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事改编

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真实游戏(台),真实改编,真实故事,基于真实事件,Based on a True Story

主演:艾玛纽尔·塞尼耶,伊娃·格林,文森特·佩雷斯,多米尼克·皮侬,卡米尔·查莫,布里吉特·罗安,荷赛·达阳,诺埃米·洛夫斯基,伊丽莎白·坎,达米安·勃纳尔,萨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波兰,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7

《真事改编》剧照

真事改编 剧照 NO.1真事改编 剧照 NO.2真事改编 剧照 NO.3真事改编 剧照 NO.4真事改编 剧照 NO.5真事改编 剧照 NO.6真事改编 剧照 NO.13真事改编 剧照 NO.14真事改编 剧照 NO.15真事改编 剧照 NO.16真事改编 剧照 NO.17真事改编 剧照 NO.18真事改编 剧照 NO.19真事改编 剧照 NO.20

《真事改编》剧情介绍

真事改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芙妮(艾玛纽尔·塞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 饰)刚刚出版了她的处女作,没想到一夜爆红,采访签售接踵而至。在成名的喜悦渐渐冷却之后,德芙妮开始筹备起下一部作品来,可让她感到窒息的是,灵感似乎已经抛弃了她,空白的文档前,她迟迟无法打出第一个单词。弗朗西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饰)是一名节目主持人,两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成为了德芙妮的另一个压力来源。 在德芙妮最苦闷的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名为爱丽(爱娃·格林 Eva Green 饰)的神秘女子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爱丽自称是一名传记影子作家,因为家里出事了,所以希望能够借住在德芙妮家中。爱丽的出现成为了德芙妮的救命稻草,这个奇妙的女人不但在事业上,也在生活里成为了德芙妮坚强的后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蜂巢泰坦第一季妈妈:怪物的母亲火线追凶之无罪辩护人间烟火花小厨就想赖着你血战敖伦布拉格顶点!!!!!!!!!!!!!!!我把忠诚献给你蛇咒酒店危机地下铁道逆转奇兵第四季美国历史上的弥天大谎奔腾年代第一季交响诗篇超进化2民国大侦探解忧理发店成年人的爱情故事夜魔侠第三季我的青春都是你从海底出击第四季为父寻仇稻谷风云诺妞的奢华喜剧第一季年年岁岁年年泳队惊魂熊出没之过年帝乃三姐妹原来很好搞定。我的公园好友

《真事改编》长篇影评

 1 ) 可以更好可以更波兰斯基

我承认看之前我充满了期待,编剧是阿萨亚斯,法国两代女神的碰撞,波兰斯基驾轻就熟的题材。

但可能因为太驾轻就熟,反而失了精髓和味道。

危情十日式的剧情,存在几个转折。

第一个是接近Delphine的神秘女子Elle,一步步走进了Delphine的生活乃至隔绝了她的生活。

第二个转折,其实Delphine才是暗中观察的那一个,Elle的生活、幻想的朋友、前夫都成了她新书的题材。

最后一个转折可以说是意料之中,Elle并不存在,她的经历混合着Delphine的回忆,其实是Delphine在写新书过程中对于自己人生的回忆和回归。

绿娃的角色还是一贯的蛇蝎美人风格,但是看着她一颦一笑,裹着红丝巾,抽着烟,还有更适合Elle的女演员吗?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

 2 ) 疯狂的书迷与恐惧的作家:《危情十日》与《真事改编》

因为几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罗曼·波兰斯基最近又成了威尼斯电影节上的“焦点人物”(凭借《我控诉》入围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卢奎西亚·马尔特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呛他:“我无法把人和作品分开,他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对我来说,很不适。

我代表着很多女人,我不愿(为了他)起立鼓掌。

”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充满了磨难与争议,而惊悚与恐惧一直是他的许多作品的主题,他对阴暗面的种种呈现,来自于他生命的体验,也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

2017年在戛纳亮相的《真事改编》是罗曼·波兰斯基在《我控诉》之前的一部惊悚片,讲述了一个读者“入侵”作者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故事。

当德尔菲娜(影片中的作家,也是本片的原著作者和编剧)和埃勒(影片中的神秘女子)在酒会上相遇,我便想到了同样关于疯狂的书迷与恐惧的作家之间的关系的经典之作《危情十日》(1990)。

果不其然,几次交往后,和埃勒一起坐地铁后,德尔菲娜的创作笔记本“神秘”丢失了——“入侵”真正开始了。

相对来说,《危情十日》的“入侵”要简单粗暴得多——一场早已预知的大雪和一场精心设计的车祸。

“入侵”方式的不同,也拉开了两部影片的“距离”——《危情十日》是偏写实的,人性的偏执与邪恶显而易见,而《真事改编》是偏“精神分析”的,所谓“神秘女子”很可能来自作家的臆想。

从罗曼·波兰斯基此前的经典作品看,他绝对是“精神分析”的大师级人物,他是那个能够牢牢抓住恐惧的“灵魂”的人——在当代电影史上,罗曼·波兰斯基称得上是“精神分析”的通灵者,他展现最深处的恐惧,又保留最深刻的神秘感。

从很多方面看,《真事改编》都是一部及格水准之上的作品。

正如该片的女主角(也是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所言,你在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中看不到“老人电影”的痕迹(大意)。

