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时的电影花了我近六个小时看完 而且还是分两次看完 而且最后结局的深意还没看懂 要看其他网友的影评分析才恍然大悟 “啊 克里古呐” 好吧 电影后半部分 第二次重新看的时候似乎更有意思 那个女记者是不是‘葩布’啊 说了不让报道还报 真是 简直 帮倒忙 不过看她好眼熟 像谁来着 谁呢?
啊 对了 谭松韵 我说呢 简直就是熟女版的谭松韵啊。
最后法庭上两个失去儿子的老父亲痛哭的场景是催泪点 不过看到扮演金希泰父亲的演员还是会让人想到他在《熔炉》里面的变态校长角色(永远都是他趴在厕所隔板上向下望的一幕 噩梦般的存在啊😅)法庭上金秀满出来作证逼得检察官跳起来‘抗议’ 法官很无奈的摘下眼镜用无奈的语气问他“这里对于什么问题你要抗议什么” 问的检察官哑口无言 然后说“抗议无效” 又重新带回眼镜那一幕大爆笑😄 最后的结局很有意思啊 被打倒的检察官并没有被真正的打到 依然有滋有味 似乎依然在从政 看来国家就是国家 政府就是政府啊 「少数服从多数」这条定律从来不适用于至上的权力阶级。。。
两个律师跟一个记者还原真相,揭发政府的非法行为,最终获胜的故事。
影片是一种白描的姿态来记述故事。
年轻的律师的正义感,经验丰富的老律师,you理想的年青记者。
三人合伙共同对抗记者。
对每一个行业都没有特别的对待,平铺直叙。
感情相当平稳。
比一般的韩国电影更加平稳。。
记者,也有傻逼的时候因为不懂法律啊。
律师,也是需要挣钱的。
证人,都是幡然醒悟才作证的,都被各种势力搅乱,没法说出真相。
最后,赢得了官司,国家没有改变。
律师没有改变。
人们都忘记了。
这是最揪心的。
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为这是一部虚幻的电影。
不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也因为这点,才不会有更多感情色彩吧。
最近一段时间连续看了几部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天马行空的想到了很多很多电影之外的问题。
为什么回国后的3年,很难在电影院,在电脑前看一部有深度的电影,就算是看,无论什么时候,首选都是爆米花电影。
而读大学期间,基本上最少每天一部的频率从没间断个过。
看了这些片子,才发现,是对国产电影失去了信心。
以至于让我有种错觉,我已经不喜欢看电影了。
这其中所谓的国产电影,并不完全是国人拍出来的片子,其中覆盖的是我们广电总局审批合格的所有电影,无论国内外,哪怕是进口的片子,很多也是阉割版的太监片。
就此类的韩国电影来说,我们是不可能会拍的,拍出来片审也不会过的,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
有人说,物极必反,总有一天,这个产业会触底反弹,拍出肖申克 这个杀手 阿甘等等这样的片子。
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是我的态度悲观,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因为很多外在的原因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无论是电影,还是其他的种种。
"我是罪人,因为我杀了人"。
这句话瞬间泪崩啊两个爸爸的儿子在那场混乱中相继而亡,杀人的爸爸因为要救自己的儿子而过失伤人,而警察的爸爸对自己儿子又是十分的自豪,虽然理解对方父亲看自己孩子受难时的冲动,但自己儿子也是受害者啊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伤人都是不对的?
正如前阵子的辱母案。
施害者也是出于无奈啊,这是被逼到了什么境界啊
刚看完这部电影,开始就很新鲜了,一步反应强拆的电影,这样的国产电影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当人民拒绝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国家发展的时候,开发商就联合政府来来牺牲人民。
天朝这类事情屡见不鲜,相比之下,我们更多是直接拿刀砍,甚至还有一些人是在睡梦中被自己房子砸死。
政府并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帮助国家稳定人民情绪,当人民小众和国家发生冲突,政府是偏向国家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众,甚至包括政府的一部分。
大家一起拾柴火让国家这团火烧的更旺,但是暖和的只是靠近火堆那群人罢了。
结束前几分钟,还算是蛮套路的这类韩国电影。
公权力侵害公民权益,并企图隐瞒事件。
来自底层的平民律师和热血记者,不畏强权,奔走呼告,势要还原真相,追求公平与正义。
还少不了以为原本只看重个人利益的律师,后来也被正义感召,投入抗争之中。
但影片结束前有两幕场景。
1.再现凶案现场,朴老汉击杀的是前去阻止同伴殴打朴新宇的警员;2.前检察官与镇元再会,一番对话交代,政府是故意通过检察官的自露马脚来将错误推到稍稍远离自己的地方。
这两下,把这部电影向上拉了不少。
三人组是一直笃定地相信他们伸张的就是正义。
