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谢长留范冰冰以其自身对美丽最强大的驾驭能力,一步步向着“中国美神”的宝座大踏步前进着,她脚步稳健又迅速的从中国国内,一路走向世界,凭借2010年两次重大时尚活动——著名时尚秀场和戛纳红地毯,以惊人的速度和震慑力,印证了她多年来潜心经营的一切,从此之后,那些曾对她不屑一顾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今天这个被评为“中国美神”的女人。
她是真的美,美得令人无不动容,无论男女老少,无不咋舌,她不光美,还有一种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和无穷的变化力。
她或娇柔,或典雅,或刚毅,或执着,或妖媚,或清纯,但无论以何种形象展现,无论在哪位女明星面前,都丝毫不见光彩的她,都可以用一个字评价,那就是永恒不变的:美!
然而,美则美矣,到此结束!
可能是她太美了,她太过于重视自己的美,而让我们忽视了她的演技,又或者,是她的演技确实还未能像她的美一样更上一层楼。
去年有报道称曾志伟见到范冰冰,说了一句话,当下感动的范冰冰眼泪夺眶而出,曾志伟说:“看到今天的范冰冰,就想起曾经的梅艳芳!
”不论大家怎么评价,范冰冰还是以自己的毅力和表现坚强执着的走着自己的路,就像当年的章子怡一样,即便迟到了几年,但光阴却未让她有丝毫破绽,相反,几年的锻炼和坚持,塑造出今天她在戛纳红毯上黄袍加身的淡定和豁然。
然而,美则美矣,到此结束!
东风雨的表演实在没什么可圈可点。
即便是最后她也像其他为搏出位的女星一样,甘愿自毁形象,却仍未能感动观众。
说起来,责任并不都怪她,这部电影无论在剧情节奏上还是其他演员的配合上,都没什么可值得言语的。
说是碟战戏,却让人并没有没有腹背受敌的紧张惊恐之感,更没有严刑酷打的激烈场面,单单是几个人物的失踪和殉难,一个假钢琴师和假歌女的不知所谓的爱情掺杂其中,还有那些似有还无,可有可无的人物……简直就是不知所谓!
整个电影,无论从哪点上来说,都丝毫不值得和同类型影片《风声》比。
那么比两个电影中的三位美女的演技,相信大家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周迅的演技自不用说,她本就是个为戏而生的人,骨子眼神肌肤血液里都是演技。
而近两年的李冰冰容也整了,品味也上来了,大牌代言也越接越多了,最佳女主角的奖也拿到手软了,多少还是有点基础的。
只可惜了范冰冰,美则美矣,到此结束了。
实在有点像郭夫人——熊黛林。
范冰冰,太美了。
所以,演技始终没能有所提升。
她自己也曾说过,她不怕接到不好的戏,她就是要抓住任何机会,就像当年的张曼玉一样,也演了很多很傻的烂戏,一步步脱胎换骨,才有了今天的影后。
但她不知道,张曼玉当年,并不是只有美,还有那股敢把美作践,踩在脚下的狠劲儿!
从《暗算》开始,柳云龙先生的“自恋”开始名动江湖。
不过,演艺界的人都自恋,不是吗?
所以,想说一下自恋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死了很多人的电影。
主要的角色,除了死于非命的王宝强,以及英达,不论国籍、立场,主要人物们可谓都是慷慨赴死。
真实走上绞刑架的佐尔格、尾崎,中共、日共、军统、甚至特高课的头目,死得都很干脆,间谍们玩的主要是智谋,死可以是一种手段,也可以是一种结果,既然选择了间谍这一行,看起来每个人都坦然接受了这种命运。
这种坦然,有人谓之为“信仰”。
当然,间谍也是有性别的,帅哥如柳云龙者,中共、军统通吃,都有女特务愿意为他去死,而且看起来很自然。
怎么说呢,女特务可一直是我学生时代的性幻想对象。
在远东的明珠,“魔都”上海,声色犬马、咖啡钢琴、外国特务、国际同志,统统放得进去,所以跨党派爱情,也不算稀奇。
一方面怀着国仇家恨,一方面纠结在世界两大阵营,这真是一个间谍就业的黄金时代,虽然危险还是危险了一点。
军统上海站头目在被日军包围时,一句:该是我们履行对国人誓言的时候了。
原来,军统除了女特务,老家伙也有可爱的。
有人称此片重的是“情怀”,至少没有让我作呕的价值观在作怪,即便表现凶残,也不像《风声》那么刻意变态。
也因此,可以让人有空体会到更深一层的东西,那些死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作为支持,我会进影院的。
人们熟知的二战暗语“虎!