确实,很多电影导演在晚年会拍出一些“老气横秋”的作品来。

罗曼·波兰斯基拍摄《真事改编》时,已经年过八旬,但这部“晚年作品”却看起来更像是很多青年导演的前两、三部电影,影片的叙事意识算是“活在当下”的。

艾玛纽尔·塞尼耶和伊娃·格林两代法国女神在一起飙戏,也可圈可点。

若单纯把影片当作一部惊悚片来看,观赏性也是不错的。

《危情十日》的好就好在它不玩花样,老老实实讲一个惊悚故事——它是好莱坞式的标准算法的惊悚片,但以书迷操纵作者为题,还是别有曲折,既有变态心理的窥探,又有夫子自道与自嘲。

此外,凯西·贝茨的表演太精彩,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

她在影片中的阴与狠,让我想起《飞跃疯人院》中的护士长。

作家往往是虚构“恐惧”的高手,但他们也总会遇到创作的瓶颈,从而陷入无边的焦虑与恐惧。

《危情十日》中的作家的“恐惧”,主要来自于“读者”的胁迫,《真事改编》中的作家的“恐惧”,也部分来自于“读者”无形的干预,但更多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安——甚至,那个神秘的“读者”也可能是作家因内心不安而创造出来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焦虑与恐惧是作家创作的重要动力。

不过,焦虑与恐惧也可能强大到足以淹没或摧毁作家。

当然,当作家战胜了焦虑与恐惧,他(她)又成了那个意气风发的著名作家,而曾经的“苦难”,会成为他(她)创作的重要资本。

《危情十日》和《真事改编》的最后,作家都推出了备受瞩目的新书,而且,他们的新书都与那段“苦难”密切相关。

作家们和他们的恐惧,是暧昧相生相杀的关系,而疯狂的书迷,会成为这种关系的催化剂。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位很会自我引用的导演。

2010年,罗曼·波兰斯基拍摄了一部名为《影子写手》的惊悚片,这部影片还为他捧回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

在《真事改编》一片中,“疯狂的书迷”埃勒的职业正是“影子写手”。

 3 ) 罗曼·波兰斯基调教两大女神演绎《真事改编》 (2017)

罗曼·波兰斯基携艾玛纽尔·塞尼耶 ,伊娃·格林两大女神,戛纳电影节参展心理惊悚片。

还是波兰斯基擅长的小格局大冲突的风格,悬念设定合理,故事丝丝入扣,惊心动魄。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会如此低,可能是罗曼·波兰斯基和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组合影迷期望过高,所以失望越大的缘故吧。

鲤鱼觉得不错给7分。

女作家戴芬(艾玛纽尔·塞尼耶)的自传体小说发行以后,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热烈好评。

频繁的宣传和社交活动使她心力交瘁,创作也进入到了瓶颈低谷期。

波兰斯基对自己这位小三十几岁的妻子真是情有独钟,有七八部的电影,女主角都是艾玛纽尔·塞尼耶 。

就在戴芬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难以自拔之时,一位神秘的女人艾拉(伊娃·格林)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之中。

伊娃·格林这部里表现不错,甚至在对手戏中因为角色设定的缘故,还要力压艾玛纽尔·塞尼耶几分。

一直感觉伊娃·格林出道就选择性感路线,有些得不偿失,很多人应该和鲤鱼一样被她的妖艳所迷惑,而忽视了她的演技。

一方面艾拉做事干练,善解人意帮了戴芬不少忙;另一方面艾拉非常强势的介入到了她的生活之中,让戴芬很不适应。

一次偶然的事故使戴芬的膝盖骨折,生活无法自理,艾拉主动负责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这个镜头怎么有种撕裂人的感觉。

艾拉提议到乡村小屋修养,安静的环境也有利于戴芬的创作。

可是二人在创作理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气氛渐渐诡异起来,最终二人之间爆发了不可逆转的激烈冲突。

全片的故事非常紧凑,百分之八十的场景在两处住所之中,百分九十是艾玛纽尔·塞尼耶和伊娃·格林之间的对手戏。

波兰斯基非常擅长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寥寥数人之间爆发激烈的戏剧冲突。

1962年大名鼎鼎的《水中刀》为年轻的波兰斯基带来了巨大国际声誉。

1966年的《荒岛惊魂》

2013年《穿裘皮的维纳斯》八十岁的波兰斯基还是在空旷的剧场之中,只用了两个演员,在观众目瞪口呆中细心调教自己媳妇。

《真事改编》这部虽然没有前面所说的几部那么亮眼,也绝没有差到不及格的地步。

艾玛纽尔·塞尼耶 ,伊娃·格林两大女神的对手戏,就不止这个数。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设定合理,冲突紧张激烈一气呵成。

唯一让人觉得有些不妥的是,后半段的情节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1990年的《危情十日》,波兰斯基这个级别的大师还有借鉴的必要吗?

这也是我只能给到7分的原因,实在不能再高了。

总之我觉得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偏低,对于我来说有艾玛纽尔·塞尼耶 ,伊娃·格林两大女神就必须得看,其他的都是浮云。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4 ) 跟危情十日一样的小空间、大故事

真事改编,全程基本上就是两个女人的故事——艾玛纽尔(波兰斯基现任妻子)、伊娃,一个中年焦虑,一个年轻妖冶,一个人温驯沉稳,一个激进张扬。

电影就是两个女人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女作家公寓及其夫旧宅),发生的相处、相爱、相疑、相杀(可惜没有)的故事。

