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

Carol,因为爱你(台),卡露的情人(港),卡萝尔,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凯尔·钱德勒,杰克·莱西,莎拉·保罗森,约翰·马加罗,科里·迈克尔·史密斯,凯文·克劳利,凯瑞·布朗斯汀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卡罗尔》剧照

卡罗尔 剧照 NO.1卡罗尔 剧照 NO.2卡罗尔 剧照 NO.3卡罗尔 剧照 NO.4卡罗尔 剧照 NO.5卡罗尔 剧照 NO.6卡罗尔 剧照 NO.13卡罗尔 剧照 NO.14卡罗尔 剧照 NO.15卡罗尔 剧照 NO.16卡罗尔 剧照 NO.17卡罗尔 剧照 NO.18卡罗尔 剧照 NO.19卡罗尔 剧照 NO.20

《卡罗尔》剧情介绍

卡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办理离婚手续。通过书信来往、约会相处以及公路旅行,特芮丝和卡罗尔发现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惑,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她一无所有。考验两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社会压力下她们能否坚守内心、不计代价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的新作,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电影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异国姻缘银杏子父女情杀戮人机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神探罗蒙3玻璃之唇千山暮雪魔法少女与恶曾是敌人。帕洛斯弗迪斯的部落冷风吹过最后的缉毒探员上帝之手天使的微笑蜡笔小新:呐喊!春日部野生王国外星居民第四季天剑修仙传守灵不如跳舞打工小哥2繁文琐事第一季春娇救志明向着炮火我的高考我的班冰剑的魔术师将要统一世界皇室奇遇记云州大儒侠史艳文相逢时节我只要我们在一起安迪·沃霍尔:时代日记

《卡罗尔》长篇影评

 1 ) An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卡罗尔》无疑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美的电影。

电影摄影的每一帧都如此考究细腻:倒影的车窗,相机的胶片,人物的每一个表情,都细致入微。

开场的长镜头,伴随着一个男子穿过纽约街巷,把我带到了Therese和Carol重逢的桌前。

两人欲说还休,正经历着最难的抉择,却被这个陌生男人冒昧打断。

Therese随之搭车离开,车窗上倒映着Therese的脸以及纽约的夜色和灯火,回忆从此缓缓展开。

在电影如诗般的语言中,《卡罗尔》的故事娓娓道来。

Todd Haynes的导演才华再一次在《卡罗尔》中得到体现,他似乎总能对女性的感情有着精准的捕捉,从《远离天堂》里Cathy Whitaker(Julianne Moore饰)和黑人园丁的跨阶级的爱情,到《幻世浮生》里Mildred Pierce(Kate Winslet饰)和女儿情人之间的伦理悲剧,Todd Haynes的叙事和选角都让人惊叹。

《卡罗尔》的美,不仅体现在摄影的复古优美,配乐的切合动人,叙事的流畅自如上,更重要的是两位女主的选择。

Cate Blanchett的女王气质贴合Carol的优雅和自信,她穿着毛皮大衣,身上散发着令人着迷的香水气息(Cate也在代言阿玛尼的香水),从容的微卷的金发和原著《盐的代价》中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

电影中Cate饰演的Carol在和丈夫在调解庭内的一幕戏,让人对Cate的演技再次膜拜。

她在短短两分钟内爆发出的退让的恳求、逞强的尊严以及同归于尽的威胁,瞬间为她争取了今年年底各种大奖的提名:别忘了她刚借《蓝色茉莉》拿到奥斯卡影后。

而Rooney Mara一点也不输给Cate,她把一个19岁的年轻忐忑,情窦初开,既慌乱又勇敢的Therese演活了。

《盐的代价》里故事的叙述都是靠Therese第三人称的视角完成的,所以Therese的感情变化其实是撑起剧情起承转合的主线。

Rooney做到了,从Therese第一眼在Frankenberg百货看到Carol起的一见倾心,到之后她为爱情沉醉痴迷又为突变惊愕慌乱,以及最终她追逐梦想终在Times任职时像鲜花一样绽放美丽,她的表演如此真实,无不向观众证明她的戛纳获奖实至名归。

她或许会是明年奥斯卡最有力的获奖冲击者。

电影《卡罗尔》对原著《盐的代价》有少许改编,电影很巧妙地将原著中Therese的爱好从舞台设计改成摄影,无疑对Therese对Carol的暗恋般的心情有更好地体现。

而在Frankenberg初遇的那双“遗落”的手套,相对原著中Therese直接寄上贺卡问候,显得更顺理成章,算是一个神来之笔吧。

电影中我记忆最深的一句台词是Carol初次约Therese出来,对她说的一句话,她说: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 flung out of space. 你真是一个奇怪的女孩,像是个天外来客。

这句话很难直译,仿佛Carol在说Therese像是个外星人,又或指Therese经常思维飘忽神游物外的特质。

之后Carol和Therese公路旅行,在她们的一场性爱戏中,Carol又对Therese说,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你像是从宇宙中飞来的我的天使。

我觉得,这应该是全片中Carol除了“I love you”之外,最发自内心的表白。

在Indiewire对导演Todd Haynes和两位女主的采访中Cate说道,我深深记得那句台词,电影试图展现那个时代女人之间的距离,这距离就像是男人们主宰着的运行轨道之间的时空,她(Therese)缺少和人的联系,时而错过一些人,当她终于和Carol相遇,她们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Todd则说,正如Cate所说,这宇宙指的是未知的恋爱的概率,你身处其中却全然不知是否对方也和你有一样的感觉,这应该是对“flung out of space"的最好的定义:你对你想了解的人的无法预知。

这也恰好是两个主人公性格中无法预测的部分。

我很庆幸Haynes拍了这部电影,因为《盐的代价》作为一本女同性恋作家写的女同性恋文学作品,应该交由一个有把握完成她的人来拍,这才不枉作者Patricia Highsmith在书出版后40年后才承认创作。

和《天才雷普利》 以及《火车怪客》的惊悚相比,《盐的代价》更需要的是勇敢,一份敢于追求真爱的勇气。

在两年前《阿黛尔的生活》大放异彩之后,这部《卡罗尔》虽少了令人咋舌的真实的性爱,少了轰轰烈烈敢爱敢恨的现代爱情,却多了彼时生活在“同性恋矫正”高压下人们追求真爱的勇气,虽不完美,却格外精美。

