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段拍得精巧玲珑,戏剧冲突强烈且有新鲜感,耐看且有深度。
第三段荒岛求生同类型题材太泛滥了,玩不出花来很容易变烂。
节奏在这一环节变得糟糕,想拍群像却没塑造起性格,不过资产阶级崇权媚强的作风倒是拍得很露骨了。
为了食物可以没有底线的软饭男,无论是模特女友还是全能清洁工,他贪的都是强大。
亚雅是模特界的女王,清洁工是荒岛的主宰,而男主是任何场合的芦苇。
所以这三段叠加下男主的形象很鲜明了,哪边风大倒哪边,开头为追求平等跟亚雅扯饭钱,结尾又不顾体面满足清洁工的需求。
直接与间接的讽刺相结合,越看越讨厌男主。
总体拿个金棕榈确有失偏颇,虽说瑕不掩瑜,但情节上有点割裂,荒诞也是真荒诞,好看也是真好看。
为女主默哀。
女主真的好看,可惜作品太少了,《悲情三角》一出准能星途大振,可惜突发病逝。
默哀。
悲情三角 (2022)7.52022 / 瑞典 法国 英国 德国 土耳其 希腊 美国 丹麦 瑞士 墨西哥 / 剧情 喜剧 / 鲁本·奥斯特伦德 / 哈里斯·迪金森 查尔比·迪恩·科里克
Yaya说如果我怀孕了呢。
Carl说自己不在乎付钱,而是希望平等。
Yaya同样也不在乎付钱,但她在评估,评估这些男人谁可以让她付出结婚生子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在她的行业里几乎是毁灭性的。
这就是男性和女性处境的差别,男性可以把任意一件事单独拿出来放在天平两端,但女性不行,她们需要对这笔先尝后买的生意进行可行性评估。
但毫无疑问,在她评估的无数个男人里,只会有一个(好吧,也许会有几个)她选定的人,而大多数都会被淘汰。
那对于他们来说,是否Carl言之有理呢。
仅在咱俩的交往中是不是存在这不公平呢,或许是,但这和女性潜在付出的代价不在一个级别上。
因此这有点像上保险,大多数人上保险都是在白交钱,你只是在换取一个万一出现意外会获得保障的机会,但最终你们大多数人的钱都会定向流到某一两个真正出了意外的人。
所以,别说话,别讲理,别试图让对方理解你。
你要做的就是,可以接受,继续下去,觉得不满,转身离开。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巧的是,在人类社会也往往如此。
一对情侣,存在第三者“威胁”时,情侣之间求生欲更强;害怕失去,所以珍惜。
一座邮轮,乘客、管理者和服务员,以金钱为轴心,运行稳定;海盗出现时,一切玩完。
一座孤岛,会捕鱼的服务员摇身成为领导者,富豪和管理者听命执行,不守规矩和一无是处的人被奴役;当现代文明介入时,稳定关系顷刻瓦解。
《悲情三角》明面上讲的是:一对情侣卡尔和亚雅,乘邮轮旅行,邮轮被海盗毁掉,逃生者漂流到一座孤岛;服务员凭借野外求生能力,成为孤岛上的领导者;为了生存、迫于权势,卡尔成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食物,这对情侣和服务员形成稳定的“悲情三角”关系。
人类社会的一切平衡,都是脆弱的。
斗争是常态,平和是缓冲。
这是《悲情三角》的隐喻。
小到一对情侣,大到一个社会,凡事细究,漏洞百出。
卡尔和亚雅是情侣,在餐厅约会。
服务员递上账单时,问题来了。
卡尔:你看到菜单了吗?
