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字幕】大家好,我们是弯弯字幕组,今天向大家推荐的影片是《女人们的谈话》相较于说它是一个现实主义叙事的文本,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则对女性困境的隐喻故事。
《女人们的谈话》讲述在一个偏远的宗教殖民地,数百名女性长年累月遭到性侵犯,一些妇女了解到她们是被一群来自他们自己社区的男人下药、攻击,为保护自己和女儿们免受更多的伤害,她们决定采取措施。
片如其名,影片主要聚焦了殖民地的女人们利用男人外出的时间,紧急召开的一次讨论她们去留的会议。
她们不识字,不知道自己身处于世界的何处,但那天她们学会了投票。
最后,选择离开和选择留下战斗的票数接近,因此曾经历过强奸的女人成为了代表,她们需要决定整个殖民地女人们的去留。
支持留下的女人认为她们不应该原谅男人们的行为,并且需要在同样属于她们的土地上战斗,要以一定的暴力手段争取权力和地位。
怀有身孕的Ona提出她们不仅要想清楚是否要战斗,更需要想清楚她们战斗后想要获得什么。
Ona畅想说,女性此后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权力、和男人一样做决定的权力、受到尊重的权力,且世界地图也会随时挂在教室中央让她们时刻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
并且在宗教教义的影响下,她们认为离开殖民地就等同于背叛上帝,无法在死后进入天国。
支持离开的女人们认为暴力是违背她们的认知和宗教信仰的,并且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无法真正与男性展开斗争。
面对激进派(支持留下战斗)的质疑,温和派(支持离开)表示选择离开并不是一件懦弱的事,尽管路途会充满崎岖,但只要着眼于前方的光明未来,那内心就无所畏惧。
至于宗信信仰对她们的禁锢,温和派还认为现世是重要的,不应该为了所谓的来世而忽略现实的苦难。
激进派的代表Mariche再又一次经历家暴后,最终被温和派说服选择了离开,就此女性内部的分歧达成了一致。
但女人与男性割席的程度又到底该如何度量,在这一问题上,女性内部又再一次分化。
激进派认为离开意味着拒绝任何一位男性的加入,否则在新的女性聚集地上又会不可避免的重蹈覆辙,离开意味着她们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兄弟和儿子。
而温和派认为应该带上13岁以下的男孩和身体有缺陷需要被照顾的男孩,反对极端主义的两性割席。
更有甚者,认为要男孩的年龄上限提高到15岁左右。
这一讨论的实质是在探讨男孩是否能在成长为男人的过程中通过教育摆脱有毒的男子气概,从而能真正的尊重女性,习得正确平等的两性观。
再往深了说,也就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的思辨。
这个问题交给了男孩们的老师、这场圆桌会议的记录者August来回答。
在他看来,尽管15、16岁的男孩莽撞、顽皮、做事不顾后果、精力旺盛,对自己的身体和性充满了好奇,但他们仍可以被教育、被指导、被相信。
最终还是温和派再一次取得了胜利。
影片最后,经历漫长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的女性十分轻易的离开了这个如梦魇的殖民地,期间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发现并进行阻止。
这一点也导致整个故事从现实主义叙事流向了童话般的梦幻。
外此,《女人们的谈话》还重新定义了女性迫害场景的画面呈现方式。
影片中的主角均被殖民地的男性进行了下药强奸的迫害,但导演并没有选择再现这一迫害的具体细节,而仅用女性醒后的崩溃和其身下的血液来表现她们的身心痛苦。
在女人们进行圆桌会议的过程中,一个年仅4岁的小女孩走向了她的母亲,她向母亲说到:“妈妈,我好痛啊。
”仅仅一句台词,屏幕前的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小女孩也是强奸受害者的一员,而这一信息的传递并不需要场景的重现。
由此,电影似乎向所有以女性香艳性侵镜头为看点来博取观众注意力的男导演发出了一次无声却有力的反击:女性的身体和悲惨遭遇并不是你们所谓的电影中必须存在的“为艺术献身”。
而本片中足够多、足够庞大的女性卡司也似乎在无声支持这这一点,无论是戏中,还是戏外。
感兴趣的朋友请查看评论区喔~
1.女人们在谈话,女人们在思考2.反驳一切否定女人们的思考的观点。
她们是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她们依然拥有思考的能力。
女人们的智慧是口口相传的,是代代延续的。
(《诗经》和《论语》一定程度上也是口头文学,难道它们也要被否定吗?
