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培育了一大批作者型导演,在好莱坞大厂制作体制外,获得有主导权的制作资助,真功德无量。
特别是在恐怖惊悚类型领域,其发行作品的创作力和质量一直独领风骚。
Robert Eggers 是其中一位干将。
最近看了三部Eggers作品,印象非常深刻。
最惊艳的还是2015年的处女作《女巫》,由楚楚可人的少女Anya Taylor-joy担纲。
在一流的影像质感上,用简单而深邃的故事,探讨了清教伦理下的恐惧与救赎。
本片的文本,形式与立意这三位一体完美地自洽,哲学隐喻又极高明得圆融于故事中,还呈现了极具个人气质的美学风格。
作为处女座,简直可打满分。
这是美国的心理惊悚代表作,是美国的《X圣治》(虽然两片非常不同)。
在处女作一炮打响后,Eggers是很能拿到好资源的。
19年的《灯塔》集结了帕丁森和威廉达福,以高难度黑白摄影,密集莎翁式台词,封闭空间叙事,希腊异教传说的诡异,打入了戛纳和奥斯卡竞赛圈。
而我的观感是,反而没有处女座好,因为太刻意了。
当想做的异教邪典,克苏鲁意像和哲学思考只能像一块翻糖字母牌插在蛋糕上做装饰,而不是有机得融入蛋糕里(故事和人物),那么这种虚浮的符号化表达只能看出创作者的偷懒或无能。
而24年的哥特吸血鬼片《诺斯费拉图》是翻拍自一部德语老片。
这部片子就无论在影像风格和主题表达上都无甚新意了,即便在投资和卡斯上都已经来到B级片顶级规模。
独立的作者型导演,无法驾驭顶级制作的情况并不少见。
真正过了这关的,大概只有维伦纽瓦和诺兰。
静静地做恐怖片界的塔可夫斯基也蛮好的呀,离开大制作吧,我想对Eggers说。
#今日观影 《女巫》2015版 🇺🇸 恐怖 4.5/5本片为近一年来个人最佳恐怖电影。
不同于上期个人最佳恐怖电影——20年底看的《咒怨1》,本片恐怖指数恰到好处:重在诡谲、邪恶氛围的塑造,纯粹的心理恐怖相对较轻。
也许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非基督徒的我并不能真正get到那层至纯的恐怖感。
这也并非不是好事,起码让我看着没这么害怕。
本片是《灯塔》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另一部恐怖佳作。
《女巫比《灯塔》更好懂、更让人入戏。
一切充满宗教和神学隐喻的味道。
那阴森压抑、诡谲可怖的氛围,颇似《巫师3》中威伦的主线任务——林中女巫。
也许是《巫师3》与安雅•泰勒的缘故,我的主观感受对本片有显著的加分效应。
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家被教会驱逐的英国移民,独居在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森林外围。
这家人孤立无援,一切生计都要靠自己。
他们在这里以种植玉米、狩猎为生。
迁居不久,最小的弟弟塞缪尔便神秘失踪,疑似被森林中的女巫夺去举行黑暗祭祀。
母亲悲痛欲绝,几近崩溃。
一家人以宗教信仰为精神支柱,顽强地生活在这片荒野上。
然而,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得到保障,更谈何富庶的物质生活。
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任何一件令人不悦的小事都会被成倍放大。
女巫幻化为黑兔子,附身于黑山羊,袭扰着孤独而缺乏安全感的一家人。
不知被蛊惑了,还是为了显示长姐的权威。
长姐托马辛吓唬幼弟幼妹,说自己是会释放巫术的女巫。
一家人信以为真,真以为托马辛是女巫。
不知为何,弟弟凯勒布说有办法可以进入森林筹措粮食。
他与姐姐托马辛一同进入森林。
期间,猎犬悲鸣而亡,马儿受惊远去。
长姐托马辛坠落马下昏迷不醒,凯勒布的老式猎枪早已不知踪迹。
