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看完伍迪·艾伦的新片《无理之人》,大感老头功力不减,一如既往地大段台词,一如既往地绕来绕去,仿佛是总有说不完的话一般。
想想也着实为难主演此片的演员们了。
不过,看完以后,长久思索的一个问题是:谁是无理之人?
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男主角亚伯·卢卡斯教授吗?
看他没来由地就乱杀人,还差点把女主角也一并干掉,这么疯狂的人,当然就是片名标题中的“无理之人”啦。
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未免简单了些,照我看,片中三人都是“无理之人”。
1、“无理”的吉尼。
吉尼作为全片的女主角,同时也是站在作为反派男主对面的人,是以一个典型的非理性形象呈现的。
吉尼的非理性或反理性表现是双重的。
一方面,她在有男友、且明知自己爱着他、男友也爱着自己的情况下,却狂热地陷入对教授的迷恋中,这在道德上,是有违理性要求的;而另一方面,当她得知教授的罪恶时,又无法做到始终如一的遵从自己先前的决定。
这就是说,吉尼两次打破了理性的不矛盾律——爱着男友,就不应同时爱上教授;爱上教授,且教授的罪行并未被发现,就不应去揭发其罪恶。
如果要将吉尼的表现做个界定的话,应该是从“迷狂”转向“理性”。
事实上,影片一开始,就在营造着一种“迷狂”的气氛。
教授亚伯·卢卡斯在尚未踏上校园土地前,学生老师们都在谈论着这么一个“传奇人物”。
从主角的各类八卦消息中,甚至从亚伯在开车时打开酒壶的动作,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逐渐弥散开来的迷狂。
2、“无理”的丽塔。
丽塔的非理性表现与吉尼同样是用感性/感情来对抗理性,但也有些许不同。
丽塔以有夫之妇的身份,先是在欢迎会上极力暗示,又是在雨夜送酒,甚至委身于人,只是无奈亚伯教授的阳痿症未愈,让她的百般心计无处落脚。
要论起来,她的表现与吉尼对教授的痴迷,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丽塔的行为更多体现的是另一种的理性——逃避现有生活。
从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得知,丽塔不介意教授是否杀人,甚至愿与其远走他乡。
可也正是在此处,我们同样看到了,丽塔更深层的目的在于,逃避感情破碎的丈夫和无聊沉闷的学院生活。
也就是说,在丽塔身上,理性——不可发生婚外情(一种道德的理性)——遭到的反对,虽然表面上看是非理性,而实际却是更深的理性。
理性遭遇了自身的反对。
3、“无理”的亚伯亚伯教授的非理性与前两者不同,也是最为复杂的。
影片开场,亚伯对存在主义者有这么一段论述:“存在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直到你打他们的屁股”。
从他其后的行迹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这位教授所持有的恰恰是他所谓的“存在主义”态度。
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倍感痛苦,根源在于,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只有我们建立了与虚无世界之间的联系,才能稍稍缓解那种与生俱来的痛苦。
有点佛家所言“色即是空”的味道。
海德格尔的逻辑在于,某件事物,乃至推及整个世界,对于某个个体的“意义”,都是由这个个体自己去建构的,举例而言,我用来写作的电脑,对我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用敲出这篇影评并且存储它,而一旦它坏了,或是我买了新的电脑,它对于我的“意义”就可能会归于零。
恐怕亚伯教授是深中其毒,这也就是为何在全片的前半部分展现出如此颓废的形象。
感情低谷,加之身处新环境,他与周遭事物的联系,都亟待建立新的关系、赋予新的意义,否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而面对丽塔的投怀送抱、吉尼的热切仰慕,对亚伯来说,也仅仅是似曾相识,却不能将他拉回到一个有意义、尤其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世界中。
但是,当他在动起谋杀念头的一瞬间,并最终决定付诸实行时,他突然好了,就像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一丝微光,阳痿症好了,人变得开朗了,与所有人的关系都变得融洽了,甚至开始了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抗拒的师生恋。
于是,策划杀人并施行它,就这样帮助亚伯找到了与这个虚无世界的联系。
然而,通过这样一种反道德方式建立的联系,显然是脆弱的。
莎士比亚曾言“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以罪恶将其巩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时间以来,颓废的亚伯似乎在用一种非理性来对抗理性,但是,当他毅然跳入以这个世界的联系之后,他便必须遵从世界的理性规律,要么背负起谋杀的责任,要么用另一件谋杀来掩饰这一件。
另一方面,亚伯也聪明利用了理性的漏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倾向于排除偶然性。