)3.女性题材的热度很高,本片难得的是讲述了一段完整的思考,所有人都可以发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声音似乎也隐喻着当下女性运动的不同派系,其中也有过分歧争吵,最后相互理解,选择走出殖民地。
不管你是否认同她们的选择,但这都是她们共同讨论后得出的结果。
4.故事的结局是开放性的,新生似乎也暗示着希望,但我仍然抱有怀疑态度(也可能有其他细节我没有注意到),想到著名的“娜拉出走以后”,离开之后的她们如何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5.殖民地的女人可以离开殖民地,但我们只能在这片土地上stay and fight,我们没有选择。
我们需要在我们的处境中思考,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斗争,我们的方式是否能为我们争取权益。
6.为女性权益的斗争难以避免。
但影片中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斗争带来无休止的仇恨如何处理,(客观来看,互相仇视的派别在互联网上已经有所显现)。
确实,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是否会卷入时代的轮回?
我们可能以温和方式握手言和吗?
谁退谁让?
如何真正为女性争取权益?
很多问题还需要思考。
7.当然,我们不会忘记,争取女性权益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
20230305私人顶级电影院观影之《女人们的谈话》今晚电影《女人们的谈话》吸引了四男四女共八位观众。
这是军军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91部电影,也是2016年以来在电影院观看的第606部电影。
影片的色彩有一种偏黑白的凝重感,这是一场八女一男的群戏,每一个角色都个性鲜明,非常出彩,我最喜欢图4.5杰西•巴克利的表演,她总是那么光芒四射!
电影配乐BGM超赞!
好几段天籁之音!
影片据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构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女性乌托邦,她们幻想逃离男人的掌控与侵犯,但是女儿国只存在于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中,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同样也离不开男人,当然男人绝大多数都是面目可憎、庸俗恶心的,女人大多数都是理想化的感性动物,都在忍辱负重、负重前行!
大多数男人都没有灵魂!
都是蝇营狗苟之徒!
说白了大多数男人根本配不上女人!
但是,社会就是这么残酷,这么现实,目前还是男性主导的社会,女人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歧视和怠慢。
影片的结尾,女人们逃离了男人的世界,而现实中女人注定无处可逃!
精彩台词:我不会原谅,我永远都不会原谅。
不原谅就会被赶出聚落,就不能上天堂。
我们是被牛的镇定剂迷晕的。
我们被搞到淤青,流血,怀孕,精神错乱,甚至死亡。
有时候我觉得她们笑得太用力,好像要哭一样。
“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为什么没有保护妇女和孩子。
”豆瓣评分7.2分,我给7.3分。
需要很久很久,但这一进程在加速。
1.群体创伤和个体经验/选择之间的关系:不同见解、不同选择从来不是分化群体的理由,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在这里的这些女性没有国家、阶级的问题,可形成强大凝聚力,这时候talking就非常重要。
如果再复杂一些的情况,可能就很难通过talking 快速得出结论并实施,但语言和表达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最怕的不是发声,而是根本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当下处境。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大声说出来,没有相应文字也要去创造。
同时,接受人的想法观点不可能都是从一而终的,转变想法也不是不可饶恕的,不能仅看相异的观点,更应该关注共同点。
女性结盟也是一样,少彼此挑刺多协同。
激进也好保守也罢,找到共同点协作推进就好,不赞同也可以理性沟通。
2.身份认同:里面有比较特别的两人,一个是认为自己是男孩的女孩,一个是被男性同盟驱逐的男人。
我一直想知道最终那个女跨男有没有跟她们走?
他很高兴最终自己被这些女性看作男性,但在男性同盟里是否就有他的位置?
他是否后悔自己没早些将自己扮作男孩从而躲过一劫?
在经历苦难过后他又将如何理解男性身份?