像危情十日一样,电影完全依靠表演和内心张弛,调动着戏剧冲突、节奏感和紧张感,并设置未知的悬念性吸引观众探求下去。

但整体给观众的印象又不如危情十日强烈,大约是波兰斯基尝试表达的戏剧矛盾看上去比较温和吧,没有危情十日中的极富冲击力的提刀、下药、癫狂、暴力冲突、争分夺秒等等,在惊悚感、紧张性上略显不足,这也使人物塑造的立体感,落了下风,不是说温和不好,只是在类同题材中,真事改编的女主,于人印象不如危情十日的女主疯魔的形象那么深刻而已。

历数《水中刀》《冷血惊魂》《荒岛惊魂》《怪房客》《罗斯玛丽的婴儿》等早期作品及后来的《苦月亮》《不道德的审判》《杀戮》等等,几个人、小空间、大故事,这大约也是波兰斯基最擅长的电影处理方式了。

但如《真事改编》,刻意剥离激烈冲突的戏剧效果,呈现温和、韧性和包容,虽然符合波兰斯基当前的高龄导演心态和艺术追求,于此片而言仍是一种缺憾。

表演、摄影、音效和节奏整体尚可,两个实力派女主角对戏,又是波兰斯基作品,值得一看。

综评7.5/10.

 5 ) 这一切是精神分裂吗?

看完之后最大的疑问:关于老鼠的那场戏无疑是一个重头戏,如果Ella真的和戴芬是同一个人,为什么Ella这么怕老鼠而戴芬不怕呢?

我们都知道恐惧肯定是源于某段记忆而产生的,没有道理因为Ella是戴芬的一个分身就多了这段记忆(看的时候还以为会因为这个老鼠引出什么惊天大秘密呢……)那么在我看来,影片里关于精神分裂的细节展示的太少了,被挖掘出来的那些没有人见过Ella啊,Ella没有代替戴芬去演讲啊,其实换一个角度想也说得通:如果Ella就是想取代戴芬,那她怎么会过多地用自己的身份去接触戴芬的身边人呢?

这不是明摆地告诉大家,对,我是Ella,我控制了戴芬吗?

代替演讲本身就是Ella的一个幌子,就是为了告诉戴芬:我们可以互换身份。

当然从精神分裂的角度回到结尾再看,确实增色不少,大有戏中戏的感觉,可是无奈让人觉得虎头蛇尾。

如果我们从正常的叙事角度来梳理这个故事,也完全说得通:Ella 想要取代戴芬,于是不停地侵入她的生活,甚至在着装各方面都越来越像戴芬。

戴芬发现以后,反过来想要挖掘Ella的故事来成书,结果也导致了自己过度沉入Ella的生活,慢慢地代入了她的各种习惯。

至于最后《真事改编》这本书,谁知道到底是戴芬写的关于Ella的书,还是整个影片都在叙述的这整个故事呢?

反正我是为了Eva看的,看完除了希望Eva能够尝试一些不同类型的角色,更感概了一千次:罗曼波兰斯基老爷子加油啊…………

 6 ) 真事改编y

只有我懂你,知道你能写什么。

艾拉对岱芬说琪琪是她虚构出来的朋友。

其实艾拉是岱芬虚构出来,她只存在于岱芬的世界,来无影去无踪,岱芬的朋友男友都没有见过联系过艾拉,艾拉除了岱芬没有别的朋友。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傻女和狐狸精的故事,虚构的朋友就是另一个自己,那些故事也都真实地发生过,这才是片名真正的含义。

 7 ) 两腿之间

双腿交汇处,是「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黑稠稠」她的腿真骚。

那天早晨,她给一位女作家打电话,说,「出来喝杯咖啡吧」。

不多时,作家赶到,推门就见她,侧坐在吧台前,长风衣挂身上,里边儿是黑色连衣裙,短,露大腿根儿。

自那伸出来的两截腿交叠着,上裹薄薄的黑丝儿。

©️[真事改编],伊娃坐在吧台前,一手压着裙摆,一手玩咖啡杯沿,潇洒又性感作家的腿也骚,却不是那种狐媚,而是结结实实的肉感。

有读者来信,说她勾三搭四,擅写淫书。

她恼,趴床上哭,肩膀一抽一抽,没穿裤子,露着光溜溜的腿。

©️[真事改编],女作家没穿裤子,露出光洁的腿作家是艾玛纽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太太。

