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热夫战役

Ржев,勒热夫之战,Rzhev

主演:谢尔盖·扎尔科夫,伊凡·巴塔列夫,奥列格·加亚诺夫,亚历山大·布哈罗夫,阿塞尼·谢梅诺夫,伊戈尔·格拉布佐夫,格里戈利·涅克拉索夫,丹·罗津,亚历山德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9

《勒热夫战役》剧照

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7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8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9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0

《勒热夫战役》长篇影评

 1 ) 我喜欢这种真实

这部俄罗斯电影与以往不同,它带着“叛逆”。

以往我们只能在美国二战电影里看见,基层部队抨击高层决策,也就是抗命。

这部里频频出现。

以及苏联士兵抽大烟喝大酒,但骨子里的社会主义思维还是根正苗红的。

每个人的性格都在变化,一一升华。

冥顽不化的内务部军官最后被老兵点化解脱,可以投降但宁自杀也不叛变的内务部卫兵,对体制抱疑问的新兵小愤青,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兵油子,父亲一样责任感的指挥官,他们不是机器和蝼蚁士兵,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人。

难得描写细腻和场面兼不错的俄罗斯二战片。

最喜欢里面的两个场景就是老兵点化内务部军官,以及指挥官留下士兵撤离,即不抗命又不牺牲士兵性命……这些场景哪怕在真实里也是毫无违和感的。

仗要打,人性也要在……

 2 ) 一些资料

1942年1月8日至1943年3月22日结果是德军大胜,但是确实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也算有所得?

西方史学界估计的伤亡数据是:红军阵亡362667到433000人,受伤768233人,失踪人数不详;——这伤亡真是惊人!

德军阵亡,病亡共计162713到330000人,受伤450000到469747人,失踪35650人

 3 ) 一个民族的自强不息。

5星,本片谈不上什么大场面,但真实感极佳,比起残酷的战争。

影片里对信仰的激烈谈论更让人印象深刻,放弃了曾经自己热衷的主义,讽刺曾经极端思想下产生的恶劣行为,这是一个民族在审视自己,这点由衷的可以钦佩一下。

当一个国家从迷茫中再次找到自己的信仰,在混乱中再次建立秩序时。

这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呐喊。

一个国家能靠的只有自己,一个民族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奋斗。

不同时代必然有不同的时代信仰。

本片给出了答案,并且震撼人心。

 4 ) 人性和神性

这部电影很能体现现在俄罗斯民族对于二战的一些反思,最大的亮点在于对过往苏联一些错误的承认以及反省,大家都说死掉的毛子才是好毛子,而在毛熊的电影中可能多多少少也对这个观点有类同之处。

电影中重复出现了东正教的元素意味着再次把神性赋予个人,再次把整个俄罗斯民族赋予个人。

如果是一部普通的剧情片,我不会稀奇,但他却用二战题材来反映这些,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但同时也是唯一的亮点。

看完电影有一种…事前啪啪三分钟,事后抽烟两小时的感觉…把这个归到战争片还是有一点勉强。

希望毛子的电影能重返当年爱森斯坦的荣光吧

 5 ) 这一仗堪称二战绞肉机,苏联损失150万人,去年被拍成了电影惊动了普京

二战最残酷的五大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冲绳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战、阿登战役和列宁格勒战役。

五大战役中,苏联占了俩,中国一个都没占,其实原因很简单,中日之战用一个字概括是“拖”,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明显,我们只有利用广袤的土地拖垮了日军,所以真正惨烈的战役并不多。

而苏联之战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刚”,双方实力相对接近,直接硬碰硬,导致苏德之战惨烈至极。

就拿最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吧,苏联投入了250万人,德国投入了100万人,这场战役持续了200多天,双方共计200多万士兵在战斗中牺牲,战场上士兵的平均存活时间是9分钟,能活过3天的直接晋升团长,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战争电影和就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关,这就是2019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勒热夫战役》。

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对勒热夫战役许多人不太了解。

这里小小科普一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勒热夫战役都发正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苏联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在勒热夫只是为了吸引德军的兵力,企图争夺德军占领的“勒热夫突出部”,真正的目标是斯大林格勒。

简单来说,勒热夫战役就是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打了个辅助,苏联初期投入的兵力只有70万,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非常吃力,结果本是一场佯攻战,双方却动了真格,不断投入兵力,开始了无休止的“绞肉机大战”。