虽然,在影片中,并未展示探案的警察们是如何工作的,但是,我们从结果推想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定然是通过圈定嫌疑人,然后再逐步排查作案动机的大小、作案后的获益程度,以及诸如不在场证明、现场犯案的痕迹等。
这一系列的动作,归结为一点,即排除偶然性,最终确立一条从原因到结果的、清晰可见的逻辑链条。
而让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是,教授的做法让警察在第一步工作——确定嫌疑人——这一点上,就犯了打错,以致其后建立的推理关系统统无法成立。
邓晓芒曾说,在西方哲学历史上,理性主义是主流,而与此相应的,则是非理性主义成为一支重要的支流。
而当这条河流行至现代时,支流逐渐壮大,大有取主流而代之的趋势。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变迁,也有思想体系的演变。
理性对抗非理性,并非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决斗,而更可能是包含与融合。
应该说,伍迪·艾伦个人似乎总是很偏好此类神神叨叨的题材。
科纳尔和斯考伯曾经编过一本书,用以讨论哲学家们何以偏爱伍迪·艾伦,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老头的片子“有料”,足够哲学家们琢磨那么一阵子。
伍迪·艾伦的电影常见的风格和剧情 和上一次我看的赛末点很像最终图谋杀死主角 但是这部却阴差阳错自己死了我很好奇 女主角之后的人生阴影会否很大她还能淡定的走在海边 是不是内心太强大了 或只是理想化还有她为什么不去自首 她也属于犯罪了 虽然是正当防卫她口口声声让他去自首的时候 对于自己的错失会如何应对何况 他都死了 她连揭发他都无法解释自己很多人都说 写诗的创作的 或者做心理学的自己内心都有些畸形这部电影也说明了这点 男主角奇怪的个性但是越是这样 越是深受很多女生的着迷好像狂放不羁 迷一样的气质会让很多人失去理智期待老头的更多作品。。。
伍迪·艾伦带着他的第四十八部电影来到戛纳,第十二次逍遥地游荡在主竞赛单元之外,不接受任何人随机的论资排辈。
新片《无理之人》在气质上和《罪与错》、《赛末点》都很类似,但无疑是无敌大叔近几年来最为轻盈的一部——谈谈人生,抖抖机灵,小小悬疑当大菜,结尾反转似甜点。
电影在校园师生恋的甜腻与意外凶杀的可怖中,调和出一种适中且怡人的情调,让不论爱情还是犯罪看起来都像是虚无主义者的酒后酣梦,一点即醉,醒来即散,来去匆忙,不着痕迹。
《无理之人》的确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无理”的气息。
擅长将哲学当笑话讲的伍迪·艾伦请来了仿佛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的杰昆·菲尼克斯,让他在一所虚构的高校中当起了邋遢额哲学老师。
和早年电影中满嘴跑火车却自恃甚高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同,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亚伯充满着自我否定的情绪,电影的开始部分即被这种厌恶感十足的负能量充斥。
甫一登场的杰昆·菲尼克斯仿佛刚从《性本恶》片场跑出来,还能闻得到浑身的大麻味。
而他的吊儿郎当却又偏偏引起了身边两位女性的兴趣,伍迪·艾伦擅长的男女情事也由此拉开帷幕。
·无理之人的爱情果实在上一部电影《魔力月光》中,一身复古装扮的艾玛·斯通和科林·菲尔斯并未在风景娇艳的南法擦出任何火花。
好在,这回和自己的美国老乡同台对戏,石头姐总算找回了学院女生既青春又冲动的气质。
伍迪·艾伦适时地将他的新晋缪斯打造成一位聪明的哲学系学生吉尔,她出身于学者家庭,又尽享生活的优渥。
而位表面精致优雅、内心特立独行的女性,成就了一段柏拉图式的师生恋。
《无理之人》通过男女主角之口,大肆引经据典,把康德、克尔凯郭尔、萨特的哲学思辨变成轻巧的人生金句,将有关存在、道德、必然性的深奥话题一一抛出。
和伍迪的任何一部作品一样,这些只言片语旨在激发一种幽默的氛围,却并没有让这段师生恋摆脱庸俗的窠臼。
画外音的加入为电影增添了一丝深情,但也仅仅止步于推动叙事的功用。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另一场风花雪月则有意思得多,亚伯寂寞的女同事瑞塔主动投怀送抱,以期借此逃离寡淡的婚姻生活。
帕西·波西的表演充满神经质的张力,绝望之势喷薄而出。
如要评选这部电影中最让人心服口服的“无理之人”,帕西·波西恐怕不输杰昆·菲尼克斯。
·一桩(并未)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在两段情感戏的双线叙事漩涡中徘徊了半部戏,《无理之人》的故事却突然因为一桩谋杀案的发生而变得有趣起来。
偶然在快餐厅听闻邻桌女士在一桩离婚案中受到法官的不公待遇,亚伯迅速地萌发了替天行道、铲除法官的念头。
即便手法老套,毫无作案动机的亚伯还是因此逍遥了一段时间。
高举正义大旗,虚无主义者亚伯找到生活目标,而吉尔的生活却被彻底打乱。
缺乏动机的剧情急转直下,恰如其分地点出了电影标题中“无理”二字的内涵,虽然给全身心沉浸于爱情叙事中的观众带来了片刻的震惊,但急于让真相水落石出的欲望,却帮助导演推动电影向结局进发。
拥有全知视角的观众,仿佛伍迪实现安排好的上帝,冷眼观看事件一步步变成不可收拾的残局。
一个看似惩恶扬善的江湖好汉之举,却因为夺人性命的荒谬,被消解了全部的合法性。
这个充满着黑色幽默的桥段,直接继承了伍迪·艾伦对于“正义”的一贯轻蔑。
不过在《无理之人》中,凶杀案的悬疑不再是令人惶恐不安的源泉,亚伯凿凿有理的姿态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喜剧色彩。