他陷于女巫的蛊惑,不自禁地前往森林深处女巫的宅邸。
女巫面容姣好,身披艳丽红衣,吸引男孩步入她的领域。
托马辛被父亲救回,而凯勒布不见踪影。
凯勒布于暴雨夜中突然回归,浑身赤裸,魂不附体,在羊圈旁展现扭曲怪异的身姿。
凯勒布一病不起,陷入长期昏迷。
本片的剧情发展的主线,是这家人信仰逐渐动摇、不断崩塌的过程。
随着生活中一切异样逐渐变得诡异,无法通过宗教解释后。
他们无法从祈祷中获得福报,宗教信仰开始破裂,陷入集体癫狂。
凯勒布进入狂暴状态。
一家人开始怀疑托马辛是女巫。
凯勒布在发狂状态下说出一系列看似虔诚、实则逻辑混乱的祷告词后,猝然长逝。
生命的最终时刻,凯勒布从嘴中吐出一个染血的苹果。
苹果树,象征着姐弟俩对英国故乡的怀念。
一家人开始相互怀疑。
原先积压的隐性矛盾集中爆发。
父亲真的怀疑女儿托马辛是女巫。
父亲疑似利用计谋欺骗妻子,隐瞒擅自卖掉妻子的银杯换粮食的事情。
他还想卖掉女儿换取农场和财富。
托马辛指责父亲是个除了砍柴一事无成的废柴。
父亲将长女和双胞胎姐弟关在了羊圈(山羊被视为恶魔的象征)。
入夜,他们在羊圈中看到老女巫啃食山羊。
凯勒布和塞缪尔的魂魄,于深夜回归。
母亲还为塞缪尔的幻象喂奶,实为一只乌鸦啃食母亲的胸脯。
山羊无端偷袭父亲,用羊角致使父亲重伤身亡。
母亲彻底暴走,指责女儿托马辛蛊惑丈夫和儿子,企图掐死女儿。
托马辛无奈之下自卫反击、刺死之。
托马辛万籁俱灰。
她向山羊问询。
山羊(恶魔)以丰富的物质生活作为引诱。
托马辛以肉体为代价,在恶魔的协助下写下自己的名字,完成邪恶契约。
托马辛在山羊的带领下,浑身赤裸步入森林,加入女巫聚会。
女巫们在一阵狂乱的舞蹈后集体浮空。
托马辛在癫狂中欢乐不已,也一并浮空。
本片在此时戛然而止。
最后的场景我看了很多遍,极其震撼,充满了邪恶、诡谲的氛围。
马蒂斯的《舞蹈》中,生命自蛮荒而来,是文明的构建。
而《女巫》结尾与《舞蹈》一同的分镜则预示了文明的解构。
本片巧妙运用远离乡镇的森林,分离社会的家庭,将观众拉入蛮荒,用人类内心深层的恐惧——离群,奠定了各种血浆之下的内核。
我们同主角一家,再入黑森林,体会文明的崩塌。
何为文明,表面上是父慈母爱,家庭和睦,是儿女团圆,各得其所。
因此会有父亲耕作,母亲哺乳,儿子牧羊,女儿挤乳的开头。
深层则是心中对神明的敬畏,对圣经的祷守,道德和伦理在黑森林中依然存在。
但第一幕结尾,观众似乎看到一丝异样,父亲偷银杯来维护家庭收支(来自母亲的父亲财产,伦理似乎受到质疑),母亲胡乱污蔑女儿把婴儿弄丢(道德似乎受到忽视)。
上行下效,儿子渴望姐姐肉体,双胞胎流言中伤姐姐。
一场意外,牵扯出来人内心的恶,击碎了所谓的文明。
刹那间,小木屋在风雨中似乎没那么坚固了,圣经供述的话语似乎没那么有底气了,黑森林在逼近,这个小社会受到解构。
而女儿作为视角中心,她是无辜的,她又是有罪的,两者并不矛盾。
因为无辜由法律定下,有罪由道德定下。
结合本片浓重的宗教背景,世人皆罪,所以才会有羞耻心,才会有衣物遮挡。
女儿用层层衣物裹挟下,她守住了基本的正直,选择了不去辩解并默默担下照顾弟弟和双胞胎的责任,这是母亲教导她的责任,更是上帝指引她的责任。
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孩子和羔羊没区别,而她牧羊女(典型圣母形象)的身份,也让她如此在黑森林中秉持文明最后的那几层衣物。
直到,直到她挤出鲜血,最后的理智已破灭,恶魔已潜入家中。
而电影接下来儿子的折磨至死也暗示了这一点。
影片结尾,女儿在恶魔低沉耳语中褪去衣物,文明土崩瓦解,赤身裸体走进黑森林,就像她几千年前祖先一样,只不过这次,方向相反……《女巫》和去年的《珀尔》一样,都让我想起了阈限空间对人心的异化,只不过一个聚焦家庭,一个是个人,一个在疫情前,一个在疫情后。
但都用隔离+特定事件,激化模拟出人类社会几百年难得一现的冲突,至于结果,两者都通向了文明的终焉……那么现实呢?
