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拉美魔幻意识流范儿的电影。。。
非常私人化的荒诞戏谑光怪陆离带着诗意的节奏:从第一个镜头起,我就知道这片子跟我对脾气,那拉长的影子一下就把我的心抓住。
然后电影开始了它细碎凌乱的故事,其实不用区别现实与幻想,这一切都是男主脑中臆想,看似发散,但无不指向一个中心:归属(当然是我自己肤浅的认知)。
男主对自己身份归属感、家庭的归属感、民族的归属感、墨西哥的归属感、人类的归属感 产生的茫然和思考。
可问题就是答案,答案也是问题,我们从拉长的影子跳跃腾空起再到腾空跳跃俯瞰世界止。
答案是否就停留在你腾空看下来的高度呢?
大爱犹如散文诗的文学感,甚至能在镜头里感觉到文字的节奏。
每个简简单单的画面都能引人联想,比如:当男主站在美国的家门外一颗巨树下,镜头里只有巨大的树和远景渺小的他,突然你就想脱口而出的问:树到底属于谁家,恐怕在还没有这个国家的时候树就在这里吧!
但树不会问也不会回答,它只是用沉默来反衬人类的茫然,就像全家人去海边度假,却偏偏在离海一步之遥的游泳池里游泳看海一样,我们逃不出自己的思维游泳池,多此一举的看海却不投身于海。。。
不过,全家把早夭的孩子放归回海的时候,真心被打动了。
有太多想写,又有太多耐人玩味,值得多看几遍的电影,大爱。
另,据悉导演是个做过DJ的富二代,不管是不是,电影里的音乐都很耐听,尤其是影片开始的鼓声!
以上
电影开始前,见到了导演、制片和Silverio一家四位演员。
制片被问到这次和导演首次合作的感受如何,她脱口而出:“太难了,比我的博士论文都难!
对他(导演)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完成了很多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听的时候还在想,有这么夸张吗?
越看到后面越在感叹,天呐真的有!
暂且不说道具组如何准备一个铺满沙子的房间或者被水淹的地铁车厢,成百上千的人躺在马路上一动不动是一种怎样的调度啊!
伊纳里图说到,希望大家观影时不要给电影套任何框架,它就是一部思绪和记忆的艺术汇总。
有时候记忆会随着时光流逝出现偏差,有时候思绪飘忽不定无法捉摸,但他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放下预设和期待,尝试和电影里的某些片段建立个人连接,让它变成你个人历史的一些影子。
导演伊纳里图、所有主演及制片人于伦敦电影节 2022/10/08看下来,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伊纳里图最私人却最集大成的一部!
相比之下,爱情是狗娘、美错、鸟人、荒野猎人、巴别塔都是在传统地讲述别人的故事去反应某种社会现实或理念,而Bardo不一样。
Bardo的中文是吟游诗人,全片也确实像一首头尾呼应的创意诗,字里行间充斥着魔幻现实主义。
它是个人的、漂浮的、零碎的,看似毫无章法,但所有思绪般的片段却又在最后一刻汇聚成一股极其强烈的情感表达,拍打着所有人的心扉。
真的是后劲好大的一部电影。
我从Silverio在party的洗手间见到父亲开始哭,期间断断续续,在街头看到成百上千的人突然倒地不起时、在海滩上送走夭折的Mateo时、在他回到美国被边境警察侮辱时、在他手里的鱼撒了一地时、在他离开所有人走向荒地深处时、在他翱翔在空中看到边境上偷渡者的衣服时,我都泪流不止。
最后滚动字幕结束灯光亮起,我知道该收起眼泪了,但还是在走出影院后又没缘由地哭起来。
到底怎么了?
按理来说我没那么了解墨西哥历史背景和移民问题,我不是一位有伤痛的父亲,更没有经历过导演想要探讨的成功人士老年危机,大部分场景我都不能共情,为何我却如此感动如此喜爱?
