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耳朵坏掉了,可还有眼睛,他们看得见这个世界的恶意;他们的声带坏掉了,可还有心,他们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呐喊。
请放我一条生路!
性侵!
幼童!
我看《熔炉》,雾津的雾弥漫出屏幕,遮住我的眼睛。
我的心被孩子们无助的眼泪炙烤。
看不见,听得见,眼泪依旧稀里哗啦的往下掉。
最心痛的是,即便我在写影评的这一时刻,在中国大地上,在某个阴冷的厕所里,也极有可能上演着一模一样的事件。
《熔炉》依据真实事件改编。
它发生在韩国,但也同时发生在世界。
你需要明白的是,电影是艺术,它必然经过艺术处理。
冰冷的现实,只会令你更加惊惧。
2000—2005年,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和某些教师相互勾奸,对校内的残障儿童长期实施性暴力虐待。
校内的知情人员更是漠不关心、极力掩盖事实。
苍天有眼,终于有一名教师不堪忍受良心煎熬,将这一犯罪事实告知他的律师朋友。
教师期望他的朋友能够利用法律的力量惩治恶人,保护儿童。
何其天真!
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则难道不是依靠那张无形却牢不可破的关系网?
校长权势滔天,一个指令,教师被暗杀了,几名协助律师的朋友也莫名死亡。
而丑陋的罪犯们,略施银箔,买通检察院上下,遮天蔽日,回到岗位继续戕害幼童。
律师放弃前景光明的仕途,历经7年,为受害儿童翻案。
终于在一次维权游行中,被高压水枪击倒,身患癌症的律师,再也没能从湿冷的地板站起来。
受害儿童被孤儿院强行领走。
其中一名男童心生死念,向侵害他的教师复仇,两人一起死在火车轨道上。
另外一名维权医生在屡次上诉无果的情况下,留下了3万字的遗书,自杀了。
医生的遗书流传到网络,此事终于引起社会的轰动。
继而事件原著小说畅销,电影翻拍,再次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终于,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宣布将此事件再次翻案调查。
2000年,无助的儿童哭声响彻狭长阴冷的甬道,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正发生惨绝人寰的儿童性侵案;2005年,韩国光州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及教师性侵儿童丑案曝光;2008年11月,同名小说在韩国门户网站Daum上进行连载;2011年9月22号,电影《熔炉》在韩国上映。
此时距离案发时间已过去11年。
11年,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一步一步成长,饿了有香气扑鼻的饭菜,冷了有干净舒适的衣服。
同样的11年,受害儿童却是抱着残破的身体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反反复复的经历屈辱魔魇。
这一切,难道只因为他们是孤儿?
只因为他们喊不出,听不到?
不,人之性惡明矣!
世界,欠他们的,不再只是一个道歉。
2011年9月29日,《熔炉》上映7天。
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40名涉案教职员工中,其中1名因涉嫌性暴力被起诉、12名因涉嫌向事业法人行贿予以不拘留起诉、13名受到向所任职机构通报处理、其他14人则接受内部调查。
2011年10月28日,《熔炉》上映29天。
韩国国会通过《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
2011年12月29日,《熔炉》上映68天。
光州地方检察厅对涉嫌对女学生实施性暴力侵害的仁和特殊教育学校另一主要当事人实施逮捕。
同日,韩国大法院量刑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在性犯罪类型中新设“对残障人实施性暴力犯罪”,与对非残障人实施性犯罪相比,量刑标准由三年提高至五年。
至此,犯罪分子终于得到惩罚,仁和特殊教育学校性侵案结束。
《熔炉》这部电影用真实的镜头再现性侵现场,用血淋淋的现实激发舆论的千层浪。
听说与亲见,在懒于思考的百姓面前,自然是后者才更有击打的力量。
电影统归是电影。
而那些生活在真实案件中的孩子们,他们应有的灿漫童年,却是再也回不来了。
律师苍老的脸紧贴冰冷的地面,医生一条白布结束无望的余生。
这些在这起案件中最为悲苦的人们,余生却不一定会为这迟来的道歉而感到欣喜。
逝去的时光不再来,残破的肉体无法再修复,心灵的绝望再也无法拯救。
