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片子给人很好的反思。
男主角对德国人有那么好的回忆,如果不是战争他也许永远都不用用枪对着他曾经热爱过得民族。
他们只不过都是在完成自己对国家的义务,谁是战争的罪人呢?
只不过是那些利用战争来换取利益的人。
还有男主角读的那本书不是圣经。
很少在看完二战题材的影片后心情如此复杂。
说起战争,太多的战火和硝烟,大多数这方面的影片都是利用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人们感觉到战争的残酷,破坏和毁灭。
我认为这类型里做的比较成功的是《拯救大兵瑞恩》,不过这也算是大成本的制作,他们有钱这样折腾。
《Saints. and. soldiers.》(中文译做《圣战士》或《冰雪勇士》)的视角比较独特。
一开始德国兵枪杀战俘就已经届定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
在非正义的背景下,观众自然多了对逃离出封锁的士兵的同情。
而且他们只有5个人,在此之前并不相识,但是相同的处境让他们很快结成联盟,相互依赖以保存活。
英国飞行兵的出现,让大家承担起护送情报的责任。
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战争给每个身在其中的人带来的内心冲击也随之暴露出来。
迪克一直笼罩在战争幻想症的阴影下,被他误杀的两个妇女和四个儿童让他完全陷入了内疚和自责里。
当看到一个手握枪支、训练有速的士兵因为在幻觉里看到一个破损的玩偶而惊慌无助,并且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谴责时,震撼了。
战争的恐怖并不只表现在一片片的废墟上,灵魂的不安是最无法接受的。
迪克随身带着《圣经》,希望从中得到救赎。
广阔的树林,漫天大雪,希望仅仅寄托在一本书上。
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
这部电影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在于5个人临时组成的小分队内部的矛盾。
本以为在敌人的威胁下,这是一个很和谐的小组织。
可是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保护圈,他们并不轻易打破这层透明的膜。
卫生兵的自私胆怯、英国兵的些许高傲,都在结尾时有彻底的改变,而这种转变又正是因为他们内部的磨合所致。
彼此依存,相互矛盾,从中得到净化,当这些同时发生,并且是发生在相同的人身上,人物形象就立体的展现出来了。
结尾处,迪克因为掩护战友,被敌人击中。
他中枪时,双膝跪地,两手张开,面向天空仰面倒下,临死前眼前浮现被他误杀的六个人。
整个镜头看上去像是受难的基督徒的形象,而虔诚的他身上却穿着德国兵的军服。
那么,他是在祈祷胜利,还是在忏悔罪过?
迪克牺牲后,被他掩护的卫生兵把那本《圣经》放在了自己身上,并且为一个不相识的德国人治疗。
迪克曾经说过,他们只不过穿的服装不同而已。
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的心已经被迪克感化。
战争带给人们多样的体会,残酷中也能涤净灵魂。
我看了很感动,人类怎么样避免自相残杀,如何和谐共存呢,只有回到主的面前.“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
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 约翰 13:34-35)“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
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
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 ( 路加 6:35)
二战,在法国,冰天雪地里。
从德军屠杀战俘的枪口下逃脱的四个美军战士,一个医疗兵,一个有战争疲劳症的传教士,一个中士,一个只是擦伤装死逃过一劫的吻痕。
在树林里艰难行走,寻找栖身之地。
后面碰到坠机的英国飞行员温利。
温利有新侦察到的重要情报,要送到盟军指挥部,四个人决定护送温利,将重要情报送到,为了更多大兵的生命。
这些人物,都性格鲜明,善良勇敢。
哈烟哈得很的吻痕,鬼精又幽默的飞行员,沉着的中士,专业的医疗兵,还有饱受内心折磨有着战争疮伤和战争疲劳的传教士,中间他们讲起自己的大秘密和美好生活来放松精神。
护送之行并不顺利,天气恶劣,不时遇到小股德军,也有温暖的法国女人。
从法国女人家出来,最沉着的中士被德军一枪毙命,温利腿部受伤,吻痕保护温利挂掉,在曾经被放走的德国战俘的帮助下,医疗兵和传教士还有飞行员扮成德军,开着车冲出了德军封锁线,传教士被射杀,但在盟军和他的掩护下,医疗兵和温利将情报送到了盟军这里。
在战争中,我们只是一个士兵,我们在战场上,除了救赎自己,是否也可以救赎别人。
一个或者几个恶人挑起了战争,许多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离开自己的生活,穿上不同的军装,在冰天雪地里淌下自己的鲜血。
战争最可恶的就是这一点,普通的年轻人,大家并不彼此仇恨,却因为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的原因,彼此剥夺着年轻的生命。
许多本来善良的心,在队友的血肉之中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他们憎恨敌人,并且以此为战斗的动力,不然如何支撑下去?