很庆幸,没有发生,至少目前没有……这类心理恐惧的乐趣在于,你可以亲眼目睹一个人的发疯(这在现实中很难发生,比凶杀之类的曝光度少多了),但它确确实实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因为相比恶灵和杀人狂,封闭的房间和被孤立的环境似乎就那么接近……这时我们就应庆幸文明尚存。
女儿到结尾都没走出黑森林,那我们呢?
走向我们的是我们难以自拔的走向我们的险恶命运——苍白的绝望笼罩死寂的阴云笼子里的每一步都仿佛收紧的绞刑结,直直咬向脖颈骨,执意截断贫穷疑瞥仿佛没有因由的责难嘶嘶低吼,随时要扑向弱者答案必需,悲哀无尽所有的符号一定要沾满血污而信仰,这残酷的刑具在漆黑的惨白里将所有沉闷转化成纯粹的丑恶在狂热的篝火旁,完成飞升的献祭——被掐断的那朵花被淬污的那朵花那朵花被压烂在一片墙垣的夹页里
这是一篇以编剧视角写就得影评,内含大量剧透,慎点!
最近看了《女巫》,一部低成本却高逼格的悬疑、恐怖电影。
豆瓣现在评分是6.7,作为恐怖片来说还算合格,个人认为评分稍微有点偏低。
好多人说,编剧是一项技术活,看完电影《女巫》,心里对这一歪理邪说强烈的不满,那就是编剧绝对不是一个技术活。
先发发牢骚,编剧绝对不是拼凑故事,而能不能讲一个完整的、经得起推敲的故事,才是真正考验一个编剧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
而那些“自我麻醉”的编剧们,将一些非常具有感官刺激的桥段拼凑成一个所谓的恐怖片,悬疑片,到头来却发现原来它并不恐怖,并不悬疑,更像一部喜剧片。
原因在哪里?
我想主要是缺乏故事的张力。
观众看完电影,就像是坐了一回过山车,过不了多久,就会忘掉当时的那种刺激的感觉。
纵观国内许多恐怖电影,都是这个样子。
绝大多数受了“自我麻醉”的编剧,就像一个辛勤劳作的泥瓦工一样,这边垒一个墙,那边修个廊,全然不在乎整体的美观,不管内在的和谐。
这个故事里的“张力”到底是谁?
先说影片《女巫》的名字吧,其实它是个省略句。
完整的片名应该是《女巫是怎样练成的》更为贴切。
片子前半段的确很沉闷,完全是一个家庭家长里短的野外生存片的样子。
但是,看到最后,我的确佩服编剧的才能,这家伙完全将这些琐碎的、甚至看起来让人打瞌睡的场景最后的一些神来一笔赋予了恐惧的味道——世上最恐怖的那就是人心!
我着实吓了一跳,心脏被莫名的力量击中。
这就是故事的张力!
前半部分,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怀疑的故事。
女主托马辛是这个家庭年纪最大的小孩,负责带最小的弟弟。
她和还是婴儿的弟弟做游戏,婴儿躺在草地上,她蒙着脸和他玩失踪游戏。
结果,她最后一次拿开遮住脸的双手时,弟弟不可思议地失踪了!
前后也许一秒都不到,这可以看做是一个神秘事件。
编剧意识到了,也是故事内在的流淌到了这个份上,再不出来点令人不可思议地事件,也许观众就会放弃观看这部影片。
接着,几个简单的镜头,交代了一个住在森林里浑身赤裸皮肤褶皱肮脏的女巫拿着刀刺向婴儿的画面,接着,举行神秘的血祭仪式。
好了,继续往下看。
这件事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女主丢失了婴儿,而原因是不可思议地,是她说不出来婴儿到底是怎么样在她面前丢失的,她失信于家庭成员,他们都不相信她。
女主的双胞胎姐弟,是一对说话很快、一唱一和,很招人烦的两个小孩。
由于姐姐对他两的管制,侵犯了他们玩的自由空间,对姐姐心怀怨恨。