当年一名叫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季耶夫的战地记者亲历了这场战役,多年后他根据回忆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赎罪的血》,《勒热夫战役》就改编自这部小说,讲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村的战斗后,一个苏联步兵连仅剩三分之一展示,他们必须坚守到援军到来,不能撤退。

这时候组织上派来一位少尉军官,他穿过枪林弹雨来到这里只为干一件事:揪出内鬼。

影片开头有一场苏德之间激烈的战斗,在冰天雪地里,双方共同打造了一个“绞肉机战场”:旋转的机关枪不断喷溅着火舌,穿梭其间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雪白的地面被鲜血染红,断肢随处可见,惨叫此起彼伏,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一把刺刀插进了一个士兵的眼睛里,看得人后脊背发凉。

这场战斗场面之激烈残酷,一度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那场战斗。

不过这场战斗时之后,影片急转直下,将视角聚焦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这座小村庄里,相比于德国人的冲突,少尉军官和老兵的冲突成为了主要矛盾。

一场浩浩荡荡的勒热夫战役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的人民内斗。

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德军在村庄空投了很多劝降传单,新来的军官害怕传单动摇军心,禁止大家私藏传单,甚至逐个搜身,结果从一个老兵身上搜出了传单,而老兵不过是拿来点烟用的,按照军令要枪毙的。

一旁的连长求情,老兵在战斗中英勇无畏,放了他吧,军官犹豫再三放过了老兵,这种内耗其实也是苏军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

《拯救大兵瑞恩》里塑造了一个唯唯诺诺翻译官的形象,它代表的是大多数懦弱的普通人。

本片中也有相同的人物设置,苏军中有一个样貌猥琐的家伙在战斗中出工不出力,一次德军进攻他立刻当了叛徒,德军给他一把手枪,命令他杀死被俘虏的同伴,这个怂人在纠结片刻后爆发了匹夫之勇,他拿起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而同伴也立刻被德国人打死,虽然结果都一样,但那个怂人在那一刻的勇敢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下普通人的真实面貌。

影片最后也有感人的一幕。

团长让上尉和和连长进他的房间,告诉他们司令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去当诱饵,诱使德军以为苏军主力集结于此。

意识到真正的任务去送死,苏军士兵反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一面,这些人冰释前嫌,想一团星火一样聚在一起,朝着德军的方向缓缓走去。

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这我倒不同意,战争片不一定非要用激烈的战斗来填满,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也是必要的元素。

不过本片把政治元素作为主菜,把激烈的战斗作为配菜,无疑极大削弱了战争片的观赏性,影片豆瓣评分7.2,算是个比较公正地评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开头字幕就打出,将本片奉献给勒热夫这座英雄的城市,本片的收入也将拿来捐献给那些为国奉献的老兵们。

去年12月,《勒热夫战役》在莫斯科首映时,包括俄罗斯文化部长和特维尔州州长都参加了首映礼,普京总统发起了一项“加里宁前线”的倡议,旨在搜索在勒热夫战役中牺牲(失踪)的苏联军人的遗体。

而俄罗斯会修建一座一座勒热夫战争纪念馆,旨在缅怀这个国家的英雄。

《勒热夫战役》是一部没有女主角只有男儿热血的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看个热闹,但对于俄罗斯来说却是难以忘怀的国家记忆。

 6 ) 丢失了信仰后的乞求只得到嘲笑

剧情烂,细节烂开头鲁莽的进攻,没有火力准备,没有装甲掩护,甚至没有重机枪,苏维埃什么时候能这样打仗?不明意义的政委魔杖了一样,身为蓝帽子却第一个背弃了信仰,只能由东正教老兵用机枪拯救。

正如毛子在道路上的迷失,只能落得被德军全歼的下场。

营长为了功利不去支援被困连队,缺少食物和弹药,还要掩护其他部队进攻,后解释说要弃子作为诱饵。

细节就不说了,穿帮的地方太多了,意义不明的来回拉近景就是在拙劣的掩盖

 7 ) 感觉被骗了!

毛熊又一次严重yy了一下!

一部村斗剧硬生生被取名勒热夫战役(听名字都能让人高潮迭起,以为能看到虎式对决T43,结果……!

