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读完了《动物解放》。
了解了许多有关动物权利的种种(不再展开)。
后又因一书名,引发对“宠物”这一现象的思索,对动物而言,“宠物”这事儿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其他?为什么会有宠物?等等。
此书便是《制造宠物》(还未读完)。
巧合的是,此书中的部分内容正好解决了《鱼之子》中令我矛盾的问题——为何爱它还会吃掉它呢?
不从物种主义方面讲,但就论对宠物猫狗的爱,我们会去吃掉它们么?
恐怕大部分人也是摇头的。
那为什么影片中的主人公却要吃鱼呢?
以下是书找的答案:【进餐是必要而且令人愉悦的活动,是在享受食用之物。
换言之,吃是对爱的表达,爱便是吞食。
吃的字面意思以及比喻用法是我们希望吸纳我们爱的东西。
在慷慨激昂的瞬间,契诃夫感叹道:“大自然是一件如此奢华的东西!
我可以拿过她来吃光……我感觉可以吃掉一切:干旷草原、外国和一本好小说。
”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说他对花朵树叶的爱是如此深切,他时常对不能彻头彻尾地占有它们感到不耐,因此想“把它们嚼成碎片”。
切斯特顿(G.K. Chesterton)坦承,地质博物馆里某些浓艳的暗红色大理石和一些蓝绿色切割石使他希望自己的牙齿更为强劲。
巴博莱昂(W.N. P. Barbellion)思考切斯特顿的愿望并冷酷地总结道:“所有的真爱都包括占有,所有真正的占有都不缺少食用。
每位情人都是掠夺的兽类,如果敢作敢为,每个罗密欧都会是个食人族。
”】知道了这点,我便“安心”地继续观影了。
写到这里,已经接近凌晨两点,不再更深入地去探讨有关动物权利等等的话题了(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深入了)。
另外,有兴趣的豆友可自行阅读书籍以了解更多,祝好。
动物解放8.3[美] 彼得·辛格 / 2006 / 青岛出版社
制造宠物7.7[美]段义孚 / 2022 / 光启书局记得,《横道世之介》也是在某个凌晨看完的,那时的我还在上大学。
现在到看完《鱼之子》的凌晨,我的善良还剩多少?
我的梦想又还剩多少呢?
一部可爱的电影,讲述的是从小痴迷于海洋和鱼类等海洋生物的美宝,长大之后试图找到跟鱼有关又适合自己的工作,几次碰壁之后,终于得偿所愿。
影片有着日本电影特有的温暖气息和疗愈感。
爱宝其实是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但是她的父母、尤其是她的母亲悉心呵护她,告诉她她只是不太会读书,让她做喜欢的事情,自由地成长。
而且,她身边一直不缺少鼓励她、支持她的人,包括赞赏她的手抄报、把它们展览出来的老师,被她的热情和『处理』鱼的能力征服的小混混,陪伴她、帮她找工作的好友桃子,收留她和她的鱼的水族店老板,就连找美宝给设计水族缸却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的牙医也并没有苛责她。
美宝能够始终保持纯真,离不开这些人为她营造的童话城堡。
其实现实世界中有着种种不堪,比如她的父母离婚了,长大后的桃子流落风尘、单身育儿,朋友们成年后在社会上到处碰壁。
这些内容在片中仅仅点到为止,只露出冰山之一角,因为这些事情是美宝所无法理解的。
有趣的是,美宝对鱼的热爱是因为它们漂亮而且好吃,她从小到大就只吃鱼。
她并没有保护鱼类,她小时候捉到了一只大章鱼,想要养起来,她父亲当着她的面杀了章鱼做成烧烤,她确实被吓到了,但也跟着吃了。
她对海洋生物的生命本身似乎无可无不可,或者认为被人吃掉是它们应有的归宿。
这种爱倒是很容易得到中国人的理解。
而且,美宝最后能够成功,其实跟鱼关系不大,而是因为她的可爱纯真和绘画能力。
画得那样好,画什么都能成。
能年玲奈的表演为影片加分不少,她演出了美宝的心无杂念和简单执着。
此外,她可爱的形象对人物有很大的加成。
如果换成一个中年大叔,其他人只怕避之唯恐不及——这一点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总而言之,本片有点儿像《阿甘正传》,都是心地单纯的人获得成功的故事,但是在人物的说服力和现实性方面,差距还是很大的。
“是男还是女,其实都没差。
”父母“我希望孩子学会的是信任,而不是怀疑。
我也同意这点,重点不是那个,我觉得凡事都依着孩子会出问题。
怎么想都不正常吧?
