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的底层人民,总会错误的认为,某种条件下悲剧的活着,是合理的,全然不知努力的上限,会带来多大改变,包含多少诗意。
所以,怎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反映的状态,都是父母灌溉的结果……善良的远亲也好,安静的女孩也罢,都经历着痛苦的当下,都需要被治愈。
而大人,在岁月的侵扰下有着阅历的抗体,相较于幼童敏感的内心,尚能理性开导一番,否则,遗憾终将蔓延……最后,在爱的感知上,没有人是傻子……
终于给我看上了😭不出意外的好哭。
也好喜欢这种风格,细腻的悲伤的压抑的安静的。
合理怀疑我是情绪感受的强者,写影评根本夸不出来花,只能说自己的感受,也只会说喜欢、感动或者就是很想哭。
关于爱,可说的太多了。
我的童年不说非常幸福,但最怀念的爱也是姥爷给的,姥爷会让你随口一说的愿望立刻成真,会把墙角种的草莓全留给你吃,会在周五放学回家做好一碗专为你准备的甜米粥。
这些爱是无条件的,和父母给的爱也不尽相同,小女孩感受到的就是这种爱。
可是这份爱多么短暂啊,追出去完全是身体不由自主的反应。
说到这,又想到《纸月亮》里也是这样的结尾,只不过这部更像是开放结局,《纸月亮》是父女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但在童年时期感受过爱的人,一定也会成为同样的充满爱和善良的人,也会继续把爱传递下去!
你有没有过被忽视的感受?
其实当我们在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被忽视的感觉时,并不了解那是什么,只能隐约察觉到自己的内心像是失落,像是委屈,又像是卑微的感觉。
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长大了,才明白,哦,原来我在经历的是人生中冷暴力的体验。
谁都讨厌这种被忽视的感受,但是,被重视是一种什么感觉?
被忽视和被重视的人生,有什么不同?
电影海报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提名《夏日细语》(An Cailín Ciúin)用细腻的电影画面,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女孩经历的一个被重视的夏天,是一部没多少热度,却值得关注的佳作。
影片一开始,女孩凯特躺在一片茂密却显得荒凉的枯草丛里,可能你压根看不清这是一个人,隐隐约约只能看到一条胳膊或一条腿,以为这是什么悬疑惊悚故事。
当你发现是一个小女孩躺在那里的时候,你会疑惑:为什么?
为什么家里的姐妹和妈妈都在找她,可是她却宁愿躺在这样一片荒凉里也不回家?
对的,这就是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荒凉感:明明是在一个被称为家的、理应是热闹和温暖的集体里,但自己的内心却倍感窒息,宁愿在这荒草中间寻找宁静。
凯特的叛逆在此刻显现:我要逃,逃到家人看不见我的地方。
家里的孩子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女孩,也许传统的爱尔兰家庭也会像中国某些传统的家庭一样,希望家里能添一个男丁。
常年在家里失魂落魄又忙碌疲惫的母亲、沉默的姐姐们、好赌好酒严厉得不近人情的父亲,还有母亲腹中马上要出生的家里的新成员,这个家是拥挤的,没人看得见凯特。
9岁的凯特,她的原生家庭里的灯光永远是昏暗的,餐桌看起来油腻腻的,一家子女性都寡言少语,且都对家里唯一的男性带着恐惧和讨厌。
在学校里,凯特的表现也是沉默的、没有光泽的:课堂上不会读课本的她用低头和沉默来表达自卑,因把牛奶打翻、弄脏裙子而握紧裙摆,却被同学嘲笑“奇怪”,凯特趁着课间时间飞奔出校园的围墙,逃了课。
这个时候凯特被家人看见了,却被当成“问题”存在。
需要被送走,或暂时地送走。
在这里,导演把凯特第二次叛逆的一瞬间演绎得非常绝妙,上课铃声响了,操场上的孩子都在往教室奔跑,只有凯特跑向了相反的方向,她讨厌学校,在这里,她还是一个不被重视、甚至是被看不起的“怪物”。