虎!
虎!
”是日语“东风,雨”的谐音,这个由战时日本政府定下的代号经过编译,专门用来传递“日美开战”的信息。
“虎!
虎!
虎!
”听上去阳刚十足,背后原来是“东风,雨”这个甚至有点柔情似水的名字。
电影《东风雨》讲述的便是一个围绕截取与传递珍珠港事件密电的谍战故事。
但是就好比掷地有声的“虎!
虎!
虎!
”变成了风情万种的“东风,雨”,影片本应极力营造出的紧张情绪,最终不幸湮没在了没完没了的你侬我侬之中。
谍战的勾心斗角、爱情的缠绵悱恻,外加上时不时涌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东风雨》有太多的话要讲,但在容量有限的成片里,仍然不免留下遗憾。
《东风雨》的题材容易让人想起几部其他的影片。
谍战加酷刑的噱头好比之前的大热之作《风声》,而爱情加悬疑的标签似乎在暗指影史经典《北非谍影》。
不过影片显然不希望完全掩盖在其他作品的影子之中,而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于是观众能够明显地看到主创者在许多地方的良苦用心。
开场跑狗场一幕应该是《东风雨》最精彩的段落,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剪得干净利落,剧情和人物关系信息也交代得很清楚。
全片出现过多个使用大量群众演员的大型实拍场面,导演的掌控和调度能力也可谓经得住考验。
此外,影片的置景、摄影、服装和特效也可圈可点,从这几个角度来说,《东风雨》在某些方面的确非常“好看”,具备成就一部商业大片的先决条件。
但是影片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
近几年华语电影频频出现大制作滑铁卢的现象,一些在很多方面制作考究的电影,在上映后却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双滑坡。
去年饱受关注的《白银帝国》是最好的例证,影片故事主旨应景,阵容演技俱佳,画面有板有眼,还有华丽昂贵的布景、道具和服装。
可结果呢?
相对郭台铭的巨额投资,《白银帝国》赔得异常惨淡。
为什么呢?
因为观众心目中理想的《白银帝国》应当是一部晋商题材的恢宏史诗,而不是一部时空跨度巨大而空洞的流水账。
拍好了是史诗,拍不好是流水账,两者之间的界线似乎并非泾渭分明,不过每个观众的心中仍然有一杆隐形的天平。
虽然《东风雨》尚未正式上映,但它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可能和《白银帝国》类似。
谍战题材虽说并非最为时鲜的选择,但对观众的吸引力仍然不可小视。
影片制作堪称精良,技术部门花了大量心思所呈现出的成果也的确让人不得不服。
演员演出效果不差,还有几位日本演员让人眼前一亮,虽然阵容难以匹敌《风声》这样的全明星群戏大作,说实话比起几乎同期上映的《杜拉拉升职记》也甘拜下风,但柳云龙的电视剧迷外加范冰冰小姐的粉丝势力,两者加强可能也不能算弱。
不过,这些东西即使做到极致,也不能决定一部影片的命运。
而剧情,这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也恰恰成为了《东风雨》最大的软肋。
这原本是个十分引人入胜的故事设定,发展到最后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战争大背景下间谍与间谍间的斗智斗勇,交织着信任与怀疑、服从与背叛的人性探讨,不想最后一步步地被人物之间那些不知所云的行为逻辑和奇奇怪怪的台词肢解得一无所有。
让人无比无语的一幕出现在教堂遭日本兵闯入后,神父被抓走,而心理素质极端淡定的儿童唱诗班竟然在一秒钟后莫名地开始抖擞精神唱歌,接着画面上浮现出伴随《平安夜》的背景歌声,日本兵大举进驻公共租界的奇怪画面组合,听着亵渎,看着别扭。
而《东风雨》的格局,也根本塞不进那么多的线索和人物。
两个小时不到的作品,要讲三方内部与之间的各种明线暗线,又要流水席般地飘过那么多人物,先不说观众能否跟得上节奏,这么多元素能够很好地阐释清楚吗?