滚滚红尘,最是悲悯。
附录:2013年海南万宁校长性侵案,引发的涟漪(部分)2013年5月8日 海南万宁 校长带着女生开房2013年5月15日 安徽潜山 校长12年性侵9女童2013年5月18日 安徽舒城 男教师猥亵7岁女生2013年5月20日 山东青岛 幼儿园保安猥亵儿童2013年5月21日 河南桐柏 54岁教师猥亵女生2013年5月21日 湖南嘉禾 小学老师猥亵多名女生2013年5月22日 广东雷州 小学校长性侵2女生2013年5月27日 广东深圳 老师猥亵4名学生……
在观看《熔炉》的时候,中途会有几次不愿意看下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片中对于性侵的场面完全没有回避,进行了直接表现,而这可能会挑战观影者的承受能力。
但是如果不这么表现,就很难渲染出孩子们的无助,以及性侵者的丑恶。
再加上影片的现实主义基调,让事情发生时如同身临其境,观影者如同旁观者,看到这样的暴行,却无法阻止,让许多人潸然泪下。
根据我查到的一些资料,《熔炉》上映后,韩国政府与立法机关通过了《性暴力犯罪法特别修正案》,也就是《熔炉法》,并通过相关的监督法案,让福利机构进入了监督之下,此外也通过《律师法修正案》废除了韩国一直流行的甚至在我们看来都极为荒谬的“前官礼遇”。
能够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法律,这个确实值得赞扬。
而且,通过电影来影响现实社会,这应该可以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的最高成就了。
不过,正义总是来得太迟,而且,从这个事件,世越号事件,再加上朴槿惠事件,可能韩国在发达的表象后面,仍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黑暗,很有可能,其他国家也有。
很有可能真相是,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是净土。
影片很早就揭示了校长等人的犯罪事实,所以影片最重点的,并不仅仅是校长等人所犯的恶,而是整个现实对这种恶的反应。
推脱、漠视、盲目的掩盖、人际关系、权势、金钱……甚至包括宗教,正义,人类的多少恶行都是用这些借口而行。
一个心怀理想与正义的人,在这样的现实中间,总会感到扑面而来的压力,这种压力如同社会的熔炉,恩威并施的不停地想要同化你,所以你一定会深深感到无力,感到灰心,感到自己不可能。
是啊,踏入社会的时间越长,越会感觉到,与人性的恶来进行争斗,这根本是一场没有可能赢的战争。
但如影片结尾所说,为什么我们要一路奋战呢?
或许,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要让世界改变我们。
同时有两种观点或着信念纠缠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一派认为,我们通过权力,我们通过制度,我们通过法律,通过各样的技术革新,最终有可能战胜人性之恶,相信这个的人,勇敢的走向了这个社会,往上爬并反复求索;另一派认为,这样的努力是无效的,真正重要的是,珍惜在眼前的每一个可以行善的机会,这样的人,执着的走进了这个世界,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并一往无前。
前者大爱如山,后者春风化雨,又或许,前者有一丝傲慢,容易功利,后者有一丝片面,容易进入盲目。
其实两者都同样值得歌颂,只是大多数人都做不成前者。
但如同孩子们最后所说,了解到自己如同其他人一样,有人来珍惜,是她们最大的收获。
或许,我们这些一般人更有可能的,是做后者,在这场没有赢面的战争面前,迎着无边的黑暗,付出爱和珍惜,保持初心,别让这个世界的熔炉改变我们,才是最有意义的。
这大概是我不会再看第二遍的电影,因为太过于现实,现实到丑陋与压抑。
演员的表现都无可挑剔,尤其是男主,在每次即将成功赢诉时都会遇到各种阻挠。
让人看着揪心。
真正无力的时刻,不是面临重病的女儿还拒绝贿赂的时候。
不是站在雨中轨道上眼睁睁目睹火车压过男孩的身子的时候,不是在法庭上听到审判结果而惊愕难过到无法接受的时候。
不是颤抖着重复男孩的名字为了讨回公道却被按倒在地的时候。
而是在选择正义却只能呐喊口号、献出的微薄之力却又根本只是困兽之斗、无济于事的时候。
是执拗的相信正义必胜、去抚慰振奋一个个幼小的心灵的同时还要承受不理解、还要承担起一个家的责任的时候。
是自己在好像在几万里的深海向天空嘶吼,祈求光明,却无人回应的时候。
“面对利益,才能看出人性。
”为了达到目的,有时往往要牺牲人性中的善良,有些人在坚守的过程中妥协,因为那些伪善之人都是狡猾的油头,懂得操控人的需求与欲望。
妥协的人可恨吗?
未必。
只是可悲,可怜。
因为当他们真的是无能为力改变现状,连生活都已经进行不下去时,还谈何人性?