而事实上,他们判断的依旧主要是个人感觉,电影里面也没有交代太多取证、推理这类的过程。
因此,本质上,我觉得和当下中国语境,下意识地将城管作为错误的一方,是无异的。
结尾还原案件现场,还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点。
尽管在他们的主张里,是警察而非黑社会是凶手这一点是正确的,但行凶者其实另有其人。
事件的过程也远非他们的想象一般。
如果如他们的愿望一样,那在为朴老汉谋得了一份有失偏颇正义的同时,也酿就了一件冤案。
问题就是,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是不是方向没错就可以不择手段,不管过程了。
诸如与证人的金钱交易、没有认真地判断案件(当然这不是律师要做的,但是作为自诩正义化身的律师与媒体人,或许就该另当别论了)、以及无意地制造了冤屈。
可是不以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不从一个足够长远的视角来看,谁也不知道方向是对或错。
因而,深深坚信自己代表正义而独行其是的时候,与施暴者有时会异曲同工。
这并不是为公权力拆迁的行为,为公权力干涉司法洗白。
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平民会认为透明公开,公正审判是正义的。
而相对的,政府也会认为维护好本届政府形象,不失民心才是正义的。
不过,影片一直没有解释这么一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拆迁事件究竟和青瓦台有什么关系,而且拉上了在野党也没有很强的舆论造势或者集会什么的。
而且看的途中也疑惑,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案件,检察官警察厅长会出如此多的疏漏。
结尾处算是小小交代清楚了。
检察官是为了政府安然度过危机而自露马脚,把焦点和关注尽可能转移。
另谋高就的前检察官嘲讽小律师自以为是,自夸自己为国贡献,而小律师也是极其不屑地将扔掉对方的新名片。
其实并没有什么人在追求真相,每个人都只是追求自己心里面的正义。
青瓦台、检察官,不管是不是警察打死了朴新宇,情况怎么样,是哪个打死的,首先都是要维护政府的利益,保证继续执政。
而律师三人组,也没有对真相过多地细究。
一开始就认定真凶,一开始就有了不可动摇的主观判断。
与其说,他们是在为老汉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毋宁说他们借这件事向公权力开了一枪,,警告他们以后行事的时候要更加谨慎,要更加注重普通民众的利益。
不能说呼吁平权、公正就是对的。
也不能说用尽手段保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证自己的政党集团正常运转就是错的。
社会的发展,除了事件的当事人,没有人会太多地关注真相。
这里面只是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场。
不是律师就能让社会发展,也不是只要国家维持稳定就能发展。
社会是在,一个个不同的群体的博弈里面向前进。
而那些像拆迁一样的真相,要么被淡忘,要么被虚化成某个符号,有了迥异的意味。
因为拆迁纠纷失去了两条人命,大叔也站在了被告人席位上。
两名国辩律师(法援律师)和记者,通过自己的调查、会见大叔,加之案发后就清理现场,且律师调取证据,检察官不同意,让三人组觉得案件真相并非目前呈现如此,他们商讨开始“进攻”。
在不断的努力下,真相一点点的被呈现出来,最后一次开庭,律师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拿出了“王炸”证据,企图依据占领正义的领地,虽然证人和录音都证实了检察官引诱证人做伪证,法官还是没有当庭采纳该录音证据。
案件最终判决了,没有认定正当防卫,判处大叔有期徒刑三年,检察官也被迫改行。
最后的真相回放,让我们看到了大叔其实是误认被害人在伤害其儿子,其实被害人在阻止另一人伤害其儿子,正因此,大叔最后陈述我是罪人,并鞠躬道歉。
义警的父亲在法庭上作证,坦陈自己的儿子不会做出这种伤害他人的事情,结尾证实他的说法的真实性,虽然这种真实性无从证实。
由此,结合检察官的伪善,让我们可以看到法庭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事实真相太难呈现了,国辨律师为大叔辩护,主要是基于同情弱者和立足于职业伦理使然,对于他们而言,除此之外,并不苛求真相,相反期待的是自己能接受的结果。
律师、检察官、法官虽然学习的法律一样,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加之学识、性格不同,职务的功能也决定了他们的倾向性,检察官最后的几句话,让人心悸,好似身为政务人员,为他们心中的国家付出了,就是一切,国辩律师在他们眼里,就如蝼蚁一般,结尾检察官叫人做伪证,只是换了份工作,并未收到什么处罚,让人唏嘘韩国的法治到底怎么了?
国辩律师扔掉了手中的名片,但我觉得他的手中握住了韩国法治的希望,他一步一步走向法庭,寻找他所谓的真相,维护他和他的当事人需要的正义。
虽然真相永不可知,正义一直迟到,但是探求真相的决心不能没有,追逐正义的脚步不能停止!