倘若她能在这半个多世纪过后,这“同志仍需努力”的,同志群体依然需要争取平等的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些勇气,或者哪怕只是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到女同这个群体,或者更而甚之,只是让人们看到爱情的不同的可能性,我们都应该满足。

谁也不能预知谁会是你宇宙中的下一个天使,跟随内心或许才是找到出路的唯一途径。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

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

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

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据说写影评的人好多都有相似的经历:http://www.douban.com/note/127456246/

 2 ) 世上有太多种凝视,直到她看见她

文/ 张宇旋(巴黎)世上有太多种凝视。

五十多年前,戈达尔的《蔑视》里有一组希腊雕塑对着各个方向凝视的镜头。

当红色的眼睛望向摄影机、向我们致意、Georges Delerue的音乐响起时,一股圣洁情感的力量从心底升起。

而《卡罗尔》的片尾那样简单正反打的凝视就是如此,却更具深意。

三岛由纪夫在长篇巨著《丰饶之海》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傍晚的火焰、深夜的火焰、黎明前的火焰,都不是完全相同的火焰,但又不是别的火焰,而是依存于同一盏灯,彻夜燃烧着。

那么,影片最后这一对意味深长的凝视里,凯特·布兰切特保持着始终如海一样的目光,鲁尼·玛拉眼里则闪耀着复杂得多的傍晚的、深夜的、黎明前的火焰。

她们的凝视让观众的情感和布景一道在屏幕上熊熊燃烧。

故事开始于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卡罗尔与鲁尼玛拉饰演的特雷莎在餐馆吃饭的情景,视点却落在了特雷莎的一位男性朋友身上。

我们跟随他走进这家饭店,布景散发着浓郁的、殷实的资产阶级气息,而第一眼看到卡罗尔时,她的身份和性格就已经被作为皮草的服装、寥寥的对话、简洁的动作表达得清楚而干净了。

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卡罗尔为了赴约离开饭桌时在特雷莎肩上轻轻的那一按:此时,鲁尼·玛拉适时将头扭向凯特·布兰切特,迷离的眼神诉说了她心底里幽暗、犹豫却又暗涌着勇敢的情愫。

特雷莎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男友理查德逼婚很紧,她对他谈不上不爱,也谈不上爱。

卡罗尔正经历离婚危机。

1952年的圣诞节前夕,卡罗尔来到百货公司给自己4岁的女儿买圣诞礼物、遇见了特雷莎,却将自己的手套遗忘在了柜台。

特雷莎好心将手套连同购得的礼物寄回,卡罗尔为了表示感谢邀请她去家里做客。

而两人第一次在餐馆吃饭时,鲁尼玛拉的精彩表演甚至奠定了她可能会拿到的影后的基础。

特雷莎既不清楚卡罗尔的用意,也不明白对这个比自己年长得多的女人到底抱有怎样的感情。

卡罗尔则强势得多,没有看菜单便熟稔地点好了餐。

餐前酒,她点的是Dry Martini,侍者走到特雷莎身边时,她模仿着卡罗尔也点了一样的餐前酒、后面干脆说“我也要完全一样的东西”。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点,特雷莎开始了她对眼前这位风韵女人的探索:从向她学习开始。

她的举止,她眼神落在的位置。

卡罗尔自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她优雅地点起了烟,歪着头撩开自己后颈上的头发,香水味飘到了特雷莎那里。

她在勾引她,如此自然却又摄人心魄。

一个成熟女人对于一个可能还只是女孩的女人的极致吸引也不过如此了吧。

后来的发展并不令人惊奇:卡罗尔尚未与丈夫彻底离婚、不愿意和他一起过圣诞、丈夫带走了她挚爱的女儿、她约特雷莎开车出去过节。

这一段类似公路片的旅行,让两人加深了彼此了解,也自然发生了身体的接触。

那个夜晚,特雷莎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卡罗尔站在她身后看着她。

卡罗尔身上同时散发着父亲、母亲和情人的气息:力量、崇高和性感。

她指引着特雷莎,直到她对她的身体无比熟悉。

特雷莎也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生命中最隐秘的发现,在森林里一步步走向金色的巅峰。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完全否定了理性化特雷莎这一隐秘发现的尝试,不再有弗洛伊德出现在对她童年可能出现的不愉快经历的精神分析里。

这里,只有感情。

我们看到的,也只有充溢着的感情,这简单的、丰满的爱从屏幕边缘慢慢滴下。

就像特雷莎曾经对于自己男友的发问、尽管那时她并不明白自己对卡罗尔就是那排斥逻辑的、莫名的爱:“你有喜欢过一个男孩吗?

”性别已经不存在,通常同性恋电影里异性角色的配置也已经被颠覆。

和同性“好友”在圣诞、新年期间出行,又处于离婚官司的关键阶段,卡罗尔被自己的丈夫摆了一道。

这在他看来如丑闻一般的精神与肉体的出轨,让他决定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复仇自己的妒忌。

卡罗尔会如何反应?

电影会变成庸常的英雄类型,然后卡罗尔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并且夺回对孩子的监护权?

还是更糟:卡罗尔与特雷莎的感情让位,成为一出家庭和伦理的闹剧?

都不是。

导演让卡罗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放弃了对孩子的监护权、但要求按照规律的时间看望自己的孩子。

监护权的争夺似乎在美国有离婚桥段的电影、电视剧里成为另一种严酷的战争,而几乎没有任何剧本会让任何角色主动放弃这一神圣的权利:它是即将结束的婚姻关系中胜者的战利品,是道德的制高点。

在这样一个道德和情感的天平上,卡罗尔做了一个娄烨在《颐和园》里那句余虹的著名台词式的选择:什么是道德?