他的无理之举,并非伍迪·艾伦带给观众唯一震惊,电影最后希区柯克式的剧情反转,更为成功引起了观众的莞尔的尖叫,这尖叫里,大概包含着如下复杂的情绪:对前述剧情伏线的赞叹、对故事戛然而止的遗憾,以及对伍迪·艾伦终于显示出某种批判的色彩而感到惊异。
对于伍迪·艾伦爱好者来说,《无理之人》是一部极度适合观赏的电影,它拥有导演一贯的标志性风格,能够调动观影过程中一切妙曼的遐思,同时,它又稍稍超出了其原有的创作边界,更为技巧、狡猾地在道德的成规中穿行游走。
虽然和早期经典相比,《无理之人》质地颇轻,但诚如电影中所暗示的那样,人生种种,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博君一笑,何必当真。
TIPS 伍迪·艾伦连连看近年来几乎保持一年一部速度拍戏的伍迪·艾伦,拥有同辈导演难以匹敌的旺盛创作经历。
虽然年近八旬的他承认,早已无法记清曾经拍过的每一部电影,但这丝毫不妨碍观众在观赏《无理之人》的时候,回顾那些耳熟能详的“伍迪式”瞬间。
艾玛·斯通继续《魔力月光》中“危险关系爱好者”的身份,继续和中年大叔谈情说爱;悬疑谋杀的情节,又仿佛重回《赛末点》“激情杀人”犯罪现场;“存在主义”式命题的复现,秉承《爱与罪》中模糊的二元对立。
电影中不绝于耳的爵士名曲《The ‘In’ Crowd》,早在1965年就在《非强力春药》中大肆登场,此番重装上阵,摇摆节奏让人心旌荡漾。
老派又不羁的伍迪·艾伦,讽刺了一辈子知识分子,却丝毫不感疲倦。
他层出不穷的小品,也在一轮又一轮的语言游戏中挑动观众笑的神经。
2015年7月《环球银幕》
This is not the best film by Woody Allen, for he’s been long through too obsessive with the ultimate question of life (its meaning), that in this film the dialogs become so dominant that the film language or magic is just weakened. It is a story of two (arguably three) characters, unfolding between Abe, a philosophy professor, and Jill, a young and promising college student. The former is struggled with the existential problems, who and whose life have become a fantasy of and idolized by the latter.All fall into the expectation. The intelligent and beautiful young girl bearing a middle class family background searches for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 superficial radicalism, and romantic love excitement, falling in love mistakenly with a fantasy (an ideology, a way of life, a type of partner) she made out, and finally finds out it to be a flaw. As she concludes in the end of the film, she learned a lesson from the real life rather than a book. The theme of bourgeois fantasies and values has been constantly an interest of Woody Allen. He loves and loathes these features which he incarnates to the intelligent female charters he created, such as Annie Hall, Vicky in Vicky Christina and Barcelona, or even male character such as Gil in Midnight in Paris. They all share the charisma, and are all attractive, romantic, and talented, but none of them cutting-edge enough to go further. Fantasy for them, is always a comfortable excursion, for the sake of inspiration or escapism from the everyday tediousness. It is never made to be a commitment or turning point. An assurance to return to the reality, like Jill finally choosing to back to her boyfriend, is necessary as much as essential. This serves as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e fantasies. Such attitude no matter how compassionate it is grounded, lies in the core of which an uneasiness