可能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导演对电影对生活对创作的饱满热情,更看到了他满溢的才气和智慧,满到深深打动了一个和他生活毫无交织的小观众。
个人最喜欢的三个场景:一个是Silverio和父亲在洗手间里的对话,一个是一家人过美国海关时的队伍移动和关于home的探讨。
全片充斥着聪明绝顶的电影表现手法:想要在空中翱翔的影子、生出来又想回子宫的婴儿、拖在地上印出血迹的脐带、演员不动嘴但出声的心里话、在父亲面前突然变成孩子的身型、房间地上的水和沙子、被噤声的意见相左者、突然倒地看似死去却可以对话的的偷渡者……他太聪明了,以至于可以用镜头语言表达所有生活中迸发出的奇思妙想。
出了影院和男朋友边走边聊几十分钟,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喜欢的片段,但也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他想到了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我想到了毕赣的《路边野餐》。
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相互补充,拼凑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关于《诗人》的拼图。
但这幅拼图大概永远也拼不完,因为我相信我们每多看一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情绪和记忆会被牵引出来,这块拼图的版面也会随之扩张。
生命有多广,这块拼图就可以延伸到多广。
这大概就是电影的力量,视觉语言的力量,也是记忆的力量。
2022/10/08 伦敦电影节 Headline Gala
对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拙劣模仿,如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对阿贝尔冈斯的简单复制,加上一些自己尚存但不多的优秀调度,内容上失去风度转向恶趣味,试图刺激自己和观众,以及大段冗长且肤浅的说教,让这一部过于自恋毫无内容的电影异常乏味,仅仅会让一些没见过市面的伪影迷,假性高潮起来。
可以说和姜文的某些电影犯了同样毛病,都是高手,修炼时,走火入魔。
现今导演由于(前辈留下的)可学的东西太多,导致部分电影很难有一种整体气质,比如一种伴随着大数据拼接的电影,常常有部分场景很精彩,但和全片关联不大,或者说整部电影较割裂。
并非所有导演都能像马丁斯科塞斯那样,融会贯通,集大成者。
我并不反对拼凑,毕竟早期电影,如《balaclava》就有尝试,给电影带来新的可能,在现代流水爆米花电影的生产线上,也是一种更廉价更高效的方式,滥用会导致审美疲劳,市场自然也会随之调整,显然不用担心。
但如果用于个人审美向的创作,还是把这种尝试留在学生时代吧。
一次影像的私人转向,把Babel和Biutiful里的诸多极具代表性的公共议题(沟通困境、移民问题等)独白似地呈现出来,却自始自终沉湎在个人的情绪当中。
尽管影像华丽、技巧炫目,但是贪多嚼不烂,从美墨关系、移民谈到原住民以及殖民史,浩浩荡荡却始终游离,最后不幸沦为一次情绪的宣泄,只为安置导演个人的身份困惑。
在院线上映的第一天借助一系列象征符号达成叙事,反而更加强了主角游离者的无根状态以及创作者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对所谓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不遗余力的呈现更是一种刻板印象的渲染):被剪断的脐带、旱死的美西螈、地狱般街道上游荡的墨西哥犬、宪法广场上尸体堆成的金字塔…美西螈和狗的数量都是三,可能也意在象征作为当代墨西哥国家基础的三个文化层(原住民、殖民、现代)。
墨西哥城的三种文化广场:阿兹特克人、西班牙人、当代的建筑伫立于同一地址之上以及技术与场景上的模仿与重复(各种暗藏玄机的长镜头、结尾处的画幅变化、对自己以为作品及他人作品的明显致敬——鸟人、黑暗骑士、小丑等),这种原创性的缺失也突显了一种创作的困境。
Chapultepec城堡的一处P.S. 伊纳里图的面子是真大啊,开头那场讲述Niños héroes的历史入侵当下的戏里,作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的Chapultepec城堡可以这样被“糟蹋”。
今天聊聊墨西哥电影《诗人》。
片名BARDO, False Chronicle of a Handful of Truths (2022),别名诗人(或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 / 中有,部分真实的伪记事 / 诗人,或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 / Bardo (o falsa crónica de unas cuantas verdades) / 拘禁 / Bardo / Limbo。
本片是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自《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2000)以来,首次回到墨西哥拍摄和制作电影。
并且《诗人》也是自《爱情是狗娘》以来,导演首次亲自剪辑的电影。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和阿方索·卡隆、吉尔莫·德尔·托罗并称“墨西哥三杰”,绝对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
在这个流行拍摄个人回忆的季节,《造梦之家》《光之帝国》一类的作品层出不穷,怀旧追忆题材并且一直是获奖热门。
