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号战列舰前世今生的一种有趣假说,天才数学家想用数字来诠释真理正义,但最后还是向非理性的狂热妥协而选择了以毒攻毒的止损策略,积极地消极,主动地被动,乐观地悲观,绝望地希望,故事一波三折的很有看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古人的经验智慧能否给今天的中国人足够的警示呢
《阿基米德大战》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因为影片叙事技术高明,语言艺术也很有特色。
首先,虽然影片改编自三田纪房的同名漫画改编,但是故事绝对不是小孩玩过家家。
我稍微查阅了下资料,不仅故事的时代背景明确(1933年,日本在动荡的是时代中大幅摇摆,为了赶快恢复在世界恐慌中疲敝的国力,1032年宣布建立伪满洲国。
和同样要打进中国的欧美列强之间的对立更加强烈,这一年,日本推出联合国,日本陷入了被全世界孤立的状态),而且片中涉及的日本海军对于扩充军备的争议,也与现实对应(日本偷袭珍珠港采用的是片中山本五十六提出“航母加飞机群”战斗策略;而日本也的确打造了旧日本海军所建造的最大一级战列舰,也是人类海军舰船史上最大的一级战列舰——大和号。
只是片中所提到的2亿日元和资料中的“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可能存在差异)。
其次,故事设计既曲折又自然。
日本为了侵占中国领土和资源,与列强产生矛盾,战争一触即发。
所以,军队里产生两个阵营:一是保守派,认为海战就舰艇作战,所以坚持建造“大和号”战舰来取代即将退伍的“金刚号”战舰;一是创新拍,认为未来作战是飞机群战斗,主张建造航母与飞机。
但是很明显“大和号”战舰的造价更加吸引海军大臣的心意,于是乎主张造航母、飞机的山本就挖掘到一个纯粹的数学天才棹直,希望靠他找到“大和号”造价的毛病,以此推翻对方的方案。
被山本诱骗的棹直,以为这是靠数学救国,让人民避免陷入战火,改变世界的光荣使命(因为他一听说日本即将对美宣战,而他坚信数学真理,认为“光是工业水平,日本就是美国的50倍,石油产量是日本的120倍,和比我们强大这么多的国家开战,就连小孩也不会觉得能赢”。
于是答应了。
尽管主张建造大和号的大臣们百般阻挠,根本没有机会获得有关图纸。
都是棹直靠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学习力,在短时间掌握了造船的设计技术;通过实地偷窥长门舰的全图以及实地丈量该舰的数据,掌握一些具体的数据对应;而后又是从掌握大量尾崎造船制造战舰的数据资料中找到可以迅速计算造价的函数(其实也是因为时间有限,被迫把大量资料摊开寻找其中的数据联系):我以某份资料为基础,推算出制造军舰的总用铁量和建造费用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这个图表表示出来,鱼雷艇或猎潜艇等总用铁量较小的,也就是小型舰艇,它们的制造工艺会更复杂,每吨钢铁所需要的建造费用会上涨,上涨最高的是这部分,也就是潜水艇,潜水艇体积虽小,但建造所需花费较高,反观战舰,虽然总用铁量大,但制造工作较轻松,每吨钢铁所花费的建造费用也能压低。
也就是说,建造这样的潜水艇所需的费用,可以用峰值出现在总用铁量1500吨前后的曲线表示出来。
这张图表的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是这个样子,只要根据这个公式,就能通过舰艇的总用铁量算出这艘舰艇实际所需的建造费用。
数学本身就是靠已知推未知的技术,而虽然每艘战舰大小、结构、配置不同,由此所需的造价自然也不同。
但是基于战舰现有的一组直接对应数据——用铁量和造价,尤其是抓住峰值和谷值,还是能够基本能够描绘其变化,而描述这一变化的函数,代入某一具体的用铁量,自然也能够得到造价(当然片中计算出来的造价完全相同,这也合理,因为本来就是函数的来源依据),拿来推测一艘从未建造过的大战舰也是基本可行的。
本来指出了故意降低造价(注意不是抬高造价,中饱私囊;而实际解决也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尾崎低价造战舰,又高价造其他巡洋舰),以求通过采购方案,就可以阻止制造大型战舰——大和号。