毕竟这不是节奏相对缓慢、容量成倍扩增的电视剧。
至于台词,则是华语电影的老问题了,一个国家电影质量的高低同其文学水平十分相关,我们能够忍受大量琼瑶式、话剧腔、戏剧感强的台词,但并不代表中国观众就认可和喜欢这种风格。
电影本身的属性就有保留性地反对一些不必要的夸张和装腔作势,当那些搔首弄姿和无病呻吟投放到大银幕上时,未免会显得太过矫情。
当然,这一切也不全是《东风雨》一部电影所能承担的。
它只是一叶扁舟,理应无法承担太多的苛责。
http://billwang1120.blogbus.com/logs/61871048.html
违背“范达因准则”的后果——对比《东风雨》和《风声》的叙事2005年以来,随着电视剧《暗算》、《潜伏》的热播,电影《风声》、《秋喜》以及《东风雨》也登堂入室,影视联手共同掀起一波谍战片热潮。
我认为,谍战片其实就是变种的侦探片,把悬疑的元素放置到谍战的背景下,由来自不同阵营的谍报人员去完成推理破案的工作,能否完成任务?
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如何?
谁是潜藏的叛徒或者战友?
这些悬疑使观众参与其中,牢牢地维系着观影兴趣,从而形成了惊悚悬疑的情节奇观效应和重要历史场景复原的视觉奇观效应。
一方面满足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好奇感,另一方面又迎合了中老年人的怀旧感,这就是悬疑谍战片持续“高温”的原因,它迎合了观众喜欢刺激、探求、窥视的观影心理,观众的观看过程也是和主人公一起体会在绝境中人的坚持与选择。
此外,谍战片的主人公都坚持信仰,如《潜伏》中余泽成为了革命目标而抛弃了个人的幸福,《风声》中的顾小梦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情报的安全送出。
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得到观众的认同,进一步满足了普通人内心的“英雄主义情节”。
既然是变种侦探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侦探小说界那著名的“范•达因准则”。
范•达因是美国著名的解密侦探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格林家命案》、《主教谋杀案》等,他认为侦探小说是一种智力的竞赛,作者和读者斗智,像玩桥牌一样,得循规蹈矩,不能使用欺诈的伎俩。
小说的构思要新颖独到,布局要合情合理,要在信息获得上与读者平等起来,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同时使他们输得心服口服。
1928年范•达因发表了《侦探小说二十准则》,准则的订立为后世的侦探小说立下了标杆,直到今日看来,依然颇具参考价值。
杨建和麦家打了这么久的嘴官司之后,也开始埋头做起事情来,看来她想用一部比麦家的《风声》更为NB的片子,来证明自己是超越麦家的,同时可以反证麦家是抄袭过她的。
然而很可惜,看完《东风雨》,我感觉杨建对于悬念设置的把握能力明显逊于麦家。
《风声》里仅仅是日本人、汪伪、中共三家对立,而《东风雨》中日本人、苏联人、共产国际、76号、军统、中共以及情报掮客等多元力量均粉墨登场,可以说,杨建这个大厨手中的材料要远好于麦家的,更多的势力混杂,将会碰撞出更耐人寻味的故事,遗憾得是,从她最终端出的菜品来看,却要比对方的成果乏味了许多。
暴殄天物的原因,正是违反了那道神秘的菜谱——“范•达因准则”【不可加入恋爱故事】“范•达因准则”第三条:侦探小说不可加入恋爱故事,因为这容易使纯粹的斗智游戏,渗透不纯粹的情绪,以致引起侦探的混乱。
侦探小说的主旨在于寻出真凶,而不在谈情说爱。
《东风雨》中安明与欢颜的爱情戏尤为高调,跑狗场中被混乱人群阻隔的痛楚,雨夜街头同玩“跳房子”的纯真,犹太街巷对饮咖啡的诀别,影片不惜笔墨的描述了一个有关乱世的爱情桥段,这恰恰掉入了范•达因先知先觉的魔咒当中。
杨建想通过大段的爱情故事来寻找一个抒情的平台,让自恋的安明说出诸如“炉子和雪”、“兽与鸟”等等不知所谓却又自以为很美的台词,从而让影片包裹上文艺的外壳,以突出这部谍战片不同于其他同类型影片的质感,同时又可以用爱情戏作为掩盖,走出一条“凶手就是身边人”的暗线,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惊奇效果。
可惜她失败了,按范•达因的话说,在纯粹的智力游戏里加入爱情,必然会引起混乱。