against the bourgeois class. And people like Woody Allen, born out of a lower class family can never comfortably cope with it.Whereas our protagonist, a highly intellectual, self-destructive professor trapped in his own philosophical theories about reality, finds life meaningless and unworthy. Until one day, he was suddenly enlightened and made a choice to murder a judger in order to save a stranger’s family and life. He was deeply into the self justified rationale of acting (rather than think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Since then his life was entirely changed, and he felt the joy of earthly living, loving and being loved. It is interesting to contemplate to what extent his radical choice to murder a stranger is as irrational as the film title indicated. Woody Allen must feel a great sympathy for Abe when he created the character, for he must love him in order to create him. And also like most leftish intellectuals, who feel the insufficient of merely articulation of thoughts, while holds a suspect towards the blind and radical anarchy, Woody Allen makes up his protagonist a heroic gesture to step out of the philosophical dialectics to actually act upon the reality. As he said in an interview in Cannes, Abe’s irrational choice is no less rational than a religious belief or a communist belief. Once one buys in, all consequent behaviors seem to be justified.Less interesting is the rest part. It’s somehow a self plagiary of his previous film, the Match Point. Certainly one can see Woody has no slice interest to deal with the moral issue. The drama is designed for a film. The crime is exposed and our protagonist is like the rest of us, normal, coward, selfish, cruel, longing for pleasures of life, ended up in his own plotting. The cliche is “he dies in the bitterness of his soul”.
那位可怜的女士或许是艾伦,但艾伦拍这个电影不是要找男主来当救世主,他的看法恰恰不是这样。
而男主或许代表着法罗。
我的关心是电影里那个可怜女人的台词:前夫把孩子们锁在地下室,孩童哭泣。
假设,艾伦伤害了孩童——她们被判给法罗——但法罗对待她们的方式有问题。
于是情况变成了:不能因为艾伦做过(假设)什么,就不考虑和法罗待在一起的孩子们的处境。
放在影片里则是:男主认为这个法官“不干人事”(而我们也可以明白男主的认为几乎不来于他自己),于是在法官宣判前就给他谋杀了。
这像是说“因为法官将做错事,这是不自由,他是恶”。
而且男主不仅仅是无辜的遵从自由,他实际上想通过这件事获得“意义”。
艾伦的意思大概是:法官活着完成了判决,但孩子们在前夫那又将会遭受的虐待应该开启另一轮审判,而不是淹没在对法官的资格取消中。
若法罗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逃离艾伦的压迫,那在她随后的糟糕对待方式中,也应该公开承认自己无法照顾收养的孩子们,而不是…她在整个事情中,或许就像电影中的男主那样——在为自己找一个“意义”。
电影中,那个被误认为谋杀案的负责者很无辜就像这些被收养的孩子。
电影中,男主的想法(这种想法暗含的善与自由)导致了实际的恶,这正是由于他的想法取消了恶。
ps:这个记录仍然只是一次私人猜测,小人请远离我。
上一部魔力月光不是特别喜欢,本对这部不算期待,然而却意外发现蛮有趣,特别是后半部分设计小小惊喜,对吉尔的整个经历感同身受。
从少女对成熟男人的思慕和爱恋,到发现其真实本质,到对同龄且深爱自己的前男友的愧疚和反省,再到经历劫后幸存时的震惊和感慨(这里的心理感受很奇妙,是侥幸逃生的震惊和狂喜?