[我听说人心善良却不能理解,我只知道比起那些,生存更重要。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坚守善良的能力。
想要坚持善良,需要资本。
否则,只能妥协于苟活与生存。
这是影片给我的感受,好在结局没有辜负那些人的善良,还算是温馨的结局收尾。
留下男主在人来人往中坚定的迈着步子走向前方,留下斗争后所剩下的倔强,继续坚守内心的柔软,守护着孩子们。
相较下,现实更令人寒心。
律师救出的三个孩子其中之一和犯罪者一同卧轨自杀,剩下两位孩子被强行送往孤儿院。
律师作为斗士也因自己的癌症而离开这个冰冷的世界。
这样一部片子,之所以被拍摄出来,我想它的初衷还是为了让这件事被社会了解,关注,而唤醒更多人的善意。
这部片子,的确做到了,甚至改变了法律。
“这部片子引发了韩国民众的持续关注,在民众的呼声和舆论的压力之下,韩国光州警方组成特别调查 组再次着手对“仁和学校事件”进行调查,案件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为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陆续修改和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又以《性 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最为知名。
” via:百度百科
我们一路奋战,为的不是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只是可惜,那曾经为了改变而奋斗的人已然长眠。
虽然早已对《熔炉》这部电影的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从各位朋友的口中知晓一些评价,更看过一两篇影评。
然而,真实的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看这部电影之后,目前的状态和聋哑人别无二致——所有的呐喊都汇聚在胸口、张大嘴巴却永远无法呼喊出心中的声音。
此时的心境没有郁闷,没有哀伤,没有愤恨,而是极度的无力。
所以,只好熄掉自己的声音,仅仅用这无声来对抗四周的死寂——那可以吞噬掉一切声音的黑暗。
对于这部电影,令大家深刻的应该是那样一句台词“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世界不要改变我们。
”这句话出自年轻的人权组织成员之口,表面看上去非常励志,也值得称颂。
然而,她终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面对现实的一面,她有更多的抉择。
相对而言,本片的主角一人肩负家庭责任的男教师却更让我关注。
在他的世界中,现实的拉力和诱惑是更大的,他可以体会到更多的关于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所要付出的艰辛。
影片似乎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让这句话并没有从他的口中说出来。
相反,他一直以一个类似沉默者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
他的默默和坚强是无声的,也是沉重的。
因为他的肩膀上左边是正义良知,右边是世事艰辛。
这两者在他身上加诸的力道是如此之大,因此他的抉择才会如此有张力。
虽然我也是个已然涉世的青年,但是目前的日子还好,算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就犹如人权组织成员一样,可以因为微薄的薪水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义无反顾。
然而,人到中年却陷入事业和家庭双重责任的男教师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我想更多的人是可以理解他的:深处困境,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
加之女儿与母亲的责任,他对于事业和金钱的依赖性会更大。
故而,他所面临的世界是更为困难和黑暗的。
当他面对这个事件的时候,也曾犹豫,也曾隐忍,更曾自私的考虑过自己和家庭的最大利益。
他的摇摆不定时非常人性化也是非常具有合理性的。
在生活的重担面前,他的选择太少。
纵然如此,他却无法容忍自己对此不闻不问,更无法宽宥自己的私心。
所以,他选择了另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同样的一件事,关系到他的两种“责任”——一种是作为一名老师,或者说一个人应有的正义感的责任,即道德层面理想追求;一种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养家的责任,即现实生活的无奈。
无论他如何去做,都会辜负其中一项责任。
电影几次在他选择的时候都加大了这两种责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他也在一次次压力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我可以想象他抉择的时候是多么的困难,却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或许,一般是快意恩仇的如释重负,但另一半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影片中以弱势群体对抗强势群体,以“个人”对抗“集体”,以不健全对抗健全……这些统统是外在的“壳”,拨开来,里面的“肉”不过是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本身。
利,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它深深藏在每个人的DNA中,随着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人类的发展也是因为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在不停地前进着。
在本片中,之所以无法撼动这样一个大家明知是错的群体,原因在于他们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小到学校保安,中到警察,大到检察官、法官……甚至是更高层的领导群体。