在Netflix的支持下,阿方索·卡隆拍摄了追忆童年往事《罗马》(Roma ,2018),吉尔莫·德尔·托罗也拍摄了自己儿时最喜欢的《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Guillermo Del Toro's Pinocchio ,2022),作为三杰之一,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自然也不能落下。
《诗人》片名“巴尔多”(Bardo)取自佛教,指的是人死后的鬼魂状态,也就是介于人死亡和转生之间。
也就是影片另一个名字“地狱边境”(Limbo)的含义。
导演成功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充满梦幻的世界。
观众看到《诗人》最后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影片的开头、中间、结尾都不重要,而是一个陷入循环的心路历程。
影片并不存在什么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整件事只是一个梦,一个清醒的梦。
《诗人》的剧情并不复杂甚至略显单薄,主角是著名墨西哥记者、纪录片制片人,多年之后,他荣归故里,而他本人对此的感受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需要处理社会身份、家庭关系、个人回忆等一系列麻烦事的开始。
此外在他的回忆中,还掺杂了大量墨西哥的人文,浓缩了当地几十年的历史。
影片包裹在厚厚的墨西哥民族主义之下,按照墨西哥国旗的颜色,红色、绿色和白色探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重点是殖民和死亡话题。
故事分为32个序列,讲述的内容很多,国家、种族、家庭、事业、自负、变老、死亡、移民,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序列都和其他序列混合在一起,整体故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结构,更多是一种氛围,唯一的中心思想是导演的情感和情绪。
导演花费4年时间才把整部影片剪成。
对于他来说,这不是一个传统方式的自传或回忆录,而是一部不以真实为基准的魔幻小说。
就像影片副标题所写: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
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在第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的致辞表示,自己在几年前就意识到,自己未来的路要比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短得多,于是自己开始不可避免地开始探索过去。
过去的日子里,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并且记忆存在一定的非真实性,更多地还是情感上信念,于是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回忆中掺杂了很多主观回忆,还有许许多多海市蜃楼式的虚构经历。
这种亦真亦幻的经历并没有一个绝对真实的基线,而是介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旅程,两者混合起来,形成了这部充满魔幻主义的《诗人》。
《诗人》中融合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个人经历,讲述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
影片中的很多事情都基于导演的亲身经历。
比如导演夫妻俩的一个孩子出生没几天就夭折了。
比如边检人员所说的“这不是你的家”一幕,这是2020年发生在导演妻子身上的逐字演绎。
有趣的是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坚持认为这部电影不是自传,而是一部幻想曲、一个梦境,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描述。
因为在他看来,每本自传都是谎言,那些自传假装说出真相,而实际上却说的是美化虚构的故事。
倒不如这部《诗人》大大方方地承认虚构,反而才能集中精力探索自己在情感上的真实感受。
在《诗人》中,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影片中融合了迷宫般的时间和空间,导演展示了其无与伦比的制作技巧。
令人陶醉的视觉效果、精心编排的长镜头、魔幻感拉满的转场,摄影、剪辑俱佳,让人想到《鸟人》,换句话说就是在不停的“炫技”。
我在观影时,脑子里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镜头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就以开场第一个飞行镜头为例,导演自己说,自己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解决了开场镜头。
《诗人》的片长非常长,原片长度181分钟。
在威尼斯和特柳赖德电影节之后,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再次删减22分钟,影片发行版本达到159分钟。
影片中不乏优秀的镜头,让人感到十分惊艳,但也有大量的镜头充满说教和自负,会让人感到有些乏味。
影片的个人色彩太浓,同时也不像之前《荒野猎人》《鸟人》那样易懂,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够看完这部电影,更不知道会不会有人选择多刷。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弹指顷去来今。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作者:Josh Rottenberg / LA Times(2022年9月4日)校对:覃天译文首发于《虹膜》关于伊纳里图的新片《诗人》的一切都很「宏大」,例如主题和概念——涉及身份、墨西哥历史、种族、成功、家庭和死亡。