于是,在河边,为了吓唬住这其中一个小孩(双胞胎之间没有秘密),女主称自己就是森林女巫,将婴儿献给了魔鬼。
小女孩被吓住了,并且遭到恐吓,不许告诉父母,不然就伤害她们。
这时,可以看出,影片的一个主线和推动故事发展的疑团就是到底谁是女巫。
电影里最最招人烦的就是女主的妈妈,用女巫形容女主他妈其实最为合适。
自从失去了婴儿,就变得神神叨叨,言语刻薄,处处挑拨丈夫和女主的关系。
我几乎要被她烦死,几次恨不得让她丈夫刮她几个大耳光。
但是他丈夫没有打,反而被她打了。
因为我的视角是全能视角,丈夫的视角是理解妻子,再加上,他自己心虚。
他偷了妻子的父亲留下来银杯,卖了换了粮食。
妻子发怒,认为是女主偷走的,对女儿冷嘲热讽,直到隐瞒不住,丈夫才说出真相。
这家整天祷告的人,一心祈求主的原谅。
看似虔诚,但是阴暗。
每个人都背地里干了一些亏心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里动不动就让他们祷告,来衬托他们的虚伪。
最后,当女主说出爸爸的真相,指出他是个虚伪的懦夫的时候,就连看似很爱女主的爸爸也失态,骂她碧池,几乎要揍她。
影片里唯一勇敢的,正义的,不断追问爸爸什么是祷告的终极含义的女主的二弟,其实也受到内心原罪的困扰,他不止一次偷窥姐姐的乳房,也因此被女巫诱惑。
但是,之所以说他勇敢,正义,是因为他为了姐姐不被父母嫁人服侍别人,去森林里打猎,其实在我看来他是去寻找婴儿弟弟失踪的真相,因为小捕兽夹即使捕捉到一头大象,也对于姐姐的出嫁没什么影响。
之前,他对母亲撒谎,说是去找苹果。
在他失踪的一段时间,女主被推上了猜忌的风口浪尖。
最后,他被女巫诱惑,死之前从嘴里吐出一个大苹果。
这不是一颗普通的苹果,这是让亚当夏娃禁不住诱惑的苹果。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直观的交代,只有他和他的婴儿弟弟被女巫直接伤害。
为什么也许大家都明白,因为魔鬼诱惑他们有点难,而其他人,只需要他们自己就可以引出心中的黑暗。
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女主一直是失信的,所以,当他说出双胞胎能和黑羊交谈,黑羊是路西法的化身时,谁也不相信他。
父亲嘴上相信,可他心里不信。
当他被黑羊的长角顶死的时候也许信了,但晚了。
接着,女主的妈妈出来,以为是女主杀了父亲,所以要将眼里的女巫女儿杀死。
辩解徒劳无功,打斗中,女主自卫,抓起刀砍了母亲一下,双方都愣住了。
这个举动让母亲心里更加确信女儿就是女巫,于是,要将女儿掐死。
接下来,求生的女儿砍死了母亲。
看到这里,我心想这个女人终于死了!
为什么这么想,这一切都是误会啊,为什么她会死,为什么想让她死,也许,这就是叫张力的家伙吧!
这就是这个编剧和导演的厉害之处,让观众将自己对人物的好恶带进影片,不去考虑真正的善恶。
故事的最后,女主与公羊对话,质问公羊。
当公羊开口和化作路西法真身的时候,影片才真正的真相大白。
所有人都是受了路西法化作的黑羊的诱惑。
女巫则是路西法的仆人。
路西法:你要什么?
托马辛:你能给我什么?
全家都死了,女主不知道将来自己会怎么样。
于是,路西法趁机引诱了她。
女主脱光了衣服,来到了那片神秘的深林深处,看见一群女巫正在围着篝火做膜拜活动,她加入了,缓缓升上天空,变成了真正的女巫。
《女巫》如此,《白夜行》也是如此!
雷蒙德卡佛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短篇小说集作家,引用他的一段话:“为什么而写?