)最后机枪扫射的场景像极了某国神剧,德国人配合毛熊表演集体枪毙!

不过对人性的刻画还是可圈可点的!

最后想想俄罗斯现在的经济条件也不大可能拍出大制作的电影了,各位看官请息怒,

 8 ) 勒热夫之战精彩看点

如果看过另一部俄剧《惩戒营》就能知道,这是一部批判性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苏军乘胜追击。

开头:苏军中尉连长在提醒大家,悄悄地冲锋,不要喊乌拉,不要喊为了祖国。

德国人越晚发现我们,我们越有可能攻入敌人阵地。

(据说,苏军的冲锋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批是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夹在中间的是新兵,最后是政工干部压阵。

)一个老兵说,“都是新兵,因为紧张,他们会在冲锋的时候拼命尖叫的。

”一名战士看上去非常紧张默默地祈祷。

一名叫做耶利舍夫(Елисеев.)的年轻战士蹲在地上,因为帽子上的五角星掉了而不知所措。

班长提醒他,不要管五角星了,赶快趴在地上小心敌人。

耶利舍夫伏在雪地上,手上紧紧地握着五角星,知道这是为祖国而战。

最后连长再一次提醒大家,悄悄地冲锋。

(然后一批新兵在冲锋的时候拼命用喊叫来壮胆。

)虽然苏军顺利地攻进了德军占领的奥夫扬尼科沃(Овсянниково)村庄,但是损失比较大——科马林中尉(лейтенант Комарин)和帕夫连科中士都牺牲了,武器也有很多毁损。

这时连长惊讶地发现自己占领的村庄周围都是德国人,如果敌人反扑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来自布良斯克的理发师尤尔金(Журкин)情绪崩溃躲在角落里痛苦。

似乎是敌人已经投降了,自己在给德国人理发的时候,因为滑倒无意中把长刺刀插到了敌人脸上。

平时他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

政治指导员问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Евгений Ильич):“你认为今天晚上德国人就会反扑吗?

”连长回答:“我认为在夜晚来临前,德国人就会进攻。

”“那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撤退。

”指导员问。

“因为无法估计我们进攻的人数,所以他们暂时撤退了。

最主要的是敌人占领了我们的烏索沃。

”(意思是说,敌人的主力部队在烏索沃,一旦敌人反应过来,马上就会反扑。

营长派人送来两挺重机枪,要求放在阵地的左边。

用机枪火力支持其他部队进攻烏索沃(Усову)。

如有必要的话,希望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直接派兵增援其他部队。

但是连长说,我只剩下一半兵力了,无法继续进攻,很多新兵不适合参加战斗。

恳求营长多送些冲锋枪来,重机枪没什么用处。

营长不在乎他的请求,要求他服从命令。

苏军重机枪火力支援烏索沃方向的友军后,遭遇德国重炮回击死伤惨重。

连部卫生所被炸毁。

因为苏联方面没有出现像样的回击,所以德军断定早上丢失的奥夫扬尼科沃村庄里只是小规模苏军,决定反扑。

接着,电影画风开始变了因为电话中的嫌隙,营部派出了NKVD内务人民委员会军官来取代连长的位置。

(电影中反复强调食物和冲锋枪补给要晚上才能到,结果派NKVD倒是派得挺快。

)NKVD开始逐个搜身,不允许他们私藏敌方传单,否则统统枪毙。

结果在一个老兵身上搜出了传单,实际上老兵是拿来点烟用的。

连长在电话中请求,这位老兵是第一个冲进村庄的英勇战士,就因为一张点烟的纸就要拉去枪毙,太那个什么了吧!

(大段大段的批判性话语。

)(总部不会派增援,阵地也不愿意放弃,准备打消耗战了。

)特别是最后那个NKVD良心发现,对老兵说,“你走吧,我受伤了,我来拖住德国人。

”然后老兵没有同意,三人在突围的过程中全部牺牲。

因为敌人准备用炮火把村庄夷为平地,所以坚守阵地已经没有意义了,连长和指导员命令全连撤退,剩下几个老兵坚守阵地。

(最后这两段是影片的高潮,非常感人,展示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成功撤退后,营长命令全体返回村庄,不需要你们自作聪明保全有生力量,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消耗德国人,让他们认为这里就是我们的主力。