穿黑丝儿的是伊娃,拍过[戏梦巴黎]。

这出戏,叫[真事改编],波兰斯基的新片。

说女作家走红以后,没了灵感,再写不出一字。

直到伊娃出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拍即合、无话不谈。

渐渐,伊娃控制了作家,妄图做她的替身。

有人说这是[危情十日],亦有人认为,是作家精神分裂。

但我没留意这些,满心只瞧见那白生生、肉馥馥,摸一把就软糯糯的腿儿。

01波兰斯基有「恋腿癖」。

性癖好之一,指人类出于欣赏、爱慕或欲望追求,对同类的腿部有特殊兴趣,通过观察或抚摸,获得心理(感官刺激、性兴奋)上的满足。

多数见于男性。

1962年,一对中产夫妻驾船出海,遇到个要搭便船的青年,于是三人一舟。

甲板上,妻子偷情,跟青年抱在一块儿,身上只套了件宽毛衣,没裤子。

腿从屁股尖儿淌出来,细长,溜溜。

©️[水中刀],妻子和青年抱在一起,腿长得超出比例是[水中刀],波兰斯基的处女作。

那年他27岁,剧本改了又改,才通过审查。

又因为年轻,稍有名气的女演员都不愿跟他合作。

所以,他从泳池边儿找来个女孩,毫无表演经验的那种。

之后投入拍摄,扬帆、拉纤、日晒雨淋。

画面是黑白的,最能勾勒肢体轮廓。

女孩倚在船上抽烟,腿部的明暗处理透出一种湿濡的性感。

彩色胶片做不到,哪怕是[喜剧之王]里的柳飘飘。

©️上图为[水中刀],下图为[喜剧之王],相似的场景,可前者一出场,别人都显得不过如此三年后,他拍了[冷血惊魂]。

一个从小地方来大都市打工的女人,冷艳,躁动,精神混乱。

她将腿跷上洗手池,打开水管子冲。

又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扒光,幻想有男人从裂缝爬出,强奸自己。

也是黑白影像,我却总觉得那腿粉莹莹的,一掐一骨朵水儿,更忍不住要一睹两腿之间的内容。

©️[冷血惊魂],她竭力压制内心的情欲,因此表现出焦虑与神经质波兰斯基真「下流」啊。

下流到英语还说不顺溜,却在伦敦文艺圈人见人爱。

下流到《男士时尚》请他给全世界的小女孩拍写真,很吃得开。

甚至有母亲,把自己13岁的女儿介绍给他拍,更允许二人单独出入。

他当真就「出入」了,在泳池旁的按摩浴缸。

也拍照了,裸的。

我喜欢年轻女人,这么说吧,我想大部分男人都一样,法官想C她们,陪审团想C她们,大家都想C小姑娘。

是真的风流惯了,所以1992年的[苦月亮],尺度再大,也都显得理所应当。

里头有他的太太,艾玛纽尔,26岁,穿黑丝,跷起来,抵着男人胸膛。

©️[苦月亮]经典镜头,艾玛纽尔饰演美艳人妻,情欲之火熊熊燃烧还有2013年,[穿裘皮的维纳斯]。

艾玛纽尔47岁,我想她该老了,竟没有。

尤其那双裹了黑丝的腿,香喷喷、玉纤纤,同二十年前并无两样。

©️[穿裘皮的维纳斯],编剧在为自己的剧本找合适的女主,穿着黑丝的艾玛纽尔闯进来,粗鲁、浅薄,但有难以抵挡的性感之后,便是[真事改编]。

女作家滚下楼梯,右腿骨折,打了厚厚的石膏。

这时有个镜头,从她受伤的腿上滑过,缓缓。

天杀的,又是腿,波兰斯基又一次用镜头去舔女人的腿,不分青红皂白。

©️[真事改编],波兰斯基恋腿癖深重,连打了石膏的腿也不放过那是已经51岁的艾玛纽尔,她嫁给这个恋腿癖28年。

我常促狭地想,或许波兰斯基是为那双美腿才娶了她。

但又怎样,至少在那镜头下,她一把年纪,还骚得不像话。

02.中国女人实在可怜。

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上身倒有肚兜儿乘凉,唯那两条腿,罩在几大层裙子底下,五千年不得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有「圆满的象牙似的大腿」,《巴黎圣母院》有「小而圆的腿子、柔而白的膝头」。

《金瓶梅》呢,颠来倒去都是那句「白生生腿儿」,听得人耳朵起茧。

©️《金瓶梅》里的插图,女人确是白生生腿儿国人的恋腿癖,是20年代,旗袍诞生以后才有的。

双边开衩,无论口子高低,总能瞥见女人的腿,遮遮掩掩,反而叫人想入非非。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生理与社会因素同时混合而成的特殊欲望。

女性的下肢,尤其在中国,属隐秘肌肤,常被隐藏。

男性透过偷窥女性的腿,可获得心理上窥破秘密的快感,并作为日后性刺激的方式。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形容邵之雍有「恋腿情结」:她的腿倒不瘦,袜子上端露出的一块更白腻。

他抚摸著这块腿,「这样好的人,可以让我这样亲近。

」贾平凹最擅比喻,在《废都》中描写妇人剥连筒丝袜:那是幼时在潼关的黄河畔剥春柳的嫩皮儿,是厨房里剥一根老葱,白生生的肉腿就赤裸在面前。

但读者终究是靠幻想看见,并没有影像来得直接。

好在,1934年,吴永刚拍了[神女]。

阮玲玉演暗娼,穿旗袍,开低衩,用高跟鞋踩着裙尾,露出一截儿小腿肚。

光从头顶打下来,媚中自有风骨。

©️[神女],娼妓与圣母两种身份,在阮玲玉身上展现也是那一年,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克拉克·盖博冲一女人嘟哝,「啊,不识好歹的小东西。

」他说自己是搭车专家,却一辆也没能拦下。

这「小东西」懒洋洋上前,只一撩裙、一伸腿,便立刻有车急刹。

因此,[一夜风流]经典得无以复加。

那双腿,成影史三条著名美腿之一(另外两人是贝蒂·格拉布尔和玛琳·黛德丽),无数电影中的「美腿拦车」皆出于此。

©️[一夜风流],后来人人都知,克劳黛·考尔白用一双美腿拦到了过路车但最早的恋腿癖镜头,不是它。

1930年的[蓝天使],古板的老学究恋上歌舞剧演员,情不自禁。

当时,整个银幕都是玛琳·黛德丽抻着黑丝的腿,饱满肥硕,标准的德国审美。

她亦因此走红,成影史「荡妇」形象开山鼻祖。

骚吧、骚吧,荡妇最美丽。

©️[蓝天使],这是在当时最具挑逗色彩的镜头,黛德丽凭此一炮而红到1937年,尼龙丝袜诞生,耐磨,有松紧口,比电影里的更灵活,弹性也高了好几倍。

2美元一双,一天竟卖出7万双去,足见女人对丝袜之爱。

法国人最识时务,当即办了本杂志,叫《Jambes Et Attitudes》,译成中文,是「腿与态度」。

最早的恋腿癖杂志。

上有打发寂寞时光的少妇,下午茶时间端庄而坐的女人,有的岔开双腿,一水儿的丝袜诱惑。

情而不色,含而不露,特立独行,内容为王,专为恋腿癖服务。

在当时的杂志市场,是殿堂级。

如今千篇一律的公众号,当然不够格与之相比。

没有特点的媒体死不足惜。

©️《Jambes Et Attitudes》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前卫杂志,多是淑女情境下的禁忌感,耐人寻味后来,二战爆发,尼龙成了战略物资。

