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亲情”的电影,一般都得把人弄哭,而这部真的是一直非常努力地把所有本来应该是会哭的情节,都处理的太好笑了,这份努力好笑得更让人想哭。
首先作为一个岛民,这部剧里面有太多熟悉的元素。
船: 坐船回家,坐船离家。
现在已经有大桥通车了,最开始的十多年里一直是坐船。
此处出现了老爸几个电话叫来了隔壁岛上的亲朋好友,蹭蹭蹭几艘快艇开向他们家来聚会,这段岛民日常笑死了。
经常会因为天气原因,无法通船,比如电影最后大暴雨牧师没法坐船过来。
还有因为隔绝,初期很多快递无法送达或免邮,同片中起初不愿意送快递的外卖(此处真的笑cry,此处真的笑cry,此处真的笑cry)。
看病:岛内医疗相对较不发达,通常有大病,都会坐船去大城市看,就算其实没有什么差别,通常大家也会觉得,去了大城市看心里多少舒服一些,不然总觉得没有尽力。
剖鱼:有一段剖鱼情节看着太真实了,岛民真的是天天做饭都在解剖鱼啊,可是我自从离开家自己做饭后因为懒从来买剖好的。
日常对话: 用吼的。
去年看了一部日剧《所以去荒野》,也是面向老龄化的题材,日剧日影就是一直在对日前的社会现状写开放式答卷,而从独生子女政策跨向二胎时代的天朝也正在面向这个现状啊。
我的外公老年痴呆多年,起初只外婆一人照顾,今年外公开始有些其他症状,外婆一人吃不消,刚刚退休的妈妈和其他姐妹开始轮流照看。
因此看这部剧就好像看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一样。
暂时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没有时间顺序):- 老爸自顾自去扫墓,永吉跟在后面,走累了,停下来休息一会,不说话,休息好了,继续走。
现实中我外公也是虽然脑子不清楚,但体力精力旺盛,每天都要出去绕着熟悉的一片走个几圈。
因为担心走失,家人就得每天跟着一起走,走在路上,熟人看到他了跟他打招呼,他也哈哈哈回应,然后继续走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记得。
- 在海边,老爸跟永吉坐在沙滩上闲聊,这一段两人怒飙演技。
每一句不咸不淡的话之间的停顿和每一个表情,都有故事,这段大概是全片唯一一次没有搞笑的情感高潮戏。
- 医院里,老爷子问蠢萌的儿子儿媳妇,是不是癌症,儿子点头,儿媳妇摇头,老头子又问:到底是不是癌症,儿子转头去看儿媳企图达成一致,然后对面另一个病人按了一下铃 ”叮“!
笑cry,结尾不给那个没露面的隔壁病人大叔署名我都不乐意。
- 外卖pizza那段无需赘述笑点太多了,基本上每一帧都在搞笑。
蠢萌龙平第一次好man,全程又蠢萌又man,又一次演技高峰,龙平演技真心太赞了,因为《编舟记》才获了第一次最佳男演员,这一部演技更佳。
2017目前最佳。
从叙事方式来看的话,冲田修一的风格更像是一种生活流,这和山下敦弘的百无聊赖还不太一样,后者是想表现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而冲田修一更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本片中父子共处的镜头一样,只是普通地在天台上抽抽烟,去山上扫扫墓,但能看出人物在为彼此的沟通做的尝试。
由此本片的主题也显而易见,通过父子关系的修复进而传递出回归传统家庭的渴求,就像结尾阿永说的“等我出人头地就会回来”,这无疑是个美好的回归信号,即便它有个“出人头地”的前提。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进了大城市,这种两地格局已成为定势,早在小津的《东京物语》里就描绘过这一现象,家庭成员间的疏离成了城市现代化的产物,小津在片中安插了儿媳的角色为这悲观的世界注入一丝善意,而这也是冲田修一借本片想表达的思想,在传统家庭的变形过程中保留下人与人相处的善意。
杀马特的鸡冠头居然还染成了绿色 一开头丝毫不在我审美的音乐 有点无聊的剧情 莫西干带着怀孕女友回到故乡 可遇见的这个莫西干和固执有点古板父亲的冲突 但这一切的冲突在父亲得病后 有了变化 儿子开始更多的了解了父亲 甚至为了父亲装扮成矢泽 这个父亲最念念不忘的音乐人见面后都只求一问当年在武道馆是否看到自己一眼 有点搞笑 就这样有点俗套的剧情 却在父亲和儿子理解中 母亲和儿子相处中 温情而又美好