凯特不是一个冷漠的人,就像绝大多数的你和我一样,她敏锐地捕捉着周围环境对她不友好的反馈,却只能用沉默和逃跑来表示反抗。
如果不是被寄养到表亲家里,凯特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夏天的风吹在脸上,其实可以那么舒适,身为一个女孩,其实可以那么漂亮。
故事情节很简单,不是影片特别注重表达的部分,但是导演把整体节奏表现得很好,不会让我们过分无聊地看角色们情感的铺开,而是在一定的故事氛围下带我们感受女孩微妙的变化。
寄养的表亲家里,其实住着一对心已经破碎、但仍然彼此相爱的夫妇,他们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儿子。
女主人一夜之间白了头,而男主人也不想跟这个世界倾诉什么,只是一味侍弄着自己的农场,靠忙碌来对抗着无情的岁月。
对女主人来说,凯特的到来是值得感恩的,失去孩子的落寞很难得到同情,甚至还会得到“不会照顾孩子”的闲言碎语,凯特来了,女主人放心大胆地表达着自己对孩子细腻的情感:给凯特洗澡、准备好温暖舒适的房间,教凯特切洋葱、做果酱,给凯特梳头,从1数到100,梳子轻轻划过凯特的头发,凯特的脸慢慢地微笑、舒展开来……梳头的动作暗示着女主人用每一个细节按摩着凯特敏感的神经,从1数到100,头皮很舒服,凯特的心情也很舒适。
对男主人来说,他对凯特并不欢迎也不排斥。
他身上既有丧子之痛,也有对妻子的心疼,还有对邻居的闲言碎语的警惕。
一个大男人,不会像女主人一样去给凯特悉心的照顾,但是却会时刻担心凯特的安全,不小心错怪凯特乱跑之后,男主人有一个和凯特父亲非常不一样的表现,他悄悄地把一块带奶油、一看就很好吃的饼干放在了凯特旁边,展示着一个男性长辈既粗糙又温柔的感情。
凯特自己的父亲根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这很难评。
他自己的家庭和寄养家庭相比,经济条件差很多,他无暇照顾自己众多的孩子们,甚至在“把孩子送到别人家过暑假”这件事情的决定上,都没有考虑太多。
然而,影片其实也表现出了凯特父亲为数不多的关心:送下孩子之后的心烦意乱,收到对方礼物时的漫不经心,还有最后一个镜头,追着凯特跑出来的时候。
只不过,他的爱只能用简单、粗暴、传达不到来形容,凯特肯定是无法感受到的。
这就很像我们很多中国家庭的父亲,爱只能通过教育的想象来营造。
影片用明暗不同的色彩、脏乱差和齐整洁的对比,展现了两个家庭的不同氛围,也展现了在不同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细节的区别对待。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被寄养的暑假,凯特无法体会,原来有一个关心我的妈妈和一个爱我的爸爸,是这样一种奇妙又温暖的体验。
对凯特来说,这个夏天是一抹亮色,照进了她的人生。
我们常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在我看来,人一生的经历从来不是单调的,我们会在很多个细节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或者人性的邪恶。
我们一定要努力记住那些温暖的时刻,这样在我们遭遇不公、偏见、打压的时候,才能坚守住,好好地活下去。
总体来看,影片绝大部分镜头都在用细腻的手法展现着温柔和明亮,所以看下来的感受是治愈的。
我想,导演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为了强调那些少见、但是却能照亮人生的温暖时刻吧。
还是很推荐大家来感受一下这部电影,热闹或惨烈的电影太多啦,这部电影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台词,甚至没什么台词,但却可以让我哭得稀里哗啦。
奥斯卡提名实至名归。
最后,请看过电影的小伙伴指出我评论的不足,也请没看过的小伙伴好好享受佳片吧!