《少数意见》——一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财政经济,也不是军事发展,而是永远没法调和的社会矛盾。
权贵把已经到手的和准备到手的利益视作禁脔,不准备退让割舍,老百姓也有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和权益,没法退让,也根本无路可退。
双方都有各自坚持的理由,于是一不小心就会把矛盾酿成灾难。
再次对韩国电影政策的自由表示钦佩。
学法律的,所以对此类电影都比较有兴趣,听了介绍就下来看了。
但,真的很一般般,也有几个不符常理或者说是说不通的地方。
首先,执法现场人死了,肯定找出凶手是第一要位。
在戏中的这个案件来看,肯定是要先找出杀儿子的凶手才对,不然何谈自卫。
但只有父亲说是警察杀的,到底是谁杀的,法庭一直没有查出来,而老师在追究父亲的责任,就有点缘木求鱼,不问缘起,只要结果的嫌疑,不符合一般的办案程序。
再则,父亲在打死警察的时候,另外一位警察也在的,但前面根本没有提,只是在片尾说了原有,像是点题,实际上导致整个电影的失败:原来是导演故意不让我们知道真相,把重要情节故意不说,很有被戏弄的感觉。
三是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青瓦台为什么要掩盖,全文都看完还是没有搞清楚,不明所以。
还有国家赔偿案怎么样了也是云里雾里。
另,不晓得是翻译问题还是社会制度问题,对于警察执法中有那么多黑社会成员参与,不能理解。
小事情你冤枉我我不计较,犯不着费这个心。
但是大事情你冤枉我,我一定死磕到底,谁也不过一条命。
小孩子,有父母的保护国家的爱护,不用承担很大的压力,容易自然长大成人。
但是,成人有什么好的,工作的压力人际的复杂,是因为心智成熟抗压能力大所以就有那么多压力吗?
足够成熟的人没有被权利压迫到卑躬屈膝被工作压榨到心慌气短被同事们攀高踩低到横眉冷对已属不易,还要我如何热爱这所谓的花花世界?
韩国,不喜欢,韩国电影,喜欢,喜欢且嫉妒。
喜欢他们都是有一样的人性自私政治黑暗也有能够被允许站出来发出声音说出真相的体制和法治。
通往正义总有一条路,发出声音总有一个平台,虽然很难,人人参与制定的制度留给人人都有的发声的权利。
当一个优秀的律师变成财迷,俗人,他爱钱吗,爱!他只爱钱吗?
有理想,伸张正义,自然有钱不能给予的成就感和满足。
但是当你深入社会,头越来越低,也许只有钱,才是最真实的安慰。
几年前看过,细节记不清了,应该是看明白了的。
今天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对各种小细节感触很多,到最后反而看不明白了,看来还待有时间再好好看看吧。
每一帧都精彩好看
深度不够。韩国电影协会是不是跟青瓦台杠上了。国家吧,总会有人做出牺牲,总会有人做出奉献。牺牲的总是最底层,奉献总是高官们。
黑政府还是服韩国电影
在韩国这种类型片里,这算拍得不出彩的。中规中矩,线索还是有些乱。
比较精彩,女记者是个缺陷。
表演很到位,但是影片节奏拿捏不对,感觉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节奏,没有张弛,没有详略变化,不抓人,剧情上没有集中上来,问题困难和阻碍没有做到极致。
類型片 一如既往地沈重壓抑 這點真服棒子 柳海真戲真是好!
先是纪录片《两扇门》,然后是电影。同一事件获此瞩目,不单是题材的“号召力”和“可塑性”,更是对事件背后“因何为何”的持续质问。所以我们都应该意识到,不忘记是真相得以昭示的首要前提。而如果有某种力量在阻止真相的呈现,那么遗忘便意味着对人性的背叛,对权利的献媚。如此简单如此艰难。
韩国雷佳音和韩国邓紫棋演了一出平淡的《辩护人》。法律的意义,可能就是在错误与错误之间,去寻找那么一点点正确。
这片子放在欧美其实没啥,拍的也不算特别好,但产在邻国,这就是极大的讽刺了
就……很一般……这种题材的确是太多了……
韩国一贯的黑政府黑到底的电影,现在都成流水线产品了
冗长
引人思考的话不够深刻,娱乐大众来讲又太温吞。抨击政府加上拆迁这个敏感话题也算是触到了天朝人民的G点,估计评分又低不了。
感觉一般般,虽然拍的认真。
黑政府的作品我只服韩国影人,黑政府的作品还能上映我只服韩国政府。
跟辩护人好像的感觉,结局反转,个体与国家利益对抗的无力感呀~
一个虚构的故事也能编得这么生硬……
强拆、腐败、警察黑社会串通一气,黑政府黑得很漂亮,男主越看越帅。最后还觉得有点像赵又廷,表演很稳健。没有胜利者,都是失败者。两位父亲,两个儿子,两个杀人犯……正当防卫辩护失败,朴宰浩最后说的,我是罪人。对警察爸爸说的“对不起”,都是很让人无助却又可以释怀的地方。
看不下去了,剧情太托,反正国内也不会有这种电影,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