潜台词:我在等你买单。
亚雅:没看到。
潜台词:买单是男生的事。
卡尔:你昨晚说今天你来买单。
潜台词:本来我可以买单,但是你承诺了你买单。
亚雅生气了,把银行卡给服务员结账。
服务员说,卡刷不了。
亚雅从钱包里找现金,现金只有50欧,不够用。
矛盾逐步激化……两人从餐馆,到出租车上,到酒店,吵了一路。
在酒店房间里,他们平静下来,开始坦诚沟通。
卡尔说,我不喜欢人们对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社会默认男性要负责买单这类事。
我希望我们是平等的。
亚雅说,我是个模特,可能怀孕,没法工作,所以要找一个愿意照顾我的男人。
这一场冲突里,导演从一个买单的行为,探讨两性关系和文化的微妙。
让人联想到,人类从刚开始直立行走到如今,两性分工的演变历史。
《悲情三角》获得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导演是奥本·奥斯特伦德。
其执导的《方形》同样获得金棕榈奖。
可见,奥本电影是戛纳评委的偏爱。
《悲情三角》分三个段落,第一个约会买单的段落,相对不那么“惊艳”,但细看之下,戏剧张力登峰造极。
情节的拿捏,有点像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特别是一点一点推向高潮的渲染,结局炸裂,冲击神经,观感类似阿伦诺夫斯基的《梦之安魂曲》。
第二个段落,在邮轮上,高潮戏是“舰长宴会”。
本该优雅舒适的晚宴,遇到风暴,演变成晕船、呕吐名场面;广播室里,喝醉的舰长和富翁,展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论;终于风平浪静,海盗却出现,将邮轮击沉。
第三个段落,孤岛上,原本是邮轮上的底层人物、又矮又老又丑的服务员,此刻凭借出色的捕鱼和取火技术,称霸孤岛;富翁、舰长、大堂经理不得不听命于服务员。
卡尔沦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卡尔送来的食物。
结局,亚雅和服务员去巡岛,发现一处度假景区!
在文明世界里,服务员无法继续称霸,于是试图将亚雅灭口,卡尔也被追杀……电影到这里结束。
只留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三角”,不难猜,结局一定是悲剧。
钱也好,财富也好,经济也好,它们代表了某种生活所须资源。
资源越多,生活越好,资源越少,生存越困难。
无论人口多或寡,无论地域广博还是稀少,无论组织机构冗赘还是精简......资源总是不足的。
“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恩格斯。
每个人都有贪欲,人类既发明了满足贪欲的工具——创造,又发明了管理贪欲的工具。
“管理”,或许以“均平富”的姿态出现,又或者表现为“只允许一种意识被贯彻”,无论如何,出现了比“资源”更重要的硬通货——权力。
“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
”——恩格斯掌握权力者,总是被被掌握者期许。
明明在救生艇了做着众所周知的事情,还是要拼命维护最后的遮羞布,而比掌权者更急于维护这遮羞布的,是被掌握者。
扯掉这破布,他们将被自己的急切——虽口伐笔诛却无不梦想取而代之的——震惊,“什么时候轮到我”“怎么才能轮到我”“为什么我还不能分到一杯羹”......“最强者,即具有创造性的人,必定是极恶的人,因为他反对别人的一切理想,并且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他们。
”——尼采既想要维持抨击掌权者的至高姿态,又渴望分享权力,甚至希望掌权。
如果有这种心态,勿须羞耻、不安,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人类啊。
所以,《人民的名义》播出后,祁厅长成了众人最感同深受并深得同情的角色。
《狂飙》播出后,强哥成了众人的梦寐以求。
多少人觉得,这样就夫复何求了。
在这一点上,众生平等。
题外话——如果影片没有船长的大段读稿,没出现马丁路德金、肯尼迪、列宁、撒切尔......那么,被删减了。
如果没有出现“我爱你,因为你给我鱼吃”,那么,被删减了。
如果没有出现,战争,财富,那么,被删减了。
如果没看到手榴弹从哪里抛出,那么,被删减了。
鲁本值得被持续关注,这次又具象的拍了父权社会的解构、颠覆和反面。
开篇就是女性凝视下的男模肉体。
在工作和生活上拍出了男女地位倒置,高潮出现在电梯里Yaya侮辱性的把钱塞入Carl胸部,没错是男的胸部。
游轮上总有人忍不住在伴侣跟前偷看性感美女,但拍个男女倒置版本Yaya偷看上身裸露的性感帅哥被男友抓住吃醋,就会出现戏剧性。
男人理性,女人感性?
片子里面会倒置一下,游轮女服务长宝拉精明能干,充满理性的目标与秩序,男船长却感性伤怀,醉酒终日混乱无能。
到荒岛上后保洁大妈阿比盖尔,直接凭借个人的野外生存技能,建立了母系社会,权力就是春药,Carl成了保洁大妈的男宠,彻底颠覆了父权社会。
支线是阶级倒置和颠覆。
富豪老婆喜欢角色扮演,让所有的服务员和她的位置互换玩,但下层的厨师其实正在听着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的国际歌,保洁大妈最后也实现了对富豪的真实颠覆互换,可不需角色扮演了哦。
船长晚宴上,富有高尚优雅,直接颠覆成呕吐物屎尿污秽恶心,拍的非常反胃非常欢乐。
五年前,一部以候补身份进入竞赛单元的电影最终以黑马姿态拿下金棕榈大奖,令人无比错愕!