谈官官相卫的话似乎仅仅是权利使然,但是利并不仅仅是官场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个人都可以从一个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当一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只要是在这个利益团体中的人就可以成为帮凶,犹如那些签署了妥协协议的家长们。
即使不是助纣为虐也可以成为铁板上的一颗螺丝。
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利益集团获得好处,那么剩下的人便只能成为他们砧板上的鱼肉。
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居然要冲破这样的防线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是多麽的滑稽与可笑。
在掌握着话语权、审判权、执法权的群体面前,那些为了正义、公道而奋战的人看上去的确不自量力。
他们的力量便是这不断加温的熔炉,他们在不停地软化其他人,尽力拉拢他人成为融化他人的一份子,如此,这炉子才会越烧越旺。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结尾并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局,让我感到残缺的欣慰。
欣慰是因为这才是现实,如果全面胜诉、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我是不会相信的。
作为一个有着一定社会阅历和认知的人来说,我不相信这样的理想局面会出现在现在。
而残缺,是作为理想化的我来说,从心理上是期望这样一群人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
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而今,这部电影能够拍摄、能够上映、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已然是不错的成绩。
在这个大大的熔炉之中,或许你、我以及你我身边更多的人并不甘愿被高温所融化,并不单单向着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泯灭了良知。
那么,如果你要做熔炉中的这样一块时刻保持自我的一块钢材,你不仅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初心,更要保持心中永远拥有一块净土。
我不敢保证自己在何时何地可能就被这个大大的熔炉融掉了,但我希望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可以继续下去,直到无能为力为止。
因为我知道,在世界面前,一个人要做到多努力才会不被改变。
又或许,我根本不知道一个人要多努力,才能够不被世界改变。
2011年一部根据真实校园性暴力案件改编拍摄的韩国电影《熔炉》在上映后引发社会震动,推动了案件重申,并促成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又名“熔炉法”)。
随后电影《熔炉》的原型受害人在2012年向韩国政府提出4亿3500万韩币(约为2600万人民币)的索赔诉讼。
但就在8日,韩国大法院对这起索赔诉讼做出了原告败诉的终审判决,结果令人唏嘘。
真实的结局令人唏嘘,但小说和电影在最后一刻还是给了人们温暖和力量,也许,正如影片的结尾说的:“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天气变冷了变热了,是因为为了让我们懂得周围人的温暖和清凉,是多么的珍贵。
”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不,不是的,这杯鸡汤我不干。
我想说的是,正义可能不会缺席,但一定总是迟到。
西方不是有句著名谚语吗,“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我知道迟到总比不到好,可是本该属于一个人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幸福被残忍的剥夺后,再如何事后弥补还能挽回吗?
是一句正义迟到就能回应的吗?
很早就知道熔炉这部电影,但是因为自己泪点很低,看小说看电视常常要求he,一件悲惨的事情与我而言不只是饭后谈资而已,我会难过很久,所以熔炉一直刻意回避。
昨天,还是看完了。
你知道这部电影最让人绝望的地方在哪里吗?
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小说的内容,再悲惨,你可以安慰自己,没事的,哭一哭就好了,反正是假的,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可是熔炉不是,你知道,在光州的一个听障学校,是真的有这样一群孩子,被那帮禽兽不如的老师性侵犯长达五年之久。
并且在二审中,缓刑释放,甚至部分人还返回学校任职。
何其荒唐?
影片催泪的地方不少,我是看到这两个地方哭的最惨。
一是校长方的辩护律师指出莲豆是听觉障碍者,怎么会出现证词中所说的听见微弱音乐声的情况,进而质疑证词的真实性。
于是法官决定当堂验证。
音乐响起,我看到,莲豆的手,缓缓举起。
那一刻,是真的绷不住了。
她还没有我妹妹大,生活已经剥夺了她说话的能力和听到世界的能力,却还不肯放过她。
还要被迫站在法庭上再一次回想诉说那些不堪的经历,经受着别人的质疑。
可是啊,她又如此勇敢,在法庭上面对律师的刁难,她做得很好,找出了性侵她的校长是哪一位,证明了她的确可以听到音乐声。
事后还回想起关键线索,帮助发现校长性侵的视频,尽管后来这个视频被那个道貌岸然的检察官拿走了•••••二是民秀问仁浩老师可不可以把想说的写下来,他也想在法庭上做得像莲豆一样好,他迫不及待的想让害死他弟弟的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你能看到,那一刻,他眼睛的光那么亮,不同于影片开头那双死气沉沉的眼,重又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可是却被告知,他不能上庭,因为,奶奶已经同意和解了。
民秀立马就绝望的哭了,我也是啊。
他说,谁原谅了,我自己都没原谅啊。
凭什么呢?