包括其完整的片名——《诗人,或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也让人望而生畏。
但有时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在威尼斯和特柳赖德电影节先后进行首映之后,万众瞩目的《诗人》的开局并不乐观。
《诗人》是一次梦幻般的、超现实主义的旅行,通过一位墨西哥电影导演(曾是记者)西尔维奥·伽马(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饰)的记忆、梦想和生存焦虑,带我们探索了伊纳里图的内心。
《诗人》——Bardo本意为「中阴」,取自佛教术语,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后,到下一期生命开始之前的中间存在状态——解构了一个墨西哥移民复杂且焦虑的身份,男主角和伊纳里图本人一样,为了事业而举家迁往美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发现自己像一个没有祖国的流浪者。
伊纳里图的所有电影——从他2000年的出道之作《爱情是狗娘》到2015年史诗般的生存惊悚片《荒野猎人》,都获得了至少一个奥斯卡提名(《荒野猎人》更是斩获了12项提名)。
他是仅有的三位蝉联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电影导演之一——《鸟人》和《荒野猎人》,前者还问鼎了最佳影片奖。
不过,如果Netflix想要沿用他们在2018年为《罗马》安排的颁奖季策略——另一部浸透了墨西哥文化和历史的高度自传性电影,由伊纳里图的朋友和同乡阿方索·卡隆执导——《诗人》通往奥斯卡之夜的道路似乎更加崎岖。
正如本报另一位影评人所写的那样:「伊纳里图几乎不自知他在某些圈子里被讽为傲慢的马戏团老板,一个用空洞的、炫目的技巧将镜头甩来甩去的电影人。
」而《诗人》时长近三小时,没有任何偏向传统的叙事结构,已经遭到了电影节观众的一波抨击,认为它是一次自命不凡的放纵练习。
本报周日采访了伊纳里图,当时他正准备离开特柳赖德电影节,我们交流了《诗人》这部电影的灵感、成功的隐患以及他对这部电影目前收到的尖锐评论的看法。
问:你所有的作品之间似乎都有很大的差异,或者说在创意上采取了很大的变化。
这部新作的巨大风险则在于它是关于你私人的故事,你在其中投入了很多自己的东西,并将自己内心的一部分暴露了出来。
与你之前的作品相比,把《诗人》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是否会让你感觉更脆弱?
伊纳里图:我认为首先必须了解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
但很显然,我在其中融入了很多亲身经历,以便把握这个角色所经历的在我看来相当普世的主题。
归根结底,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关乎的是一个破碎的身份,以及一个人在离开祖国多年后的颠沛流离的感觉——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
美国有成千上万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融合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解体。
你渐渐失去了与根的联系,而正是它为整棵树提供了意义和能量。
这就是我称之为「中阴」的状态。
我很熟悉这种感觉,所以我在这部电影中置入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尤其是情感上的——但这总归是一部虚构的作品。
这不是一部关于我的电影。
没有什么比「关于我」的电影更无聊了,看在上帝的份上——我永远不会那样做。
但我可以从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来谈论这个主题。
问:你的前作《荒野猎人》是一部带有刺激的动作场景和类型元素的更加外放的电影,是什么让你想要转向内在的东西呢?
伊纳里图:这可能和我的年纪(59岁)有关,岁月不饶人。
当孩子们都长大了之后,要重新理解自己当初做出的决定——或任何其他移民做出的决定——离开祖国,就会面临重重阻碍。
离开祖国时,往往伴随着许多希望和对未来的规划,但不可避免地也有许多不确定性、矛盾、悖论和挑战。
这就是五年前触动我的东西,我开始感到自己需要进行一次内心之旅。
这部电影是关于记忆的,而记忆和梦都没有时间的概念。
路易斯·布努埃尔说过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一部电影是一个被搬上银幕的梦。
」所有这些非常亲密但又非常史诗般的事情将我们塑造为人类,我试图将所有东西都放进去——就像一道墨西哥玉米汤,我们叫作「帕索拉」(pozole)。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电影练习,在没有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的传统结构或明确类型的情况下,试图弄清楚如何连接所有这些素材。
这就像一次自我意识的冒险。
问:在西尔维奥这个角色所纠结的许多事情中,包括他自己的成功。
即使在他准备接受一个重大奖项时,他也被这种感觉所困扰,也就是说他不能享受自己的成就,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功。
而你本人显然已经收获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生涯,并赢得了诸多重大奖项。
这种焦虑是你经历过的吗?