没想到在五年后,我们再次看到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戛纳颁奖礼上手捧金棕榈奖,诧异感也许没上次强烈,因为他没像上回那样在台上手舞足蹈炫耀一番。
但无论如何,谁也没料到能轻松迈进双金棕榈俱乐部的导演不是什么专攻沉闷艺术片的影坛大师,而是一位擅长拍摄讽刺喜剧的北欧导演。
这倒是可以让人瞥见当今观众口味的几何级变化,逐渐转向更容易引发争议的阶级话题,曾几何时,这些充斥着屎尿屁的作品难登高雅之堂,而如今这些伪装成低俗闹剧的类型却成为了各大艺术电影节的座上客,一不小心更摇身成为风靡全球的娱乐电影。
也许《寄生虫》翻开了一个新的电影史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的模仿者轻轻松松就能拥有同等过硬的艺术质量与针砭现实的力量。
《悲情三角》再次展现了奥斯特伦德的创作与野心的方向,延续了《方形》的多线叙事,不再有核心人物,而是各具身份标签的人物群像:男女模特、化肥公司老板、船长、军火制造商、厕所清洁工等等好不热闹。
这些人物无一例外被动地与其所从事职业的刻板印象捆绑起来,成为剧本尖刻挖苦的对象。
这种做法无疑相当成功,观众无需动脑,一眼便看穿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弱点,令导演更容易操控所谓的各种批判话题:从模特界的势利眼,到上流社会的道貌岸然,再到劳工阶级的心狠手辣。
当然,最大坏处就是人物失去了深度与复杂性,与其说是角色,倒不如说是各色木偶——被贴上标签遵循某种阶级特性运动的木偶。
鲁本在叙事结构下了不少工夫,三段三个场景,分别阐述不同的主题,倒是要比以往的段子拼凑故事更有心思。
特别是豪华游艇的中段,群戏水准不俗,仿佛多个声部渐渐合奏出催眠的旋律。
那种漫不经心的节奏伴随着不断倾斜的船体内部,酝酿出导演最擅长的恶趣味大爆发,真是近年难得一见令人厌恶至极,却又禁不住捧腹大笑的经典场面。
表面上看来,导演讽刺上流社会,以及那些一心想攀附而扶摇直上的小人物,从模特到女领班,再到厕所清洁工,这些角色或多或少总染上了人性的恶疾,在第三部分荒岛戏里展示得淋漓尽致。
换一个角度来看,奥斯特伦德不止是在批判阶级,他对人的批判更是体无完肤,也许在他眼中,在极端的环境之下,人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丑恶的物种。
这类偏激的观点使得他的作品越来越缺乏情节的建构与铺垫,更依赖某些花哨的点子而迅速滑向某类议题的展示,缺乏情节与情感的过渡,一上来没两句就要逗你发笑,这便是他的作品远不如奉俊昊的那么有趣和值得咀嚼。
然而,却无意中契合了当下的时代特征:碎片化、去中心、狂热、偏激、濒于失控的边缘。
一、约会买单可以入选约会时最尴尬的场景之一。
账单的横亘出现显示了此次约会的成本。
你们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超越性,彼此相处的愉悦感经由边际效应递减,不足以再支撑更多一顿的吃亏。
在心不在焉边聊边玩手机的约会里,没有人想做冤大头。
考虑成本这件事本身当然不够性感和浪漫,女人痛苦的是她无法令对方不计成本,而这会极大地挫伤她的自尊心。
所以当女人说这和钱没关系的时候,有一部分是对的;而当男人说这和钱没关系,而是关乎公平时,也是对的。
钱说,你们都说和我没关系,我看其实有关系。
所以你们永远也沟通不到一块去。
就像你在酒店里按遍了按钮,也没按到那盏常亮灯的开关。
二、游艇按摩池里的女人对漂亮女服务员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厨师们在甲板下面一边为上流阶级准备着食物一边放着国际歌;痴迷马克思、醉酒缺位的船长,因为道德上的自我仇恨丢弃了职责,带着船上的所有人驶向毁灭。