所有我的小说都与我自己的生活有关,写作是一个建立关系的过程。
无论是在诗歌里还是在小说里,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管它是椅子、窗帘、叉子,还是一块石头,或女人的耳环——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
我觉得这句话放在编剧身上更为贴切。
这部电影最恐怖的不是画面,而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人心。
就像《巴别塔》一样,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从而阻止了人类将巴别塔修到天上。
说不同的语言,就带来了不理解和猜忌,到互相怀疑,人与人之间的那点信任也就没有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看了一遍,刚开始还没好好看,就随便写写吧。
有人说不熟悉《圣经》就看不懂外国电影,以我浅薄的圣经知识解读影片,实在是班门弄斧。
这部片子,我会再看一遍。
女巫,不仅特指住在森林里的恶魔化身,更重要想表达的是大女儿托马辛的女巫化,整部电影就在讲这一件事。
托马辛是被恶魔选中的人,西方文化讲究尊重,若托马辛不想成为女巫,恶魔也不能强迫,恶魔想达成目标,只能引诱。
婴儿失踪是恶魔的第一个手段,企图分化托马辛一家,人性总有弱点,母亲开始厌恶托马辛。
双胞胎年幼不懂事,恶魔附身黑山羊,整日耳语教唆双胞胎,让他们指责托马辛是女巫。
庄稼颗粒无收,生计困难,贫穷能逼疯这家人。
大儿子凯勒布情窦初开,恶魔便化身兔子诱其入林深处,继而化身妖艳女巫实施性诱,最终毁了凯勒布。
还有乌鸦,恶魔的幻象,母亲看到失踪的婴孩,想要哺乳,却被乌鸦啄烂胸脯。
邪恶之事一桩接一桩,矛头都指向托马辛,她对这个家已无眷恋,最后的冲突,家人都死了,这是成为女巫的必要条件---孤独,无亲无故,无家无爱,此时,恶魔又许诺托马辛好吃好喝,精神已崩溃的托马辛别无选择,恶魔阴谋得逞,托马辛成为女巫。
难得看到部让人惊艳的恐怖片,〈女巫〉算得上是部西方志怪片,故事来源民间传说,有着宗教体验般的真实。
从惊悚的视角窥见女巫,寥寥数笔,却入木三分,令人不寒而栗。
此前的那部女巫布莱尔惊吓四座,仿纪录片,卖的是女巫噱头,终是未见到女巫真面目。
本片女巫亦着墨不多,但真真的露了脸,从捣婴孩人肉泥那诡谲气氛开始,这女巫就带着不详,之后的女巫背影,黑夜,枯瘦形体对着天,邪恶恐怖之感难以形容,真的是画面太美不敢直视,这一幕的构图绝对经典。
除了吓人,导演也给了女巫一幕美到不可方物的画面,艳红斗篷,性感的胸,妖冶的唇,这撩人美色,整部电影都亮了,跟我们的聊斋异曲同工,邪魅总会幻化成迷人诱惑的美人儿,而故事也总是会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那里偏偏有户倒霉人家。
女巫最后的现身,极具创意,此前没看过这种方式,她从山羊屁股里钻出来,相当咸湿,令人作呕,又使人惊惧万分,此处应点赞,太牛b。
节奏,情绪,导演拿捏太准,这真的是处女作?
据说导演罗伯特艾格斯此前只参与过电影服装及美术设计。
节奏缓慢,冷静,该暴躁暴躁该沉寂沉寂,而情绪,始终焦躁,一家人的家庭矛盾火上浇油,彼此内讧,这是不对劲的,是魔鬼的挑唆,也是孤立环境中,人的恐惧所致,这种氛围最能孕育恐怖之种,看似无趣,却很好地塞满女巫现身以外的空白,这片是部慢调,慢慢磨出瘆人之感。
导演对恐怖片领悟颇深,配乐复古,音乐能探入人心灵深处,能挖掘人最原始的恐惧。
音效如一绺钢丝儿,紧紧拉扯,尖锐急促,刺激人心跳加速,恐惧的洪流破闸倾泻,源源不断。
清冷画面一团死气,天冷心也冷。
圣丹斯电影节拿到最佳导演奖,电影故事格调并不高,功夫全在导演身上,细节设计,气氛掌控,画面构图,小成本没有限制其创作,反而使其将能力发挥到极至,导演奖实至名归。
(文/杨时旸)很少有恐怖片能够被纳入严肃的评价系统,近年来就更是如此。
更多的人都认为恐怖片处于电影鄙视链的底端,它更像是一种用后即抛的感官刺激介质,无需深入地探讨。
它廉价,劣质,充满瑕疵,在很多时候,原本要让人们产生恐惧的桥段,在这个见多识广的解构时代里,人们乐于把它们阐释得笑料百出。
尴尬的是,也少有严肃的电影人愿意花费时间和心思在这种类型片上,从出品方到受众,都让恐怖片变得愈发没有尊严。
但是这部《女巫》从开场就散发着笃定甚至庄严的气质。
当缓慢移动的镜头一次次横向扫过萧瑟的树林,当景色的深处被一片雾气笼罩,真正的恐怖片迷就会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部罕见的佳作。