那个被驱逐的男人知道自己不可能跟着走,说自己留下教育所有未成年男孩希望他们未来不会走上老路。
从身份上来说他的教育理念多半会是失败结局,那又如何,有人愿意做出改变就已经进步。
最初对他印象很差,因为在女性很有见解地发表意见时,他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心想亏他还是读过书的,感觉没带脑子,也不会共情女性。
但他的身份是很尴尬的,被男性同盟抛弃的他地位甚至不如女性(看起来)。
之所以尴尬,是因为他没有同盟,无法决定自己应该做出如何反应,甚至可能他都没有办法替自己发声。
可以说是父权下的另一种受害者。
女主也发表过意见,表示大家都是父权的受害者。
所以有人会愤怒,如果都是受害者,那谁能主持公道,谁能为苦难买单。
但现在我也不会试图去理解,谁是无辜谁是故意。
我不希望男性成为女性主义者或者自称女性主义者,他们有他们的问题需要解决,希望他们能多点对父权的抗争,好逃出父权的枷锁。
就像电影里那个跨,他隔着木屋的墙和弟弟说话,弟弟就像被父权牢笼控制下的男性。
当女性已经冲破枷锁往外走的时候,很多男性还在枷锁里无知无觉,还以为自己从来只会收获利益而不需要付出代价。
3.宗教与道德:想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基督教教义里原本说过除繁殖外的🌟交都是罪恶。
为什么这些男人还能大摇大摆做侵 犯的事,然后要求所有女性原谅,不原谅就会被赶出去,从而失去上天堂的资格。
其中有女性就质疑了,上帝不开眼吗。
但依然有女性选择留下因为不想去不了天堂。
我不能说她们愚昧。
我只是想说女性被规训得太好了,天天给自己带道德枷锁。
能被这种扯淡的威胁拿捏证明平时还是太给他们脸了。
另外,圣经里真的没有提及过不能暴力吗?
基督教徒家暴的例子也不是一件两件了。
嗷,我想起来好像犯错后忏悔上帝就会原谅呢。
宗教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权力工具,哪里需要往哪搬,能被束缚住的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了,卑鄙的人只会用来做更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所以6B4T才包含反宗教。
5.母性:母性也是。
我不是说母性不好,但比起男人,母性更容易因为孩子被道德绑架。
毕竟没了母亲孩子可是活不下去的,父亲可有可无时有时无也早就被讨论过无数次了,但凡父亲不是一个权力的象征,这世界可能都不需要父亲这个职位。
所以这里的母亲们想带走孩子完全可以理解不需要批判。
也希望世界上少些被父权制荼毒的孩子。
说女主理想主义,富于幻想,她幻想抗争后的生活,是女性有发言权,有受教育权等权利。
这里的憧憬成了本片里最闪光的一幕,因为与现实的割裂让人觉得充满了希望,虽然明知不可能轻易就能抗争成功。
我想起好像之琪说《芭比》就是完全不同于叙述苦难的女性主义作品,因为叙述苦难的太多了,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但《芭比》给了一种全新的叙事,一个区别于现代基础上的女性的生活,也许现在做不到,但以后说不定呢。
需要多一些这样带来希望和别的视角的作品。
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1:44:16。
如果他们真的相信天堂与地狱,现在世界不会变成这样的恶土。
所以女人们更加相信他们所造教义的天堂地狱,良善悲悯,灵魂,宽恕与正义。
没必要。
棉花种植园的黑奴用白人奴隶主的锤子无法打造出她们自己的基石。
神志正常的犹太人在奥斯维辛不会爱上迫害她们的纳粹。
唯一那个主要戏的男性角色最后还加个“我有一些知识可以教给你”,“让我来照顾你”(剧本是相当懂的)。
虽然最后他选择闭嘴。
(这段看的忍不住笑出声)每次看女性主义电影想打比较客观四星时看到主观拉低这些好电影分数的恶意低分就忍不住给改个五星和怀疑“人民内部出了叛徒”,再对照这部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台词就更贴合了。
一些“公正”给女导演电影打低分的往往给杨德昌等男导演电影打高分(一个观察)。
如果这是一部科幻女性主义电影,带上男性后代将是她们最错误的决定,所以喜欢拉斯疯版本的美狄亚结局(虽然他是男导演)。
她们在里面的谈话,今时今日一些还在争论不休(也算一种内耗)。
前一阵和朋友聊到展现女性苦难,我们共同说到不喜欢仅仅展现苦难的那种类型,反之就是要有战斗意志和出口的那种展现。
不是说展现女性苦难不可以,然而女性主义走到现在(一直是走两步被拉回或者被叛徒拉退三步已经很难了),如果仅仅是展示苦难是不够的。
一些场景想到了厄休拉《寻获与失落》里的一篇,一些台词想到了网文赌石师里的一些设定(BL慎入 这个古早小说让我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是关于石头能量的设定和穿越过去时间线的一场对话 明显的女作者和自然主义)。
两段她驾马车的故事,台词。
配乐,布光。
片尾的自然声。
如果有她乡(未被那三个男的进入和破坏的她乡),想立马坐上飞船回到她乡母星。
墙上的画,两个女孩编在一起的辫子,她们编辫子的场景,涂满墙的血,她的头发更短点就更完美。
As I understand it, what we women have determined is that we want, and believe we are entitled to, three things...We want our children to be safe...We want to be steadfast in our faith. We want to think. 这是一部暴力和伤害不再是重点的女性主义作品,可以说是非常及时的。
我们已经开始共情,开始懂得愤怒,但是现代社会世界各地女权运动的崛起再衰落经常性的原因都是愤怒与激情的火花过后,缺乏明确统一的诉求。
而想要达成这样的结果,正需要沟通。
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现了一个小样本里的女性群体有着看似统一的愿望,但由于个人经验带来的不同需求和理解,在急需做出行动抉择的有限时间内,不断的争论,互相安慰,教育与被教育,最终达成了一致,开启了未知的人生。
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我是困惑的,脑海里有很多的疑问。
为什么不能坚持留下来斗争,村子外的世界就一定适合她们平安地生活了么,为什么安排人口普查者的那一幕,Ben老师/August为什么一直哭(哈),以及为什么要留下瘦弱的”男性叛徒“August面对可能到来的惩罚和伤害。
当然最后一个问题我知道答案,因为他是男孩子们的老师。
真正的问题是,受伤的女人们可以离开,但是施暴的男人们该怎么办?