没办法啊,奶奶也没办法啊,家里那么穷,儿子瘫痪在床,儿媳离家出走,孙子又是残障儿童,而自己,已经老的什么都做不了了•••当我看到奶奶这张伛偻的身影,我知道,不能怪奶奶的。
这里,心里涌起的是铺天盖地、无可奈何地、难以言喻地悲伤。
最后,即便性侵的事实被证明,校长、老师还是被释放。
原来,这世界上的黑暗那么多,光明都来不及照亮啊。
为了权钱利益,法官、检察官、律师、警察、医生、门卫••可以泯灭自己的良心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
正义迟到根本就不是推脱的借口好吗?!
在熔炉里,对民秀而言,他的正义永远未来临,最近的聂树斌案也是如此,洗雪冤屈又如何?
他们已经死了,带着满腔愤恨死的。
还是你以为真的有什么泉下有知?
没有的,人死之后就是一堆黄土白骨,那些冤死的人也不能死而复生。
这是已经被翻案的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多少人冤死还有多少人的正义迟迟得不到伸张呢?
无数的黑暗还没有被发现,在角落里腐蚀、发烂、长蛆•••就像我开头说的,正义可能不会缺席吧,但一定总是迟到•••最后,就如影片最后所说,哪怕这世界有许多不公和黑暗,也请不要让世界改变你,请始终怀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故事。
在我看到电影的消息刚出来时 我是不打算看的。
我很喜欢孔侑,可是我讨厌真实,讨厌不堪甚至愤恨。
因为我的情绪会比通常人更加细微,所以我会避免让自己看一些对这个世界不好的事情。
我希望,在我眼中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记得看无头骑士异闻录时,并没有特别的喜好。
却因为一句话,看完了一部动漫。
那句话是:这个世界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堪。
可是现实告诉我: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还要 不堪。
仁浩是初来乍到的美术老师,他有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有一个年过半百的母亲,有一个不富裕的家庭。
有一身技艺无法展示的惆怅。
好不容易,走到了这所学校。
却成为了黑暗的开头。
影片从一开始就是大雾,结束的时候站牌上写着:欢迎来到雾津,白色浓雾之都。
真相就像被层层浓雾包裹下的物品,一层一层揭开的时候,除了震撼还有的就是愤怒。
浓雾散开本应该是柳暗花明的明媚春天,却不料走到了更加黑暗的尽头。
我一直相信的是,低潮和绝谷从来都是两回事。
低潮是有反弹的机会,而绝谷则是一蹶不振只去往更加黑暗的深渊。
各位,在这个浓度之都,有一个孩子叫做民秀,他不能说话也听不到。
民秀就是绝谷,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绝谷。
他的愤怒已经累计到了极致,如果不能用正确的道路走下去,那么即使是旁门邪道也会走到底的。
因为,我已经不能再忍受。
我无法想象他的一生,我无法想象才这样大的孩子可以经历这么多,可以看到自己的弟弟死后然后再被凶手强奸着过活。
如果你要告诉我,这是真实的我肯定不会相信。
不论怎样,我的潜意识是不接受的,可是这个世界上,真的就有人是这样活下来的。
真的,就这样一天一天看着黑夜数不到黎明的活下来。
仁浩和有珍是影片中唯一的光,唯一的出口。
从拿起花盆砸向那位畜生的时候仁浩就已经成为了倾城的光。
让整个雾都之中终于有了第一缕阳光。
他背着小女孩说出: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反而是听不见且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感受得到的。
在那么大的孩子心里,种下的已经不仅仅是信任,还有最重要的勇气。
我们一路奋战,不过是为了让世界不改变我们。
当民秀走到阳台时,紧张的问他说:老师,你看我这样行吗,我害怕我明天说不好……老师说:因为一些原因,所以可能你没有办法出庭了。
民秀眼泪掉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有些东西也从我的心脏掉下来了。
他哭着喊着说,怎么可以原谅,我都没有原谅,怎么可以原谅,他还没有道歉。
就是说,怎么可以,原谅呢。
可是镜头切换到民秀奶奶家的时候,我们又明白了,其实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的是,无奈。
那么穷的家庭,又没有读过书,唯一的大人还重病卧床不起。
奶奶的脸从侧面看过去饱经沧桑。