在这样冷酷的世界里,有一颗善良的心,更加备受折磨。
传教士迪肯,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咖啡,在柏林传教期间,战争爆发了,参加了战斗,他会讲德语,是神枪手。
他的长官被他救过很多次,说他是最可靠的战友。
然而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却在一次战斗中,无意中杀死了两个妇女和六个孩子。
这种错误,对他来说不可饶恕,他出现了幻觉,不时地看见那些平民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
一群盟军被德军俘虏了,一个德国人搜迪肯的身,却给他留下了他心爱的圣经和妈妈的照片。
一个盟军逃跑,引发了两边的混乱,德军杀掉了许多投降的盟军,迪肯在逃跑过程中,夺了一个德军的枪,却发现正是当时搜他身的人,他放了那人一条生路。
在小木屋附近,迪肯这个神枪手意外地没有打中一个德国士兵,后来才知道这个德国士兵正是他在柏林传教时候教过的鲁道夫,他放走了鲁道夫,后来,鲁道夫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又留给他们一辆吉普车,让他们可以穿越火线,把信息送到盟军那边。
我想说,救赎别人,既是救赎自己。
最后,憎恨德国人的医疗兵古尔德也终于懂得,敌我双方,只是制服不同,其他都是一样。
他在结尾对迪肯说,你救了我的命。
但我看到他开始给投降的德兵包扎的时候 ,我知道,迪肯也救了古尔德的心灵。
在迪肯死去的瞬间,他看到那些被他误杀的平民就在不远处,他死后是闭着眼睛,手放在胸前的,我想,他也救赎了自己。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被海报上那一排的的橄榄枝给迷惑的,看完下定的第一个决心就是要把导演名字好好记住,以便今后能够及时绕行。
客观讲,如果这部电影产生于1973年而非2003年,就还不错,而03年的大制作还敢于如此糊弄平庸毫无创新就完全的不可原谅。
尤其是情节方面,无论是内部人物矛盾的成对设置,还是借住别国平民之家的温暖枝节,或者是路遇战前敌对旧识,或者误伤平民而导致的心灵忏悔,都可以在之前的影片里找到同类项,这也是我不得不鄙视导演的原因所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部重复片或者烂片对于大众时间的杀害实在过大,此类导演比犯罪者其实毫不含糊,理应按程度治罪。
好像我们很怕人家输入价值观,于是自己也努力拍一些主旋律来,分发了票让大家看,让大家觉得票房一点不输人家。
美国大片看了不少,这部感觉特别主旋律。
不像大兵瑞恩或者兄弟连,这部电影的制作处于二流水平,不过它倒是很完全的暴露了美国的价值观。
以有限的战争认识来观看本片,里面的人物塑造的虽不够丰满,但各个有血有肉,主人公虽有好的枪法却精神几近崩溃,临时的团队里有粗人、狡猾者,还有讨人厌的英国佬。
从这一点看,人家也是要均衡的设置人物,并突出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最后,主人公不是英勇的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吗?
对待德国人,人家的态度显然更加理性,不是说打赢了就赢得了一切。
那个被俘的德国人回过头来帮助盟军,显然是人性光辉的闪光。
然而,主旋律还是主旋律,德国和美国对待战俘的对比,凸显了美军的人道。
考证一下本片的原型故事,也许比片子更闷,没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战争本身,尤其是局部、细微的地方,对于一个或几个战士来说,应该就是这样平淡的。
小兵,只有眼前的一点视野,没有将军元帅的宏才大略。
所以,主旋律就是从小处看大局,表现盟军的不怕牺牲,让观众动动脑子,使得观众认为导演是尊重观众智商的,是好导演。
最后,这部片子里没有女人!
如果非要把那对法国母女加进来,至少人家没有给她们表现一点感情的机会。
她们只是出于感谢而送来了面包,多么可爱的人民。
在任何战争片里,如果出现一两个薄施粉黛或者浓妆艳抹的女人,我以为都是对战争本身的亵渎。
女英雄也应该是满身炮灰的,她可以谈感情但不可以在炮弹横飞的地方谈。
看电视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不如去读史书,然后自己想象。
如果想象力都要被人强行霸占,活着又有什么用。
本片试图对人性进行挖掘,对战争中的敌我关系进行思考,但不够深入。
也许故事本来就不够精彩,所以本片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卖点,唯一感觉就是冰天雪地好冷,和敌我的彼此包容,战争对人性的冲击。
这些别的片子都拍烂的概念,绝地三尺的题材。
到了这片,给人感觉也就是一个二战老兵,在冬天和我们说了一个很普通很真实的个人经历而已。
可以一看的片子虽然视效,剪辑不高明,甚至与剧本有点平庸(开局一把枪,冲破防守线),但很有趣的是他同时把好多内容以并没有很唐突的方式放进了1个半小时的片长中,而且人物关系处理的还不错其中最亮眼也是最俗套的镜头就是英国佬疯狂的想给牌老点上最后一根烟,但是直到最后牌佬双目圆睁也没能抽上最后一口(牌佬在片中很憨厚,全片都在要烟)而全片中虽然是“走啊走啊走”的公路模式,一些情节的设计也中规中矩,但每个人都有一个物件(或者行为)作为联系,一个秘密进行深化,让每个人的形象都很有血有肉但也有失真的地方1.前线1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法兰西女人的家,还播放着黑胶,甚至还在整面包2.中途的那个德军士兵在结尾处和医疗小子互相点头笑了(大哥你被俘虏第二次了)【但是这个德军小子是全片反战主题呈现的关键,主角迪克说过一句话“他们都和我们一样,只是身上穿着的军服不同”】,直到最后医疗小子为一个德军进行医疗,似乎是在讲他与德国人的和解(恨来源于他不想参军还差点被杀,战友也大多被杀自己却无能为力),但实际上在讲反对战争,坚持人之间的人文温暖总评4分吧,一分给他反战的呈现,0.5给题材,一分给他人物之间关系的呈现,1.5分给英国佬最后给牌佬点烟没点着的那个画面最后So fucking warm.