电影和小说给出的答案大概是,这一代嘛,我们放弃了,有希望的话,也许下一代可以在良好的教育下慢慢改变。
原本在我的偏见里,这部电影不太会有男性受众,巧的是电影院里坐在我两边的都是男性。
因为对August这个角色的好奇,又花了几天时间潦草阅读了小说,才知道这是一个基于玻利维亚真实事件的故事。
震惊了几秒,想起了去年的种种新闻,忽然又不奇怪了。
小说实际是由会议记录者August的口吻展开,而他的自杀倾向在回到村子不久就产生了,目睹了这一切的Ona于是主动提议由他来做记录员。
电影最后Salome拒绝带走会议记录,并告诉了August这一切的意义就是需要他记录下来。
从此他有了新的使命,被给予了希望和信念。
电影的这一改编是很巧妙的,在最后才揭示了August隐藏的悲剧性但同时又留下了希望。
而故事的讲述者也从August改成Autje,在我自己的理解里,有两重意义,女人的故事由女人讲述,以及作为听者的”你“是即将出生的生命,如果你能听到曾经的先辈们的苦难与勇敢,也许你会更加珍惜幸福,并且能够有面对新的挑战的勇气。
文首引用的影片中三条诉求不外乎可以概括为,个人安全的保障,信仰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前两条都需要大环境的“妥协”,退一步需要至少另一个他者的配合,但看到第三条的时候我鸬鹚(醍醐)灌顶。
电影里的设定是只有男人会接受教育,女人连字都不识(虽然她们熟练掌握GRE词汇)。
女人被迷晕强暴被迫生育的行为持续了多久,影片没有交代,但我们能看到最年长的老人们经历过,她们的长辈经历过,而她们又像长辈做的一样,教导着下一代去学会隐忍和依赖神明。
如果没有August的母亲偷偷教Ona在内的女孩世界的广阔和无限的可能,那么这个故事的发生还要等几代?
我一直以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因而也都在独立地思考着。
但逐渐我意识到,我们都只是在不断的被教化,独立地咀嚼着接受的教育罢了。
“We want to think.” 这看起来是多么的理所当然!
但我们追剧看到大龄剩女,看到做饭管孩子的虎妈,看到霸道总裁爱上善良的我,看到抓小三,看到斩男色,等等,我们只是就这么默认了。
因为它们很真实,它们一直在发生,它们一直在那里。
但是我们没有问过,它们为什么发生,该不该,能不能,会不会。
当然现在的风潮更加风云诡谲,一切质疑都可以被打上过度解读和激进的名号。
然而质疑至少也是某种思考的结果,比起跟风和麻木,还是更有生命力的不是么。
又扯远了,我就说我不会写影评。
导演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看待全片80%拍摄的场景,谷仓。
她说,她想营造一个可以让这些受伤的女人们感到安全,但又神圣,能够带来希望的地方。
片中的谷仓有着高高的屋顶,和全片蓝绿冷色调对比的暖黄稻草,能看到天空和远方的大窗户。
导演说,对于这些女人们来说,她们的圣殿就是这座谷仓。
这是她们思考,团结,冒险与祈愿的地方。
就像Ona所说的那样,一个新的信仰诞生了。
对于当下的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圣殿也许就是你合上书本时坐的公交车,听着播客跑步时的公园,朋友聊天时的餐馆,家,公司,厕所,医院,超市,任何一个你思考的地方,只要你思考。
电影里有一个原创的角色,一开篇就愤怒离席的Scarface Janz(大部分观众所谓的科恩嫂所饰演的角色)(又:她叫弗朗西斯 麦克多曼德)。
最后当大队人马集结准备出发时,她依然坚定地按住了女儿和外孙女,转身回家。
她似乎代表了那些我们见过很多的被迫主动去维护传统价值观的男权社会的奴隶。
她的动机是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因为我们每个人也都是。
而最后的最后,匆忙拎着一个行李箱的她的女儿和外孙女跑来赶上了远行的车队时,尽管这里没有给她任何镜头,但这个角色瞬间丰满了很多。
这部有着十几位女性角色的电影能够把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出独特性,是非常值得嘉奖的一件事。
最后还是用一段原文结束吧。
We will feel anguish and we will feel sorrow and we will feel uncertainty and we will feel sadness, but not guilt.