一个小学生成天鱼来鱼去,只想着鱼,也只吃鱼,满脑子都只有鱼。
这样不对吗?
我只是很担心,毕竟那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又没关系,让孩子做自己吧。
”理想“你的工作是什么?
我朋友今天问我以后想做什么。
鱼叔叔就业失败,现在没有工作。
但你是鱼类博士吧?
不是,我很想成为鱼类博士,可惜我不会读书,结果没当上。
可是你对鱼类熟悉的不行。
我还差的远了。
可是我没见过比你更懂鱼的人。
你就是啊。
那我们俩一起当第一名。
我决定了,我以后要当鱼类博士。
”学校“你为什么会喜欢鱼?
因为鱼很帅啊,而且鱼不同于人,有很多种类,很有趣。
人类也是大家长相都不同吧?
鱼也是,每只长相都不同。
鱼是我的朋友,我很崇拜它们。
它们只是鱼,又不会说话。
有时看得出它们的心情。
当你心情不好来钓鱼,鱼线被拉扯时,不觉得像在跟鱼对话吗?
”“那家伙像是个被众人包围的主角。
”“我知道你很喜欢鱼,可是你要学会适可而止,请妈妈在家里多帮助他学习。
老师,本来成绩就有好坏之分,这样不好吗?
如果每个人都一样会念书,到处都是模范生,多像机器人的世界。
我明白您想说的意思,但不希望美宝以后会后悔。
那也没关系啊,他喜欢鱼,喜欢画鱼,这样就够了。
”现实“我老实说,你不适合这份工作。
美宝,我要的不是这种,我要的不是这么认真的路线,我想要更多彩夺目,有孔雀鱼游来游去那种。
”“那不是人类能办到的,他是鱼之子。
”“美宝,你现在是做什么的?
我现在还在宠物店上班,以后想成为鱼类博士。
很好笑吗?
不会,失礼了,只是有点惊讶。
鱼类博士?
有这么奇怪吗?
你都是大人了,却好像小孩子。
”爱“真想看到你成为鱼类博士,你一定可以当上的。
”“对不起,米宝,我突然闯进你和鱼的生活中。
没关系,我很开心。
我们这样很不正常吧。
什么是正常?
我不太懂什么是正常。
”“店长,我想赚更多的钱。
我可以多接点工作吗?
你怎么突然想赚钱?
我必须更努力才行。
”“吃软丝,不用担心吃到寄生虫。
我高中时认识你,被乌贼的美味感动,毕业后就去寿司店实习。
很好吃,剃刀籾真厉害。
你一点都没变呢,听说你喝醉去画人家的墙壁。
那你也帮这间店画画好吗?
虽然现在是间酒吧,但我想改装成正式的寿司店,当然我会付你酬劳。
你愿意吗?
”“对了,我接到工作了,画画的工作。
业主是看了这壁画的客人,他很喜欢我的作品,找我画杂志的插画。
恭喜你,米宝。
是会赚到钱的工作。
真棒,很正式的工作呢。
嗯,我想用酬劳请妈妈吃寿司,对了下次找爸爸和澄夫来,大家一起吃寿司吧。
美宝,妈妈给你说,有一件事一直瞒着你。
其实妈妈不太喜欢鱼,老实说,爸爸和澄夫也是,我以前也许太为难你爸和澄夫了。
不过,我很开心,你一直都这么喜欢鱼。
要吃什么?
我想想,我要章鱼。
我也要。
”“我们是个小节目,你可以畅所欲言。
我不能上电视。
会害羞,而且不知道要讲什么。
不用怕,像平时跟我们聊鱼那样就好。
我想把你介绍给更多人认识。
与其说我个人,不如说有很多观众会想听你讲话。
”“美宝,谢谢你今天受访。
谢谢你们。
第一次受访的感想如何?