伊纳里图:当然。
不一定要赢得奥斯卡奖才算成功;它的评判标准可以关乎于你追求的任何东西,它将改变你的生活,但最终不一定会给你带来自己想要的东西。
成功对我来说就像一缕烟,一旦你试图抓住它,它就消散了。
就像海市蜃楼。
我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影片中出现的那句台词:「小心成功。
只能嘬一小口,然后吐出来,因为如果你咽下去,它可能会变成毒药。
」问:在影片中,西尔维奥受到了一位前同事的严厉批评,指责他正在拍的纪录片项目太冗长、太任性、太自矜。
而类似的评论也是《诗人》目前所面临的。
你在影片中呈现这种批评是某种先发制人的计谋吗?
伊纳里图:你提到这一点很有趣,因为我的确对此早有预料,这其实很容易预测。
我还没有去看任何评论,因为我想和我的家人一起享受目前的旅程,但我从团队人员口中了解到,现在显然出现了这种指责。
我笑得很开心。
我觉得影评人很容易落入这种陷阱,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人们的观点如此从众和两极化。
我认为自己有权利去探索身份的主题,因为我经历过这种颠沛流离的感觉。
我认为自己有权利去讨论关于我的祖国的集体身份。
这部电影是写给墨西哥的一封情书,而且我对此深感荣幸,我可以用自己的声音,不仅为墨西哥人,而且为任何感到颠沛流离的人发声。
这部电影并不是自我指涉的。
这无关于自恋。
它不是我。
但我希望有人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没有权利谈论对我和我的家人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来自丹麦或瑞典,我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就会像一名哲学家。
但是因为我采取了一种视觉上非常强烈的方式拍这部电影,我就是自命不凡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墨西哥人,你拍了这样一部电影,你就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
我不知道这些影评人是否读过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胡里奥·科塔萨尔或胡安·鲁尔福的作品,但他们应该读一读,了解这些东西从而何来,以及拉丁美洲文学中结合时间和空间的想象传统。
对我来说,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基础。
为什么我没有权利沿袭这个传统,以我喜欢的方式拍电影呢?
实际上,这正是男主角身上的核心冲突:这种身份政治,认为一个墨西哥人不能做这样那样的事情的想法——这太自矜,太任性。
如果换作一个金发碧眼的人,或是另一位导演,他们就可以肆意谈论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才是我们能理解的东西。
你当然可以喜欢它或讨厌它——这不是我所要讨论的重点。
但我认为这其中似乎潜藏着一股种族主义的暗流,因为我是墨西哥人,所以我很自命不凡。
如果你不理解某些东西,没必要乱加批评。
朋友们,多花一点时间,去看看所有的层次。
每个艺术家都有权利以他想要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被指责为任性。
我希望人们能摒弃前面提到的那种论调,我不得不说,这种论调过于偷懒,而且有点种族主义倾向。
问:很多影评人将《诗人》与其他导演探究其内心和过去的电影相提并论,如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八部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或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
你认为《诗人》符合这种并列吗?
伊纳里图:这部电影的参考作品相当有限。
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是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我17岁的时候就买了他们的海报。
对我来说,他们象征着这种想象力的传统。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非常墨西哥的。
我非常好奇墨西哥观众的反应,因为就其核心而言,这是一部讲述我们自己故事的电影。
费里尼是个天才,但他并没有在电影中发明想象。
在盎格鲁文化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
比如说,我们墨西哥人就有一些文化,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情感、想象以及思想。
而且我有权谈论这些,而不是被人称作:「哦,他试图模仿这个或那个。
」问:这部电影显然是为了在大银幕上看到而制作的,而Netflix正计划大力推动它在影院进行盛大的放映。
但是,考虑到流媒体平台对影院业务的冲击,你是否对与Netflix合作的想法有过纠结?