打着女权的名号,诉说着对抗暴力的故事,宗教在其中也只是个工具罢了。
女人们金句摆出,随便拿一句出来都可以分分钟教你做人,很多哲理放在宗教信仰中显得更无法反驳和神圣。
大字不识一个,却可以民主,可以追求文明自由,可以背诵圣经故事,而当字幕提示这是2010年的时候顿时觉得诧异和荒诞,谁又能说现代社会没有信仰村的女人和男人们,那些角落里的暴力,饥饿,贫困,变态,无处不在。
影片中的三个女人,代表着三种类型,激进,忍耐,逃离,选择哪一种,都有生命的代价,这代价没有一个是牺牲孩子(影片中并没有特别强调母爱,也不煽情,但这种天性无时无刻存在)。
女人们的谈话就像是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他们争吵却不诋毁,共同进退,不强迫不辱骂不偏见,虽然遭遇痛苦但却对未来充满希望,客观记录每个人的想法,当列队向着村外行进的时候,庄严肃穆,如同去战场般斗志昂扬。
胖老太太笑着说,即使死,也要死在路上。
那是一群通过对话和投票抵抗暴力追求自由的女人们,it is leaving not fleeing。
文明也不过如此。
故事的背景虽围绕着信仰和宗教展开,但在这群女人的行动和言语中,这些无非是他们仅剩的寄托和能够利用的工具,为他们的行为创造一种合理性,宗教为人所创造又为人所利用,共同发展,大概是最优解法。
人类太脆弱,需要仰望宗教和信仰来支撑精神世界;但这群女人们善用它解放自己,也许是种更高阶的信仰方式?
一直不太能体会宗教信仰除了给人寄托,还能带给人什么,当影片中女人们用各种角度解释圣经故事,给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创造出一套新的解读,我突然感觉这才是宗教的意义吧。
一种服务于人的意义。
上帝说的太少,留下的太少,其余的都需要人类自己创造。
片中唯一的男人,送走追寻自由的女人们的落泪着实让人动容,像是一个圣人一样放下小爱成就大爱。
求求你们带August走…(可他是成年男性了 还喜欢女 没法带走)不然他会自杀的…全片都很值得落泪 但唯一眼泪掉下来瞬间 是八月宝掏出手枪给莎乐美魂穿云图了 自杀是一种勇敢的排练 懦夫是不会自杀的(忘记原文了 回去补书)有没有介于影评和短评之间的文字形式 存个草稿而已不发表的那种
在欧美一众明星中,莎拉·波利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童星出身的她,却一身反骨,12岁她参加一个儿童颁奖秀,因为拒绝戴象征和平的标志(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而被迪士尼列入黑名单。
后来参加示威游行,甚至被打掉牙。
正因为她这样的性格,慢慢和主流拉开了距离,后来接了很多小众电影,20岁开始自己拍电影。
去年,她凭借自导自编的电影《女人们的谈话》赢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今天来谈谈《女人们的谈话》这部电影。
《女人们的谈话》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在19世纪一个天主教殖民地上,所有的女人被秘密下药强奸几十年,男人们心知肚明却默不作声,事发后,女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该何去何从的故事。
这是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
虽然故事发生在19世纪,但是莎拉·波利并不打算老老实实讲一个关于女人过去的故事。
她用一种创新而大胆的手法将女人的过去和未来联结起来,将女人的历史和未来联结起来,让过去的女人开口说话,让历史上的女性跟现代女性无障碍沟通,让我们反思女人的历史命运,展望女人可能拥有的未来命运。
这种创新大胆首先表现在语言上,这也是很多人诟病这部电影的原因。
因为这些19世纪的女人使用了一种非常现代,也就是现代女性主义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
尤其是鲁妮·玛拉饰演的那个角色奥娜,她的语言非常现代,她的思想非常独立,她就是一位现代女性主义者。
这是因为导演想让这些历史上失声的女人们开口说话。
如果这些女性受过教育,拥有思考和书写的能力,她们会怎么跟我们讲述她们的故事呢?