非常开心。
我很喜欢鱼,超级喜欢。
一心只想着鱼,然后就走到今天了。
真的满心感谢,谢谢大家。
我相信没有比爱更强大的事,我今后也会一直与鱼同在。
”
想不到国内有哪位演员有这种干净的笑容和眼神,想不到。
脑袋里走马灯一样的男子脸,不是花枝招展的,就是苦大仇深的,再要么就是一些谜一样的深沉男子在绕圈了。
理论上,这种像肥皂泡一样透明美好的剧情并不难写,但拍不出来,还是人和环境气氛的问题,要谁来演鱼君可以让世间所有的硬心肠都变软啊?
看完最大的感叹是:#果然可爱的男孩子还是得女孩子来演!
从宫仔的视角来看,《鱼之子》是一个快乐的童话。
从小到大,他(虽然是女演员饰演,但细节方面来看确实是男性角色)眼里只有鱼大大,父亲担心他的特别不利于他的未来,而母亲却始终在言语和行动上支持着他。
这种日式中二真的很戳中我给鱼加敬称。
对于超级喜欢的超帅的章鱼大大,专门列了一张各种章鱼吃法的清单,每种吃一遍。
宫仔在海边抓到一只章鱼,想要带回家养在浴缸,高高兴兴拿来给父亲看,他一把接过来直接摔死,宫仔伤心地大喊“章鱼大大”,母亲捂住他的眼睛避开这残忍的一幕。
本来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情节,镜头一转,就是几家人开开心心吃烤章鱼,宫仔吃得很香。
宫仔是周围人中的异类,有一天遇到了同样为鱼痴迷的咕咕叔叔,他带着箱鲀帽子,热情地和宫仔打招呼。
一个说:
一个问:
宫仔原以为咕咕叔叔会怪他吃了箱鲀,不好意思地埋头,没想到咕咕叔叔下一句是:
不良学生明明是来找麻烦的,最后却约着一起钓鱼,一起带着鲎散步,最后还一起上了报纸。
小看鱼大大,就要向鱼大大道歉。
两拨不良学生打架,打了一番发现不如一起抓章鱼,没有渔网,就撕了剃刀粉同学的黑色网状衣服。
剃刀粉:你不要过来啊!
宰鱼的刀要用别人的,因为用自己的会变臭,可怜的青鬼同学,一遍又一遍擦自己的刀……可是,在这温暖的童话下掩盖着残酷的现实成年以后踏入社会,仍然如孩童一般的宫仔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
水族馆、寿司店、牙科诊所的工作通通做砸了被开除,找不到工作,最后几乎是被宠物店老板收留下来打工的。
尽管如此,他还是坚信自己未来会成为鱼博士。
即使谈论起来的时候总是被嘲笑,他都意识不到。
宫仔的世界里只有鱼。
他意识不到,每次去水族馆的时候,哥哥都无聊地睡在一边;列出的章鱼清单还有八种没吃,爸爸和哥哥听到后都以哀嚎抗议;这么多年来始终支持他,每天吃鱼的妈妈其实并不喜欢鱼,只是为了宫仔一直在忍耐;日向的女朋友嘲笑宫仔以后,他为了维护宫仔和女朋友争吵了一番……除了宫仔,所有人都面对着现实中的无奈。
父母也许是因为教育理念不合而早早分开。
曾经叱咤风云的两个帮派老大,首领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去送外卖,日向不再当挂着狗链的“狂犬”,为了前途努力学习去了电视台当小职员。
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桃子,没有当白领,而是被人包养的陪酒女郎,几年后独身带着孩子无处可去。
只有宫仔,无论是学生时期糟糕的学习,还是成年后没有正经工作,所有的问题总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被化解掉了。
妈妈说宫仔这样也很好,朋友们总是帮他介绍工作,日向想方设法让他上电视节目被更多人了解,桃子母女离去后,喝得烂醉的宫仔在街边店面上画了一条超级大的鱼……大家都尽力保护着宫仔和他那个只有鱼的世界。