它沉稳、自信得不像是一部恐怖片会拥有的镜头语言。
就如同那些本格推理中的不可能犯罪桥段已经被用到穷尽一样,人类心中恐怖的原型也基本上都被涉猎过了。
现在,对于一部恐怖片更高的要求则是在一系列恐怖意象之外深入到精神困境。
评论界普遍认为,恐怖片之所以吸引人都是因为人类现实焦虑的投射。
某种程度上说,恐怖片中的展露的东西,映射了我们潜意识中压抑的内容。
能否反映出这些,是决定一部电影只是单纯流于感官,还是成为“作品”的门槛。
《女巫》所讲述的故事是最经典的西方恐怖片中的桥段,女巫出没,一切事端都由恶魔附体造成。
但导演没有故意营造任何一惊一乍的氛围,而是把一切恐慌最终导向了人们精神深处的荒原。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16世纪的新英格兰,因为作为清教徒的男主人与当地教会意见不合,这一家人被教会驱逐。
他们去往一片旷野,开荒定居。
他们很虔诚,用典籍解释生活中的一切。
原本就压抑的氛围,加上如今日益困窘的生活,一切都开始走向崩溃。
而此时,家中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突然失踪。
恐惧,疑惑,焦虑凝结起来,但他们觉得这一切是女巫作祟,而家中的大女儿则被当做了恶魔。
《女巫》的优秀在于,从现实层面来说,一切都可以讲得通:严重的饥饿,与世隔绝的环境,深林密布的氛围,以及对于宗教的狂热,丢失孩子的悲痛,这一切才是造成失控的根源,但是这个线索,从他们笃信的宗教角度也可以解释,那一家人最终选择了相信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根本不是一部让人们相信神怪的电影,而是向人们袒露精神控制的可怕。
当人们放弃独立思考,丧失理性,不再拥有自由意志,一切注定走向毁灭。
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成为了一次人性实验的容器,在画面里出现的阴郁的恶魔轮廓,你可以理解为真实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象征意象——其实不过是心魔。
这个家庭中几个成员的性格特别值得玩味:作为主导者的父亲自大、固执而虚伪,母亲软弱、依附,一对双胞胎儿女,人云亦云又造谣生事,其实,只有大女儿承担着所有家庭重担,看尽这个家庭内的荒诞,却仍然努力维系着一切。
但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善良的人,却被当做了恶魔。
一群虚妄的人,企图灭杀一个真实的人。
这就是影片前一半反复叙述的内核。
除了每一个角色对于善恶的映射,《女巫》当中一直有各种或明或暗的符号,那只圈养的黑羊,乃至一直提及的想吃一颗苹果,都是典型的宗教意象,黑羊应对的恶魔,苹果应对的引诱,都在与故事本身发生着奇妙的关联。
最终,所有人都死了,只有大女儿幸存下来。
别以为这是个黑暗的结局,其实,这里面透露的都是最向善的希冀。
唯一一个正常的、真实的人得以幸存,那些伪善者都被处死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极具魅惑,女孩走向远方,看到黑暗中一群围着篝火起舞的身影,动作舒展,放肆,妖魅丛生,最终,她自己也随着她人飘向空中,那欣快的表情以及飞升的动作,犹如高潮降临,她从禁欲中解放出来——无论身体还是精神。
你可以把那群起舞的人看做真实存在的女巫,也可以看做是女孩头脑中的臆想。
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就在于阐释的开放性,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已经逼近一部艺术片。
毫不夸张地讲,至少有十年没有见到如此让人眼前一亮的恐怖片了。
大多数恐怖片要么血浆遍地,要么一惊一乍,即便被热捧的一两部也都只在感官上打转。
但这部电影,足以赢得人们的敬意。
它的某些镜头会让你想起《闪灵》。
《女巫》其实已经超过了恐怖片的狭窄定义,成为了一部意涵丰沛的电影。
区别于台湾省地区和东南亚的精神式恐怖,《女巫》可算是展现了西方宗教式的恐怖,黑山羊出来的时间就有点可怕了,女主一家因为受不了区域里的信仰追求而离开了!
没看懂杀害孩童女巫的设定,女主的家人被兔子山羊蛊惑,家人怀疑女主是可怕的女巫,喊冤被诬陷,小男孩被女巫抓到后进行诅咒,也没太看懂,肚子里有个苹果,也好可怕!