关于“爱与被爱”“父母与孩子”的课题,不会教养孩子的人反倒生了很多孩子,真正爱惜孩子的人却无法找到情感寄托。
缺爱的少女和一对中年丧子的夫妻互相治愈。
一个安静却十分有力量的故事。
爱意在无声宣泄,女孩被接纳,尊重,善待,不同家庭下的凯特长成了不同的样子。
温柔的姨妈,“凶凶的”姨夫,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凯特,从而教会她如何去爱别人,更重要的是爱自己。
结局虽未表明凯特的去向,但儿时受到的爱意会成为心中深埋的种,滋养她成为更好的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爱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尤其是孩子感受爱的重要场所,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8分。
我不喜欢血统论,只有爱、涓涓细流却又源源不断的爱才能产生父母的概念,才能造就家庭。
所以,你猜凯特最后那一声“爸爸”喊的是谁呢。
妈妈一直在追问凯特发生了什么,凯特说:“什么也没有发生。
”对啊,不就是挤牛奶、打扫牛棚、跑步去邮箱、吃醋栗果酱、买新衣服、洗澡、晚上坐在沙发上、读书、打水、梳头发,这些稀松平常的小事有什么可讲的呢?
......哦,中间参加了一个葬礼,那对一个孩子来说也不算什么很有感触的大事啊,小姑娘坐在椅子上无聊地都睡着了。
既然都是些零碎小事,那可不就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然而这些小事恰恰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一切。
她学习阅读,锻炼身体,学会跟着温柔的夫妻后面体会关爱与善良的力量……whatever,其实没那么复杂,她能懂得被爱的感受,能从中获得力量敞开内心在风中奔跑,就足够了啊。
凯特原本是安静的、胆小的。
孩子的内心很敏感,很多孩子看起来成熟话也不多,因为他们会察觉到笑闹的风险,于是沉默就是他们在危险的世界里的保护伞。
凯特又是幸运的,她有机会卸下心防,坦然地走到阳光下。
很不容易。
影片描写的很细腻也很直白,色调的对比生怕大家看不懂其中的意思:原生家庭是昏暗暗的,姨妈家则是一片金黄色的阳光。
就是这么直白——每一个在爱的包裹中成长的孩子,都是值得羡慕的。
分割线:以下是吐槽。
1.看来全世界都有八婆,从小姑娘那儿套取八卦真是有够无聊的。
2.凯特的亲生父母...这俩夫妻貌合神离,一屋子小孩养的也费劲,倒是有心情没事就干点造小孩的事啊。
The quiet girl #GFFGFF开幕到现在,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影片,故事本质上是一部温暖的治愈电影,就像海蒂与爷爷一样。
其实故事很简单,主角是一个缺爱女孩与失去孩子的一对夫妻,是一个他们互相治愈的故事。
缺爱小女孩家里有很多的孩子,刚刚又生了一个小弟弟。
但是他们夫妻两个一看就是本身有很大问题存在的,可能他们都不爱彼此,生那么多也没有照顾好他们。
影片开始做了很多的铺垫,比如小女孩一个人躺在草丛里,尿床,读课文读不出来,拿别人的牛奶喝,从台阶上跳下去腿摔青了,衣服和鞋子都很脏,从这些细节看得出来她的父母对她的关注非常少,是教育与爱的缺失。
与后面来到那对夫妻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位女士非常细心的照顾她,给她梳头、用刷子刷脚趾、搓背等等,可以看得出来她非常喜欢小孩。
还教她很多生活技能一开始这家的男主人并不接纳她,其实也是互相治愈的过程,男主人不情愿地带她来到了农场,女孩主动帮他扫地,他还锻炼她跑步(以至于后面她追车那么快)。
还给她放小饼干,带她买衣服,给她扣扣子,教她认字等等。
足以证明这对夫妻要更加有爱一些,很可惜这个女孩不能永远待在他们家。
最后一幕他们分离,女孩追出去,男主人在门口抱起她非常的感动。
故事很简单,但是很有力量。
这些天我一直想看一部治愈的影片,终于等到了!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也许别人一开始并不想去接纳你,但是你做的很好的话,他们也会以自己善良的一面相待。
这部影片是一个开放性结局,后来她亲爹追出来了,估计是要把她拉回去。
如果她能够一直待在那个有爱的夫妻家里就好了,如果回去她可能会因为长期缺爱而变成问题少女
肖恩夫妇送凯特回家,凯特家小弟弟出生了,啼哭的声音仿佛像针一样扎着肖恩夫妇的心,肖恩于是找借口说要回家了,凯特妈妈客气挽留,肖恩显得有的烦躁,是啊,多么令人难受!