),之后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释然。
当一个人真正经历过,关于爱情和人生才真会有新认识。
爱情和人生都不如想象般的理想,以为自己能吃苦耐劳、以为自己能为爱献出一切、以为那个你爱的人完美无缺,即使是缺点也是优点,突显他的独特。
然而这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那句话真是经典: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最普通最平淡的爱情和人生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像影片中阿贝这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大学教授,在他没露出真面目前谁会知道他精神混乱、禽兽不如呢?
而天真如吉尔这样的女孩在幡然醒悟之前往往都是飞蛾扑火、迷恋深陷,不管亲人朋友怎样劝说,也全然不顾。
当隐约感觉不对的时候,也总是喜欢自欺欺人,选择视而不见,宁愿活在梦中。
但是梦终归会醒,一旦清醒过来,必然懊悔自己的愚钝无知,继而受伤,再后来感悟人生,云淡风轻。
故事脉络清晰完整,节奏轻快、色调亮丽。
艾玛和杰昆表现得都很到位,让人感觉他们就是影片中的那个人。
喜欢伍迪艾伦的影片,基本都是简单易懂,轻松幽默,欢快愉悦的音乐和气氛,却讲诉着关于生活和爱情的小小哲理。
这是一套刻画人性的电影。
,教授是哲学系。
这是一个重点。
因为这方面的学者形男性都为女学生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
学生发现了教授的秘密后,教授想杀死她,结果不幸掉在自己的陷阱里。
一直在幻想结局是女主掉进电梯死掉,教授带情妇去欧洲,完。
这样才更冷冰冰嘛。
教授有种对自身的要求过高从而感觉生活疲乏无趣在他看来很藐视所以厌恶自己的状态,正是这种觉得一切都是meaningless的表现跟大多数有理之人不同,所以有趣。
女主被教授吸引其实更多地是被一种浪漫主义化的形式所吸引,那种与大学教授恋爱的刺激感。
然而在形式上贴近法式存在主义样态的各种都非常危险,虚伪,飘渺,不负责任。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无趣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却无法影响世界那我建议你可以先拿自己存的钱白手起家开个公司当个小老板然后想办法养活一些员工保证很刺激接着继续努力让自己变成大老板养活更多员工这样你就背负很多人的家庭影响很多人的死活再来公司大了,有了资金就开始也能影响政治影响政治你就等于影响国家影响国家你就会因为外交而跟别的国家接触,等于也影响别的国家影响别的国家你就等于间接影响世界了所以别再那么无病呻吟浪费时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挑战的啊还不快上
伍迪艾伦可能自身对哲学有一种幼稚的期望,觉得它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介入现实世界,或者希望它能够解决一些自身困境的问题。
事与愿违的是,可能这种活动反而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主角在说,他想写一本关于海德格尔与法西斯问题的书,然而却毫无头绪,可能这本身就是导演对哲学的一种失望。
在男主角真正地犯下法西斯罪行的时候,他又突然找到了一种行动和生活的动力,思如泉涌。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正如同杰昆杀人一样。
有某种对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完全不是纳粹的(这种否定更加深了这个事件的复杂性),而杰昆在片中表现出来的幼稚哲学观念却存在着某种极端。
巴迪欧在恐怖袭击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如下:当今的问题不仅仅是穆斯林的,而是整个资本主义和企业统治的,然而这就意味着从新思考一种共产主义(因为这些穆斯林在利润机器中是没有位置的,他们是无用之人)。
这听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思想家的天职不就是和不可能做无限的斗争吗?