田村永吉来自位于广岛县濑户内海上的户鼻岛,此时他已经离家整整七年了。
前途一片渺茫,加上新近得知女友会泽由佳怀孕的消息,这个留着莫西干头的小青年终于决定停止乐队活动,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结婚。
对于他的爸爸田村治来说,这可是久盼的“浪子回乡”,更不用说还即将有孙子。
片中内容可以看到,虽然爸爸差点与儿子大打出手,但立刻喜不胜收的打电话给亲朋好友庆祝。
只是很快他却被查出是癌症晚期,于是对于永吉来说这次回乡便成为了送行之旅。
景色非常美,情感也不算忧愁,虽然爸爸最终还是离去,不过新的一代已经孕育,对于家族来说这也是正常的新陈代谢。
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祖先长眠的地方。
主线无非是两代人的差异,两个世界的碰撞,两种文化的冲突。
父与子,小城与东京,内敛与张扬,以二元对立开场,以相互理解收尾。
从微观层面去看,这讲述的就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关系,叛逆儿子尝试回到俗常,倔强父亲突然发现自己身患绝症,二人在各自巨大的生活转折点上的一次交互,但如果能抽离、俯视去看,就会发现,这写的几乎是一个时代的横截面,或者说是普遍意义上的所有人必经之路的微缩隐喻。
不过,这造型有点太辣眼睛了。
真的好多次都要弃了。
这个感官问题也要得到重视好吧。
(文/杨时旸)一切都改变了,但似乎一切又都没变。
这就是《莫西干回到故乡》给人的感受。
生活中微妙的变化,甜蜜与哀愁,都恬淡又微皱,一切并非大开大合,其实都是通过琐碎的细节点滴渗透。
导演冲田修一有这种把握生活真实细节的本事,把一切心理变化包裹在淡然流淌的俗常之中。
之前的《去看瀑布》《横道世之介》都是如此。
当叛逆的儿子永吉梳着朋克头从东京回到故乡小城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将要面对怎样一个故事。
他带着怀孕的女友来到故乡,看望多年未见的父母,这几乎注定了一场冲突的降临。
但很快就会发现,这场父子间的故事,在拉锯,撕扯之间氤氲着难以言说的爱意。
从电影的第一幕开始,冲田修一就完美地进行了定调——那种隐藏在生活缝隙间的荒诞,让人们迅疾发笑但立刻又显露出淡淡的悲凉。
作为乐队主唱的永吉,造型夸张地在舞台上嘶吼,台下不过只有寂寥的几人应和。
他和乐手们回到后台,留着长发,画着尸脸妆的乐手,一改凌厉的样子,都懈怠又胆怯地谈论着对未来的恐惧,他们担心自己的养老金,盘算着自己会不会丢掉居酒屋的工作。
转场之间,就能看到表演性的强硬和在真实生活面前的懦弱。
它像从生活深处传来的鄙夷又无奈的嘲讽:即便你再对世俗不屑,你终究也要妥协。
这故事讲述的不过就是当一个人从傲慢的青年迈入成年门槛的那一瞬。
《莫西干回到故乡》的主线无非是两代人的差异,两个世界的碰撞,两种文化的冲突。
父与子,小城与东京,内敛与张扬,以二元对立开场,以相互理解收尾。
从微观层面去看,这讲述的就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关系,叛逆儿子尝试回到俗常,倔强父亲突然发现自己身患绝症,二人在各自巨大的生活转折点上的一次交互,但如果能抽离、俯视去看,就会发现,这写的几乎是一个时代的横截面,或者说是普遍意义上的所有人必经之路的微缩隐喻。
其实,中国观众去切入这个故事的时候,应该会有更亲近的感受。
处于急速都市化进程中的我们,两代人之间的牵挂与拒斥,总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温暖的回应。
换句话说,《莫西干回到故乡》,是一次文化冲突的外显。
如果说,父子二人是台前的角色,那么怀孕的女友和妈妈之间就是相对隐形的支柱,她们退后一步,默默撑起了另外一番面貌的精神世界。
父子间,两个雄性动物几年之后的重逢是从争斗开始的,男人原本就不擅长表达情感,即便互相想念,说出来和做出来的也不是拥抱,而变成打斗,就如同影片中表现的一样。