珍珠港事件以后,一双丝袜,竟炒到三千美元。

上海也是五穷六绝,肥皂、牙膏都有黑市。

饶是王佳芝,也不过在香港时,才有丝袜子随便穿一穿,带到上海一下紧俏起来,竟一双不剩了。

©️[色,戒],香港,王佳芝陪易太太逛完中环,心身俱疲,回家脱丝袜,懒洋洋有气无力,显出李安不仅爱女人腋窝,也迷恋美腿买不起丝袜,女人便用眉笔在腿上画丝袜的条纹,婷婷袅袅,倒显得曲线更加迷人。

©️珍珠港事件后,丝袜在黑市炒高价,多数女人买不起,一种「画丝袜」的职业应运而生这在恋腿癖的眼里,已然是艺术品。

他们心甘情愿沉沦于此,甚至膜拜。

03.波兰斯基一直没有安全感。

他在法国出生,父母是波兰人。

二战以后,母亲死在毒气室,父亲被抓进集中营。

他对女人取之不竭的热爱,也许只为逃避孤独的恐惧。

但这也说明,童年,和恋腿癖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一位前苏联医学家举例,说有个男孩初次性兴奋,在浴室锁孔看见女人的大腿,从此,他一看到女人大腿就性兴奋。

弗朗索瓦·特吕弗便是如此。

他有母亲和姐妹,家中随处可见她们的裤袜。

他对这有强烈的情感,甚至感觉出性欲。

后来,他做了导演,恋腿癖镜头在片中屡有出现。

[射杀钢琴师],男主说,「别盯着她的腿,这样不礼貌」。

[情杀案中案],女人岔开双腿看报,男主悄悄将目光移到她两腿之间。

©️据说,念中学时,特吕弗一看见美腿,不惜穿过好几条街,追人到家门口。

上图为[射杀钢琴师],下图为[情杀案中案]是了,两腿之间。

除青春期性兴奋,恋腿癖的又一个成因,是男人对女人的两腿之间感到好奇。

要到达那里,得撩开女人的腿。

这种遮挡感,是想吃又不得吃,于是,恋腿情结由此开始。

龙方盯着万绮雯的腿,说「足够玩一整晚」;

©️[龙在边缘],网络流行语「腿玩宿」、「腿玩年」出自这里风流的鲁滨逊太太,丝袜一脱一穿,成影史经典;

©️[毕业生],鲁滨逊太太脱丝袜的镜头,骚在骨子里梦露坐在沙发上,伸着光溜的腿去勾鞋,勾得人心痒痒;

©️[七年之痒],梦露光着腿勾鞋李嘉欣和张曼玉,一个穿黑丝自慰,两条玉腿,从根到梢,浑圆丰腴。

一个穿旗袍侧卧,露膝盖以下,光溜,最断人肠。

©️上图为[堕落天使],下图为[花样年华],王家卫的恋腿癖不输李安说是恋腿癖,终归还是窥淫癖的一种。

双腿交汇处,是「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黑稠稠」,电影里的角色想看,电影外的观众,更想看。

这骚哄哄的想法儿,奥逊·威尔斯最了解。

所以,[历劫佳人]里,他用了仰拍镜头,拍T台上,一双丝袜美腿的特写。

真流氓,所有人都用俯拍或平拍,只有他大剌剌仰起脖子,将两腿之间的美景尽揽眼底。

©️[历劫佳人],大胆直白的仰拍镜头,与背景里的肉欲狂欢成为绝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深得其真传。

玛莲娜冲少年招手,要他去买烟。

他问什么牌子,她回「特级马其顿」,说这把硬币给他,掉了,他蹲下拾。

然后,看见那双腿,鼓胀的感觉又窜上来,不需要导引,便知想做什么。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少年意淫玛莲娜要他买烟,拾硬币时窥见她两腿之间还有[倩女幽魂],宁采臣落水,小倩伸手去救,镜头一路仰拍,从她的脚踝攀上腿。

©️[倩女幽魂],小倩伸手救宁采臣,对方却无意抓了她腿,连说「小姐对不起,夜深了」相比之下,波兰斯基是含蓄的。

[真事改编]里,腿部镜头只占两三成。

且多是俯拍,透过艾玛纽尔的目光,看伊娃坐在地上,淌出黑色的细腿来。

我总觉得,那一刻,波兰斯基是想张口吮住的。

©️[真事改编],波兰斯基的镜头,滑过伊娃的腿,好像下一秒有交配进行啊,啊,原来上天与我刻薄之仇,只这一瞬可解。

那就让我溺死在你两腿之间,不要救我,不要救我。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8 ) 邪魅艾拉的几种特征

这是我第一次看波兰斯基的电影,惊艳。

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特效的惊悚片,却让人看的脊背发凉,着实了不起。

电影流畅、平滑、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深得我心,以后要继续跟进。

第一次看精神分裂的题材,是一部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

里面特别讲到,精神分裂患者创造出来的幻象,必然有与现实中格格不入的地方,找到这个地方,是患者康复的第一步。

剧中张宰烈所发现的格格不入,正是韩江宇一直保持的赤脚。

所以,在电影中看到艾拉趴在沙发上但她的鞋子一点泥尘都不沾的时候,我背脊上飕飕的凉意就上来了:艾拉正是戴芬创造出来的幻觉!