三、孤岛阶级逆转,没有把生存技能外包出去的人成了最有生存资本的人,而过去的资本主义大佬则谈起了按需分配。
另外,果然颜值才是硬通货。
鲁本·厄斯特隆德是这几年我最关注的导演之一。
洪常秀的尴尬美学是含蓄且克制的,而鲁本的尴尬喜剧风格是狂放不羁、让人想要大笑的。
对多人表情的调度是他的强项。
期待他把尴尬戏剧的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一对模特情侣在关系中的地位变化,揭示了社会阶级的本质,设计精巧而不着痕迹。
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没有什么主义,只有永远的权力,有权力就有阶级。
1.导演好毒,没有一条底裤能幸免,我腹肌痛。
2.男与女,巴黎世家与H&M,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上层与底层,富豪与男模,网红与普女,到处是一地鸡毛的对立。
相机咔咔,苍蝇嗡嗡,婴儿哇哇,手机咚咚。
3.屎是别人家的香。
美国共产主义者船长舌战俄罗斯大资本家,最后把酒言欢惺惺相惜。
马桶开合喷粪,rap踩点笑抽。
来自资本主义世界拥有权力的船长渴望社会主义,因为那里可以把权力用到极致;来自社会主义世界拥有财富的富商渴望资本主义,因为那里可以更好地赚钱。
这就是他们利益最大化驱动下的行为逻辑,姓资姓社都是虚的,本质是一丘之貉。
4.管你什么主义画大饼,恐怖主义一锅端。
5.卖手榴弹的会死于手榴弹,贩卖战争并从中谋利的会灭亡于战争。
6.母系社会源于生产力低下,剥削制度诞生之前,谁掌握生产,谁就掌握权力;而谁掌握权力,谁就得到“性”。
特权、压榨与阶级随之而来。
没有什么主义,只有永远的权力,有权力就有阶级。
7.两组对比。
一是男模与女模:在男权社会,女模所提供的女性之“性”是男性权力掌握者的普遍消费品,所以女模收入是男模的三倍,在男女关系中,男模更敏感多疑且有危机感;到了小岛上女人建立的母系社会,女模提供的“性”在女性权力掌握者那里已经不吃香,而男模提供的男性之“性”翻身把歌唱,可以用性换取食物(类似之前女模用性换取工资),于是在男女关系中,女模转而成为更敏感多疑有危机感的一方。
男模女模作为“性”的象征,是权力争夺的对象,此起彼伏背后的本质是权力更迭。
第二组对比: 富豪与男模,网红女与普女。
在船上(男权社会),男模暗自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富豪权贵较劲。
在小岛(母系社会),女模则与掌握大权的普女较劲。
底层与上层的角逐,风水轮流转,但凡尝到过权力的滋味,这场竞争就永远不可能结束。
8.共产主义船长杀的是布列松的驴吧,挥泪杀驴,杀完一群人安慰,然而有肉吃了,大家都很开心。
(狗头)9.富人是离不开穷人的人,一旦穷人意识到这点,就再也不甘心为富人所剥削了。
10.权力永远不会是上层主动施舍给底层,而只会是底层通过暴动获得。
11.娱乐圈时尚圈多为肤浅者。
“衣服越贵,表情就要越瞧不起消费者。
……对,就是这种生人勿近的表情,像是在说,我是顶级的雅利安人,我沉迷于自己的美貌,对世界上不合我意的事情都没兴趣。
”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五年内第二座金棕榈。
2017年的《方形》,靠着荒诞和讽刺摘得奖杯,2022年的《悲情三角》新瓶装旧酒,加上并不新奇甚至有些老套的结尾,依然赢得评委青睐,也很有点黑色幽默。
大概大家都有很多不吐不快的话,让导演代言了。
这部电影讽刺了谁?