像是阅读了一辈子的人生,所以,妥协。
我虽然愤怒,可是我却理解了。
这也是我讨厌我自己的原因。
我怎么就,理解了呢。
男主还有一个孩子成为了他的阻碍,他虽有犹豫 虽然无奈 可是他依旧前行。
这个世界充满着不闻不问,能站出来说一句,你还好吗的陌生人,都已经很了不起很了不起了。
你好吗,世界。
你好吗,孩子们对方的检察官明明知道自己打的是什么样的案子,明明知道自己手上的那两个人有多么人渣,可是依然前行。
甚至为了前行,不遗余力。
我内心就在喊,你明明是懂的啊,你明明知道你是错的,你明明知道他们是花费了多大的勇气一次又一次的回忆一次又一次的揭开伤疤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绝望。
你还要再来踩两脚。
这个世界,真的好,不堪。
影片结束写着,那些被告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不论坐在电脑前的我拳头握得有多紧,眼泪流得有多长。
他们依旧回到了他们的岗位。
残害着下一个民秀下下一个民秀。
孔侑停在广告牌前的背影,和欢迎来到雾津,白色浓雾之都的广告牌成了尾声。
我在想说,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才是底线呢,我已经不懂了。
千千万万个民秀又怎么办呢。
我们之所以会流泪会打高分,就是因为我们还有一颗希望爱和美好的心,还有一双会看清是非的眼睛,这与我们,就足够了。
不论在什么时候,请永远相信自己的心。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可是然后呢...以上。
看完《熔炉》,全身乏力,结局跟很多主旋律电影不一样,正义没有胜利。
电影里说,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在现实当中,这样的坚守太难了,有可能会丢掉工作,有可能会失去亲人,甚至可能丢掉生命。
代价这么大,这份坚守的意义是什么?
看到男主角最后抱着死去的男孩子的遗像,在警察的镇压中一遍又一遍喊着他的名字,我想,意义就在于无愧吧。
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我很抱歉,但用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守住了自己,我无愧于心。
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如果罪恶的火焰熊熊燃起,请允许我这颗碳,不点燃自己。
坏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即使受伤的孩子得救了 这样的结局是算好算坏 或许这种结局才是符合现实的.为师不尊 为官不正 为医不德为富不仁为慈不善 现实永远比电影残酷 那些恶心的嘴脸 我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聋哑学校,校长和室长还有一部分教师联合,性侵犯和虐待聋哑儿童的电影。
怎么说,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看电影入戏的人,导致看什么电影情结感动的话,都会随着电影里面的主人公的情绪波动而受影响。
和大叔一起看了熔炉,第一次两个人一起看电影,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
就只有看到两个大人和三个聋哑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四个人没有胃口,而其中一个孩子吃炸酱面吃的超级有食欲都蹭到鼻头上的情景,好像送了一口气一样,勉强的尴尬的干笑了几声。
我只是个不到20岁的姑娘,没有资格唧唧歪歪的评论什么社会现象,我的智商也不允许我想那么深刻的东西,我只是想说,和那些这么不幸运的人相比,我们真的是太幸福。
我相信每天都有闲心来刷豆瓣的你,人生里并没有什么难到不行的事,也很少人会有那种人生中实实在在过不去的坎儿。
抱怨着上学多么烦躁,考试多么窒息,同学关系多么不融洽,不过还好,起码还有学上。
抱怨上司怎么怎么变态,工资怎么少的可怜,假期几乎没有,加班好像吃饭一样频繁,不过还好,起码还有工作。
抱怨着身边的人总是不解风情,不懂浪漫,不会关心你,甚至说不出一句好听的话,不过还好,起码有人愿意在身边一直陪着。
抱怨着总是有太多太多的烦心的事情,想着解决却又没有头绪,心情很低落的时候也有很多,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曾经有过向自杀的念头吧,不过还好,一通电话过去,总会有一两个人愿意出来陪你喝两杯。
所以,我们,多幸福?