肖恩的儿子小时候溺水,后来一个小孩都没有,但是肖恩夫妇恩爱,家庭小康,人很善良。
但是凯特的父母,小孩很多,夫妻感情不和,因为小孩多,经济和精力显得紧张。
两对夫妻都有各自羡慕的地方,站在旁观来说,不知道谁羡慕谁。
肖恩夫妇其实很善良,当凯特从邻居太太得知肖恩夫妇小孩的事情,然后在车上说出来的时候,伤口被提及,没有迁怒,没有怨邻居多嘴,就是默默忍受。
肖恩还特意带凯特出去开导。
肖恩夫妇人品可贵,难怪凯特那么依依不舍。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对什么叫“照顾小孩”有了实感。
生小孩是一件需要仔细考虑再做的事情,如果只是衣食住行,那真的很简单。
就像凯特的原生家庭一样,有衣服穿、有一口面包吃、有张床睡、有学上,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到了解决,但是没有人在意她的心灵世界。
凯特是个安静敏感的小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没法像姐姐们大大咧咧糊弄着过日子,她宁愿躺在草坪也不想回家。
家里的条件很差,连割草的工人都请不起,然而还是在不停地生小孩,父亲还是滥赌输掉了家里的小红母牛。
父母之间的感情、家庭的亲情都很淡漠,凯特这个年纪了还会尿床,然而尿湿的床单就这样继续铺在床垫上,没人照管。
然而艾琳和肖恩是不同的,他们本来就只有一个孩子,想必是精心照料着长大,因此在孩子意外去世之后才会如此悲痛。
艾琳来了,他们也许曾让凯特穿上已故儿子的衣服,寻找那一些相似的错觉。
说一千道一万,他们真的有好好照顾凯特。
来的第一天,凯特还是尿床了,她僵站在床边,艾琳跟她说话也不回头,她的内心此刻是羞愧和无法面对的。
艾琳发现后确实也有些惊讶,不过她马上改口说是床垫太潮湿了,维护了一个小女孩的自尊。
凯特并不像她的父母说的那样,很冷漠,连谢谢都不会说。
在艾琳有事离开,肖恩第一次独自带她的时候,她去仓库找到了扫把,试图和肖恩一起打扫牛棚。
虽然肖恩误以为她在乱跑,训斥了她,但这也正是两人关系的转机。
他们会每天给凯特梳头100下,会告诉她养肤的“小秘密”,会给她零花钱,会带她买衣服,会陪她读睡前故事,会让她在路上尽情奔跑,会一起看电视到睡着💤……也许凯特会慢慢悟到,原来她需要的是这种“照顾”,原来她的内心需求不是过量的妄想,而是深爱孩子的父母的日常。
也许这部电影更适合想要为人父母的夫妻观看,在精心的照顾下,宝贝可以那么那么好。
希望凯特、艾琳和肖恩能够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非典型影评,主要是个人抒发,万望希望看到影评的朋友移步至其他文章,感谢。
我听人说,沃特福德的海很美。
远眺威尔士的爱尔兰东南海岸,所看到的海水不似高威一侧的大西洋,会是更加宁静而温和的景致。
海鸟会在沙滩上啄食已经晒得有些干枯的贝类,小镇里小小的摩天轮会在圣诞节的夜晚带着彩灯一圈圈旋转,大概火车站里也会有穿着橙黄色马甲的铁道工,在某个冬夜一遍遍走过某个坐末班车的旅客身边,小声的问他 “Sir,do you need any help?"在都柏林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双层巴士的二层,从利菲河北岸的宜家回公寓,视线能穿过整个都柏林清晰的看到南方的威克洛群山。
但威克洛群山之于我,仿佛是无法穿越的南方屏障,多少次想去沃特福德,总会告诉自己时间尚早,“我还有那么那么多的时间,总有一个周末,我会坐两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休斯顿站出发,沿着巴瑞的海岸一路南下,在群山中穿行......”。
只是,这个周末从没有到来。
......去年夏天,上海电影节,我已经记不清是从什么渠道加上了她的微信,她加价了十块钱卖给了我一张《夏日细语》的电影票,她说卖给我的是连座的两张票中的一张,我要等待到电影开场前五分钟,才可以拿到这张八天前已经购买了的电影票。
......我犹疑应该怎么和她搭话,在灯亮起之前的两分钟,整部电影在我脑中过了三遍。
“我没有想到爱尔兰英语使用率这么低,都是说盖尔语。
因为我很快要去爱尔兰留学嘛,所以......”彼时的我都觉得有些过于笨拙,但我这样唠唠叨叨一直说到了地铁站,在岔路口,她听完我说的最后一段故弄玄虚的废话才上地铁。
......“《夏日细语》的取景地是在这里吗?
