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开心就好自从看了《图雅的婚事》之后,我就无比期待王全安和余男这一黄金搭档。
去年看到媒体报道《纺织姑娘》,就很想看,但自知这样的电影,在影院上映的可能性不大,后来就转战网上,但是等来等去,等到了自己淡忘,直到今晚在网上偶然看到它出现在新近更新的影片里。
赶忙点开,就开始看。
觉得整部电影,还是以前那种味儿,但没有《图》那么浓了,转而是一种云淡风轻。
电影一开始就迫不及待的对准了“生命最珍贵的情感”,但展开的方式似乎不太常规,虽然在死前寻找自己这辈子最珍贵东西的这类桥段,在许多电影中反复出现多次,且多是温暖,让主角也让观者欣慰释然,久而久之,观众对于这类电影就形成了预期心理。
但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却处理的雁过无痕,主角从西安远赴北京,去看自己的初恋情人,追问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东西,但得到的却多是遗憾与无奈,而不是欣慰释然。
这多少有点“反观众”,可正因为反观众的预期心理,才更靠的观众越近,才更易打动观众的铁石心肠,因为这才是我们常常遭遇的生活嘛。
电影不管从画面还是音效上,几乎都是和主角内心遥相辉映的——死寂绝望。
但当女主角的初恋情人重新拉起尘封多年的手风琴的同时,那些远去的岁月,那些远去的情愫也跟着一起拉了出来。
我亦是。
我在西安的回民街也有那么一段,不可忘却的纪念。
电影就是这样,它在点到为止的同时,你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经历将它补全……喜欢电影的结局,欣然一笑,不是波澜壮阔的笑对人生,而是在面对死亡间隙时的小开心。
开心就好,不管是大是小,谁不是过一天算一天啊?
一个好强的女人,突然被命运打击,生还无望,没有钱,没有社区拯救,没有背景,家庭本来就是假的,不爱丈夫,孩子太小,残酷面对,在最后的日子里,去找自己的情人,在舞厅里放纵,没有走向卖淫,不过是卖色。
在生死的伦理之下,她选择了了却自己曾经的希望,那个曾经的爱情悲剧,命运弄人。
如果没有病,也许就这样熬着,过下去,但是病了,就要面对自己最内心的愿望,找自己的情人,同时所谓的享受生活。
她讨厌自杀,而是选择了最后的病死。
纺织姑娘很坚强,但是在命运的打击背后,又能怎么办呢?
这里无所谓亲情支持,无所谓社区朋友支持,无所谓爱的力量,这里只有一个人孤独面对的残酷的生活境况,这一点,是中国女人孤独的命运!
中国电影人的女性角色,顾长卫的立春,李玉的苹果,还有这一部,都是让我很动容的!
《纺织姑娘》。
6分。
王全安编剧、导演,余男主演作品。
看了几部王全安的作品,撇开私德不谈,他的作品,真的没有一部打动过我。
作为60后一代导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沉沉的暮气,这和70后的贾樟柯截然不同,贾科长的审美明显高级了许多。
但真心话,余男实在是比赵涛更好的演员。
《纺织姑娘》是一个不痛不痒的自我的故事。
余男饰演的纺织厂妹李丽被查出患有血癌,以她俩口子的收入这是必死之症,医生说活不过半年。
于是李丽毅然决然决定在死之前再去寻找一下爱情,找一下当年的初恋问清楚为何当年失联?
