确实挺不可思议的,等到电影正式上映的时候还去看了看电影票,结果就连重庆这么大的地方都只有文联合作的一两个电影院有播放(这里就是电影界的反垄断把),加上还是晚上场的我就没跑去很远的地方看,慢慢的我就把看这部电影这件事儿忘记了,直到昨天我才想起来,于是跑去看了,接下来就是我的观感。
2、观感。
映入眼帘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哪个黄色的背景很是眨眼啊,一般电影都没看见过的。
我看了一遍电影竟然完全没有看懂这部电影演的具体的点是什么,大概的意思是看懂的,就是一群人对川剧的坚守,但是我还真没看懂具体的很多细节呢,于是我跑去看了电影的来源也就是赵刚导演的民间戏班,我看了纪录片之后竟然看懂了!
好神奇的感觉,看这个电影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不然真的看不懂的。
总之,很迷幻的电影,还是拍的不错的,没有太多的对白,也没有华丽的情感但是就是真实。
3、感动的点。
剧中赵丽的扮演者也是原剧团的团长赵小利,她一个女性和乐器精通的丈夫以及戏班的其他10来位,坚守传统戏班的故事,也是很不易,其中的苦难可能只有他们懂的。
看电影中遇到的搬迁带来的场地问题,看纪录片遇到的拍戏的各种困难,剧组员工的工钱,夫妻和父母之间的磕磕绊绊等。
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原来我小的时候遇到的民间戏班也是这样的。
川剧最后的倔强。
剧中的丹丹扮演者,也是真实的,赵小利的幺女,据说现实中也是为了生存也离开剧团另谋生路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戏曲是那么的有魅力,我小时候曾经为了看戏跑去剧场和大人们一起看到很晚才回去的哪种。
现在想想也是很疯狂的事情。
剧中哪些很老的,很久的观众也是真实存在的,数十年如一日也是有的,就是两个字:喜欢。
最后说说邓老师让他们本人来演都是正确的决定,不然也不会流露这份真实感以及剧团的整体的力量。
总之,后味无穷。
中国的民间乡村戏曲文化兴起于庙会和红白喜事,影片的结尾乃点睛之笔,演员们唱起了川剧,而周围的高楼大厦和这片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土地公象征着我们的祖先,孔雀代表了大自然。
这里用川剧的呈现,告诉我们中国民间乡村戏曲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感恩我们的祖先,敬畏大自然。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一直都是一位特别忠实的戏迷。
她说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学戏,去考剧团,然后登台表演,但是条件不允许,就只能放弃了。
反观现在很多小孩的梦想都是当网红和明星。
在日韩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艺术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记得小时候经常都能看到很多戏曲演出,但是今年我回了一趟老家发现很多以前戏剧团的演员都转行跳起了歌舞,因为年轻人喜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都走进了城市,很多乡村艺术都因为缺少了传承人而渐渐走向灭亡。
今天在中国我们看到依然有很多人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比如我最爱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老师,一生都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看着她身边的年轻人来来去去,但是杨老师始终坚守在这条路上,从未离去。
还有最近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表现非常亮眼的阿朵,深入山区好几载,带着苗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结合而成的新民族音乐仰世而来,得到了一致好评。
向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等条件好一点了,我一定会尽量满足母亲学戏的愿望。
以后有了下一代,我也一定会让孩子多学习我们华夏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武术、书法、古乐器。
希望未来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能够得到越来越好的传承。
《活着唱着》,两人的包场电影。
只是刚好想看电影了,避开一些热度高但感觉我并不会喜欢的片子,凭自己的直觉选了它。
当然一开始也没有抱很大的期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在不确定其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生气值的绝佳方法),但是片子却带给了我意外的收获。
嘈鸣的挖掘机器碾进城鄙村镇,巨大的手掌一抡,低矮破旧的房屋轰然倒塌,压碎了一个乡野剧团存活的希望。
和影片《百鸟朝凤》有点像,都是指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影片中演出不卖座等情节同样映衬票房惨淡。
但《活着唱着》的镜头更真实,场景生活化,一开始有纪录片的感觉,后面现实与现象交替的场景却很魔幻,手法很新奇。
恰到好处的音乐也撼动着人的神经,凄怆无奈。
里面的几场剧目设计得很好,《梁祝》的触泪哀恸,《杨门女将》的孤勇怅然,所有的情绪都融在了戏里。
有意思的是剧团的观众们也选得自然融洽,他们染上了岁月的痕迹,象征着传统文化坚守的残弱力量,是正在消融的符号。
坐轮椅的王大爷每看一场戏总要哭,有一次一场剧目罢了赵丽走下台抚慰他:“您别当真呀,这只是戏呀!