命运真的不公平,有些人一出生以来就被剥夺了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幸福,好像被取胆的黑熊一样,关在一个连翻身都不能的铁笼里面,生命中除了疼痛,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电影的最后说【到2011年到现在为止,当时的加害人一部分已经恢复了原来的职位。
这起案件上的所有的法律判决已经结束了。
但是为了揭露真相,他们仍在继续战斗着。
】这写话出来之后,接着就是演员表还有什么赞助商的字幕滚动了出来,我脑袋里一直重播着最后一句话,【他们仍在继续战斗着】。
觉得世界上能有这样善良的人们在,就不至于那么绝望。
怀着很感激的心情,觉得这种人很厉害,心里也有很强烈的想法,就是【我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帮助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关心那些弱势的群体。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帮助过很多流浪的小动物,不是具体的工作,就是在他家小区周围的流浪猫很多,天气越来越冷,觉得他们可怜,总是买猫粮喂这些流浪猫。
他跟我说,这样喂久了,有的时候就看到小猫们总是在他喂给他们猫粮的地方等待他,有时候他没有买猫粮的话,总是躲着那些小猫走,说是怕看到那种期盼的眼神,什么也不能给的话,觉得非常愧疚。
有次大家聚会一起去吃吃喝喝,叫他,他不来。
另一个朋友给他打电话,他也推辞了,然后我们去吃吃喝喝的一晚上,喝了个烂醉。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起床上网,看到他在QQ空间写的一篇日志。
里面有段话他大概是这样说的。
【钱包越来越薄了,已经不知道下了几次决心再也不理他们(小猫),做不到啊。
刚才朋友叫我去玩,我非常想去。
如果我不去的话,就能多买好几袋猫粮,就拒绝了。
小区里有只猫怀孕了,我想给她抱到家里来,外面太冷了。
XXX(他的女朋友)马上就要过生日了,我已经没有钱了,我想在她生日那天,带她来看看这些小猫们,希望她能理解我。
】我非常受鼓舞,觉得非常感动,我也是这样的人就好了。
被其他人需要着,这种感觉,应该非常幸福吧
写在前面自2000年起的5年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学生们实施了程度不一的性暴力,以及各种虐待。
新来的美术教师发现学校里适中弥漫了难言的压抑气氛,并频频听到从洗手间内传出的女子尖叫声。
学校的黑幕渐渐露出冰山一角,美术教师和人权主义者力图揭开这些隐藏在象牙塔内的暴力事件,终止校园悲剧的进一步蔓延。
但由于种种我们所熟知与不熟知的政治黑暗及社会冷漠,直至2011年对该事件的所有法律审判已经结束,关于此事的部分老师已回学校复职……这部电影是根据你如前所见的真实事件拍摄而成。
也许当你看完前面的文字你会不寒而栗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他真的就那样发生了。
尽管那些受尽欺凌的孩子没有得到公正的审判,尽管那些畜生不如的教职工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那些坚强的人们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在做着种种努力让这件事情被更多的人知晓,早日还孩子们一个公道,还学校一片安宁。
于是2009年有了<熔炉>这本小说。
2011年有了今天你我所看到的这部电影。
孔侑饰演的美术老师来到了这所名为慈爱的聋哑特殊学校教职。
以慈爱命名,是对这所表面圣洁的特殊教育学校最大的讽刺,我想编剧和作者在此定是刻意以为之。
这部电影的讽刺意味颇为浓厚,几乎贯穿了整部电影,甚至是在很多的小细节都尽情的体现着。
校长办公室的鱼缸里饲养的是水母,水母在水里漂浮的时候美的让人炫目,但是却身含剧毒。
我们都知道水母离开水就会变得弱小和难看。
饲养校长这朵水母的水是谁?
是官官勾结的当地教育厅,市政厅、警察、检察官、律师。
他们是饲养这这朵表面正直善良并身为基督教徒校长的一汪臭水。
学生宿舍的管理员叫尹慈爱我想是应该“瘾慈爱”吧。
影片中几场教职工对聋哑学生施暴的镜头真实到我几乎看不下去,因为他们无法说话,他们只能呜呜的哭泣依依呀呀的叫喊。
那些脸上的伤痕和淤青,那些几近绝望的眼神都会让你浑身起鸡皮疙瘩。
不得不说孩子们的演技真的非常到位。
终于,他们等到了一位来救赎他们的美术老师,孔侑饰演的老师很好的向我们展示了当人在面对自身利益与不容忽视的社会道德时那一份抉择的艰难。
当他一拳一拳的砸向玻璃时,我想我感受到了他所传达的那种无奈和痛苦。
尽管他当初是因为向学校缴纳了所谓的“学校发展资金”才得到了这份职位(这一处又是一次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卖官卖职的事情在每个国家都是不容忽视的),尽管他还有一个得哮喘病的女儿,而他终究坚毅的选择了正义的一方。