于是安明混乱了,作为如此重要的情报小组领袖,久经考验的我党特工,谈恋爱之前居然连对方的底细都摸不清楚,相比于初来乍到方阡陌真是效率低下了很多。
藤木芳雄也混乱了,他甚至能从难民营的寻人启事中挖出郝碧柔,却在抓捕欢颜后,居然对她的公开情郎不理不睬,轻易的放过了片子里最大的一条大鱼,同时放出了片中最大的BUG。
观众们更是混乱,欢颜为了爱情已经基本放弃作为军统特工的功能,她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情郎,哪怕情郎属于另一阵营,观众们实在无法预知这对男女会因为情感原因做出别的什么不在常识范围内的事情,于是他们选择放弃进一步参与推理,结果导致整个观影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相反,《风声》就聪明了许多,裘庄里的五男两女都是平等而对立的关系,没有暧昧不清的情感在其中扰乱,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对方的敌人或盟友,这大大激发了观众参与推理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清白的人物关系不会在关键时刻产生不为观众控制的结果。
【不可依靠无侦探根据的自供】“范•达因准则”第五条:凶手必须从逻辑的侦探过程中查出。
不可依靠偶然或巧合,以及无侦探根据的自供。
安明的小组被破坏,自己也受到了上级的怀疑,这一切都是从通讯员被杀开始,是谁杀了通讯员?
掐断了安明传递情报的路线?
影片的前半部基本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间或穿插重要胶卷的传递过程。
作为“侦探”的安明,理应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判断,推动情节环环相扣的展开,最终查出“凶手”的真面目。
然而,影片中干掉通讯员的“凶手”欢颜却是最终“自投罗网”、“自证其罪”的,其中并没有安明任何的推理和侦查过程。
看了前半部以为欢颜是个废棋,结果后半部她突然冒出来操纵一切,这中间没有任何的铺陈,回头望去,几乎没有什么信息暗示点能让一些比较敏锐的观众发现破绽。
编剧明显没有把观众放在一个和创作人员平等的推理地位上,故意制造信息的不对称,取消了观众参与情节的可能。
欢颜这个角色的功能太多,导致主角安明的作用被弱化得厉害,整部戏里,安明没有起到任何关键作用,情节都是有欢颜的行为进行推动,男主角沦为了一个帮助观众观看的木偶。
《风声》中营造了一个密室,“侦探”是武田,“真凶”是老鬼。
观众随着武田的推理过程,一步步排除了白小年、金生火、李宁玉,最后老枪和老鬼浮出水面,其推理路线明晰,节奏紧凑,惊奇程度远比欢颜那冷不丁的无侦探根据的自供强出许多。
【不可将凶手定为小角色】“范•达因准则”第十条:凶手在故事中,必须是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不可将凶手定为与故事毫无瓜葛的局外人或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挖出了欢颜这个“凶手”,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便由“谁掐断了情报传递路线”变成了“如何将重要情报传递出去”,于是“侦探”和“凶手”的角色就从安明和欢颜之间,转移到了中国和日本间谍之间,特务机关长藤木芳雄成了破获胶卷的“侦探”,而谁最终能把胶卷传递出去,谁就是“真凶”。
按照“范•达因准则”,最终把胶卷传递出去的,只可能是在安明、欢颜等主要人物中出现。
因为他们已经被日本人盯死,按照常理分析几乎无法达成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惊奇奇观效应,从而令观众在看后为影片的精巧构思而倾倒。
遗憾的是,编剧手中居然无中生有的冒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犹太酒保,从找胶卷到把胶卷送出,如此华彩的乐章都由这样一个在情节里毫无分量的小人物完成。
犹太酒保的出现,使得《东风雨》后期营造出的密室格局变得漏洞百出,观众对安明与藤木芳雄进行斗智斗勇最终完成任务的期待变成了泡影。
整个过程中,我们犹如在一场牌局里被人作弊胜出那般愤怒。
也许有人会说,情报最终是因为安明的设计而传递出的,他若不牺牲自己烧掉假胶卷,就不会换来仙乐门的解禁。
是这样吗?