我想就是像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这样。
这是一种非常创造性的拍摄手法,它是一种关于女性历史的想象,也是一种关于女性未来的想象。
在两种想象之间,它指出女人未来命运的可能性。
所以,它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因为只有有创造性的事物才能激发人身上的力量和生命力。
其次,这种创新大胆表现在交错的时间背景上,这也是令许多观众疑惑的地方。
刚开始,从女人们的穿着打扮上,推测出故事可能发生在19世纪。
但是电影中本·卫肖扮演的男主奥古斯特跟女孩聊天时,突然说起二战防空洞的一些事。
第二天,一段音乐响起,一辆车子驰入村庄,他车子上的大喇叭一直重复“现在进行2010年人口普查,请大家出门做好配合”。
对于这样的场景设计,你看的时候可能会疑惑,但是等你看完电影仔细想想就会恍然大悟。
因为这殖民地上,女人们所遭受的伤害,并不是孤例,也不是个例。
这种对女性的性暴力直到现在还很普遍,也可以说从未消失。
不信,你随便打开新闻看看,#66岁女保安被队长性侵后遭辞退#,#女子出差被老板强奸##韩国酒店员工刷卡进房性侵中国女游客#……女人不管生在哪个时代,不管生在哪个国家,不管什么年龄,都始终面临着被性侵的危险。
就像影片中一位女孩发出的灵魂疑问:“你们是怎么在那种恐惧中活着的?
”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女孩被性侵后的场景,早晨起来,她看到自己双腿间有血痕,大声喊母亲,母亲过来拥抱她,说这是恶魔或是撒旦的杰作。
直到,一个男人想强奸一个十六岁小女孩时,被她和她母亲当场抓到,这件事才曝光。
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恶魔,这些性侵害全是当地男人做的,他们给女人注射牛镇定剂,然后强奸她们,让她们被迫怀孕,或染上疾病。
这样的性侵现象持续了多久?
没有人知道。
只知道这里的每一个女人都被性侵过,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幼童,无一人幸免。
这里所有的男人都知道这一切,他们却都默不作声,他们纵容这种行为,并加入其中,男孩子一旦长大也加入他们父辈的行列,然后反过头来骗女人说这是鬼魂或撒旦做的。
当一个四岁女孩的母亲愤怒的想杀死强奸犯时,被警察制止了,强奸犯被警察带回镇上。
然后,这个殖民地上所有的男人们带着保释金前往镇上,要把强奸犯赎回来。
男人们离开前,留下话,让女人们原谅强奸犯,否则她们将要被赶出殖民地,而且失去进入天堂的资格。
这是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徒聚集地,宗教对很多人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这个地方,一切都是男人说了算。
于是,男人们走后,女人们立即召开集体会议,讨论她们该怎么办。
最初形成了三派。
一种是妥协派,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继续在这里生活,死后升入天堂。
这是一种非常落后保守的思想,在年长女性中最为普遍。
她们接受了男人的规训,内化了男人的暴行。
明明她们也是男权的受害者,却还反过来拥护男权,明明她们被男人奴役一生,反而劝女儿也这样活。
就像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老太太一样,她们祖孙三代都被性侵过,她却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甚至不允许其他人谈论这件事,尽管她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甚至还留着男人暴力的证据。
因为她这种隐忍沉默的态度,她的家庭一片死寂,一家人像生活在坟墓中一样。
第二种是激进派,坚决不原谅男人,主张留下来和男人战斗,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以克莱尔·芙伊饰演的沙隆米,她四岁的女儿被性侵后患上疾病,她恨不得杀死全部强奸犯。
第三种是温和派,主张离开这里,在其他地方开启新生活,以鲁妮·玛拉扮演的奥娜为代表。
因为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两个派别,所以会议的讨论重点就在于“离开”还是“留下”。
不管“离开”还是“留下”,她们都选择不原谅男人们罪行,按照男人们所言,她们将面临失去进入天堂的资格。
这里电影拍得特别好,因为你看到女人们开始反思她们一直以来所信仰的宗教。
正是她们对宗教的反思中,她们体内的女性意识觉醒了。
这正如波伏瓦所说的那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后天怎么形成的,是被教化而成。
而这种教化全部是由男人制定的,它最大限度的奴役女人,最大限度的保护男人的利益。
一旦想通这点,你就不会轻易被男人的言语洗脑了。
当有人害怕不原谅男人升不了天堂时,有人反驳:“我们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受到惩罚?