伊纳里图:当你拍摄一部外语片时,要找到资金并不容易,尤其是考虑到这部电影所必要的各种需求。
我一开始自己筹资,遭到了大多数电影公司的拒绝。
然后Netflix找了过来,我们达成的协议是:「我要用65毫米胶片拍摄,这将是一个非常沉浸式的体验,所以我需要影院发行」——我的意思是,这是我能理解的制作这些电影的唯一方式。
他们同意了,而且他们一直在支持这种项目,我对此非常感谢。
让这部电影在墨西哥的大量银幕上放映七周——这打破了他们的商业模式。
他们在这部电影上给予我的支持和自由是巨大的。
说实话,我没有其他选择了。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状态。
其重心是情感和视觉。
我很抱歉,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或者他们就是想进行个人层面的指责。
但我对它感到非常自豪。
在电影方面,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比《荒野猎人》或其他任何作品都要好。
我知道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过,走着瞧吧。
这部电影本身会为自己正名,而不是依赖于我的言论。
这也是我的信心所在。
原文链接: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movies/story/2022-09-04/alejandro-gonzalez-inarritu-bardo-critics
近三个小时的“诗人”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寻找,导演将自己对历史和政治记忆融化于主角的超现实梦境中。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被作者深刻领悟,文本的疯狂和荒诞,碎片化的叙事,一场看似宏大的历史找寻却被导演演变成对影评人的无情嘲讽。
极其荒诞的影像是作者的真诚交代,历史群像下的调度被把控的十分细致。
跟随“诗人”探讨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怀疑,“我们用一杯酒溺死了我们的羞耻”,不停的构建梦境城堡,塑造作者的自我天堂,极致的荒诞和想象,私影像被最大化。
“诗人”的自我批判实则是作者的嘲讽和不认可,虚假的措辞和说教被影评人/(“诗人的周围人”)大放厥词,完全的自我释放,自我挑衅。
后殖民时代拉丁美洲充满了魔幻和梦境,马尔克斯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似乎也存在在这段影像中,被顶在人体高塔上。
半自传似的诗人吟唱,梦幻而欲罢不能的沉浸式体验,剔除对叙事的依赖,情绪被控制在调度之中。
沉醉在爵士乐中,和作者一起,做一个游吟诗人
主角热爱墨西哥这个国家,但是他和这个国家的百姓一样想逃离这个国家。
就像是海外高华一样,爱中国,但是将美国视为他们的归属。
整部电影以墨西哥人的身份认同为核心,部分穿插了中年人遇到的困境--难产的孩子,想离开家乡的成年儿女,作为儿子如何面对年老的父母。
但是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就像是屏幕前的观众一样旁观着电影里的世界,对着这一切无能为力,只能自我和解。
电影末尾他“死”在了颁奖典礼上,他的灵魂回到他理想中的美墨边境沙漠里,在这里他真正的解决了身份认同,“我是墨西哥人,我的根在这里。
无论我在拉丁美洲、美国或者哪里。
这不重要,我终究来自墨西哥”。
“再也不用痛苦,圣母会将我们带回墨西哥”
一、影子纵身一跃,像一颗子弹般滑过了平原,越来越淡,直到融进了沙子里。
风吹打着这具一时间腾空的身体,裹挟着它深长的喘息,向上飞升。
与此同时,平原的边际不断地延展开来。
你看到:沙子被太阳洗刷得泛白,隐约透着青绿,平整得像刚刨好的木板。
土黄的灌木一株又一株,小心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有条不紊地随着大地的扩张而扩张。