接下来是漫长的起诉与官司,在一件社会事情发生的时候,人群总是会不自主的分成三类。
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黑暗的,还有一类是麻木的看客。
校长、教职工、学校的警卫、辩方律师、当地警察、堂上本该代表正义的检察官,他们都在面目狰狞的像我们宣告什么叫做只手遮天,什么叫做欲哭无门,尹慈爱在面对民秀家庭状况的时候甚至无耻的说“有时候我都想问问上帝为什么这么不公平”那张脸和那副表情,真的让人恨得牙痒痒。
美术老师、人权维护中心的工作人人员、聋哑学校的孩子们与他们的家人,还有那些支持他们的市民都是善良而正义的。
只是面对现实他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与无法坚持。
当民秀得知自己的奶奶与被告方协商和解后伤心的哭泣着,他问孔侑“谁原谅他们了,他们并没有向我和弟弟道歉,我都没有原谅他们,谁也不能替我原谅他们。
”这番话和那张哭泣的脸,让我想到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死去的国人,让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杀的那些幸存者,我想,这句话也能代表他们的心声。
最后,在铁证如山的种种证据面前,法律的天平因为“前官礼遇”等种种因素仍旧倾向了邪恶的一方。
在审判宣告后正义善良的人们哭着喊着看着邪恶的一方笑着庆祝着,这一审判是对正义和法律的亵渎,是莫大的讽刺。
孔侑饰演的美术老师看着这一切绝望的闭上了眼睛。
与他同样绝望的还有民秀,他选择了燃烧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那把刺向朴老师的刀,那只狠狠抓压朴老师伤口的手都狠狠的想我们传递了民秀心中的恨和绝望。
最后飞驰而来的火车将他带向了有弟弟的地方。
人们在法庭外静坐以示抗议,防暴部队和人们撕扯着,水枪在向反抗的人们射击着。
孔侑举着民秀的遗像像周围的看客呼喊着“这个孩子的名字叫民秀……”他被水枪一次次击倒又一次次的站起来重复着“这个孩子的名字叫民秀……”,最后他被压到在地,看着民秀的遗照被人踩碎,不远处另外两个收到性暴力的孩子在哭喊,此时画面是无声的……美术老师和善良人们的坚毅在此刻尽显,政府警力的黑暗在此刻尽显,对有些人们冷漠围观态度的讽刺在此刻尽显……影片最后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无聊的时候多照照镜子吧,看看那个囚禁在你肉体里的灵魂是否还如初生般完整和熟知。
啊,忘了说这部电影中这个故事发生的城市叫“雾津”,一座充满了白茫茫大雾的城市……
被剧透了,所以一点感觉也没有
特别愤慨和心酸,不得不说韩国的电影是敢说话的
为什么韩国的优秀电影总是他妈的要涉及到国家的法律和政治,这是故意煽情观众吧。你要是对韩国的政治法律不太满意就他妈的移民到被朝鲜去,这样韩国就统一了。这时候再拍电影。
因为红黄蓝事件重新看了这部电影,真的太可怕了。
小韩民国
不说别的,光电影那股正义的力量,就足以让人沸腾。
又是一抗暴片
怎么说呢,是我的问题,不喜欢这种类型的韩国电影。总觉得这一类的韩国片子可以叫做“纪录片”,而非“电影”。
分高不高,就看你拍的够不够惨
震撼,残忍,真实,人性。当我们无病乱呻吟的时候有多少无辜的人们在黑暗中苦苦挣扎😭
如果你也是不那么富有同情的话
描写了一起性暴力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授和人权运动者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
此片尽能在韩国允许播出。民主之国强大的自我修复力,令人倾佩!
好片!我们不是要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不被这个世界改变。影片从场景设置、纵深取景、配乐,再到人物表演,全部到位。题旨,更是利用大量的低调光,剖析开这个社会的“脏”。人脉似雾,是一种无形的枷锁。现代社会之文明人,建构其中,必受困顿。心明之人,何以逆流?以何栖身?
题材本身太硬。技法一般。
65/100,背离现实,选择了一条极富煽动性与情绪催发的路线,然而事件的处理也是过薄,似乎是此类韩国电影的通病了,这怎么能叫好电影啊?
上次没看下去 老看人推荐 下次再看看吧-20150620
双胞胎莫言~~
本片的社会意义已远大于艺术价值。
新年第一部片。最离谱的是什么你们知道么?是我看完的最直觉的反应,竟然不是对案件的愤怒,而是在羡慕韩国的文化产业!它竟然能推动司法执法行政的共同进步!有这样的小说可以出版,有媒体主动跟进,有富于责任感的男演员主动要求翻拍,拍出来的电影可以公映,可以推动社会讨论,形成社会运动,可以切切实实推动法治进步,改善这么多儿童和家庭的生活!我竟然在羡慕!!!我都不知道该说我自己太可悲了,还是这个地方太可悲了。这种按捺不住的羡慕都叫我觉得自己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