宫仔像是活在真空里,并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他只是每个人善良和童真的映射所创造出来的形象。
所以,为了最后美好的结局,他只能掉进海里,化身成箱鲀,回到真正属于他的地方。
但是,现实中,那个扮演咕咕怪叔叔的人,正是“鱼之子”的原型,这一切都是以他的故事改编的。
小时候就痴迷于鱼的他,长大后真的成了鱼博士。
他是东京海洋大学的客座副教授,受到过天皇致谢,也上过节目演过电视……所以说,童话其实是存在的,只是不常有。
另外,关于宫仔的性别,导演特意做了一种模糊的处理,由女演员饰演,发型和成年后的穿衣打扮偏中性,但身穿男式学生制服,被称呼为“臭小子”,被调侃喜欢桃子……这就是导演在一开始就想要表达的,是男是女不重要吧。
无论是现实中的,还是电影中的宫仔都畅游在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大海,这样也很好。
当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时,至少可以想到,童话在他身上实现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西区电影院”)
冷的 古老的 陈旧的色调 人和鱼 一种久远的关系 联系水獭再度化身为鲸 一种联系衣柜是温暖 可选择的身份镜头前的兴奋 暴露在媒介中的伪装面对自然的海洋 陷入一种神圣 一种真诚的迷茫男人与女人的阵营 是否愿意陪伴完成愿望 一种童心海是连着的 千叶是否有自己的海胶片感直接的暴力 拟人化的温柔破灭想到阿基里斯与龟被自己的热爱所绑架?
(与周遭的期待不一样,我喜欢鱼,父亲认为不正常,我的成长痛苦,因为热爱所导致,因为快乐所导致,因为人的社会属性所导致)戴眼镜=博士(学习好) 来自物件的捆绑(刻板印象的捆绑)心正鞋正 他人乱放 为其摆放 世界美好(善良是一种规律循环么)对于热爱奔腾年代的逝去 一种探索精神(近乎固执)的逝去隐没性别 探索人类本身插刀流与阿基里斯相比 不够抽离 宿命论关系对于自我的枷锁展示东西的改变,鱼到礼物背负自己热爱的一生 很沉重的 给我一个能换装的衣柜吧媒介捕捉 眼睛是一种媒介 与延伸媒介的交接
适合小孩子去看,让小孩子去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
挺佩服宫仔可以一直一直喜欢鱼,为了自己喜欢的鱼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鱼,衣帽、食物、学习、工作、画画都是鱼。
记得我小时候喜欢拿纸笔去记录路上来来往往的车牌号码,其实也就那一股劲,没多少天,大概也就记了3456页吧,后来又喜欢过国家地理,明天放学就趴在中国地图上仔细研究,可惜也没过多久,陆陆续续有过很多爱好都没有坚持下来。
适合大孩子去看,让大孩子保留心中那份纯真。
喜欢一件事情或是喜欢一个东西,就是简简单单的喜欢而已。
喜欢鱼就是喜欢鱼,不因为想要当鱼博士而喜欢鱼;喜欢桃子就是喜欢桃子,并不是喜欢桃子就要和桃子结婚。
单纯的根据自己的心灵去喜欢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在这个充满KPI的无利不往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坚持那份纯真的喜爱?