没想到原因也简单,初恋当年根本没收到她的来信,一封都没有。
两人无交而散。
这个故事毫无动人之处,它既没有表达时代的缩影,也没有表达爱情的曲折,它甚至也没有表达女性的抗争,它全篇都是“自我”。
和那个年代不知为何成名的导演一样,都非常莫名自我。
李丽第一次自杀让我印象深刻。
蛋糕作为庆生的标志物,成为李丽藏放安眠药用于自杀的糖衣。
这不禁令我联想起《阮玲玉》里的那碗绝命粥。
绝望的人,即便选择死亡,也会想死得体面,死得疼痛少一些。
儿子的出现,携带着他那稚童天生喜好甜食的性格底色以及作为底层阶级唯一有“资格”庆生的家庭角色——被宠爱的独子的身份,闯进李丽濒临崩溃、一心求死的心理空间时,毫无疑问地成为生命、存活的象征,与“死亡蛋糕”形成天然的对抗,其天真可爱的外表与活泼可人的言语抵消了李丽内心的负能,引导其从蛋糕挑出余下的安眠药,去厨房呕出尚未溶解的药片,关上煤气灶。
后景儿子的模糊身影和她喉咙发出的干哕声,提示出她内心“为了儿子,我要活下去”的暗语。
正如王全安在谈及女性在他电影中的地位时说到,相对于“男性的世界往往有一种理性的色彩”,“女人和命运的关系可能更近。
通过女人往往可以更容易地切入到问题的实质。
世界也许千变万化,但一个女性所关注和代表的往往是永恒的那几个问题,因为她有哺育后代这样不容马虎的责任。
”因而从这一场自杀未遂的戏来看,李丽的母亲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为母则刚”的代表,也是对于女性性格与命运的铺陈是王全安电影的基本叙事主题的力证。
十分真诚的一个故事,纺织城,一个特殊的地方。
偌大的厂房成千的机器,李丽轻车熟路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众多看不出谁的是谁的的一堆茶缸中取下自己的,耳朵里塞上棉球,开始了一天按部就班的例行工作,日复一日循环固定如外出觅食的工蜂工蚁般已然麻木,仿佛对所有的事情都接受,却又很排斥,似乎一直在想,又什么都没想,这是李丽的现实,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她们青春不再,肌肉松弛,互相面对却是毫无遮掩和一丝扭捏,因为这也不过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幕,因为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自然又真实。
李丽被查出身患绝症,于是瞒着丈夫去北京寻找初恋,了却最后的心愿,李丽问他为何当年一去杳无音信,自己写下的百多封信一句回音都没有;男友却也震惊,自己一封信都没收到过。
两人一起去北戴河看了海,完成了年轻时的心愿。
第二天李丽不告而别,跑去卧了轨,铁路工人赶来阻止,她跑着跑着就笑了,也许是不再害怕活着,也许是想做的都做了,什么也不需要在乎了。
回到家,自己不爱的木讷的丈夫始终深沉的爱着自己,倾家荡产为她治疗。
抵抗和不甘的心让她忽视了身边的爱,临死前,读懂了其中的温情
幸好没有听信一些人评论,否则我就错过了近来最好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并不比图雅的婚事差,甚至要好过这部电影。
这是我对此片的总体评价。
王全安一个绝对不能小嘘的导演,有人说他是第六代中的张艺谋,是,这个不假,但是王全安相比张艺谋的写实主义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图雅与姑娘,明显有着秋菊的影子,但王全安要更深刻,因为他关注的已经超脱一种体制与政治的寓意,而更关注了人。
买纺织姑娘来看,完全是冲着语焉不详的简介,幻想着一个女人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刻,与其一直思念的男人相见,虽然隐忍但终能释怀,然后回到现实,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涅磐新生的故事。
但看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彻底错误,所有的人物都很压抑,无力。
赵鲁寒无力怀念,无力激情;胡小光无力承担,无力发泄;甚至李丽,面对爱人也无法有一丝哪怕是短暂的,毫无负担的浪漫。
整个影片里,唯一鲜亮的是李丽红色的围巾和铁路边的笑容,唯一有力的则是她的痛哭。
命运能对人的折磨不过如此,心里都已没有了波澜。
人只能在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阶段,可能对一些事情真正释怀,然而过了这个节点,生命的发展又把我们带向未知的方向,心中的焦虑与不满也会慢慢滋长。
从这点说,死亡,对于自觉这辈子过得不值的李丽来说反而是种解脱,所以,很多人并不怕死,因为即使痛苦也短暂,但很多人怕生,因为有无尽的难奈,还有那些身体与自己心灵孤独相伴的夜晚。
回到一个旧时代的末尾部分,这是个有趣的起始点。
一个既可以向过去张望,又可以向未来眺望的时刻。
一个安全的,同时也乏味的位置。
人们一方面来不及惋惜旧日岁月,也顾不上想象后面的日子究竟会怎么样。
命运在此时此刻戛然而止,对于本质意义上的人生来说会显得多余和迷茫。
一个人突然被命运叫停的人生,重新审视起这一辈子。
在死亡的门口,人物命运没有引发电影对社会的愤怒和怀疑。
因为这是纯然的“命”而不一定和他人有多大的关系。
也没有引起对生命本身的思考,或者对个人关系的重新理解。
主人公只是开始了一趟旅行,旅行的所有价值仍旧回到了对命运本身的确认。
原来,情书并没有寄到心爱的人手里。
这也是命。
这个故事不断的在指向一种不可知的确定无疑的结局。
一个残酷的,冰冷的世界。
这是臆想症患者的世界,一个只为了说明“命”,和“认命”的幻想的世界。
一个极力的用现实的空间、现实的只言片语所构筑的谎言。
为了说一个故事而不得不牺牲掉复杂性本身。
这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取巧?