安明和酒保早在解禁的头天晚上就能大摇大摆的出入仙乐门,找出胶卷并在一张餐桌旁筹划好了一切,他们大可拿着胶卷一走了之,为何还要演出第二天的杀身成仁?
而《风声》中,老鬼就是老鬼,只会在密室中的男男女女中产生,绝对不会演到最后随便从街头拉来一个阿猫阿狗告诉你他就是老鬼。
假设《风声》演到最后,告诉你老鬼其实是门口那个站岗的哨兵的话,你是否要破口大骂?
遗憾的是,《东风雨》恰恰就是这么做的。
【不需要用很长的文学性粉饰】“范•达因准则”第十六条:侦探小说不需要用很长的篇幅来描述与故事进展无关的事物。
比如文学性的粉饰、完美的写景等。
因为读者只想涵泳作品中的智慧。
我只能说,《东风雨》太想拥有文艺范儿了,把一个并不复杂的剧情拉得漫长无边。
自从神父被日军抓走,唱诗班的孩子引吭高歌开始,整部影片就不可救药的文艺起来:安明反复唠念着炉边摸到雪的台词,欢颜边唱边被吊起来还不忘白半兽半鸟的文艺腔,郝碧柔服下剧毒的氰化钾还能叨逼叨一番自我表白,曾江也学着老徐露出他那销魂的背部。
也许受了他们感染,特务机关长藤木芳雄同志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热爱钢琴事业,在完全应该挖出安明的时候却学着《钢琴师》里的纳粹军官那样保护了他;他欣赏成海岸的身材,押送他去取回胶卷时还特意安排一辆敞篷卡车以便让他自杀报信;他佩服寓公的气场,和他深情对望相视而笑却让老头儿趁机服下了剧毒;他自信自己的智慧,执意让安明掏出兜里的瓶塞以证明自己的推断却最终等来了一把手枪。
《东风雨》用了长长的篇幅来施展着文艺,甚至不惜把水上芭蕾、三岔口的冗长镜头照单全收,这些东西和情节有关系吗?
《风声》中白小年寥寥几句台词,却比安明通篇的文艺腔要令人印象深刻得多,顾小梦最后点缀的文艺念白,远比欢颜的无数抒情更加打动人心。
我媳妇说,一桌宴席,有几道硬菜就够了,满桌大菜搁谁都得腻歪死。
电影也许天生就是个关于形式的东西,但千万不要忘了,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
如果小胡子没点真内容,里芬斯塔尔把他拍得再高大无比,他估计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流演员而已。
不过公正的讲,《东风雨》的摄影不错,不愧是黄岳泰,尤其是模仿日本行军记者的视角拍摄日军进租界那段,深得我心。
刊载于《北京晚报》2010年5月1日
风声是虚假崇高的典范,看的过程中感觉时刻在被煽情,但看完之后回味,情节处处都虚假而东风雨则是在干脆利落的残酷中,让人感觉出历史厚重中的真实
个人觉得是一部非常有艺术和深度的电影,当然也有些处理并不见得完美。
内容涵盖量很多,要想看懂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
电影涵盖:中统、军统、地下党、日共、、汪伪、日间谍机构、苏联塔斯社、共产国际、英美国情报机构、犹太人、双面甚至多面间谍、情报买卖、封锁、暗杀、诱杀、刑讯和四十年代的上海等等。
电影主题关涉到理想、信仰、奉献、责任、国家、个人、生死。
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孙子兵法中死间的运用和理解,更是深刻,让人思考的更多是他们赴死背后的执着信仰。
影片的最后,一批又一批国共谍报人员,为了民族慷慨赴死,换来的竟然是一个已经发生了的情报,更是让人感到唏嘘不已,感叹良久思绪久难平复。
这也是本影片的最高潮。
东风雨,是国产电影的一大突破。
个人认为,该电影比国内的很多所谓票房高的片子,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堪称一部经典的——时间会证明的。
前几天去中影电影院看了《东风雨》的点映,电影来头不小,中影和上影集团联合出品,范冰冰主演,自导自演的柳云龙也借这部电影完成了从演员到电视剧导演再到电影导演的三级跳。