但女性角色显然不同,女孩和妈妈很快就有了家人的样子,女孩给妈妈做美甲,妈妈教笨手笨脚的姑娘做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显露出女孩的一面,女孩渐渐具备了妻子的潜质,如果说,父子间是通过互相矫正达成理解与和解,那么两个女性角色间,则是通过感情的互通。
有趣的是,这两个女性角色都是母亲,一个看着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一个正怀有身孕,从他们的视角反观面前的父子二人,他们的执拗,打闹反而幼稚得像是孩子。
这是个巧妙的映射。
《莫西干回到故乡》是那种家庭戏中最本分的写法,父亲突患重病,孩子暂时滞留故乡,他们用一场仓促的婚礼满足父亲的心愿,有时悲喜交集,有时啼笑皆非。
这设定当中满含微妙的隐喻,父亲作为学校的乐团指挥,让孩子们吹奏着自己偶像的作品,荒腔走板,终不得法,儿子在东京演奏着狂暴的摇滚乐,同样没有观众,父子两人都是孤独又执拗的音乐爱好者,只不过用两种全然不同的音乐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最终,儿子用摇滚乐的激情激发了郁郁寡欢的学生,让父亲在生命的尽头听到了自己想象中的澎湃效果。
有时,每个人都固执在自己的执念里,而某些意外会让人们贯通,见证未曾想见的光芒。
如果说之前的一切都是每个人默默地改变,那么,儿子永吉的头发似乎就是不变的象征,他顶着莫西干发型穿梭于小镇和自己的婚礼,即便父亲要求,他也没有剪掉。
有些事情总会妥协,而有一些总会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不会改变。
最终永吉和女友还是要回到东京,我们可以想见他们的未来,他们会更加切合实际的生活,永吉或许会把自己的音乐梦想当做爱好,成为自己父亲的翻版。
这故事中的美好和失落,就如此淡淡发生,又淡淡隐没。
一切都变了,似乎一切又都未曾改变。
所有变化都在心里,表面上依旧平静如水。
大半夜跑到一个离家20多公里的地方去看电影是种什么体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可能要说一个故事,好吧,虽然我看起来很像一个有故事的人,但关于这个电影,我这里真的没有故事,只有一个事实:就是这个电影的导演也是我近五年以来最佳电影《横道世之介》的导演,而作为我的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我是直到出字幕了才知道这个事实的。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开始!
但这个电影并没有多少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包括那个不少人还觉得有点意思的结尾,影片最为瞩目的应该是导演的原创剧本,但现在可能真的不太适合原创,这个剧本温存却缺乏力度,痴情却有失水准,本以为一个有着莫西干发型的主角会给剧情带来一些冲击力,没想到这个莫西干只是个表象,骨子里的日本人经不起任何刺激就原形毕露,我倒不是觉得这有什么不好,这跟文化有关,但凡扯上文化,哪有什么好坏之分?
既然如此,这个电影的剧情和标题都出现了反差,文不对题就是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了,不过这也可能是导演的个人风格问题造成的,这个导演所擅长的是没有主线和中心思想的叙事,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细节给观众呈现一个美妙的电影世界,最大可能给观众制造想象空间,所以导演的这种风格比较适合像《横道世之介》一样的传记类故事片,而不是本片这种叙事类故事片。
片中有几处情节可以说明上面讲道的问题。
比如开始介绍男主身份的那一段,也是我看的最尴尬的一段,导演用了那么夸张的现场表演和散场聚会来说明男主的现状,完全摒弃了他所擅长的那种在小抿慢酌的剧情中不经意抛出的真相让人觉得舒服,那么赤裸裸的语言暴力如果在后面的剧情里出现了还好,但只是为了表现一个莫西干的身份就不用了,实在是感受不到冲击力!