”结局也很喜欢,有点像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这里的孤独却化作了群演的幻想,也是很有意味的。
也像《站台》影片最后灶台上催壶吹出来的声声火车笛鸣声,是现实击败理想的荒诞回音。
没想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能拍出如此梦幻清新与悲悯动情的质感,更没想到这部传统川剧团的故事竟出自一位在海外生活十多年的华裔导演之手,确实令我倍感惊喜。
《活着唱着》是加拿大华裔导演马楠的第二部作品,在处女作《老石》获得好评后,他与国内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连续剧,素材来自另一部纪录片《民间戏班》。
导演马楠对纪录片里的人物很感兴趣,最终萌生出为他们拍摄一部剧情片的构想。
虽说这是一部虚构剧情片,但是影片中全是素人演员,也就是让剧团演员扮演自己,而在片中出现的剧院就是纪录片里的原型,现实中只是被荒废而没有被拆除。
全赖有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将原本的纪录素材与虚构情节无缝衔接起来,现实与魔幻的画面、悲苦与幽默两种情绪全在流畅的剪辑里自由切换。
没有曲高和寡的实验姿态,却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现实话题。
▲片中的川剧表演影片反映出川剧在新时代没落的命运:年轻人不喜欢看,只剩下老年人捧场;年轻的侄女偷偷背着女团长晚上去酒吧表演,而资深老演员则下饭馆为食客表演变脸赚外快。
这些情节尖锐地呈现出川剧日益远离大众,不再是高雅的艺术,逐渐变味甚至沦为娱乐的噱头。
最后只剩下一班垂暮的老人在剧团的最后一天前来捧场,划上哀伤的句号。
除了展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里的尴尬处境,叙事主线中更融入尖锐的城区改造和拆迁话题,这个未必是川剧没落的主要原因,却旁敲侧击地揭示出地方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司空见惯的官僚主义作风。
剧本在讨论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兼顾到权力和管理的话题,不失现实批判的思考。
影片情节由川剧表演与演员的日常生活组成,再有一部分是纯粹的纪录片(如真实的观众进场观看),这种真假难辨的质感成为了导演进行超现实表达的巨大空间,比如用优雅的歌剧配上硕大的挖掘机拆毁剧团的画面,或者是在马路上淘气现身和逃窜的土地公,充当起极其绝妙的转场手段。
当然,最惊艳的莫过于为领导排演的一场戏混合上剧团团长的幻想情节,这一幕高潮的戏中戏,轻而易举将全剧所有话题汇聚其中(拆迁、侄女离团、权力机关的态度),挑明了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的本质问题。
这个幻想成分最浓郁的情节体现出导演对题材全局的掌控力,与深思熟虑的创作心态。
▲影片中最惊艳的戏中戏场景最大的问题应出在女团长这个角色身上,以她来核心支撑起整部电影的叙事,展示她一根筋地为剧团卖命付出,这更像是欧美剧情片的创作思路,有点不太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但导演用西方思维来诠释驾驭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时,却不断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视听冲击力和感人至深的时刻,恰好也印证了鲁迅的那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5月《活着唱着》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就锁定了此片💪之后该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女演员双奖项。
通常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文艺片,一般是叫好不叫座的,不可能全国大规模排片公映,曾经想飞奔上海看,无奈排片期不合适就没成行。
没想到它因为提名金鸡百花最佳女主和最佳小成本故事片奖,自己送上门来。
讲的是一个川剧民间小戏班面临观众日益老龄化并急剧减少、老剧场拆迁、戏班解散的无奈,以及班主对川剧的爱护和坚守。
传统戏曲是中国国粹,应该是体体面面地供养在高雅之堂—这是老外对中国戏曲的印象,也是很多对戏曲已无日常接触的人们理所当然的想像—准确地说是对“京剧”的想象。
然而,他们在本片的故事里,意外发现了传统戏曲的日常面貌,第一次见到民间小戏种剧团原来生存如此之困顿、艰辛。
原来除了京剧,中国还有其他剧种,原来不是每个戏曲剧团都是行头齐全,服饰鲜亮,华光闪耀。
还有这么一大群人,生活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也依然坚持以唱地方戏为生,依然热爱唱戏,想要把戏唱好,把一方的本土文化传承下去,从而深受感动与心灵教育震撼—-应是本片从主旨上得分不少的原因。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于我这个“怪胎”观众,想看的就是一部民间剧团的日常,找寻同在的体验感。
像是看着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不,是我看着歌仔戏剧团经历着的生活,也曾三伏天三九天坐在乡间野台下看戏,那真是与舒适的剧场看戏截然不同的生猛体验。