都是没有想到,负责设计和提出计划的平山造船中将却义正词严地给出了解释:保密需要(我都是为了保卫国家才这么做的。
为了保卫日本,1亿2亿,根本不是什么大数字……真相,那种东西有什么意义,你仅凭表面的正义感,讲着大道理,但是,真正的社会不会因为这点东西就产生动摇,真正的正义是存在的。
我确实是在尾崎造船的协助下,报出了低于实际的报价,若不这么做,就保守不住建造超大型战舰的机密了。
日本似乎要斥资2亿日元来建造一艘新型战舰,如果其他国家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会如何应对,他们必定会通过分析这一预算,对我方战舰的规模和性能做出预测,随后,为了与之抗衡,他们又会造出更大规模的超大型战舰,也就是说,想要骗过敌人,首先要骗过自己。
建造战舰的预算必须是公开的,正要利用这点,来骗过敌人)。
就在这时候,棹直又根据自己之前的研究(顺便而已,但做足功课还是好的),指出了大和号设计存在的问题:大是大了,但是承受风浪的能力却没有解决(如果是只是一年10次左右的小台风的话,风速一般为40米每秒,通常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在产生了低气压的情况下,波浪将从多个方向用来,互相重叠,这时,可能会出产生超乎预想的巨浪,如果台风风速达到50米级,复合产生的波高会达到30米,也就是说发生一年两遇规模的台风时,海上就可能产生足以吞没战舰的巨浪。
然而,这个提案的设计中,船体中央覆盖着厚重的装甲,看似坚固,但由于重量分布不均,导致舰首和舰尾变得脆弱,如果这两处受到巨浪的冲击,船体就可能产生裂痕,使船内注水。
最坏的情况下,战舰将会沉没)。
简单地说,事物总是没有两全的,战舰要耐攻击,那么就要制造得笨重,笨重的话就又不灵活,简直就是活靶子;所以,要灵活又要耐攻击,就必须找到一个“最优解”:两者之间的最佳比例。
而数学也是找到最优解的一种途径。
而发现问题的棹直,当然也早就找到了答案。
棹直并没有预料到,让自己阻止大和号方案的山本五十六,他为战争提出的方案更大。
棹直以为自己成功阻止了战争,靠数学改变了世界,为日本人民换取了和平。
其实大错特错。
后来,被否决的平山造船中将,后来又找了棹直,和他说了真相:战争无可避免;而制造一艘具有象征性的完美强大的战舰,让它在日美战争中沉没,可以让国人早点惊醒,不至于亡国(无论是否造出这艘战舰,这个国家都必将走向战争,大陆是关东军的爆发,满洲国的成立,退出联合国,世界各国对迅速发展的日本感到非常厌恶。
更重要的是,当国家被逼到困境时,民众不可能允许选择不打仗,人们仍旧沉醉在“日俄战争”的胜利当中。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一艘战舰所能左右的了,我们必须要看到更长远的地方,美日一旦开战,日本必败……面对两国间巨大的实力差距,我们无能为力。
然而日本人从不懂得认输,相信无论战况多么惨烈,战斗也会持续到最后一兵一卒。
若是到了那个时候,日本定将灭亡。
但如果这时,有这样一艘,能作为日本象征的巨大战舰,当这艘战舰被敌人击沉时,所产生的绝望感,是不是,就能让这个国家清醒过来呢?
正是如此,这艘战舰才如此巨大而美丽。
要让所有的人相信,它永不沉没,令人们期待,令人们狂热,最后迎来壮烈的结局,这便是这艘战舰被赋予的使命。
我希望造出,能够成为这个国家替身的战舰。
它要在国家灭亡之前,作为国家的牺牲品,沉入大海。
所以,我为它取了一个与其使命相称的名字——大和)。
棹直一直认为:拥有最强战舰而产生的骄傲感,必定会让日本走向战争,绝不能让人民产生期盼战争的情感。
这艘美丽而又巨大的战舰,对这个国家而言,只是一个诅咒。
但没有想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和号的沉没,也可以挽救“好战而至死不屈”的日本。
最后,我们可以据此下个结论:电影很好地利用了事物的两面性,制造了语言精妙的对白,透过这些对白,也让我们明白了语言背后的思维,真相的两面性。
伪造战舰的造格,既可以是舞弊以求通过,也可以是蒙蔽敌人;制造强大的战舰,既可以引发国家民族的好战心,也可以让国家民族尽快惊醒。
因为,在小的范围里,真理是如此;再大的范围里,真理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
棹直是个天才数学家,他坚持:数字不会说谎,数字才是真正的正义。
这是对的!