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这就是道德。

以上的这一切,都是特雷莎在片头与卡罗尔吃饭那场戏结束以后的闪回。

回到现实以后,特雷莎决定离开朋友那无聊、寂寞的派对,应卡罗尔之约在九点之前找她。

在她看到她的时候,她正与几个朋友围坐在桌前聊天。

她又看见了她的目光,她不确定那目光是否也如她对她的一样属于完全相同的火焰,但她确定她不是别的火焰。

她们必须依存于同一盏灯,然后彻夜燃烧。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MzNTEzNg==&mid=402230775&idx=1&sn=e96d27bdfb47147854395739170486e9#rd

「深焦」(Deep Focus)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影视工业网:http://deepfocus.107cine.com/今日头条:深焦DeepFocus微信号:deep_focus

 3 ) 看了卡罗尔 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腔调

《卡萝尔》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发行的剧情片,由托德·海因斯执导,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莎拉·保罗森、凯尔·钱德勒联合主演。

影片于2015年11月20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小说《盐的代价》改编,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讲述了一位19岁少女特瑞丝与高贵性感的中年女人卡萝尔之间的爱情故事。

年轻女孩特瑞丝在纽约追求梦想,却只能成为玩具售货员,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机的金发中年主妇卡罗尔在百货公司偶遇,两人一见钟情,在一次次会面中发现对方是自己的真爱。

然而同性恋在50年代美国是不被允许的,特瑞丝的男友也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惘,卡罗尔的丈夫和女儿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卡罗尔失去的抚养探视权,卡罗尔暂时离开了特瑞丝,而在这段时间里,她其实做好了一切要与她真正一同生活的准备。

布兰切特在剧中扮演一名华丽的少妇卡罗尔,永远精致的妆容,不变的套装和高跟鞋本身就非常符合布兰切特自带高贵光环的气质,而当那双黑色的小羊皮手套夹起香烟的时候,你真的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腔调。

 4 ) 爱情自会找到它来时的路

严重剧透。

上个月在纽约电影节看了《卡罗尔》,至今无法从那种情绪中抽离出来,每每想到其中几个情节,就惆怅不已。

主演大家都知道了,Cate Blanchett和Rooney Mara。

戛纳电影节的时候就被炒得火热,Rooney Mara还凭此拿了金棕榈最佳女演员奖。

片子是讲同性爱情的,人物设置和《蓝宇》有些非常相似:两个年龄、阅历、财富都不在一个段位上的人相遇,擦出火花,然后相爱,分离。

当然了,大的那个,世俗牵绊总是多些,小的那个,眼神更让人心疼,也更深情些,仿佛就是为了告诉人们:爱情真他妈的是不公平。

好的是,最后,爱情总是能找回它来时的路。

记得《蓝宇》的后半部分,胡军出狱,和刘烨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里坐着唱歌。

那是在冬天拍摄的,两张覆盖着哈气的脸,令人落泪的劫难后相依为命之感——可最后结局太惨,我久久不能忘怀,甚至会想,就让影片结束在唱歌之处不好吗?

《卡罗尔》弥补了这个遗憾,它结束在列车刚刚驶出隧道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停在了两个人找回彼此的地方。

我每次回想起结局,Rooney试探、寻找、坚定地望向Cate的眼神,Cate终于发现她后,庆幸、释然、同样坚定的笑,都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啊,对,这就是爱了。

直女看这部电影,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同性片,反而会因为两个女性角色而可以把自己代入到任何一方,然后深深沦陷。

至于直男,好像并没有同样感受,据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说......所以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我一定要去再看一遍!

大家也一定要看啊!

虽然我就要剧透了啊!

影片开头是两位女主在吃饭时,被一个充满傻逼气质的男性打断,于是分开,但小姑娘显然坐在车里心神不宁,一直在回味女王。

然后故事就闪回到了两人初见的时候。

Cate就是Carol, 一位住在New Jersey的中产阶级富婆,在圣诞节前夕来到百货商场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从而遇见了Therese, 也就是Rooney的角色,一位一看就气质脱俗将来要进The New York Times 当摄影记者的百货公司售货员。

电闪雷鸣,看对眼了,Carol鬼使神差地给自己的女孩买了Therese说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火车模型,(可怜的女儿)然后有意无意地把手套落在了柜台,就如同高富帅总是会随意乱放钱包。

这时故事交代了两个人的感情状态,Carol有个非常疼爱的小女儿Wendy,但是对丈夫非常冷淡,在办理离婚;Therese有男票,还要娶她,也不缺乏来自The New York Times记者的追求,搞不好还是哥大J School毕业的,不过她当然没同意,可能因为记者太穷了实在。

Therese寄回了Carol的手套,并接到了对方的感谢电话,被邀请共进午餐。

这场午餐就是两人第一次有张力的对手戏了,对于Carol的每一次flirt,根本接不住的小白兔要不就老老实实地认乖,要不就软软地打回去,以至于女王说周日来我家玩吧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就说好啊好啊。

小白兔第一次去女王家玩的时候,拿上了自己的相机,拍下了女王买圣诞树的场面。

当天晚上,气氛正浓,好巧不巧女王老公来了,还和女王大吵一架,这里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镜头:Therese听着窗外两人吵架的声音,把室内收音机或者唱片(记不清了)的声音调大了。

吵完架后,女王心情也不好,就让Therese自己坐火车回家了,小白兔在回去的火车上还哭了,然而在回家接到女王道歉电话时,还是分分钟原谅。

(陷入爱情的人类啊。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就没什么新意了,总之就是慢慢地好上了,并在一起公路旅行的时候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床戏。

其中,不得不提女王霸气的圣诞礼物赠送方式,买了新款的佳能相机,敲门,把盒子放在地上,等开门,把盒子踢进去,"圣诞快乐"。

哎,追我我也沦陷。

催泪的部分总是从事情变坏开始。

Carol和Therese的事情被Carol的丈夫雇佣的私家侦探录下来了,丈夫以此威胁她。

为了女儿,Carol离开了。

分开后,Therese心碎成渣,中间还给Carol打过一次电话,说I miss you, 被Carol挂断了,此处给了Carol的手一个按掉电话的特写,让我第一次泪奔了。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的结尾啦!