是一个仪式?
还是一次无病的呻吟?
人多大程度上可以不顾任何的现实,而仅仅关心自己?
自我是真实的还是虚无的?
身份被偶然性调戏之后安身何处?
灵魂在多大程度上与肉体在战斗?
一切有趣的、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都被导演过滤了。
这个人物身上可能最重要的部分——她的灵性,被严重低估了?
就像这个讲述故事的起始点一样别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
好像是在讲故事,而故事却是干瘪的。
希望怜悯可以有所作为,结果上却否定了一切道德指向。
进而走向一种虚无,和一种无力。
既保持现实的生活空间和质感,又过滤掉真实的其他内容。
不能将其称为现实,又不能将其归类为心理。
如今细节的表现不可能支撑人物在文本之内获得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失败的作品。
工人的时代,残缺的身体尚且没有灰飞烟灭。
时代和个体将死之时,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无法证明曾经生活,也无法证明苦难本身。
这是虚无主义的烂尾楼。
笑傲江湖一书中,衡山派刘正风与魔教长老曲洋因为音乐相识相知,结为好友,结果却惹上杀身之祸,二人同奏一曲《笑傲江湖曲》之后结伴而死。
这一段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的。
二人在逝世之前论及好曲子的标准,是这样说的:莫大先生奏胡琴一味凄苦,曲调又是尽量往哀伤的路子上走,引人下泪,未免太也俗气,而好曲子讲究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这个哀而不伤,就是《纺织姑娘》给我的感受了。
这不光光是一个凄苦的等死的故事。
死寂的车间里那一排排再也无人问津的机器,集体失业的纺织姑娘们在风雪中的礼堂里高歌,忍者神龟们有说有笑的送老婆们去上班,还唱起了歌,《纺织姑娘》不断的响起来,片尾苏联红军歌舞团的演奏...... 这一幅幅场景展现了转轨期间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却又是那么的悲壮,或者是生命的壮美吧!想起了东非的角马迁移,老弱或年轻的生命有的在迁移中死去,而其他的或新的生命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片尾女主死而复生,沿着铁轨快乐的飞奔,或许也是此意吧。
几十年过去了,新的体制下,年轻的纺织女工的生活幸福多了吧
王全安的这部低成本电影硬刚生死,也难得记录了世纪之交下岗潮倒闭潮给工人阶级留下的创伤。
下岗女工一抹泪,转身走进了夜总会,中间一句忘了,最后一句是呸,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影片也有对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破败的老国企民族志式的记录,破败的厂房和机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唯一温暖的就是工厂的合唱队,那些旧苏联的歌曲和带来无限遐想的手风琴,当然也还有集体的淋浴房。
但影片最难得的仍是正面硬刚一个女工的生死。
李丽患了急性白血病并知道了病情,丈夫早已下岗,工厂即将倒闭,这外在的困难压得他们走投无路,最终只好卖房。
从内在来说,李丽该何去何从?
生命还剩下三个月该如何去过?