它们拉长的影子像一根根指针,投向隐匿在尽头的磁极。
在这场无休止的扩张中,越是远去,图像就越被压缩:灌木们汇聚成密密匝匝的小点,又混着沙土升腾作薄薄的迷雾,虚化了地平线。
薄雾向上,悬着一串山脉的轮廓,但很难想象它们在一丝不苟的灌木丛间能讨来分寸落脚之处。
这是一片自洽的地貌,宽广无垠,又一成不变。
唯一指明方向的还是背后斜斜打来的日光。
它(处于图像边缘)的两端在镜头的牵引下垂坠,画了一个缓慢的弧,似乎在昭示着四方边界终归的触碰和消融。
在滑翔时不断向前奔腾的景观,不过是走马灯壁旋转的影子,不断地自我更替,在遗忘中求新。
二、查普尔特佩克城堡被茂密的绿植簇拥着,镶嵌在山顶,棱角分明像一枚新鲜切割的宝石。
踩着土巴号欢快的吐息,士兵们像一片片雪花,一时间纷纷落在了露台鲑鱼色的地砖上。
“美国士兵”身着天蓝色的制服,头顶白金的假发,腰间扎着一段鲜红色的布;“墨西哥士兵”的制服深蓝,红线裱上了袖口、领子、军帽还有裤腿两侧。
他们飞快地发散到了城堡的各个角落,短兵相接,四面八方指的都是步枪,火药声闷在铜黄的曲点里,飞梭的子弹划破了空气。
“美国士兵”端来长梯,从花园架上了露台、钟塔。
石筑的结构松垮下来,仿佛簸箕里盛着的一个小土堆,抖了两抖便被匀平了。
士兵们像分子般随意地浮动在被贯通的城堡里,直到一个接着一个地,永远静止在景观中。
三、西文里欧在过世的父亲面前变成了孩子。
二人站在空荡荡的厕所中央面面相觑,洗手池顶的暖光和小便池顶的冷光在鞋尖相指的中点汇聚。
父亲伸手轻抚儿子的侧颊,又好似想要托住这枚苍老又愈发沉重的脑袋。
它杵在西文里欧纤小的身体上,像玩具剑玉里的圆球,好像随着手腕一抖就会应声而落。
在脑袋重量的压迫下,身体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仿佛只是维持原位就已经占去了它全部的精力。
西文里欧抬手搭住了父亲的小臂,再松开,任其绵绵地垂坠在身体两侧,和腿连成一条笔直的线。
当西文里欧转身迈向小便池时,他的身体摆动得顺滑又缓慢,像是是被抽了帧;他的脑袋则生硬地跟随着领口的牵引而滑动,不动声色地调试着大小。
四、西文里欧缓缓走在路中央,经过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熟透了的香蕉堆成一座小山。
他犹如在一幅霍普的画里,建筑被阴影镂空,街道上也留下一条锋利的、明暗交接的折痕。
路灯都熄灭了,门窗里是一片死寂的黑,那么光是从哪里投来的?
热烈得足以烙下分明的影子,却又阴柔得点燃不了四处的颜色。
几颗稀疏的星星探出云里,似乎也在为自己点点的光芒而讶异。
如此率意而为的作品,有种误入童趣房间的惊喜和讶异,里面满是思想幻化的宝藏……我想,导演的状态肯定是自由的、舒展的、完全放开的,他知道无我的意义,知道记忆的影响,知道渴望的梦境,所以选择赤诚淋漓的证明:不为献媚逢迎,不求合乎章法,只为淡然跳出世俗眼光和规整框架,任凭灵感和情绪交织,稍加采撷,便铺陈开来。
因此,片中既有大胆新潮的魔幻主义,也有淡淡的忧伤敲击灵魂……可惜了,我只能瞥见一方天地,无法接通大脑的神秘,否则,必要流连一番……
摄影展,或少数布景艺术以及广角镜头艺术;自恋,或些许诗意以及魔幻主义;自传,或批判或挣扎的回忆片段。
【3.0】
自我认知和寻找
6/10。伊纳里图的全能体现在方方面面,这次甚至抢了影评人的活自己评价自己:把作品拍得梦幻是掩饰剧本的平庸;混杂一堆毫无意义的画面,有一半时间我想大笑一半时间无聊得要死;应该要有隐喻性,却缺乏诗意的美感;感觉是被抄来的而你也几乎没有要加以掩饰......我还蛮喜欢那些超现实画面的:开场的飞行、满车厢的蝾螈、不想出生的孩子回归大海、物理意义上的变小。有点《杰出公民》,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游移,“你那么爱墨西哥,为什么去美国”。直接写成自传小说可能会好点。
#TheScreeningRoom,费里尼+马力克?广角镜头带来的空间扭曲+运动感蛮有趣,喜欢一些局部,仅此。
技术性的掌控抛开不说 很多东西说的太白太啰嗦生怕观众get不到 有些东西又故作高深到显得做作。。 有鸟人在前 就。。