适合父母去看,请父母尊重孩子的热爱。
在剧中,宫仔的母亲可以为了孩子想吃鱼而全家吃鱼;为了孩子喜欢研究于而不去追究孩子的功课;为了孩子喜欢鱼而支持孩子去寻找与鱼相关的工作。
现在有些父母,孩子若是喜爱上了对学习或未来就业“无帮助”的爱好,就扼杀掉,孩子若喜欢某个乐器就报班考级参加比赛。
兴趣是兴趣,爱好是爱好,特长是特长,三个是可以不相关的事情。
记得我小时候喜欢记车牌号码那件事父亲还挺支持,特意为我准备了一个新本子,还骑摩托车带我到街上去等我记好路过的车牌才走,那时候的父亲可没考虑过我因为记车牌而发展成什么样。
适合“社会”去看,高文凭,高收入不等于高幸福感。
现在国家的教育也在向多向化发展,读大学做理论研究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在技校学一门技术,走技工路线一样工资高高,大学毕业的办公室文员其实还没有泥瓦工、水电工的工资一半高。
所以如果孩子从小就对电路感兴趣,为何不能去技师学院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非要去考985、211争个你死我活。
有一个朋友,因为喜欢小轮车而放弃了月薪两万多的白领工作,和老婆一起专职教小朋友骑小轮车参加全国各地的比赛,很羡慕这种把爱好做成工作的朋友。
适合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去看。
因为热爱,所以满心欢喜;因为热爱,所以朝气蓬勃;因为热爱,所以元气满满。
宫仔早晨起来打开窗,窗外吹来的空气都是喜欢的味道,用自己喜欢的鱼大大布满自己的房子。
那么现在的你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
是否喜欢自己的生活状态?
是否喜欢自己每一天?
热爱生活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小期待、小确幸、小满足......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幸福的老去
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一个事实——情绪虐待。
这几乎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所有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工作问题、情感问题以及个人问题的根本来源。
当我们的需求、我们的情感一步步被忽略、被打压、被不信任的攻击,我们的自我也就随之崩塌了,对这世界饱含深情弥足珍贵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也随之而不存在了。
于是我们成为了被塑造、被捏扁、被撕碎、被割裂的不完整的自己,并一直一直想从这个不完整中找寻出路,找回原本那个完整的具足的自己。
那个自己可以充满爱意地完成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所有关系,并让这世界以及这世界上所有人处于持久的安全和信任之中。
看起来是一部很理想化,过分美好的电影,它俗套的像大多数励志电影一样,在某方面拥有极高天赋的米布,也同样有着跟大多数天才选手一样,在其他方面非常不擅长,这种有缺陷的天赋选手总是让人又爱又恨,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有着超乎常人的聪慧,但是却在生活中无法与人很好的相处,好像总是麻烦不断,理所当然的会在现实中碰壁,但是结局也总是会走向成功。
电影拍摄完全是按照米布的视角来的,所以有很多东西被隐去,比如,米布跟咕咕叔叔一起看鱼缸,画画而错过回家的时间,米布的爸爸因此而报警,把咕咕叔叔抓了起来,掉下来的帽子成了咕咕叔叔存在的证据,远去的车也随着时间变淡,米布一下子从小学生变成了高中生,这中间的时间被隐去,米布只记得这一次离别的情绪,却对离别之后其他更多的变故毫无察觉。
她依然执行着小学就开始的米布新闻,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满眼星星纯真的眼里依然可以看到对鱼的热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导致我都没有第一时间察觉,高中生的米布只有跟妈妈相处的记忆。