而且他也的确利用了数学,既由已知推出了未知,也由矛盾计算出最优解。
应该说电影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和人物的工作,非常好地展示了数学的力量。
对于普及数学,对于那些不理解数学力量的人而言,这是非常好的教育案例。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而言,电影又展现了哲学对于数学的碾压。
真理是什么?
科学是真理,哲学也是真理。
棹直代表数学的真理,而平山代表的是哲学的真理,最终看到国家民族的本质,看到世界发展规律的平山是对的!
日本是在被原子弹砸了之后才选择投降(即便大和号沉没也没有让日本惊醒)。
所以,从语言来看,电影艺术到达了一个表达的高峰!
不仅如此,电影的矛盾设计,曲折安排也相当完美:否定之否定,真相外有真相。
棹直历尽万难找到估价的方法,却被平山轻松反驳;棹直指出大和号的问题,成功否决了平山的方案;可是回头棹直还是得为平山提供“公式”,让大和号顺利制造出来,因为平山的理论他无法辩驳。
而大和号在美国空军的强烈轰炸中,最终还是被击沉(片中还展示了美国战机的一个了不起的细节,被击落后,还在水面上滑翔而起,这让日本军人震撼,但其实也是暗示科技力量的悬殊)。
而且有些铺垫和细节,比如棹直与一班艺伎做扔扇实验,以实力赶走高级将领;比如棹直作为家庭教师与尾崎造船的千金有瓜葛,尽管只是纯粹地想计算小姐脸上的完美比例,但是小姐对他的爱慕,是后面帮助他获得资料的关键。
2020-01-29 �.=^i�
《阿基米德大战》,原本是以为是历史剧的演绎,或者至少是对战争的反思,但其实还是简单地将复杂的二战日本海军简化为战列舰派和航母派。
山本五十六当然是正面形象,但是居然会相信一个偶然情况下在风月场所认识的一位所谓数学天才。
而这位数学天才,也非常中二的表示可以在短短两星期内算出大和号的实际预算。
这位天才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所谓的决定造航母还是造战列舰的讨论也显得过于小儿科。
而结尾造出大和号是为了看着它覆灭的中二设定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想出来。
这已经不是简单戏说,简直有些胡说了。
原本是3星最多了,但是半星送给开场华丽的大和吃炸弹覆灭的场景,以及片中附送长门号全景的画面,其他的情节和场面,就不值一提了,充满了日式中二的桥段。
1.俺也被日本文化输出了,4星2.俺有战胜国的傲慢视角,1星综上所述。。。。。。。。。。。。。。。。。。。。。。
第一次写,都写这么长了😄,尽然还有140字的要求,想删除了。
剧情第二次反转 说大舰方案通过的原因,是能出其不意,一艘大家伙先造出来能吓死外国,有点搞笑,大家都是厦大的么。
最离谱是最后反转,数学同意帮忙,是因为这艘舰被太漂亮了(是呢,我也上过ta 🐶,心痒痒的想把20:1的ta搬到自己卧式),并且它被赋予了骄傲的民族魂,是的,它就叫做“日寇”号!!