两位女主很久后,没什么联系,连哥大JSchool都没上过的Therese进了The New York Times(好吧我就是忍不住要黑哈哈哈),Carol与生活妥协,为争夺孩子的监护权与前夫打官司。

一次Carol在坐车去律师所(不确定,总之是调停地点)的路上看见了走在街上的Therese,我觉得她的想法就是在那瞬间发生了转折,因为人在与所爱之人分隔许久再重逢时,总是很容易失去理智。

她选择了放弃,并愤怒地跟前夫进行了一番陈词,其中有一句印象很深,大概是说The most breathtaking gift we gave each other is Wendy. (their daughter),当时心想:这句不错,学了,但要做甜言蜜语使。

然后又说了大概是监护权我不要了让给你,不过你必须让我见孩子,不然咱们就法庭见吧,不过那样我们就会变得ugly, but we are not ugly people.总之言之,她放弃了,在偶然见到了一次Therese之后,她就放弃了争夺监护权。

之后女王就出演了本剧中最没骨气的一幕,约了Therese吃饭,第一句就非常掉身价: I wasn't sure you would come. 还能再屌丝吗哈哈哈。

紧接着扯了一堆没用的,进入了正题并进一步掉身价: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live with me, though I thought you might say no. (可能不见得准确,但意思是对的。

)听到这全场都会心地笑了,多么笨拙的请求啊,带着害怕被拒绝的掩饰。

可惜,小白兔被伤太多了,一双令人心碎的眼睛看着女王,说:No, I don't think so.接着女王又说了句什么我忘记了,然后又无奈地看着小白兔,说出了人类史上最无法拒绝的三个单词,同时将身价掉到谷底。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片头的倒叙开头,正是从Carol说完I Love You开始,于是观众不禁想,啊原来影片一开始,她刚和她表白过......)估计小白兔这时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了,可惜,一个傻逼直男打断了他们的对话,Carol说那你们晚上玩好我先走了,Therese则带着无尽的复杂心绪坐车去了某party。

(Therese在车上的时候,望着在马路上互相搀扶着行走的一对夫妇出神,这个镜头被一篇英文评论形容为全篇最为酸楚的时刻,because of its telescope out into the universal. 大概的意思是说《卡罗尔》讲述了世间一切男男女女的爱而不得。

)接下来的每一幕,都特别让我感同身受,那种刚刚狠心拒绝了心爱的人,就心慌意乱,后悔万分,恨不得马上回去找他的心情,被Therese演绎地太好了。

在派对上,Therese估计看啥都没劲,最后终于决定去饭店找Carol。

冲进饭店的大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爱人,找到她,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她,等着她也看见自己。

当Cate也发现她时,回望,带着一种庆幸、释然、和同样的坚定的眼神,笑了。

看吧,爱情自会找到它来时的路。

 5 ) 我给你的爱就像冬夜的马提尼

<图片1><图片2><图片3>Dearest, there are no accidents, and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No explanation I offer will satisfy you. You seek resolutions because you are young; but you will understand this one day.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and when it happens I want you to imagine me there to greet you.记得第一次Carol带Therese去高级餐厅,Therese有些局促不安的要了跟Carol一样的meal和drink,她们碰杯,马提尼里的绿橄榄轻轻摇晃,Therese的眼神有着小女生不会掩饰的憧憬和紧张第一眼看到Carol那种移不开目光的致命的吸引力,被邀请后满心欢喜的期待,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痛苦束手无策的那种绝望,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狼狈的哭红了眼, 诚实的回答一起旅行的第一天哪怕一下都没有想起过“未婚夫”,拿着喜欢的人的衣服忍不住闻着时脸上满满的幸福感。

Therese的喜欢清澈而浓烈,像加着苦艾和金酒的马提尼,没有一下忸怩,关于Carol的一切回答都是yes,双眸毫不躲避,坦率而又真诚的看着她,每眨一下都是在告诉对方我喜欢你她带给了她很多新奇的第一次,第一次进上层社会的餐厅,住高档的酒店,公路旅行,第一次她为她化妆,听着复古悠扬的唱片,抽烟喝酒谈笑,她打开门看到她站在门口,抬脚推进一个箱子,打开,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相机,旁边一大摞胶卷。

她抬起头看向她,竟有些恍惚,面对强势主动的Carol,她任凭自己越陷越深,喜欢的无法自拔第一次做爱,Carol扯开浴袍的带子,她屏息凝视的看着镜子,接吻,as if they had kissed a thousand times before,闭上眼睛,天旋地转似的欢愉侵蚀着一切克制和理智第一次痛彻心扉,她离开她的那个早上开始,失魂落魄,回程路上的脸色憔悴而苍白,因为过于痛苦而忍不住干呕,失去生活的一切重心成了被遗弃的木偶小人。

印象最深的是Theresa在被挂断电话以后对着话筒动情而绝望的说I miss you, I miss you。

轻轻的重复,每一下都让看的人心碎。

那些关于Carol的黑白照片成了她与她最后的联系,一颦一笑,藏在书柜的下面,就像她们的爱情见不了阳光最后一幕的久别重逢显得有些生硬,面对Coral的表白和邀请,Therese的神情有点恍惚,她对她说了第一个no,不是不喜欢了,而是经历的痛苦在提醒着这样的爱是不是太浓烈显得太沉重。

告别的时候Carol的手搭在她的肩头,她闭上眼睛,贪婪的留恋着最后的温存,镜头一转,那个男的拍了拍她的肩,她连头都没有回喜欢,多喜欢,喜欢到明明知道接踵而来会是伤害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Carol的身边,穿越街道,穿过人群,不顾一切诧异的眼光,那一眼对视,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That's that."

 6 ) 就算哪里也抵达不了,凝视也可以终身陪伴

这是一篇迟到了3个多月的观后感。

即使那时所能看到的还只是枪版渣画质,《卡罗尔》一样轻松从第一个跟拍的长镜头就击中我。

当它描绘了爱,就有爱。

接下来的三个月,等着蓝光版的同时一遍遍循环原声,看完了原著小说。

它是会被一直放在心里惦记着的电影,是一小块柔软。

就好像一月初的时候有天一个人走在热带午后的阳光下,《Opening》的提琴声又响起,瞬间清凉静默,揪心感堪比《Summer Palace》里的《Solo Por Tu Amor》,都是面对时屏息凝气的河流。