(最后情节反转厉害了,充分诠释了个人头上的一座山,对于整个时代就是一粒灰。

)全片结束。

 9 ) 屈指可数的揭示战场残酷内涵的佳作

好斗的人类的历史基本就是一部战争史,对于战争的残酷,确实有很多电影从各个角度进行揭示,但是基本都聚焦在敌人的残忍、将士的牺牲和伟大、战场上的血流成河、给民众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而且主基调也多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将名垂史册。

这种全人类的洗脑的结果就是一个:只要勇敢战斗,谁都有载入史册或者功成名就的机会。

向往上战场的战争狂热人士也自然就满坑满谷了。

本片却讲述了战场上的另外一种残酷,这种残酷来自内部,这种残酷的痛苦程度甚至让人愿意选择第一时间被敌人的子弹痛快打死。

这种残酷其实存在于所有人类战争之中,只是本片导演第一次关注了这个视角,也就极其弥足珍贵。

二战时期,冰天雪地之中,一个苏联红军连队浴血奋战,损伤过半,接近弹尽粮绝,占领了一个小村庄。

没吃没喝,固守待援期间,德军飞机撒下了传单,指导员立即禁止战士阅读,并收集销毁,救护伤员、修理工事、抓紧休整、后方增援都没这事重要。

团部还派来了内务部军官,穿越火线,彻查此事。

军官对每个战士进行搜身,查出一个战斗非常勇敢的老兵怀里有一张,他说只是用来点烟。

经过请示,这是严重错误,必须要押回团部受审。

夜里德军突袭,要炮火覆盖红军阵地,连长欲保护战士,带队撤退。

回到团部,领导第一句话就是:未经允许为何撤退?

接着下达命令:立即组织进攻,不惜代价夺回阵地。

冰冷的雪夜里,连长带着战士向敌人冲去,影片结束。

回顾二战,其实德军也是这幅德行。

黑衫党卫军的第一职责就是监督国防军将领,从保卢斯到隆美尔,都无数次请求后撤,结果希特勒坚决不允许。

希特勒因为对国防军不信任,不但参与所有重大计划制定,后期更是亲自指挥。

过去印象中的战争基本就是君主英明,将领神武,然后上下齐心、三军用命,最后就是势不可挡、摧枯拉朽。

看罢此片方才明白,战场上不仅有敌人的枪林弹雨,更有上级对你的顾忌和不信任,更重要的是你本质上只是英明神武的上级棋盘上的一个棋子、一个代号、一个数字。

将军为了战役全局,怎么会考虑你一个连队?

显然,无论你多么勇敢,更多的时候,你其实是被背后子弹打中的。

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战争确实一点都不好玩了。

第一时间被敌人的子弹打死,肯定更干脆痛快一点。

 10 ) 勒热夫战役

虽然恨鹅毛,但不得不承认,二战时鹅毛确实非常不易,通过人海战术用巨大的伤亡扭转了败局,贡献不容否定。

2、战争场面描写真实残酷,属中上水平。

3、作为诱饵的部队,无论如何英勇无畏,都是悲剧的牺牲品。

4、伤亡惨重,孤立无援,冰天雪地,疲惫不堪,上级没有送粮食援兵弹药,倒是很快送来了内务部特别处(契卡?

)的少尉,气势汹汹嚣张跋扈地追查德国人的劝降传单,每个人都必须里里外外彻底搜身,不服从者用枪指着脑袋威胁恫吓。

老兵捡张传单准备卷烟用,被当做叛徒,竟然在部队减员严重且准备坚守阵地的情况下被逮捕,冒着枪林弹雨押解回去审判,啥叫自毁长城?

啥叫亲痛仇快?

5、一开始指导员如临大敌地搜查德国人的劝降传单,还觉得小题大做,不干正事。

后来内务部少尉一来,才发现指导员还算是温和的。

斯大林的特务政治、红色恐怖令人窒息。

6、每一个战士死去,都令人痛心难过,唯独内务部少尉被德国人打死时,心里有说不出的爽快!

7、要是我是苏军战士,老子早就一枪爆掉毒菜者的爪牙鹰犬的狗头!