数学家 你感不感动,我反正“感动”到再扣一星。
这抒发的情感不就是 只要为了日寇过得好,其他国家洗干净等着,迟早它还要去收割的。
拍的是不错,但不能拉出来溜的那种(狗头)。
看过了这部影片,也看了许多影评,允许我列举几个细节,这是若干影评人都忽略了的部分。
1.山本五十六明知男主对战争的消极看法,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
山本五十六隐瞒了航母与战列舰争夺预算的事实,以建造战列舰会引发与美国战争为由劝服男主2.平山造船中将明知男主反对建造大和号战列舰,又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
平山造船中将大意说:每个国家都必然走向战争,大势如此,不如用大和号战列舰绑架日本,以大和号的失败带来的绝望感唤醒国家。
看明白了这两处,就基本明白了影片的脉络:大势所趋的情势下,政客是如何将平民忽悠上他们的战车的,即便是天才也不能例外-君子可欺之以方。
我理解导演的意图就是通过这部影片来剖析日本全民狂热参与二战的成因,洗脑(如桌直的副手),洗脑不成就骗,到最后大家都必须骑上战车,一起走向不归路。
《阿基米德大战》使用了虚构的人物櫂直少佐 ,演绎了大和号建造的过程。
原来建造大和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被击沉,给日本以惊醒。
我读过一些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这种演绎确实有点荒诞。
一个舰队是多舰种联合作战,并非只有大和号一个王炸,二战最大规模的海战是航母对决,战列舰(尤其是大和号)没派上太大用处。
而且,大和号被击沉是有一系列原因的。
日本的航空兵经历中途岛、珊瑚岛、莱特湾、马里亚纳一系列战役消耗殆尽,无力补充,所以没有能力再为战舰护航。
为了解冲绳岛之围,联合舰队让大和号做主力去参加特战,想让它在冲绳岛搁浅成为永久炮台。
没有飞机护航,再大的战舰在战机的围攻下也只有死路一条。
这就是电影开头5分钟还原的历史。
从后世角度来看,电影中的很多台词都是经过岁月洗礼、被提炼出来、甚至从其他地方移花接木,安插到剧中人物上面。
比如櫂直少佐说起美国和日本的工业能力对比,这个数据当时就有(在《日本帝国衰亡史》里有记载),但不是他这个身份的人能够掌握到的。
包括山本五十六说未来海战是航母的天下,和美国开战先打夏威夷等等,当事人在那个年代,在他们自己的角色上,不会有如此超前的判断力,能够预知结果。
所以电影是借着历史的壳说着现代人的话。
这就是一种演绎历史的方式,大家看着开心就好。
其实,咱中国人也有类似的作品,比如电视剧《雪豹》(原著是小说《特战先驱》),讲的是江南大学的学生周文投笔从戎,没想到他是一位军事奇才,接受了德国的特战训练,成为国军的将领(原著写的是接受德国坦克先驱的指导,成了国军装甲部队将领)。
国军在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战败,他侥幸捡了一条命,加入了八路军,组建了八路军的特战部队,与日本特战部队硬钢。
历史上的国军和八路军都没有特战部队,而且整个抗战过程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即使在战争后期拥有巨大的人数和装备优势(比如松山战役),打赢一场仗也要付出6-8倍的伤亡比,不可能有特战部队能够把同样规模的日本军队打得抱头鼠窜。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雪豹》,好像这就是在看《三国演义》,导演把我们带入那个有一些久远的年代,去重温那个年代的氛围。
但是我们也无需过于计较剧情的真实性,因为历史太过残酷,我们只能选取其中一段、或者演绎其中一段,塑造一些英雄形象,展示他们的战斗精神,以宽慰当下的观众。
最后说一句,《阿基米德大战》的特效相当不错,开场5分钟的战争场面是我最欣赏的,视觉效果的提升也是人类想一遍又一遍重演历史的原因吧。
诚然,这部作品作为一个官斗电影叙事作品可谓上乘之作,紧凑的节奏,层次起伏的铺垫和不断递进展开的节奏反转。
当红炸鸡的演员也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
但是,挂上历史题材,注定了三观不正的畸形电影就是烂片。
说难听点就是用一些看似浪漫主义的色彩美化自己的恶臭行径。
大和号,作为一个兵器,她宏伟,她壮观她惊世骇俗。
然而她被制造的意义从来不是什么为了警醒日本人,也不是为了让日本人认识到战争的错误。
制造她的意义就是战争,兵器本身是没有对错的,是人类赋予了兵器以使用的意义,可惜的是这条伟大的战舰落在了昭和鬼的手里,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如今你再企图赋予她别的意义这样的行径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再谈昭和鬼,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派系的陆海相争,皇道派和统治派的血腥政变,昭和养鬼自然不是一句虚言,这些鬼从来不是站在以国家角度为出发点,以天皇角度为出发点行动。
故今天你站在这里谈什么崇高的国家英雄主义?
这样的历史人物是完全脱离现实,且不说主人公就是个虚构的历史人物,其他的人物更像是套上历史姓名的别人,甲级战犯永野修身变成了追求和平的和事佬,追求私利日本自己人评价极差的平贺让变成了为了国民未来的伟大设计师,这哪里是什么历史剧?