还有就是设计了一个吹小号的男孩,这个设计在我看来实在的蠢,要么你就多设计几个这样的角色嘛,就设计一个,还偏偏跟男主之前是一个属性,你想让我说导演不是故意的都难啊!
你这样的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跟那些流氓电影有什么区别?
最后,也是可能产生争议最大的就是结尾的那场婚礼,据我观察,电影院里大部分人对这场戏是满意的,我却是越看越别扭,虽然这是导演非常擅长的“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制造一个你熟悉的场景”,但这样的方式在同一个电影里已经出现了两次了好吗!
四不过三!
是不准出现第三次的意思啊!
不是到第三次就可以啦!
我看着很尴尬有木有!
那些觉得还不错的人们,你们生活中难道很缺惊喜吗?
好吧,我感觉绝大多数人是缺的……接着说下演员吧!
可能就前田敦子这个角色有点问题吧,我非常理解一个前娱乐圈的女明星想进入电影圈的心情,也非常认可她这次以及之前好几次为了电影所做出的努力,但没天赋就是没天赋,时候未到就是时候未到,演的角色感觉不对就是感觉不对,在AKB这种地方尔虞我诈了那么多年你让她怎么去演好一个传统的日本姑娘?
至少现在还不行!
最后,我想说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的导演所拍出的新片,所以我的评判肯定比平时严厉很多,另外作为我的电影节生涯的开幕电影,我当然需要更加郑重一点,其实这个电影远比我这里评价的要好看很多!
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日本的人去看,无论你喜欢日本的什么,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共鸣!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千万不要大半夜跑到一个你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去啊!
纯粹有感而发,一些琐碎的感想。
首先电影很好看。
男主角跟爸爸演的好。
其次电影有各种对细节的表现,哈哈,看的很有意思。
爸爸指导的乐团是个只有十个人的小团体,且没有那种闪亮亮的成员,明显不是很受欢迎。
大哥被问及想法的时候总是很煞有介事的附和别人的意见。
开头的男主也有些没心没肺。
订披萨那段很有意思,婚礼的时候爸爸还在不忘用脚打着节拍,片头跟结尾的照应也很有趣,还有熊孩子果然是熊孩子。
整个电影从前到后主角的莫西干从直立变成了软趴趴的,又变为了中分,到最后婚礼的时候倍直,也是他内心的变化。
因为个人经历,看到病重的爸爸还是有些感触。
总结来说电影有趣里带着些荒诞,荒诞中又有些伤感。
另外,前田敦子是不是有些像陈乔恩?
片头登岛那段带着眼镜晕船的她好可爱。
这是第一篇长影评。
如果只看片名大概会误会这是个浪子回头的故事,然而“莫西干头”又隐约蕴含着某种戏谑的成分,似乎是个喜剧片,但从头到尾我都没笑出来。
随着开头一声炸裂的核嗓,影片高调展开,然后是急转直下的现实,不出名的乐队成员个个为未来的去向而迷茫,儿子带着怀孕的女友回到离开七年的家乡,却发现年迈的父亲得了癌症晚期。
父亲有着他自己的执着,在家乡的小岛上指挥学生社团演奏自己偶像的交响乐,那是他认为的至上音乐,可以和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古典音乐家媲美。
儿子执着于不同的音乐理想,朋克头是他的标志,是他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标志,必然的成为边缘,电影没有交代太多,但是一句“靠她生活”就说明了一切。
我们原本鄙夷这样的人,不负责任的自私,然而后面发生的一切却让我们看到这个玩世不恭的朋克在面对自己父亲死亡之时的态度,也像许多普通的子女那样,希望帮助父亲没有遗憾的离开,于是故事就在这样的遗愿清单中逐渐上扬在最后的医院婚礼中达到高潮。
结尾处伴随父亲死前的一吼,激烈的就像开头的核嗓,在慌乱中众人推着病床无所适从的狂乱奔跑伴随着同样混乱的朋克音乐。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导演这样去拍死亡,通常是或悲壮或哀伤或冷清,然而在这种混乱中音乐嘎然而止,所有的欲望、骄傲、不甘就这样随着突然停止的音乐而消失,留下呆滞的众人和观众。
影片内在的音乐感十分的强烈,从高音到低音到逐渐升高最后华丽的收场,让我想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竟然发现俩者拥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父子关系在死亡的议题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带着怀孕女友回乡的设置仅仅是为了丰富剧情吗?