听着它,只想要弯腰蹲下。

若说它是部缠绵悱恻的电影,不如说无疑更近乎艺术上的灵感。

它伸出温柔的手揪住你的心,用嘴唇碰着耳垂低语,它与你无条件的亲密。

这是一个旁若无人的故事,其他角色都被淡去(即使在原著小说中有着完整的表述),只有两个人的深深凝视。

看了几遍,始终觉得存在着一个 什么 ,却没法说出。

直到想起村上春树的《斯普特尼克恋人》才明白。

在《卡罗尔》里,作为观众的我一直为“自己“的缺失而稍觉遗憾。

这段感情太完美,细节和角色都丰富到不再有可补充的想象空间,甚至容不下观众自然而然的代入感。

应该存在一个第三人的视角,亲密又观望这两人的视角,让由眼神和温度组成的密度爱情有梯可攀,成为固体的现实效用。

斯普特尼克,村上君说它在俄语里是 traveling companion 的意思——‘旅伴’。

孤独的炽烈的卫星旅伴。

同样讲年轻女孩对年长女人的爱恋,暮色中摇曳着及膝白裙走下石阶的敏,与目光如炬优雅魅惑的卡罗尔。

苦于写不出作品的写作者堇与不会拍人像的摄影师特芮丝。

相同的旅行经历与相似的错失。

村上的清爽与托德·海因斯的粘稠,长茎植物与阴雨天气。

《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第一人称的“我”,正是这样的存在。

对堇怀有深深的爱恋,确认因为她而扩展了所属世界的外沿,被她所信赖,却不对作为男性的“我”怀有兴趣。

“我”是堇与敏感情的唯一知情者,甚至比两人还要知晓其中含蕴。

(当然也是小说心理描述的主要依托者)。

因为有“我”这一完整的形象,《斯普特尼克恋人》得以从另一较为冷静视角叙事,“我”是读者进入作品时的栖身之所,也是所能到达的最近距离。

于是那时看完小说我说:“觉得自己偶尔是堇,更多时候是’我’,但从来不是敏。

”也是因为有了《斯普特尼克恋人》文字的准确描写,才可以将《卡罗尔》中的情感成字成句。

甚至,这样的对比较电影改编与原著小说的对比更加有趣。

因为它不仅仅是情节对照,更多是情绪共鸣。

初次约会吃饭,特芮丝要服务生照着卡罗尔点的餐给自己也上一份。

堇也是如此,学敏的样子拿起酒杯小心翼翼啜一口葡萄酒。

卡罗尔对特芮丝说:“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 flung out of space. ”堇对敏说:“这以前,我一次也没考虑过要成为自己以外的什么人。

但现在有时很想成为你那样的人。

”《斯普特尼克恋人》里讲“我”质疑堇对敏的感情:我开口道:“你在敏身上感觉到的是性欲这点不会有错?

” “百分之百没错。

”堇说,“一到她面前,耳朵里的骨头就咔咔作响,像用薄贝壳做的风铃。

而且有一股想被她紧紧搂抱的欲望,想把一切都交付给她。

如果说这不是性欲的话, 我血管里流淌的就是番茄汁。

”以此再看特芮丝的从不拒绝和抿着嘴的坚定神情,便总在幻想她此时耳朵里的声音。

还有一处,原著里写到特芮丝意识到自己的变化。

变胖了一些,但是脸庞越来越小,,她感到高兴,为自己越来越成熟。

村上的写法是:“最近的你,一次见面一个样,越来越难认了。

”我说。

“正赶上那种时期。

”她用吸管吸着果汁,像说与己无关的事。

女王自不必说,每一个细节都性感得让人动弹不得(尤其是对妹子们来说),鲁妮·玛拉的表演也有着文学性的优美。

在副驾偷偷打量卡罗尔时眼中的惊喜,对坐要给卡罗尔拍照时边撒娇边不自觉的一跃,卡罗尔走后下车奔向路边呕吐。

还有每一个痴迷的眼神。

不得不说到两个人的床戏,看时全部的观感都是感动。

唯如此,这段感情才是完整的。

村上这样写堇与敏:敏不知如何回答,正犹豫着,堇已伸出手,握住她的手。

手心也有汗感。

手暖融融软乎乎的。

随后,堇双手拢住敏的背,乳房贴在敏腹部偏上一点儿的位置,脸颊放在敏双乳之间。

两人长时间以如此姿势躺着。

这工夫,堇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

敏以为堇要哭,但似乎哭不出。

她把手绕到堇肩上,搂近一些。

还是孩子,敏心想,又孤单又害怕,渴望别人的温存,像紧紧趴在松树枝上的小猫一样。

堇把身体往上蹭了蹭,鼻尖触在敏脖颈上。

两人乳房相碰。

敏咽下口腔里的唾液。

堇的手在她背部摸来摸去。

“喜欢你。

”堇小声细气地说。

“我也喜欢你的。

”敏说。

此外她不晓得怎么说好,而且这也是实话。

与卡罗尔所说的“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功效完全一致。

村上容易写情感的退潮或者说是冷静,每当这时,故事就退居到迫切想同自己的汹涌欲望单独相守的“我”。

在对琐事的不厌其烦的细致描写中完成自我建设。

即使有时结论仍是“我是多么的需要堇。

”这在《卡罗尔》里面被表现得很淡。

托德·海因斯的情感退潮,是隔着玻璃、镜头、人群、画外等介质,脱离空间存在感的疏离。

此时的特芮丝更像经过了一场高烧后的清醒。

不管是在新的一天起身归拢这颗以孤独为养料运转的行星的残片,还是特芮丝脚步踉跄的穿过人群走向卡罗尔。

就算哪里也抵达不了,凝视也可以终身陪伴。

 7 ) 关于《卡罗尔》

《卡罗尔》改编自《天才雷普利》作者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中篇小说《盐的代价》,导演托德-海因斯非常擅长还原50年代美国社会,此次他一方面通过服装道具美术等视觉部门,成功地将精致内敛的画风搬上银幕,另一方面对影片的拍摄角度和构图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展现出成熟的影像技法,多场窗格外的镜头处理,都拥有高贵别致的美感。

尽管该片并非艺术探索性、启迪性极强的作品,可能会跟大奖擦肩而过,但却是今年戛纳电影节前四天放映的竞赛片中完成度最高的一部。

《卡罗尔》同样在细节中暗示了时代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歧视,而导演的叙事饱含深情,同时又非常节制,对女性给与充分的尊重,两位女主人公在充满限制的环境下,选择了真爱,尽可能抵抗男权世界的阴影,让作品最终迸发希望之光。

两个女人的爱情进程符合时代背景,一见钟情、彼此心照、克制地聊天调情,然后激情迸发。

《卡罗尔》不像《阿黛尔的生活》那样毕竟是现代题材,从而可以将二人恋情处理得趋同于普通情侣的恋爱过程,海因斯的处理无疑十分得当。

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两位女演员对于女同性恋的表演也非常精准,尤其是数度眼神交流,一个气场十足,一个精灵可爱,两种不同的魅力交织碰撞,让观者心动,尤其是最后一场戏,特芮丝在人群中找到了卡罗尔,卡罗尔也发现了她的到来,二人对视时欣喜而又充满自豪的眼神,透出共同直面未来的决心,令笔者不禁激动落泪。