说是谍战片,但大部分时候充满着唯美和小情调,范冰冰扮演的旧上海舞女、柳云龙扮演的旧上海钢琴师,在欢乐场里流连缱绻,连身份被揭穿的高潮都那般柔情,让人感受不到谍战片那种肃杀、紧张的气氛。
可以看出柳导还在摸索阶段,风格飘忽不定,琼瑶范儿、老上海情调、港片味儿混搭在一起。
但也算是努力。
整部电影视效做的很不错,一查资料原来是《碟中谍2》的视效团队做的。
而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
尤其是开场十分钟两场戏令人惊艳。
叙事上柳导尚没能摆脱电视剧叙事的模式,靠不断增加支线人物来推进情节的发展,这是电影叙事的大忌,值得一提的这些支线人物倒个个有来头,王宝强、刘璇、蒲巴甲、曾江、英达等,只可惜他们发挥的是令观众分神的功能。
故事立意比较新颖,不像一般的谍战题材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为了一条早已被当局获知却置若罔闻的情报,片中的几大主角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也都明白自己不过是棋盘里一颗小小的棋子,无论怎样地挣扎都不过是游戏的工具。
曾经的谍战电影里那种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牺牲变成了这部电影里无可奈何的选择。
这部电影和我看的不少谍战电视剧差不多一个套路:为了某个任务,几乎所有谍报人员都牺牲了,当然,本电影和一般电视剧不同,本电影是最后连男主也牺牲了。
就如结尾所说的戏剧《赵氏孤儿》,为了一个孩子牺牲了很多人,但明显影片中的这个孩子并不是很值得大家这么做。
一开始,来个赛狗戏,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
然后,交通员在赛狗场被击毙,其次通报员被发现,跳楼自杀。
男主所在的小组一连死去了两个成员并且中西正弘也被捕,面对这些变故,男主在遭人怀疑时只是说“我们是清白的”,多么无力的辩词啊,反应能力真的可以说有点差。
在中西正弘被抓后该有的谨慎都被狗吃了吧。
也许是被爱迷惑了,身边的恋人是什么身份都不清楚,说实话,这样的谍战人员确实不太合格。
虽然说希望郝碧柔被抓后能够咬紧牙关,但也不用说是为了争取他的逃跑时间坚持到最后吧,你是有多自恋,难不成人家心里你更重要组织就可以出卖?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男主其实挺鸡肋的。
再来就是欢颜唱歌表演《何日君再来》那一段,不好意思,我看着真的觉得很尴尬很出戏。
范冰冰还是美的,人设还是不错的,敢爱、果断,还是有点头脑的。
李小冉在影片中挺好看的,尤其是去七号桌与送胶卷的人碰面的时候的装扮,太美了。
最后还是说说剧情吧,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大概就是前面剧情推进得太慢,看了差不多一半,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人物要做的事,差不多四分之三的时候男女主才算真正的干起了事实,是的,他们前面几乎都伤离别去了。
前面推得太慢,后面太紧,太仓促,事情都没交代好。
最后牺牲了所有人拿到的胶卷不过是一份过期的情报,虽然影片中有说因为船期延误了一个月,但是影片并没有多说胶卷大概的内容,我认为提一下胶卷可能包含的内容会加深观众的印象,这结尾突然这么一来也是挺突兀的。
整部影片没有谍战片的紧张感和悬疑感大概就是这部影片最失败的了。
想象力丰富的作品,视觉不一样的上海。
赛狗场、水上芭蕾……多么独特的视角。
节奏不错,环环相扣,120分钟看下来,一点也不累。
同时又没有故弄玄虚让人看不懂,刚刚好。
新鲜,与名导演不同,没有模式与套路。
浪漫主义情怀很动人,但,度的把握还要斟酌。
(有人批评自恋还是有原因的)不管怎样,在我来看,比《风声》强,悬念充足,视觉华丽别致,嗯,当然,这些都基于故事好,编剧功不可没。