喜欢,4星。
感觉豆瓣评分太低了。
和《罗斯玛丽的婴儿》很像,同属心理恐怖片。
女主角的母亲凯瑟琳长得很像《美国哥特式》油画中的女人。
捋了一遍剧情。
片中的英国清教徒夫妇带着七八岁的长女和四五岁的长子移居殖民地(没有明说是哪个殖民地,默认为美国),父亲由于对信仰固执(傲慢)与殖民地庄园发生分歧,被放逐到人类社会外,在森林边缘开垦荒地。
长女对父亲执意离开种植园的决定有异议但是只能接受,她不仅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也从此与记忆中的文明分离。
长女不仅要农务还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在襁褓中的次子,一时疏忽,导致未足月的婴儿被林中女巫盗走并杀害。
从此,长女被母亲记恨(愤怒),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幸而父亲和弟弟——长子赖勒布相信她。
父亲为了获取是狼叼走了婴儿的证据,盗取了母亲的银杯,换来粮食和陷阱,他和长子商量好,在抓到狼之前,不把用银杯换取物资的事情告诉母亲。
母亲怀孕后,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出于对次子失踪的恐惧和对双胞胎的溺爱,双胞胎从不帮助干活(懒惰),这引起了长女的不满(嫉妒),出于对幼弟妹的不满,她自己编造了女巫的故事恐吓他们。
这时长子凯勒布已经是十多岁青春萌动的青少年,对成年姐姐的爱中掺杂了情欲(色欲)。
由于年幼时就离开英国,凯勒布对文明世界全无记忆,而是盲目崇拜父亲,笃信宗教。
当母亲发现银杯不见了,再度责怪长女时,父亲与凯勒布都没有维护长女。
母亲认为长女已经成人,提出要将她送到种植园帮佣贴补家用(这很像中国农村剥削长女的传统),同时也是年老的母亲对青春少艾的长女的嫉妒,因为父亲和长子仍然爱着长女并相信她。
凯勒布发现后与姐姐一同去森林寻找狼的踪迹,在林中被女巫诱惑(色欲),长女被受惊的马摔下后昏迷。
父亲在林中找到长女,长女怀疑这些事与家中的黑山羊(女巫的宠物)有关,被母亲责骂后自愿去羊棚照顾羊。
半夜,凯勒布回家,神志不清(被女巫蛊惑,吃了禁果,同时有强烈的罪感),在全家一同为长子祈祷时,凯勒布死去。
长女被双胞胎弟妹指认为女巫,为了自保,长女指责双胞胎才是巫师。
三小被关入羊棚,半夜,双胞胎发现女巫在吸母羊的奶,随后双胞胎被女巫带走(他们与次子一样是未受洗礼的孩子)。
父亲起床后,发现羊棚中母羊被碎尸,双胞胎不见了,黑色公羊将父亲撞死。
长女醒来后,发现父亲已死,被醒来的母亲认为是凶手,母亲想将长女掐死(暴怒),被长女反杀。
长女对发生的一切感到不解,询问黑色公羊(之前她和家人一样,并不相信女巫存在),被魔鬼用食物、华服和文明世界诱惑(贪婪),和魔鬼签下了契约(此处点明,长女不会写自己名字,由魔鬼教她写)。
最后,长女带着山羊进入丛林,参加了林中女巫的聚会。
七宗罪中唯一没有出现的是暴食,也可能用饥饿(即想要暴食的欲望)来指代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
《女巫》好久没遇到能让我想要一张张截图然后再拼图上传到相册并写影评的电影了,这部电影绝对好看,不过必须耐心看才能看懂。
尤其喜欢最后一幕,托马辛赤身裸体浑身是血披着她那金黄色的头发缓缓走进森林,身边跟着一只黑山羊,灰色的镜头更加增添了诡异与神秘感,无论是哪次梦境出现这种画面,一定能把人吓出一身冷汗…… 影片一开始,虔诚的教徒威廉因为和教会有矛盾,就被教会驱逐了,威廉带着老婆,大女儿托马辛,一对双胞胎儿女,儿子凯勒布,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
托马辛把婴儿抱出来玩耍的时候,孩子突然不见了。
镜头切换到一个神秘人,一身黑袍,皮肤松弛,这个神秘人就是真正的女巫,也是后来一切事件的始作俑者。
女巫把孩子剁成了肉酱,然后又把肉酱涂在自己的身上……婴儿丢了整整一个周,孩子的母亲就已经崩溃了,接近发疯,整日情绪低落以泪洗面。
后来凯勒布偷偷收拾行李,打算去森林找弟弟。
托马辛说服了凯勒布跟他一起去了森林,跟着去的还有一匹马一只狗。
狗察觉了声音便飞快地跑进了森林深处,紧接着凯勒布也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就追了出去,然后托马辛就和凯勒布走失了。
凯勒布追到了一个小房子门口,狗躺在地上,被剖开了肚子。
女巫化身一位貌美的年轻女人,勾引凯勒布,凯勒布因此受到了诅咒。
前来寻找的父亲威廉只找到了大女儿托马辛,几天后,凯勒布还没有回来,威廉决定去森林找儿子,但是被妻子拦了下来。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凯勒布赤身裸体地回来了,在床上躺了没多久就死了,死之前嘴里一直在嘀咕上帝恶魔女巫撒旦什么的,说完就死了。
吐了一口血,嘴里还含着一颗红苹果。
那对双胞胎突然大声尖叫,说托马辛就是女巫。
(婴儿是托马辛带出去玩的时候弄丢的,凯勒布也是和托马辛一起走失的,一切矛头都指向了她)绝望且惊恐的威廉和妻子都快崩溃了!