9.3分 这样一部电影,我是看不出“油腻”的。它是极通透的。尽管它多次戏谑着人的目光之短浅、生命之狭隘等等现实命题,而其本质却是极浪漫感性的。AGI并没有拿它评判曾经的自己,因为单凭怀旧决计拍不出如此深邃的作品。他是在自比现在的自己,并展望其预见的可能的未来。无数难以解答、也许不需解答的问题,都被他通过这一个个“自恋”——我更愿意称之为“自信”——的镜头展现给观众。且是一次精准的传递。这是一个电影人最幸福、最值得自豪的时刻,亦是一位观众最不该刻薄的时刻。
就 不明觉厉吧
无处不在的讽刺
1.伊纳里图最个人化也最宏阔博杂、如梦似幻的作品,继承了独属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及对时空的超现实处理,结合[鸟人]的跟拍运动长镜,配乐极佳,视听与情感上都登峰造极,值得多次重温。2.一如片名“中阴”,影片内核即身份认同与多方面游移纠结的中间态,功成名就重返故土后受到奉承敌视交织的矛盾对待颇似[杰出公民],而难以割舍的早夭之子与男主契如[生死停留][穆赫兰道]的状态更令中有/灵薄狱式的体验贯穿始终。3.硬塞回子宫&被轻柔掬抱后飘游回大海的婴孩,如此诗意而动人的告别式,死生合一,满怀爱怜。4.悄悄穿越的房内追逐打闹戏,融欢乐与疑惧于一身。5.4分半舞厅长镜,肆意至极。6.超现实声音运用:有声心里话&无声怒骂。7.无人死亡的衰败街头,群演尸山。8.妙绝的弥留之境:黄沙侵入,残破灯柱,黄昏作别,白日飞升。(9.0/10)
电影精彩手法流畅专业,至于或到结尾才能意识到故事的俗套,但仍旧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优秀作品。
摄影绝了,比如影子在大地上行走,人群在沙漠行走,打开门就是沙漠,生命之树,广场上的人山,确实很震撼,可这部就属于有佳句无佳篇了!但是空旷街头、广角镜头、沙漠人群,父母关系,个人思考,结尾处个人在户外行走,是不是太像泰伦斯马利克的歌声不绝和圣杯骑士,费里尼的八部半你被放飞的人、马戏团情节了?那凭什么给这部7.4,而那两部只有5.6和6.0!这次导演完全失了个人本色!导演略自恋了,功成名就美国人发奖现实奥斯卡影射吧?且沦为马利克费里尼的copy机器(这俩人才是真的牛逼啊,难怪影片中老友会diss他!开头金鱼缸首尾呼应,导演还把自己搞残了,也是挺狠的;和儿子的争吵以及在过境时父子一同跟工作人员吵;跟女儿在泳池边谈心真的好静谧好美。不是很理解孩子不愿来到人世就给塞回去的设定,以及女演员是不是牺牲很大
耶稣是巴勒斯坦人
象征的堆砌
很遗憾男导演都千人一面
冷静下来,四星吧,絮絮叨叨的自传。当阿姨被拒在门外时,“这是规矩”,当本人被这个国家的第一道门歧视时,“跟我道歉”。
近几年超现实风格影片越来越少了,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超高品质的调度配合上当代技术,确实造了一场美轮美奂的梦。打破传统的戏剧结构,没有传统三幕式结构,散文式叙事配上广角镜头,营造出的梦境感很贴切。但无疑每个导演都有想取悦自己的时期,这部片很明显就是为此所做。整个影片像是大杂烩这一点先不说,身份认同作为最重要的核心焦虑,硬生生讲了近三个小时,很明显导演就没想到观众,甚至也不在乎观众是否愿意看下去。即使整个画面无与伦比,调度和奇观营造的一波接一波,但对我来说还是越看越无聊。其实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一开场孩子觉得世界太烂想回子宫,这个点超吸引我。但是越往后这样的亮点越少,也越来越难吸引我。
冈导想说的太多,但是有没有说明白,比起来费里尼库斯图里卡这样的大师还是少了一些穿梭在迷幻和现实的叙事能力,扭曲的镜头边缘也很难接得住
片中路易斯对西尔韦里奥纪录片的评价是导演对自己这部电影的自嘲吗?
凤凰症可能在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小镇中普遍流行。理性的批判与本能的追慕展现出一种非常尴尬的矛盾,以铺张的技法展现谦卑、以傲慢的姿态审视压迫,暴露本性的细节屡屡掉入自我审视的陷阱,自以为自知而不自知。比起一场构思绵密的盛大讽刺,我更偏向于它不过是一场自我膨胀的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