《悲情三角》讲述了一对模特情侣混迹上流社会,先在豪华游艇看尽权贵嘴脸,遭遇风暴后在孤岛上看透人性无常,结尾意外发现真相,戛然而止。
电影开场先声夺人,一群上身赤裸的模特在练习表情和姿态,负责人用HM和“巴黎世家”调动情绪,模特们想象穿着不同品牌衣服该有的仪态,在随意嬉闹和严肃深沉之间跳跃。
在时尚界,廉价=轻浮,奢侈=高贵。
金钱是评价万物的标尺。
别谈梦想,别谈艺术,别谈美。
第一部分,卡尔和雅雅。
表面上他们年轻貌美,衣着光鲜,但职业生涯毫无起色,他们在一起不只是因为爱情,更为了求关注、博出位。
两个人在餐厅因为“谁来买单”进行一场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甚至一直延续到公寓的电梯。
这段戏是第一部分的核心内容,两个人都囊中羞涩,想让对方付钱,但都不想张口失了体面,从假装到博弈到争吵直到撕破脸。
体面、情感、礼仪、传统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第二部分,游艇。
卡尔和雅雅得到一次游艇度假的机会,上船后发现船上满载权贵富翁,员工们兢兢业业,为了多挣小费打满鸡血,英国武器制造商和俄罗斯富商等人彬彬有礼又目中无人,虚伪又傲慢。
一片祥和时,他们口中说着社会主义,大方邀请船员互换身份享受度假生活;狂风暴雨袭来时,他们一边制造垃圾,船员一边擦洗清理,维持着他们的体面生活。
这部分的高潮是游艇在风暴中颠簸,船长和俄罗斯富商通过话筒大肆发表政治主张,船上的权贵富豪上吐下泻,前扑后倒,狼狈不堪,从餐厅到房间,到处是污秽,到处是聒噪。
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体面荡然无存。
第三部分,岛。
游艇沉没,几个逃脱的员工和富人漂流到一座小岛,众人开始荒岛求生。
一名清洁工因为掌握生火和做饭技能,逐渐成为最高权力者,其他人都成为她的附庸。
权力结构倒转,金钱如粪土,众人开始各施拳脚,竞争生存资源。
清洁工妇人成为“土皇帝”,私欲膨胀,用资源换身体、换服从、换地位。
电影最后,雅雅和清洁工爬山时偶然发现,原来这里根本不是海中荒岛,而是一处风景度假区,隔着一道门便是文明世界。
雅雅大笑,清洁工犹犹豫豫地拿起石头,满脸狰狞地走向雅雅。
这部电影讽刺了所有人。
一位富豪骄傲的说:“我们的产品用于维护各地民主。
”卡尔问:“什么产品?
”老人说:“手榴弹。
”他们会扒掉死去亲人身上的金银首饰,也会死在自己制造的手榴弹上。
类似的精彩场面比比皆是。
上流社会无知又自大,但始终是寄生虫,金钱至上时,他们颐指气使,活在众人头上,世界动荡时,他们唯唯诺诺,活在权力脚下,平等和智慧从来不在考虑范畴内。
作为底层民众的一员,清洁工在平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旦得势,就找到了释放和报复的机会,火力全开,巧取豪夺,仿佛要把之前失去的都补回来。
年轻模特作为中间阶层,耻于人下人的不堪和黯淡,没有人上人的能力和魄力,娱人愚己,歌舞升平。
电影用一个现代寓言故事说了大小两个道理:食物链永远存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头变幻大王旗。
外貌货币始终有效,雅雅靠它上了游艇,卡尔靠它上了土皇帝的床,艺术要生存,需要话语权的宠幸。
电影在欧洲放映时,观影气氛极好,欢笑连连,但很多观众不满意电影的设定,觉得刻意的戏谑和夸张太多,是导演为了迎合观众妥协了。
这部电影确实有这样的倾向,调侃过火流于轻浮,嘲笑过多失之中正。
电影第二和第三部分常觉得火候够了该用力了,它还是轻飘飘地过去了。
就像游艇上的厨房,一边放着《国际歌》,一边为富豪制作精致晚宴。
晚宴绚烂,思想不过是远处的背景。
但作品依然值得肯定。
灵感来自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妻子,她是一名时尚摄影师,给导演讲了很多时尚圈的故事。
影片第一部分的情侣争吵,也曾真实发生在导演和妻子之间。