活生生的一部偶像剧。
最后,日本人看待历史的角度确实独特,他们仿佛非常现实的认为:错的不是发动战争而是错在打输了战争。
因为打败了苦楚的给自己笼罩上一层浪漫的悲壮情怀。
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私欲野心的膨胀而给世界和本国家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被渲染成了浪漫主义的悲壮?
这种畸形的美学真是日本独一份了。
总结来说就是:追星追偶像可以,分清饰演历史人物的真实往事。
舔船追设计可以,弄明白她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地位。
看悲壮的故事也可以,记得正是哪些野心家造成了这些悲剧。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昨晚看完了一部日本电影阿基米德之战。
片子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军部内部对于主战还是主和,海军武装往航空母舰还是豪华军舰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商界军界政界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争论不休,暗流涌动。
一位年轻的天才数学家抱着数学能改变世界,避免日本陷入战争的泥沼的憧憬,用了七天时间通过实地测绘,自学造船知识绘制出了本应是机密的军舰的设计图,并在东京市场信息被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对造船用铁量的有限信息创造出了用于计算军舰制造费用的完美函数。
同时,找出了之前军舰图纸的设计漏洞,并给出了平衡性能和安全度的最优解决方案。
他的计算证明了此前预算被人为压低,并希望以此能否决建造华而不实的军舰的方案。
而最后事情的真相是,当说希望能阻止战争的山本其实早已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作战计划的时候,当军官政客和商人从庞大的海军造船项目中争相牟利的时候,看似迂腐的长者实际有更深邃的考量:他故意压低造船费用是为了不引起欧美国家对于日本参战意图的注意从而提早防范。
尽管如此,他却坚信若日本和美国交战,日本必败无疑。
所以,他要造一艘豪华而绚丽的超级战舰来代替日本国沉没,他要让日本人见证这艘代表着日本荣耀的战舰悲壮毁灭的结局,他要毁灭日本人心中对不败帝国的虚幻构想。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悲剧使人清醒,清澈,让人认清这个世界以及人生的现实,从而负重前行。
向死而生无可避免——《阿基米德大战》
今天聊聊电影《阿基米德大战》。
片名アルキメデスの大戦 / The Great War of Archimedes (2019),别名阿基米德的战争。
本片根据三田纪房的人气漫画《阿基米德大战》改编而来,由山崎贵导演,菅田将晖主演。
影片从另一个角度讲述大和号战列舰设计建造之初的故事。
二战时日本海军建造了大和级战列舰,计划建造四艘,最终建成了两艘。
一号舰就是大和号(Yamato)战列舰,二号舰叫做武藏号(Musashi)战列舰。
大和号战列舰一直是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艘庞然大物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长263米、宽38.9米,满载排水量72810吨,配备9门460毫米主炮,一发炮弹1.5吨,以国号命名,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图腾。
“大和”名号分量颇重,在《星际争霸》中,人族的终极武器同样也是庞然大物“大和巨舰”,可以做到真正的一发入魂。
大和号战列舰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救星”,于1937年11月4日动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服役,1945年4月7日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
第二艘大和级战列舰武藏号1938年3月29日开工,1941年12月16日入列,1942年2月接替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1942年6月参加中途岛海战。
武藏号比大和号更加短命,1944年10月24日,被美军飞机击沉于菲律宾锡布延海。
作为曾经的精神支柱,大和号战列舰有很多相关影片,本片另辟蹊径,从审计人员的角度,审视建造这样一艘巨舰的代价,反思飞蛾扑火般的军国主义。
“勇者义彦”菅田将晖饰演男主角櫂直。
櫂直是一位数学天才,对数字极为敏感,醉心于数字之美。
同时櫂直对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极为抵触,认为穷兵黩武并不能带领国家走向富强,与其把钱浪费在建造各种军械上,不如把钱用于国计民生,提升老百姓的生活。
櫂直对这个国家失望透顶,申请了美国大学准备潜心研究数学,此时他接到了来自日本海军将军山本五十六的邀请。
山本五十六邀请他帮忙核算大和战列舰的制造成本,试图揭开大和战列舰预估成本造假,从而阻止项目立项。
这个工作邀请和櫂直的理念很接近,一番纠结后,櫂直决定加入日本海军,开始成本审计。
众所周知,日本陆军海军积怨已久,而在日本海军内部,也是派别林立。
在美国读过书的山本五十六亲眼见过日本与美国的国力差距,日本各方面全面落后与美国,贸然进攻反而会引火烧身。
后来资源日益枯竭,日本为了获取石油资源,山本五十六策划发动偷袭珍珠岛那是后话。
正是看到了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山本五十六选择用类似闪电战的方法攻击美国,迫使美国服软。
日本海军内部分为战列舰派和航母派。