 8 ) 不是同性恋,只是爱情

首先我必须要说,《Carol》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错觉。

好几个月来,我一直以为《Carol》会是一部大规模上映的影片,可当十一月乍到,我却没法在美国第八大城市找到任何会播放此《Carol》的影院。

于是,这排片量又给了我第二个错觉,这一定是部口碑很好但是观众很少的同性恋题材电影。

12月回到旧金山后,我顺利在Landmark找到《Carol》。

我只身前往电影院,在惊叹影院满座的同时还惊奇的发现在场的都是中老年人。

没想到电影会以倒叙,或是回忆的方式展开剧情。

最开始两个女主角明显不愉快和仓促的对话让我以为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然后在灯红酒绿的窗影下,Therese陷入回忆。

是太快还是爱情就是如此。

与陌生人的对视,两秒都会显得漫长,而第一次见面的Therese和Carol,她们就这么互相直白地直视着对方,Carol更是直接来到了柜台前询问Therese。

一次见面,一次对话,一个是客人,一个是柜台服务员。

然而,女服务员却对女客人念念不忘,女客人甚至还亲自打电话到柜台向女服务员致谢,邀请女服务员共赴晚餐。

两个人开始正式交集。

火花四溅的对视,欲言又止的试探,欲拒还迎的相处,按捺不住的欲望,都是暗流汹涌的情愫,是女人的爱情特有的细腻,也最能触碰女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女人本就是情感丰富的个体,当两个情感丰富的个体相爱的时候,无论是多细微的情感交流都能直击心灵深处,让人联想让人沉醉。

只有表现到这种情欲层次的电影才会是部优秀的同性恋电影。

而Carol的导演和演员显然都做到了。

Therese来到Carol家做客却不巧遇见Carol与丈夫争吵,Therese早早被心情不佳的Carol送去了火车站搭车回家。

孤独的Therese在火车上委屈地哭泣,一回家后却就收到了Carol为刚才的行为致歉的来电。

像是害怕两人的关系会被刚才的不愉快的插曲影响,又像是想要急迫地证明,捅破什么,Therese拿着电话,深呼吸道:“There are things I want to ask you.” 迎来的是Carol迫不及待地回答: “Ask me." 第二天,Carol如约来到Therese家中。

Carol毫无底气地问Therese要不要和自己去road trip,甚至在Therese做出回答前就给Therese台阶下:“你不去的话也没关系,我可以理解。

”然后不自然地梳理着刘海。

谁会想到这么卑微的样子居然出现在高贵爽快的Carol身上?

而Therese,那个一直注视着渴望着Carol的女孩,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在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旅途中,朝夕相处让两人感情不断升温。

在欲望再也按捺不住地那天,Carol要Therese上床,Therese便毫不抗拒地乖乖上床。

Carol所有的需求,Therese都会毫不犹豫地say yes。

Therese每一次自责与懊恼,Carol都会即时安慰和开解。

一切都这么你情我愿,甚至迫不及待。

所有情绪都那么到位,那么理所当然,可是在我眼中这一切都过于迅速甚至略显不实。

在一个同性恋还被认定为一种心理病的年代,为什么两个女人能在毫无迟疑的情况下迅速地坠入爱河?

因为我把《Carol》定位成“同性恋”电影就是一个错觉。

我以为发生在美国五十年代的同性电影,要描写的必定是女同性恋面对的社会的种种阻碍和伤害。

我以为在那样的年代,两人的爱情必定会败给残忍的舆论,要么Therese会为了工作放弃Carol,而Carol更可能会因为家庭放弃Therese。

可是我是彻头彻尾地错了。

这两个女人比我想象中勇敢,她们并没有强迫自己否认自己的取向,也没有在意社会的言论,她们不用出柜去宣扬自己的爱情。

她们的爱情格局就是这么小,她们就只需要和对方在一起。

从一见钟情,到互相联系,认识,相爱,经历离别和难堪,最后鼓起勇气复合,这是无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会经历的恋爱过程,这只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电影。

因为这是两个女人的爱情,我担心她经不起社会的歧视,担心Therese会告别Carol,担心Carol离婚后生活会潦倒不堪。

但是在最后Therese坚定的凝视中,我一路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样的结局,无声,却胜过千万甜言蜜语。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Rooney Mara的表现太完美,这个角色一直都牵着观众的情绪走,而我一直看着Mara痴笑。

最后散场时,身后有人赞她像赫本,连坐我旁边的大叔都在打探她的名字。

 9 ) 卡罗尔———托德海因斯的意淫

看了十遍,不吐不快。

在冲奥加题材加导演加编剧的多重保险下,虽然白天看了8个小时视频都快吐了,回到家后还是打开卡罗尔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我用了一个星期,大概看了十遍,从手机小屏幕渣画质,到大荧幕,所有能看的设备几乎都试了一遍,耐下性子,平心静气的看。

看什么——看这个片子有什么可以看的!!!

别笑,真的。

然而至今,我都没找到看点。

用某人的话就是:不抓人的戏不是好戏。

那么,卡罗尔不是一部好戏。

近乎两个小时的剪辑,缓慢的叙事,无非是讲了《多金少妇爱上我》的故事,又名《少妇的自白—同性情人和孩子之间的抉择》,好了,Fin. 别的没了。

特芮丝和卡罗尔的故事基本上是脱离了社会背景而存在的,虽然卡罗尔的丈夫一直在纠缠,然而卡罗尔的丈夫一踢就倒的特质实在是让人出戏,整个事情是脱离了社会现实而存在的。

女同小说和电影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脱离现实,一不小心就成了矫情狭窄的玛丽苏个人幻想,一句从美艳御姐口中说出的“我离婚了,孩子归对方,在麦迪逊大道有个大房间,你想来住吗”隔五秒“我爱你”,任何一个弯掉的妹子都会扑上去吧,如果这个情节换成郭敬明来拍,估计又会被骂惨了。

当然这事儿得赖原著海史密斯这个意淫狂。

我想,如果换成迪士尼来改编成动画电影或许比真人电影要好很多。

私以为,电影的意义在于引起观众的思考或者共鸣,然而这部电影很难引起观众的反映。

(当然,纯粹看演员颜值的粉丝除外)我实在看不懂导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卡罗尔从头到尾的貂皮大衣和特丽莎显眼的花色帽子象征意义微乎其微,他们真的是“道具”啊!