那个小号手为何也留起了莫西干头?
父母终会老去和离开,那么子女是做自己,还是不断的满足老一辈的期待?
这里面的存在问题,只有在面对死亡之时越加强烈。
对于父亲来说,他有需要保卫的东西,以一种孩童般的任性,这是他存在的方式。
儿子代替父亲指挥学校乐团,却用交响乐玩起了摇滚,创作了新的乐曲,狂躁的父亲在电话那头嘶喊,这是儿子存在的方式,而小号手似乎是为了映射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存在。
所以莫西干头是不能剪的,虽然是那样的爱父亲但那是他自己的存在感。
儿子,带着一头引人注目的莫西干发型和满腔热血的摇滚梦想回到故乡,重新审视自我和过去。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自我、家庭和梦想之间艰难的抉择,不仅要面对外界的压力,还要应对家人对他的期望。
然而,正是这样的困境,激发了永吉内心深处最真实、最强烈的情感,也令他蜕变成一名真正的父亲。
父亲,也曾是那样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眼中有星辰,怀揣着五彩斑斓的梦想。
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照亮前行方向。
然而,长大后,我们逐渐认识到,养家糊口并非易事,父母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的爱,如同夜幕中的繁星,璀璨而深远。
而我们与父母之间,终将渐行渐远,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和解,理解他们的爱。
无惊无喜日本的这种表演方式始终只能看着看着
父亲:你靠什么生活?莫西干:靠她(指怀孕的妻子)。父亲飞鞋到脸。
搞摇滚的松田龙平和做农活的千叶雄大这两点本身已经巨好笑了!
还以为会很有趣呢。日本电影总是这么朴实无华。。。没点人生经历真的很难参透其中的奥义啊。。
傻乎乎的一家人
流水账一样无聊的片子,分数竟然这么高?
龙平回莫干山
父母早晚会死去的 有多少无奈道不尽 少了《横道世之介》的灵性 莫西干也毫无必要 父子都是爱音乐之人 弄一些传统的父子隔阂就可以啊
日本电影里的穷乡僻壤也是山清水秀的,我国电影里的穷乡僻壤就真的很穷乡僻壤。
和横道世之介相比差好多,可能主要还是剧本不够打动我吧......龙平的莫西干头造型看起来真的好像个大菠萝哈哈哈哈哈哈!最喜欢教室里指挥那一段,记得龙平采访中说因为孩子们都不是专业演员,所以自己拍的时候还蛮紧张的,完全不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反应,结果演奏完毕之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都笑了......
哈哈真是喜欢冲田修一的电影啊,好几场戏的笑点都做得很出色,比如医院指挥和披萨外卖这两场,用一个个笑点化解了原本会成为煽情的部分,将笑与泪融为一体,构成了真正有血有肉的温情喜剧!
流连忘返不喜欢日剧
哈哈哈好有意思!谜一样的荒诞又深情,燥起来的乡下生活,永不妥协的莫西干父子。
初看以为是又一部日系温情励志片,看下去发现其实挺散漫的,幸亏散漫了,冲破了模式化陷阱。父亲节上午的意外观影收获。
冲冲喜
浮云游子意,归雁故乡情;父母还是希望儿女能回来的。
节奏有点慢,故事有点散,加入的喜剧元素尤其是爱鬼吼鬼叫的父亲是一大败笔。前田敦子可爱死了~
三星半吧
有人死去,有人出生,而莫西干最终会回到故乡。
摇滚青年和父亲的感情细微之处见真情,他陪父亲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欢笑背后会留下些许轻叹,导演用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悲剧,把人的生老病死表现的平和,不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