战列舰派主张建造越大越好的战列舰,用传统对轰的海战战胜敌人。
山本五十六主张建造航母,通过战机夺取胜利。
大和战列舰设计图一出,引得海军司机啧啧称奇,眼见着战列舰就要成功立项,山本五十六想着通过数字来找出对手漏洞,这样可以把钱转到航母项目上。
小伙伴们参加过奥数的话都会知道,做数学题的时候最最关键最最重要的就是建模。
建模、建模、建模,只要模型建立对了,后面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模型是基础、模型是地基,好的模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事半功倍。
而櫂直在片中的主要工作就是建模,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供应商,用大量数据测算,最终成功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只需要用一个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成本。
这个公式颇为有趣,只一个未知数,那就是用钢量,只需要将各类军舰用钢量带入公式,就能计算出制造成本。
当这个公示出现时,影片蒙上一层玄学色彩。
好在影片重点不是数学,而是数学背后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关于数学家的笑话。
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乘着热气球,在大峡谷中迷失了方向。
他们高声呼救:"喂——!
我们在哪儿?
"过了大约15分钟,他们听到回应在山谷中回荡:"喂——!
你们在热气球里!
”物理学家说:"那家伙一定是个数学家。
"工程师不解道:"为什么?
"物理学家道:"因为他用了很长的时间,给出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但答案一点用也没有。
"
櫂直在片中的作用和这个笑话差不多。
转转兜兜一大圈之后,櫂直的工作又回到原点。
櫂直自愿加入海军做成本审计的初衷是阻止战争,而设计建造大和战列舰的也是同样的目的。
双方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坦诚交流后才发现,原来是友军。
大和战列舰的出生就是为了死亡。
在疯狂前进的军国主义战车面前,个人力量都太过于渺小。
不论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数学天才,还是海军高级将领,都无法与之抗衡。
这个国家已经被好战分子绑架。
能够让这辆陷入疯狂的战车停下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采用休克疗法,让他车毁人亡。
建造一艘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列舰,并且以大和命名,目的就是让他成为这个疯狂国家的精神支柱。
当疯狂的好战分子看到庞然大物被盟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时,或许这些疯子能够重新变得清醒。
数学天才审视国运,向死而生无可避免。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觉得有必要写一段评论。
并不是因为电影好看。
而是明明是被扭曲的观点但是让人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叙述形式让我很难接受。
电影一开始的故事背景介绍角度就很迷。
影片对侵略中国只字未提,却完美的阐述了背景。
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日本为了恢复在世界恐慌中疲软的国力'。
这句完美的阐述了其实日本是世界恐慌大背景下的受害者。
而这位受害者极力想回到应该有的国力。
第二句'1932年宣布建立满洲国'。
这句话也没毛病,人家恢复国力嘛,所以就建立满洲国喽。
合情合理呀。
再来看看第三句'(日本)与同样打算进攻中国的欧美的对立加强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欧美也是要进攻中国的。
日本先打入了中国,所以欧美眼馋不爽,于是与日本对立加剧。
做后一句'日本退出联合国,陷入被孤立状态'。
只要留意这段叙述,就能发现电影叙事观点及角度。
首先电影没有对战争有歉意。
电影的观点是,中国弱该被打,我(日本)不打你,欧美也会打你。
我打你有完全正当的理由。
在国际动荡的时代,我要维护国力,保证国民生活水平。
所以我选择扩张。
明明很不合理,但是你又挑不出毛病。
之后blah blah 讲述一个数学家如何被感化并加入制造命中注定悲剧的大和战列舰的故事。
但事实是,1.日本最早知道航母的优势,但奈何日本海军高层还一直迷恋大炮巨舰的时代(日俄海战残存的优老旧观念)。
2.日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日本是想通过偷袭,短时间获得压倒性优势以此来弥补长期生产力较弱的劣势。
3.大和在战时并不是象征日本海军魂的船。
日本因为保密根本没有对外宣传任何与大和有关的消息。
而大和在海军内部是被叫做大和旅店的。
大和魂完完全全是战后塑造的。
看看电影叙事角度。
1大和设计师早就知道日本会输 2日本人不认输(这点符合历史)3设计让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大和目的是,在其被击沉时,能唤醒不认输的日本人,从而拯救日本。
冲突点:1日本战前是否知道会输。
2大和是否是用来警醒后来日本人的。
观点;日本战前不知道自己会输,日本知道美国是最大威胁,自己可能不会赢得很轻松。
电影一直说实力悬殊,可是开战前日本海军实力完全碾压美军。
至于航母下饺子完全胜负局已定之后的事。
大和完完全全是落后思想的产物。
保密做的这么好大和被击沉后人民才知道。
请问事前不宣传,事后真的能警醒人民吗?