”面对犯病的四岁小女孩,大家默默祈祷,她的母亲质疑:“如果上帝真的无所不能,为什么我们遭受伤害的时候他没有出来保护我们?
”这一质疑,令在场的所有人陷入了沉默。
在一次次讨论和质疑中,大家不再关心死后能不能升天堂,而只关注于当下,怎样保护自己和孩子们不受侵害。
于是,她们让奥古斯特做会议记录,并在黑板上写出“离开”和“留下”的好处和坏处。
她们先列举了很多“离开”的好处:她们将获得安全,她们自己和孩子们将不再遭受性侵。
她们将开启新的生活,建立新的秩序,找到新的信仰,以爱为基础,大家友爱的生活。
当她们要列举“离开”的坏处时,那个四岁的小女孩跑过来,跟妈妈说她身体疼。
她妈妈默默地把她抱在怀里。
这时候一位年长的女性说:“离开没有任何坏处”。
“离开没有任何坏处”这句话也意味着“留下没有任何好处”。
因为根据目前的情况,她们留下来跟男人战斗,几乎没有赢的可能。
输了之后,她和女儿们只能继续被奴役,被侵害,被家暴。
渐渐地,大家都达成共识,决定一起离开。
然后带上重要的东西和女孩子们,也带上15岁以下的男孩子们。
15岁以上的男孩子们,将由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位男教师奥古斯特教育他们。
他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教育这些男孩子们成尊重女性的男人们,避免他们成为像父辈那样的混蛋。
奥古斯特为什么没有像这里的其他男人那样暴力罪恶呢?
因为他有一位女性主义者的妈妈。
这说明“男人也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
所以,人都是教化的产物。
如果,接受好的教育,好的文化,大家都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这些女人们赶在男人们回家之前,带着孩子们和重要的东西一起离开,走向远方。
连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老太太家的女儿和外孙女也加入了大队伍,她们只带了一个小皮箱,但她们依然决定离开这里,迎接新生活。
就像格葛瑞塔所说的那样“连马遇到危险的时候都知道逃离,为什么人不可以?”。
最后再说下这部电影的优点:没有出现性侵的直接镜头,而是重点呈现性侵给女人们留下的阴影。
比如那个需要服用抗生素的四岁小女孩,比如那个被性侵后,简短头发,再也不穿女孩衣服,再也不肯开口说话的麦尔文,比如时隔多年,想起自己被性侵的画面,还是会情绪崩溃的女人。
当有人问导演莎拉·波利“为什么电影没有出现性侵画面时”,导演说她看到影视剧中女人被性侵的画面就难受,觉得这没有必要,不知为什么成了男导演的拍摄癖好。
的确,男导演更乐于呈现性暴力,而且把性暴力拍得具有娱乐性来满足男性观众。
这其实是对女性的二次伤害。
只有女导演才会明确拒绝这么做。
公众号:时空记1994
如果把电影的内容想象成一个内卷的公司呢?
男人是高层,女人为基层?
公司残忍对待员工,员工只要团结起来反抗离开时带走全部资源,想想剩下的男人(高层)啥也不是。
这是在警告一些不法企业。
员工们开会时才会去愤怒怒骂高层的决策,背景为不识字的女人其实是没有办法进入资本的圈子的界限。
现实中有多少的公司让员工加班到凌晨,没有加班费第二天仍然要上班,996都是一种奢望,又因为房贷车贷家人没办法潇洒离开,
那本谈话记录是你的,August,你当用它来教育下一代,这是你的使命,当那一天到来,我们终将再见。泪流满面。
很多娜拉面对男的都是王八蛋的境况没有党的领导是如何开展民主集中制决定出走的。。。话说这里high腕儿实在是多,漫天星,亮晶晶。。。
4.0。是因為前兩年劇院實在不景氣嘛?怎麼這麼多顯而易見的戲劇劇本流到影視業了?