8、内务部特别处,权力巨大,无法无天。

手中的枪大概从未对准过敌人,始终是对准自己人。

不干正事、不干人事,冷酷无情,飞扬跋扈,毫无人性,真TM不是东西好

《勒热夫战役》短评

20分钟超长肉搏之后电影级别就结束了.后一百分钟讲的基本就是苏维埃政府从来不相信人民和讽刺当时的高层政治

7分钟前
  • 东北搓澡王
  • 较差

阿美拍出来的战争片,跟阿毛(群体)拍出来的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至少阿俄拍的在某些方面(如:逼上梁山)还算是有点写实的。

8分钟前
  • 一一(非破折号)
  • 较差

俄罗斯电影这配音太出戏了

10分钟前
  • DirtyCAT
  • 还行

角色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多元:从党员到非党员,从司令官到普通士兵,从思想工作员到素卡,从信仰者到多民族士兵(如乌克兰族),摆脱了一般士兵的刻板化描写。

11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标准响指开场)笋憋死,今天来点儿俄罗斯自己拍的二战片儿,来这么高儿,哈喇哨儿(手动取消后摇)。今天我们再次奢侈一把,来个俄语的1080p生肉,雷霆嘎巴(按F使用二战菜刀),欧青辣哨。八爷喝嘞(战术吹气),真讷道。(虚晃一枪)(死亡过肺)ZBC,无情哈喇哨儿。

15分钟前
  • 翡冷翠的晚祷⚜
  • 还行

战斗民族、实至名归!88%德军死在了俄罗斯战场

20分钟前
  • 咫尺天涯
  • 推荐

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以小见大,战争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要命啊~!!!!!本片所有收益会捐给老兵协会......我又欠下了一张电影票......

22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力荐

宣传单比子弹管用

23分钟前
  • 钝刀
  • 推荐

鸡鸣狗盗混口粮,政委特勤窝里斗,从劳改营上战场的工程师坚决不入党,待枪毙的老兵战壕传传教,敌人围剿之夜开场自我批评大会,炮轰之前喝壶小酒,“答应过妈妈要活着回去,看来要挨骂了。”……为保大局的送死之战,开场惊艳,越往后狗血流俗处越多,但确实比西方主流战争片要来得纠结残酷

25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不管怎样。。。。场面还不错,虽然里面有对红军政治人员的刻画。。。

26分钟前
  • 爱多一点
  • 还行

烂片成这个样子还在豆瓣被捧臭脚,高分网友们的意识形态站位是真的高。

29分钟前
  • 朝观夕评
  • 较差

文戏其实还不错,但作为战争类型片武戏给到位才是第一位的啊,夹在类型与反类型的表达之间就有点尴尬咯。

30分钟前
  • Aboo
  • 还行

7.5分。导演选取了整个战役中一个小片段切入,风格让我想起了集结号~~~开场的战斗场面不错,中段守村庄有点光环附体了。指导员的角色设计得不错。想想如今苏联的功绩已经被欧美忘记了也真是挺让人唏嘘的,希望我们能够记住吧。

33分钟前
  • Riobluemoon
  • 推荐

胜利的代价太大

37分钟前
  • 魔力水族
  • 推荐

毛味十足

39分钟前
  • 装苕
  • 推荐

此片在IMDB 5.3分。听豆友的劝,只看了最精彩的前10分钟。开篇想学《大兵瑞恩》的抢滩战再展开故事,但没学会。只有老苏联片的战争残酷场面,却显得极为假而空洞。俄罗斯的电影不太行。

42分钟前
  • Ben笨熊
  • 较差

俄国人就是用来填线的,使命觉醒

46分钟前
  • 空调外机
  • 还行

毫无张力

51分钟前
  • Aner2025
  • 较差

戴的帽子挺大,其实只是一个村子的争夺。名不符实。战争场面部分并没有啥看头,而情节发展部分又比较生硬粗糙。能够感觉到导演想在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vs. 苏维埃的领导 vs. 当下俄罗斯的意识形态 vs. 当前俄罗斯的囧况 这几者之间建构一个 俄罗斯民族意识 的逻辑闭环。可惜并不成功。观众难免会想:苏维埃政权既然如此不堪却还能打败法西斯德国,到底是意识形态取胜,还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群的战斗力不同?

55分钟前
  • flypi8
  • 较差

看不下去的战争片少有……

58分钟前
  • 花小柚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