到了后来,艾拉和戴芬的发型、装束、打扮更加趋于一致,也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看到结局,果不其然。

具体的剧情很清楚了,这里谈一谈对艾拉的认识和喜欢,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说。

邪魅看到有朋友说,只看Eva的颜值这电影就值五星,觉得不能更同意。

艾拉在签售会上出现的第一幕,就被她完美的脸庞吸引了。

这是一种宁静如水的美,波澜不惊,深远沉静,如深潭一般。

然而在她的音容笑貌之下,又能明显感觉到一种邪恶的气息。

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你不知道她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悲伤、关切、洒脱是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在她脑海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景。

她的美,是暗黑的、恶魔的、带着血腥的,又隐藏在一副天使的面庞之下。

之前看过的《罪恶之城2》中,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更喜欢波导刻画的她,同赤裸裸的邪恶相比,潜于九渊、引而不发的邪恶才更有味道,同躯体的美之间的张力才更足,给观众揣摩的空间也更大。

体贴作为一个幻觉,拥有这一特质让我没有料到,不过细想也合理。

戴芬独自一人那么长时间,缺乏照顾是肯定的,潜意识里必然会设计出这样的性格。

戴芬第一次去艾拉家里,就看到满满一桌子的美味菜肴,全部都是艾拉自己做的。

后来去了野外的别墅就更不用说,戴芬摔伤了腿,几乎每顿饭都是艾拉做的【艾拉抓着两只龙虾让戴芬看的样子真的很可爱,戴芬看到龙虾吓得蜷缩起来的样子和艾拉看到老鼠尖叫情节也是一种对应和隐喻】。

从情商来看,艾拉更是完美,能全心全意地倾听戴芬的心事,能完全理解她心中所想,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就更不用说了。

强控可能因为戴芬一直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所以艾拉身上也具有强控的人格,想把戴芬的生活完全掌握自己手里。

只要想一想戴芬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艾拉在玻璃门后面的表情,就能体会到她的心境了。

后来她彻底垄断了戴芬的邮件、电话以及和外界沟通的一切手段。

她果断、阴狠、决绝,正和戴芬善良、怯懦、犹疑的性格相反。

逝去的母亲、坎坷的经历、渐行渐远的孩子,这些都让戴芬觉得有心无力,在潜意识里,她把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源归咎于自己的性格,认为只要不是这种性格一切就会变得不同,这也是导致艾拉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艾拉掌控了她的一切,戴芬却几乎很少提出抗议,正是因为她在内心深处认同这种做法,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

奇诡这主要是从艾拉的经历上来说的。

幻想中的朋友,自杀的前夫,逝去的母亲,与众不同的工作……艾拉的过去一点点地揭开,一个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让戴芬着迷,她觉得总算找到了写作的灵感之源。

在度假的小屋里,戴芬瘸着打着石膏的腿,悄悄记录着艾拉的一切。

艾拉这个人敏锐吗?

很敏锐。

危险吗?

很危险。

戴芬都知道。

她眼见艾拉砸碎了没法正常运转的榨汁机,也清楚艾拉控制不了她是什么表情,更何况吃的、喝的、用的东西里面很明显已经有毒了。

但她还是要记录、要写作,为了自己的书她什么也不怕了。

然而,艾拉还是发现了,看了戴芬的笔记,听了戴芬手机里的录音。

解救戴芬的邻居曾是那么的近,她却无力呼唤他,房间里仍然只有艾拉和她,而气急败坏的艾拉,已经开始硬灌她毒药了!

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戴芬终于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离开了别墅,在村口的路边,艾拉的车把她扫进了沟里,戴芬活着。

在戴芬的潜意识里,她是希望自己死掉,还是期待着一个自己揭穿艾拉阴谋、最终获得救赎的结局?

不得而知。

但从电影的结尾来看,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她的装束也变成了和艾拉一样,暗示戴芬的内心深处的渴望正是打败艾拉、成为艾拉。

说到结局,我的期待是艾拉作为签售人出现在签售会,象征着邪恶的全面胜利;然而出现的还是戴芬,不得不说有一点小失落。

不过再想想,戴芬活了下来,本就意味着至少戴芬没有输,她在向艾拉的方向靠近,但没有完全成为艾拉,斗争没有终止,相爱相杀还在继续。

 9 ) 波兰斯基太爱人格分裂题材

波兰斯基太喜欢挖掘拍摄人性多面的故事了,从《穿裘皮的维纳斯》到《真事改编》,女主艾玛纽尔·塞尼耶扮演者,也是导演的第二任妻子,堪称复杂角色扮演的最佳人选。

二人的结合,在现实中既是伴侣,在电影里是最为契合的完美搭档,彼此成就了对方。

很多人没有看懂这两部电影,尤其是真事改编,如果仅仅理解为两个闺蜜控制与被控制的故事,既误解了导演的意思,也把影片中的两个女性人物展现的特质肤浅化,影片中女主戴芬是一个极度躁郁创作陷入困境的作家,绝不是什么傻大姐,而是一个陷入精神困境中的外在表现的虚弱者,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决策让度给另一个人。