托马辛表示,撒旦化身黑色的公山羊,日日和双胞胎低语,腐蚀他们对上帝的信念,企图毁掉他们一家人。
父亲只好把双胞胎,托马辛和黑山羊锁进同一间房子里。
第二天,女巫出现了,喝山羊奶,还带走了双胞胎,把其他的羊全都给剖了肚子。
父亲从房间里出来,被黑三羊用锋利的犄角刺中了肚子,去世 😷母亲认定了女儿就是女巫,想要掐死托马辛,托马辛为了活命,用刀刺死了母亲。
黑色公山羊化身一名披着黑袍的男人,指示托马辛脱了衣服,跟着他走进了森林。
托马辛走进了森林,在森林深处有一群赤身裸体人在围着篝火跳舞,像是祭奠撒旦的某种仪式。
托马辛走了过去,和其他人一起飞到了天上……The end万物皆可以为女巫或是魔鬼👿,动摇人类的信仰。
当一个人被逼到绝境,是否还能冷静下来坚持自己的信仰,能做到的话确实不易!
撒旦化身黑山羊害她全家,女孩初脱学写字入我魔教。
【B】看完《灯塔》后再来看这部《女巫》,就会先入为主的觉得些许无趣。但视听风格仍然是一脉相承的,艾格斯从这部处女座开始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在「半幽闭」的环境下提炼出原生恐惧的手段,搭配以畅快淋漓的感官高潮,工巧干练的同时又超脱凡俗(四年后的《灯塔》将这一特性延续并做的更加决绝)。当然,最后永远要说的,还是“A24牛逼”。
看得睡眼惺忪时冷不丁一个女人骇人的转身吓得一个激灵,也算是一段别样的经历。黑羊黑兔和阴翳的天空,奇怪的一家人和稗官野史的女巫故事,让故事变得神经兮兮。叙事是抽离而割裂的,惊悚是别样而精致的。一个被全家逼到绝路的女孩幻飞升天,恶意如同森林深处的浓雾赶不走驱不散,在荒芜之境弥散开来。
女主美如画,女主画中仙
昏昏欲睡
不吓人的家庭伦理剧。
本想看着漂亮的托马辛给两星,可是看完后还是没有。一个无能的男人想靠信仰上帝指引开辟自己的新天地,一脸泼妇相的男人脸。两个熊孩子,不知来源的魑魅魍魉就想凑成恐怖片,吓人啊!
一部沉稳高冷的恐怖片,一部不一惊一乍的恐怖片,一部精致考究的恐怖片,一部拍出了诗意的恐怖片,一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恐怖片,给五星又何妨。
所有恐怖的都在预告片里了,横
我:文化水平的低下 看不懂。。。
难得一部沉得住气的佳片,摒弃了巫术题材光怪陆离的风格,抽丝剥茧的展现了一个家庭信仰崩溃的全过程,精致的复古风加上兔子、黑山羊、双胞胎等传统恐怖因素的点缀,相当诡异,女巫寥寥几个镜头足以惊艳,完美表现宗教信仰摧枯拉朽的力量。
女巫的各种化身,结尾裸体趴。
如果過濾掉宗教成分,本片仍然成立。殖民地的流亡(被驅逐),高嬰兒死亡率(嬰兒失蹤),對疾病缺乏有效的醫學手段(放血療法),婦女癔癥(母親失神),以及耕地無收成和動物襲擊,在那個年代都不罕見。當苦難接踵而來,女巫只是人為內心的恐懼所編織的形象,也是人為絕望中的墮落所找的藉口。
80/100,灰暗色调与大量空镜头充分建立基调,明暗强对比的室内布置,结合效果拔群的音乐,神秘而诡谲。诸多意象点的运用与巧妙的剪辑也已甩开一般恐怖片一大截了,更不要提徐徐推进的紧张节奏,直至最后林间狂欢的畅快淋漓。
?????
烂片啊!突如其来的恶意,狂热的宗教信徒,莫名其妙的故事。
哦。。
简单经典的寓言影像化,《女巫 是怎样炼成的》。厌即恋,恐惧的等于想要的。当人间和天堂都不值得,你说witch那就witch吧。
一堆别人玩儿剩下的“复古”构图和符号加上几处误导性的剪辑和漫长的黑屏就是新一代的吓人怪了哦……问题是还那么小的孩子就被用来演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真的人道吗(啊看,有裸的女巫在天上飞…
嗯觉得拍的有点意犹未尽。缺了点什么的感觉。对故事中的母亲也是醉了!遇见不幸居然会认为是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