大概天才选手都太过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所以对周围人的感受一无所知,在一起吃了十几年鱼的妈妈,说自己跟爸爸,还有哥哥其实都不喜欢鱼时的惊讶,总是会天真的说以后要当鱼博士,但是对学习的热情远远不如对鱼的热爱,一边跟日吉一起约好要努力学习,一边却在家里沉溺在鱼的海洋里,日吉会在米布说也要跟他一起努力时,笑着说不要说这种傻话,他多了解米布呀,日吉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点成熟,即使也有中二的时候,但是看到米布在人群中的耀眼时刻,他发现自己无法成为这样的人,开始沉下心来努力学习考大学,昏昏欲睡中拿起圆规扎手,又快又狠,熬过一个个难熬的阶段,在学校成绩排行榜看到自己上升的名次,按耐不住的笑脸,转角痛哭的反差,都带着喜感,可是笑过之后我们又对这个角色深深的共情起来。
中二少年打架的场景,还有米布拿着的别人的刀宰鱼,理所当然的说,“不想用自己的刀子,因为会变臭时”,在东京水族馆工作,别人叫她洗池子,结果她跑去看海豚表演时,即使步入成年阶段,米布还是有着常人看来的怪异和笨拙,呆呆的听不懂日吉女友的嘲笑,笑嘻嘻的让别人叫米布,米布像小朋友一样的米布,但是日吉听懂了,他没有跟着一起女友嘲笑米布,而是阻止了女友的嘲笑,即使因此女友负气离开,日吉还会坐下来,引导着米布,一起谈论有趣快乐的童年。
理想化的世界和现实的割裂中让人迷茫,米布会因为日复一日的剥虾生活而沮丧,会因为没有钱,不能愉快的买下油画棒给桃子的女儿,冲着老板说多介绍点工作,米布要赚钱,米布想赚钱了米布总是跟坐在门口抽烟的大叔絮絮叨叨的说着自己今天钓了什么鱼,天真的,单纯的像小朋友拿着学校给的小红花,对着路过的每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米布提着给桃子女儿的礼物跟大叔分享快乐,上楼,开门,发现空无一人的房间,米布第一次有了感情波动,会去居酒屋喝酒,独自醉倒在巷子里,会在别人的卷帘门上画画。
再一次相遇,中二少年们都变得正常,如大部分人一样,但是他们却还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感情,珍惜米布的纯真,给米布实现理想的空间。
当妈妈穿着好看的衣服,坐新干线来到东京,看到像海洋世界一样,蓝色背景下满墙栩栩如生的鱼,那种扑通扑通汹涌的感觉,忍不住红了眼眶,梗在喉中,无法言语的情感,在那一刻都令我不能自己,正因为我理解妈妈,理解她这么多年来的包容,理解她即使自己的孩子注定只能在自己的海洋世界里,也要一直支持下去,只要孩子开心就好,这份包容同样那么理想化,给我们编织了无限的温暖,才能透过米布,看到这么多美好,可爱的人。
电影温暖,欢乐的底色下,却让我们看到了理想化世界与现实的割裂,只呆在自己的理想世界,缺少了所谓“正常”的生活,无法融入到成人世界,像长不大的小朋友。
在电影的最后,跟着一群小朋友疯狂的米布是孤独的吗?
不是的,我们怎么可以用常人的眼睛去看米布呢?
米布有自己的追求,因此有自己热爱的工作,还有一群跟米布一样喜欢鱼的同好,米布怎么会孤独,米布根本不需要来自成人世界的肯定呀,不需要别人来说什么是合群,什么是小朋友才会做的事,什么是孤独,真正孤独的才是这些满嘴都是正常的成人吧!
米布可是一直热爱着海洋世界呢!
心中有爱,又怎么会孤独呢?
女主是幸运的,得益于女主妈妈对她的教育。
至少比开头的已经变成被人排斥的咕咕怪叔叔幸运。
我承认一直保持童心确实难得,也很珍贵。
但真正让女主成功的其实是画画的天赋,对鱼的热爱只是确定了一个方向而已。
所以光有热爱,没有能力也是不行的,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种爱好,一种痴情,得益于修身(比如咕咕叔叔)。
这点需看清。
这片子鱼的爱好者可能能更喜欢。
像我这种外行就只能看个热闹了。
外行的我推测“宰鱼”和“杀鱼”的区别大概在于是否充分利用以及是否将鱼的痛苦减轻到最低。
想起了开花店的人过手花是从来不会小心翼翼的,他们早就已经没有了惜花的心情…我就不打算推荐这部给小孩看了,除非单纯为了看鱼。
其他一些细节处体现的价值观也会带坏孩子,比如怕臭了自己的刀,就借用别人的刀。
简直就像《红楼梦》里为了怕脏了自己的衣服,就借别人的衣服去参加葬礼一样一样的。
还有宰完鱼将鱼头扔地上可以,踩鱼头就不可原谅,这个逻辑实在接受无能。
要真爱惜或环保,一开始就不要扔地上呀~这部片与其推荐给孩子看还不如推荐给父母看,更有教育意义。
剧本是chatgpt写的吧!