她幻想出来的另一个人物艾拉是一个为别人写传记的影子写手,艾拉象征着作家的另一层人格,是作家本人虚弱时另一个更为强大的人格,她在关键时,暴力地处理作家与外界的关系,切割作家名声带来的喧嚣,让作家专注于自己的创作,甚至不惜杀死这个虚弱的人格。

影片中两个人格的接近,到身份角色的慢慢互换,再到后半段的令人惊悚的毒杀挣扎,都太波兰斯基,那个写作的戴芬,终于从人格的分裂中,找到一个写作的思路,就是让艾拉以别人的形式来去讲述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创作终于在写自己和虚构故事之间的矛盾中,找到了平衡。

 10 ) 就凭两位女神的脸,这部中年焦虑的意淫之作就值得一看

罗曼·波兰斯基又带着自己风情万种的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拍片了,而且这次还带上另一位妖冶女神伊娃·格林。

看过《苦月亮》的男人,一定忘不了那段勾魂摄魄的踢踏舞,带点哥特味道的挑逗舞服,吊洞丝袜,匍匐向你,发出强烈爱欲信号的艾玛纽尔·塞尼耶,足以征服每一个男人。

伊娃·格林著名的断臂维纳斯出场,让全世界感叹她的天使面庞与婀娜多姿。

伊娃·格林精致的容貌下藏有暗火,那种神秘感让她有想让人一探究竟的未知魅力。

光是看两位女神的脸,我就消耗掉了100分钟的片长。

《真事改编》,

靠着女神光环的对撞就摩擦出令人炫目的吸引力,另外,大师罗曼·波兰斯基非凡的叙事能力也让影片在上映前就勾起了很多影迷的胃口。

《真事改编》有着惊悚悬疑片的类型元素。

它讲述一位正饱受创作瓶颈困扰的女作家岱芬(艾玛纽尔·塞尼耶 饰)偶遇神秘女粉丝艾拉(伊娃·格林 饰)之后的恐怖经历。

神秘莫测,来历不明的艾拉步步为营,逐渐与焦虑、孤独的岱芬拉近距离。

成为岱芬最好的听客,然后讲出自己最私密的困扰,

两人的关系快速升温,如胶似漆,艾拉甚至还直接搬到了岱芬的家中。

岱芬的新作品久久无法动笔,她不想再花费多余的时间去人际交流或者去高校讲学,艾拉贴心的决定假扮岱芬去高校讲课,替她分忧。

就在两人的关系抵达最高点时,岱芬邀请艾拉去她位于郊区的私人宅邸,安心创作。

岱芬的一切饮食起居全有艾拉负责,突然起来的疾病让岱芬无法离开床笫,她恐惧的发现,艾拉有可能在自己的饮水和食物中下毒,她正钻研着自己的创作手稿,艾拉似乎一步步在“变”成她,准备夺走她的一切。

罗曼·波兰斯基非常善于在室内空间挤压出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岱芬和艾拉的关系经历了从冷到热,最后又来了一个类似《危情十日》的惊悚转折,制造了意想不到的诡秘高潮。

不过《危情十日》是粉丝和作家之间的心理纠葛,是读者和作者,在身体与创作权上的一场博弈表征;而《真事改编》其实通片都是岱芬精神世界震动之后的一次内心冲突。

外界的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对她的期待越高,她就越不敢停下手中的笔,她其实非常在意外界对她作品的质疑。

她遇到创作障碍,灵感的枯竭是因为她已经掏空了她的个人经历,对于把自己母亲的私密过往加入故事中,让她的小说带有自专类型的撰写方式一直备受质疑。

家族中人对此意见颇大,认为岱芬对自己的母亲不敬,给家族蒙羞,暴露了个人隐私。

片中也几次出现岱芬被母亲自杀的梦境困扰的场景,那是潜意识下流露出的愧疚之情。

为了转移压力,进行心理投射,甚至制造冲突,岱芬在自我的主体身份上分裂出了另一个高度同她性的另一个“她”,ella,艾拉。

根据影片娓娓道来的叙事,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艾拉的性格一直在发生转变,神秘感是因为不了解,但常人的性格绝对不可能千变万化,所以这个“她”,艾拉其实一直是由岱芬的期待和想象来进行书写的。

岱芬太希望在乏味的生活中遭遇美妙的“意外”以此刺激出新的创作灵感,当她发现艾拉与众不同、具有故事性的生活经历时,她欣喜若狂,不断接近艾拉,期望套取她的“过去”。

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根本很难真正了解到艾拉的生平由来,反而只是更多的知道了岱芬的过往,她的创作方式,作为回忆记录的几十本日记,那是她小说的活水源泉,还有她与丈夫的独居式关系等等,由此可以判断,其实空洞的艾拉只能等待岱芬去填补,但灵感枯竭的岱芬无法创造出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艾拉,只能以从新解刨自我的方式给自己的小说找到新的切入口。

这个耸人听闻的切入口就是她主体身份的危机,第三幕高潮的封闭、囚禁、逃生变成了她小说最为核心和可读性最强的一部分。

艾拉始终是难以触摸的,碎片化的,模糊不清的,而岱芬确是真实的,可接近的,完整的,岱芬就这样,用一次主体身份的度让,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了全新的切入口,一个陌生的神秘女人想要夺取你的身份,这样惊奇的故事实在叫人欲罢不能。