这里的田园真的好像电影里的样子。
”利默瑞克是一座很小的城市,从火车站出发穿过旧城,没多久就能看到香农河的支流,两岸是长满牧草的农场和悠闲的趴在地上的奶牛。
爱尔兰的牛奶是最好的牛奶,爱尔兰牛奶里最好的不是玛莎里卖1.5欧元1升的高级货,是乡下超市里标着本地出产的最新鲜的牛奶。
“为什么我们人不喝奶粉,要让小牛喝?
为什么母牛产的奶不给小牛喝,要给我们喝?
”“它一出生就喝够了。
”可是我们都还没有喝够。
……
利莫瑞克城堡一隅爱尔兰电影协会很难找,圣殿酒吧区一排特色店铺里有着一扇略微不同的门,穿过长长的过道,才能看到电影院。
离开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电影协会收藏的《夏日细语》。
在她到来之前,我从没有发现过。
……
爱尔兰电影协会收藏与展示的DVD她说:“我们会一起去沃特福德的对不对?
我们威克洛也没去,莫赫悬崖也没去......明年你会来爱丁堡找我的对不对?
到时候我们一起飞到都柏林好不好,我们要把剩下的地方都去掉......”......“我买的情人节礼物,我才发现,它应该是沃特福德产的。
沃特福德产水晶,但我没买带水晶的款式。
”......“我在交税法的论文之前,好像还有几天的空。
论文我两天就能赶完,我至少能出去玩三天,之后回来写论文去考试,然后和我爸妈去英国,然后我就能回国来找你了,好不好?
”布里斯托的夕阳很美丽,坐了五十二站公交车,一路晃到了格拉斯顿伯里,亚瑟王的墓前有蒙蒙细雨。
巴斯是过于喧闹的小城,一日的往返再加上回都柏林的飞机,身心俱疲。
我恍惚间意识到这可能是这过于漫长的一年中最后一次一个人的旅行,从里斯本到波尔图,从马德里到瓦伦西亚,从巴塞罗那到里昂......只是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原来到了最后,我也没有时间去沃特福德。
......后来,我离开了爱尔兰。
我从贝尔法斯特做火车穿越了边境线,已经去过两次的邓多克依旧是浓郁的麦芽香味,火车停在皮尔斯站时,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由北向南进入都柏林的景象。
三天时间高强度的重游了都柏林市区的大部分角落,又风尘仆仆的横穿了整个爱尔兰两次。
每一个钟头,都被我塞满了看起来不太可能完成的行程量。
但,直到最后,我都没有去过沃特福德。
爱尔兰电影协会走廊
很细腻宁静温馨治愈的一部片子,整个故事以及画面的基调,如同她的名字夏日细雨一般,仿佛燥热的夏日中下起的淅淅沥沥的小雨,抚平人们焦急不安的心灵。
在凯特以前的家庭,她的父母从未为认真的对待她了解她,她的父亲觉得她只是一个会吃不会干活的,不讲话也不懂得感恩的,可以随意对待的孩子。
她的母亲也认为她是一个尿床,让人操心的孩子。
肖恩和玛丽夫妇却一见面就很爱护她,玛丽温柔地帮她洗刷指尖的污垢,为她换上睡衣,哄她入睡;带她去静谧的林间挑井水 ;轻声叮嘱她小心的削土豆。
肖恩在打破隔阂后,也会带她去挤牛奶;耐心的解答她的问题;体贴提醒玛丽带她去买新衣裳;鼓励她奔跑,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勇敢。
当朋友说凯特安静时,他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好,他会温柔的注视她,回答是的,她只说该说的话不说闲话,这样多好。
他会发现凯特的闪光点,且从来不吝啬于表扬她 。
用心对待孩子的家庭,只生养了一个,不用心的对待孩子的家庭,却生了一窝,这种现实,讽刺又无力。
(想知道这群人什么时候才明白,孩子不是家长附属品,选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需要负责任的,这是对生命的敬重。
)