好喜欢本喵喵的角色QAQ 哦 某几个低分热评不用点进去看我都知道是男的:)
#TIFF2022#4.5. 我们的苦难,与我们的力量,是话语间记录的口述史,也是指引未来的举起的拳头。Miriam Toews的原作改编有一定难度,一些群戏桥段theatrical affect过于强烈,好在cast的表演非常过硬(Claire Foy and Jessie Buckley definitely stole the show),让情感一直可以连贯下来。离开既是无法避开的创伤母题,也是获得新生的唯一方法,而那些女性前辈都只是希望your story to be different.最感动的瞬间是Q&A时,一位cast member提到,选择发声,抗争,需要勇气;而选择留下,沉默,也更需要力量。有的时候你明白电影其实并不完美,但是这重要的讯息最终还是让你泪流不止。
7分,剧本本身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用非常极端的架空世界探讨社会热点话题,剧作本身是有很多巧思在的,情感传达也挺到位,但是本片缺点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本片构建的架空世界虽然以真实世界为原型,但实在是太极端了给人感觉很奇怪,逻辑性欠缺,影片世界观的设定也非常不自然,完全不像是2010年,虽然密闭空间的群体谈话让人想到电影十二怒汉,但本片在精彩程度上却差了非常多,不过本片的群戏很出彩,每个角色都感情充沛,倒是为本片增加了一些看点。
反乌托邦纪实,人物众多,就算是弱弱的Ben Whishaw也生怕他成了其中的告密者或有什么叛变场面。不是从人口普查皮卡的喇叭中听到,还以为在世界大战都没有爆发过的原始年代,又让人怀疑2010年或许真还有这样的colony。没有施暴者的面容没有施暴的情景,然而女人们的愤怒默认观众都能从现实中洞彻。科恩嫂作为男权维护者的形象很渗人,只能从女儿和孙女的生理状态猜测她们都经受了怎样的遭遇。口碑一定是两极分化的。
"It's disappointing to realize that everything that ever mattered to you could be gathered up in a few short hours." 看起来更适合戏剧舞台。女性的表达是有的,但是这编剧实在太太太磨叽了,最后二十分钟是跟天朝注水剧编剧学的拖时间吗?延宕延个没完没了了?一步三回头要走走不走待着等死拉倒啊??最后一分钟营救是这么用的吗?磨叽得我拳头硬了。PS: August找小本演太对味儿了。
Emm......
Claire Foy的母亲形象太有力量了。
not good at all
讨论会很多言论都是小金句,确实会引起很多女性的共鸣,确实也非常有力量。但就是这份力量过于理想化显得特别不真实
这样的剧本,先不说最佳改编这事,就这剧本,哪家公司会去拍啊?是食品公司吗?我真的服了。这点事,作为一个女性导演,您是多没有想象力和生活,去编一个至少稍微正常点的故事啊?这简直就是把一段网络对谈照抄下来,然后还玩架空,就是硬输出呗。
配色 服装 人物,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照导演的看法这么发展下去,男女平权永远实现不了,社会也会退回到母系社会
感觉就是为性别政治议题投机倒把做的片,不出两年大家就都忘了那种
热评的ip配合发言真是一绝,五条首页热评有四条只对女性语言和逻辑的合理性在评价:“穷苦和未得到官方教育的女性是不会有这样的言论和行为的。” 大概率是脱离了现实,站在所谓思想顶层,凭借自己的想象低估女性的能力和思想吧。 其中探讨的权力、自由、父权等那么多其他元素好像都不值得探讨。为什么还在谈话,因为现实一直在发生,犹如战争和战争片。该剧没有“结局”,因为女性还在对自己的权利斗争。
看得好晕。时间平移对称性的疆域在自然科学的国度之内,我们所关心的“女性”及与之相关的一切属于历史的概念。它之所以表现出某些所谓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来源于女性受压迫和反抗压迫的历史长度远远超出常人的生命限度。这些价值归纳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女性的经历。试图在电影的叙事体系下用某种标准模型演绎具备普遍适用性的女性议题毫无意义。这片要是舞台剧录屏就没问题了,戏剧舞台的抽象性与创造性赋予其更大的自由度,像非洲裔的阿伦·伯尔我就挺喜欢——不过非洲裔的杰斐逊·戴维斯就会让事情变得很麻烦。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因为要维持观众经验与感知的统一,因此也在创造性上挂满了枷锁。
这部电影能拍出来就值得五星。另外我想问问那些质疑片中不识字女性能讨论深刻问题的人,女性掌握知识、会思考,那么令你害怕吗
请有声读物不要再假装自己是电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