在著名的作者创作论中,有非常多的伟大作家在创作小说人物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失去控制权的遭遇,作家自己构建出来的角色,最后可能完全摆脱作家一开始的设想,成为一个不受他控制的人物,发展出令作者自己都感到惊讶的人格体。

复杂的,层次丰富的,立体的角色无疑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因为人性原本就是捉摸不透的,永远都处于变动中,那些静止的,单薄的,脸谱化的角色只能提供生硬的触感,令人出戏,很快觉察到建构的痕迹。

也只有像岱芬这样,让自己的精神陷入分裂搏斗式的内斗,在现实中创作一个自我的拟态真实,去体验,去感受之后,才能创造出艾拉这样即真实又具故事性的人物,而第三幕的恐怖书写,也是来自她想象式体验后,凭借感受真情流露出的恐惧之感。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把小说过成生活,把生活变成小说,《真事改编》为我们虚构呈现出了一位作家在创作时,激荡着的内心

《真事改编》短评

零星。

7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很差

淡淡的色调

10分钟前
  • vision
  • 推荐

我是亲眼看着艾玛纽尔·塞尼耶如何在波兰斯基的电影里变老的。

11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最后的悬念集中在伊娃·格林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的,而作家陷入灵感困境的题材一抓一把,以至于这次这个故事的创新程度不够高,但也不至于看不下去,个人对于这种气氛的惊悚片还是很爱的,比如《私人采购员》以及波兰斯基自己的那部《影子写手》,差不多都是同一个调子,所以还是很有兴趣看下去的。

13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塞尼耶与伊娃格林的对手戏,其实从德芙妮的笔记本掉落开始到ELLE替代德芙妮去参加图书馆会议,便已经知道了结尾,便是ELLE想要取代德芙妮,结尾也便并没有跳脱这一设定,比较意外的一点是德芙妮最终得到了自救。此部完全是欧荣的叙事风格,而波兰斯基并没有给到很大的惊喜,特别是后程,德芙妮在前段没有任何描述反转的人物弧光下,利用ELLE的事迹稍微有点问题。此外,如果能够将悬疑指向的是两人身份的互换,即片中提到了德芙妮表面上写的是自己的自传,但实际上是ELLE自传,但如果能将自传与ELLE的阴谋连接在一起,是ELLE自己虚构的事迹想要取代德芙妮,反而探讨的更深入了些;或者,甚至如同ELLE所幻想的KIKI一样,ELLE恰巧也是德芙妮所幻想的虚构之人也能使得片子更加有意思点。

15分钟前
  • 大开影介
  • 还行

女主之一居然就是波兰斯基老婆 看的第一部伊娃格林的法语片......

19分钟前
  • Dublin苍穹下
  • 推荐

3.3 感覺搬到郊外以後才是故事的重點,誰曾想一下就結尾了...(看到短評裡有人說伊娃格林是桿麵棍一姐哈哈哈)但伊娃格林太養眼了...怎麼看都美也是給跪了

24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3.5

26分钟前
  • 西南北
  • 还行

应该让阿莫多瓦来拍。

28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大跌眼镜!这是擅长悬疑的波兰斯基导的!你敢相信?

32分钟前
  • 伊菲吉妮娅
  • 较差

有伊娃在啊 这样还不够 够够够

36分钟前
  • 徐友惟
  • 还行

心魔也好,人格分裂也罢,剧情也就那样,为什么就那么那么讨厌Emmanuel...

39分钟前
  • 汐葉ღ
  • 较差

像危情十日,但演技却不及别人的十分之一,这么烂完全不像是波兰斯基拍出来的

43分钟前
  • 回音
  • 很差

好看!带劲!

45分钟前
  • 姆明
  • 力荐

前半段就觉得特像miser。伊娃格林上楼拿东西邻居出来那段就发现好像没有人见过elle,可是摔断了腿还能精神分裂?摔断了腿怎么开车?

49分钟前
  • 中年危机谢腾飞
  • 较差

这个剧本真是。。。导和拍得也很差。。。

50分钟前
  • MC Shady Diva
  • 较差

Eva不会疲倦吗?

53分钟前
  • 乐高本高
  • 较差

两星半。以签售会的明亮色调开头,以为又会是近几年特盛行的作家生活流,没想到还是玩了把惊悚,虽是双女主的设置无奈伊娃·格林太抢风头,中间几段转折也挺突兀的,整体还是比较失望,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不论跟波兰斯基之前作品比还是以他这现役影坛前五的硬实力来看,这部都是难以及格的。

55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真相毫无悬念……伊娃格林美翻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57分钟前
  • 德州小电锯葉子
  • 还行

这不是危情十日、欧容,说它是秘窗升维版,可能好一点。波兰斯基和阿萨亚斯不是在小题大做,堆叠惊悚元素。他们聚焦作家的元命题~每次写作都要潜入的黑暗森林,无休止自我拷问、围困。这一部能不能更好。人物更有趣了吗。在真实和杜撰里~操控与寄生。读者爱窥探私密,越劲爆悱恻越卖座,又控诉作家吃人血馒头,出卖压榨身边人。波兰斯还加入影子写手延展出的话题:都是叙述记忆,为什么这是传记,那是小说;都是写作,为什么你是ghost,我有作者主体性。这一切都是重点。不得不提双女主妆造~把互为绞杀入侵完全视觉化了,而且品味很棒。靴子、两条围巾、红色唇膏、礼服到休闲服,每件单品都很class,十年后看也会想下单。相较之下,本片剧情就像附属物,大事化小了。当惊悚类型片肯定不够看,Elle存不存在根本不重要。

1小时前
  • 南生817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