不仅如此,在片中,凯特通过肖恩与玛丽的相处,也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他们总是相互依偎,相互扶持,相互给予。
肖恩说到以后我你也结婚的,凯特回答说,她妈妈说世界上没有好的男人,肖恩会很认真的告诉她,事实确实如此,但也不尽然。
(毕竟我觉得肖恩就很好,他认真又负责,体贴又真诚,温柔又细致)
到了片尾,小女孩奔跑着朝肖恩夫妇追过去,风扬起的金发,坚定的眼眸,浮现出的一幕幕温馨画面,这种无声的力量,这种温柔的力量,这种安静的力量,此刻迸发。
小女孩被肖恩抱起,拥入怀中,享受她能感受到的不多的父爱,远处,凯特的父亲朝她们走来,凯特轻声的说了一句,爸爸,要知道之前凯特从未对着说爸爸,我猜那一定是她对肖恩说的。
这部片子就叫quiet girl,我觉得中文翻译—夏日细雨,更加出彩,为这部片子赋予生命力,她们双方的彼此温暖,悄然之间改变了她们的生活,润物无声。
多么美啊,那种诗意的感觉,连片尾都是鸟叫虫鸣,无限美好。
把某种原生家庭的苦痛陈述得异常温和细腻,但也少了一点控诉的力道。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感受的电影。
7/10,好戏太少
相当沉闷的片子,小女主全程阴郁。
对井水天生恐惧…还是这么大一口井…第一次知道爱尔兰有自己的语言呃。
太安静了,估计也是角色设定的问题,小女孩儿说话有气无力的,加上这个安静的氛围,看得我憋得慌,好几次想快进,难得遇到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也能让我看得这么难熬。
可怜的孩子啊。
得到的一个教训就是在观影前不要对电影有过高的期待和过多的想像吧,演员选得不错,情节有些单薄。
Daddy…Daddy.T T我哭傻了最后 好喜欢好喜欢这样很私人的影像语言 是女生的四百击 是晒后假日的少年版
本片改编自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中/短篇小说《寄养》。
感觉看了个欧洲版的乡土风格小学生作文 一个受益匪浅的暑假 看完之后看到评分。。。可能受众比较吃这套吧
2.5。无功无过
爱尔兰乡土温情故事,真睡着了
慢得失常-03/11/23 at AMC Ridgefield Park 12
SIFF第一场. 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度过了一个爱尔兰色调的decent summer. "我们这里没有秘密",甘甜的井水,喝奶粉的小牛犊,偷偷留在桌上的夹心饼干,越跑越快的邮箱信使,海边明亮夜色里亲手扣住的两枚牛角扣. 永远干净敞亮的厨房和衣裳,梳一百次之后柔顺光滑的长头发,被温柔保护的潮湿床垫,穿小小黄色连衣裙的小小女生. 怎么真的要走了呢,怎么永远有别离呢……埋在爸爸肩头,就这样继续吧
孩子木有错 孩子本该需要多疼爱
摄影很美
本质上其实挺保守的,有浓厚的宗教教化意味。女主的原生家庭,已经有5个小孩,还在追男宝,父亲好烟好酒好赌,在家务劳动中缺席,母亲疲倦,姐妹瑟缩、冷漠、邋遢……怎么那么中国啦。
这种片确实小众
温情有余,充实不足。这样的电影不能只顾着表达情感,教育和爱不是通过刻意的剧情安排产生的,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把控自然而然产生的共鸣,就像在本片中,导演处理的痕迹过重也过于简单,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环境里,经过一些琐碎的交流,不断融入并且产生深深的情感联系,最后再不舍地回到原先的家,这样的薄弱的剧情不足以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而且会略显乏味。拍摄也有点过工。
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