除此之外,从头到尾复古的滤镜,几乎多此一举的倒叙,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两位女主的对视每一次的差别也特别小。

恕我视听课和电影理论课没有学好,实在看不出东西来。

我竭力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迷妹,然而无济于事,是的,女王的大红唇和傲人的曲线也救不了这部电影。

天鹅绒金矿的时候,托德海因斯选对了题材,他用他的视觉才华柔和传记奉献给我们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

然而这一次,我只想说:海因斯你在你视觉美学的海洋中过足了瘾,可是,你把观众当什么?

——————————————————————————————————————————有的豆友提出,他被这部电影的细腻所打动,如果是这样,我推荐李宋喜一的同性题材作品《夜间飞行》来感受一下细腻感情的影像化表达。

--诸位看官,如果你觉得这篇评论没用的话,能留言告诉我你为什么觉得这部电影优秀吗?

只是想了解一下,谢谢!

--2.25更新:大家怎么不说说你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呢?

要做一个和这部电影有关的项目,所以请各位留言觉得我说得不对的看官,能在表达你的不满时顺便说说你觉得这部电影究竟哪里优秀吗?

一个一个发豆油或者回复不过来呀!

在此谢谢大家了!

--3.19更新:作业已提交,引用了大家的部分观点,再次谢谢大家的留言!

评论第二页电梯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713428/?start=100#comments

 10 ) 《卡罗尔》批评:世上有太多种凝视

于 2015-05-17 刊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文/ 张宇旋世上有太多种凝视。

五十多年前,戈达尔的《蔑视》里有一组希腊雕塑对着各个方向凝视的镜头。

当红色的眼睛望向摄影机、向我们致意、Georges Delerue的音乐响起时,一股圣洁情感的力量从心底升起。

而《卡罗尔》的片尾那样简单正反打的凝视就是如此,却更具深意。

三岛由纪夫在长篇巨著《丰饶之海》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傍晚的火焰、深夜的火焰、黎明前的火焰,都不是完全相同的火焰,但又不是别的火焰,而是依存于同一盏灯,彻夜燃烧着。

那么,影片最后这一对意味深长的凝视里,凯特·布兰切特保持着始终如海一样的目光,鲁尼·玛拉眼里则闪耀着复杂得多的傍晚的、深夜的、黎明前的火焰。

她们的凝视让观众的情感和布景一道在屏幕上熊熊燃烧。

故事开始于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卡罗尔与鲁尼玛拉饰演的特雷莎在餐馆吃饭的情景,视点却落在了特雷莎的一位男性朋友身上。

我们跟随他走进这家饭店,布景散发着浓郁的、殷实的资产阶级气息,而第一眼看到卡罗尔时,她的身份和性格就已经被作为皮草的服装、寥寥的对话、简洁的动作表达得清楚而干净了。

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卡罗尔为了赴约离开饭桌时在特雷莎肩上轻轻的那一按:此时,鲁尼·玛拉适时将头扭向凯特·布兰切特,迷离的眼神诉说了她心底里幽暗、犹豫却又暗涌着勇敢的情愫。

剧照:凯特·布兰切特与鲁尼·玛拉特雷莎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男友理查德逼婚很紧,她对他谈不上不爱,也谈不上爱。

卡罗尔正经历离婚危机。

1952年的圣诞节前夕,卡罗尔来到百货公司给自己4岁的女儿买圣诞礼物、遇见了特雷莎,却将自己的手套遗忘在了柜台。

特雷莎好心将手套连同购得的礼物寄回,卡罗尔为了表示感谢邀请她去家里做客。

而两人第一次在餐馆吃饭时,鲁尼·玛拉的精彩表演甚至奠定了她可能会拿到影后的基础。

特雷莎既不清楚卡罗尔的用意,也不明白对这个比自己年长得多的女人到底抱有怎样的感情。

卡罗尔则强势得多,没有看菜单便熟稔地点好了餐。

餐前酒,她点的是Dry Martini,侍者走到特雷莎身边时,她模仿着卡罗尔也点了一样的餐前酒、后面干脆说“我也要完全一样的东西”。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点,特雷莎开始了她对眼前这位风韵女人的探索:从向她学习开始。

她的举止,她眼神落在的位置。

卡罗尔自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她优雅地点起了烟,歪着头撩开自己后颈上的头发,香水味飘到了特雷莎那里。

她在勾引她,如此自然却又摄人心魄。

一个成熟女人对于一个可能还只是女孩的女人的极致吸引也不过如此了吧。

导演托德·海因斯与鲁尼·玛拉在现场后来的发展并不令人惊奇:卡罗尔尚未与丈夫彻底离婚、不愿意和他一起过圣诞、丈夫带走了她挚爱的女儿、她约特雷莎开车出去过节。

这一段类似公路片的旅行,让两人加深了彼此了解,也自然发生了身体的接触。

那个夜晚,特雷莎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卡罗尔站在她身后看着她。

卡罗尔身上同时散发着父亲、母亲和情人的气息:力量、崇高和性感。

她指引着特雷莎,直到她对她的身体无比熟悉。

特雷莎也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生命中最隐秘的发现,在森林里一步步走向金色的巅峰。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完全否定了理性化特雷莎这一隐秘发现的尝试,不再有弗洛伊德出现在对她童年可能出现的不愉快经历的精神分析里。

这里,只有感情。

我们看到的,也只有充溢着的感情,这简单的、丰满的爱从屏幕边缘慢慢滴下。

就像特雷莎曾经对于自己男友的发问,尽管那时她并不明白自己对卡罗尔就是那排斥逻辑的、莫名的爱:“你有喜欢过一个男孩吗?

”性别已经不存在,通常同性恋电影里异性角色的配置也已经被颠覆。

导演托德·海因斯与凯特·布兰切特和同性“好友”在圣诞、新年期间出行,又处于离婚官司的关键阶段,卡罗尔被自己的丈夫摆了一道。

这在他看来如丑闻一般的精神与肉体的出轨,让他决定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复仇自己的妒忌。

卡罗尔会如何反应?

电影会变成庸常的英雄类型,然后卡罗尔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并且夺回对孩子的监护权?

还是更糟:卡罗尔与特雷莎的感情让位,成为一出家庭和伦理的闹剧?