后来我自己也接触一些表演,更能清楚了解到传统戏曲的表演之难之宝贵,是所有表演方式里综合难度系数最高的:唱念做打,一科不行就玩完。
技术含金量高却与收入不成正比,明明是地方性很强的在地文化却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没有观众就无法生存。
生存,竟然成了传统戏曲民间剧团的第一要务。
希望此片是教育片也是警示片,更是呼吁片,但是看起来想要起到上述任何一种作用也是很难:今天的放映,全场只有6位观众。
不过,也好,若是太多人爱看的片,我还就不看了。
好几处矛盾冲突都挺刻意的 奇幻情节算亮点也算缺点 最后想表达什么也没梳理明白
李怡矾
讲传统文化的失落。拍的很好,故事线索很简单,隐去高潮,视听很有想法,看得出在努力的尝试风格。人物有些刻意和扁平,但这不是原罪,我在想长江图和一些其他类似的人物,是不是遵循专业的编剧理论,是不是人物一定要成长才高级,才可贵。这片子更多拍的也是情绪,但也很动人,比百鸟朝凤好得多。我一直在想“情”这个东西,不管它在哪里,只要存在,便永远存在。我很喜欢这个片子,也很兴奋,当所有人都老去的时候,谁来在乎他们的无力和脆弱。
全片最好看的亮点是后半段的一场超现实川剧打斗戏、很魔幻很有戏剧魅力。其余部分音乐是亮点。女主的人设太浅,所有对川剧的爱流于表面的控制欲,非常难对她产生共鸣和同情。这种类型片十分刻意讨好老外口味了……
怎么说呢…能感觉到有努力想讲好故事,但是,故事本身太弱,全程没有代入感,没有共情…结局处理有点粗暴,的确有点没完没了…现在国内影片都喜欢讲所谓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吗?但剧本还是要好好打磨啊……即使是平淡的故事,也要让人记住才行啊…
5星保护
女班主好评意象虽直白但有用
华语电影里少见的中年女性担任领导角色,身上有着坚韧和偏执,拼命想用女性沟通的方式去挽救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剧团。现实主义的题材配上几幕超现实的戏剧表演,后劲很大。
《活着唱着》以新时代的高速发展为背景,将川剧的兴亡展现地淋漓尽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受众与接纳都是当今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没有注定消亡的艺术,只有停滞不前的旧习。如果川剧有一天消亡了,那么它与玛雅文明一样,没有遗憾,因为它们都已经照亮了当时的人民。
影片让我想到《霸王别姬》,想到《百鸟朝凤》,想到小时候外婆带着在镇上庙会看大戏的泛黄记忆。不禁思考,像川剧这样精妙绝伦的民间艺术,是什么时候悄悄从我们的日常中淡出了呢?在拥有了足够多元的、现代的文化形式后,是否还应该,又该如何拯救、传承传统事物? 喜欢女主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影片处处传达出的人民群众对美的热切追求,对生活的浓烈渴望。 挖掘机推倒剧团和女主身着戏服打斗的两段戏,颇具张力的刻画了人物内心,恰到好处推动情节发展,正突出了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希望通过这部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地方戏曲,关注戏班子的生存现状,也期待一个更加包容并蓄、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市场。
深爱川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但看此片特别无奈,剧本贫瘠,浮光掠影,全片只剩下女主自始至终紧簇的双眉。可惜了。
之前想在影院看,但无奈拍片太少,终于在网上看到了
煽情 老套 很多其他电影情节风格的大杂烩
故事,逻辑不合格,结尾……有点显得故意为之了这剧本有点想裂开的感觉
变脸PTSD的剧团长,这团到2020疫情一来也还是要崩的。挖掘机的租金很贵吗?放了多少个慢镜头了。禁止大小便,男科医院的广告,散伙饭拍的不怎么样。made in China 的帽子。感觉全篇的形式主义很浓重,最后这个黑色看班的道具我都能想到。最后的两人合唱尬到位了。最后原来演员的表演都是替身啊,那更没得意思了
看得出有一些用心用力的段落和善意的表达,但剧作上的问题也是难以忽视,尤其是对故事的重点“拆迁”理解和表现上,似乎跟我们有些偏差。
后面加的一段太啰嗦了,在要来不来的迷惑中梦境结尾多好
补标,夏天时候看的,戏院里幻境的戏很震撼
用类似伪纪录片式手法讲述川剧团面临拆迁、人员流失、缺乏年轻人的困境。公务员踢皮球不作为,要靠私下关系“疏通”。神秘而始终未露面的“领导”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了局长观摩不惜延后演出,空空的“留座”无比讽刺。能看到主创的用心设计,然而相比《火把剧团》这种真实的纪录片,本片就“小巫见大巫”,显得刻意了。尤其是荒诞的“小矮人”非常做作。片尾模仿《人·鬼·情》那样来一把超现实,又被尾声所打断破坏。强行渲染的积极气氛和废墟毫不搭调。两星半
建筑的拆毁、戏班的拆伙,影片被“拆”字贯穿。老与少,新与旧,去与留,坚持与妥协,人物无时无刻不在二元对立中做选择,使人忍不住思索现代化大潮中民间手艺人该何去何从?新兴文化当道时如何让传统艺术焕发活力?影片脱胎于纪录片《民间戏班》,有着较为鲜活的现实主义底色,精神风暴又交由超现实空间完成,现实与超现实两重风格并未冲撞,整体完成度不错,但支撑团长坚守的那口气是什么?女儿转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人物驱动力稍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