她去了趟北京,找到初恋对象,她要了却心中的结,然后又一起去了趟男友在她心中种下的有大海的北戴河,那是生活在别处,是理想之国。
望弃卧轨自杀后李丽回家,厂子已经倒闭,李丽和女工们只能结伴去做舞女💃赚钱,丈夫们集体在外面等候。
最终李丽在医院里痛苦的撕抓着喉咙,切管手术不久就在昏迷中去世。
她灵魂起身,安抚着病床前沉睡的丈夫,站在窗前看着新年的焰火燃放,她或许能听到远在北京的旧恋人重新拉响的手风琴。
李丽和纺织女工的时代过去了,国企的共和国翻页了,手风琴偶尔唤回一点回忆。
然而如同李丽说的,她们这一辈子活的不好,不快乐,然而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唯一能做出的表情是撕扯着喉咙,无声的哀鸣,痛不欲生。
这份情感是好的,可惜配合这个纺织工人的背景就显得很失真,导演不踏实啊,还有在想王全安没了余男之后,片子到底会成咋样
这片儿比《月蚀》好,比《图雅》好,王全安大师气度已现,第六代里上一个是贾樟柯,如今看来也就这两人而已。不必说卢茨的自然光和长镜头是多么的牛逼,也不必去挖剧情的合理与否,就凭语言自觉这一点五星没有商量。何况此片谈到的国企话题已是与《二十四城记》堪比的厚实,苏联老歌更是神来之笔
还算挺喜欢王全安拍吃饭的场面的,这也总是他能控制好的场景,不能接受结尾赵鲁寒重新拉起手风琴的设计式呼应。
优美的女性情感。
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争强好胜,连死都不想听天由命。可是活的力量太强大,有时候你都已经“活”习惯了,就很难妥协了。
女主的长相和装束让人出戏 尤其是发型,完全跟老公和情人不搭调,这么天生丽质难自弃,摊到谁也都会为老公挫成那样,初恋情人未老先衰郁闷得想死,一家三口就儿子说普通话,并且老妈的京片儿那么正宗,又一次让人出戏。结尾真是做作的败笔,一颗星给工厂怀旧,一颗星给演员的敬业
有几场戏处理得假了,摄影属于藏起来那种.
文艺、悲情、生活流,余男没能融入环境,太水嫩了。
从这部电影开始喜欢余男,最后的余男起床一场戏,很不错
1.影片中的时代痕迹挺不错的,让经历过的人回忆,让未经历过的人体验;2.血癌之后的剧情有些俗套,也限制了作品的高度与深度;3.余男演得不错,其余一些主要配角就显得捉襟见肘;4.出演淋浴段落的女演员都哪找的?
平白的故事,简单的对白,但看着一点也不闷:余男的演技加上镜头下对纺织厂、印染厂的勾勒,大雪天合唱团歌唱着俄罗斯民歌,结尾收到从韩国寄来的北戴河边的合影照,以及赵鲁寒从一堆落着灰的杂物中翻出手风琴,突然敲击到了我的内心。最后想说,王全安太可惜了。
两星半,一部比一部做作,导演没生活。PS:镜头有韩国电影直视感。
改革开放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角度仍不乏有以《纺织姑娘》这首苏联歌曲贯穿主线的浪漫。中国电影应该多拍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第六代的小众,而是要多关注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因为这样才是现实当今的中国。余男的表演很到位,也很期待王全安的《团圆》以及大制作《白鹿原》。
余男的表演真是不错。
开头的十分钟我就确定了要给四星,可到了李莉生病我觉得影片稍显僵硬呻吟了。纺织女渐散的青春像一个长满青苔的大缸,随意一块石头就可以打破这片波澜不惊。眼下对受生活重创而急需挽救的遗憾,就是条快活地鱼儿骚动犹豫不屑的心。其实结尾结的并不完整,最后该搁置的还是囤于角落,留下的还要继续卖活
没能跟有同样爱好的初恋在一起,自己身患绝症还下岗,还没有好好活过就要失去,她们如此生机勃勃勤劳勇敢,生活却总是捉弄她们让她们多灾多难。大雪天里,男人们骑着自行车送自己的老婆们去舞厅跳舞挣钱,一路聊天唱歌缓解尴尬,还能怎样呢,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那片海 那个人 那张没看镜头的照片
我怎么说呢.......场景很熟悉......
【MOMA】英语字幕毕竟还是不能表达出地方语言的那种生活气儿,朴实平庸的也好,怨怼绝望的也罢。开煤气放药片吃蛋糕和初恋情人逛海滩那两段拍得真好,俗套的情节有着被留白的定格,让我希望这故事永远别讲完。
最大的优点是克制。