从哲学这个概念的诞生上,也就是Φιλοσοφία,σοφία指的是智慧,Φιλο的意思是朋友。
哲学家从来就只是智慧的朋友,哲学家要干的无非就是“理解”,理解他的朋友,而利用他的朋友做些什么这不是哲学家的本质工作。
回过头来,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对不可能或者难题的信仰。
然而,杰昆在遭受失败之后,把这项事业贬低为一种消遣和慰藉。
比如,他说康德构造的道德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差的太大。
显然这只是他由于自身的困境而对哲学的失望而已,他同样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把自己从事的反思工作当做一种可以操作的客体来运用——如果无效,那它就是一通鬼话。
这本身就是反哲学的。
男主角非常信仰偶然和随机性,帮助他走出这个怪圈的也是一种随机性——偶然听到一个离婚家庭的对话。
这加深了他对自己理论的信念,他认为就是这种偶然,或者说是一种理性的狡计,加深了事件非同一般的意义。
于是,这里有一种非常矛盾的观念:男主角没有做到一个哲学家应该有的,对不可能的信仰,或者说他的信仰被现实打败了。
但是,他却依然有着对偶然的信仰,这种偶然和前者那种哲学家对于的不可能的信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奇迹的信仰——他拿着左轮玩俄罗斯转盘,不管死没死,都是一种奇迹,这就和尼采的骰子一样。
然而,他遗忘了前者,而觉得后者是非同一般的:这件事是一个机会,帮助我重新找到一个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错误无数哲学家在认识论上犯过。
男主角其实是把自己的事业孤立在生活之外(前面已经说过了),而生活在这种孤立产生的畸形观念之下:两种偶然的断裂。
这和笛卡尔到黑格尔之间的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性质上其实是差不多的——完完全全先设置了一样东西,从而证明有一个“世界”是作为现成的,而独立于它,外在于它。
这个错误在本片的体现不完全就是:我信仰偶然,但我不相信不可能。
所谓偶然和不可能都是殊途同归的。
他既然都说出海德格尔的名字了,那是不是该注意一下《sein und zeit》第一篇,第六章的第四十三节a里,海德格尔写了同样意思的的两句话:“Der 'skandal der philosophie' besteht nicht darin,daß dieser beweis bislang noch aussteht,sondern darin, daß solche beweise immer wieder erwartet und versucht werden.”(哲学的丑闻不在于完成这些没完成的证明,而在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尝试它们)以及:“Dergleichen Erwartungen,Absichten und Forderungen erwachsen einer ontologish unzurreichenden Anstezung dessen,davon unabbhängig und 'außerhalb' eine 'Welt' als vorhandene bewiesen weden soll ”。
(类似的期待,目的和要求却产生了一种本体论上,毫无理由地设置的一个东西:应该证明有一个现成的“世界”是“外在”和独立于它的。
)正是因为生活,使得主角把哲学和日常生活做了一个对立,觉得它是一种外在于生活的某样其他事物(那种对思想断章截句的抽象误解),并且毫无用处,只能以一种特别畸形的存在主义方式去思考实践生活。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问题——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杰昆在观念上的矛盾又深刻的影响到了他在实践上的矛盾:在观念上,他感受到了的无力,于是只能用一种极端的办法来解决。
这和当时希特勒上台,德国半数知识分子加入纳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施密特在为法西斯政权辩护的理由就是:这种例外状态是可以和法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关系。
从而调解魏玛共和国作为民主政体的失败。
杰昆这样子走上歪路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内心里就是有一种虚无主义作祟,并且以自己畸形的理论去尝试着调和这种极端。
这就和施密特把例外状态纳入到法的范畴中一样。
(后者的尝试显然深刻的多)他觉得对于难题来说观念已经无能为力,只剩下这种极端行动,这和纳粹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样的,屠杀又变成了一种现代人的畸形逻辑。
“存在先于本质”,如果存在是一个动词的话,行动就成了首要的东西。
回忆巴黎的五月风暴,布朗肖这样描述了群众的运动:“它不是一个简单地夺取权力并用某个别的权力取而代之的问题,不是占领巴士底狱或冬宫,或占领爱丽舍宫或国民议会,或所有不重要的目标。
它甚至不是一个推翻旧世界的问题:关键是让一种可能性显示自己,一种通过让每一个人欢欣鼓舞的言论自由,在博爱当中恢复一切平等权利的——超越一切功利主义得失计较的——共在的可能性。
”五月风暴又表现出了一种让人焦虑的自由,这正和主角的焦虑一样,无法为自己的生活找出养料养活自己对智慧的信仰,从而导向一种探索“可能性”的幼稚尝试,这在实践上的后果,值得深思。
然而在这里,导演用坠落消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不管任何一个流派的知识分子,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追随的理念,能够在任何困境中给予自己勇气,而不是像本片可笑的主角一样。
伍迪艾伦的新片,《无理之人》讲述了一个没有灵感也没有热情的哲学教授从一桩看似正义的谋杀中重新获得生命激情的故事。
每年秋天伍迪艾伦的电影如故人拜访,没有惊喜却有足够温情。
虽然还是更喜欢伍迪和黛安基顿在一起时拍的安妮霍尔,曼哈顿,尤其是爱与死。
子弹横飞百老汇和开罗紫玫瑰也值得一看。
这部新片讽刺了各位哲学大牛,从康德、海德格尔到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是被奚落的重点。
而困难之处在于他既讽刺了只说不做的书斋型学者,又不留情地讽刺了想要做点什么以证明自己存在的盲目激情。
比较有意思的点是,如何为了善而作恶,一旦作恶是不是就要用无数的恶来掩盖恶,谁来定义善,谁来判定正义,为善的动机到底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
如果康德、边沁、马基雅维利等人一起看这部电影,看完会不会打起来?