懂得反躬自身,能够自嘲,是一种值得广而告之的优秀品质。
海岛温和女权:亚裔服务员开头还有点唯唯诺诺,意识到什么后她藏了点零食,生存资源这块可不能指望别人怜悯。
看到她捉鱼时,我以为她在讨好,觉得贫苦人士也就只能在这么极端drama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点存在感了——下1秒我就被打脸,看她分配食物真的是非常科学与合理的,变身船长并发肉时笑死。
我感到女人还是太心软了,拿到一点点权力就给他们发福利,而且完全没有为难一开始为难她的白短发女,还因为她是女孩子安排她一起安全住宿:而那晚男女如何睡觉的分配真的是太绝妙了,有 girl helps girl 的感觉。
男主真的很弱又暴力倾向,一无所有但要发泄的感觉,且诡计多端,干不了事情就算了,还偷吃。
能看到女生们只是想同心协力思考如何活下去,互帮互助,从不会真正为难任何人——除非那个人的确做错了什么,尤其是危害到集体利益的事情。
她们绝对不会主动去居高临下地当人上人。
但是如果性别转一下,毫不夸张地说,男的肯定就要开始强奸和凌辱了。
白顺直年轻猛美男服务亚裔中年女性真的笑死我了,不是这种情况,这辈子都不可能出现。
但会发现也是他心甘情愿的。
模特女真的很善良。
她并不知道自己要被杀了,她只是在想后续跟姐妹该如何可持续性生活。
人最难战胜的只是自己的权利欲罢了——换句话说,每个人都需要被其他人需要,可是有必要太贪吗?
其他开头的买单博弈:西方女性怀孕后都会遭遇到如此的不平等局势,更别说恶劣的东亚社会了——不管是怀孕生育还是职场都极其的不平等。
已经生在这么一个天秤这么不偏向于女性,女人整体会被视为工具的社会,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如果实力还并不强大还要故作坚强做一个完全物质付出上平等的,甚至为男的花钱的女的,愚蠢。
记住,人生短短几十年,不是几百年啊。
白短发女士是全能理性J人,吃饭时还坚持用一个塑料桶当碗,笑死我了。
船长就像活在空中楼阁的蠢人,自以为聪明,虽然掌握开船权其实只是当人奴仆,可能是资本权贵他见多了,心里难免不平衡。
当山珍海味都被吐出来的时候讽刺绝了,怎么会有人一边晕船还要一边吃这些有害的东西啊?
只为了享受那一口会反噬的虚荣。
上流权贵这顶帽子对大多数人真的很难脱掉啊。
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起吃薯片,这个场景戳我笑点了,但是蛮浪漫的。
画面:构图、色彩和镜头推拉、转换非常舒服,至少能让我可以一直盯着屏幕不觉得无趣。
自以为诙谐、讽刺的剧情只能说是狗屁不通,尴尬、生硬得堪比裹屎布;这种烂片就别搬出伍迪·哈里森来演了
很棒 应该让黄渤好好看看 一出好戏的亲爹
…这届戛纳就只能看点这种大白话式寓言故事了吗,建议回去研习五十遍布努埃尔的资产阶级三部曲先(否则也不会如此陈旧、直白、俗气,且实际非常保守)
全场欢呼数次手掌拍痛😭在美国Communist和俄罗斯Capitalist斗嘴的时候我和隔壁东欧姐姐一起欢呼,在亚裔翻身农奴成主人的时候这个90%白人的厅里齐声鼓掌,我又再一次相信了世界主义的可能。电影院真的是治愈之所😭
太讽刺,太好笑了,把人类那点儿破事儿都喷了个遍。先是第一幕,H&M模特要平和亲人,高端的巴黎世家就要摆臭脸,时尚圈就是这么精英主义。随后又通过情侣付小费的争议,把话题引到了男女平等和权利义务的对立,电梯里男主那段平权控诉简直神来之笔。第二幕最出彩的是晚宴那趴。各色人等轮番上阵:顶层手握大权的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掰扯意识形态;高层乘客不吃鱼子,也要美美地来张照片,更是在大风大浪下原型毕露,屎尿横飞;中层技术官僚拼了老命维持体系;而底层的清洁工直接两耳不闻船上事,一心只想擦地板。好一出现形记!混乱的一夜过去,本以为万事大吉,一颗手榴弹炸毁了最后的体面,该完都得完。第三幕其实结构老套,但大体无碍。社会结构的颠覆,母系氏族权力的争夺,阶级的固化等等,这tm就是人啊。总的来说,爆笑,荒诞,刺激,精彩。