英国佬没给牌佬点上的烟
德国小子
迪克
被迪克误杀的一家
迪克和他的老婆
德国眼看就不行了,开始屠杀美国俘虏。
这明显是违反某些国际公约的,一直都觉得英国和法国这些欧洲国家还算是文明人。
怎么德国却做出这么不人道的事情出来。
最后只逃出来几个人,找大部队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个英国飞行员。
这个英国人是赶去送情报的,几个美国人决定带他去找电话。
开车过去的时候,瞬间暴露了。
还好及时的撤掉了纳粹的旗帜,不然就要死于友军的炮火了。
迪克牺牲了自己,掩护其他2个人撤退。
迪克对德国鬼子还是比较友善的,在一开始他就放跑了一个。
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否则真的可以坐下来喝啤酒吃肉串了。
战争对人心理精神的影响 反思之作
节奏太慢了...
.......................................................................
整个系列都没有大场面,有限的战斗,镜头也比较克制,而且作为二战题材的影片,居然没有令人发指的残忍和刻骨铭心的仇恨,甚至可以感觉到每个生命的离去都是值得怜悯的,不分敌我。当然3部电影虽是系列,但侧重点完全不同,概括起来就是战斗场面部部升级,人文关怀逐步降低。第一部里,不管是英军,法民还是敌人,大家其实都在互相帮助,主角作为传教士,符号明显,他可以原谅任何人,甚至是用生命,所以其死亡那一刻升华了,冰天雪地,场景简单,但也没有明显纰漏;第二部色彩亮丽,淡化了任务,节奏琐碎,一场敌我悬殊的战斗不明所以,游击队的加入强化对比但不明显,真正的两点只在德国军官的舍生相救,只可惜之前给他的笔墨太少,美国大兵的主角关环明显;第三部主题偏移,完全成了美国种族平等的宣传片,以坦克战博人眼球,但效果一般,漏洞明显。
目前看到的最差二战题材电影,平淡无奇,白开水一样的味道,导演执导水平不及格的分数
w细节不错,但整体偏狗血。哈尔滨
我喜欢Corbin的圆鼻子,好可爱~
战争场面
最后让人不禁反思战争的意义何在,是政客们玩弄平民生命于鼓掌的游戏,还是正义最终胜利带来可贵的和平?
就喜欢这样的战争故事,没有英雄,但每个人物都有光辉的一面.
缺少跌宕起伏,没有利用好战争的背景,矛盾可以再激烈一些,也许导演就是想用战争中的平淡这个矛盾,但效果并不好
DVD影碟收录
CCTV6看的,至今印象很深刻,我喜欢
没啥好看的,浪费时间
No.331 中学时候看的二战片,战争有时候也有因果,也许宽容并不一定带来的就是悲剧
没有拯救大兵那样的场景,也没有珍珠港那样的煽情,但这绝对是一部可以感动人心的二战片。
3+
小学时候家里有DVD,昨天又重新看了一遍.战争剧情片,以马尔梅迪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几个逃出生天的美军士兵在比利时的林海雪原与德军周旋的故事.片子着重挖掘人性,战斗场面不多,士兵间的聊天探讨戏比较多,诠释一个''两边都是人,只是穿的军服不一样“的道理.战斗场面不错的,演员台词功力也很好,就是剧情有些单薄,另外电影里好几处文戏的配乐竟然是美国西部片里经常用的那种吉他弹奏,听着很出戏啊.
战争中对战友和敌人的态度,对宗教的定位,对心理的折磨,对人性的救赎,最终形成了对战争的思考。
色调还不错,但一根香烟的梗玩了四五次,有意思?抽不到烟的人早死,死时嘴里一定有烟。有点俗套。导演可能和我一样看多了《虎口脱险》。战场上战争后遗症的现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