都不是。

导演让卡罗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放弃了对孩子的监护权、但要求按照规律的时间看望自己的孩子。

监护权的争夺似乎在美国有离婚桥段的电影、电视剧里成为另一种严酷的战争,而几乎没有任何剧本会让任何角色主动放弃这一神圣的权利:它是即将结束的婚姻关系中胜者的战利品,是道德的制高点。

在这样一个道德和情感的天平上,卡罗尔做了一个娄烨在《颐和园》里那句余虹的著名台词式的选择:什么是道德?

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这就是道德。

两大女神的联手更让人期待不已以上的这一切,都是特雷莎在片头与卡罗尔吃饭那场戏结束以后的闪回。

回到现实以后,特雷莎决定离开朋友那无聊、寂寞的派对,应卡罗尔之约在九点之前找她。

在她看到她的时候,她正与几个朋友围坐在桌前聊天。

她又看见了她的目光,她不确定那目光是否也如她对她的一样属于完全相同的火焰,但她确定她不是别的火焰。

她们必须依存于同一盏灯,然后彻夜燃烧。

《卡罗尔》短评

又名《豪门贵妇爱上我》,你看就不可能讲一个家具推销员和商品销售员间谈恋爱的故事,寂寞空虚的豪门贵妇在离婚协议谈判的时候邂逅了纯白小花,虽然你在人头攒动的百货商城中但你却那么遗世独立格格不入,让人一眼注意到,然后私奔上床,我为了我女儿的抚养权暂时和你分开,我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我希望你能等我,最后我为了向我自己承认我爱你不得已放弃了我女儿的抚养权(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个爱女人的妈妈,即将和我的新女朋友住在一起),显然我女儿跟着我前夫能过得更好,小花虽然使了一点小性子到最后还是来找我啦!happy ending!(真的是好无聊好庸俗的故事)

6分钟前
  • 江湖郎中调研
  • 较差

与《远离天堂》一样,海因斯仍是用“道格拉斯.瑟克式情节剧”的拍法来还击50年代不可触及的两大禁区(婚外情与同性之爱)——卡罗尔与时代、文化相悖,她的离去让特芮丝得到成长。可惜,这次只有瑟克的壳,情感内核却很空洞,尤其卡罗尔与特芮丝、女儿的关系过于单薄,凯特的表演也有点儿过。

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我离婚了,孩子归对方,在麦迪逊大道有个大房间,你想来住吗”隔五秒“我爱你” #什么妹子把不到

9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蕾丝片就算了吧~

11分钟前
  • RED8341
  • 很差

三星半,美术摄影音乐加分,不然真的就是个挺平庸的爱情片。故事人物实在都有点薄弱,但女王和鲁尼的确把暧昧演出了味道,床戏更是加分。不过真的因为故事太弱了,丝毫不能对两人的爱情感同身受,也感受不到爱情对抗时代的力量

16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演员选的太讨巧了。对剧情无感,但演员眼神控制力惊人。看了太多过度解读,不得不说有些失望。其实不喜欢卡罗尔一出场就放电的设定。她丈夫的控制欲也使我不得不质疑她们间是爱情还只是一场基于迷恋的彼此需要。当前评分8.2,虚高了。

21分钟前
  • 木由
  • 还行

友人评论:寂寞空虚沙洲冷。

26分钟前
  • Xao
  • 较差

勉强4星。很平庸,尽管完成度很不错,但是就缺那么一个吸引人并且忘不掉的点。故事和形式都还行,就是不抓人。凯特·布兰切特这种发挥也就是中等水平。

28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所有的劲儿都用来塑造爱情中的仪式感。

31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感觉不到她俩有个毛线的爱情……凯特全程迷之微笑……不晓得她俩在干啥……两人毫无cp感,完全搭不上的感觉,仿佛两条波浪形平行线……大概就是衣服比较美吧……88

32分钟前
  • 墨卿風
  • 还行

凯特不论演什么,我都会立刻倾倒向与之对位的其他角色,比如感到天才雷普利里的格温妮丝优雅感性和睿智无以复加(不知为什么);星星给原声音乐和美术

37分钟前
  • emola
  • 较差

我觉得朋友说的对:世上有少数人像卡罗尔,罕有,美丽而耀目,在最低谷也总会有人陪伴握紧她的手,可以点着烟笑着说,“我从来不知道”。但是这个片子虽然叫卡罗尔,却是给所有的特芮丝拍的,所有会被对方轻易点亮或熄灭,因为过度悲伤呕吐,拿着电话呢喃我想你的特芮丝们拍的。那才是爱之坚韧。

42分钟前
  • 不能·喵大妍儿
  • 推荐

我也是不懂你们这些喜欢全篇无高潮的性冷淡们

43分钟前
  • XU
  • 还行

画面太美,表演充满张力,两位女主的互动如仙境一般。故事线起伏有致,加上几近完美的配乐烘托,使节奏恰到好处。凯特大魔王的注视摄入心魄,鲁妮玛拉将青涩与成长演绎得极为妥帖。

45分钟前
  • D K U N
  • 力荐

作为一个直男感觉自己受到了深深地歧视 :)讲真,如果用如此敷衍了事缺乏维度的方式塑造女性角色早被口水淹死了吧?双女主演技是没的说,但是来自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着墨太轻,于是观感就是故事真TM的矫情和小家子气...

47分钟前
  • Laplace Demon
  • 还行

像湍湍溪流,电影中的一切都是美的,故事很简单,却让人觉得很温暖,最初只是一眼,走到最后也还是那一眼。最喜欢那些细节的镜头,比如洒在毛衣上的日光和车窗外的嬉闹孩童。加多一星给配乐。

52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2022.10.21 冲着本片的摄影来看的,的确利用冬天起雾的门窗、车窗构图让人感觉到一种疏离又神秘,摄影在其他地方又回归到经典。故事其实挺一般的,传统时期女同不受待见,除了女儿的抚养权,也没感觉受到什么歧视。

58分钟前
  • Samurai
  • 较差

很一般。凯特女王的表演自然是好,说突破就没有。女二的渣表演一点都无法说服观众这个妞真是“来自异度空间”。这段毫无基础的感情于是沦为了富姐勾搭小白兔的独角秀。

1小时前
  • 风间隼
  • 还行

Carol是渣攻,这眼神我见识过。一旦爱上这人你就没整没治没救了,这事我经历过。

1小时前
  • 浅野忠信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