媒体场的观影氛围相当轻松,频频爆笑。《无限悲情》延续了《方形》中荒诞喜剧的风格,但社会批评其实很表面,充斥着相当符号性的表达,最终效果大概是个电影版的《白莲花度假村》。特别是第三幕借用《蝇王》里荒岛求生的母题探讨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权利反转,太想深挖主题反倒流俗,暴露了很多剧作上的短板。
反讽与冷幽默原来是这么玩的😶(扣一星给我无法理解的呕吐物美学…)
分不清是电影拍得太恶心还是电影拍到了一些恶心的东西,也不失为一种魔法。强烈建议鲁本下一部拍拍张兰和汪小菲,将视线转向神秘的满族后裔,丰富的素材必将令他眼花缭乱,三封金棕榈有望。
纵然《悲情三角》拥有着大爆的形态,媒体场也非常慷慨地给予了爆裂的掌声。但它归根究底只是大爆笑作品而已,跟往届戛纳爆款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方形》尝试以讽刺进行严肃探讨,《悲情三角》则连尝试的姿态都没有。它真诚地想逗大家开心,却没有交流的欲望。
太浅白和意料之中,不过荒岛部分还挺好笑的
就这
第一part平平,第二part整个人笑出猪叫,第三part就显得有点旧了,但整体可看性还是挺强的。此刻please call me家明,就是喜欢这么土的谢谢。
0.0鲁本已经有了这么几个伟大成就:浙江台最高成本的节目、电影和社会实验最典型反面教材、政治电影的最大叛徒、第一个和电影角色完全共同体的导演,因为他们身上装满了屎而且还特喜欢喷出来
算是相信这位导演只爱看短视频了,除了空洞直白的讽刺批判,除了站在荧幕前讥笑自己的人物,也不过一些既不新潮又不有趣的恶搞手法。
7/10。模特作为一种身体景观体现了文明的虚假,富豪为追逐这美丽的外表给全体酒水买单,无聊地要求船员们排队滑梯入海,宁愿在风暴的游艇上举行晚宴,在喷射的呕吐物中挣扎也要维持虚伪的高贵,沉船之际最高的掌权者(船长和俄国富豪)仍在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信仰扯皮,最底层的员工只是戴耳机默默地清理污秽,失控的文明被抽象意义上的手榴弹(革命)摧毁,荒岛的权力从金钱美色让渡给社会技能(掌握生存本领的亚裔劳工妇女占有食物、男色),但结尾亚裔劳工和模特卡尔知道荒岛只是一个度假区造景后,秩序重建的危机使劳工孕育出暴力:和杀头驴都痛哭流涕的富豪一样,她也为搬石砸死卡尔的行为伤心犹豫。影片借第一幕高级餐厅里男女模特对账单的扯皮(社会权力和承担义务),解构了性别和社会秩序议题,但批判力停止于对富人虚伪愚蠢的小品式挖苦上。
《白莲花度假村》大电影确实
细节和反转很出奇,一些视觉设计充满想象力是很高级的讽刺喜剧。两个看上去最和善的老人居然是最臭名昭著的军火商,被劫船时死在自己卖的手榴弹上,讽刺性拉满。还有厨房员工做饭时放的背景乐居然是《国际歌》,讥讽的同时暗示了后面的走向。船长宴会那场戏,真的诠释了什么叫“斯文扫地”,除了口味有点重之外没有什么毛病。导演把物质至上的社会、各种政治思想、各种冠冕堂皇的主义和价值观都讽刺了一遍,而且极为精准直指要害。但影片整体的完整性有所欠缺,三幕戏之间有一定的割裂感。尤其第三部分,荒岛求生的故事太老套了,私以为《一出好戏》的主题深度和情节表现都胜于这部。结尾过于潦草了,一个可以预见的反转或者说是开放式的结尾,难以在导演把所有一切都调侃讥讽过后承接起影片的核心表达。
从出租车上男主说“I want us to be equal”然后女主一副尴尬、荒谬又要努力保持体面的表情,就好像看见有人吃了自己的💩还赞扬起这东西“又热乎又香”开始,我就知道这电影不简单。
karl marx would've loved this movie lol
豪华卡司却没对得起这个剧本,松散的故事,浮夸的演技,唯一在好好演戏的伍迪哈里森也略显疲软,这片子属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