本来没有抱太大希望的电影,居然看得很过瘾,看来柳云龙这些年一直在积累,现在开始尝试,有青涩有不足,但绝对是潜力股,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没看之前,是很期待的。
柳云龙的电视剧,看过的不少了,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艺”——先不管是真文艺还是伪文艺,从表面上看,与以往的谍战类电视剧,有区别,有点意思。
只是,这一次的,是电影。
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也是电影。
套用影片中的腔调,电影仿佛是昙花,一现即谢,却要展现那一现的美丽。
电视剧可以把生生死死描绘的淋漓尽致,但是电影却更注重惊鸿的一瞥。
个人觉得,这一次的题材,改编成电影,太可惜了;不如改编成50集的电视剧,绝对可以和《手机》之类争夺地方台的市场,保不齐中央台看上了,那就更赚了。
边看电影,顺手记了一些心得,拿出来分享一下:1、台词好文艺,颇像舞台剧。
尤其是夜里的蝙蝠,一半兽,一半鸟。
好文采,可惜,用错了地方。
除了舞台剧,剩下的就是琼瑶剧。
开头部分处理得还算简洁,但是越往后,导演越像是拍电视剧而不是电影。
冗余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于情节不得不抓紧结束,要不就要变成3小时或者更长的电影了。
2、导演想表现得东西太多,南京大屠杀、孙子兵法、苏联同志、珍珠港、日本的布尔什维克、军统、中共地下党(以上按照无关联性排序),把这些东西统统揉进去,对于一个初次导演电影的人来说,卫冕难度太大了,纵然是成熟的导演,也一下子吃不完这么多猛料。
3、细节部分还算用心,不过太细节之后电影就呈现片段化了,完全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体系,叙述手法上各种方法都有,这样一来,就更乱了。
不过还好故事比较简单,我们能够理解。
最后想问一句,“我们是清白的”这句话反复出现,我知道字面意思,有没有更深的含义,比如暗号?
非常不错。
还能有比这更SB的电影么?
情节缓慢,真相雷人。
柳云龙老师,你简直就是森雅之啊
慢工出细活~开始时觉得摸不着头脑,后来就渐渐清晰了~剧情虽然有些俗套,却实实在在就是如此啊!
李小冉挺好看的,而且说出了大部分人的真心话,做个间谍,一辈子没挨过打真是一件令人忧愁的事情。
life is too short for shitty movie
“开场花了很多时间展示花样游泳,我知道这电影花了不少钱,但是这些俄罗斯泳装美女和这段情节有任何关系吗?还有后面犹太区的一个长镜头,拉小提琴的哥们是很帅,但是这个很帅的长镜头和故事有什么关系? ” 其他也还好啦。
谁实话。。。很难看懂,,,,,要靠猜和想象才能联系起来前因后果的~。。。。。
看的我莫名其妙。。。总举得中间有些情节没看全。。。
华丽大片的外壳下是无趣沉闷。演技胡闹,对话雷人。
拍摄得很真,很有40年代的感觉!
优点两个电影构图美、场景和服装华丽,这方面花了心思,有带入感。其他都很狗血。剧情拧巴过渡,衔接的粗糙混乱,对白弱智要吐,柳云龙的拙劣表演堪称悲剧,普巴甲的死前挥臂是最大的喜剧。导演总想表现更复杂的情节和更深的内涵,可惜从结果看电影的混乱比他的表演还要悲剧。最后一段试图提升内涵的剧
线条很柔
还不错
摄影和美术都不错,可为什么那么让人不想往下看呢……
总觉得有点弱
柳云龙,我这次信错了你。你丫当人家日本人都是白痴啊囧
把电视里的无聊谍战题材搬到了电影屏幕上……
看来很多评论,批评者多...很多时候料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情!那么多的桥段,真的挺扯的...但是片子的制作和调调还是将就的!还有好多龙套哥,看见浩二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