有点难评了,稍微没有处理好奇幻(神性)与现实的界点,也可能是开头的“不管是男是女都无所谓”和宫仔的不谙世事,让人怀疑这是一个“神子”或者“天使”喻言,更接近《拉扎罗》或本来更期望像阿彼察邦那样模糊与通灵,甚至看到一半,还觉得这板上钉钉讲的是亚斯伯格症,但结果什么都没有,回落到热爱与痴迷这个简单道理,这也太日本了,你们日本人的“匠人精神”匠到宰鱼是一种尊重,小时候遇到的人长大后再续前缘讲究“因缘际会”,感觉有点浪费内容,不过后来翻看了解一下是有原型故事的,实在是造作不起来吧,而且冲田修一就喜欢“执迷不悟”的人物。不管怎么说,在讲这种故事的时候用女身占用男性的位置来讲一个中性的故事,还是挺好看的,能感觉朋友们的爱与性无关,虽然柳乐优弥真的很爱祂,实际上比横道世之介要共情(因为那片说实话太男了)
女版横道世之介,不知是否是原创故事的缘故,从连贯性和完整性与前作差得比较大。
做梦是不能分享的,无论是小时候的梦还是长大后的梦,梦之所以成为梦,恰恰是不切实际的,超出现实所发生的,所以这个梦不需要用逻辑去理解,因为它什么都不是电影艺术可以展示幼稚,但不能演的像弱智脑瘫患者
纯真到偏执,中二的人生对抗庸俗的世人,欢快的曲调下有着悲伤的底色,日常的我们,消弭于世事的不高不低的涟漪里,所以才总幻想能看到光芒的人。
将爱好变为职业太难了,non好可爱好元气!
【3.0】
东亚男导演视角下的女性电影 少了亚女特殊的拧巴感 多了点想当然的美好和天真去粉饰太平
一般般吧,女主的童心诠释得并不太好,演技有时候用力过猛,和周围“正常人”对比起来格格不入。有点玛丽苏,周围所有人都爱女主,都不嫌她麻烦,都包容她谅解她帮助她,看着挺无感的。
我不否认能年玲奈的颜,但电影真的很弱智
不是这种人格,也不会与这种人格的人打交道。所以这部片不是我的菜,理解不能。
2023年目前为止看过的电影中个人观感最为愉悦的一部作品。从小对鱼类的痴迷、梦想当鱼博士、长大后也坚持从事与“鱼”相关工作的宫仔让我联想到热爱电影的自己。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好几次担心她会惹祸上身,然而遇到的咕咕叔、混混同学、水族馆员工、海人店老板等等都友善对待她,尤其是“其实不太喜欢鱼”的母亲从小到大支持女儿的爱好真是感动到我。如此故事美好得就像“童话”。因为拥有这样的幸运使得宫仔能始终保持天真乐观开朗的性格,术业有专攻的长期努力也使得她最终得以在“鱼”事业上有所成就。P.S.:冲田修一导演的《鱼之子》没辜负我的期待。
是鱼是人有什么关系
不能理解…章鱼先生好帅,吃章鱼刺身;鱼是我的朋友,我很崇拜它们,转眼现场解剖鱼。不能接受。
6.0。真是過了會喜歡《天使愛美麗》式可愛女性人設先行電影的年紀了,越看越疲憊。
非常欣赏鱼博士对章鱼大大的爱慕:章鱼大大好帅气,章鱼大大的味道真好!眼福口福两不误,一鱼八吃。除此以外,我真的不知道是喜欢电影的天真和乐观,还是不接受太不真实的理想化人格。就像我看到最后也没看出来,鱼博士从小到大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亦或者Ta本就不是人类,自然不受人类规则的束缚。
在荒诞的轻喜剧里选择远离了“现实”,用嬉笑化解所有可能严肃或悲伤的时刻,构成一部有且只有治愈/温馨的成人童话故事,但显然两个多小时的时长,足以让人走出这种安稳又冗余的幻象了。
多一星给能年,没有她整部电影大概都会无法成立;然而过度的童话就是虚假,而虚假有时就是缺乏道德,I don't buy it;开头刻意的说明也让人泄气,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干脆更彻底一点地制造完全的暧昧呢?
3.5 纯真至上
《横道世之介(性转所以好一点版)》为了给这部电影打两星,给《横道世之介》改成了一星,太讨厌冲田修一了,非要演员演出傻子那样才叫“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