按照事后诸葛亮的思维方式,我倒觉得那两颗原子弹对人民的警醒度更高一些。
愿祖国永远强大
还是那句话,做科学的为什么要懂政治?为了不被人当子弹使
影片刚开始拍的很有战争大片的感觉,可惜也就这一小段了。造航母还是战列舰,这是个问题,戏剧冲突有了,可是表演真的很拉,有种日剧用力过猛的中二病。这是在拍历史战争题材啊,这么做太减分了。还有用卷尺测量长门号所有数据这之类的情节,放在动画片里还凑合,在这里也是减分项。总之可惜了题材
看不下去
实在难以接受一惊一乍的中二表演风格;搞虚无主义替侵略战争找补,不能忍;傻逼式的故事情节再曲折也不过是假定观众和片中人物一样傻逼
类似《降临》那样的宿命结尾放战争片里有些新意,明知大和号会遭遇悲剧,但依然要斥巨资建造它,剩下部分就是个二战日本海军航母派和战列舰派之争的《半泽直树》。
看得我满头问号 对漫改历史战争片还能有什么期待呢 看看菅田将晖的脸 看看片头的cg 也就差不多了 其他都是自己都顺不过来的歪理嘴炮 各取所需开心就好。不愧平成末年 拍的个啥。与历史无关的时代服化道当代喜剧。
编剧死脑筋,既然有了那个公式那再把对面的估算费用代进去反过来求出用铁量不就好了,通过用铁量来证明排水量达不到方案的指标……
菅田将晖和柄本佑,这是可以嗑的吗?
天才再怎么聪明能干,不还是在为法西斯服务?区别只是造战列舰还是航母而已。
6.5-7吧,表演有点太过于用力了
7分。基于漫画的脑洞很有趣,东瀛最拿手的漫改。故事框架其实简单,胜于出众的台词。
管田将晖表演的数学天才,时而猥琐时而俊朗,时而狂妄时而又挺可爱,与一群老戏骨唇枪舌剑的飙戏。用百年不遇的数学天才去迎合这种荒诞的安排,除了命运弄人的悲剧色彩,还有强烈的反战意识。他的口头禅“数字是不会错的”,寄托数学去拯救自己的国家。但就像南辕北辙的故事,再好的材料,再好的数学人才,再精密严谨的计算,方向错了只会背道而驰。而在时代漩涡里的人,又有几个知道自己对还是错呢?
聪明的民族但凡极度追求一种目的往往会产生畸形美学,日本就有非常明显的表象。对立的双方往往尖锐到无法自控到过于美丽而说服了自己的对立阵营。这是一部一开始看是数学后来变成战争再变成政治最后变成哲学的电影。(心态上来讲是值得我强国借鉴和反思的故事,毕竟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假繁荣的世界)
看到男主跟艺伎玩牌弹出公式算法,狗血的有点看不下去了
用数学拯救国家吧
非常拐彎抹角的反戰,天才的個人在國家意志面前也只能這麽拐彎抹角吧。
果然不是正史,看看开头“大和号”被击沉和日式热血戏就好,平山造船中将在开战前就考虑得如此远如此细,这个角色和櫂直同样,属于开了挂般的存在
台词一多,总觉得苏打就要帝一上身
理科生的浪漫
《从天空上攻击是卑鄙小人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