脑补一下最可能的场景也许是伍迪艾伦被他们一起群殴。
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女文青被男文青迷倒、犯罪几率这些传统的伍迪艾伦元素一个没少。
熟悉伍迪艾伦的人可以看出罪与错、赛末点的影子,是老爷子用电影再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次神交。
电影结尾的转折点也扣人心弦,尤其比较于他近年偏于温和的电影来说,这一部有着上世纪伍迪艾伦的凌厉风格。
然而不得不说这一部基本没什么回味,即使是有哲学但也只是非常浅显的运用,问题的探究也不深入,不过反正伍迪也没有那个心思所以也不必追究。
这个哲学教授应该是个搞笑形象吧。。。很难get到这片子的幽默。几乎毫无创新,失望
真的愛不起來。0723KOFA與鐘
石头姐和伍迪艾伦,不错
“too lazy to make great films”,果然没错。这部戏里看到了他对《罪与罚》的深刻热爱,看到了对哲学的中产阶级式的运用,看到了杰昆菲尼克斯的传神形象,看到了成为被讽刺的本身,但没有伟大,甚至没有精妙的对白。
电影开始第一节课上哲学教授就说哲学是verbal masturbation。哲学思考到现实生活中体验,比人生的虚无更荒诞。完胜的是中产阶级道德观,哲学和爱情在中产阶级世纪只是fantasy。电影看起来很轻松,看完让人觉得这世界真他妈没意思。
不好看,没有blue jasmine 好看
和赛末点的内核完全一样:人生不过是个俄罗斯轮盘,你永远不知道运气站在哪一边。对知识分子的调侃依然在,只是相比丢出的“存在主义”命题,既没深入探讨也没干脆利落地讥讽,老头真是日渐温和。结尾太弱了,但即便这样依然无法否认其叙事的超能力,看的过程还是很享受。
这部电影是伍迪艾伦对哲学和人生的又一次“喃喃自语”?是讽刺高深莫测的研究哲学的人也逃不过人性的“复杂”?几世纪前,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产生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而到了高科技时代,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哲学、政治这些意识形态的地位早就让位于科技、经济、金融、贸易,还是那句老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年轻的Emma Stone青春活力,身材凹凸有致;Joaquin Phoenix老成深邃,他很擅长演绎人性深处的痛苦,因为他也曾走过一段灰暗历程。
人物塑造太到位,如果不是这个结局我可能会给五星。
十分典型的伍迪艾伦电影。一方面是罪与罚式的超人哲学,一方面是对加缪式存在主义的反讽。女主扮演了类似索尼娅式的救赎者,可惜上帝已死,女主的救赎方式不是跪下来抱着圣经忏悔,而只有“请你去自首”
菲尼克斯就爱演这种神经兮兮的角色。这部伍迪艾伦给我的获得感是最少的。大概也就是羡慕一会美国的大学。
荒诞又无厘头。
这些年老头看起来一直想kill啊
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简直无理取闹
石头姐被小老头调教得不错,已经有了那种小机灵的感觉。看下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首轻快的爵士乐。不管拍得怎么样,伍迪艾伦每一部新作品都要珍惜。一般我都会在年终岁尾看,去年实在忙的没空,才想起来补上。
2.5; existentialism-coated mash of Strangers on a Train, Shadow of a Doubt, and Match Point
伍迪艾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迷之热爱,这是第几次罪与罚式的故事了。
Hell is other people。存在主义的赛末点。
伍迪·艾伦的电影世界里,一群中产阶级不仅爱情活在理论的可能性里,连犯罪也是,理论上解决了,现实的层面上还是流于理论上。我只是特别好奇,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是真的吗?
一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